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也会从中吃点好处,苏匡更不用说。“精明强干”用在办案上固然是好,用在搂钱上必也能成个大贪。 但是,闹出去了终归是大理寺丢脸,能自家内解决是最好的。借了外力终究不美。 御史来的,就代表背后还有其他的事情。 苏匡最后的荐词是郑熹授意她写的,她可不值得御史台这么大费周章的。 她很警惕,多一个字也不说。 阮芝又慢慢问了一些苏匡和左丞的事情,并且问祝缨:“祝令这么评价他二人,可有什么依据么?” 祝缨道:“看他们断过的旧卷就知道了,一个锐气,一个稳重。苏匡办案是有一手的,也肯干。左丞经验很足。” 樊路突然发问:“你怎么不问问是什么案子?” 阮芝的眉头又皱了起来,祝缨道:“既然是案子。断过案的人就该知道无意间一句话就容易引出许多的麻烦来,不知原委的多余述说又容易引起误解,反而于案情不利。顶好是问什么、答什么。” 阮芝大声咳嗽了一下,道:“祝令在大理寺的时候,置办了不少产业?” “嗯?” 阮芝又纠正了一下:“你曾为大理寺置产,是么?” “是有一些。” “还记得有哪些么?”问话的时候,阮芝的心情是难言的羡慕。他虽是才进的御史台,也常听人说起大理寺的祝三郎,一个面面俱到的“大管事”。大理寺可以说有权,也有些人能以权换财,但是在祝缨手上,大理寺一个断案的地方竟然不靠包揽诉讼而成了个富得流油、上下都阔绰的衙门,那是御史们都羡慕的。 祝缨道:“当年离任的时候我账本都交出去了。现在不能信口开河,万一记错就不好了。大理寺应该有旧档。” 祝缨办交接的时候有账。现在就有左丞当时的接收的收据。左丞签的名。证人是胡琏。三人都画了押。不过祝缨不打算把这些都告诉阮芝,她觉得这背后有事,并不想交底。 眼见她油盐不进的,阮芝只好吐了些实情:“苏匡侵吞了大理寺的公产,正在查他。只是有些证据却不见了,所以才来请教。” 祝缨道:“要什么样的证据?” 樊路要说话,被阮芝直接按了下去,阮芝道:“能有当年的产业名录是最好了。” “我可不会私留大理寺的底档。” “当然不是这个意思。” 樊路道:“祝令,祝前辈,我们不是来查你的。” 祝缨道:“就算是查我,我也是没有私留底档的。” 阮芝对樊路道:“你出去走走。” 樊路的脸色有点难看,阮芝定定地看着他,樊路黑着脸居然听话地出去了。阮芝将身下的坐椅住祝缨这边拉了一点距离,道:“樊路年轻人,说话难免鲁直着,却也是实情。若是查祝令,就不是我二人来这般说话了。出君之口、入我之耳,绝不对第三人讲起。” “底档都在大理寺封存了。”祝缨说。不说还能写呢!奏本一上,八张嘴都说不清了。没影儿的事都能编它一编,她但凡说出一个字,她自己都难洗了。 阮芝闭着眼睛想了一会儿,再次张开眼,对祝缨道:“是大理寺内有人告发了他。” “告发他的人没有证据么?” 阮芝道:“还要什么证据呢?几个月不发钱米,算不算证据?” “亏空成这样了?” 阮芝道:“他说他的钱财是来自妻子的嫁妆。” 祝缨心道:你从苏匡那儿问不到的东西,就想从我这儿问到了? 她说:“那就难办了,不定罪的时候可不能轻易查抄官员家的账目。” “祝令有何可以教我?” 祝缨道:“我离开京城两年了,世易时移,我也说不好。” 阮芝起身作揖,祝缨也起身扶住了他。阮芝再三说:“还请不吝赐教。” “早知如此,当年就不置办那么些个烦人的东西了。” 阮芝道:“已然置办下了,还望再费一回心。” 祝缨道:“不是我的案子不想问,知道得太多了终究是个麻烦。” 