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媳妇被夸,朱元璋比自己被夸都高兴:“那是,能娶到妹子是咱的福气。” 说着端起酒杯道:“来,咱哥俩走一个。” 徐达连忙双手捧起酒杯碰了一下,然后一饮而尽。 朱元璋放下酒杯,打量着徐达,感慨的道:“北风苦寒,将你吹老了啊。” 徐达拿起酒壶为两人斟满,道:“主要还是年龄大了,不服老不行啊。” 朱元璋摇摇头道:“你才五十,哪里老了……这两年辛苦你了啊。” 徐达顺着他的话说道:“苦倒是不苦,就是想上位,想家中儿孙。” 朱元璋眼睛一瞪,道:“你别想撂挑子,没有你在北平坐镇,咱心里不安生。” 徐达笑道:“燕王大才已经能独当一面,有他在北平,上位可安枕无忧。” 提起这个儿子,朱元璋脸上也多了几分柔情,嘴上却毫不客气的道: “你可别因为他是你女婿,就胡乱夸他,这小子要学的还多着呢。” 说到这里,他郑重的道:“他现在只学了守城的本事,还没有学会如何远征作战。” “此事咱只信你……带着他去两次草原,如果他的表现还可以,咱就让你回京歇息如何?” 徐达重重的点头,道:“好,有上位这句话,我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你放心,我一定将燕王给你教好。” “哈哈。”朱元璋开怀大笑:“你徐天德说的话,咱相信……来走一个。” 接着两人一边喝酒,一边唠家常似的聊各种事情。 先是聊边关局势,然后聊朝堂。 酒越喝越多,两人都有了几分醉意。 话题开始讲过去的一些事情,讲家长里短。 朱元璋带着炫耀的语气说道:“今天你见到咱乖孙了,觉得咋样,是不是很出色?” 徐达竖起大拇指:“太孙之能不弱于上位,将来必为一代明君。” “皇后会教孩子啊,我都想把我家那几个不成器的,交给她管教管教。” 朱元璋本来咧着嘴正高兴呢,听到后半段顿时不乐意了: “啥叫皇后教的好,难道咱教的就不好了吗?” 徐达一点都不怕,笑道:“要说打仗治国,咱对上位你心服口服。” “要说教孩子,咱们这些人加一块儿,都不如皇后教的好。” 朱元璋瞥了他一眼,不屑的道:“拍马屁,皇后又不在这,你夸的再厉害她也听不到。” 话音刚落,就听门口传来马秀英的声音:“但是我能听到有人说我坏话。” 朱元璋猛的起身,脸上堆满笑:“妹子你咋来了。” 徐达忍住笑,起身行礼道:“参见娘娘。” “天德无需多礼。”马秀英颔首示意,然后对朱元璋说道: “怎么,天德回来了,我不能见一见?” “哦,我忘了,我还正被你禁足呢,要不你把我抓起来?” 朱元璋脸上有些挂不住:“哎,妹子你说这做啥。天德好不容易回来,你给我留点面子行不行。” 马秀英在一个空凳子上坐下:“你们也坐……都是老兄弟了,谁不知道谁啊,要什么面子。” 等两人坐下,她就开始问道:“妙云身体还好吧?高炽呢……” 徐达一一做了回答。 明显能看出,他的心情比方才轻松了许多。 方才看似兄弟叙旧,但身份上的差距,依然让两人之间存在着隔阂。 徐达说话看似随意,实则每一句都是斟酌了一遍又一遍。 马秀英一来,几句话的功夫,隔阂就消失了。 也让这场兄弟叙旧,变得更加名副其实。 “老四一走就是一年多,也不回来看看我。真应了民间那句话,儿大不由娘啊。” 徐达自然替自己女婿说话:“燕王一直挂念着娘娘呢……” “哼,他就是嘴上挂念。”马秀英嘴里责备着,又对朱元璋道: “给老四下一道旨,就说我老婆子想孙子了,让他带着妙云和高炽他们回京一趟。” 就藩的藩王,未得诏令是不能回京的,也不能去拜访别的藩王。 他们想回京,必须要朱元璋下令才行。 朱元璋自然不会反对:“好,咱让他们兄弟五个都回来看你。” 