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总督,蜀王朱椿为辽东总督,湘王朱柏为交趾总督。 对于这个认命,群臣倒是没有反对。 辽东地区和交趾地区,都是新收复的,治理的一直都不太理想。 让三位亲王过去坐镇,是符合规则的。 只要不让他们开府建牙就可以。 对于鲁王他们三人来说,这也是一件大喜事。 在凤阳练兵两年,始终不提封国的事情,他们也不敢多问,心里别提多忐忑了。 蜀王和湘王还好,他们是朱雄英的铁杆,知道很多东西。 鲁王不同,他文质彬彬谦逊有礼,对谁都很客气。 但也意味着对谁都比较疏远。 朱雄英尝试过接触,没有得到回应,也就没在刻意拉拢。 所以,他并未加入小圈子,也就无从得知很多信息。 到了现在这种敏感时刻,也就更加的慌张,生怕自己的封国莫名其妙就没了。 现在不管怎么说,总算是有了下文。 虽然只是担任总督,并不是真正的分封,可权力也是非常大的。 提拔几个自己的亲信,还可以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 而且朝廷不可能让他们空手去,提前把亲王卫队给配齐了。 每人五千八百人,正好是一个卫的兵力。 此去正好把亲王卫队好好训练一下。 现在每多积累一份实力,将来建立封国就能减少一分困难。 当然了,他们心情好转还有个原因。 晋王和燕王的封国一样推后了,这就说明朝廷不是针对他们,而是大政策暂时不准备扩张。 再联想到五年后让两位塞王的势力撤出大明,也就是说差不多三五年左右大明就会再度扩张。 楚王、朝鲜王他们已经分封。 按照排序来说,晋王燕王周王之后,就轮到他们了。 总之,三位亲王高高兴兴就接受了这个认命。 区别是,蜀王和湘王特意去拜访了陈景恪,询问可有良法。 陈景恪就告诉他们:“没什么特殊技巧可言,不外乎是分化拉拢。” “对反抗者要给予雷霆猛击,对臣服者要给予好处。” “教化工作也同等重要,这才是长久之道。” “具体如何施行教化,朝廷已经有成熟的章程,你们依照章程去做就可以了。”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特别注意的地方,那就是要将部落的首领和百姓区别看待。” 蜀王朱椿不解的道:“哦,为何?” 陈景恪解释道:“在大明没有对百姓展开教化之前,我汉人百姓对自己的身份尚且缺乏认同感,更何况是蛮夷百姓?” “他们并没有身份认同,只是跟随酋长讨生活罢了。” “酋长叛乱,他们分不清对错,只能被裹挟着一起叛乱。” “如果你们不加以分辨,全部予以打击,就是逼着蛮夷百姓一起造反。” “当然,如果对方已经觉醒群体意识,那就不要犹豫,尽快彻底摧毁对方。” 外力会让对方觉醒群体意识,这是历史已经证明了的道理。 想要治理地方,必须要想办法分化蛮夷首领和百姓的关系。 “你们可以尝试引诱政策,以利益诱使蛮夷首领离开深山老林,去大城市享受舒服的日子。” “如此,他们和部民的关系会日渐疏远。” “我们再趁此机会,宣扬那些酋长在城市里如何花天酒地,那些部民心中就会生出怨愤。” “……” “还有,不要强调身份差别,你强调身份的同时,就是在帮对方建立身份概念。” “一视同仁,大家都是华夏子民。” 两位亲王听的咋舌不已,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花招。 这陈伴读真是阴险啊。 不过……我们喜欢。 陈景恪自然不会只动嘴皮子,去找了张宇初和佛教的代表,让他们派遣僧道跟随两位亲王去做教化。 “有两位亲王帮助,你们在那里的行动会更加顺利。” “尤其是交趾,自古就有信佛的传统,佛教在此地行动大为便利。” “道教也不要羡慕,这是佛教先贤留下的遗泽。” “你们现在开始行动,将来你们的后辈,也能享受你们的遗泽。” 佛道两家已经被拿捏的死死的,自然不会拒绝。 各家都派遣了五十名成员,前往两地传教。 不是他们不想出动更多的人,而是时间太短,还没有培养出足够的符合传教标准的人才。 他们又不敢用一般的人才糊弄陈景恪。 更何况这次是佛道两教第一次大规模行动,也必须要做出成绩。 否则朝廷会怎么想? 所以,两教才临时突击培训了这五十个人。 三位亲王并没有直接出发,毕竟马上就要过年了,怎么也要留他们过完新年再去赴任。 