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祝缨道:“这几天才收拾完,头先到处都是卷宗,乱七八糟的。” 王大夫道:“鲁逆案办得这么紧,可是忙坏了吧?又不得不尽早平息,子璋辛苦。” “这阵子谁都不得闲,也不独我一个人。王公也受累了。” “哎~我先前还真不累,不过,就快了。你干前半截,我干后半截。” “哎哟……”祝缨说。 王大夫点点头:“大理寺狱,得给我留些空房,我要关人。” 祝缨道:“要多少?总不能一总都关了吧?那动静也太大了点,着痕迹了。” 王大夫道:“慢慢来,男监女监各留个三、五间就够了。地方有远有近,就算拿了人,往回赶也是有早有晚的。” 祝缨道:“好。包在我身上。” 王大夫又缓缓地说:“又会出一些不错的缺,子璋如果有意,可不要错过了。我今看中了一个,子璋有没有合意的?” 祝缨道:“您尽管办。” “诶~咱们还是先商议一下,错开来的好。子璋看呢?” 祝缨道:“好。” 王大夫说:“散朝后,陛下召了我去,给了我三个名字,让我派人去查一查有无不法之事。我还记得这几个人,像是依附过鲁逆的。” 祝缨道:“鲁逆案已经封档了,在我这儿已经过去了,原来到了您那里。” 王大夫笑笑,说自己看中了一个五百里外的府,想安排自己的儿子过去。祝缨道:“那就先恭喜了,到时候我只管去府上吃席,我不喝酒,但饭菜要好。” “那是自然!”王大夫说,“我已派了几个人出京拿人了,此事须与吏部讲一讲。子璋,同来否?” 祝缨笑眯眯地:“求之不得。” 两人一同去吏部,此时不冷不热,阳光照在身上十分舒适。王大夫道:“只盼能早些安静下来才好。” 祝缨道:“再闹腾,也不会比去年末麻烦的。” 王大夫道:“比最差的强,也不能就说好了。哎哟,陛下的儿子们也快长大了。” “东宫名份早定,倒是不愁。” “在子璋这个年纪,能这么沉稳的人可不多呀。” 祝缨道:“打小我就知道,着急也没用。” 你一言、我一语的就到了吏部,吏部也比先前安静了,但是气氛却比较紧张。祝缨知道,这是因为姚尚书自己也不太安心。姚尚书算先帝派的,真正的先帝自己人。可惜,先帝死了。现在最不安的就是他们。 看到王大夫与祝缨带点闲适的样子,姚尚书心里甚至有了一点点的嫉妒。王大夫与郑熹、郑侯等人一样,只沾了一点先帝的边,他们自己本身就有挺大的势力。祝缨成分复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皇帝登基中出了力,是新贵。 俩都比姚尚书从容。 姚尚书这几个月都很紧张,尽量多给自己人留些后路。 三人见了面,先是寒暄,然后是王大夫说明来意。 姚臻笑问祝缨:“接下来会有什么人,我不一定知道,王大夫或许能知道,你现在是一定已经有数了的。” 祝缨道:“陛下说,那件事已经过去了。” 姚臻道:“那件事过去了,别的事呢?不能因为附逆,就把做过的恶事统统一笔勾销了?这不好吧?附逆还有这好处?该问还得问不是?” 祝缨道:“我也不知道陛下会追责哪些人,档也已经封了。不过我想,哪些人平素与鲁逆走得近,这个大家应该都看在眼里的。比如……” 她简单说了几个名字。 姚、王二人都点头,王大夫又说:“膏粱之地,竟让这样的人去掌管,实在苦了百姓,又误了朝廷。该早日换上体恤下情的人。” 三人又分了分名额,全占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们仨完成了一次勾兑。祝缨原不打算马上伸手的,现在也说了一个县——给顾同准备着。 这个县离京城比小吴还要近一些,是个上县,她对姚臻道:“就他了。” 