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短数年时间,就培养出如此出色的弟子。 他也有想过,会不会陈景恪并非陈远的儿子? 可这个想法马上就不攻自破了。 父子俩长的有五六分相似,而且随着年龄增长,陈景恪越来越像陈远。 俩人往那一站,没人会怀疑他们的关系。 最终他只能将一切都归于宿慧。 他要是姓朱多好啊,朱元璋不无遗憾的想道。 不过现在也还不错,陈景恪和皇家关系越来越亲密。 关键是从不敝帚自珍,愿意将自己的能力传授给他人。 这也是他能容忍陈景恪的另一个原因。 手不经意间,碰倒了桌案上厚厚一摞奏疏。 他没有去捡,看着倒塌的奏疏,目光闪过一丝冷意。 全是弹劾毛骧的,每天都会收到几十份。 有些是风闻奏事,写的乱七八糟。 但更多是有确凿证据的。 可以说,如果将这些全部坐实,能将毛骧九族来回诛杀好几遍。 不过朱元璋统统压了下来。 现在还不是收拾毛骧的时候。 他要利用毛骧,将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全部砸碎,为朱标的改革扫清障碍。 效果是很显著的。 金钞局能这么容易就被地方衙门接受,就得益于此。 不过这些还不够,明知道朝廷要提振百姓对宝钞的信心,还有人敢私下打压从中牟利。 说明杀的还不够狠,地方依然有势力在试图对抗朝廷。 他要将这些统统撕碎。 处理毛骧,至少要等到税务革新之后。 到时候由太子出面,将毛骧及其党羽收拾了,再改组锦衣卫。 他将获得朝野的一致称赞和支持。 这么做会让自己落下骂名,可那又如何? 咱就是要为标儿扫清障碍,将一个完整的大明交给他。 将来他一定会比咱强,会成为人们口中的圣君。 咱的乖孙也是,肯定是明君。 说曹操,曹操就到。 他刚想到这里,就听孙福在门外小心翼翼的道: “陛下,太孙来了。” 朱元璋脸上的阴霾消失,换成了宠溺: “哎呀,乖孙来了,快进来。” 朱雄英脚下生风,一溜烟来到他身边:“皇爷爷,您找我呀。” 朱元璋慈祥的道:“皇爷爷也没什么事情,就是想看看你。” “对了,最近你爹要有大动作,你多往他那里去几趟。” “好好看,好好学,会让你受益无穷的。” “我已经和叶先生说好了,你不用担心他那里。” 朱雄英兴奋的道:“要开始兑换宝钞了吗?” 朱元璋点点头,又摇摇头:“不全是,你爹要做的事情比这还大。” 朱雄英有些惊讶,比这还大?那是什么事情? 朱元璋又说道:“如果有什么不懂的,你就去问问陈景恪。” 朱雄英先是不解,马上就醒悟,这是要自己充当传话筒。 可为何不直接问陈景恪呢? 朱元璋也没有解释,朱标自然会去找陈景恪讨论,这么做其实是为了培养朱雄英。 在传话的过程中,他也会下意识的思考。 从而加深他对这些问题的印象,有助于他的学习。 之所以如此大费周章,而不是直接教。 是因为有些问题晦涩难懂,学起来也很枯燥。 通过这种方法,能让教学变得更有趣一些。 又检查了朱雄英的课业,老朱结束了这次谈话。 拿出自己刚才写的那幅字,递给朱雄英: “将这幅字给陈景恪吧,就说是我送他的。” 第116章 君臣之道 “好字。” 看着眼前的这幅字,陈景恪脱口而出。 因为小时候没读过书,后来又是当和尚又是讨饭,最后又当兵打仗。 很多人都下意识的认为,朱元璋的字也就是一般。 事实上并非如此,他的字写的非常好。 不亚于许多书法家。 “笔锋犀利、骨力遒劲,这字当成传家宝都足够了。” “只可惜……要是有陛下的落款和印信就好了。” 看着品头论足的陈景恪,朱雄英嘴巴张了又张。 这明显是皇爷爷用来敲打你的,你心中就没有一点芥蒂? 