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夜夜乘欢_新御书屋 > 第161章

第161章

比较浓烈了。 但直到这会儿,史书的编写标准依然是尽量符合真实。 后来朝廷也渐渐注意到这一块,开始官方修史。 尤其是为前朝编写史书,成了继任朝代必做的事情。 继任朝代为前朝编写史书,自然会‘有所’删减和侧重。 关键是,史官从世袭变成了临时官僚。 史书编写的好不好,内容真不真都不重要了,皇帝满意才是首要标准。 结果可想而知,真实性方面大打折扣。 方孝孺主持编写的《辽东书》,是带有强烈政治目的的。 前面说过,内容六分真,三分推测,一分假。 现在这些推测和虚构的内容,自然就成了儒生们攻讦的地方。 而且,方孝孺本身还是个唯物论者。 整本书的风格,基本抛弃了天命观,偏向于人民史观。 比如有天灾了,别的史书会说国主失德。 或者强行和当时发生的某件大事,牵强附会在一起,强行解释称苍天示警。 辽东书就直接说,天灾人祸是正常的,和什么天意没关系。 如果灾害造成的后果特别严重,那是地方豪强掣肘朝廷赈灾,导致受灾严重。 同样的灾害,另外一个君主就做的很好。 可见,天灾虽无法避免,却可以通过有效的赈灾手段,将损失降到最低。 还有一些其他的事情,在观点上完全是遵照了客观规律去写的。 这种论调,自然不符合现在的主流观点。 因此,那群儒生将这部书批判的体无完肤。 总之一句话,方孝孺也配写史? 这么大的事情,朱标岂能不知道,又是气愤又非常无奈。 不过他不是老朱,并未发脾气。 而是下旨将这部辽东书给收了回来,换了一批自己人去审核。 其实到了这一步,他已经知道这本书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问题了。 否则儒生们不会只抓着伪造和主旋律进行抨击。 之所以还让人审查,不过是出于谨慎罢了。 皇帝竟然护着这本书,儒生们对此自然极为不满。 纷纷上奏说有问题,必须重新编写。 方孝孺那个沽名钓誉的家伙,必须打倒狠狠批判,要剥夺他的进士身份和所有荣誉。 对此朱标很是头疼。 陈景恪得知此事后,却一点都不担心,提议道: “元史编写的很仓促,其中多有错漏。” “既然翰林院的官吏,对写史书这么有心得,就让他们重新修缮一下吧。” 朱标一听,也觉得这是个好办法。 老朱建立大明之后,为了宣示自己正统的身份,很仓促的就编写了元史。 向天下人宣告元朝统治的结束,现在天下是我大明的。 有盖棺定论的意思。 因此,《元史》的质量是非常差的,有必要重新修缮一下。 于是朱标就下旨,翰林院重新修编元史。 并且还暗示,你们不是说辽东书不行吗,那你们自己编一个看看。 别到时候质量还不如辽东书。 这下那群儒生忍不下了,立即接下了这个活儿。 朱标的耳朵根子这才清净下来。 陈景恪的生活再次恢复了平静。 每天上午在家里和方孝孺谈论唯物学,下午去宫里处理一些政务,顺便给大家上上课。 而也就在这个时候,一封八百里加急密信,从淡马锡发出送往洛阳。 第339章 挖坑杀人 这天上午,陈景恪正和方孝孺论道,忽然有内侍急匆匆的过来传旨召他进宫。 他的表情立即就凝重下来。 上午是他的个人时间,下午进宫处理政务,这是和朱标他们的默契。 非万不得已,朱标不会召他进宫。 那么,到底是什么事情,让朱标如此着急? 他没敢耽搁,和方孝孺说了一声,就跟随内侍一起去了皇宫。 路上他想问一问内侍发生了何事。 那内侍回道:“奴婢也不知,只知陛下收到了一封密信,就命奴婢前来传召伴读您了。” 密信? 陈景恪追问道:“可知密信是从何处传来?” 内侍赔笑道:“这哪是我能知道的啊……不过陛下看了密信很生气。” “除了让奴婢来喊您,还去请了太上皇。” 请老朱? 陈景恪的表情就更加凝重了,竟然要把老朱搬出来,这事儿比想象中的还要大啊。 道过谢之后,他就不再说什么,一路来到皇宫。 到达乾清宫发现朱元璋已经到了,李善长和徐达二位也在。 见过礼之后,还没等他发问,朱标就把密信递了过来。 陈景恪立即接过翻看,密信是许柴佬和岑信通从淡马锡发来。 这让他心中一突,莫非宗藩计划出问题了? 继续往下看,发现并非如此才稍稍放下心。 等把密信看完,他心中已经有了数。 朱标率先发问:“景恪如何看?” 陈景恪吐了口气,说道:“意料之中的事情。” 