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夜夜乘欢_新御书屋 > 第45章

第45章

的时候了。 宝钞新政到底能不能行得通,就看这一哆嗦了。 就算有再大的事情,也要为此让步。 ----------------- 时间线退到半个月前。 在完成黄河改道的布局之后,朱元璋就带人来到宝钞提举司的仓库。 各种面额的宝钞,码放的整整齐齐,犹如小山一般。 即便陈景恪见多识广,腿也有点软。 这可都是钱啊。 不过还好,不需要扶椅子就能自己站稳,没有丢人。 朝旁边的朱雄英和徐允恭看去。 发现朱雄英就是有些兴奋,别的都还好。 想一想就明白原因了,太孙,啥场面没见过。 徐允恭就没这么淡定了,从他不停滚动的喉结,和略微有些颤抖的手。 就能看出心中是多么的亢奋。 这让陈景恪心里平衡了许多,丢人的不是我一个啊。 “老徐,啥感觉?” 徐允恭白了他一眼,不过还是老实的说道: “我算是明白,为何会有那么多贪官污吏了。” “看到这么多宝钞,我都有些控制不住自己了。” 陈景恪也没了开玩笑的心思,说道: “是啊,在来之前我觉得自己能视金钱如粪土。” “可亲眼见到这么多钱摆在眼前,说不动心是骗人的。” “嘿。”朱元璋戏谑的声音传来: “看你们俩那点德行,这就忍不住了?” “要不带你们看看剥皮萱草,让你们清醒一下。” 两人猛摇头: “不用了不用了,看到陛下我们就已经清醒了。”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别贫了,宝钞新政能不能成就在此一举了,你们可要帮我盯牢了。” 徐允恭回道:“陛下放心,押运宝钞的人已经安排妥当,保证出不了问题。” 朱元璋颔首道:“你办事我放心,开始吧。” 徐允恭一声令下,仓库内的官吏就开始轻点宝钞,分类搬到外面。 仓库外面,十三支由禁军和稽查司成员组成的队伍,早就严阵以待。 他们负责将宝钞运送到十三个省,移交给当地的金钞局。 然后金钞局按照既定的办法,将这些宝钞发行出去。 按照朱标的计划,这些宝钞将优先在应天府周围的几个省发行。 原因很简单,这里最富裕,人口最密集。 只要能在这里流通开,别的地方就好办了。 所以,仓库里的宝钞,八成都是送往这几个地方。 剩下的两成则会送到偏远地区。 随宝钞运出的,还有两条新律: 一、各衙门、商铺、个人不得拒收宝钞,违者惩处。 二、新钞换旧钞,原价兑换,为期半年,大年初一旧钞将全面停止使用。 朝廷不可能只通过金钞局发行宝钞,还有别的途径。 比如官吏的俸禄,朝廷的赏赐等等。 进入六月份,百官都领到了属于自己的俸禄,其中一半是粮食,一半是新钞。 朱元璋也赏赐出去不少。 百官拿到新钞,也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拿到了俸禄,忧的是谁也不知道新钞到底如何。 万一还不如旧钞呢? 说起旧钞,百官心中更是苦涩不已。 以前拿到宝钞,他们都会第一时间花出去,根本就不会存起来。 结果呢,三个月前盐商入场。 宝钞的价值一天比一天高。 一开始原价,没几天就变成了高出面额一成的价格收。 又过几天,价格提高到了高出面额的两成收。 到了后面,甚至有人喊出了两倍的价格收购。 盐商自然不傻,他们这么做实在是盐的利润太高。 即便两倍价格收购宝钞,他们还是能赚的盆满钵满。 盐商将市面九成的宝钞扫走,大大减轻了朝廷推行新政的阻力。 但百官心里却不停的骂娘,为啥不早点推出新政? 为啥我不将宝钞存起来,要是存起来这一波身家就能翻倍啊。 不过这还不是最难受的。 真正难受的是,他们那低到令人发指的俸禄。 勉强能养家糊口,其中宝钞还要贬值,想存也存不住啊。 现在朝廷又出新钞,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 不管了,至少现在新钞还没贬值,赶紧花出去换成物资吧。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幕,百官发俸禄的第二天,大街小巷就出现了许多奴仆,拿着新钞疯狂采购。 其中以应天府最多。 朱元璋得知此事,气的脸色发青,但也知道无法阻止。 各家商铺碍于朝廷的律法,也不敢不收新钞。 拿到手之后,他们就震惊了。 这新宝钞,太不可思议了。 之前他们只在宣传中听说过新宝钞,什么会变色,什么绝对不可能被仿制…… 百姓都是当笑话听的。 可现在亲眼见到真正的宝钞,他们才知道,宣传里说的都是真的。 这宝钞竟然真会变色。 