而且亲王卫队之类的,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配齐的,一切都需要时间。 解决了三位亲王的事情,陈景恪总算是松了口气。 但他却并没有迎来清闲,朱标召集了自己的团队,将之前制定好的五年发展计划给拿了出来。 “明年将会正式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现在需要对这个计划做最后的调整。” 陈景恪作为计划的总设计师,自然要参与进来。 第322章 新皇的第一把火 计划是计划,执行是执行。 所以既要有计划,还要有实施方案,现在陈景恪他们制定的就是实施方案。 说白了,就是将大计划进行分拆,然后将不同的任务交给不同的部门去做。 这个过程有多繁琐,只是想想就知道。 陈景恪和众人一起忙碌了五六天,整个人都麻了。 在一次休息的时候,他忽然想到了一件事情。 然后恨不得给自己一耳光,娘的,这些日子的罪完全是自找的啊。 他马上起身找到朱标,说道:“陛下,咱们似乎把事情的顺序弄错了啊。” 朱标一头雾水的道:“什么弄错了?” 陈景恪说道:“您看啊,我们是陛下的幕僚,负责把您的想法变成计划。” “论证和执行权,是内阁的事情,对吧?” 朱标点点头:“是如此没错。” 陈景恪郁闷的道:“那现在制定实施方案,应该是内阁的工作,我们在这忙活啥呢?” 朱标恍然大悟,笑道:“这不是内阁现在还不完善吗,就只能麻烦你们了。” 陈景恪连忙摇头道:“不不不,陛下您想啊,我们把实施方案做好了,到最后还是要一点一点的给内阁做解释。” 这是自然的,内阁不了解实施方案,就没有办法执行五年计划。 “如果内阁不同意这个方案,他们就会自己去做……” “而且我敢保证,内阁肯定不喜欢我们替他们做实施方案。” 这是权力界限问题,实施方案应该内阁做,现在幕僚群体帮忙做了。 那属于越权,侵犯内阁的权力,这事儿是很严重的。 很多时候就是如此,我做不做,会不会做,那是我自己的事情。 我可以邀请你来帮忙,但你绝对不能随便伸手。 反过来说,如果内阁无视幕僚的越权行为,那朱标会不会经常找幕僚干内阁的活儿? 时间长了,内阁就被架空了。 “所以,您现在应该做的,是把内阁制度完善起来。” “然后我们把五年计划的内容告诉他们,再帮助他们制定实施方案。” “这才是符合官场规矩的做法。” “而且这么做我们也轻松,内阁能学到新东西,两全其美啊。” 朱标想了想,好像确实如此。 国家发展计划,是前所未有的东西。除了他的幕僚团队,就基本没啥人知道。 内阁也同样不知道,他们如何来执行? 这就需要幕僚团队手把手去教。 既然如此,何不先完善内阁,然后双方一起干活呢? 干活的过程,也是学习了解的过程。 等方案制定好,内阁也能了解国家计划的内容了。 到时候直接就可以执行。 省去了很多麻烦,还避免了越权的问题。 想到这里,朱标终于点头道:“是我疏忽了,这就将内阁进一步完善。” 之前已经制定好的政策,给予内阁票拟和驳斥权。 只是为了防止儒家掌控内阁,需要对内阁成员的成份进行限制。 就是从不同的群体,挑选成员进入内阁。 这就触犯了儒家的利益,必然会遭到激烈反对。 换成朱元璋,肯定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就硬做,谁不服就杀谁。 朱标不一样,他更希望用政治手段,解决政治问题。 于是,他并未直接扩大内阁的权力,而是先对其成员的选拔做出了限制。 并且对内阁的权力,做出了限制。 比如不准兼职之类的。 没有票拟和驳斥权,内阁只是幕僚机构,儒家并不重视,对这种改革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现在已经过去了大半年,大家已经接受了新内阁的选人制度。 再加上朱标新皇继位,也是时候进行下一步了。 陈景恪说道:“陛下,我建议先给内阁票拟权,驳斥权等五年计划实施之后再给。” “给了内阁票拟权之后,按照选人标准,对内阁成员进行一次替换。” 先给票拟权,不给驳斥权,朱标能理解。 所谓内阁权力,其实就是借用的皇权。 皇帝一次性借出去太多权力,必然会引起朝局动荡。 分批次一点点给,能更加平稳的度过。 况且,五年计划是前所未有之事,给了内阁票拟权,他们要是反对可就尴尬了。 