阮芝道:“本不是大事,我只管查案子,最后怎么结案也不是我能说了算的。” “好吧,你们千里迢迢的来,实在不容易。” “多谢体谅,我必不忘今日之事。” 祝缨道:“凡事都有个根儿。私卖官产,产业得在他手上不是?他接手的时候,是谁交割给他的?交割给他多少?” 阮芝道:“左丞倒是回忆起了一些,也写了个单子,也有几个证人。可是账本烧了,空口无凭。苏匡手下也有几个证人,都说没有拿到。” “死无对证了?” 阮芝苦笑道:“办过案的都知道,账本烧了是个什么意思。不然,我也不用来这里了。” 祝缨道:“这样。当年我离京前他们查过我的账,你回去悄悄的调一下那个档,里头应该有你要的东西。” 阮芝又吐了一点实情,说:“早看过了。祝令离开时的账目是清晰的。左丞接手之后,又有苏匡参与,如今二人互相推诿,都指责是对方干的!两人都是办案的老手,轻易问不出什么来。” 祝缨心里捋了一下:哦,有人因为没有几个月没有发补贴,所以把苏匡给告了,但是一把火把大理寺的有关为账目给烧了。苏匡不认私卖官产,左丞也不肯背这个锅。但是苏匡嫌疑更大,左丞多少也有稍有一点不太干净的地方。因为没有证据,所以双方在扯皮。 就这么一件事情,窦朋想借机干点什么是很正常的,但是御史来了,就代表除了窦朋,大理寺外应该还有别的人想借这件事再生出点事端来。只是不知道那个想借此生事的人是谁! 无论是郑熹还是温良等人之前给她的信里都没提及此事,王云鹤,尤其是陈峦也没提及这件事,要么是突然发的,要么就是这事儿跟她没关系。 祝缨道:“那就真不好办了,我亦无法。我离开都两年多了,这两年里,关山阻隔,公文还好些。要说为旁的事情进京,一来一回小半年都过去了,能知道什么?” 阮芝有些失望,不死心地问:“真的无法么?” 祝缨道:“动手晚了,没有及早封账。” 阮芝叹息一声,道:“终是白跑一趟。” 祝缨道:“天色已晚,还请先到驿馆歇息。” ———————————— 阮芝支开了樊路也没能从祝缨这里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二人心中都有些郁郁。樊路更是说:“难道他与苏匡不和是装的?仍是要维护苏匡?他们都是郑詹事使出来的人……” 阮芝道:“莫要胡说!你今天有些冲动了。” 樊路笑道:“我这年纪就该冲动的,可惜没诈到他。咱们明天还去见鲁刺史么?” 阮芝道:“不去。咱们是查苏匡的,又不是来查他们的,早些回去复命要紧。” “可惜什么也没问出来。” 阮芝道:“问不出来就问不出来,这可是个难缠的人呐!” 两人又商量一回,终究是无计可施,心中对祝缨实在说不上是满意。 第二天一早,二人着急赶回京城办案,拒绝了祝缨的挽留,也对康桦说了不去州城,留了帖子请康桦代向鲁刺史致意。 祝缨这边,连夜又将京城的书信重新看了一通,上面也有左丞浅提了几句苏匡“攀上高枝”“中饱私囊”的话,却又没有其他人的话来做个佐证。现在写信去京城问,眼下肯定是来不及了的,只得跟着下一封公文的时候一道送进京,多问几个人才好定夺。 她给三人都置办了些土产做礼物,亲自将三人送到县城外的官道上。礼物不多不少的,也看不出来怠慢。 康桦故意留在后面,他另有鲁刺史给的任务——应付完了御史,得把祝缨叫到州城里来问个话。不然御史过来查了一回,刺史还不知道县令跟什么大案有牵扯,“以后”万一有事,岂不要抓瞎了? 阮、樊二人怏怏地上马,简单地谢了土仪,正要驱马回京,远远的、一队骑士飞奔而来:“有令!有令!” 康桦心道:这又是什么事儿? 阮、樊二人想这必是祝缨的事儿,他们懒得管这个,都打算催马赶路。