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太神奇了。 而且纸的质量也好,一抖就哗啦啦响,太好听了。 他们心中情不自禁的升起一个念头,这么神奇的宝钞,或许真的能保值啊。 但……还是算了,宝钞再好那也是纸,谁敢赌它会不会贬值啊。 赶紧花出去吧,别砸自己手里了。 而下一个拿到宝钞的人,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生怕砸在自己手里。 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此举竟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商业的发展。 不过这种快速流通并非常态,如果朝廷没有办法兜底,新钞必然会贬值。 靠政令是没用的。 这时,朱标几个月的准备,作用就显现了出来。 前面已经说过,六月是缴纳夏税的时间。 百姓拿到宝钞之后,立即就去衙门交税。 然后发现,税吏们竟然没有丝毫为难,按照面额收下了。 还有人去金钞局的仓库兑换物资,发现依然能按照面额购买。 而且金钞局提供的物资,质量比一般商铺还要好。 然后大量的百姓开始去金钞局兑换物资。 刚刚流转出去的新钞,再次回到了朝廷手里面。 朝廷仓库里还少了一大堆物资。 百官一边偷着乐,一边等着看朝廷怎么收场。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朱元璋却笑了。 “应天府发出去一千万贯新钞,回到朝廷手里的只有六百余万贯。” “还有三百余万贯留在了民间,也就是说已经有部分百姓认可了新钞。” “就是不知道别的地方情况如何。” 陈景恪也松了口气,第一步已经成功,不过现在远未到高兴的时候。 重头戏还在后面。 金钞局自然不能将这六百多万贯新钞留在手里,而是要想办法花出去。 怎么花? 很简单,采购本地的特色商品。 然后运送到外地,交给外地的金钞局。 同样的,外地的金钞局,也会将他们那里的特色商品,运送到本地。 外来的商品填补了仓库的空缺,等着百姓过来兑换。 一开始进行的磕磕绊绊,毕竟百姓还是不信任宝钞。 一看来采购的人,拿的是宝钞,心里就想骂娘。 但随着交易一次次进行。 百姓发现,自己每次都能从仓库兑换到物资,甚至还能兑换到外地的物资。 慢慢的心态就变了。 随着交易的往复循环,百姓对宝钞的信誉逐渐提高,愿意暂时持有宝钞的人越来越多。 朱元璋每天都要看一遍各地宝钞汇报。 看到宝钞信誉一天天积累,他高兴的嘴巴都合不拢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情很让他开心。 在这种交易中,金钞局赚取了巨额的利润。 让他产生了一个想法:“是否能让金钞局一直经商呢?如此就能缓解朝廷的经济压力。” 陈景恪大惊失色,连忙阻止:“陛下,万万不可啊。” 第129章 犹豫啥,联姻啊。 裁判员亲自下场? 陈景恪一阵心惊肉跳,真要这么干,他可以双手离开键盘了。 寄。 朱元璋本来只是随口这么一说,见他反应如此强烈,也不禁好奇起来: “怎么?有什么问题吗?” 陈景恪斩钉截铁的道:“有,大问题,如果真这么做,大明的经济就彻底毁了。” “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宝钞信誉,也将快速倒塌。” 朱元璋没想到事情竟然如此严重,表情也变得严肃起来: “详细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朱雄英也连忙找了个椅子坐好,又要听课了。 陈景恪思索了一番,才开口说道:“陛下可知道汉武帝时期的均输官?” 朱元璋摇摇头,这还真触及到了他的知识盲点。 陈景恪回忆了一下史书记录,解释道: “汉武帝接受桑弘羊的建议,试行均输、平准。” “所谓均输,是在郡国设置均输官,负责收取各地民众向朝廷进贡的土特产品。” “再将其拿到附近价高的地方出售,将钱交给中央。” “所谓平准,是中央设置平准官,用价低买进、价高卖出的方法平抑物价。” “五年后在全国推行均输、平准之法。 朱元璋恍然大悟,说道:“平准咱知道,此乃汉武害民之法也。” “那些官吏低买高卖,攫取暴利供汉武帝挥霍,致使民不聊生。” 说到这里,他突然醒悟,说道:“哎,咱懂了。” “若真让金钞局经商,用不了多久也会变成汉武平准法一样。” 陈景恪心中一喜,本来还以为要浪费一番口舌呢,现在全省了。 “陛下英明,汉武均输平准法,坑害的不只是百姓。” “而是从根本上,破坏了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 “官吏为了赚钱,就会用手中的权力打压陷害商人,以达成垄断。” “一旦完成垄断,他们就会拼命的压价……” “百姓好不容易制作出来的东西,卖给他们甚至要赔钱。” “如此百姓就不想再种粮食,手工业者也不想再生产商品……” “畜牧业者,也不想再饲养牲畜……” “于是百业凋敝,商业破败……” “整个国家的经济,就变成了一潭死水……” 朱元璋点点头,这些他都知道,史书上写着的。 这时,陈景恪话锋一转,说道: “陛下可还记得我说过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朱元璋再次点头,并疑惑的道:“你是说,均输和平准,还影响到了生产力发展吗?” 陈景恪肯定的道:“这是必然的,均输平准的不公平行为,彻底破坏了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都遭到了破坏,生产力又如何发展?” “技术的提升,要么是偶然,要么就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研究。” “民间有实力和动力去研究新技术的,只有商人和手工业者。” “尤其是商人,是最热衷于研究新技术的。” “只有新技术才能打败竞争对手,赚取更多的利润。” “手工业者也想造出更好的商品,以节约成本赚更多钱。” “这两个群体遭到毁灭性打击,就没有人去研究新技术了。” “朝廷手里是有人有钱,但不可能事事都依靠朝廷。” “而且很多新技术的出现,都具有偶然性。” “只有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才能增加新技术出现的概率。” “所以朝廷必须要确保一个正常的经济环境,这样生产力才能得到发展。” 朱元璋已经只剩下点头的份儿了。 朱雄英则听的津津有味儿,景恪开讲果然不同凡响啊。 陈景恪进一步说道: “对大明来说,官商的害处更多,首先就是会损害到宝钞。” “百业凋敝,经济一潭死水,宝钞就无法流转起来。” “无法流转的宝钞,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而且金钞局本来就是管钱的机构,再让他们经商,后果太严重了。” “所以,让他们经商是万万不可的。” 朱元璋彻底了然,说道:“原来如此,看来是我将问题想的简单了。” 他心中有些黯然,此事再一次证明,他的思想已经落后了。 若标儿在,肯定不会出这样的主意。 朱雄英则一脸兴奋,学到了,学到了。 然后他又疑惑的问出了一个问头: “既然商人有这么大的作用,为何还要打击他们吗?” 朱元璋心中一惊,可别把乖孙给引偏了。 不过他没有急着开口解释,而是想听听陈景恪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 陈景恪也吓了一跳,连忙解释道: “商人和商业是不一样的,对国家有用的是商业,而不是从事商业的商人。” “我们要鼓励商业发展,但要提防限制商人。” 朱雄英有些半懂不懂,不过没有说话,而是继续倾听。 “国家的最高追求是稳定,所以制定了律法来规范各种行为。” “有时候为了稳定,甚至会牺牲利益。” “而商人不同,他们只有一个追求,就是利润。” “为了利润,他们不惜践踏任何法律,将国家弄的破败不堪也无所谓。” “有一本书,上面写满了赚大钱的法子,你知道那本书叫什么名字吗?” “不知道。”朱雄英摇摇头,心中则有些兴奋。 还有这样的书?要是朝廷掌握了,那岂不是就不用为钱粮发愁了。 陈景恪笑道:“那本书的名字叫大明律。” “啊?”朱雄英很是惊讶。 朱元璋先是有些意外,随即像是想到了什么,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陈景恪解释道:“贩卖人口,盗墓,走私,抢劫……来钱又快又多。” “如果没有国家律法的约束,将会有无数人去干这样的事情。” “商人也是一样的,如果没有律法约束,他们敢做下任何事情。” 朱雄英连连点头,他有些明白了。 陈景恪继续说道:“打压商人还有个原因,比刚才说的那些更重要。” 朱雄英好奇的道:“什么原因?” 