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国家一个势力,就要被盘剥一次。 国家内部,每一个关卡也会征一次税。 这一路上光缴纳的赋税,就远超商品本身数倍。 他们往外出售的时候,价格往往是三五倍,不分商品能达到十倍。 很多人只看到了暴利,以为商人赚的很多。 却不知道,更多钱被各地关卡征收了。 当然,他们确实赚的很多,否则也不会冒着死亡的危险穿越丝绸之路。 可那是能顺利往来的前提下,一旦失败别说钱了,连命都得搭进去。 大家只看到他们吃肉,没看到他们挨打。 现在大明一统天下,组建了贸易同盟。 同盟内部也对商业税进行了规定,各国都会征收一点,但数额是固定的,而且数量也不多。 最关键的是,贸易同盟国有互助协议。 比如各国要互相保护对方的商队等等。 这就让他们这些外贸商人的安全得到了保障。 安全有保障,商人就有了积极性。 税率降低,运送到目的地后物价也会降低数倍,更多的人都能消费得起。 消费人群变多,需要的商品就多,贸易就更加繁荣。 生产商品的人能赚到更多钱,商人能赚到钱,沿途的各国家各势力的税收增加。 消费者也享受到了廉价的商品。 可以说这就是一个多赢的局面。 在这种制度下,古老的丝绸之路再次焕发生机。 说起来很简单,但能设计出这套制度,并让其真正运行,需要的智慧就很高很高了。 这里面的门道,别说是普通人,就算是精英没有人指点也很难揣摩得透。 约翰·胡斯自认为是个天才,还跟着陈景恪学习过。 可也是亲自走了一趟丝绸之路,与商人群体交谈,才摸到一些门道。 之前学习理论的时候遇到的种种迷惑,也得到了解答。 越是明白其中的门道,他对陈景恪就越是高山仰止。 天下第一智者的智慧,真的不是我们凡人所能企及的啊。 ----------------- 之后他们一路西行,很快就到达了高昌府。 这是大明拿下西域后设置的。 在这里约翰·胡斯遇到了一个老朋友,杨士奇。 杨士奇在这里担任革政局总监,负责指导高昌的新政工作,端的是位高权重。 得知老朋友到来他亲自迎接,并带着约翰·胡斯参观了一圈。 高昌的情况自然是很差的,别说和关内比,就连敦煌等地都远远不如。 但他在这里感受到了一股生机勃勃的气息。 汉人和土人百姓混居,双方关系非常和睦,就如一家人一般。 大家住的房子很简陋,但屋内装饰却相当不错。 框里有馒头,碗里也能见到油腥。 大家脸上洋溢着的笑容,说明对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满意。 最让约翰胡斯关注的,是汉土关系,大明是如何解决族群差异的? 仔细了解过后,他就发现了端倪。 四个字,自古以来。 拿出史书,全是在讲自古以来西域就是华夏领土,当地土民就是华夏的一份子。 只不过后来迁徙到了这里。 这些历史还不是虚构的,而是真实发生过的。 有了这个基础在,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 这让约翰·胡斯再次赞叹,华夏真是一个古老强大又伟大的文明啊。 队伍停留几日后,他们再次出发一路向西。 天气逐渐变冷,大家开始穿上了厚衣服。 但寒冷的天气不但没有成为阻碍,反而让他们每天能走更多的路。 原因很简单,天气热的时候,他们必须要时不时的停下来乘凉。 尤其是中午更是必须歇息。 天热出汗多,还要携带更多的水。 天气冷就简单了,一整天都可以用来赶路。 出汗少对水的消耗就少很多,携带的物资就能少上许多。 约翰·胡斯一路上依然在关注着各地情况。 他发现,走出高昌之后,汉人和土人的关系就比较紧张了。 越往西走这种关系就越紧张。 而且这里的土人非常害怕汉人,如果双方不熟悉,土人往往会远离汉人。 详细了解过后,他才知道原因。 高昌一直信仰佛教,又靠近河西走廊,与华夏关系更近,双方融合的就很好。 高昌以西的土人,在很早以前就被统治者强制该信伊教,在文化上与华夏越来越疏远。 等到大明重回西域,这种疏远就变成了隔阂甚至仇视。 不少土人杀害汉人百姓。 然后那位大明的晋王朱棡就下达了一条霸道的命令,凡有汉人遇害,方圆十里鸡犬不留。 就连路过这里的人,也会被一一揪出来杀掉。 当然,后续还做了一些补充条款。 比如找到凶手可以赦免他们之类的。 一开始还有些不服气的人谋害汉人,然后明军出动执行了屠杀任务。 几次之后,就再也没有人敢这么干了。 