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夜夜乘欢_新御书屋 > 第113章

第113章

在做的。 陈景恪则不同意,并问出了一个问题: “大家经常说盛世,历朝历代也都在追求盛世。” “那么,大家所谓的盛,到底盛在哪里?” 第253章 我毕生的追求 话题的起因,还是和帝国体系有关。 陈景恪主张保护雇工权益,设立最低薪酬标准,让百姓手中能有所盈余。 “商业想要发展,就必须要让百姓手中有钱。” “百姓有了钱,才能消费才能去买东西,制造商品的人才能赚到钱。” “制造商品的人手里有了钱,就可以扩大生产,雇佣更多人干活。” “一般会接受雇佣的,都是失地的百姓。” “他们有了一份儿稳定的工作能养家糊口,就不会铤而走险,有利于社会稳定。” “还有我一直强调的生产力,主动去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 “普通人是没有能力去研究的,只有大商人才有能力。” “他们手中有钱,为了赚更多的钱,就必须去研究更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更多的商品。” 朱元璋不解的道:“那这和你设立雇工最低薪酬、确保他们权益有什么关系?” 朱雄英接话道:“谁才是消费的主力?百姓啊。” “富人整天穿金戴银,对经济的拉动效果也微乎其微。” “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大宗商品才是经济的大头。” “但是百姓手里有钱才能消费,钱从哪里来?” “有地的人钱从地里出,没地的就给人做工。” “雇工拿到薪酬去消费,才能进一步刺激工商业发展。” “工商业发展了,才能生产出更多的商品,才能给雇工发的起工资。” 朱元璋更加疑惑:“对啊,这不是挺好的吗?为何还要多此一举。” 朱雄英耐心的解释道:“但是商人是要赚钱的,想要赚钱就要降低成本?” “降低成本有两个途径,一是提高生产技术,降低商品的制作成本;二是压缩雇工的薪酬。” “生产技术的提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还不一定就能有收获。” “而压缩雇工薪酬,是最简单最直接最容易达成的。” “如果朝廷不用法律确保雇工权益,恐怕大多数商人都会直接选择这个办法。” “到时候雇工干一天活,连肚子都填不饱,拿什么去消费?” “而且做工也会有受伤甚至死亡的可能,谁来赔偿?” “如果雇主不需要负责,他们就会变本加厉的压榨残害雇工……” “百姓手里没钱没办法消费,就会百业凋敝,我们的商业联盟直接就崩溃了。” 朱标缓缓颔首,说的很简洁很直白,他也能听明白其中的道理。 陈景恪很是欣慰,这小子学的不错。 不过资本并不会一直处在正向循环,也会有衰退期。 但这都是以后的事情了,眼下说太多反而会增加他们的忧虑感。 如果帝国体系能够构建完成,大明有的是办法度过衰退期。 所以暂时没必要说太多。 朱元璋则有些头大,他感觉自己明白了,可这和他以往学到的知识相悖啊。 难道前人都错了? “你说的咱有些懂了,可朝廷的利益在哪里?” “百姓手里的钱再多,也不会进入国库啊。” “而且百姓也保不住自己的钱财,最终所有钱都会流入商人手里。” “这对朝廷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朱标也不禁点头,是这个道理啊。 藏富于民往往会养出一群尾大不掉的豪门豪商,反过来掣肘朝廷。 陈景恪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富民和强国,在现代人看来是相辅相成的。 但在古人看来两者就是相对的,至少在大多数时候是相对立的。 有人将之归结于思想的差别。 陈景恪却以为,更大的原因在于,古代朝廷缺少足够的手段调用百姓手中的财富。 这才是根本问题所在。 现代科技发达,国家在需要的时候,有无数种办法调用百姓手中的财富。 最简单最常用的办法,国债。 所以民富则国强的概念才能实现。 可在古代,朝廷缺少这样的手段。 国库没钱就是没钱,百姓手中有再多钱,朝廷调用不了也没用。 而加税,往往会被官僚地主利用,成为他们进一步压榨百姓的手段。 让真正贫穷的人更加活不下去,最终只能造反。 而且朱元璋说的事情也确实存在,财富是向少数人汇聚的。 财富兼并没有办法阻止。 直到陈景恪穿越前,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各国唯一能做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延缓这个过程。 然后利用税收,对财富进行二次分配,让最底层的人有一口饭吃。 仅此而已了。 那么多大佬都没解决的事情,陈景恪自然也解决不了。 所以他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说道: “就算不这么做,土地财富兼并也不会停止。” “发展工商业,让百姓手中有钱。