咱们上午才在酒楼见过方孝孺,皇爷爷下午就写下了这四个字。 说明他在时刻监视你,你竟然也不生气? 朱雄英真的有些看不懂了,他都替陈景恪不平。 救了你的孙子,又救你媳妇,还给你全家治病,还毫无私心的将学识传授出去。 结果就换来了你的怀疑和监视? 只是尝试换位思考,他都觉得自己受不了了。 陈景恪竟然还能和没事人一样,实在看不懂。 看着怏怏不乐的朱雄英,陈景恪放下那幅字,笑道: “想不通?” 朱雄英直接说道:“想不通,别人被这样对待,会出于无奈假装无所谓。” “但我能看的出来,你是真的毫不在乎,甚至乐在其中,我想不通。”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君有君道,臣有臣道,大家都恪守其道,方能长久。” 朱雄英眉头紧皱,君主就能随意怀疑臣子,监视臣子吗? 这也不符合为君之道吧。 陈景恪有些头疼,这事儿还真不好解释。 再三斟酌之后,才开口说道: “衡量一个君主是否优秀,看的从来都不是私德,而是他的政绩。” “汉景帝性格暴躁凶厉,因为下棋发怒,就砸死了吴王太子,依然不影响大家对他的评价。” “唐太宗也有弑兄杀弟囚父的行为,依然不妨碍他是明君典范。” “秦皇汉武有着诸多暴行,大家依然称他们是有为之君。” 朱雄英头脑一片混乱,不对啊,不对啊,叶先生不是这么说的。 我看的史书上也不是这么说的啊。 可是,我为什么又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呢? 陈景恪知道他为何会如此,或者说找大儒当老师,这是必然的结果。 历史上类似的事情屡见不鲜。 他决定,趁此机会好好的给朱雄英讲一讲,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免得他也成为儒家口中的仁君。 “做人的标准和为君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做人,我们不能随便恶意揣测他人。” “可是一名优秀的君主,从不会把臣子的忠诚,寄托在个人操守上。” “在权力面前,人心是最靠不住的东西。” “一旦品尝过权力的滋味,就很少有人能再保持不变。” “所以一名优秀的君主,不是用人不疑,而是不给臣子背叛的机会。” “有时候你越是器重一个人,就越是不能给他犯错的机会。” 朱雄英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好像确实有那么点道理啊。 就好像边军,后勤绝对不能掌握在边军将领手里。 难道是朝廷不信任将领吗?或许有。 但真正的目的,就是不给将领造反的机会。 这是一种双向保护。 既保护了国家安全,也保护了将领。 “我自大一点说,我拥有的知识独步天下。” “换成任何君主,都会怀疑我,害怕我造反。” “不怀疑我的君主,反而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 “这个时候,派人监视我就成了必然。” “而我知道有人在监视,就不会去做有违臣道之事,从而保全自己。” “所以陛下派人监视我,又何尝不是一种保护呢?” 朱雄英情不自禁的点头,可……为何总觉得怪怪的呢。 “你认为陛下送这幅字,是为了敲打我,但我认为是陛下给我的定心丸。” “君子慎独,只要我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可高枕无忧。” 最后这句话算是昧良心说的,可在朱元璋的监视下,还当着朱雄英的面,他能怎么说呢? 