马秀英这才满意,继续和徐达聊了起来。 不过细心的她很快就发现,徐达时不时的就耸动一下肩膀,神色里也闪过一丝痛楚。 她就问道:“天德,你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徐达连忙摇头道:“没有没有,我身体强壮着呢。” 马秀英道:“你骗不了我,这一会儿就抖了好几次肩了,是不是肩膀受伤了?” 朱元璋恍然大悟道:“我想起来了,你确实总是抖肩膀,咱还以为这是你近两年养成的毛病。” “老实给咱说,是不是受伤了?” 徐达随意的道:“嗐,就是背上长了个小疙瘩,有点不舒服。” “郎中说是外感风湿火毒引起的,吃了药已经好多了。” 马秀英摇摇头道:“你徐天德刀斧加身眉头都不皱一下,这一会儿就抖了那么多次肩,这病肯定没你说的那么轻巧。” 朱元璋更直接,对外面喊道:“去偏殿喊陈景恪过来,马上。” 第84章 我能治啊 得知皇帝要召见自己,陈景恪很是惊讶。 这会儿朱元璋不应该和徐达叙旧吗,喊自己过去做什么? 莫非徐达生病了? 可他不是三年后才因为背上生疮病死的吗? 难道这会儿就已经有疮了? 朱雄英也同样好奇,就直接问道:“孙福,皇爷爷喊陈伴读所为何事?” 孙福自然不敢瞒他,就说道:“似是因为魏国公身体不适。” 果然是他,陈景恪心道,就是不知道生的是什么病。 朱雄英有些惊讶,说道:“景恪,我们赶紧过去吧。” 我们? 陈景恪问道:“你也要去?” 朱雄英正色道:“魏国公乃国之重臣,我怎能不去。” 陈景恪点点头,起身拿起小药箱:“也是,走吧。” 于是两人在孙福的带领下,一路来到正殿,见到了正在喝酒的朱元璋三人。 只看到这一幕,陈景恪就心生感慨。 对徐达这位旧臣,朱元璋可谓是用心良苦了。 哪一个臣子得到皇帝如此厚待,会不心生感激的。 见过礼之后,朱雄英乖巧的站到马秀英身后。 徐达上下打量着陈景恪,惊讶于他的年轻,不过并没有轻视之意。 治好了太孙,又帮皇后调理身体,医术定然有独到之处。 这样的神医,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没人愿意轻易得罪。 朱元璋说道:“景恪,魏国公背上生了个疮,你给他瞧一瞧。” 果然是生疮了,陈景恪心中一沉。 历史上徐达就是被这个病折磨死的,他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治好。 不过这会儿还处在早期,想来应该能治。 “魏国公,请随我移步里间。” 背上的疮肯定要脱衣服,马皇后在场,确实不方便。 徐达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就准备起身。 哪知马皇后说道:“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当年我天天出入伤兵营,不知道亲手为多少伤兵包扎过伤口。” “就在这检查吧,大不了我不看就是。” 说着转过身去,背对着他们。 徐达有些不知所措的看向朱元璋:“上位……” 朱元璋也说道:“嗐,又不是脱裤子,有啥不好意思的。” 徐达拱手道:“那就失礼了。” 然后将上身衣物一件件脱下。 当看到他的躯体时,陈景恪愣了一下,露出意外之色。 他本以为徐达就算不是一身腱子肉,也应该很壮硕。 但真实情况是,竟有些削瘦单薄。 唯有一身的伤疤,述说着他的功绩。 朱元璋眼睛有些湿润,道:“英儿你仔细看看这身伤疤,都是为大明江山厮杀留下的。” “日后对待天德,要如对待我一般尊敬,明白吗?” 朱雄英郑重的道:“皇爷爷,我知道了。” 