朱标不能理解的是,为何要替换内阁成员: “现在的内阁学士久经锻炼,已经熟悉了工作,且我用着也较为顺手……” 陈景恪解释说道:“首先就是通过此举告诉天下人,虽然内阁的权限扩大了,但之前的选人标准继续执行。” “甚至陛下可以再次强调,内阁选人标准永为定例。” “若谁想改变这个标准,那么皇帝就可以收回票拟和驳斥权。” “如此一来,为了不给君主收回权力的借口,百官将会拼死拥护这个规定。” 朱标不禁颔首,这个办法确实不错。 内阁限制了皇权,而皇权保留了掀桌子的能力。 谁想搞一家独大,皇帝直接废了内阁,实现大权独揽。 为了不给皇帝掀桌子的借口,百官肯定会严格遵守选人标准的。 内阁各派系相互制衡,而皇权又和内阁相互制衡。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权力失控。 朱标并不介意皇权受到制约,他很清楚,指望后世子孙都是明君是不现实的。 有一个机构,可以稍微限制一下皇帝胡作非为,大明的国祚就能多坚持几年。 只不过这个想法他没有告诉别人,也不方便告诉别人。 陈景恪不知道朱标内心所想,自顾自的说着自己的想法: “现在的内阁学士做的虽然不错,但他们的起点太低了。” “即便有朝廷的任命,部堂高官又岂会听他们的?” 还是那句话,部堂高官都是二品大员。 人家奋斗了大半辈子才爬到这个位置,会听你们五品官的? “所以以后的内阁学士,尽量从部堂高官和封疆大吏里面选拔。” “如此,他们就拥有足够的威信和执政经验,可以更好的处理国家大事。” 朱标再次颔首,内阁成员的选拔标准,既要在基层工作过,还要在边疆省份执政过。 从基层一直干到部堂级高官,执政经验自然是非常丰富。 足以胜任内阁工作。 “且为了防止有人贪恋权势,最好对内阁学士的任期做出规定。” “大明的国家计划,以五年为一期,所以内阁学士的任期最好以五年为一届。” “最多连任一届,也就是十年。” “期满,即便他做的再好,都要退位给新人。” 朱标再次点头,一个人当二三十年的内阁学士,他不是丞相也是丞相了。 对任期做出硬性规定,确实可以有效杜绝权臣的出现,是对皇权的一种保护。 朱标和陈景恪谈了许久,最后一次对内阁制度进行了全面完善。 次日早朝,朱标宣布给予内阁票拟之权。 朝堂之上瞬间安静下来,落针可闻,所有人都不敢置信的看向御座上的朱标。 扩大内阁的权力?我们没听错吧? 下一刻…… “嗡……”朝堂和炸开了锅一般,变得嘈杂起来。 朱雄英双手揣在袖子里,低声对陈景恪说: “啧,群臣的反应不出我的所料,真热闹啊。” 陈景恪翻了个白眼,幸灾乐祸的道:“你高兴什么,陛下说了,让你领内阁事。” 朱雄英表情一僵,我的自由,么得了。 然后似乎想到了什么,眼珠子一转笑道: “嘿嘿……你是太子伴读,懂吧……” 这下轮到陈景恪表情僵住了,娘的,你们一家子没一个好东西。 群臣可没功夫理会太子和太子伴读说悄悄话,此时他们依然处在震惊之中。 爹废除丞相,实现大权独揽。 儿子才刚继位就迫不及待的分权,这父子俩的执政风格差别也太大了吧? 关键是,太上皇可还活着呢。 你新皇继位才不到俩月,就迫不及待的干这事儿,太着急了点吧? 以至于徐达都破例站出来说道:“陛下,此事……太上皇是何意见?” 朝堂再次安静下来,众人都将目光看向朱标,等着他的回答。 这要是太上皇不知道,乐子就大了啊。 朱标自然明白群臣的顾虑,说道:“此事朕已请示过太上皇。” 意思就是太上皇已经同意了。 群臣依然感到不敢置信,太上皇那个独夫竟然同意了? 有些反应快的,已经开始兴奋起来。 内阁拿到票拟权,虽然还是幕僚机构,可权力实实在在的扩大了啊。 君退臣进,这自然是他们乐于见到的。 甚至已经有人开始思量,怎么进入内阁,争夺话语权。 其中自然以儒家最为积极。 但紧接着朱标就彻底打消了他们的念头。 “五军都督府、都察院、大理寺,直接对皇帝负责,内阁无权干涉……” “内阁成员的选拔,依照旧例,并永为定例……” 一系列的限制计划,犹如一盆冷水,兜头浇在了群臣头上。 有人认为这些限制很好,非常的支持。 自然也有人不甘心失去了一个扩大权力的机会。 只是他们在不甘心,也无能为力。 之后朱标又宣布对内阁成员进行替换。 “魏国公徐达作为军方代表,加入内阁……” “韩国公李善长代表人事任命,入阁……” “户部尚书邱广安代表财政事务,入阁……” 听到这三个任命,尤其是前两个任命,儒家官员彻底死了心。 和这两位斗,他们还没那么想不开。 徐达和李善长也同样惊讶,没有想到自己还能再进一步。 