见他竟然如此淡定,众人都有些惊讶,老朱沉声道: “你早就料到会有今天了?” 陈景恪颔首道:“这是必然的,老爷们习惯了不把人当人。” “朝廷突然要赋予被奴役者基本人权,他们自然不习惯,阳奉阴违是很正常的事情。” “大明境内这种压迫依然普遍存在,更遑论淡马锡天高皇帝远了。” “只是我没有想到,他们竟然猖獗到在淡马锡搞奴隶贸易。” 这话打击面太广,让在场众人表情都有些不正常。 但淡马锡的事情,真真切切的给他们上了一课。 不把人当人,不建立一个稳定的秩序,一切都是虚妄。 那么密信内容到底是什么呢,此事说来就话长了。 淡马锡的发展,正如陈景恪最初设计的那样。 作为大明钦定的南海中心城市,又扼守麻六甲海峡,发展非常的迅速。 几年时间就成了贸易之城。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混乱。 一开始是盗窃、打架、诈骗、赌博之类的,之后就演变成了帮派斗争。 因为大明需要农奴和矿奴,导致奴隶贸易在小范围内兴起。 淡马锡就成了最佳交易地点。 而奴隶贸易天然伴随着血腥和杀戮,这让淡马锡的秩序进一步遭到破坏。 最严重的还是《雇工保护法》名存实亡,各家作坊公然使用奴隶干活。 许柴佬他们也不是不想管,然而敢违背大明律干违法买卖的,多是有背景之人。 不是某某权贵家的商队,就是某某大官僚的族人。 这些人,他都不敢下太重的手。 商人的天性让他选择了妥协,希望靠协商慢慢解决这些问题。 然而他并没有意识到,退让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问题更加严重。 秩序这东西就是:你管不了一个人,就管不了所有人。 放任一个群体,别的群体就会有样学样。 淡马锡的秩序越来越混乱。 不过那些人还知道轻重,虽然违法犯罪的事情没少干,却不敢侵吞属于朝廷的资产。 缴纳赋税一个比一个积极。 所以,淡马锡每年上缴户部的钱粮,超过了内陆一个富裕的省份。 这也是为何,之前的问题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 还是那句话,古典官僚的任务就两个,治民和收税。 大多数时候收税才是最重要的。 这不是陈景恪说几句话,制定几条政策就能改变的。 朝廷的官员见淡马锡贡献如此多的赋税,自然就认为那边没有什么问题。 就算有那也是小问题。 改?万一改了之后收入减少了呢。 谁能负得起这个责任? 所以,维持现状才是最好的。 至于陈景恪制定的规章制度,他想要建立的社会秩序…… 在古典官僚眼里,那就是天真。 总之就是,淡马锡的秩序日渐崩坏,流血事件时时刻刻都在发生。 商业环境破坏带来的恶果开始显现。 很多路过的商船都不敢上岸,在码头补给过后就匆匆离开。 导致岛上的商业开始凋敝,收入直线下降,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税收。 直到此时,许柴佬才不得不承认自己妥协政策的失败。 等他想要强硬的时候,发现已经无能为力,只得将事情上报朝廷。 此事的第一责任人自然是许柴佬。 最开始妥协,后续又未能及时调整政策,等事情失控才选择上奏朝廷。 但现在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 对于在座的人来说,透过这次事情看到某些问题的本质,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才是最重要的。 倒不是他们不知道秩序的重要性,而是从未想过秩序竟然可以如此重要。 除此之外,雇工保护法的重要性也同样出乎他们的意料。 奴隶社会也有秩序,可那种秩序并非良性的,会带来无数的问题。 最关键的是,你默认奴隶的存在,就会带来一个很致命的问题。 在你这里,所有人都有可能变成奴隶。 谁还敢轻易到你这里来? 雇工保护法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保护的不只是雇工的权益,同时也是给了所有人一颗定心丸。 连雇工都受到保护,更何况是其他人? 而雇工得到了保护,干活就会更加积极,更加拥护当地秩序。 