陈景恪说道:“他们有钱,如果再掌握了权力,就会失去约束。” “他们就敢利用手中的权力,去打击对手,去压榨百姓,从根本上破坏国家秩序。” “如果他们手中再掌握一部分人口,那钱、权、人,他们都有了。” “就会组建军队,对抗国家,甚至起兵造反。” “这也是为什么历朝历代,都禁止商人出仕的原因……” 朱雄英郑重的道:“我懂了,商业能让国家经济变得繁荣,是好东西。” “但从事商业的商人不是,所以要打击商人,限制他们的财富和权力。” 陈景恪笑道:“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商业是好的,但万事不能过度,过度的商业化也会损害到国家秩序。” “而且也并非所有的行业,朝廷都不能插手。” “有些要害行业,必须朝廷亲自出手管控才行。” “比如盐铁专营,比如军器制造……” “现在对你说这些还为时过早,过几年再说也不迟。” 朱雄英点点头,也没有继续追问。 朱元璋更是欣慰不已,说的好啊,比自己解释的更透彻。 咱的乖孙也聪明的紧,一听就懂,未来肯定比咱强。 大明三代君王,一代更比一代强。 嘿嘿,想想咱就高兴。 成功打消了朱元璋的突发奇想,陈景恪也松了口气。 他真的有点想念朱标了。 朱标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经过大半年的学习,对经济一道有着独特的了解。 有他盯着,就不用怕朱元璋这边出问题。 现在他不在,只能靠自己盯着,累啊。 不过还好,老朱也知道自己的缺点在哪,很听劝。 而且他做事情非常果决,对推行新政是非常有利的。 以前陈景恪打心底里畏惧这位杀人如麻的皇帝。 还想着先蛰伏,等朱标继位再慢慢的发出自己的声音。 实在不行,就等到朱雄英继位。 接触久了才发现,朱元璋的优点还是很多的。 很多比较激进的改革,还真要靠他来推动才行。 就比如黄河回归故道,哪个君主能两天就做出决定,并开始布局? 所以,老朱还是很不错的。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建立在,马秀英、朱标和朱雄英三人都活着的情况下。 否则……可以打出寄寄了。 ----------------- 陈景恪心心念念的朱标,这会儿刚到山西, 朱棡出城数十里迎接自己的大哥,两兄弟见面自然是欢喜的很。 到达太原城,朱棡举办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朱标虽然连声说低调,但对于兄弟的盛情,还是很受用的。 当晚,彻夜长谈。 面对关系最好的兄弟,朱标也交了底,将真实目的告诉了他。 并把朱元璋写的那一封几万字长的信,也拿给他看。 看完信之后,朱棡无比震惊。 “这……这……这怎么可能?” 如果不是有父亲的信在,如果不是大哥亲口告诉他,他一定会认为对方在戏耍他。 朱标完全能理解他的心情,自己第一次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比他好不到哪去。 “陈景恪向来算无遗策,内阁、科举、宝钞都是出自他的手……” “所以此事虽然荒谬,可爹和我还是不敢不信啊。” 朱棡将信放下,道:“给我好好说一下这个陈景恪。” 朱标就将陈景恪的事情,从头到尾讲了一遍。 从他揭皇榜救朱雄英和马皇后,到解开赵瑁案,一直到温寒变。 听完之后,朱棡震惊的目瞪口呆。 “大哥,你莫不是在逗我?” 朱标忍不住笑道:“好好的,我逗你做什么。” “怎么,是不是自惭形秽,自觉不如?” 哪知朱棡竟然点头认真的道:“我确实不如他……” “不,我没资格和他相提并论,这才是真正的经天纬地。” 然后抱怨的道:“大哥你为何不早点和我说,若是知道他的才华,上次回京就应该主动拜访他才对。” 朱标知道自家兄弟的性格,非常高傲谁都不放在眼里。 但若是认可了谁,就会表现的非常谦虚有礼。 很显然,陈景恪的能力已经将他折服。 “爹娘的意思是,他还年轻,怕遭人嫉恨,想将他多隐藏几年。” 朱棡也就是随口这么一说,并不是真的责备朱标瞒他。 这么重要的人才,瞒着才是对的。 毫无防备的对外乱说,那就是傻子。 “济熺可就在应天呢,你可不能厚此薄彼啊。” 朱标笑道:“放心,济熺和雄英、陈景恪他们关系很好,保证能学到真本领。” 朱棡满意的道:“那就行……陈景恪这么大的人才,你和爹准备怎么拉拢啊?” 朱标叹道:“还能怎么办,让他和皇族交好啊,希望有用。” 朱棡连连摇头:“婆婆妈妈,联姻啊。” “使用了几千年的方法了,你们不会想不到吧?” 朱标苦笑道:“你说的轻巧,大明的驸马什么情况你又不是不知道。” “让他当驸马,那是在将他往外推。” 