天气有些冷,徐达身上起了一层鸡皮疙瘩,谦虚的道: “上位,过了过了。君臣之礼不可废,太孙乃是君……” 朱元璋挥挥手道:“行了行了,你就别废话了。赶紧让景恪给你看看吧,等会儿别着凉了。” 其实陈景恪已经大致知道,他得的是什么病了。 背部有一块成人掌心大小的硬块,微微发红,上面生有粟米大小的脓头。 这是典型的背疽,现代医学称之为,背部急性化脓性蜂窝织炎。 不过他出于稳健,他还是做了详细检查,确定无误后才说道: “魏国公所患乃背疽。” “背疽?”朱元璋脸色大变,追问道:“怎么会是背疽,你莫要看错了。” 马皇后也顾不上那么多了,转过身问道:“真是背疽?” 唯有徐达面色平静,显然早已知晓自己得的是什么病。 陈景恪肯定的道:“背疽的症状非常明显,不会看错的。” 马秀英又是难过,又是生气:“你为何不早点告诉我们。” 徐达苦笑道:“此乃绝症,说了也只是徒添烦恼……” 朱元璋表情复杂,责备的道:“你……哎……” 不怪他们如此,背疽在古代就是绝症。 因此而死的人不知有多少,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范增、孟浩然,还有眼前的徐达了。 此时骤然听说徐达得了这种病,朱元璋和马秀英自然无法接受。 朱雄英虽然不知道什么叫背疽,但从几人的表情也能看出,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病。 不过和几人不同的是,他对陈景恪的医术有一种迷之信任。 所以,在几人已经放弃希望的时候,他却说道: “景恪,你可有医治之法?” 陈景恪心道,还是这孩子懂事啊,知道尊重一下我这个当医生的。 “方法倒是有,但很麻烦,需要魏国公配合才行。” 朱元璋霍然起身,追问道:“小子,你真的能治背疽?” 马秀英对他就信任多了,脸上已然露出惊喜之色。 徐达则是将信将疑,他请了许多郎中,其中不乏名医,都说是绝症。 只能用药延缓,减轻痛苦,无法治疗。 陈景恪是第一个说能治的,他自然会怀疑。 陈景恪肯定的道:“能治,古人早就已经找到了治疗之法,只是因为种种原因并未传开,而我恰好知道这种方法。” 其实这里他说谎了,这种病的治疗方法来自于后世。 现代医学使用大量抗生素,辅以多种维生素。 条件允许,还可切开疮口排出脓液。 如果疼痛、发热,就服用止疼药和退烧药。 中医具体是何时攻克这种疾病的,已经无法知晓。 有一定针对性效果的药方,最早见于明朝晚期的医书,清朝时期才有成熟的治疗方案。 而现在还是洪武年间,这种药方大概率还没出现。 他总不能说是自己研究出来的,只能假托是前人所做。 朱元璋高兴的道:“好好好,能治就好,咱就知道你肯定有法子。” 马秀英也放松下来,还有心情打趣道:“天德,让你瞒着我们,活该你遭这份儿罪。” 徐达虽然还未完全相信,却也升起一股希望,讪笑道: “怪我怪我,要是知道陈伴读能治,我早就跑回应天了。” 然后又起身抱拳道:“陈伴读,就麻烦你了。” “有什么法子你尽管使,只要能治好病,再大的苦头我都能吃。” 陈景恪回礼道:“魏国公言重了,治病救人本就是我辈当为之事。” “更何况你辅佐陛下终结乱世,使万民受益,我就更要竭力救治。” 第85章 病之源 在朱元璋的催促下,陈景恪写下了治疗之法,足足有十几页之多。 看着这么厚一沓子纸,徐达反而更加相信他能治了。 背疽那可是绝症,治疗之法繁琐是很正常的。 要是就轻飘飘几个字,他反而要怀疑。 放下笔,陈景恪先是取出最上面三页纸,道: “这一张是口服汤剂,这一张用来拔脓的外敷膏药。” “最后这一张,是关于饮食的……” 徐达接过翻看了一下,前两张药方他看不懂。 