土人开始发自内心的畏惧汉人。 不敢和汉人起任何冲突,如果有汉人出现在他们居住的区域,还会派人保护,生怕他遭遇不测。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关系自然就很紧张。 不过大明并不是一味的强压,只要土人不闹事,朝廷也不会欺负他们。 还给他们等级户籍、房产,确保他们的财产安全。 比察合台汗国时期,好了不知道多少。 而且在这里大明并没有强迫改信,而是采用了更柔和的方法。 允许他们继续信仰伊教,但男人不得蓄大胡须,女人不得带头纱之类的。 还要求他们的孩子,必须学习华夏史。 凡是阻挠者,一律处死。 约翰·胡斯并不觉得大明的做法有问题,这是族群融合必须经历的过程,没什么可指摘的。 而且大明的做法,也给了他一些启示。 将来回到欧罗巴,必须要组建一支属于自己的力量,以铲除那些不和谐的分子。 然后进行文化教育形成族群认同感。 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族群获得独立。 就这样走走停停,年底时候他们到达了喀拉塔拉额西柯淖尔(艾比湖)。 眼见就要过年,且这里还有一个湖泊。 虽然是咸水湖,但周围并不缺淡水。 于是阿合马就决定在这里停留几天,大家在临时营地里度过了新年。 各商人都拿出了珍藏的美食,大家一起载歌载舞,倒也别有一番滋味。 初三他们再次启程。 不过很多商队因为路线原因,在这里和他们分别,踏上了另外一条路。 最后只有四千多商贾,跟随阿合马一起前往金帐汗国。 路上他们经过了碎叶川,现在这里已经属于晋国范围了。 阿合马作为晚辈,自然要去拜会一下晋王,约翰·胡斯也得以随行。 朱棡的模样,让两人大吃一惊。 只听他的战绩,大家都会下意识的以为,他非常英武霸气。 然而面前的朱棡却身形削瘦,头发斑白,走路都需要拄着拐杖。 只有一双锐利的眼睛,昭示着他的不凡。 了解事情真相后,两人也是唏嘘不已。 原来拿下碎叶川之后,朱棡也生了一场大病,虽然被医师抢救过来,但身体却垮了。 别说舞刀弄枪,走几步路都费劲儿。 这也是他强留杨荣和张靖运在晋国的原因。 没办法,自己身体不行,只能依靠手下的人才。 当然,他真正依仗的还是世子朱济熺。 事实上,从他生病开始,国家大事基本就是朱济熺在负责了。 只不过朱济熺毕竟年轻,需要有得力的助手辅佐。 可是如此一来,很容易就会培养出权臣尾大不掉。 杨荣和张靖运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他俩是直属于大明序列的官员,不管在这里立下多大的功劳,将来都要回大明的。 等他们走了,权力自然就收回来了。 只能说,朱棡虽然身体不行了,可脑子还在。 晋国的情况就不是太好了,比燕国、秦国还要乱。 倒不是他们父子能力不行,一来建国时间短,二来碎叶川盆地族群复杂,很多矛盾非常难以调和。 三是这里的汉人还是太少,基本都居住在王都碎叶城附近。 当然,朱棡生病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总之就是,晋国真正实际控制的区域,就碎叶川及附近的几座城池。 其他地方只是名义上归晋国所有,实际上依然是各部族自治。 不过因为大明的强大,各部族倒也不敢反叛。 再加上朱济熺的能力确实很强,将实控区域治理的井井有条。 他没有一上来就对各部族喊打喊杀,而是采取了怀柔政策。 先与各部族建立了稳定的沟通渠道,默许他们自治,换取他们对晋国朝廷的效忠。 这就相当于获得了大义名分,对华夏来说这有多重要就不用多说了。 朱济熺只需要稳步发展,慢慢从大明迁徙人口。 等时机成熟,那些部族不过是案板上的肉罢了。 约翰·胡斯毕竟只是个学者,空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察觉到这些隐藏的信息。 在他看来,晋国面临的局势是非常艰难的。 也幸好有大明在一旁威慑,否则晋国支撑不下来。 不过也正因此,他才更加佩服朱棡和朱济熺。 这样一团乱麻的局面,都能被他们梳理出头绪,手段太高明了。 尤其是他们处理各族群的方法,非常值得自己学习。 等回到欧罗巴,他就可以活学活用,来处理自己族群与周边族群的关系。 于是他就开始收集相关信息。 先是将公开流传的一些信息收集在一起分析,但这些信息真真假假难以分辨,越看他越是糊涂。 