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上下一心,当地早晚能繁华起来。 朱标依然第一个发言道:“我现在才知道,景恪为何要早早制定雇工保护法,还特别强调在淡马锡秩序高于一切。” 其他人也纷纷赞同此言,什么叫高瞻远瞩,这就是。 朱元璋却没有夸他,而是质问道:“你既然早就猜到了这种情况,为何不提前说?” 陈景恪叫屈道:“太上皇可真是冤枉我了,您仔细想想,所有的一切之前我都说过。” 朱元璋还没说话,朱标先开口道: “景恪确实都说过,只是当时没有人在意,很多人甚至以为他多此一举。” “包括我其实也有这种想法,所以才忽略了淡马锡的情况。” 朱雄英慢悠悠的说道:“人教人永远都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会了。” 老朱的脸一僵,被噎的半天说不出话。 实际上,此事真追究起来,他才是第一责任人。 要是别人这么阴阳怪气的怼他,早就举起屠刀了。 但没办法,现在是他宝贝大孙子,下不了手啊。 李善长和徐达则识趣的抬头看向屋顶,假装什么都没听到。 朱标眼见自家老爹下不来台,连忙将责任揽在自己身上: “此事确实是我疏忽了,相信群臣得知情况后,也会吸取教训。”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解决淡马锡的问题。” 朱元璋脸色这才好转一些,瞪着陈景恪说道: “你既然猜到了,肯定也已经有解决的办法了?” 陈景恪淡淡的道:“在没有比屠刀,更能让人长记性的东西了。” 闻言,李善长和徐达神情里充满了错愕。 原来这就是你的解决方案吗? 很直接,但……很残酷。 但和陈景恪以往的作风相差甚远啊。 朱元璋和朱标也微微有些错愕,但随即就露出了释然之色。 陈景恪确实妇人之仁,但为了大局他可以杀人不眨眼。 否则也不会制定出那么多针对宗族、士绅的计划,也不会鼓动朝廷调整人口分布。 因为他的政策死亡的人无法计数。 现在也是如此。 为了让人们重视新政,为了更好更快的推行新政,他故意放任淡马锡上的混乱。 然后以雷霆手段解决这一切问题,为新政扫平所有阻碍。 只不过他的这种反差,目前只有朱元璋几人才知道。 李善长和徐达都不甚了解,所以才会感到震惊。 朱雄英眉头一挑,露出亢奋的表情,说道: “相信经过这一次之后,再也不会有人违反朝廷制定的律法了。” 李善长和徐达心道,那确实不会了。 毕竟谁家的户口本都不是批发的。 接下来就是商量有谁去执行大清洗任务了。 这个人的身份必须足够高,否则动不了那些权贵的商队。 还必须要够狠,毕竟这次要杀的人可不少,一般人还真没那么大的心脏。 最重要的,不怕得罪人。 毕竟带头在淡马锡搞事情的就是权贵官僚家的人。 这次行动,差不多要得罪大半个朝堂了。 答案已经呼之欲出。 陈景恪说道:“让秦王去吧,这几个月他学的也差不多了,是时候出发去小亚细亚了。” “路过淡马锡的时候,顺个手就解决了。” 听到这话,众人的表情都有些怪异。 顺个手? 那可是无数条人命,你说的和杀只鸡一样。 不过想想朱樉的性情,对他来说还真就是捎带手的事情。 关键是,还真找不到比他更合适的人。 前两条好说,不怕得罪人这一条,基本就锁死在朱樉身上了。 大明还有比他更不怕得罪人的人了吗? 首先是皇子的身份,确保没人敢找他秋后算账。 其次,他马上就要被‘流放’到中东去了,得罪再多人都无所谓。 不过这毕竟是得罪人的活儿,朱元璋在场的情况下,朱标是不适合开口的。 老朱自然也明白这一点,所以这次也没问朱标的意见,直接拍板: “好,就让朱樉去一趟。” “标儿,下旨恢复他的爵位,宣布在海外封国吧。” 朱标颔首道:“好,我这就拟旨。” 朱元璋又将目光看向李善长和徐达,说道:“当初的承诺,也是时候兑现了。” 即便以两人的城府,也忍不住露出兴奋的表情,起身道: “请太上皇吩咐。” 朱元璋说道:“通知各家派一个能干的儿子,跟随老二一起去小亚细亚磨炼一番。” “具体怎么做,就不需要我多说了吧?” 两人齐声道:“是,请太上皇放心,我们知道该怎么做。” 看着他有条不紊的安排好一切,在场的众人都知道,另一场变革已经拉开了帷幕。 陈景恪私下给这场变革取了个名字:大分封。 这次分封的不只是皇子,还包括功勋。 是的,功勋也一并海外分封。 当然,目前只分封顶级勋贵,剩下的还要看他们是否努力。 