然后让钱流动起来,朝廷从这个过程中征收到足够的赋税。” “有了税,朝廷就能做许多事情。” “比如养活一支强大的,只效忠于朝廷的军队。” 说到这里,陈景恪就没有继续再往下说。 但他的意思,大家都听懂了。 掌握住刀把子,一切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朱雄英舔了舔嘴唇,说道:“都是韭菜而已,长的旺盛了才好收割。” 话题到这里差不多就结束了。 但陈景恪却并不准备就这样收场,他真正要表达的意思还没有说出来,怎么能结束呢。 “陛下、殿下,你们觉得我方才那套推理逻辑对吗?” 朱元璋愣了一下然后怒了,啥意思? “老子都相信了,你别和咱说刚才那一套是错的啊。” 朱标也一脸疑惑,方才的推理逻辑完全没有问题啊。 朱雄英先是疑惑,然后似乎想到了什么,恍然大悟: “答案没错,但推理过程错了。” 朱元璋更疑惑了,什么意思? 朱标也很疑惑,推理过程就是有钱了才能更好的消费,才能促进商业的发展,才有助于提高生产力。 答案就是给百姓松绑,让百姓有钱能消费的起。 这个过程没错……不对。 想到这里,他也恍然大悟,说道:“这是商人思维,一切以营利为目的。” “朝廷作为国家的统治者,不能只考虑利益,要承担更大的责任,是否如此?” 陈景恪赞道:“殿下英明,正是如此。” 朱元璋也终于明白是什么意思了,说道:“你小子是真会忽悠人,咱都被你给忽悠住了。” “你就直接说吧,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陈景恪正色道:“正如殿下方才所说,朝廷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那么为什么朝廷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这个责任又是什么?” 朱元璋眉头紧皱,在他想来这不是一句废话吗。 朝廷就是朝廷,统治黎民苍生,不就应该要承担更大责任吗? 朱标却陷入了沉思,对啊,朝廷为什么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这个责任是谁赋予的? 现在官面上的说法是天赋皇权,大家都理所应当的认为,这是天给的任务。 可朱标自己是不信这一套的,那么没有‘天’,这个责任是谁给的? 他脑海里不由自主的,浮现出陈景恪曾经讲过的大禹治水故事。 “契约论,百姓给国家缴纳赋税,换取朝廷的保护。” 朱雄英连连摇头,接话道:“不对,至少不全对。” “契约论虽然比天赋皇权先进,但也是一种片面的说法。” “比如,没有人希望死亡,百姓不会赋予国家杀死自己的权力。” “可国家确实存在着死刑,这不符合人性的基本逻辑。” “不过您能有这一番认识,已经很不错了。” 朱标是最见不得这小子嘚瑟的,放在平日里肯定会训斥一顿。 今天却没有生气,反而谦虚的求教道: “你可有更好的解释?” 朱雄英干脆的道:“没有,但我知道,不论是谁赋予了国家这样的责任,我们都要将其做好,否则就是改朝换代。” 朱标点点头,又将目光看向陈景恪,希望他能给出解答。 陈景恪依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道: “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盛世盛世,什么叫盛世,标准是什么。” 朱元璋理所应当的道:“外无强敌,百姓安居乐业,吏治清明,可为盛世。” 朱标的回答言简意赅:“国泰民安。” 朱雄英的回答就霸气多了:“万国来朝,物产充足,百姓富足,可为盛世。” 陈景恪回道:“殿下的回答言简意赅,国泰民安可为盛世。” “那么问题来了,国泰和民安,谁在先谁在后?” 不等他们回答,他就先自顾自的说道:“在朝廷来看,自然是国泰在前,民安只是实现国泰的途径。” “大家嘴上喊着国泰民安,实际上真正的目的就只有国泰。” “只是因为民安了国才能泰,所以才会去追求民安,才会将民安提高到很高的地位。” “那么,如果民不安也能实现国泰,又有几个朝廷还会在乎民安?” 朱元璋面色阴沉,一句话都不说。 朱标嘴巴张了张,想要反驳,却说不出一个字。 朱雄英则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过了好一会儿,朱元璋才说道:“百姓更看重民安,只有国泰才能民安,所以他们才祈求国泰。” “如果没有国他们也能安,也就无所谓忠诚,是不是如此?”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每逢乱世,百姓都会自发的往安全的地方迁徙。” “即便这个地方是异族建立的国家,对他们来说也无所谓。” “甚至他们会用自己的力量,来武装那个国家,用来攻打中原王朝。”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是陛下方才所说的。” “所以我才会一直强调‘华夏’这个概念,就是要告诉世人,我们是华夏后裔。” “当所有人都接受了这个概念,就会生出族群认同感。” “以后再遇到异族入侵,他们才会拿起武器保护自己的族群。” 