不想这一队人却是冲他们来的! 为首一人先不问祝缨,而是问:“阮、樊二位御史在吗?” 二人问道:“何事?” 来人道:“接令,命阮芝、樊路查问福禄县驻军案。” 祝缨心道:丁校尉犯什么案子了?!!! 那边阮、樊二人下了马,取了身份凭证验讫,来人这才取出一份公文交给阮芝:“着查福禄县驻军钱粮。” 康桦听这事儿跟他们没关系,对祝缨道:“鲁大人有令,此间事了,你到州城一趟。我先回去向大人回话。” 祝缨道:“慢走。”康桦对阮、樊二人拱手,道:“告辞。” 二人道:“且慢。” 康桦问道:“何事?” 二人将康桦叫到一边,将公文给看他了一眼,康桦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樊路道:“康大人,你且回不去了,得帮这个忙。” 阮芝又对祝缨道:“又要叨扰啦。” 祝缨道:“哪里的话,还住驿馆吗?” “也只得如此啦。” “请。”祝缨做了个手势,心下暗暗警惕,这事儿不太对劲!二人看她的眼神有点怪,丁校尉才来多久?能有什么钱粮上的问题?难道与我有关?又留康桦,难道是为了辖制我? 阮芝道:“我二人与丁校尉并不相熟,还请祝令代为延请。” 祝缨与他们一边回驿馆一边说:“好。二位是要下公文,还是只是问话?” 阮芝笑道:“不会让祝令夹在中间难做的。” “好。” 三人先回驿站,祝缨亲自去找丁校尉。 丁校尉家本来就要准备暖宅的事儿,虽然会被老婆打,他此时还是在家里帮忙的。丁宅看门的是丁校尉从营里调来的军士,看到祝缨笑道:“祝大人来了?!标下这就去通报我们校尉。” 祝缨道:“跑慢点儿。” 军士仍是一道烟跑了去,丁校尉转眼就出来:“祝大人来得好早!我这里酒席还没准备好哩。” 祝缨道:“方便说话么?” 丁校尉道:“到书房来吧。” 丁校尉不读书,“书房”不过徒有其名而已,实则是个丁校尉装门面的会客室。两人宾主坐下,祝缨道:“京中两个御史要见你。” “咦?我与御史有什么瓜葛?我养个外室,那不是没养成么?”他摸了摸脸,上面疤还没掉呢。 祝缨道:“这也算个事儿?你自己小心着点儿,没发文拿你,现在事就还不大。” “哦哦!祝大人,一同去不?” 祝缨道:“我要不与你同去,以后还能做得成朋友么?走着。” 两人走到院子里,丁校尉对后面大声叫吼了一句:“我跟祝大人出去了!” 丁娘子从后面绕过来,见到了祝缨才笑道:“祝大人又要为我们家费心啦。” 祝缨道:“哪里。” 丁娘子这才放心地放丁校尉出门。 ———————————————— 二人到了驿站,里面已然摆开了架势,阮、樊二人与康桦正在聊天儿。三人的随从加起来也有十数人了,都列队整齐。 祝缨暗中警惕,丁校尉却大大咧咧的。祝缨向丁校尉介绍了阮、樊、康三人,丁校尉对三人抱拳为礼,又问:“不知叫我来有何事?” 丁校尉是一点也不怕的,他是军人,并不像一般的官员那样可以被随意处置。 阮芝请他二人坐下,丁校尉的品阶最低,就坐在了最后。 阮芝就问道:“丁校尉帐下可有一个叫洪幺的人?” 有。祝缨在心里答。丁校尉帐下从她手里领补贴,拢共百来号人,她连这些人长什么样都知道。 丁校尉也说:“有。这小子怎么了?” 阮芝点点头,不答反问:“为人如何?” “就那样吧,是个肯出力气的兵。” “品性如何?” 丁校尉道:“这话奇怪,咱们当兵的,以忠君爱国为要,哪有什么不好?” 阮芝道:“那就是还算可信了?” “他没犯什么案吧?”丁校尉忽然怵了。 阮芝微笑道:“好叫丁校尉知道,五百里外有一地名丰堡,那里的士卒险些哗变。” “哎?那与洪幺有什么关系?” 