最后只能求到阿合马头上,让他帮忙想办法。 阿合马的办法非常简单,直接找到了朱济熺求教。 他们两个是认识的,在洛阳时候经常见面。 现在又当了‘邻居’,各自执掌自己的国家,也都想和对方保持良好的私人关系。 所以,对于阿合马的求教,朱济熺倒也没有藏私。 更何况约翰·胡斯是陈景恪的记名弟子,这点面子他还是要给的。 当然,他讲的内容并不涉及机密。 否则别说约翰·胡斯只是记名弟子,就算是亲传弟子来了也不能说。 除非陈景恪亲至。 即便如此,也让约翰·胡斯获益良多。 然后他又将自己族群面临的情况,给两人讲了一下,向他们寻求帮助。 朱济熺和阿合马倒也没有藏私,给他出了不少主意。 让约翰·胡斯感激不已。 由于阿合马是要回家继承汗位的,所以并没有多待,半个月后就启程回国了。 这次约翰·胡斯没有跟随而去。 他的身份实在太敏感了,若是给金帐汗国的人知道他是欧罗巴人,很可能会偷摸将他弄死。 为了安全考虑,也想多学一些东西,他留在了晋国。 阿合马也没有墨迹,与他们告别后就一路向西北而去,很快就到达了金帐汗国地界。 早已经得到消息的艾迪古,亲自带着大小官吏、头领到边境迎接。 阿合马一系的势力不放心他们,也带着大部人马来到。 所幸一切顺利,并没有发生什么不和谐的事情。 大家一路回到汗账,阿合马和艾迪古等人沐浴焚香,面朝洛阳方向行大礼。 朝廷派遣的使节才宣布圣旨。 册封阿合马为金帐汗国国主,并赐下印信服饰。 册封艾迪古为靖安侯,以表彰其功绩,并赐下印信服饰。 对于第一个册封,大家都毫不意外。 但艾迪古被封侯,还是大明序列内的爵位,着实出乎许多人的意料。 以至于很多人心里产生了阴暗的想法。 大明朝廷册封一个汗国的权臣为侯,这是要挖坑啊。 只是艾迪古本人表情平静,并没有表现的多激动。 有人以为他装,也有人认为他城府深。 只有他自己知道,接受了侯爵就意味着家族放弃了竞争汗位,到底值不值还真不好说。 不过不管甘不甘心,拿到侯爵就意味着纷争结束了。 他心中最后一点残留苗头也熄灭了。 随之而来的并不是遗憾,而是卸下千斤重担般的轻松。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 金帐汗国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庆祝阿合马继承汗位。 不出意料,他屁股还没坐稳,就有些人迫不及待的想搞事情。 其中最跳脱的不是别人,而是汗账本部的那些贵族头领。 他们希望阿合马能夺权,并将艾迪古逐出权力中心。 甚至暗示他重新调查忽格鲁特之死,将矛头指向艾迪古。 阿合马对他们的忠心表示了赞赏,但态度坚决的拒绝了他们的提议。 并且他还拿出了忽格鲁特的信,说这一切都是父亲的安排,自己作为儿子不能违背父亲的遗命。 那些人见他把忽格鲁特都搬了出来,也只能悻悻的离开。 这还不算完,第二天阿合马就召开会议,郑重宣布以后依然由艾迪古主政。 任何人违背他的命令,就是违背他这个君主的命令。 对于这个命令,艾迪古表现的很意外,接着就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其他各部先是惊讶,然后就是面面相觑。 这新可汗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汗账一系的人则愤怒不已,这不是出卖本族利益吗? 但对此他们也无可奈何。 不过很多人并不相信阿合马真的会放权,怀疑他不过是做做样子。 接下来几天,很多人拿着政务找他解决。 阿合马全部都是一句话,先去找艾迪古。 果然对政务从不插手。 这一下大家终于相信他说的是真的。 有人认为他懦弱,也有人认为他谦虚,但不管什么评价,都不影响阿合马的决定。 艾迪古也同样对他进行了一些试探。 拿着一些政务询问他的意见,旁敲侧击的询问,是否对某些规则进行改制。 阿合马则表示,萧规曹随,以前怎么样以后还怎么样,不变。 这下大家都放心了。 他们最怕的就是阿合马在洛阳学了中原的东西,跑到汗国乱搞,最后搞的国家大乱。 不是中原的东西不好,而是汗国有汗国的规矩,贸然学习自会酿成祸端。 现在看来,阿合马是很年轻,对政务却并不是一窍不通。 不过阿合马也不是什么都没做。 先是带着麾下火铳营走遍了汗国各个部落,哪怕是只有百十个人的小部落,也没有略过。 