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绿帽情深 > 第137章

第137章

一抽那纸片。” 米芾闻言,立刻伸手去抽那纸,谁料刚掀起一个角,纸片忽的就掉了,水流哗啦,把米芾的衣袖都打湿了一半。 连纸片都没接住,米芾傻在当场:“我,我这是破了法术吗?” 见他这副模样,沈括笑了,也不再卖关子,直接道:“这并非是法术,只是空中之气,托住了杯中之水。这便是我跟凌霄子说的力了,大气之中应有一种无形之力。” 米芾听得更晕了:“大气还有力道?我怎么觉不出呢?” 他身边不就有大气,怎么从没有感觉到什么力道? “并非力道,而是一种无形无状,时时存在的力。只要没了空气,就能显现。”沈括解释道。 米芾:“……” 啥玩意,他怎么听不懂呢? 倒是一旁的苏颂,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你这覆杯的法子,可是要杯中水全满,不得留空隙?原来是这道理,难怪茶壶盖上都要留空,否则水流不畅。” 果真还是苏颂想的明白,沈括欣然点头:“内外都有空气,才能免除此力。若是有了差别,立时就要显出不同。” 米芾已经放弃听两人说什么了,转头道:“能让我也试试吗?” 沈括自无不可,米芾袖子反正都湿了,也就胡乱挽了挽,拿起杯子纸片,就操作起来。不多时,哗啦哗啦的水声响成了一片,就没一次能成的。 苏轼瞪大眼睛看了会儿,突然道:“换我试试!” 若是别人,米芾怕是还不愿放手。但是苏子瞻要试,他哪有不肯的?立刻把玻璃杯递了过去。 苏轼倒是不似米芾那般莽撞,仔细在杯中注满了水,取过纸片后又轻轻压了一压,这才小心翼翼的倒转了杯子,缓缓移开了手。在他手中,清水果真乖顺的留在杯里,纸片空悬,没有坠下。 “奇哉!”苏轼笑了起来,“这大气之力,还真存在啊!那寻常为何觉不出呢?” “也许有时也能觉出。”沈括是深思过这个问题的,“若是爬山、下海,身体反应就跟寻常不同。就连雷雨前的气闷,也不似元气缺失,更像是这大气出了变化。” 若说旁的,苏轼兴许还没那么深的感受。但是平素最喜游山玩水,他对于这些也有了解啊,不由连连点头:“存中兄这么一说,我倒也觉出了些不同。世间果真奇妙……” 其实大气说,跟他的养气学已经大有不同了,但是对于这发现,苏轼还是极为开心的。而此中蕴含的道理,必然也跟天理相连,他得重新整理自己的学识,想出这其中的意味。 不过不是此时。苏轼放下了杯子,眼已经落在了一旁的玻璃管上:“此物又是做什么的呢?” 沈括拿起了玻璃管,微微一笑:“同样也关乎大气之力。” 说着,他在玻璃管中装满了水,倒置在了同样装了水的玻璃杯中。按照道理,管中水应当流入杯中,然而却没有发生。只要玻璃管埋在水下,管中的水就纹丝不动。然而等他把玻璃管提出水面,管中水立刻倾进了杯中。 此法自然也引来了苏轼的惊叹,一旁的甄琼却突然“啊”了一声:“此法似乎能测大气压力!” 这些实验,甄琼当然不会觉得新奇,只是这试管的演示,隐隐让他想起了些什么,似乎当初格物观就有此类实验啊。也是用试管量的,能测出气压变化呢。 沈括闻言浑身一颤:“如何测法?!” 他还没想明白要如何测这大气之力呢,甄琼居然就想到了!而且还称之为“压力”,虽说听起来有些古怪,但是恰如其分,倒是个好名字。 甄琼卡壳了。他是真忘了,这毕竟是格物观的东西,跟他们没关系啊。只是隐约记得,要用到很长的玻璃管,而这种管子只有大道观才能烧出。 憋了半天,他终于道:“既然压力等同,把这玻璃管做的细长些,说不定盆中压力,也能显示在管中?” 沈括闻言沉思半晌,眼睛突然亮了起来,此话似乎有理啊。只是用水真的能行吗?水性稳定,寻常变化未必能显得出吧?莫非要到高山上试试?繁台怕都不成…… 沈括脑中激荡,苏颂也陷入了沉思,苏轼却不管那么多,挽起了袖子,又去玩那玻璃管了,米芾则眼巴巴在一边瞧着。两人年岁差了一倍,神情却颇为相似,一直坐在边上的李公麟悄悄握起了拳头,两眼都在放光。这场面,几可入画啊! 寻常的饮宴图、文会图,哪有这等生趣的?诸人神情,还有那水盆和玻璃杯盏,样样都透着新奇。若是这所谓的“大气之力”传开,今日场面,定然也能名垂青史吧?这画,他须得亲手画了! 一丝也不敢错过,李公麟瞪大了双眼,细细瞧着面前景象,连亭外那开的正好的桃花,都不愿放过。 李格非惊诧过后,倒是生出了些疑惑,忍了半晌才开口道:“存中兄,虽说这大气之力说来有趣,但是为何要在此事上花费如此多心力?” 他一开口,沈括、苏颂、甄琼三人齐齐抬头,瞪了过来。这当然重要了,研究的深了,可是能引出真空之说呢。而真空说,又是地动说的根基之一,岂能马虎? 不过这话,不好跟外人道。沈括咳了一声:“天地万物,总要细细精研,从中求所得。就如凌霄子,若非他潜心炼气,又怎能发现碳气之说?” 凌霄子是道士,你是司天监的官长啊。