姚臻道:“好。” 三人都比较满意,各自散去。 ———————————— 祝缨回到大理寺狱,便下令将男、女监各收拾出五间囚室来,里面的用具也给准备好,预备给御史台的人用。 没等来囚犯,她调的几个学生来了。 这一批都是早期福禄县的县学生,散在外面或做官丞或做主簿、县尉之类,正在苦哈哈地熬着资历。一入官场深似海,八、九品的小官儿,跑官都很为难,绝大部分这个品级的人摸不到吏部的门槛,只能在本州里巴结刺史府的司功等人。 做百姓的时候,看着一个“官身”就觉得了不起,等到自己做了官,才知道在官场上这就是个虾米。 不做这个官呢,又十分可惜,确实有利。大丈夫建功立业,总比老死乡间强百倍。 就这么不上不下地熬着,偶尔也会想起提携他们的祝缨。无奈离得太远,现管着他们的是顶头的州府官员。 突然之间,皇帝成了先帝,太子成了皇帝,人人心神不宁。 更突然的,大理寺给他们调过去做官了! 四人哪敢怠慢?手上的公文一交,拿了张收条就打起包袱连夜赶往京城。四个人路程有远近,到得也稀稀落落的。 第一个到的是赵振,祝缨调他来做主簿,从七品,是实打实的升了。他一路兴兴头头地赶到了京城。跑到祝家老宅去,却发现是祁小娘子住在那里。两人也认识,赵振让随从打开包袱,分一份礼物给祁小娘子。 祁小娘子道:“你带这些都是孝敬大人的,又分我们做什么?少了一分,也不好看。” “害!我听说了你们也在京里,本就准备了你们的一份儿。可怜我也不得自己做主,莫要笑话寒酸。” 祁小娘子道:“那我就留下了。大人搬了新府,不过要到落衙后才得见呢。我叫人带你去。” “好嘞!谢嫂夫人!” 祁小娘子嗔道:“都说你是个老实人,怎么也油嘴滑舌了的?” 赵振道:“离乡三千里啊!”赵苏都变可爱了呢! 他于是又去祝府,祝府里的人也认得他,又是一番相认。到得祝缨落衙回来,赵振忙上前拜见:“大人!我来了!” 又忙解释:“大理寺在皇城里,我两眼一抹黑,也不认得道,怕叫人瞧了笑话。并不是故意疏忽公务。” 祝缨道:“哦,那今晚就先住在这里,明天你随我去吧。赵苏也在京城,明天见一见。” “是。” 当晚,赵振就在祝府蹭饭了,刚开席,赵振道:“看着邸报说大人升了大理,只恨离得远,不能到贺。现在可算有机会啦!” 祝缨道:“你们不用与我讲虚文。过几天,还有几个人会陆续到,以后你们都是同僚,要彼此扶持才好。” 赵振请教是何人,祝缨都告诉他了,赵振喜道:“都是少年同窗,可惜我在县学里的日子不太长,后来就与他们分开了。才到府学的时候,学里的人还瞧不上我们福禄县来的呢。我那会儿总想家。后来好了!您来了!我就知道,有大人的地方,我就能有好。” “莫要高兴得太早,在我手下是要认真做事的。” 赵振拍胸脯保证:“您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接着,又很小心地说:“大人,就是……” “什么?” “顾同,他还好吗?”赵振说,“我们那些同窗里,他是最聪明的。以前,不是也挺好么?那个……” 祝缨道:“你倒还念着他。” “同窗么,小时候也一起长大的。” “哎哟,那这回可没他。” 赵振就不催问了,他给顾同提了,大人一向有主张,现在没安排,那就是不合适呗。大不了,过一段时间他再给顾同提一提。 比起赵苏,赵振是更喜欢顾同的。 吃完了饭,赵振被带到书房,祝缨向他讲了他之后的职责之类。比起施季行,祝缨对大理寺可谓熟悉了,那是闭着眼睛都能生活的地方。赵振是主簿,光看纸面上的职责可以当个木偶,但是祝缨让他“万事留心”。 赵振道:“我将每日经手的事件,都记下来。” “有点意思了。