虽然朱元璋一直没有明说,他是如何说服勋贵无条件支持朝廷改革的。 但事情到了这一步,如果陈景恪还猜不到,那就太蠢了。 除了分封,还有什么能让勋贵集团自损利益,支持朝廷改革的? 那可是真正的诸侯国,是建立宗庙的资格,是真真正正的世袭罔替。 在它面前,所有的利益都变得一文不值了。 朱元璋为什么舍得给异性诸侯封国? 原因很简单,世界实在太大了。 在很久以前,陈景恪就引导他去探索世界。 那张‘大明混一图’,可是包括了整个亚欧非三大陆。 如此庞大的领土,皇家就算再能生也无法全部占据。 当然,如果没有帝国计划,朱元璋依然不会分封异性诸侯王。 毕竟这个口子开的时候很容易,一旦实施了就很容易失控。 谁都不知道诸侯国互相兼并之后,会不会诞生一个强大的国家,反过来将大明给吞噬了。 夏商周不都是这么灭亡的吗。 可是帝国计划的出现,改变了他的想法。 这个计划注定了,大明要在海外建立数量庞大的诸侯国。 与其把这个位置留给异族,还不如分封给大明的功勋。 异族诸侯国随时都有背叛的可能,功勋诸侯国至少几代人不用担心会叛变。 而且朝廷还能用分封和勋贵们进行利益交换,获得他们的支持,进行很多激进的改革。 这个想法自然不是他一个人决定的,马皇后和朱标也出力甚多。 一家三口最终敲定了这个计划。 这也是为何,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俩,能无视所有阻碍进行改革的原因。 事实也证明,他们的想法是可行的。 而现在,也是时候兑现当初的承诺了,否则勋贵们也会怀疑老朱是不是在忽悠他们了。 这也是为何李善长和徐达会如此兴奋的原因。 ----------------- 第二天,朱标下旨恢复朱樉的秦王爵位,并下旨重建秦王卫队。 此举不出意外的,遭到了群臣的反对。 第340章 无题 事实上,朱樉的事情群臣早就看在眼里了。 但之前朱标并未下旨恢复他的爵位,群臣也不好多说什么。 毕竟那也是朱元璋和马娘娘的嫡亲血脉,总不能真关一辈子吧。 朱标这个当兄长的登基,稍微给他一点自由,是可以理解的。 显得他这个皇帝和兄长宽仁顾念亲情。 不过群臣也已经做好了准备,一旦皇帝想恢复朱樉的爵位,他们就上书阻止。 准备这么做的不只是文官,还包括勋贵。 倒不是他们有私心之类的,而是朱樉的行为太非人了,还犯了忌讳。 残害那么多无辜百姓,还把皇帝气出病,尤其是后者绝不能姑息。 今天赦免了朱樉,那以后有皇亲把皇帝气死了怎么办? 所以等朱标的复爵旨意下达,早有准备的群臣纷纷上书劝谏。 礼法不可废,绝不能恢复朱樉的爵位。 而且他们还拿出了《皇明祖训》:虽亲信如骨肉,朝夕相见,犹当警备于心。 这可是太上皇立下的规矩,陛下您可不能糊涂啊。 眼见群臣拿《皇明祖训》堵自己,朱标非常的无奈,亲爹挖的坑啊。 关键是亲爹还活着呢,不好违背啊。 陈景恪也相当无语,这下确实有理有据不好反驳啊。 不过对朱元璋立下的这个规矩,他还是很认同的。 自己很重视亲情,却无法保证后世子孙都如自己一般。 必须要提醒后世子孙,小心身边的人不能被他们给蛊惑了。 这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人物应该做的事情。 如果一味的教育子孙,必须相亲相爱什么的,那才是真的脑子瓦特了。 但现在问题却尬住了,怎么办? 让朱元璋修改《皇明祖训》? 别闹了,真当这玩意儿随便写呢。 但,若真以为朱标就此束手无策,那就太小瞧他了。 他依然没有采取朱元璋那样的强硬手段,而是换了个玩法。 打感情牌。 朱樉怎么说都是我的亲兄弟,我不能屈待了他啊。 这样,咱们折中一下,复爵之后立马就把他封到海外去。 在南洋找个小岛一扔,和流放没区别啊。 群臣可不傻。 如果是以前,将人流放到海外小岛,那还真是流放。 现在不一样了,那是流放吗? 那是分封好吧。 而且那可是南洋,海洋贸易最繁华的路段。 眼下或许贫瘠,只要好好经营,用不了多少年必然会繁荣起来。 你搁这唬谁呢? 还有,南洋稳定关系着国家的财政,怎么能让朱樉这个搅屎棍过去? 不行,绝对不能给他复爵,我们不同意。 朱标决定退一步,那就将天竺旁边的锡兰岛封给他? 远离大明本土,这次总行了吧? 群臣依然反对,锡兰岛是下西洋最重要的海上补给地之一,别说是朱樉,封给谁都不行。 必须掌握在朝廷手里才可以。 