朱棡说道:“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一道特旨什么事情不都解决了。” “陈家三代单传,比任何人家都重视子嗣。” “嫁过去的公主但凡生下一儿半女,陈景恪还不拼了命为朝廷效力。” 朱标大为意动,之前他们还从未从这个角度考虑过问题。 和一般人家联姻,效果确实不好说。 但陈家三代单传,联姻效果可是太好了。 而且陈家人丁单薄,没有亲族支持,也不怕他势大难制。 不过他并没有表态,而是说道:“此事咱们兄弟说了也不算啊,需要爹娘点头同意才行。” 朱棡马上说道:“回京之后你赶紧和咱爹娘说说这件事情,我也写一封信劝劝。” 朱标哭笑不得,这个兄弟在军中待久了,染上了军汉的性格,做事雷厉风行。 “行,回去我就给咱爹娘说说。” “说起来八妹福清相貌秀丽、精灵聪慧、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和陈景恪年龄也相仿。” “若是爹娘同意,可以让她下嫁给陈景恪。” 朱棡像是看傻子一样的看着他。 朱标茫然的道:“怎么了,我说错了吗?” 朱棡摇头叹道:“你糊涂啊,要嫁也是嫁你的女儿啊。” “姑姑可不一定会和侄子亲,但妹妹肯定和哥哥亲。” 嫁朱元璋的女儿,就是朱雄英的姑姑,俩人的关系就比较疏远了。 朱标自己的女儿,和朱雄英是亲兄妹,关系就亲近的多了。 “诗语是雄英的胞妹,今年八岁,再过七八年正好嫁人。” “陈景恪到时也才加冠,结婚也不算晚。” 朱标迟疑的道:“这……不好吧。” 朱棡说道:“有什么不好的,你还能找到比陈景恪更好的女婿?” “还是说你舍不得这个女儿?” 第130章 因为尊重 朱标哭笑不得,这兄弟比自己都着急啊。 “此事你就别管了,回去我会和爹娘他们商量吧。” “倒是你,可是不少人弹劾你手段过于狠厉的。” 狠厉只是客气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残暴。 从他就藩开始,类似的弹劾就没有断过。 朱元璋一开始还觉得,莫非是有人在冤枉自家儿子? 派人一调查才知道,弹劾的人说的还保守了。 “爹和娘可是很生气的,你也收敛着点,对手下的人稍微好一点。” 朱棡不屑的道:“不过是一些卑贱之人,能为我做事已是他们祖上积德,还有何不满的?” “那些言官也是可恶,整日里一件正事不做,天天就盯着我。” 朱标气道:“那是人家想盯着你吗?为何没人弹劾老四老五?” 朱棡不服气的道:“你要说老四,我不说什么。可老五那德行,人家都不屑的弹劾他。” 朱标乐了,说道:“你可别小看老五,有句话叫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现在老五可不简单,未来成就或许不在你我之下。” 朱棡不信的道:“怎么可能,我知道他正跟着陈景恪学医。” “不是我小瞧他,就他的年纪也有点晚了吧?能有多大成就。” 朱标笑道:“他能有多大成就,你我说了不算,陈景恪说了才算。” “你就没想想,他为何会找老五当传人?” “难道他就不怕,老五将他的医术传承给弄丢了?” 朱棡被说的有点惊疑不定起来:“莫非老五他真有学医的天赋?” 朱标肯定的道:“有,很高。陈景恪认为他是医学奇才,所以才会求咱娘,要收他为徒。” “你想,咱们兄弟五个一母同胞,你、我、老四能力都不差。” “老二虽然一言难尽,但军事方面也有不错的表现。” “总不能老五一无是处吧?” “只不过以前没人发现他的能力罢了。” 朱棡深以为然:“那是,咱们兄弟就没有蠢笨之人……” “不过就算他有天赋又能如何?最多就是个医家名手,成就还能超过我们去?” “除非他能成为,张仲景、孙思邈这样的医家圣手。” 朱标笑道:“诶,你还别说。” “陈景恪说了,若老五能将他教的东西琢磨透,将来成就不低于张孙二位圣手。” 朱棡惊讶的道:“真的假的?陈景恪自己都没这个能力吧,竟然敢夸下如此海口?” “而且你好像还很信服的样子,他到底教了老五什么东西?” 朱标点头道:“我肯定信,不只是我,爹娘也相信。” “只要你见过他教老五的东西,也会和我们一样深信不疑。” 朱棡更加好奇:“你说的我都恨不得,飞到应天亲

相关推荐: 篮坛大亨   乡村透视仙医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过激行为(H)   婚里婚外   亮剑:傻子管炊事班,全成特种兵   旺夫   村夜   沉溺N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