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夜夜乘欢_新御书屋 > 第314章

第314章

更是让他们士气无存,若不是执法队在后面监督,立马就能一哄而散。 但跑不跑其实已经没什么区别了,反正都是死。 后续的事情就无需多说,一支爆破队趁着炮击来到城下。 很快剧烈的爆炸声响起,坚固的城墙被炸开了一道缺口,大军从缺口涌入城内。 接下来就是巷战…… 说是巷战,其实就是神机营单方便捕杀逃跑的青壮。 神机营的训练就包括巷战,大家配合的非常娴熟,只用了一天就控制了全城。 只余下那座宫殿。 而此时杨洪已经带领他部下来到宫殿不远处。 天色暗下来之后,他带兵发起了冲锋。 这一夜的枪炮声格外的激烈,城内残存的百姓遥望声响传来的地方,无不露出惶恐之色。 然而他们根本就不敢露头。 徐允恭下达的命令是杀青壮。 可是对于杀红眼的将士们来说,只要不是自己人,就全部都是击杀目标。 只要敢出现在他们面前的,不论是什么身份,一律射杀。 所以逻些城内的百姓,要么已经被杀死,要么躲藏起来不敢露头。 第二天天亮,浑身是血的杨洪,带着部下从宫殿大门走出。 把守外围的将士们,无不向他们行军礼。 之后徐允恭安排了一支军队进去清理,总共清理出五千多具尸体。 不过随着清理的深入,将士们又发现了更多秘密。 各种残忍的刑具、人皮饰品、人骨饰品…… 让本来还有些战战兢兢的将士们,放下了所有的担忧,只剩下愤怒。 如果真的有神,那也是恶神邪神,理应被打倒。 ----------------- 五天后,朝廷派遣的官吏到达,发现整个逻些城活人已经不足一千,而且全部都是女人和孩子。 即便早就知道朝廷的计划,见到这种情况,他们依然非常震惊。 手段实在太狠辣了。 不过这里的事情并未传出去…… 很简单,神机营在进行军事行动的时候,已经事先封锁了周边道路。 加上又没有远程传递信息的手段,外面的人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所以,这里的一切都将是秘密。 至少在短时间内,不会为外人所知。 将来就算公开了,大家也早就成为一家人了,不会有什么不利影响。 虽然逻些具体发生了什么没传出去,可高原人却都知道,大明已经拿下了这里。 残余的各势力,都开始想办法自救。 有些整体迁徙到了更加苦寒的地方。 还有些人试图往尼泊尔、次大陆等地方逃窜。 也有些选择负隅顽抗。 不过这些都不影响大明的计划。 在完成对逻些的占领后,徐允恭按照计划,将大军化整为零,对各地残存势力进行清剿。 ----------------- 此时的大明朝廷,也在紧锣密鼓的接收三韩之地。 第603章 尾声(十一) “哈哈……咱就说,老八他有贼心没贼胆。” 得知朱梓的选择,朱元璋无疑是最开心的,笑的嘴巴都合不拢了。 朱标和朱雄英还能说啥,只能夸老爷子威名犹在,老八孝顺。 还是陈景恪实话实说:“潭王这是有贼心没贼胆啊。” 老朱笑容一僵,怒道:“就你聪明,给咱滚出去,咱不想看到你。” 陈景恪笑道:“你看你看,又急了。” 马娘娘莞尔道:“你这孩子,怎么越来越没大没小了。” “不过老八这次做的不错,等他回来要好好表彰。” “然后给他找个不错的封国,安住他的心。” 朱雄英立即表态:“炎洲向东南五百里海域有一座大岛(塔斯马尼亚岛)。” “风景优美有草原森林又有平原,岛中心还有一座大湖,非常适宜居住。” “可以将此地封给八叔作为封国,相信他会喜欢的。” 老朱也非常满意这个封赏,毕竟也是自己的儿子,一家子能和和睦睦再好不过。 然而还不等他表态,陈景恪却先开口道: “我觉得,将他封在安西更合适点,最好在秦国或者晋国旁边找块地给他。” 众人都很是不解,封在安西?为什么? 陈景恪解释道:“根据锦衣卫的密报,潭王在某些方面和已故齐王非常相似。” “潭王妃对待宫中内侍的态度,与当年的秦王次妃如出一辙。” “只是他们很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比较引人注目,所以才比较克制。” “如果将他们放在万里之外的岛屿,恐怕是祸非福。” 众人顿时都不说话了,朱梓两口子的脾气其实大家多少都知道一些。 只是远没有当年的朱樉和朱榑那么过分,也就没太在意。 但陈景恪的推测却不能不妨,万一他们真如猜测那般,还真不能封的太远。 