总不能直接说,你爷爷老阴谋论玩家了,从来不信任人。 那不是给自己找不自在吗。 当然,他上面这番话也不算是胡扯。 不是他有奴性什么的。 既然到了皇权社会,就要遵守这个时代的规则。 给皇帝讲人权,那不是不屈,那是傻缺。 让朱雄英成为一个务实的皇帝,比让他成为所谓的仁君,要强的多。 宋朝的仁君多,可宋朝什么样子大家都清楚。 明朝后来也出过几个仁君,然后他们仁慈的后果有多严重,大家也都看到了。 朱雄英终于被他说服,重重点头道: “原来如此,景恪你放心,我一定不会给你犯错的机会的。” ??? 陈景恪一脸问号,我给你说这么多,合着是让你来对付我的是吧? 这一番对话,自然也毫不意外的,落入了朱元璋的耳朵里。 他很是满意。 他满意的结果就是,马皇后邀请陈景恪的母亲冯氏入宫叙话。 然后马皇后非常喜欢冯氏,特意赐下一座宅院。 如果是朱元璋或者朱标这么做,肯定会引起群臣反对。 没有功劳岂能随意赏赐。 可是马皇后这么做,群臣只会乐呵呵的称赞皇后娘娘仁慈啊。 然后羡慕冯氏,运气真好。 陈景恪得知此事,分别去了乾清宫和坤宁宫谢恩。 他自然知道为何会赐这座宅院,不是因为自己母亲讨马皇后喜欢,而是奖励给自己的。 虽然一处宅子,远远抵不上自己立下的功劳,可这也是一种表态。 我们没有忘记你的功劳,只是一时间确实不太好封赏。 想想还真是难为老朱了,在不能封官封爵的情况下,想到用这种办法来解决。 新宅院就在皇城边上,地势可以说是应天府一等一的好,离他们家的医馆还很近。 说起来他们家也确实需要一个新住宅了。 之前的老宅子面积并不大,冯氏被封诰命,就显得寒酸了些。 只是应天城的房价寸土寸金,好的他们买不起,差的又不想买,就这样耽搁了。 老朱此举也算是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搬家就很简单了,用冯氏的话来说就是,新宅子是给陈景恪结婚用的。 他们夫妻平时还住在老宅子,只有逢年过节需要应酬,才会去新宅子住几天。 所以也不用怎么搬,带一些常用物品过去就可以了。 不过即便如此,陈景恪也办了一场乔迁宴,邀请了自己的一众好友。 就在他乔迁新居的时候,朝廷展开了接二连三的大动作。 引的朝野沸腾。 第117章 新钞问世惊群臣 朱元璋在同时做出了两个决定,允许盐商以宝钞直接购买盐引,期限为三个月。 百姓可以携带宝钞,去太子在应天辖区内兴建的一百座仓库,兑换物资。 没有期限,随时可以去兑换。 兑换的物资包括布匹、粮食、食盐、茶叶、铁器等生活用品。 这个命令一出,朝堂瞬间就炸锅了。 而且这次不只是文官反对,连武将一系也出来反对了。 文官反对,是因为大明的赋税,半数来自于盐税。 允许盐商以宝钞兑换盐引,相当于是一分盐税都不要了。 即便只有三个月,那也支撑不住啊。 这里有一个让朱元璋很尴尬的逻辑,那就是文官默认宝钞就是废纸一张。 收回来就是打水漂了。 虽然这确实是事实,可还是很伤人的。 武将反对的原因也很简单,以往都是盐商将粮食运送到边关,朝廷给相应的盐引。 现在盐商直接用宝钞买盐引,边关粮食怎么办? 朱元璋自然早就有了准备,他先是出手摆平了武将。 “去岁朝廷就往边关调拨了大批军需,足够大军用两个月。” “朝廷也会留出一部分盐引,分给边军运粮的盐商。” “且三个月后盐政就会恢复旧制,不会影响到边军粮饷。” 一句话就将五军都督府的嘴巴给堵住了。 然后就是文官:“从去岁开始,太子就在青州开辟盐田。” “本次所需食盐半数由该盐场出,另外半数由其余盐场出。” “如此既能缓解朝廷财政压力,还能造福于万民,诸卿不会反对吧?” “啊这……”曾泰等人哑口无言。 