第190章
诉崔守真了?他害怕了?” “没错,他是个聪明人,能够看懂形势。大势不可逆。我们做这一切都是阳谋,他们挡不住的。” 李二抚掌赞道:“好,好得很!贤婿,明日、明日大朝会,你一定要来。就议这个扫盲大计。” 呸……真·势利眼。 刚才叫我二愣子,现在就是贤婿?您是皇帝呢?还是变色龙? 次日大朝会上,皇帝提出全国扫盲行动,犹如一颗核弹般,惊呆了满朝文武。特别是五姓七望这些世家大族的官员。 偏偏他们也不敢站出来明着反对,这可是实现孔圣人毕生的目标,开民智,让人人都有书读呀。谁敢拦着,那就是举世公敌。 士族一层的确强大,可比起普天之下的平民百姓来说,那就是九牛一毛,谁敢拦着平民百姓读书识字,那不用朝廷管制,百姓们自发聚起来就能砸了他们的宗庙。 经过三天特殊朝会的商议,决定先推出两点举措,其一就是各地官府负责售卖蒙学三册,一文钱一册,人人都可以来买。全国统一价格,严禁任何私人或者官府加价,查出一件立即下狱严惩。 另外在各个县衙门口,刻书宣化,每逢初一十五,各地县令都要亲自出门,给百姓教授讲述刊刻的蒙学书籍。 为什么大唐读书人少?一来是书册珍贵,二来是私塾先生紧缺,许多百姓家里买起两本书,却无人教导识字,也是无用的。而且更多的普通人都是家庭穷苦,温饱都成问题,哪里还有闲钱和时间去识字呢? 现在有政策,县令初一十五出门授课,专门教蒙学识字,大大的缓解了没有蒙学先生的难题。 萧锐更是组织了一批人,将三字经编成童谣,传遍四方。这样的话,孩子们一边念诵着童谣,一边对照着县衙门口的石刻,慢慢也可以认得许多字。 总之这一条条的政策和层出不穷的手段,不仅仅是五姓七望,许多门阀世家都慌了。 士族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就是因为识字。不,是因为常年把控着读书人。每个强大的门阀世家,都有自己很高档的、秘传的家学传承,这才是各家的根基。 普通老百姓的孩子,哪怕再有天赋,识字无门,不还是做不了官? 可现在好了,先是土豆粮食推广全国,让人人吃得起饭。现在又是书册便宜到一文钱一本,让人人都读得起书,要不了多少年,天下人人都识字,那朝廷岂不是想用谁当官都行?岂会只用士族子弟?萧锐和皇帝下的是连环计呀。 “怎么办?怎么办?一文钱一本的书?别说寒门子弟了,就是那些街头的乞丐,一天随便也能乞讨来一文钱的。萧锐,萧锐……这是真正的阳谋,怎么破局?” 不仅仅是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几乎所有家族都在发愁。 当然,也有许多家族拍手叫好,比如孔圣人的后人,孔家孔颖达就亲自登门道谢。复圣颜回的后人,颜家颜师古也送来贺礼…… 一时间萧家庄可热闹了,来了许多生面孔。 萧锐推也推不掉,自己又不喜欢应酬,只能将老师李纲夫子请了过来。 孔颖达提到:“侯爷,既然那书册都一文钱一本了,为何不干脆免费发放呢?那样岂不是给百姓减轻了负担,可以有更多人、更快的读书识字?” 免费? 萧锐想吐血,一文钱一本,我都得搭上运费,你还想让我免费?那不得赔死?你是来道贺的?还是来给我添堵的? 赵德言却笑着接茬道:“孔祭酒,免费的东西,人们可未必会珍惜。在下曾建议侯爷定价十文一册,只有让百姓们感觉读书识字的来之不易,才会更努力的珍惜机会。” “可惜侯爷宅心仁厚,不愿赚百姓的血汗钱。” 嘶…… 孔颖达拱手道:“赵先生说的是,是在下糊涂了,确实不该免费。” 萧锐眼珠一转,一个念头萌生,既然来了这么多大儒世家,不利用一下怎么行呢?