但最后一张关于饮食的,他却露出疑惑之色: “这上面的水果蔬菜我能明白,为何会有许多滋补之物?” “背疽不应当忌口,忌用滋补之物吗?” 朱元璋取过那张纸看了看,也露出疑惑之意。 水果都开了七八种,还要求每天都必须够一定数量。 滋补之物也很多,同样要求每天食用一定数量。 好家伙,他老朱都眼馋了,恨不得患背疽的是自己。 陈景恪明白,这是别的医生告诉他的。 别的疮或许要忌滋补,但背疽却恰恰相反。 “背疽多生于身体虚弱之人,魏国公年幼时吃过太多苦,后又常年待在军伍……身体亏空严重。” “这才是你得背疽的根本原因。” “想要根治此病,就必须要服用滋补之物,弥补亏空,强壮身体。” “不过滋补之物也不能乱吃,有些会加重病情,我给开的都是可以吃的。” “你必须要严格按照上面的要求去做,否则纵使再好的药也是无用。” 他开的水果都是富含维生素的,滋补之物也都是比较温和,能帮助徐达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 服用维生素有助于治疗背疽。 现代有现成的维生素片,在古代只能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果蔬。 徐达歉意的道:“是我多疑了,陈伴读勿怪。” “理解理解。”陈景恪笑道: “还有一种药物,制作比较麻烦,这几天我会尝试制作,到时你配合服用效果会更好。” 他说的是大蒜素,属于天然抗生素,提取比较方便。 青霉素他倒是知道怎么提取的,但提取方法太复杂繁琐,眼下不太好弄。 大蒜素也具有杀菌效果,还不用考虑过敏问题,更加的合适。 大蒜素加中药,他有十足把握能治好背疽。 徐达一脸感激:“达先行谢过陈伴读救命之恩。” 这时,朱元璋一脸羡慕的将纸还给徐达:“你听景恪的,准没错。” “按照上面的要求,多准备一点,到时咱去你家……咳,咱会经常去你家看望你的。” 因为太羡慕,差点嘴瓢暴露真实意图。 马秀英瞟了他一眼,那是相当的无语。 陈景恪差点笑出声,老朱的算盘珠子打的,隔着皇城都听到了。 将剩下的十几页纸,全都递给徐达:“这是注意事项,必须严格按照上面的要求去做。” 徐达接过大致翻了一下,头皮一阵发麻:“必须按照这上面做吗?” 陈景恪严肃的道:“对,必须按照这上面的要求去做。” “其实这些事项倒不是针对你一个人的,而是适用于所有人。” “如果天下人都照此做,能减少九成疾病。” “此言当真?”马秀英震惊的问道。 朱元璋更直接,一把从徐达手里将那十几页纸抢过来,仔细翻看。 马秀英也凑过来一起观看。 然后两人就露出狐疑之色。 因为上面写的都是勤洗手、勤洗澡,勤换洗衣物,被褥也常拿出来晒一晒,水要烧开了喝…… 十几页全是讲这些的。 朱元璋不禁说道:“宫里的娘们活的都没这么细致吧?” 马秀英白了他一眼,也说道:“这真的能预防疾病?” 陈景恪组织了一下语言,尽量用他们能听懂的话解释道: “我之前说过,人体内有许多气,这些气支撑着人的生命。” 朱元璋和马秀英都下意识的点点头,这个理论他们听陈景恪说过很多次。 现在已经深信不疑。 徐达虽然还是第一次接触,但对‘气’这种玄之又玄的东西,自然也是毫不怀疑。 “不只是人体内含有气,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气。” “气的种类很多,有些对人有益,有些对人有害。” 朱元璋若有所思的道:“这个咱懂,南方的瘴气就是有害的。” 马秀英和徐达也不禁点头表示认同。 陈景恪没有出言纠正,瘴气是多种有害物质的统称,里面确实包含的有部分病菌,倒也不算有错。 “人之所以会生病,一个原因是缺吃少穿,导致体内的某种气不足造成的。” “还有一个原因,是被有害的气侵染所致……” “有些有害的气,会生长在水里……” “很多有害的气,就喜欢肮脏的环境,在其中会孕育壮大……” “还有些有害的气,会藏在蚊虫、苍蝇等害虫体内,通过叮咬传播给人,导致人生病……” 马秀英恍然大悟,道:“所以,我们喝热水,勤洗澡,爱干净,就可以切断有害气的传播,是吧?” 陈景恪夸道:“娘娘英明,正是如此。” 马秀英喃喃道:“难怪……难怪得了麻风病和天花的病人,隔开之后就可以控制传播。” “难怪伤寒一旦爆发,就会传染很多人……原来如此。” 陈景恪继续说道:“魏国公会得背疽,除了身体虚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常年生活在军营……” 古代军营的卫生情况不提也罢。 尤其是远征作战,几个月不卸甲一点都不夸张,生病不奇怪,不生病才奇怪。 朱元璋和徐达两人眼中同时冒出精光。 军营,如果在军中推广此法,那该减少多少非战伤亡? 不只是减少伤亡,还能节约海量的物资。 徐达迫不及待的开口问道:“陈伴读,此法可否在军中推广?” 陈景恪点头道:“自然可以,虽然军中条件有限,无法做的这么细致。但只要做了,总会有所改善的。” “尤其是伤兵营,用这种方法效果会更好。” “哦,对了,我给你开的另外一种药物,可以用来治疗伤口感染和炎症。” 第86章 我徐达同意他做伴读 朱元璋等人不是医生,并不知道陈景恪关于气的这一番描述,意味着什么。 疾病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方式。 医家研究了几千年而不可得的东西。 换成懂医术的在这里,就算不顶礼膜拜,估计也会激动的热泪盈眶。 不过虽然他们不懂医术,却懂什么叫感染,什么叫炎症。 伤兵有七成都是死于这种症状。 如果真的有这种药物,那堪称……不,就是神药。 活人无数的神药。 徐达作为统兵大将,对此感触更深,激动的追问道: “真的有这般神药?陈伴读你可莫要骗我。” 陈景恪猜到了他想做什么,摇头道:“药倒是真的,但其制作不易,成本高昂,且保存也极其不便。” “制作出来就要及时服用,否则两个时辰后就会失效。” 两人很是失望,如此一来这药就有些鸡肋了。 不过徐达还是说道:“有总比没有好,大不了在伤兵营一边制作一边使用。” 陈景恪笑道:“我还知道一种外用的方剂,对治疗炎症也有一定效果。” “虽然效果没有刚才那种好,但胜在可以大规模使用。” 他说的是中药消毒剂。 最早可以追溯到孙思邈时期,他在行医过程中发现有些药物对治疗炎症有效果,就制作了最初的消毒剂。 只可惜,碍于科技水平,消毒剂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 虽然相关的中药洗涤剂很多,有清洗伤口的,也有清洗眼睛的……但效果都不甚理想。 直到二十世纪,才有人制作出了成熟的中药消毒剂。 但因制作复杂,成本高昂,效果也没有化学消毒剂好,所以并没有得到推广。 不过在古代,这玩意确实很实用。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没好气的道:“以后有话就一口气说完,不要大喘气。” 陈景恪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心中叫屈不已,这也不能怪我啊。 你们一开始也没说这事儿啊。 徐达则非常高兴的道:“好好好,这种药最好。” 说着就亲自取过笔墨,摆在陈景恪面前:“陈伴读,有劳了。” 陈景恪也没客气,提笔写下了十几味药材,并详细的写好了煎煮使用之法。 