太子不知道从哪找来了晒盐法,征辟徭役在青州沿海区域,开垦盐田。 半年时间足足开出了万亩盐田。 为了保护这座盐场,还特意成立了一支五千人的水师,就驻扎在青州水域。 只是这座盐场有些神秘,直属太子管辖。 只见白花花的盐产出,却从未见一粒盐流出。 小道消息倒是很多,什么只要太阳晒一晒就有盐。 什么将粗盐洗一洗就出细盐了。 有些他们信,有些不信。 倒也不是没人试着提过此事,但都被皇帝给堵回去了。 然后就没有人再提此事。 但关于青州盐场的各种猜测,一直就没有断过。 此时众人才终于明白,皇帝和太子要做什么。 原来他们从去年开始,就在谋划宝钞之事了。 青州盐场、边关送粮,上百座遍及应天的仓库…… 一切的一切,都为了今天。 众人不禁为,皇帝和太子的谋划之深,感到佩服。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愤怒。 这么大的事情,你们不和群臣商议就算了,执行也越过我们? 还有没有把我们当回事儿? 但没人敢将这句话说出口。 唯一能和皇帝分庭抗礼的,就只有丞相。 自从胡惟庸被杀,丞相一职被废,今日这种局面就必然会出现。 锦衣卫的出现是第一次,现在是第二次。 以后还会有更多次,他们必须要学会适应全新的制度。 不过比起这些,更让他们无法理解的是,皇帝和太子做这么多,图的是什么? 如果说单纯为了收回宝钞,完全不必如此大费周章。 要重建宝钞的信誉? 呵呵,别闹了。 别的不说,假钞的问题就无法解决。 朝廷承认假钞,那就将面临一个无底洞。 不承认假钞,连带着真钞也一起废了。 哦,对了,好像还有金钞局。 可若想靠他们来打击假钞…… 想法不错,具体效果吗,只能说比没有强。 每打击一次假钞,都是对真钞信誉的一次伤害。 打击假钞越厉害,百姓就越不敢使用真宝钞。 所以,宝钞就是一个无解的弊政,只有皇帝还天真的相信它能起死回生。 不对,好像连太子也跟着犯糊涂了。 大明,真的是多灾多难啊。 群臣心中哀叹。 也有人幸灾乐祸,等着宝钞彻底毁灭的那一天,想看看皇帝和太子会是什么表情。 让你们废除丞相,不听百官之言,等着后悔去吧。 似乎是看出了他们的想法,朱元璋嘴角疯狂上翘,眼睛里闪过一抹得意: “诸位,咱偶得一奇法。以此法制作的宝钞,绝无被仿制的可能。” 群臣有些诧异,不是因为皇帝得到了奇法,而是惊讶于他竟然这么天真。 就连和朱元璋最熟悉的老臣,比如李善长,都百思不得其解。 上位今天很奇怪啊。 什么奇法?什么无法仿制? 这种三岁小孩都不信的事情,你竟然信? 这不符合他们对朱元璋的印象啊。 莫非皇帝老了,开始糊涂了? 可是皇后和太子呢?为何不出来劝说? 莫非是皇帝瞒着他们干的? 倒不是说,没办法造出那种难以仿制的宝钞,主要是百姓分辨能力有限。 假钞不需要造的多真,只要细节处理好一点,百姓就很难分辨的出来。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除非你能弄出那种,百姓一眼就能看出真假的钞票,否则一切都是无用功。 不少人已经开始在脑海里构思,等会儿如何反驳皇帝。 当然,更多的人则忧心忡忡,生怕皇帝折腾宝钞,把大明给折腾破产了。 北元依然虎视眈眈,云南也正在打仗,倭寇也未扫除…… 大明此时可以说群敌环伺,若国库拿不出钱粮,真的有亡国之危。 虽然朱元璋严苛,杀人不眨眼,可没有人再想经历乱世。 朱元璋将众人的反应看在眼里,也记在了心里。 那些嘲笑咱的,等回头再一一算账。 吊足了胃口,他才说道: “孙福,将新宝钞拿过来给诸卿看看,免得他们以为咱说大话呢。” “是。”