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就连朱元璋都放下了汤和去世的悲痛,亲自出面为自己的大孙子站台。 这么多中流砥柱一起出山,让这次的变革异常的顺利。 陈景恪也不得不感慨,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国有一群老,那简直就是拥有了一座宝藏。 不过这次变革,陈景恪彻底置身事外了。 他直接选择在洛下学宫闭关,与各派学者一起探讨学术。 最开始是为了避嫌,后来是真的沉浸其中了。 与这么多学者一起探讨大道,实在是人生快事。 目前到来的到来的学者超过了七百人,全国各大学派的代表几乎都来了。 这里做一个区分。 在学界,学者和名士是不一样的。 学者一般指的是,在学术上有建树的人。 名士指的是有名的文人,指的是诗词歌赋写的好,名气比较大,但在学术上研究不深的人。 所以,不要觉得这七百多人太少了,大明六百多万读书人,怎么才七百个学者? 事实上这么多已经不少了。 要知道,能来这里的,每一个都是在学术上有所建树之人。 前世十三亿人读书识字,能在学术上有建树的又有几人。 当然,这七百多人并不是全部,很多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并没有出席。 不过即便如此,也是千年来难得的一次盛会。 最关键的是,这么多人聚在一起,竟然没有吵起来。 大家的态度相当的平和。 不知道的人会啧啧称奇,知道的人则会心一笑。 这都是禁口令的威慑力啊。 这些人聚在一起交流讨论,成果堪称辉煌,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想法迸发出来。 关键是,在陈景恪的引导下。 各家学派都在围绕大同思想,对自家的学说进行修缮。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大同思想迅速变得丰满起来。 当然,也不是让他们白干。 为了让这些人配合他的计划,朱雄英那边可是给出了许多实打实的好处的。 那就是在官制变革中,各派系的优秀子弟,都获得了优先任命。 这其实也是各学派如此积极的主要原因。 现在朝廷给出了善意,他们自然也要投桃报李。 不过朝廷也没有吃亏,引入各家学派入场,填补了理学留下的空白。 新增设的职位,也有了足够的人手来填补。 新鲜血液的加入,也让官场的风气变得更加积极向上。 最尴尬的其实还是理学,这次洛下学宫盛会,必然会在华夏文明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是作为目前最大的学派,理学缺缺席了。 关键是,缺席这次盛会,就意味着理学思想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打辅助的资格都没有。 于是理学的许多学者,开始通过各种关系递话,希望能够参与进来。 曹端更是数次找到陈景恪,希望能够获得准许。 朱雄英和陈景恪也不想就这么放弃理学,原因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在稍微为难了一下他们后,就准许理学派遣十名学者参与盛会。 理学内部经过一番激烈‘讨论’之后,最终选出了十个人,其中就有曹端的老师马子才。 这些人到达洛下学宫,其实也是心情忐忑,生怕被大家排挤。 然而到达之后才发现,完全是自己想多了。 大家对他们的态度很平常,没人特别热情,也没人仇视。 想象中的围攻,压根就没有出现。 这反而让他们有些失落,理学真的成为过去式了。 不过很快他们就被这里的浓厚氛围感染,投入到了学术研究中去,没有那个精力想这些七七八八的事情了。 ----------------- 大明内部轰轰烈烈的变革,对外政策自然就会有所收紧。 西南、交趾、辽东的局势都缓和了下来,朱棣在漠北也暂停了大规模军事行动。 只有西域是例外,朱棡统帅大军对察合台汗国穷追猛打。 去年年末,杀入察合台汗国的腹地,伊丽水(伊犁河谷)。 帖木儿的败亡,直接改变了西域的局势。 察合台汗国内部岌岌可危,黑的儿火者连忙派出使者,表示要向大明称臣。 然而朱棡却直接表示,要么投降,要么死。 黑的儿火者又惊又怒,然而没有丝毫办法。 就这样投降?他不甘心,而且察合台汗国也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 可连帖木儿都败亡了,靠他孤身一人又能撑多久? 现在投降,至少还能落个归义候之类的爵位,保全家族。 他犹豫不决,朱棡可不会等,开春就兵分两路对其展开进攻。 两路大军势如破竹,在年底的时候,朱棡亲率的这一支就拿下了伊丽水。 之后他就在此地驻扎下来。 一来是为了度过寒冬,二来也是为了在此地建设统治机构。 不过这里离大明太远,又是刚刚打下来,设立州县是不现实的。 朱棡在此地展开了军屯,军事和民政一把抓。 同时他也趁着冬季,迁徙了一部分百姓过来。 虽然很艰难,路上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伤亡,可没有办法他太缺时间了。 朱樉不可能一直等着他。 再过两年,等碎叶川的人习惯了秦国的统治,他这个晋王过去就很尴尬了。 所以他必须要尽快打通西域,亲自拿下碎叶川全境。 杨荣就是随着迁徙的百姓,一起来到伊丽水的。 以他的体格,到达目的地后都瘦了好几圈,人差点虚脱了。 更别提其他人了。 还好朱棡早有准备,以最快的速度安顿了这些人,才避免了大批病亡的发生。 杨荣的身体刚刚恢复,就投入到工作中去。 朱棡知道他是陈景恪派来的,自然是另眼相看,让他参与了全部工作,甚至许多机密文件都对其开放。 让杨荣迅速了解了这里的情况,并对屯田事宜提出了不少建议。 这种表现,让朱棡暗暗点头。 不愧是能入安平侯法眼的人才,确实不一般。 等到明昭三年开春,百姓们也已经修养好,开始在分配的土地上耕作。 朱棡也集结大军,准备再次对察合台汗国的残余势力发起进攻。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不大不小的意外发生了。 七名屯田百姓,去镇子上购物,半路被人杀害了。 这种事情全国各地都有发生,本不应该汇报到朱棡面前。 只是伊丽水刚刚占据,任何事情都很敏感,所以才报到了他这里。 朱棡拿起卷宗,只是看了一眼就随手丢在了一旁。 杨荣取过来仔细翻看,皱眉道:“这卷宗……那些人是为求财还是单纯害命,怎么都没写?” 传递消息的使者正想回答,朱棡却说道: “这些都不重要,我们的人死了才是最重要的。” 然后对传递消息的使者说道:“带我去现场,在将本地蛮夷的头领叫来见我。” 然后他起身离开大帐,带着亲兵向着案发现场而去。 杨荣则急匆匆的跟在后面。 他心中充满了疑惑,朱棡这种态度代表着什么?他到底又要如何处置此事? 第496章 鸡犬不留 朱棡带着人很快就来到案发现场。 这里早已经被军队保护起来,百姓也全部被驱赶走。 杨荣一来就先去查看尸体,检查财物是否有损失,这是判断谋财还是单纯害命的重要依据。 朱棡却没有查看尸体,直接就问道:“这里的官吏头领呢?带来见我。” 很快三名当地土人首领被带过来,一名是本地的宗教领袖,也就是阿訇。 一名是本地势力的头目叫图尔洪,还有一名是这个集市的管事。 三人都战战兢兢,见到朱棡直接跪下:“参见大王……” 只是他们的话朱棡明显听不懂,还得翻译转述,不过并不影响交流。 