不过他们马上就明白,自己不过是被拉出来的幌子,为内阁制度站台的。 一项制度,不论一开始遭受多大的非议,一旦执行下去就会形成惯性。 后面的人就算有再多的不甘,都很难动摇。 这也是为何变法很困难的原因。 而有了他们两个站台,没人能阻挠内阁的变革。 之后朱标又公布了剩下四个名额。 都察院、大理寺、礼部各有一人入阁,这三人都是儒家官员。 第七个名额,则给到了一个名声不显的人,耿光。 但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太子幕僚团队的重要成员,谁都没办法提出反对意见。 如此七个名额确定,六个是朝中大佬,一个是太子幕僚。 儒家官员占据了三席,表面看依然是最强势的。 他们虽然有所不满,却也能接受这个结果。 皇帝自然也满意,因为另外四席有两个是勋贵,一个是心腹。 还有个邱广安是计官群体,但和陈景恪关系莫逆。 就算按照规则走,皇帝依然占据绝对优势。 而且朱标知道,李善长和陈景恪正在创立一套法治思想。 等思想构建完成,司法机关将正式脱离儒家控制。 到时候儒家就只占据两席,再无独大的可能。 陈景恪当初推演的,文官集团独霸内阁,操控国家的局面,基本不会出现了。 接着,朱标又下令让太子朱雄英领内阁事。 这个命令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当初朱标当太子的时候就领内阁事,是事实上的常务副皇帝。 现在又让朱雄英干这个活儿,算是给后世子孙树立了榜样。 如果未来朱雄英也这么做,那此事就会成为惯例,被以后的君王执行。 别管给不给实权,有这个名头在,太子的日子就好过的多。 百官自然是乐于见到这个局面的。 想烧冷灶的只是极少数,大部分人都希望政权平稳过渡,如此才能更好的保证自己的利益。 太子地位稳固,他们只需要支持太子就可以了。 不用担心站队失败,新皇继位把自己给清算了。 朱标继位,就是最好的证明。 除了极少数位置,大部分人依然该干啥干啥。 即便是被替换的人,也另有安排作为补偿,而不是彻底失势。 新皇给予内阁票拟之权,这个消息以最短的时间传遍了洛阳城。 勋贵、官僚、读书人,无不欢呼雀跃。 一时间朱标被冠以无数的荣誉头衔,圣君之名得到了一致认同。 而且强化内阁,在群臣眼里还有更重要的意义。 表明太上皇是彻底退了,否则不会任由新皇这么折腾。 这自然也是大家乐于见到的。 朱标可没心思管他们是怎么想的,在确立新内阁的制度后,他就将七名内阁学士叫到一起开了个会。 朱雄英和陈景恪自然也都参与了进来。 会议讨论了很多东西,主要是内阁的内部建设问题。 比如办公司、中书司等等,都要建立起来。 还有就是,内阁会增加四十九名行走。 内阁行走由皇帝亲自任命,没有独立的决策权,只能协助内阁学士处理政务。 这一点内阁学士们自然不会有意见。 有人帮忙分担工作,那自然是好的。 而且,谁都能看得出来,内阁行走更类似于以前的翰林,培养部堂高官的地方。 只是翰林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皇帝都没权力随意任免。 而内阁行走不一样,全看皇帝的心意,是皇帝培养心腹的绝佳途径。 将这些东西都商量好,接下来就是去实施了。 朱标给出了一个期限,一个月内新内阁必须组建完成,并自如运转。 对于别人来说,这或许很难。 可有徐达和李善长在,就不一样了。 这俩人出手,很少有做不到的事情。 关键现在俩人都很佛系,对争权夺利没啥兴趣。 徐达一心等女儿再大两岁正式成为太子妃,他就可以安心退休了。 李善长则忙着完善法治思想,完成立言的大业。 也正因为没有私心,做起事情来反而更加的无往不利。 其他人就不一样了,直接进入决策机构,有多开心可想而知。 其中就包括邱广安。 从皇宫出来,他就一直跟着陈景恪: “上次你和我说,将阶梯收税做好,未必没有再进一步的可能。” “当时我还在想,我都已经是户部尚书了,哪还有再进一步的空间。” “现在我才明白是什么意思……” “哎,我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事情,就是认识了你啊。” “若无你,哪有我的今日。” 陈景恪能理解他的兴奋,笑道:“不要多想,你能入阁是自己的能力,与我无关。” 邱广安自然不信,不过嘴上却说道:“我懂我懂,一切都是皇恩浩荡。” 