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影帝在左 金主在右 (1v2H) > 第149章

第149章

带什么人照顾生活。”有了她,吃的、用的就全有了。 祝缨道:“我瞧着积灰不厚,曹大娘必是平日洒扫的。掸掸土就能住了。” 金大娘子道:“知道她每过年节都要扫尘。离过年都过几个月了?不得再打扫?你屋里没碍事儿的东西吧?” 祝缨哭笑不得,道:“我能有什么不见不得人的东西?” 金大娘子这才带着丫环去给她收拾卧室、摆酒席。曹父见状,赶紧叫儿子一块儿把前院的正厅给收拾出来。 金良是陪着妻子过来的,温岳是来给祝缨送点在京城的花费的。 祝缨道:“我回来还没去看你们,分些土产,你们倒先来了。” 金良说:“这么远的路,你过年还记着我们,现在又瞎客气什么?谁不知道你现在事多?” 温岳说:“你甭管那些个虚的,虚事耗神。” 正堂很快就打扫好了,再点上灯烛、摆上酒菜。金良道:“不用你们伺候,你们忙你们的,咱们自在吃酒。” 祝缨喝茶陪着,温岳给金良满上。三人说起了京中这两年的变故,祝缨道:“郑大人这两年消息少了,不常上邸报了。” 金良道:“是好事,上了邸报也是挨骂的,陛下也不知道……” 温岳道:“陛下看中太子,七郎是詹事又是外甥,要求难免高些。” “鲁王呢?”祝缨问。 金良道:“天下父母疼小儿。” 祝缨知道他们俩这样儿能摸着一点儿门,其中门道又未全通,就不再多问他们。金良也关心起她的案子,问她今天的事儿,祝缨说:“见了两位相公和陛下,相公们问起了案子,明天派人来送我去大理寺和御史台,事儿应该不大。我就是给刮上的。本来没我什么事儿,约摸是有人顺手。” 金、温二人点头,温岳问道:“口袋里是什么?” 祝缨道:“现在不说,过一阵儿你们可能也就知道了。我在福禄县种的一些粮食。” “哦,带这个倒是合适。” 他们又说到金良,说金彪现在也长大一点了,金彪是武官的儿子,可惜不够直接荫个官当。 荫官是看老子的品级的,从一品开始,往下直到五品,他们的儿子是可以直接有官阶的,不用通过别的甄选,只要有个老子就行。一般也有个名额限制,几品的可以荫几个儿子、荫官授几品之类。官职越好,待遇越好,荫了孙子的都有。六品开始,就不足以荫儿子直接做官了。 五品是个坎儿,不止是对官员本人的仕途,对他的家族更是如此。 金良熬了这么多年也还是个正六品,比起他,祝缨熬的年载算少的仕途可谓顺利了。 祝缨道:“无论入行伍还是什么的,就算熬年资,也得先进了再说。甭管收成好不好,你不种,永远没收成。且你又不是没熟人,把他送进去,怎么也有个官身不是?晾在外头算什么?” 金良道:“你又不是不知道他,文不成武不就的!” 温岳道:“我看小祝说的对,好坏先给他谋个一官半职,且熬着。难道要等你升五品?” 金良道:“我再想想,不知道哪里合适。他有点憨。” 祝缨道:“你还说他憨呢?” 金良作势要打,三人笑成一团。又吃喝一阵儿,金大娘子道:“都收拾好了。”祝缨道:“大嫂来坐,大嫂辛苦了。” 金大娘子一来,他们就不再说什么“正事”了,接着话家常。又吃不太久,温岳明天不当值,但是京兆有宵禁,过一会儿就散了。 曹昌卷了铺盖去门房,曹家老夫妇依旧住前院仆人房。 祝缨躺在床上,心道:京城虽好,还是快溜为妙! ———————— 第二天一早,祝缨起来时曹家老两口已经起身把前院又扫了一遍,马也喂好了。 祝缨道:“别忙那个了,先弄点儿吃的来。” 曹母道:“粥已好了,有煮好的鸡子,腌菜也切了,还有昨天一些肉菜,这……” 祝缨笑道:“可以,不过今天要来人。”