扫除文盲,人人有责! 第三百八十一章 首届恩科 想好之后,起身对着在场众人行了一礼,萧锐发愁的说道:“诸位前辈,实现孔圣人开民智的理想,光靠萧锐一个小辈可不行。在下不过是有几枚铜钱俗物罢了,能给百姓提供书籍,却无法教会他们读书识字。” 赵德言一看就知道,萧锐这是有歪主意想坑人了,于是唱起了双簧,“侯爷,不是已经让各级县令每月讲学两日了吗?” 萧锐摇头摆手,“杯水车薪、杯水车薪……” “识字读书可不容易,孔圣人说过,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那些贫苦百姓们、住的距离县城偏远的,怕是没机会听县令讲课。且半月一讲,间隔时间太久,又能记住多少?” 赵德言叹息道:“是啊!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大唐现在太缺识字之人了。民间私塾先生可是要收费的,普通百姓根本念不起私塾。” 萧锐无力道:“是啊。陛下本意是想在各县开设官办学堂的,免费的学堂。还说哪怕朝廷勒紧腰带,从口粮里挤一挤,也要让孩子们能够识字。” “谁成想受制的不是钱粮,而是识字的读书人,能够担任学堂先生的读书人。太缺了。” “据我所知,在最偏远的几个县,他们的县令还都是文盲不识字呢。” “最后只能退而求其次,让各地县令,每月讲学两日。” 这…… 孔颖达和颜师古等人,可都是人精,听到这里如果再不明白,那就是要装糊涂了。 对视一眼,孔颖达起身说道:“侯爷,我孔家族中有一批学问浅薄的子弟,资质平庸无法为官,送去治学问也有些欠缺,但若是教人蒙学识字,应该是够了。如果侯爷不嫌弃,就让他们到侯爷手下听用如何?” “真的?有多少人?”萧锐激动的上前握住了孔颖达的手。 “约莫二三十人吧。” “不够,差的远啊。”萧锐略显失望。 颜师古站了起来,“侯爷,我颜家也有一批子弟,同样送到侯爷手下吧。不多,十几名。” 有这两位带头,其他几位也纷纷站了起来,或多或少都提出送本族子弟过来。 萧锐挨个致谢,这么一凑,真的凑出了百十人呢。 “诸位放心,这第一批送去各地的学堂先生,只要能够踏实在当地教学五年,且教学成果不错,将来全都召回长安,本侯亲自保举,每人都有一份不错的功名。” 此言一出,众人喜笑颜开,一个个都盘算着,回去多送几名不成器的族中子弟过来,跟在冠军侯手下历练,就算混得再差,也能有一份功名,可是大好事。比在家里当纨绔的强。 老李纲笑吟吟的看着这一切,虽然徒弟的心机很明显,大家都看懂了,但大家也都理解,萧锐说的都是实情,而且他着急也是真的。 “藏锋,靠各个家庭拼凑出来的学堂先生,毕竟有限。读书人真正多的,可不在座。” 萧锐苦笑道:“恩师,您说的极是。弟子也知道是杯水车薪。天下八成读书人都在那几家,可人家怎么会给我用呢?他们巴不得将天下所有书籍都收归自己所有,巴不得学问成为他们一家之言。” 老李纲抚须道:“错了,老夫说的不是世家,是民间。” “民间?别闹了,恩师,我们现在商议的,就是怎么往民间传播学问。如果民间读书人最多,那还用得着我们现在这么忙活吗?”萧锐还是没明白。 旁边的赵德言好像懂了,拍案叫绝,朝着老李纲躬身行礼,“夫子妙计!不错,天下读书人最多的,还得是民间。” “赵兄,你们到底在打什么哑谜?”萧锐着急了。 赵德言解释道:“侯爷,夫子说的,应该是寒门。不是庶民。” “寒门?” “不错。世家子弟读书人的确很多,但人家是含着官印出身的,可不会屈尊给您当学堂先生。