原主簿升了要到外地赴任,趁他现在还在大理寺内,你明天与他办交割。” “是。我会向他请教的。” 祝缨又问:“打算住在哪儿啊?” 赵振道:“京城米贵,俸禄也不太多,先不想着买房。我想先看看会馆那里有没有房舍可以长赁,如果没有,就先寄居一阵子,慢慢相看租间屋子。” 以他对祝缨的了解,有祝缨的地方属下的日子都不会难过,一定会有额外的补贴。俸禄加上补贴,就能租不错的房子、存一点积蓄了。 祝缨拉开抽屉,取出一串包在纸里的钥匙:“大理寺在京中安排了宿舍,专为管待外地的同僚。钥匙你拿好,地址在上面,你可住在那里。过几天他们三个到了之后,你领他们去。” 赵振喜出望外:“是!” “张、范二人在鸿胪寺,住鸿胪寺的宿舍,与你们的宿舍离得不远,都是同乡,你让赵苏带你们见见他们。” “是!” “去休息吧。” “是!” 次日一早,赵振顶着两个黑眼圈出现了。京城官员早上起得尤其的早,祝府是围着祝缨转的,祝缨得上朝,是官员里起得最早的那一批。赵振昨晚兴奋,大半夜还没睡着,才沾枕头,钟楼里的大钟就被敲响了。 他胡乱往嘴里塞了些早饭,打着盹儿跟着祝缨去往皇城——此时天边才微微透出一点亮来。 到了皇城外面,赵振又振奋了起来!皇城!他可进来了! 冼敬与祝缨是街坊,今天见她带了个人来,问道:“这什么人?” “新来的主簿,赵振。见过冼詹事。” 赵振忙来拜见,冼敬道:“唔,相貌堂堂。”一语也就带过了,冼敬是知道祝缨的性子,护短,也就顺口夸一句。 祝缨问道:“余清泉呢?” 冼敬道:“在家读书呢,正好多动动脑子。” “有些时候,跟脑子没关系,跟屁股有关系。”祝缨说。 “啧啧啧,粗俗。” “切~”祝缨带着赵振,给禁军交代他。 祝缨与禁军极熟,情份也不错。以前还是面上好,现在又多了一点真心。 她审鲁王案,刺客砍了、谋逆的毒死了,唯禁军,就拿了周游及几个心腹去杀,其余士卒她都没有收押,抬一抬手,让禁军阮大将军自己处理,甚至没有与阮大将军争一下该谁管他们。 结案的时候,又为这些人说了几句话,说他们是听命于上官,而禁军的要求就是要听命于上官,所以士卒不该为逆案负主要责任。 最后这批人的命是保了下来。禁军都很感激她。 她把赵振托付给禁军,赵振一应文书俱全。李校尉看了看旁的祁泰,这位也混了个眼熟了,是个众所周知的泥人。怨不得明明有他,还要把赵振托给自己。 李校尉道:“大人放心,交给我了!保管把他们二位好好的给送到大理寺去!” “交给左丞,他知道怎么办。” “是。” 祝缨又嘱咐祁泰与赵振两句,让祁泰陪同赵振一起。 赵振土包子进城一般,看皇城哪哪儿都新鲜,禁军也不嘲笑他,给他办了手续,又带他去见左丞。 左丞道:“你就是赵振?” 赵振道:“是,正是下官。” 左丞道:“别太拘束了,到了大理寺,就跟在自己家里是一样的。” 又办交割,又带他认同僚,祁泰又让牛金帮赵振安顿下来。 左丞道:“奇怪,这会儿应该回来了,怎么不见人呢?” 牛金也说说:“是呢,莫不是朝上有事?不会又打起来了吧?” “打打打……打起来?”赵振说,朝上打架?简直不可想象啊! 左丞道:“少卿他们回来了,怎么不见咱们大人?” 祝、林、施三人非常好认,祝缨是紫衣,其他两个是朱衣,远远一看,俩红的。 —————— 祝缨是被皇帝留下来了。 散朝之后,皇帝将她与丞相一起留了下来,祝缨猜了几种原因,等着皇帝发话。皇帝先与丞相说了一点国政,他没有提给次子封王的事,但是提到了要整顿一下纪律。丞相们也都同意了。 接着,皇帝说:“骆晟丁忧之后,鸿胪寺只有一个少卿,如何使得?须早日补上一个。卿等有何人可荐?” 