她取了钱让曹昌去外面再多买些早点过来,点了些附近较贵的早点,曹昌跑出去买了一大提篮。 东西买回来之后,孙一丹与蓝良志就登门来了。 祝缨道:“正好,一起吃点儿吧。” 两人十分推辞:“在家吃过了。我们等大人用完饭再走,来得及。您知道的,他们还得上朝,回来才是办事儿呢。” 祝缨道:“那你们还急什么?再垫一点儿。就算吃过了,这一趟跑下来也该饿了。” 她特意让买的京城颇贵的早点,京城生活费钱,孙、蓝二人也不能日日吃得这么“富裕”。二人看了早餐花色就不再推辞,也坐下来又吃了一顿。三人吃完,太阳也升起来了,再一同去皇城。 还没出家门,祝缨就一人给了一个红包。两人还要推拒,祝缨道:“你们是审我的人么?不是,就不是循私。我两年没回来了,正想打听打听这两年的新闻,拿着喝茶。” 两人含笑收了。 今天就没多少人围观祝缨了,她很顺利地先到了大理寺,这里遍地是熟人,人人都带点激动地叫:“小祝大人。”“小祝回来了?” 蓝有志低声对孙一丹说:“看来真有点儿门道。”他二人出了政事堂,又是一副端庄体面的样子了。 窦朋与裴、冷从朝上下来,听说祝缨来了,道:“请过来说话吧。” 裴清的耳朵动了一动,“请”字用得还挺妙的哈。 祝缨与蓝、孙二人同到了堂外,这正堂她是极熟悉的。她不动声色,缓步走了进去,蓝、孙二人跟在后面。三人拜见了上面三位,冷云道:“你们两个怎么来了?” 窦朋看过去,见这二人也是面熟,道:“相公们有什么事吗?” 蓝良志拱手陪笑道:“相公命我二人送祝大人先到大理寺、再去御史台,故而前来。政事堂并不插手这件案子,这两天案子过了相公们还有旁的话要问祝大人,所以派我二人跟随。” 窦朋道:“知道了。” 祝缨道:“不知大人有何事垂询?” 窦朋对祝缨还有印象,微笑道:“核实一点小事。想必你也知道了,苏匡。” 祝缨还如在政事堂答的那样,道:“下官离职时俱已交割完毕了。御史台派了阮、樊二位到福禄县时问过,下官并无旁事可说给他们听。” 窦朋点头,祝缨看他表情知道自己猜的不错。她其实不用过来这儿,交割都交割完了,还有什么好弄的?窦朋也压根儿不想御史插手这事儿,他刚来,地盘就被别人横插一手,谁能忍? 窦朋对御史台也是一肚子的不满,见祝缨不多提其他,道:“你们在时大理寺规矩整肃,哪知会出这样的事?!” 祝缨道:“人各有职司,若是时时审查下属,岂不要被说多疑又器量不够?”自郑熹离开之后,是裴清在代理大理寺,无论是左还是苏,他们如果犯事是很容易牵连到裴清的。这可不是祝缨愿意看到的。 窦朋问道:“当年究竟如何?” 祝缨没给他看自己接手时的收据,而是将自己与左丞交割时的收据呈给窦朋看,道:“就是这些。您看看怎么抄录一下,不然一会儿御史台那儿还得打官司。” 窦朋当即唤了书吏来一人一页飞快抄写,抄完了再将原件还给祝缨。祝缨将他们抄的又看了一遍,签了个背书。 抄的、看的一面叹她仔细,一面想:可恨!原来我们曾有这么多的产业。 窦朋道:“我料亦差不多。” 祝缨道:“大人明鉴。” 窦朋左右看看,问裴、冷二人道:“你们还有什么要问的么?”二人都摇头。 蓝、孙二人又陪同祝缨往御史台去。 御史台离大理寺也不算远,很快就到了。御史台里有祝缨的一个熟人,阳大夫不算,祝缨只见过他几面,熟人是姜植。外人看来她和姜植不算密友,实际上二人与郑熹都有很深的关系。苏匡的案子不是姜植审的,他现在已是侍御史,大家都是卡在六品上的人,见面互相点头致意,姜植就得去忙别的事儿去了。 管苏匡案的侍御史叫阎建民,是个方脸的中年人,长得很合选官的相貌,颇具威严。对祝缨说话却还客气:“累祝令跑这一趟。” 