但您不要忘了,天下寒门无数,每年来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九成都是寒门。多少人落第之后,留连长安久久不去?还有那些投卷的,虽说不是个个文采斐然吧,但也都是有一定学识的。” 萧锐眼前一亮,惊喜道:“恩师,您是说,可以征辟这些落第书生来做学堂先生?分配到全国各地的官办学堂?” 李纲抚须笑道:“不错,如果按照刚才你给他们几人许下的承诺来办,想来会有无数人愿意领这个差事。” 萧锐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恩师,姜还是老的辣!弟子服了。您这一句话,能让大计提前十年实现。” 老李纲哈哈大笑道:“迟暮之年,能看到盛世的曙光,能帮上点忙,老夫责无旁贷。只可惜,老夫没有十年了,看不到咯。” “怎么会?您老可是要长命百岁的,一定能看到。”萧锐宽慰道。 老李纲摆手道:“人活七十古来稀,孔圣人也不过活了七十二岁。人不能太贪心,我这身体,这两年如果不是你这个好徒儿照顾的好,怕是早就入土啦。” “行了,到了我这把年纪,多活一日就是多赚一日,为师早就看开了。还是说正事吧。” 颜师古担忧的说道:“夫子,侯爷,用那些落地书生做学堂先生,单纯的教人蒙学识字没问题,但这些人良莠不齐,每个人品德不一,是不是需要甄别遴选一下?” “毕竟教书几年,就可以免去科举被录用为官的,难免有些浑水摸鱼之辈。” 孔颖达也点头道:“不错,若是有人应付差事,随便对付几年,然后就去当官了,岂不是祸事?” 萧锐沉思道:“孔祭酒,可否从国子监遴选一批人,常年走访巡视各地,监督考核他们的教学情况呢?” 孔颖达思考片刻,点了点头,“此计可行。” 旁边赵德言开口了,“用后考核?为什么不在用人之前就考核呢?干脆对那些落第之人开一场专门的科举。不测时政、不测学识,就考他们对蒙学之事的理解,还有对这几册蒙学图本的见解。若能通过者,方可被派去担任学堂先生。” 萧锐抚掌大赞:“好主意,开一场别样的科举,不选拔官员,选拔学堂先生。我们这就上书陛下。” “科举之外的选才?为落第之人另辟之路。选上了,就是五年之后的官员,不如就叫作——恩科?朝廷格外开恩的科举?” “妙极,就叫恩科!” 第三百八十二章 撰书人露面 三天之后,朝廷又下达一封诏令。开恩科,为国选才。 何为恩科?简而言之就是,如果你愿意为国家免费效力五年,会分配到各个地方的官办学堂教书。只要实心办事,五年之后就能成为国家正式品级官员。 但这样的好事,也不是人人都能去的,还是要经过选拔遴选,确认人品、学识、以及教学天赋。当然了,比科举的门槛要宽泛许多。从此以后,恩科放在科举的次一年举办。同样是每三年一次。为那些落第书生提供了多一条的前程。 当然,如果你自信才华足够,科举能够考中,不愿效力五年才去做官,那可以不参加恩科,等着三年一次的科举,如果中榜就可以提前步入官场。 以上就是恩科的全部解释,一时间全国轰动,来自各地的寒门学子纷纷涌入长安城。 可在恩科背后,皇帝等人的谋划里,对恩科选材更加看重。因为这些在民间教书历练了五年的学子们,将来如果做官,会更加理解民生疾苦,这五年的艰苦历练,应该是一件好事。 恩科放在两个月后,考什么呢?跟科举不同,这次挑选的是学堂老师,专司各地孩子们的蒙学,所以学识方面,考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这三本蒙学教材。 人品方面考一篇实例分析。