否则失去了压制,这俩人放飞自我之后,还不知道会干出什么出格的事情。 至于陈景恪的推测会不会应验……大家毫不怀疑。 管他会不会应验呢,防一手总是没错的。 这么一看,放到安西确实是最好的选择。 那里有秦王和晋王,在这俩哥哥面前,朱梓连屁都不敢放一个。 不过毕竟涉及到亲王,大家都将目光看向了朱元璋。 老朱拉着脸不高兴的道:“看咱做啥,还想让咱开口,将儿子封到犄角旮旯里去啊?” 朱雄英下意识的说道:“那我将亲叔叔封到犄角旮旯,岂不是更容易落人口舌。” 老朱一口气差点没上来晕过去,气的伸手指着他们两个: “你们两个给咱滚出去,咱没你们这么不孝顺的儿孙。” 马娘娘连忙给他捋后背顺气,还不忘责备的道: “你们两个天天就变着法的气他吧,早晚给他气过去了,看你们还气不气。” 陈景恪和朱雄英连忙老老实实认错,然后又是一通好哄,才算是把老朱的气儿给捋顺了。 不过气顺了的老朱终究还是心疼宝贝孙子,自己把这个活儿给揽了下来。 把朱雄英感动的,连连保证:“皇爷爷我再也不惹您生气了。” 哪知老朱压根不领情,阴阳怪气的道: “这话我怎么听着这么耳熟。” 然后又问马娘娘和朱标道:“你们耳熟吗?” 马娘娘和朱标莞尔不已。 后面站着的陈圆圆也松了口气,然后狠狠的白了陈景恪和朱雄英一眼。 这俩爹真的太不让人省心了。 几人吵吵闹闹了一番,再次谈起正事。 三韩那边,早在十几年前朝廷就做出了详细规划。 除了之前提到的教化,还有一招就是解除军事化。 解除军事化包括三个方面,兵器、军队和将领。 兵器方面,就是控制铁矿和冶炼行业,只给他们出售一定数量的农具,而且还是劣质钢铁。 变相的控制了他们生产兵器的能力。 那边的权贵倒是能通过外贸,采购一定量的优质钢铁。 可数量非常有限,各方面用一用,剩下能用来打造兵器的就不多了。 军队方面,先是削减其军队规模。 毕竟有大明保护,你们还要那么多军队做啥? 少了军费开支,你们的财政也能更好看不是。 当时大明并没有表露野心,所谓保守派其实本质上也是亲大明派。 自然觉得这很有道理。 保留一部分军队震慑一下百姓就足够了,没必要养那么多人。 于是军队被一次次削减,到现在所谓的三韩军队,其实就是潭王的亲王卫队罢了。 朱梓自己先怂了,也就意味着那边已经没有什么军队可言。 而且十几年的文教,也让当地习武风气大大降低。 就算保守派想造反也无兵可用。 临时招募百姓? 且不说百姓愿不愿意跟着他们,就算勉强招募了军队又如何? 没有兵器、没有经过训练的军队,就是一群羔羊。 最致命的是,大明无声无息收缴了他们所有的兵书。 之后又拉拢利诱,将三韩残余的将门和将领都弄到了明军序列。 剩下的人十几年没有接触过军备,也没有读过兵书,根本就不懂如何领兵。 就算交给他们一支精锐,他们也不会带领。 更何况旁边有辽东军团和北海舰队震慑,根本就翻不了天。 朱梓被大明这边拿捏的死死的,心里是有股子怒火的。 又不敢冲着父兄发,于是就拿三韩保守派撒气,将残余的保守派清理了个七七八八。 可以说,后续大明治理三韩之地,几乎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 此时再次提起和平演变三韩之地的操作,众人也不禁再次为陈景恪的谋划感到赞叹。 朱雄英摇头晃脑的道:“景恪真乃天下第一阴险之人也。” 陈景恪气道:“不会说话你可以少说几句,没人当你是哑巴。” “哈哈……”众人一阵大笑。 马娘娘笑着说道:“三韩之地收回,高原那边平定下来,专项行动再结束。” “大明就真的可以进入休养生息阶段了。” 朱标附和道:“是啊,不算元末动乱,只说大明立国也有三十多年,天下没有真正长时间安定过了。” 不提那些大型战役,就说中间那几次休养生息,其实局部始终有战争。 再加上激烈的变革,天下真的很久没有安宁过了。 这一点从人口增幅上就能看得出来。 目前大明的汉人口,也只比洪武十几年的时候,多出来不到四百万。 这其中还要算上清查出来的黑户,净新增人口并不多。 人口增幅慢不外乎两个原因。 一是死的人多,二是生育率不高。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无法长时间休养生息引起的。 之前是属于没有办法,有些事情必须得做。 现在该做的事情都做的差不多了,是时候让天下恢复安定了。 这次不是那种临时的安定,而是一段长达数十年的稳定期。 