与这些部落的人交谈,了解他们的情况,倾听他们的诉求。 能当场解决的问题就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则写信给艾迪古让他想办法。 他还数次帮助有矛盾的部落,化解矛盾。 一圈走下来,汗国所有人都知道了现在可汗叫阿合马,是个很聪明很爱护百姓的人。 认可度直接提高了一大截。 巡视结束返回汗账,他依然没有夺权的打算,而是挑选一块空地修建房屋。 要开学校。 “读书可以明智,我要创办一所学校,培养属于汗国自己的人才。” “我会亲自担任老师,将我在中原学到的智慧传授给大家。” “各部落的继承人,全部都要来这里学习。” 非但如此,他还拿出了一份长长的名单。 上面记录的是他巡视期间,发掘的比较聪慧的小孩。 这些人也都会进入学校成为学生。 听到他要开学校的消息,有些人认为这就是变相的要求各部族派人质过去。 对此他们倒也没有拒绝,也没办法拒绝。 但有一小部分人,却察觉到了不一般。 尤其是艾迪古,听说这个消息后沉默良久。 之后就找了个媒人,将自己最疼爱的孙女嫁给阿合马为妻。 阿合马自然不会拒绝,于是双方就订下婚期。 这个消息传出后,所有人都知道,阿合马和艾迪古结盟了。 以后汗国再也没有人能动摇他的位置。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非常不甘,却也只能打消了不切实际的念头。 阿合马彻底融入金帐汗国,成为了真正的可汗。 不过现在的朝政依然掌握在艾迪古手里。 他想要掌权,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变汗国,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 留在晋国的约翰·胡斯,足足在这里学习了四个多月,才决定离开。 这期间他跟随朱济熺学习实操,迅速将理论变成真正实用的技巧。 本来他还想继续学习一段时间,但正好有一支欧罗巴过来的商队要回程。 他想了想决定跟随商队一起回去,这样路上也有个照应。 在晋国这么久,他也知道了欧罗巴列国与奥斯曼结盟的消息。 这更加坚定了他谋求族群独立的决心。 那些天天把教义挂在嘴上的权贵和主教们,竟然能为了利益放下与奥斯曼几百年的世仇结盟。 充分暴露了他们虚伪的本质。 什么神的旨意,不过是他们奴役世人的手段罢了。 我要向世人揭露他们虚伪的外衣,我要带领族群走向独立自主。 之后他跟随商队,一路来到波斯国。 他发现秦国在这里的情况,竟然比晋国要好很多。 汉人和各族群相处的很是融洽,虽然大家信仰不同,却能和睦相处。 略微观察他就发现了端倪,汉人不信伊教,却深谙‘敬鬼神而远之’的道理。 管你什么神呢,不信你也不得罪你,就完了。 而波斯人选择了温和的宰德派当国教,其教义并不排外,也能与汉人友好相处。 当然了,波斯人之所以这么老实,归根结底还是秦国太强大了。 从朱樉到达安西那天开始,就没有失败过一次。 战无不胜的现实,镇压住了所有的不轨之心。 约翰·胡斯知道秦国对欧罗巴人不友好,也没有试图前往。 在波斯待了几天之后,就乘船从安西湾前往苏伊士运河。 现在马穆鲁克被一分为二,奥斯曼占据了肥沃的北方,马穆鲁克在南方苟延残喘。 不过有秦国的支持,奥斯曼拿他们也没有办法。 双方就这样陷入了对峙。 运河也被一分为二,两头都设有关卡。 只有获得特殊许可的船只才能通行。 其实就是双方签订了协议,你放我几艘船,我就放你几艘船。 赚钱吗,不寒碜。 通过运河,进入熟悉的海域,约翰·胡斯也忍不住心生喜悦。 家乡,他终于回来了。 路上他听说了一个消息,一群日本遗民在葡萄牙的扶持下,花钱‘购买’了不列颠群岛最北端的赫布里底群岛。 岛屿不大,物产也不丰富。 但也足够这群日本遗民落脚存活了。 事实上此时这座岛屿处于无人占领状态。 爱尔兰岛的克尔特人,以及大不列颠岛的英格兰人,都宣称对其拥有主权。 只不过克尔特人实力弱小,也只是口头上宣布罢了。 英格兰人海军实力很强,并不承认这次购买,想要驱逐日本人。 只是都不等葡萄牙水师出面,日本遗民就将英格兰人引以为傲的水师打的满地找牙。 不过英格兰人家底毕竟雄厚,真拼消耗日本遗民是打不过的。 松下清次郎就采取了新的群狼战术,你主力过来我就跑。 你主力走了,我就打劫你们的商船和渔船。 而此时恰逢英法百年战争期间,法国人得知此事后大喜,立即派人联络他们并给予帮助。 