朱棡没让他们站起来,就这样居高临下的道: “此事我需要一个交代。” 图尔洪小心翼翼的道:“大王请放心,小人一定尽快查明案情,给大王一个交代。” 朱棡追问道:“需要多久,三天够吗?” 图尔洪眼珠子转了转,为难的道: “这……此地杂草丛生,靠近集市又人来人往,恐怕一时间很难查到凶手。” 朱棡问道:“那你需要多久?” 图尔洪支支吾吾的道:“这……这……小人也不知道,小人保证一定尽力去查……” 朱棡冷笑道:“不用劳烦你去查了,我倒是有个简单有效的办法,立即就能为这些人报仇。” 图尔洪不信的道:“哦,不知大王有何高见?” 这时杨荣走过来,将他的发现说了出来: “大王,财货都被抢走了,根据地上的遗落物,他们是从集市出来被人盯上的。” “我猜测很可能是为了劫财……” 朱棡看了他一眼:“愚蠢。” 杨荣一脸懵逼,什么情况? 然而朱棡没有再理他,继续对图尔洪说道: “我的方法很简单,将案发现场方圆十里内所有人全杀了就可以了。” 图尔洪大惊:“啊?大王……啊……” 他的话才刚出口,朱棡身旁的一名小将,举枪就将他刺死当场。 这一变故,直接惊呆了所有人。 那个阿訇和集市管事更是吓的屎尿齐出。 就连朱棡都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见那名小将还想继续杀剩下两人,连忙喝止: “住手,谁让你把他杀了的?” 那小将也愣了一下,说道:“不是您说方圆十里的人都杀光的吗?” 朱棡被气笑了:“呵……我怎么没发现,我手下竟然有你这样的人才。” 那小将美滋滋的道:“谢大王夸奖,末将别的本事没有,就是听话。” 朱棡:“……” 我特酿的这是夸你吗? 杨荣也非常无语,方才晋王骂我的那个词,给这位小兄弟最合适啊。 周围其他将士们,也忍俊不禁。 本来很严肃的事情,被这小将一闹,性质就全变了。 朱棡也生不起气来了。 和这样的憨人计较实在没必要。 况且,蛮夷而已,杀就杀了。 不过规矩就是规矩,不能就这么无视了,于是就下令将这名小将抽了十鞭以儆效尤。 执法的将士们都知道发生了什么,自然是手下留情,十鞭抽下来只是背上多了几道血痕。 朱棡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打完了之后,问道: “知道为什么打你吗?” 那小将呲牙咧嘴的道:“末将不知。” 朱棡:“……” “因为你曲解上意,拿着鸡毛当令箭,现在可服气?” 那小将梗着脖子道:“不服。” 见这货不识好歹,朱棡真有些恼火了: “呵,我倒要听听,你有何不服的。” 那小将大声道:“大王的话不是鸡毛,是铁律。” 朱棡:“……” 众人:“……” 这是憨货?这分明是人精。 朱棡上上下下打量着这名部下,饶有兴趣的问道: “你叫什么名字?” 那小将回道:“末将张靖运,江浙人,打小就跟着祖父在庙里当和尚。” “因为受不了清苦,就逃了出来。” “我没别的本事,只有一把子力气,就来当兵了。” 这货,让你做自我介绍的吗? 怎么不把祖宗八代都交代清楚。 朱棡点点头,说道:“你不是说我的话是铁律吗,那好,此事就交给你来执行了。” 张靖运眼睛一亮,道:“方圆十里,鸡犬不留?” 朱棡道:“方圆十里,鸡犬不留。” 张靖运兴奋的道:“末将遵命。” 朱棡又说道:“任务完成了亲自去我大帐汇报。” 张靖运喜道:“谢大王,末将定不辱使命。” 之后就准备离开,召集部下执行任务。 刚走几步,似乎想到了什么,又回过头将那个阿訇和集市管事给捅死了。 “顺手,顺手,免得再跑一趟。” 然后不等朱棡训斥,拔腿就跑。 只留下羡慕的众将,这是入了大王法眼,飞黄腾达不远啊。 朱棡也是哭笑不得,不过内心反而更加开心。 本来还以为这货是心思深沉之辈,以后用的时候要提防着点。 现在看来确实有点小聪明,但憨也是真的憨。 这样的人,可以重用。 