朱元璋露出深思之色,以前他以为陈景恪强调华夏概念,是为了大明的正统性。 现在看来,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果然,这个人从来都是走一步看十步。 当你以为看透他的计划,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给你惊喜。 朱标想的则是另外一层东西:“所以,朝廷和百姓的追求是有所不同的,是吗?” 陈景恪颔首道:“准确的说,是帝王将相的追求和普通百姓不同。” “百姓对盛世的要求只有吃饱穿暖,而帝王将相心目中的盛世,从来就是个人的文治武功。” 这话有点赤裸裸的打脸了。 不过在场的祖孙三人都没有生气,反而认真的倾听。 “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民安。” “比如汉武帝,他打匈奴是因为受不了这个屈辱,还是为了保护百姓?” “当然,也有可能是两则兼有。” “但以汉武帝的操作来看,定然是前者居多。” 祖孙三人皆点头不已,看看史书上对汉武帝晚期的描写就知道了。 完全是一副国家破败民不聊生的亡国之相。 打匈奴没错,帝王将相获得了文治武功,百姓得到了安宁,算是多赢的局面。 但后期的骄奢淫逸、穷兵黩武,就有大问题了。 “能在追求文治武功的同时兼顾民安的,就是大家赞颂的明君了,比如唐太宗。” “他平均五年发动一次大型战役,就是为了让将士们得到休息,让民间有足够的时间恢复生产。” “他这么做真的是出于爱民之心吗?我不知道。” “但从他那句‘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什么端倪? 从乱世走出来的他,知道百姓过不好会造反。 所以才会与民修养生息。 “可他是怎么想的不重要,正所谓论迹不论心,我们只需要看他是怎么做的。” “他确实做到了兼顾国泰和民安,所以才会被世人赞颂。” “所以,在我看来,盛世就是国泰和民安达成平衡。” 祖孙三人不禁点头,君王实现文治武功的追求,百姓获得安宁,确实可以称之为盛世了。 陈景恪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我一直在想办法打压儒家,但并不是因为我反对它。” “恰恰相反,我很支持儒家成为显学。” “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们提出了大同世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使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 “而这,也是我毕生的追求。” 第254章 历史赋予的使命 “而这,也是我毕生的追求。” 陈景恪的声音并不大,但听在朱元璋三人耳朵里,却是如此的振聋发聩。 朱元璋一时间竟有些失神。 朱标脑海里不由自主的浮现出一段对话。 当初他询问陈景恪的理想。 陈景恪是这么回答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当时他并不相信。 只以为陈景恪年轻,还没有找到真正的追求,就将圣人言拿来当自己的追求。 这种事情是很常见的,他自己也经历过这个阶段。 现在才知道,那并不是模仿,而是真的。 再回想认识至今陈景恪的所作所为,不贪财、不恋权、不好色、不图名。 所提的政策无不利国利民,从未为自己谋取一分私利。 想到这里,他情不自禁的叹道:“景恪真君子也。” 朱元璋也微微颔首:“咱大明也要出圣人了。” 陈景恪却苦涩一笑,道:“这都是盖棺定论的评价,我不敢保证能否做到始终如一。” 朱标称赞道:“至少现在你做到了,已经远超其他人。” 陈景恪没有再纠结这个问题,而是正色道: “方才我们说了朝廷应当肩负的责任,却还未说它为何要肩负这个责任,又是谁给予的它这份责任。” 朱元璋不再说话,只是倾听。 他想知道,在天赋皇权和契约论之外,陈景恪还能提出什么更先进的理论。 朱雄英则已经默默地提起笔。 朱标颔首问道:“方才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却没有头绪,不知景恪有何见解?” 陈景恪说道:“想要解释这个问题,就先要了解什么是国家,国家又是如何形成的。” 朱标提出疑问:“之前你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不是说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了国家吗?” 陈景恪回道:“是的,生产力发展为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物资基础。” “可生产力发展,就一定会形成国家吗?不见得吧。” 