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了。” 视其精神气色续有好转,舌质色转红润,舌苔薄黄津润;再切其脉,盛实有力之势已缓,弦滑之象仍在。提示他若嫌服汤药费时,可将二诊方略作加减,配制成丸药服用,以继续治疗。因为眼前感到的舒服,只是标症气实壅滞、肝阳上亢之势暂衰,而弦滑脉象仍在,肝经湿热未除,若遇到事多焦急或熬夜饮酒等诱因,随时又会胁胀头痛复作。患者闻言,沉思片刻言道:“您说的很对,行,行,行,就听您的。” 遂将二诊方的地龙加3g,再加醋制香附、郁金、桃仁各15g,以助行气解郁、活血散瘀之功。取6 剂,共为细末,炼蜜为丸绿豆大。每服9g,日服2 次,用温开水送服。另外每天晚间用陈醋半斤,加入热水适量泡足,亦可有助于调节血压。饮食清淡等注意事项切勿淡忘。如有不适,及时告知。 后得知刘某又将三诊时加味方自行配制丸药数次,坚持服用2 年余,他的肝气上逆胁胀头痛症未再明显反弹,身体状况基本稳定。 按语:本例的肝气上逆胁胀头痛症,与肝阳上亢、肝经血热头痛眩晕症的舌象、脉象、症状等,大体上并无明显区别,治则用药也都相近。但刘某不同的是,以气逆胁胀胁痛为主症,其他则为兼症。故首诊时在治相同症的肝阳上亢方面,主方仍用镇肝熄风汤,加入枳实、厚朴二味,即是破气行滞降逆之意。气实上壅之势衰,气有余便是火,阳亢岂不是 “火”?气得以降散,火随之泻下,故而服药6 剂,便自感 “如释重负”,上下都觉得轻松,尤其是胁胀胁痛症状减轻得较为明显。所谓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之说,临证司空见惯,往往病看得没错,但在辨证上稍有差错,用药就会不够灵验。主病治法大致相同,兼症一定要分清轻重缓急。俗话说 “枪打出头鸟”,在正气不虚,兼症突出,对患者影响较大的症状,不妨先平其标症。如本患者首诊时的用药,不仅是平肝潜阳,而且行气降逆、凉血活血药同用,这就是治病与治症同施。其实都是治标之法,因为他正气不虚,不必瞻前顾后。但是前两例胁痛症的治法就和此例有所不同,因为他们不属于肝阳上亢、肝气横逆所致。所以用药就得因人、因病区别治之。“大刀阔斧” 的治法,并不适应于所有的胁痛患者。 50.冷浴食寒,肠鸣腹泻 王某,男,30 岁。2012 年7 月20 日首诊。自诉:“因为天气太热,7 天前晚饭后到坝下泡了个凉水澡,当时感觉很爽,回家后又吃了两块冰冻西瓜,没想到半夜里腹胀肠鸣,一阵阵作痛,后半夜至天明就泻了三四次,早晨饭也不想吃,肚子又胀又痛又拉。在当地诊所输了5 天液,还吃了止泻药,泻下次数倒是已经减少,但肚子还是膨胀、响鸣,稍微吃点凉东西,随即又开始拉黄汤。尿量不多,颜色深黄,尿道有灼热感。弄得我心烦不宁,全身疲乏,四肢无力。” 刻诊:视其面色如蒙垢尘,舌质深红,舌苔白腻;切其脉,濡缓小弦之象。 此为外受寒湿,内伤生冷,闭郁暑气,脾阳受困,湿滞中焦,健运失常,故而肠鸣腹泻,清浊不分,尿黄短少。治法当以芳香化湿、和胃止泻为主。方用六和汤加减。处方:藿香、厚朴各15g,党参18g,白术15g,砂仁(后下)、陈皮、木香、大腹皮各12g,赤茯苓18g,车前子30g,滑石15g,甘草6g,生姜3 片,大枣3 枚,3 剂。1 剂药煎3 次,早、中、晚饭后半小时各温服1 次。药渣宽水再煎,煎开后适温泡足。暂勿冷浴及贪阴纳凉,饮食当以温和容易消化为要。 六和汤功能芳香和胃,渗湿健脾。常用于夏月饮食不调,内伤生冷,外感暑气,或寒热交作,或吐或泻,倦怠尿黄等症。去杏仁、半夏、白扁豆、木瓜,因其无寒热呕吐及腿肚转筋等症;加砂仁、陈皮、木香、大腹皮,以和中行滞而治腹痛肠鸣;加车前子、滑石,以清热利湿止泻。此为夏暑季节外感暑湿、
相关推荐:
桃源俏美妇
山有木兮【NP】
荒野直播之独闯天涯
虎王的花奴(H)
娘亲贴贴,我带你在后宫躺赢!
旺夫
规则怪谈:就算死了也要过副本
沉溺NPH
新年快乐(1v1h)
林枫苏慕白天赋无敌的我一心只想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