祝缨跟他也是熟的,御史台借大理寺的大牢,办案的人常与祝缨有接触,若是提审女犯,手续就更要繁琐一点,更常打交道。 祝缨道:“不敢,有案子牵涉其中,自该说明的。” 阎建民道:“我便不与你客气啦——究竟如何?” “是我走之后的事,我手里有的也只有收据。我也带来了,要不御史找人抄录一下?” 阎建民笑道:“案子的证据你不给我留下?” 祝缨道:“你不过拿这个对账,有账就行,这却是我与旁人交割的佐证。你要留下来,也得给我写个收据。” “你还真是小心。” 祝缨道:“要是不小心,没留这个东西,这会儿我自己都说不清了。” 阎建民叹了口气,道:“好吧,我着人来抄写。” 收据抄完,他又问道:“丰堡哗变,怎么回事?” 祝缨道:“我真不知道,离我五百里呢。说是因为我给我那儿的人发钱,他们那儿倒闹起来了,可笑不可笑?” 阎建民道:“有什么可笑的?养家糊口的人,能不着急么?你的账有个说法么?” 祝缨又拿出一本来:“这是我与丁校尉往来的公账,你接着抄录?” 阎建民笑道:“好。” 政事堂派了人送过来的,他也不想惹。跟祝缨在这皇城里抬头不见低头见了好几年,祝缨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很清楚的,除非上下串通一气栽赃给她,不然是真找不到什么毛病。 书吏抄着,阎建民抄手踱步:“我真不知道叫你跑这一趟是这的什么,这么远的路。哎,你是要回来了吗?” 祝缨笑眯眯地:“哪儿能呢?任期还没满,兴许就是叫我回来好当面训话,免得我淘气。” 阎建民道:“未必未必,听说你面圣了?” “昨天,回了些在县里的事儿。倒先被相公们审了一回,他们问得可细。有点儿吓人。” “你还能叫吓着了?” 两人闲话的时候,这一份账也被拆开抄完了,阎建民道:“好了,我这里留个档,你也看一看,抄错了没有?” 祝缨拿了,逐页给两份复件上写了背书为注,最后签上名。阎建民道:“小祝,厉害。” 祝缨道:“这又是怎么了?” 樊路是阎建民派出去的,期间在公文里夹过私信给阎建民,历数祝缨之不配合与绵软之状。 阎建民心道:差远了差远了。客客气气给祝缨送了出去,出门时还说:“案子本不干小祝你的事,只是问几句话。” 祝缨道:“我明白。” —————————— 出了御史台,就没有别的地方了,蓝、孙二人再将祝缨引回了政事堂。 王云鹤满心欢悦。祝缨面圣的奏对非常得好,虽仍有青涩的地方,但是路子是对的。他花了些心思教祝缨读史,祝缨读出来的效果比他想象中的还好!这人带着脑子读书,能有自己的想法,王云鹤岂能不喜? 他昨天又熬夜把祝缨写的两大本都看完了,祝缨写的试种记录,各种数据齐全。王云鹤比照自己所知,知道她是用心去种地了。士大夫总有一种不好的习惯,说是“耕读”实则那个“耕”许多人是不大瞧得上的,更像是一种姿态,秋收粮食没有春天种的种子多也不在乎,人家不靠那个吃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也不是少数。 而祝缨写的两年为亲民官的总结,更不仅仅是写已经做过的,连计划都有。不仅仅有福禄县的,还捎带写了两页她对周边的看法。当然也包括了稻麦两季的问题,还包括了果树的问题。 今天一大早,王云鹤上完早朝就把这个又给施鲲看,两人替着班把日常的事务给批示完。 中午吃饭的时候,祝缨被带了过来。王云鹤道:“来,一道用饭吧。” 祝缨的饭量比他俩都大,两人见她吃得香甜,都指着自己的桌子上的菜让拿给她。祝缨问道:“二位相公不吃吗?我没事儿的,赶路时也不吃午饭。” “老了,吃不动了。”施鲲感慨。 