平素看梦溪生的杂文还不算什么,今天见到沈括如此冥思苦想,钻研这些道理,真让李格非心中生出了古怪。 然而他还没说话,苏轼就已点头:“存中兄说的是。若是连天地都不知,哪里能寻得‘道’,揽得‘气’?自然是知晓越多越好。” 他信奉人情,养气治心,唯有增长见闻,扩大心胸,才能培养器量,养成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气”。也正因此,骤然听闻这等惊世骇俗的道理,苏轼也不觉惊诧,只觉欣喜。自己胸中之气,又能多添一分了。 旁人如此说,李格非兴许还要迟疑。但是苏子瞻都这么说了,他反倒讷讷说不出话来。也是,自己就是个主编,岂能如此狭隘? 甄琼最不耐烦听这种讨论,赶忙打岔道:“是不是快到饭点了,要不咱们先吃饭?” 这好好的御茶,都还喝没够呢,怎么就吃饭?旁人都是绝倒,苏轼却眼中一亮:“听闻那鲤跃龙门,独占鳌头都是韩府传出的,今日可能一试?” 这几道菜式,可是他跟邈哥一起研究出来的,听人说起,甄琼难免有些开心,立刻大包大揽:“这个好说,让厨娘做来就行。我今日还准备了红烧肉呢,最是好吃不过。” “可是猪肉烧的?这道新菜,我也让家中试制过呢。用些黄酒,先蒸再炖,味道更好。”苏轼颇爱食猪肉,怎能没听说过这道菜?非但吃过,还亲自改良过呢。 “不是用冰糖就行吗?”甄琼有些发愣。 “那是炒制,若是炖煮,还是酒更解腻。”苏轼也不嫌烦,细心解释道,“若是用小猪颈上脔肉,食之更妙!” 这话听得甄琼忍不住都咽了口唾沫,他哪吃过什么脔肉,怎么听起来味道也不差呢? 见小道那副馋样,苏轼忍不住抚须道:“这还不算什么,味道最鲜的,还数鲥鱼。用姜芽紫醋炙烤,食鳞下鲜脂,更胜莼鲈!” 甄琼立刻扭过了头,眼巴巴看向韩邈。瞧他这模样,韩邈笑了出来:“子瞻兄这张嘴,倒让愚弟难以待客了。鲥鱼没有,鲈鱼羹可好?” 苏轼哈哈大笑:“原以为只能吃黄河鲤,现又赚了个松江鲈,妙哉妙哉!” 这话一出,场中所有人都笑了起来。也不管那满桌的玻璃器和尚未品完的御茶,众人齐齐走出了观花亭,朝着摆开的宴席走去。 作者有话要说: 流传下来的东坡菜,多是落魄时制出的,简直是他人生旷达的缩影。不过现在的苏子瞻可没落魄过,标准士大夫,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有舞乐美人,再加个葡萄酒才最好。不过想想《老饕赋》的创作时间,更觉得感慨万千。 第139章 这一餐吃的畅快, 非但有珍馐, 还有佳酿。韩家酒库里新出的烧春, 味甘香浓,入口绵软,却是种烈酒。因是刚刚酿成的, 还未在市面上贩售。苏轼好酒,哪有不尝尝的道理?结果三杯下去就醉的不省人事,歪倒一旁呼呼大睡去了。 韩邈知道苏轼脾性, 也不去叫, 只招待其他人吃喝。饭毕重新泡了香茗,赏花作画, 高谈阔论。待一个时辰后,苏轼醒来, 立刻大呼小叫,要书墨行酒气。他这毛病, 也算是人尽皆知了,韩邈哪有不提前准备的道理。 结果泼墨一副,似行云流水, 意态纵横。米芾看的两眼发直, 还没张口索要,苏轼便拿了那字跟韩邈换酒。一帖字,换了五坛酒,连沈括都哑然失笑:“晋有《换鹅帖》,今有《换酒贴》, 子瞻倒是效王右军雅事。” 苏轼大摇其头:“存中兄此言差矣。酒比鹅贵,我可是赚了。” 这话一出,满堂大笑。 有好花好酒,亦有好客,这日的宴饮可算尽兴。然而跟苏辙想像不同,韩邈始终未曾向他兄弟二人约稿,就连之后苏轼所著的《气论》,也未曾刊登在《日新报》上。这韩景生莫不是只想同他们交好,并无他意?觉得自己可能想岔了,苏辙也不免有些羞愧,对于这位韩相公的族侄,倒是更看重了几分。 当然,关于“大气压力”,《日新报》还是登了梦溪生的小论。仍旧是一贯笔法,先写过程再写原理。不过这次发表的“压力”之说,可比之前元气燃烧,浊气不燃的说法更近了一步。而报上刊载的几个实验,亦是简单明了,连市井中人都一学便会。还有好事者拿着报纸,去瓦子里拆穿戏法,弄得那些玩水戏的深恨小报多事。 百姓只是图个乐,士林中人可就不一样了。 “这《日新报》怎地又讲起了气?”程颐对于报上内容,还是极为敏感的,尤其是这等涉及天理的事情。大气无处不在,还有压力,这可颠覆了他对于气的认知。若是旁人将也就罢了,偏偏梦溪生写的详尽,两个实验又能轻易复制,让人都找不到反驳的办法。若气当真如此重要,那“理”到底该是在气之先还是在气之后呢? 程颢倒是看得更深些:“这几日,苏子瞻不也写了篇关乎大气的《气论》。看来对此生出兴趣的,并非只有你我啊。” 苏轼的文章里,围

相关推荐: 一不小心攻略了男主   我在东京真没除灵   一梦三四年   三金影后是伪娘[娱乐圈]   壮汉夫郎太宠我   小人物(胖受)   摄春封艳   [综影视]寒江雪   切切(百合)   回到仙尊少年时[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