阮芝对祝缨道:“祝令,我现在要是封账,应该不算晚吧?祝令一向能干,我们都是知道的。只是有时候,太能干了也不好。丰堡的驻军与本地洪幺等人都是同乡,祝令会心疼人,给他们发钱了吧?都是同乡……” 原来,一处征发的兵役并不全会分到同一个地方,譬如福禄县就需要一百来人,如果洪幺老家一次征发三百人,另两百就会调到别的地方。洪幺等同乡跟着丁校尉到了福禄县,他的另一部分同乡们则在丰堡当兵。 今年过年之前,祝缨不但发了按月的补贴,还给每人一笔按品级不等的过年费。都凑在一起,对普通人家来说也算是巨款了。祝缨又提供了费用极低的运送钱款的业务,让洪幺的家人过了一个好年。 好巧不巧的,洪幺“肯出力气”之外又别有一个特点——大嘴巴。丁校尉带兵也不算很苛刻,更要给祝缨面子,他就点了个强壮又能言会道的士卒,命他陪同福禄县派去开同乡会馆的人回乡。一是给福禄县的人领路,二也算是为了保护福禄县人的安全。 这个人就是洪幺。 洪幺能言会道在赶路无聊的时候是个优点,可是回到家一吹牛就是个缺点了。他回到家,陪同乡会馆的人将捎带的钱一分,自己也回家过的了。过年少不了串亲戚,他大嘴一张,就吹起牛来:咱们这回可以发达了!福禄县孝敬咱们土地、钱粮、还给牛和犁! 他与所有出门闯荡而回家的人一样,必不能灰溜溜的回来。征发兵役是件没有出息的事儿,但是能发财就另当别论了! 没多久,十里八乡好些人就知道了他怎么显摆的。他明明只攒了两贯钱,却将这两贯钱都拆散了放到一个笸箩里,摆在自家堂屋的桌子上叫人看。对钱吹牛,越吹越没了边儿。 事儿就传到了在丰堡驻军的人家里,福禄县都这样,丰堡应该也不错吧? 并没有! 丰堡地方就算要与驻军相处,也是先从校尉等头领开始结交,谁能照顾到一个个的大头兵呢?那得看校尉做不做人。 这校尉自己捞钱还捞不过来,又要士兵过得清苦以显示自己清廉,哪有心想到他们?校尉不做人,自己吃得满面油光,却以“青黄不接”为由,又污了一笔款子。丰堡驻军的日子愈发的难熬。 终于在前阵子出事了! 起因是一个士卒收到家里人捎来的口信——他爹死了,但是没钱埋,家里借了钱办了丧事儿,让他把一些军饷捎回来还债。 他向校尉讨钱,反被校尉的亲兵说:“不识大体,没眼色。” 两下吵了起来,亲兵把人给打了。丰堡士卒都是来自同一个地方,老乡帮老乡,与亲兵们打了起来,校尉又要“行军法”,要斩杀带头闹了他的事的人。这下可算是捅了马蜂窝了,士卒鼓噪起来,执刀杀进了校尉的大帐,将他给挟持了。 又把平素奉承校尉、欺压士卒的亲兵们都杀了,接着就公推了两个人要向上陈情,控诉校尉不做人。 事情闹大了,当地官府赶紧加紧文书发到了京城,皇帝震怒! 京城一面下令安抚、处置哗变的士兵,一面下彻查。事情比较紧急,需要快点拿出个结论。 再另派官员过去调查又耽误时间,正好,阮芝、樊路已然在附近了,不如发一封公文,由驿路飞奔去通知,可比另派官员赶路节省时间啊! 这里面本来没祝缨什么事儿的,祝缨道:“丰堡克扣士卒以致哗变,与我福禄县何干?” 阮芝道:“凡事都要从根子上来。钱粮的账,还是要说一下的。” 丁校尉也有点傻,他不识几个字,他的账也挺糊涂的。他有点慌乱地看向祝缨。 祝缨道:“账可以封了查,我的账你查一千年都行。将要春耕
相关推荐:
镇痛
鉴昭行
(兄弟战争同人)梦境
斗罗绝世:圣邪帝君
吃檸 (1v1)
【刀剑乱舞】审神计画
【综英美】她怎么不讲wood
[综神话] 万人迷物语2
修仙:从杂役到仙尊
总统(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