朱雄英还没表态,朱元璋先提出了质疑: “北元尚未彻底征服,极西列国那边的事情还远未结束,怎么就能刀兵入库马放南山呢。” 陈景恪解释道:“北元已经名存实亡,留他们在北海生存,不过是当成大明军队的陪练罢了。” “等我们彻底稳定漠北,随时可以出兵消灭他们。” “至于极西那边,目前的布置已经足够了。” “更何况我们也不能为了给别人捣乱,不顾自家存在的问题。” “苏伊士运河那边,过几年朝廷派遣一支偏师轻易就可拿下,已经不值得投入太多兵力。” “剩下的就是长期对峙,大家为了利益打打和和而已。” “这个任务可以交给秦王负责,无需投入过多精力。” “而且我们也不是刀兵入库马放南山,这是不可能的。” “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如何能统治者偌大的领土。” “西南、东南依然有很多部族,和朝廷若即若离,随时都有反叛的危险。” “这些都需要军队震慑。”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保持整体上的稳定,让大多数人都能安心生养。” “局部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专门的对策。” “还有就是军队,因为新式火器的制作技术日渐成熟,也需要进行整训换装。” “趁此机会,我们要对军队进行裁撤精简。” 老朱眉头紧皱,说来说去还是要裁军,他是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的。 这么大的地盘,没有庞大的军队,怎么可能看得过来。 不过他也没有着急出声阻止,而是耐心的倾听,看陈景恪到底有什么打算。 其他人就更是如此了。 接下来大明要休养生息,这一点是没问题的。 可具体该如何做? 总不能学习前朝,单纯鼓励农耕和生育吧? 大明既然要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那必然要有不同于前朝的路要走。 而这条路该怎么走,只能参照陈景恪的意见来。 陈景恪说道:“大明目前拥有三百一十万大军。” “虽然相对于总人口和广阔领土来说,这点军队并不算多。” “可如此多的青壮年被困在军队里,会极大的制约社会生产。” “所以有必要将一部分劳动力释放出来,让他们投身于社会生产活动中去。”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朝廷需要这些优秀的军人,去往基层帮朝廷实现对乡村的掌控。” 虽然朝廷重新设置了乡官,又通过调整人口布局,打击了地方宗族势力。 可并不意味着就能有效掌控地方了。 原因很简单,找不到那么多人才去填充地方行政。 就拿教化地方为例,喊了这么多年,其实始终没能真正走入农村。 在基层普通百姓心里,大明与之前的朝代区别不大。 最多就是政策更加宽松一点,百姓的日子好过一点。 真要让他们说清楚两者的区别,他们就一无所知了。 有句话说的好,权利讨厌空白。 将原本的宗族势力打掉,却又没有办法用新的结构来填补空白,就会给恶势力滋生空间。 最近几年社会风气下滑,和这个原因脱不开关系。 可是朝廷哪来那么多人才来填补这个空白呢? 陈景恪就想到了军队。 “大明的军人来自广大乡村,他们在军队接受了最基本的教育。” “在思想上比一般的读书人都开明。” “且经过持续不断的教育,他们对大明对皇家是最忠诚的。” “对华夏这个概念,认识也是最清晰的。” “这些士兵退役回到本乡本土,立即就能转变为地方基层官吏,填补结构空白。” “而且他们还能告诉自己的乡亲,什么叫华夏,大明与之前朝代有何不同。” “另一方面,这些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比社会上的人更强一些。” “他们对朝廷的新政会更加的支持。” “如果他们去创业,也容易获得成功。” “一群接受过新思想,还是退役军人,他们定然比普通商人更懂得如何回馈社会。” 事实上,这个政策朝廷一直在实施。 之前的预备役计划,其实就是这个目的。 所以他一说,老朱、朱标等人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只不过当时大明还未完成一统,正需要军队效力的时候,不可能大规模的裁减军队。 