朱标略微思索,缓缓点头:“原来如此,国家诞生的原因更加复杂,生产力发展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陈景恪说道:“正是如此,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国家是什么。” 前世对于国家的解释有很多,其中有一个: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是统治阶级发明出来,统治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陈景恪自然不敢否认这个解释,但现在是给皇帝画大饼的时间。 既然要画大饼,那肯定不能说的这么赤裸裸,否则这个饼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他决定换个角度来解释,将饼画的好看一点。 “我认为,国家是生活在一个区域内的群体,共同组成的政治组织。” 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直到三人都点头表示懂了,才继续往下说: “那么这个群体为何要组成国家呢?是什么促使他们这么做的?” “我的答案是,自然环境和内部竞争。” “在大明周边有很多原始部落,他们的生产力非常低下。” “不会织布,只能用树叶兽皮制作衣服。” “没有金属工具,只能用石头打磨的工具。” “这与史书上描写的,我们的祖先的生活情况何其相似。” “我曾经提出建议,让朝廷记录各个藩属国和部落的风土人情,其目的就在这里。” “通过观察研究这些原始部落的情况,能得知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生存的,有助于推演我们的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朱元璋恍然大悟:“咱还奇怪,这些蛮夷部落有什么好研究的,原来你的目的是在这里。” “快给咱说说,你都研究出了什么。” 陈景恪接着说道:“没有先进的工具,人类个体的力量是脆弱的。” “无法抵抗猛禽凶兽的袭击,更无法应对大自然的天灾。” “只有抱团才能驱赶猛兽对抗大自然,才能在恶劣的环境里存活下来。” “根据研究蛮夷部落的情况可以得知,最早是以家庭为单位来抱团的。” “但是家庭的力量还是太脆弱,慢慢的不同的家庭开始组合在一起,形成更加庞大的群体。” “这个群体可以称之为部落。” “部落集众人之力发展,慢慢的开始壮大,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而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部落的强大。” “但是,人类面对的敌人不只是大自然,还有人类自己。” “部落与部落之间,因为种种原因掀起了战争。” “为了应对更加残酷的同类竞争,部落开始结盟,于是部落联盟时代到来。” “随着竞争的日渐剧烈,各个部落联盟内部抱团越来越紧密。” “为了获得最终胜利,他们开始探索更加先进的制度,于是国家就诞生了。” “比起部落,国家在制度上就先进太多了。”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国家能更好的调动群体的力量。” 朱元璋皱眉说道:“这和大禹治水建立夏朝的推论相违背啊。” 朱标摇头解释道:“不,并不相违背,两者恰恰是相互印证的。” “不论是为了应对同类竞争,还是为了治理大洪水,都说明国家是人类面临困境时抱团取暖的结果。” 朱元璋略微思索,才点头说道:“确实如此,是咱有欠考虑了,你继续说。” 陈景恪这才继续说道:“解释了国家诞生的原因,那么朝廷肩负的责任从何而来,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咱们再重新回到部落时代……” “部落的形成确实解决了生存问题,但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部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直白点说,大家对部落的需求是什么,部落又该如何满足大家的需求?” “当时的组织形式是很松散的,权力不全掌握在部落首领的手里,部落成员拥有极大的自由。” “如果部落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保证成员的利益,部落成员就会离开加入别的部落。” 朱元璋不禁颔首道:“个体的要求肯定是活下去,部落要满足这个需求才行。” 