王云鹤道:“你尽量吃,不够还有,我们看着你吃,胃口也好些。” 这会儿又没有食不语的教训了,一边吃一边聊。王云鹤问祝缨一些情况:“南府你都给惦记上了?” 祝缨道:“不惦记不行,我想给福禄县弄富裕些,还是那句话,财富如流水。水都流到我这儿来了,邻居家要是穷了,我也睡不安稳不是?不如大家一起能种个双季,吃得饱一点,手里有点余钱了,也能多买一点我的橘子。对了,您吃橘子吗?” 王云鹤笑道:“老刘手里有块板子,上头有个白字。” “就是那个。卖贵一点,我这儿容易赚钱。把周围的钱都拢了来可不太行,还得他们都有钱了,才有钱买我的东西。橘子这东西,周围几个州都大量的产,怎么分辨?也容易冒充,也容易冲行。人家顶好另有别的生计。再有,人心趋利,种果树有钱了,不种庄稼怎么办?” 施鲲道:“不错。你怎么办的?没见你写。” 祝缨又扒了一碗肉菜,道:“不好意思写,谁占良田种果树,我弄死他。” 施鲲“噗”地喷出一口米饭,拿筷子点着她:“都说你促狭,我看你呀……”等等!这是皇城门前杀人的主儿啊!不狠才奇怪吧? 施鲲道:“还是要宣谕一下再动手的。” “嗯,已经吓唬过他们了。” 两位丞相都不觉得这样有什么问题,施鲲又问:“你跟鲁刺史不和?” 祝缨道:“不敢。下官一向敬重前辈的,只是福禄县离州城也远,下官到福禄县想做的事儿太多,不免怠慢了刺史,好在刺史大度也不与下官计较,放手让下官去做了。” 施鲲对王云鹤道:“他嘴巧。” 吃完了饭,三人喝茶继续聊天儿。王云鹤问祝缨瑛族的事,祝缨说了自己的经历:“下官去那儿连来带回二十天,没能全看到。除了语言不通,与普通百姓没什么区别,哪里都有聪明人,并不能因为他们是‘蛮夷’就觉得人家没长脑子。” 她举了阿苏洞主下山,对山下工匠的手艺感兴趣,许多小贩想坑冤大头的例子。“第二回,就叫人看出来了,笑得那叫一个邪气。” 施、王二人听了一笑。 王云鹤又问瑛族是否可以教化,祝缨道:“您看过的,那诗史就是他们自己写的。奏本是洞主外甥写的。” 王云鹤点头:“写得不错。” 又问瑛族内的具体情况,关键是首领的意志之类。祝缨道:“他们也想与朝廷交好,下官在劝他……归附。相公看,羁縻如何?” 王、施二人都说:“果然可行么?” “相公面前不敢夸口,下官确实在试着劝说他们献图、受朝廷敕封,只是……” “只是什么?”施鲲问。 祝缨道:“风俗不同,物产也与中原不同,税上恐怕不行。我想,他们按石缴税,一年一户半石米行不行?少是少了些……” 施鲲道:“你还想收他们的税?” 通常情况下,藩属、羁縻是不怎么能给朝廷上税的,隔个几年来“上贡”一次就是挺给面子了,贡的东西也不多,朝廷还要给他们一些赏赐回礼,赏赐一般比较丰厚。 这些人的作用主要是“屏藩”,即阻拦更遥远的地方的入侵,以及安抚他们自己不要作乱,别乱吞并周围其他的小部落打得乱七八糟。 祝缨还敢想收税了! 祝缨道:“我觉得可以啊,要不咱试试?先不收税,先看看敕封?然后教种麦子,多收一季庄稼,她也该给我点抽头吧?” 二相大笑! 祝缨道:“真的,不过可能得讨价还价。相公,我要的麦种,咱们是不是也得谈一谈了?” 两人忍笑说:“行,看你怎么还价。” 祝缨道:“下官想依次推进,那本

相关推荐: 大胆色小子   蔡姬传   差生(H)   穿书后有人要杀我(np)   洛神赋(网游 多攻)下   学霸和学霸的日常   圈圈圈圈酱短篇合集二   醉情计(第二、三卷)   (兄弟战争同人)梦境   突然暧昧到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