孙福应了一声,回头道: “都上来吧,小心着点别将宝贝给摔着了。” 一群小太监鱼贯而出,他们双手皆举着一个托盘。 见皇帝如此自信,群臣也不禁生出了好奇心。 到底是什么样的新宝钞,竟然让皇帝如此自信? 直到他们看到托盘里,那六张颜色各异,会变换色彩的长方形纸条。 所有人都张大了嘴巴,露出了不敢置信的表情。 这……真的是人间能有的东西吗? 第118章 神乎其技 曾泰以为自己见鬼了,使劲揉了揉眼睛,再去看发现真的会变色。 他犹自不敢相信,拦住一个小太监,伸手小心翼翼的拿起一张新钞。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入手竟觉得有些沉。 变换了一下角度,终于确定,不是自己的错觉,是真的会变色。 其他人也有样学样,拦住小太监就开始上手。 邱广安拿起一张绿色宝钞,左右翻看,眼神里全是惊讶。 鬼使神差的用大拇指和食指搓了一下,只觉得细腻光滑,与以往的纸张手感皆不相同。 不只是墨有问题,纸也非同一般。 他心中不由自主的浮出这个想法。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他小心翼翼的做了测试。 先是用手抖了抖,只听宝钞发出“哗啦啦”清脆的声音。 他顿时就更加肯定了自己的猜测,这绝非一般纸张能发出的声响。 其他人也察觉到了他的动作,也纷纷检查起来。 然后更多的秘密被发现。 群臣像是发现了宝藏,纷纷将自己的发现告诉众人,变得和菜市场一般。 “你看摸一摸,这突然竟然是凸出来的,两面都凸……” “我也发现了,这是怎么做到的啊?” “这纸真结实,比我们平日里用的纸要结实的多。” “还不起毛,我用手搓了许久都没起毛……” “我在衣服上搓都没起毛……” “快看快看……将宝钞放在阳光下,可以看到用水写的洪武二字……” 众人心中吐槽,什么鬼,用水写的字? 纸沾了水不就坏了吗,还用水写字,你瞅瞅自己说了什么。 那名官员见大家不信,着急了,提高声音说道: “真的,不信你们看啊。真的是水……不是,是和水写的一样的字。” 众人见他不像是说谎的样子,也举起手中的宝钞,在太阳下观看起来。 果然发现了,和水写的一样的字迹。 连忙将钱放下来,仔细观察,发现字不见了。 用手摸,也没有任何沾水的痕迹。 众人再次震惊,这是什么手段,竟然能写出如此神奇的字。 李善长看着手里的那张红色宝钞,无比的震惊。 这……这是怎么做到的? 随即神色又变得复杂起来。 他越来越看不懂这位上位了。 在所有人眼皮子底下,布局半年多。 这绝对不是以前的朱元璋能做到的。 倒不是说朱元璋目光不够长远,而是以他对宝钞的认识,不足以让他布出这样的局。 莫非是太子? 想到最近半年多,忽然变得神秘了许多的朱标,他越发肯定自己的猜测。 这让他的心情更加的复杂,有欣慰,有羡慕,也有嫉妒。 欣慰的是,太子才华出众。 朱标是他看着长大的,又素来对他恭敬,所以他对这个太子是没有间隙的。 现在见对方有出息,自然很高兴。 羡慕的则是,为什么你朱元璋有个这么好的儿子? 嫉妒的也差不多,什么好事儿都让你朱元璋一个人赶上了。 江山是你的,贤惠的媳妇是你的,孝顺有才能的儿子是你的。 现在又获得了这种神奇的技术,老天对你何其偏爱啊。 朱元璋看着混乱的朝堂,听着嘈杂的声音,非但没有生气,心中反而非常的得意。 想不到吧,惊讶了吧,现在知道咱的手段了吧。 没有一点准备,你们以为咱会如此大动干戈? 他早就已经忘了,刚发现假钞时自己是如何惊怒的。 