陈景恪说道:“对,就是活下去,而活下去又可以拆分成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安全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物资上的满足。” “用殿下的话来说就是,国泰民安。” “所以,部落诞生之初,天然就肩负着‘国泰民安’的重任。” “等国家诞生,这个责任自然而然的就交接到了它的手里。” “将部落看做一个有生命的个体,那么它想要一直存在下去,就必须想办法使‘国泰民安’。” “如果做不到,成员就会抛弃它加入别的部落。” “当失去所有成员,它也就不复存在了。” 朱元璋若有所思的道:“天然肩负的责任吗……” 朱标先是点头,然后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 “方才雄英提出的死刑问题如何解释?” “不论是契约论,还是抱团取暖,百姓都不可能赋予任何人处死自己的权力。” 陈景恪解释道:“所以,太孙才说契约论太过于片面,国家制度的形成更加的复杂。” “我以为,除了国民赋予的那一部分权力之外,国家还从风俗习惯中借用了一部分权力。” “在律法出现之前,如果有了矛盾要如何解决?” “一般两种方式,一种是拳头理论,谁的拳头大谁有理。” “还有一种叫同态复仇,别人怎么伤害你的,你就怎么报仇。” “用我们的俗话来说,就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别人弄瞎了他一只眼睛,他就把别人的眼睛也弄瞎一只。” “欠债就要还钱,杀人就要偿命。” “这种最原始的风俗习惯,被当时的人广泛接受,大家都认为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后来这个风俗就被部落继承,慢慢形成了律法。” 三人再次点头,有道理,这么一说就解释的通了。 陈景恪继续说道:“但同态复仇太极端了。” “有人无意中伤到了人,就要让他受同样的惩罚,是不是太冤枉了?” “而且受到伤害的人也无法得到任何补偿,最后两个人都成了受害者。” “如果两个人都受伤严重失去劳动能力,就会变成两个家庭的负担。” “还会造成极大的社会隐患。”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后来就有了更加人性化的律法,无意中伤了人,可以通过钱财赔偿来弥补对方的损失。” “这样对大家都好……” 朱标连连点头,说道:“很有道理,即便是现在,律法也是在风俗道德的基础上制定的。” 陈景恪回道:“所以,制度不是凭空产生的,往往在很久以前就奠定了。” “诸子百家的学问,也不是先贤一拍脑门想出来的。” “而是他们总结以前的经验教训,再结合当前情况进行的改良。” “这其中儒家是做的最好的,它继承了华夏文明中的很多闪光点。”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同世界这个终极理想。” “大同世界,可以看做是国家肩负的责任的具象化。” “以前人们只知道,朝廷肩负着责任。” “可这个责任具体是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没有一个标准。” “谁都不知道该怎么做。” “现在儒家告诉了世人,这个责任就是建立大同世界。” 三人再次点头,经过这一番剖析,他们终于对国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对治理国家,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陈景恪见他们听进去了,心中也非常高兴。 这个饼是画给朱元璋祖孙三人的,又何尝不是画给他自己的。 比起‘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这个冷酷的回答,他更喜欢自己画的这张饼。 他无疑冒犯任何先贤,但现在是大明,解释权掌握在他手里。 这个饼,他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至于后人认不认同,无所谓了。 他努力过,就足够了。 说的兴起,他又忍不住多说了几句: “很多人抨击大同世界,认为是幻想,是骗人的东西,不可能实现。” “这个论调一直存在。” “就好比,有人说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也没见谁去效仿他们啊?” “树立一个孤独的道德标准,有什么用?” 朱标马上就想到了《盐铁论》这本书,这个论调是桑弘羊用来驳斥文学贤良的。 你们天天吹捧古代的圣贤,有个屁用啊,也没见国家变好。 “我只能说,持这个论调的人,是在否认人类社会的真善美。” “孤独的道德标准就像一把尺子,告诉人们什么是好的,什

相关推荐: 顾氏女前传   我的傻白甜老婆   NTR场合_御宅屋   一枕欢宠,总裁诱爱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开局成了二姐夫   机甲大佬只想当咸鱼   乡村桃运小神医   娇软美人重生后被四个哥哥团宠了   万古神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