朱标没办法,又在更西的地方找了个岛屿。 这里总行了吧? 到了这会儿,群臣的反应已经变成: 不行,这里也很重要。 那里是重要淡水补给地,也不行。 只是群臣没发现,不知不觉话题已经从要不要复爵,变成了封地放在哪。 也许大家察觉到了,只是也看出朱标态度坚决,且也不想把朱元璋给惹出来。 就装糊涂选择退让一步。 毕竟那些岛屿离大明十万八千里,是真的和流放没区别了。 最终朱标将地点放在了极乐岛(索科特拉岛),态度也变得有些强硬: “此地荒凉,离大明远隔重洋,就将秦王的封国放在此地吧。” 群臣终于点头,行,就放在这吧。 于是,朱樉被恢复秦王爵位,封地为西洋极乐岛。 为了安抚群臣,朱标下了严令: 勒令其三个月内出发不得延误。 就算是正常的亲王就藩,这个时间也显得仓促了,更何况是朱樉这样被废了六七年的王。 之前的势力被肢解的七七八八,已经没什么班底可言了。 属于是要钱没钱,要人没人。 其实钱好办,就算朱标不出钱,朱元璋夫妻俩也不会看着儿子两手空空离开。 关键还是人员和物资,这两样东西需要时间才能筹备齐全。 而三个月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看到这条诏令,群臣心中舒服了许多。 不论皇帝是怎么想的,至少面子上还是很照顾群臣的。 不过接下来的变化,彻底超出了他们的认知。 李善长的次子李芳、徐达的次子徐膺绪、傅有德的次子傅正、汤和的次子汤軏…… 等十余位开国勋贵的次子,主动上书请求加入秦国为官。 他们不光自己去,还拿出了商船、物资等等东西表示忠心。 不止如此,每家还都附送了一大批人手过来。 眨眼间秦王府的架子就搭建了起来。 群臣瞠目结舌,什么情况?勋贵们这是疯了吗? 不过大家都不傻,马上就反应过来,这是太上皇和太后出手了。 只有他们两个能有如此大的威望,让勋贵们拿出棺材本支持秦王。 对此群臣只能干瞪眼。 你总不能反对老两口帮助亲儿子吧? 勋贵们支援秦王,在以前那是要谋逆。 但在这个大分封的时代,实在太正常了。 完全可以解释成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是大家族自古以来惯用手段。 可以说一切都是合理合法的,没办法反对。 而有了这些大家族的支持,建立封国需要的一应物资,以最快的速度被收集。 只用了两个半月,一切竟然就准备齐全了。 只是唯一让群臣不理解的是,这些个顶级勋贵对太上皇和太后就那么忠心? 先是自斩臂膀,支持朝廷的各项变革。 现在又出钱出人帮秦王建立封国,他们图个啥啊? 如果说是想把鸡蛋分开放,那支持晋王和燕王岂不是更合理? 只可惜,他们就是打破头都猜不到真正的答案。 陈景恪在一次私下拜访徐达时说道:“恐怕这个难题还要困惑群臣许久。” 徐达含笑道:“莫说是他们,就算是我刚听说这个计划时,也完全不敢相信。” 说到这里,他压低声音道:“也不瞒你说,那会儿我还以为陛下对我不放心,想找个机会把我除掉呢。” 陈景恪却没有笑,而是说道:“你们就这么惧怕陛下?” 徐达长叹口气,说道:“有些事情你不懂……算了不说了,不懂的好,不懂的好。” 陈景恪心道,我怎么可能不懂,前世史书上都写着呢。 徐达转移话题道:“你的变革损害了所有人的利益,可知大家为何从未对你和你的家人出过手吗?” 勋贵、官僚、军队、士绅、地主、商贾……所有的既得利益者他全得罪了。 而且还是得罪的死死的那种,说是不共戴天之仇都不为过。 但这么久了,从没有人刺杀过他,连针对都没有过。 这确实不太正常。 陈景恪说道:“难道不是因为太上皇?” 徐达摇摇头说道:“你得罪人之深,十个太上皇都护不住。” “不要不服气,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只要开的价钱足够,有的是人来杀你。” “而且还是查不到任何痕迹的那种。” “就算你身边有陛下派的人保护,你

相关推荐: 一个车标引发的惨剧(H)   蝴蝶解碼-校園H   沉溺NPH   百美仙图:女神宝鉴   镇妖博物馆   乡村透视仙医   将军在上   猛兽博物馆   新年快乐(1v1h)   娘亲贴贴,我带你在后宫躺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