少量退役军人,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远不足以帮助朝廷填补乡村结构性空白。 现在陈景恪的计划是,大规模裁减军队。 “我以为,可以在未来十年内,完成两百万军人的退役工作。” 话说到这里,老朱终于忍不住了,说道: “不行,只剩百万军队,如何统治偌大的疆域,不行不行不行。” 陈景恪笑道:“您先别急,等我把话说完。” “我只说计划性退役,又没说不招募新兵入伍。” “我们把军队里那些年龄大的、没有晋升空间的、希望回归正常生活的……” “此类士兵计划性退役,将现有军队规模压缩到百万人左右。” “这些人全部都是以一当十的精锐,我暂且称之为常备军。” “但常备军也不是无期限服役,朝廷要与他们重新商定入伍期限,比如五年或者十年。” “到期之后可以根据他们的表现,以及个人意愿,来决定是否让他们继续服役。” “而且朝廷有了先进装备,也会优先装备给常备军,以保持他们的战斗力。” “他们主要是去执行一线作战任务,比如去海外驻扎,比如去战况激烈的地方进行平叛。” “朝廷可以提高他们的待遇,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的为朝廷征战。” “缩编后腾出的位置,再从民间征募年轻的新兵填充。” “这些新兵都属于二线部队,我姑且称之为义务兵。” “他们的服役期限较短,一般三到五年,执行的也是比较轻松的任务。” “比如驻扎镇守地方,比如抗险救灾等等。” “当然,他们的待遇会比常备军差一个等级,武器装备也会比常备军差许多。” “比如最先进的重炮之类的武器,一般不会装备给他们。” “不用担心他们的战斗力,新式火器的威力你们都见过了。” “即便他们手持的是常规武器,也不是普通百姓能反抗的了的。” “义务兵中的精英,可以遴选进入常备军。” “这比直接从民间征募,更容易筛选出合格的士兵。” “未能进入常备军的义务兵,服役期限到了之后,就可以退役回到家乡。” “他们刚好二十岁左右,正好创业娶妻生子。” “以后的许多年,大明军队都可以沿用这个军制,直到不适用的那一天。” 朱标颔首说道:“此法甚好,大明疆域虽然辽阔,但并非所有地方都需要精锐镇守。” “事实上真正需要精锐的地方,只有局部地区。” “大部分地方,只要驻扎少量普通军队,即可应付所有情况。” 马娘娘也说道:“是啊,精锐去执行重要的任务,拿更高的俸禄。” “一般的军队执行普通任务,俸禄相对较低。” “一切依照规矩来,驻扎海外的将士,心中也不会有怨言。” 老朱终于放下心来,道:“你早说吗,害咱白白的担心。” 陈景恪:“……” 算了,我尊老爱幼,不和你一般见识。 对接下来具体该如何休养生息,陈景恪早就和朱雄英商议过,两人也已经达成共识。 这次不过是和老朱、马娘娘他们说一声,免得他们担心。 这个计划涵盖了军事、民生、教育、律法、科技发展等等方面。 他之所以先说军事,是因为这一点最重要。 毕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嘛。 只要军事方面不出问题,其他地方再怎么折腾,只要不瞎搞,基本不会出现不可收拾的情况。 军事计划得到他们的认可之后,陈景恪又讲了其他几块内容。 民生方面,他提出了新乡村计划。 就是让百姓吃饱穿好,然后逐步将基建搞好。 这只是大框架,落实到具体工作上就很复杂了。 比如将周王朱橚的团队扩编,除了原有的研究项目之外,另外分出三条支线。 一条支线研究瓜果蔬菜,确保百姓的餐桌上有足够的蔬菜吃。 二条支线是研究优质粮食,高产、耐旱、耐涝、抗虫、抗病等等。 三条支线是研究肉蛋奶,要研究出产蛋多的鸡鸭鹅,产肉多的家禽家畜等等。 至于化肥之类的,则归类于工业化发展的计划。 而工业化方面,也有了二十年发展框架。 陈景恪用了将近一个时辰,才将全盘计划给他们讲解清楚。 当然,只是大体的框架。 老朱、马娘娘和朱标三人,听的是满脑子浆糊。 很多发展方向他们能理解。 比如将理科基础纳入学政体系范围内,所有人从蒙学开始就要学习算学。 这是为了培养更多的理科人才。 但有些发展方向,完全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 比如,研究牧草。 草这东西还需要研究吗? 哪怕陈景恪给他们解释了,马吃了苜蓿更容易长膘,战马还要吃豆子补充体力等等。 