眼见众人将新钞的秘密,发掘的七七八八,他干咳了一声: “咳……” 孙福马上领悟到他的意思,上前一步大声喊道: “肃静。” 连续喊了三遍,才有人注意到他。 看着龙椅上的朱元璋,群臣顿时反应过来,这是朝堂不是菜市场。 自己等人方才的行为,说小了是君前失仪,说大了就是目无尊上。 一想到这里,大家都惊出一身冷汗,连忙返回自己的位置。 朱元璋并没有生气,而是优哉游哉的问道: “新钞诸卿也看到了,以为如何啊?” 群臣犹豫不已,都不想当那个出头鸟。 还是曾泰,率先站出来道:“神乎其技,真神乎其技也。” “有此宝钞在,天下将再无假钞也。” 有人带头,其他人也纷纷附和。 这还真不是胡乱吹捧,而是发自内心的认为,无人能仿制。 甚至有个心直口快的,脱口问出了一个问题: “陛下,不知这宝钞是如何制作的?实乃奇物也。” 此话一出,他周围的人‘哗啦’一下都让开了,如避蛇蝎。 这也是能问的?你小子想死是吧? “嗯?”朱元璋目光陡然变冷。 那名官员这才反应过来,‘噗通’跪下: “陛下,陛下饶命啊。臣是震惊于新宝钞的神奇,一时失言,绝无窥探之意啊。” 朱元璋冷哼一声:“今天咱高……咳,看在你是无心之过,咱就不处罚你了,以后莫要再犯。” 那官员连忙磕头:“谢陛下,谢陛下……” 一个小插曲,让群臣从宝钞带来的震撼中脱离出来。 这时,朱元璋说道:“不知有了这新钞,可否让百姓信任并使用宝钞呢?” 众人也陷入了思考。 新宝钞很神奇,但真的能解决宝钞问题吗? 大多数人心中都不乐观。 宝钞就是一张纸,造的再好也改变不了这一点,百姓并不会那么容易就能接受。 但也有人持不同想法,那就是户部的一众官吏。 他们每日和钱粮打交道,对这方面认识更多一些。 新钞只要无法仿制,就有了通行天下的基础。 只要朝廷一直允许以宝钞交税,允许用宝钞从官仓兑换物资。 说不定真的能把死局给盘活了。 不,还有一件事情,那就是宝钞不能发行的太多。 虽然他们没有通货膨胀的概念,却也知道,钱太多物价就会飞涨。 目前宝钞发行多少,全凭皇帝一个人说了算。 有时候封赏功臣,一次就能撒出去上百万贯。 如果这一点不改,新钞也维持不了多久。 但,谁敢把发行宝钞的权力,从皇帝手里要回来啊。 活腻了吗? 不对,曾泰忽然想起一件事情。 金钞局,莫非…… 第119章 几家欢喜几家愁 金钞局的职能是什么来着? 管理宝钞的发行和流通,以及了解地方经济情况,确定宝钞发行量。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是这样吧? 那岂不是说,陛下不会再和以前那般,随心意发行宝钞,而是有依据的发行吗? 如果这个猜测是真的,如果陛下能做到,那…… 越想曾泰就越激动……宝钞真的就全面盘活了。 可皇帝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呢? 想到这里,他一咬牙出列,道:“陛下,臣方才想起金钞局的一个职能,确定宝钞发行量。” “臣斗胆,敢问陛下此言何意?” 朱元璋颇有些意外,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人,
相关推荐:
交流_御书屋
婚里婚外
一个车标引发的惨剧(H)
新年快乐(1v1h)
林枫苏慕白天赋无敌的我一心只想苟活
恶蛟的新娘(1v2)
篮坛大亨
亮剑:傻子管炊事班,全成特种兵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虎王的花奴(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