刘松年不说话,一副已经休致了别烦我的样子,施鲲刚要开口,皇帝忽然问祝缨:“你是鸿胪寺出来的,你觉得呢?” 祝缨道:“鸿胪寺卿,国家重臣。” “说人。” “一则要干过实务且风评不错的,二则要品貌端方、礼仪周全外番面前可显□□风采,三则出身也要能说得过去。” “那么谁呢?” 祝缨想了一下,道:“臣也只好说一些臣相处过的人,以臣之见,冷云或可胜任。” 王云鹤皱了皱眉头,旋即松开,这个人选,不上不下的,倒是比较好通过。 皇帝又问丞相,丞相们都说:“差强人意。”皇帝心里想是自己的女婿,但是没有一个人提,只得作罢。 鸿胪寺卿的人选定了,皇帝又问太常的人选,冼敬去东宫了,太常的位子也空了出来。施鲲推荐了一个人——鲁刺史。 鲁刺史在刺史这个位子上也有二十多年了,一直干得还可以。 皇帝问鲁某的履历,施鲲也说了。皇帝不知道祝缨与鲁刺史那一段渊源,也没问祝缨,他问施鲲:“穆成周不合适吗?” 施鲲答道:“穆成周未谙实务,不妨从副职开始做起。” 皇帝勉强点头,又提出要让穆成周做吏部的侍郎。丞相们沉默了片刻,皇帝在座位上挪了挪身体,丞相们勉强同意了。 皇帝道:“那便如此吧。” ———————— 祝缨回到大理寺的时候,太阳已经老高了,她开了个简单的晨会,把赵振介绍给大家。然后就让各忙各的了。 赵振干劲十足,交割、洒扫屋子,与同僚拉关系。 落衙前,大家对他的观感都还不错,觉得他是个开朗诚实的人。又听说他是吉远府的,不少人“哦”了一声,就知道他的来历了。 第二天是休沐日,省得请假了,赵振当晚在祝府借宿一夜,第二天就开始搬家。搬完又去赵苏家拜访,下午去了会馆,与在那里的王小娘子订了几间房:“他们不认得大人在京城的住处,也没去过老宅,我想他们应该会找来的。” 王小娘子笑道:“要是长住,我可管不起,只住几天落脚,也不用你这些钱。都是乡亲,难道你付得这些房钱,我就付不得?”硬是不肯要。 接下来的小半个月里,余下的三人也陆续到了,都是先到会馆,再被王小娘子派人送信给祝缨和赵振。赵振接了人,先拜见祝缨,再由赵振带他们办手续、搬宿舍。这三个人比赵振的品级低些,都是评事。 安顿下来之后,祝缨选了个日子,在家里设宴,将所有原梧州在京为官的人都叫到家里来吃酒。连同苏喆、林风,府里大大地热闹了起来。 祝缨在大理寺里“自己人”越来越多,御史台也往借用的牢房里关了三个人进去。这三个人进去了就出不来了,由这三人又牵扯出他们治下的属官一些贪渎、行贿的问题。 王大夫给祝缨抠了个县令的窟窿出来,姚尚书抬笔填上了顾同的名字。 赵振从赵苏那里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心道:大人就是有安排的! 祝缨的府上,也经常有人在门房里守着了。梧州出来的这些人,不时会往府里去。赵苏跑得频繁些,给祝缨带了一些冷云与沈瑛的趣事,他的笑容肉眼可见地变多了些。 这一日,府上却又来了一个生人,拿着顾同的名帖来登门。 府上收了帖子,让他在门上等了半天。等到祝缨回来,没吃饭就先见了他。此人二十上来,官话里带着些口音,一身绸衣,看着衣食无忧的样子。 拜见时口称是“贡士卓珏”,原来,他是卢刺史州里选出来的贡士,籍贯是顾同治下的县。去年末到了京城,顾同想到他上京不容易,给了他名帖
相关推荐:
穿进书里和病娇大佬HE
屌丝的四次艳遇
云翻雨覆
鉴昭行
[快穿]那些女配们
取向狙击
突然暧昧到太后
醉情计(第二、三卷)
烈驹[重生]
捉鬼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