可他们还是有些无法理解这东西。 是,你可以研究出营养价值更高的草。 可有意义吗? 吃两捆草长一斤肉,和吃一捆草长一斤肉,没有本质区别吗。 野外长的全都是,割一点回家随便喂啊。 用得着花这么大的精力去研究吗? 如果说牧草,他们虽然觉得没意义,却也能理解是怎么回事儿的话。 那研究家禽家畜就彻底迷糊了。 家鸡不都是五六个月才长成吗?怎么研究一下两三个月就能长成了? 还有那个什么肉料比,家猪吃一斤饲料长三两肉,要研究出吃一斤料长八两肉的。 这东西也能研究? 不过即便是不理解,他们依然选择了支持。 而且正因为不了解,他们才对未来更加充满期待。 第604章 终章 三韩之地集体请愿回归大明,消息一经传出可谓举世震惊。 有些人脑子里习惯性的浮现出阴谋论,好好的怎么就突然要求回归了? 莫不是朝廷用什么方法逼迫? 不过随后三韩故人的反应,打消了这种想法。 大明从三韩迁徙了百万民众,打散安置在天下各地。 其中很多大儒,在迁徙后很快就找准定位,拥有了不小的影响力。 尤其是围绕方孝孺和方学的那一群人,可以说是方学的中坚力量,在大明学界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这些人听说三韩回归,表现的非常兴奋,纷纷唱起了赞歌。 我们和中原王朝本就是一家,早就应该回归了。 现在三韩国王和子民选择回归,乃是顺应天意之举。 他们不是干巴巴的硬吹,而是摆事实讲道理。 将大明这些年的丰功伟绩全部数了一遍,并得出一个结论。 大明离传说中的圣王之治不远矣。 连三韩人自己都这么说了,其他人还能说什么? 阴谋论虽然还有,但大多数人都已经相信了,三韩就是仰慕华夏主动回归的。 然后对大明、对皇帝的鼓吹就出现了。 这是三皇德被天下,人心归附的表现啊。 对于三韩回归,还有个群体非常高兴。 那就是天下士子。 这一下要多出多少官位空缺啊,他们出仕的机会不就来了吗。 三韩之地是很远,可环境并不差。 关键它现在直属于中央朝廷管辖,去那里任职就是大明序列的官吏。 干上几年是可以迁官进入内陆任职的,简直就是最佳的跳板。 只是……士子们马上就想起,自从建章年间因为孔家和理学之事,朝廷暂停了科举。 至今已经九年。 九年,你知道这九年我们是怎么过的吗。 每每提起此事,士子们就痛心疾首,对孔家的怒气就会多一分。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对于朝廷灭孔一事。 读书人虽然表面上不敢和朝廷唱反调,但内心意见是很大的。 随着科举暂停的时间越来越长,无数读了半辈子书的士子,仕途之路就此被断绝。 大家的想法逐渐发生了转变,对孔家的怨念越来越重。 很多人已经在内心,将孔家和孔子进行了切割。 孔子是万世师表,但孔家什么也不是。 留着他们只会败坏孔子的声誉,太上皇灭孔做的好啊。 况且,太上皇也只是灭了曲阜一脉,取消了他们的尊号而已,又不是真的将孔子后人全部都诛杀。 没什么值得惋惜的。 读书人也不再避讳谈论孔家的恶行,甚至很多人公开场合批判孔家败坏孔子声誉。 在有心人的引导下,‘打破孔家店,解救孔夫子’,这句话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孔子和孔家正式切割。 舆论的转变,让流落在外的孔氏子弟愈加的低调。 孟家(孟子后裔)等先贤后裔,也学会了夹着尾巴做人,不敢再动不动就把祖宗名头抬出来吓人。 对此,老朱自然是非常高兴的,亲自出面废除了所有对先贤后裔的册封。 然后朱标出面对先贤后裔进行了训诫,让他们莫要堕了先祖声誉。 朱雄英则给圣贤庙的先贤,又追封了一系列荣誉,以示对先贤的肯定。 就连朱熹、二程等理学先贤,也同样进行了追封。 这让一直惶恐的理学派,终于安下心来。 朝廷此举就是表态,对理学的打压到此为止。 以后老老实实地做学问,不要搞什么

相关推荐: 顾氏女前传   秘密关系_御书屋   开局成了二姐夫   山有木兮【NP】   我的傻白甜老婆   一枕欢宠,总裁诱爱   家有甜妻:大叔的独家专宠   深宵(1V1 H)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   百美仙图:女神宝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