这下英格兰人终于坐不住了。 英王亨利五世不得不选择妥协,承认了日本遗民对赫布里底群岛的居住区。 是居住区,而不是所有权。 很显然他随时准备翻脸。 松下清次郎也知道想要让对方承认所有权很难,加上他们这群人逃往数年,早就疲惫不堪。 也需要休养生息。 于是也就坡下驴,停止了与英格兰人的战争。 不过私下里他们却与法国人眉来眼去,英格兰人干气没办法。 得住这种情况,约翰·胡斯再次赞叹。 东方实在太强大了,被大明随手消灭的一个国家的一群遗民,就能让欧罗巴强国英格兰吃了个闷亏。 就这欧罗巴凭什么与对方做对? 这也坚定了他与大明交好的决心。 ----------------- 很快约翰·胡斯就回到家乡,他的亲朋故旧纷纷来探望他。 对这些人,他没有说出心里的打算,只是和对方讲了一些趣事,满足了他们的猎奇心理。 之后他就找到挚友,联系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将自己在的经历和见闻详细的讲述一遍。 并且盛赞陈景恪的仁慈、伟大和无私,简直就是先知。 这让一众人等非常不满,虽然他们不喜欢拜占庭的思想,可不意味着就不信椰树了。 你这么说就是对神的羞辱。 约翰·胡斯完全理解他们的想法。 但他也深信,如果他们了解陈景恪的思想,会改变主意赞同自己的。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当他将陈景恪的思想,以及根据西方古代制度,改良出的全新制度之后。 所有人都震惊到失语。 等回过神来,他们只说了一句话: “约翰,你是对的,我们收回刚才的话。” “你的那位老师,就是在世先知。” “你就是先知在西方的弟子……” 约翰·胡斯并没有着急扩大圈子,他先就将自己学到的思想,传授给众人。 逐渐获得了大家的拥戴。 然后他就对自己的小圈子进行改组,使其成为一个结构严谨的真正的政治群体。 而他则是这个群体当之无愧的领袖。 直到这时,他才开始扩大圈子,吸引更多人加入。 一簇民族主义的火苗,正式在欧罗巴扎根并燃烧。 ----------------- 大明。 黄历4100年大明明昭九年就这样过去,在全国上下一致的努力下。 大明这架战车终于放缓了行驶速度。 全国乃至整个大明宗藩体系,都正式进入了休养生息阶段。 休养生息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尽量不扰民,不去做破坏生产的事情。 事实上,封国依然在有序的建设,新法也在稳步的推进。 杜同礼和桑敬也相继完成了任务,带领部下回京复命。 这也意味着历时近两年的专项行动正式完成。 大明的社会风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不现实。 但走在大街上再也不用担心被偷钱包,走在偏僻处不用担心被人打劫。 百姓越来越多的感受到专项行动带来的好处,逐渐理解了朝廷的政策。 杜同礼和桑敬的风评好转了许多。 回京后没多久,桑敬就去了自己的封国,杜同礼也如愿拿到了轻车都尉的准爵,光荣致仕。 算是善始善终了。 高原战事也告一段落,徐允恭率领主力凯旋回京,只留下一部分军队镇守地方。 朝廷为其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 ----------------- 这天,朱元璋、马娘娘、朱标、朱雄英、徐妙锦、陈景恪、朱文基、团团圆圆等人。 以及徐达、蓝玉、傅有德等开国勋贵,一起乘车前往码头。 路上老朱大声道:“景恪,那个铁甲船真的造出来了?” 陈景恪笑道:“真的,虽然只是实验性质的,但确实是铁甲船没错了。” 然后他看向远方,说道:“它才是称霸世界最重要的依仗啊。” 众人虽然多有不解,但处于对他的信任,也不禁浮想联翩。 (全书完)
相关推荐:
深宵(1V1 H)
NTR场合_御宅屋
林枫苏慕白天赋无敌的我一心只想苟活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
一枕欢宠,总裁诱爱
过激行为(H)
淫魔神(陨落神)
芙莉莲:开局拜师赛丽艾
弟弟宠物
蝴蝶解碼-校園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