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因为是兄弟啊(H) > 第224章

第224章

身,而是更看重成绩,这样不管是对掌权者还是对百姓来说,都比世家大族把持官场好。 冀州现在没办法大踏步跨到科举选官,为了不引起天下世族的反击,只能像现在这样温水煮青蛙,用人之处太多,手下的人才远远不够,就算他们有荀彧这样交友极其广泛的人在,能请过来的人也有限。 主动来投的人的确不少,但是那些人良莠不齐,放到郡县中能无功无过都是难得,更不用说能作出什么成就。 官府征召只能征召有名有姓的大儒名士,那些有才华却籍籍无名的人只能埋没在乡野之间,没有奇遇加身,可能一辈子都这么埋没下去。 ——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靠乡绅。 自古以来,皇权便一直不曾深入到宗族乡里,不管朝廷是强是弱,宗族乡里都治理都是地方自己在管。 朝廷强势的时候,上至刺史太守,下至县令,都由皇帝亲自任命,而朝廷弱势,地方势力又会重新坐大。 皇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琢磨了不少法子,察举的科目常见的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同时还有一堆不常见的名目,什么阴阳灾异孝弟力田,只要有才能,皇帝现编都能编出个名目来任官。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任何政策实施下去都可能变成当权者完全想象不到的模样,皇帝想要察举选官来加强中央集权,底下人不想让皇帝插手管那么多,一来二去就变成了另一个死循环。 察举察举,说是皇帝来选举人才,但是皇帝不可能亲自跑去地方选人,掌握察举权利的还是地方的官,他们选官的时候重视门第族望,你选我我选你,选来选去还是那些人。 累世公卿的大家族怎么出现的?就这么出现的。 名门望族怎么着都不会吃亏,他们进而入朝为官,退就在地方成为豪强,怎么都不会委屈自己,就算后来察举制变成九品中正制,也是换汤不换药,内里还是一个样。 负责品评的中正官出身名门,评列九品察访士人当然偏向名门子弟,官场的垄断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想要打破这个垄断也只能趁着乱世,要是赶在太平盛世来做这些,没有足够的本事,盛世也能被搞成乱世。 原焕自认为没那么大本事,只能庆幸身处在大争也是大变之世。 寒门子弟出仕艰难,世家子也不容易,州郡各自为政,想走举孝廉为官的路子不容易,而被州郡征召,显然又站到了朝廷的对立面,最要命的是,州郡的长官不一定愿意征召他们。 大汉十三州,各州的州牧刺史都不会是本地人士,自高祖开国以来,从本地选拔官吏或者直接由乡老族老来治理基层的制度就已经被打破。 皇帝为了避免州郡官吏徇私,任命官员的时候会特意避开出身地,虽然没能解决地方豪强势力横行乡里的问题,但是异地为官的传统却一代代的留了下来。 想要按着自己的想法安排人才的去处,首先得有足够的人才才行,要是手上没有能用之人,再怎么不乐意也只能把人派去原籍。 官员异地为官没有办法完全解决地方豪强势力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但是不代表他们什么都做不小,很明显的一点就是,走裙带关系要比之前艰难许多。 人情往来的前提是要有人情,刺史、郡守空降到地方,就算当地豪族主动示好,他们也不敢随随便便把对方当成自己人,长袖善舞八面玲珑的长官可以趁机扩大关系网,刚正不阿耿直秉公的长官却不会给他们面子,不管怎么说,借此走后门的难度都要提高不少。 一般刺史、郡守甚至县令上任都会带着自己的属官,新官上任三把火,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威也要打压当地的豪族,毕竟一山不容二虎,地头蛇势力太大,他们这些正经的官还怎么树立权威? 各州州牧上任后拉拢当地的大世族来稳住地位,刘表刘焉甚至刘虞走的都是这条路,只是前者拉拢的是当地世族,后者拉拢的是附近游牧民族,一旦他们站稳脚跟,立刻就会扶持自己的势力, 大家族的人可以和以前一样通过家族的势力到州郡为官,小家族的年轻人赶不上躺儿,想要出仕就要想其他法子。 邺城书院明面上只是个书院,郑玄老爷子担任院长且没有接受任何官职,司马徽和其他几位名士大儒几乎住在藏书楼中,同样不问政事,表面看来和官场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从书院中走出去的士人想要进入官场必然比其他人容易得多。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州牧大人拿出万卷藏书修建藏书楼,又请来众多名士大儒在书院任教,不可能只是为了让冀州的读书人有地方请教。 天上不会掉馅饼,州牧大人开办邺城书院自然有他的用意,以前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现在学得文武艺货与州牧家,仔细想想,似乎跟着州牧大人更有前途。 原焕相信外面那些年轻人能明白他的良苦用心,只希望那数量不多的寒门子弟能坚持下去,天下寒门子弟的数量比世家子多了不知道多少倍,可是出仕为官却只有世家子,现在他把那座对寒门子弟封死了的大门打开一条缝,只要能把握住机会,那条缝就会越来越大。 璟儿还小,不知道汝南袁氏意味着什么,先前袁术来邺城,叔侄两个也只是草草见了一面,小家伙对不重要的事情向来忘的很快,这会儿估计已经忘了还有叔父这回事儿。 把自己当成寒门子弟来求学,才能知道寒门学子求学的艰难,这样即便以后知道真相,在寒门与世族的矛盾中也能保持公允,才能知道怎么做可以少走弯路。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大汉乱成一锅粥,上到皇帝下到寻常读书人都有责任,究其根本不是谁聚众造反,也不是谁拥兵自重不服管教,而是制度层面出了问题。 如果不能破而后立,便只能像历史上那样经历百年大乱,然后才慢慢摸索出新的出路。 袁璟小家伙握紧拳头,两眼冒着小火苗,“阿爹,下次奕哥来书院我也跟着,再喊上翊哥他们,我们一起来才能不浪费那么好的机会。” 阿爹为了让他来书院读书煞费苦心,还请了那么多先生来书院,他们如果不好好读书,怎么能对得起劳心费力的阿爹? 一起来,必须来,谁都不能少。 好兄弟就要同进退,谁都不能不学好。 原焕揉揉小家伙的脑袋,“既然璟儿那么主动,过几日就由你去通知孙家小郎

相关推荐: 综武:姑苏慕容,开局百年功力   做不死就往死里做(多故事,1v1)   妻子的潮韵   开张大吉   今天你愿意被我*吗   快穿:没有女主拿不下的人   温柔的他_新御书屋   穿书后大佬她成了团宠   去未来搞点黑科技很正常吧?   【斗破同人】与萧炎同居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