不过他的话也不算错,他能走到今天,也确实和陈景恪有很大关系。 但在外面可不能这么说,否则不成拉帮结派了吗。 一切都是皇恩浩荡。 等他的兴奋劲儿过了,陈景恪略微透漏了一些消息: “你要做好准备,陛下强化内阁是有更大的计划,接下来朝廷会有大动作。” “前所未有的大动作,如果你不能适应新变化,这个位置怕是做不久。” 邱广安心中一凛,连陈景恪都说是大动作,还特意强调是前所未有,那肯定是小不了。 新皇果然不一样啊,别人新皇继位都是小心翼翼,他一上任就大刀阔斧。 不过,作为靠着改革上台的革新派,他反而很喜欢这样的君主。 君主一味的守成,臣子如何想建功立业。 “你放心,我不会让你失望的。我不敢保证将两届任期做满,但一届是没有问题的。” 第323章 再造乾坤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内阁的扩权,是朱标登基后的第一把火。 烧的可谓是相当炽热。 不但把自己的口碑无限拔高,还极大的刺激了百官的积极性。 毕竟丞相之位对文武百官的吸引力,是无与伦比的。 虽然内阁不是丞相府,可在某种意义上具备丞相府的功能。 内阁学士不是丞相,却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丞相的角色。 六部堂官不一定能在史书上留名,但当内阁学士不一样。 即便入阁之后没有做出任何成绩,仅凭这个位置,就能在史书上留下一笔了。 仅此一点,就足够让无数人前赴后继了。 自认为有资格一窥阁臣宝座的官吏,无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从幕僚机构向国家的决策机关转变,不是一道圣旨换几个人就能完成的。 而是整个中枢的运作模式都要跟着调整。 即便有徐达和李善长来掌舵,依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不过也幸好有他们两个在,威望足够高,与各衙门进行对接的时候,没有谁敢推诿阻拦。 新内阁正快速的进入状态。 各部堂级衙门的人员也做出了微调。 比如,李善长入阁,吏部尚书的职务就自动卸任了。 吏部掌管官员任免升迁,盯着的人可是不少。 以前是儒家掌控,被李善长硬生生给夺走。 此时李善长入阁,他们就想要拿回来。 然而朱标怎么可能会给他们这个机会,任命了自己的亲信担任吏部尚书。 皇帝掌握吏部,天经地义的事情,对此儒家也只能悻悻的接受。 邱广安入阁,户部尚书的位置空了出来。 朱标就任命一个叫裴有为的人暂代这一职务。 此人的升迁堪称当世奇迹,几个月前他还在地方任职。 邱广安利用阶梯收税的契机掌控了户部,因为缺人,就将他调到户部任职。 没多久就因工作突出,暂代户部侍郎一职。 结果还没等到他转正,邱广安先入阁了。 计官的底子还是薄,找不到足够资历的人当户部尚书,就只能再次提拔他。 不过连续提拔有违官场规矩,所以他的户部尚书前面带着一个‘权’字。 就是暂代的意思。 能不能把权字去掉,就看他的能力了。 其他各衙门也进行了调整,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事实上,朱标早就为完善内阁做准备了,比如半数内阁行走,早在数月前就已经确定。 此时不过是将他们转正。 再加上徐达和李善长的辅佐,半个月后就已经可以正常处理公务。 这里还发生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小插曲。 陈景恪在朝廷的地位,大家都心知肚明。 当个内阁首辅太夸张了,但入阁是没问题的。 就算年龄小不能入阁,给个内阁行走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吧? 然而,朱标拿出的名单里,却没有他的名字。 众人都非常
相关推荐:
顾氏女前传
我的傻白甜老婆
NTR场合_御宅屋
一枕欢宠,总裁诱爱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开局成了二姐夫
机甲大佬只想当咸鱼
乡村桃运小神医
娇软美人重生后被四个哥哥团宠了
万古神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