徐达用颤抖的手,小心翼翼的拿起这张药方,看了一遍又一遍。 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好,好,好呀,有了此方,就能少死很多弟兄。” 朱元璋立即拍板道:“先找几处军营试用,如果效果好,就在全军推广。” 徐达连连点头,然后郑重的朝陈景恪下拜:“我代将士们谢陈伴读活命之恩。” 说实话,以前他对朱元璋找了个医生给太孙当伴读,非常的不理解。 只是他性格谨慎,没有表现出来。 但现在,想法完全变了。 医术高明也是能力嘛,保护太孙健康成长,比什么都重要。 会当官的人多的是,但医术这么高明的神童,天下独一份。 我徐达实名支持他当太孙伴读,谁敢反对,先过我这一关。 陈景恪自然非常高兴。 虽然不知道徐达的内心想法,却也知道自己得到了认可。 以徐达在军中的地位,他的认可,约等于是军方的认可。 以后自己在军方那边,也算是有几分面子了。 这对自己以后的计划,有很大的帮助。 他决定趁热打铁,承诺尽快编写一本:军中防疫手册。 以帮助军方更合理的治理规范军营活动,尽可能的避免疫病产生,减少非战减员。 对此,徐达自然更是高兴,朱元璋也非常满意。 之后又聊了几句,陈景恪就很识趣的离开了,将空间留给了他们。 朱雄英则留下凑热闹。 徐达对这个太孙自然很满意,以前就觉得他聪慧,两年没见变得更懂事了。 码头当众那一礼,和那一句‘叔祖’,更是让他在认同之外,又多了几分私人感情。 所以他很是有耐心了讲了许多军中的知识。 朱元璋和马秀英自然能看得出,他对这个孙子很是喜爱,更是由衷的高兴。 作为皇帝他最怕的是什么? 就是继承人无法获得群臣,尤其是军方将领的认可。 朱标是经历过乱世的,顺理成章的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朱雄英就要麻烦许多。 所幸,这个大孙自幼聪慧懂事,尤其是吕氏葬礼上的表现,让他获得了文臣的一致称赞。 至于军方,蓝玉和他的关系,比和太子朱标还要亲近。 毕竟蓝玉和朱标并无血缘关系,但是和朱雄英有。 可以说,他就是朱雄英的天然支持者。 现在又获得了徐达的认可,基本上可保无忧。 这里也不得不说,朱元璋的奇特之处。 作为皇帝他从未忌惮过自己的继承人,反而给予了足够的信任。 别的皇帝处处防范,生怕太子掌握权力,尤其是对军权更是视若禁脔。 他生怕继承人威望不足,早早的就开始让他们接触政务,连军权都肯给。 而他的继承人,也没有让他失望。 额……准确说是朱标也没有让他失望,只可惜英年早逝。 后续朱棣虽然不是他培养的继承人,但也发扬了他的优点。 也可以视作是受了他的影响。 只能说,作为草根出身的皇帝,他有自身的缺陷,却也有着不同于其他君王的魅力。 这场宴会一直持续到晚上,朱元璋和徐达都喝的醉醺醺的。 马皇后就指挥侍者,将两人抬到了卧室,并排摆在床上。 之后叮嘱他们照顾好两人,才回到坤宁宫休息。 朱雄英则回到了自己的住处,见陈景恪的房间还亮着灯,就敲敲门走了进来。 见陈景恪正拿着笔画一些奇怪的图案,就
相关推荐:
芙莉莲:开局拜师赛丽艾
NTR场合_御宅屋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蝴蝶解碼-校園H
过激行为(H)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旺夫
娘亲贴贴,我带你在后宫躺赢!
百美仙图:女神宝鉴
婚里婚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