教学水平方面,同样是写一篇个人对蒙学的见解。 其中蒙学三册,这是三本新书,所有学子都未曾读过。但现在已经火速传遍全国出售,所以就要求所有学生,在临考的两个月内,尽快熟悉吃透这三本书。 同时,作为三本全新的教材,每个人读起来都有不同的见解,还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才是。于是撰书人许敬宗、岑文本等人走到了台前。朝廷在长安城外搭台,每日他们都轮班上去讲书。 这么大的场面,这么好的读书识字机会,别说是前来应试的考生,就是有点闲暇的农夫、脚夫、菜贩子等人,也都纷纷自发购买蒙学三册书,经常过来听课识字。 “延族兄,这般露天讲学的盛况,比之传说中的稷下学宫如何?”休息时分,岑文本闲聊问道。 许敬宗,字延族,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博通经史,素有才名。只是因为年轻,一直在幕后负责文学撰书,很少走到台前。 岑文本,字景仁,武德四年投唐,贞观元年任职秘书郎,一直在李二身边掌管机要文件。后来被萧锐要来著书定计。 听到岑文本的问题,许敬宗哈哈大笑了起来,“景仁兄,今时今日,全民识字之盛况,远超传说中的稷下学宫。” “何以见得?单单比人数可不行,当年稷下学宫百家争鸣,虽然人数没有今日多,但个个都是人中龙凤,盛况空前。”岑文本追问道。 许敬宗挥手扫过说道:“百家争鸣?今日这里不是百家争鸣吗?我们这里汇集了各行各业,算得上百业争鸣了吧?” 百业争鸣? 岑文本哈哈大笑了起来,对着许敬宗竖起了大拇指,“没错,百业争鸣,稷下学宫里面可没有庶民。” 许敬宗感慨道:“要感谢侯爷给了我们这个机会,要不然你我怕是还埋首案牍呢。哪像今日这般,高台之上,面对万众讲学。还能在蒙学三册上面留名……” 岑文本深以为然,“不错,蒙学三册是侯爷和赵先生主笔,我们却也被列名,还被推出来代表撰书人讲学,侯爷淡泊名利之心,在下望尘莫及。” “两位大人,有听课的百姓也想要报名参加考试,我们回答不了……”下属来报,前面出事了。 二人赶紧停下闲谈,快步走上讲台。 聚起来哄闹的是一群布衣褴褛的年轻脚夫。 “各位,各位,不要拥挤,有什么问题可以一个个问出来,我们现场答复。”岑文本提着纸喇叭大喊道。 很快人群停止了骚动,一个年轻的汉子作为代表开口了,“大人,陛下开了恩科,声称科举落地者可以报名恩科。恩科主要考核对蒙学三册的理解。” “可我们这些人也天天来跟几位大人学习,蒙学三册我昼夜不休的在研读,自问已经学会了里面的所有文字。” “但我们不是上一届科举落第者,我们只是一群没念过书的脚夫……” 明白了,他们也想报名参加恩科。只是却被现如今的恩科规则限制了,无法报名。 岑文本为难了,转头看向了旁边的许敬宗,“延族兄,这个问题?好像不是你我能够回答的。” 许敬宗点了点头说道:“确实,我们需要回去请示陛下。” 岑文本朗声说道:“各位,因为想让天下所有百姓都有书读,都能识字。所以陛下特意开恩,举办恩科取才。目的是想选拔出一批愿意担任学堂先生,同时够资格教授蒙学三册的人才。只是
相关推荐:
我的三个父亲(H)
女渣A进化论[万人迷向]
妓(完)
[红楼同人] 红楼之满园春色
狼性失禁
师父变成少女之后(NPH)
被雨林野兽圈养的日子(H)
穿书后我成了团宠小公主
小傻子被偏执反派盯上后
绿茶病美人鲨疯了[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