执行这么大的任务,靠那个小将一人自然是不可能的。 接着朱棡就下令,又抽调了几支军队,从四面八方进行合围。 做人要讲信用,说鸡犬不留那就一个都不能漏掉。 等事情处理完,返回大帐之后,杨荣才担忧的道: “大王,此法是否太过残酷,若引起当地人的反抗就不好了。” 朱棡的性格前面说过,很尊重人才,但很不喜欢蠢货。 在他看来,杨荣的表现就很愚蠢,那种读书读傻了的愚蠢。 换成别的人,他早就给撵走了。 但杨荣是陈景恪派过来历练的,而且平时工作处理的确实很不错,就耐着性子说道: “汉人离开西域太久了,久到这里的人已经忘了我们的强大。” 从归义军消亡,西域就再也没有汉人势力。 再加上蒙元排挤打压汉人,抬举色目人等族群,更是让汉人威严大损。 中原那边,随着元末大起义,以及明朝的强硬手段,重新让周边部族端正了态度。 可是西域这边不同,他们还没有经过屠刀洗礼,认不清自己的位置。 朱棡的大军还在呢,就有人敢对屯田的汉人百姓动手。 所以,不管他们是为了劫财,还是单纯为了报复。 这种事情都绝对不能容忍,必须给予最强烈的回应。 想报复?可以。 你杀我一个人,我就将周围的人全杀光陪葬。 一直杀到他们胆寒,杀到他们认清自己的位置,杀到他们不敢直视汉人。 “如此,我们才能进行后续的统治。” 杨荣依然无法接受,争辩道: “当年高仙芝在安西杀伐无度,以至于当地部族联军投靠大食人,方有怛罗斯之败。” 朱棡顺着他的话说道:“但当时整个安西确实无人敢直视唐人。” “唐人的商队纵横西域,最残忍的马贼都不敢动他们一根指头。” “这一切都是高仙芝带来的,可见杀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 杨荣说道:“但他还是埋下了祸根,最终导致了安西全面失败。” “大明想要的是长久统治安西,岂能如他那般不顾后果。” 朱棡摇摇头,说道:“正因为要实现长治久安,才更要杀。” 见杨荣一脸迷惑,他无奈的解释道: “方才已经说过,汉人离开西域太久了,这里的人已经不懂得什么是敬畏。” “在这种情况下,与他们谈仁义道德,只会被视为软弱。” “必须要先将他们杀的胆寒,他们才会听我们讲道理。” “而且,现在我手段残忍,等我走了,来接替我的人政策稍微宽松一点,这里的人就会感恩戴德。” “各种政策,能更顺利的推行。” 比如西域除了西州,其余各地基本都改信了伊教。 只有将他们杀怕了,大明才好对这里进行思想改造,佛道两教才能重新占据这里。 “至于你担心的他们背叛的问题,也是多虑了。” “当初安西各部敢背叛高仙芝,是因为有大食人给他们撑腰。” “现在帖木儿败亡,察合台汗国覆灭在即,整个安西都尽归大明。” “已经没有人能给他们撑腰了,他们只能跪下来,祈求大明仁慈一点。” 说到最后,朱棡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 “历史确实能教会我们许多,但不能生搬硬套,否则还不如没有历史。” 之后他就离开,去处理军务了。 马上就要出征,他有太多事情要忙,实在没空教育人。 方才也就是看在陈景恪的面子上,才多说了几句。 至于杨荣能不能悟到什么,那就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杨荣能不能悟到什么,那自然是不用怀疑的。 他最大的缺点就是见识太少,这不是尬黑,也不是贬低。 从小到大,他所学所见所闻,几乎都在华夏那一个圈子。 所信奉的其实也是王道思想,霸道只是辅助而已。 可是这个世界很大,在华夏以外的地方,就是另外一套规则了。 而这些,正是他学识方面的空白。 高仙芝杀伐过度不符合王道,在史书上没少被抨击。 可是当时在安西都护府,他手里的兵也就两万余人,还要镇守整个西域。 当时西域的概念有多大呢,出玉门关一直到费尔干纳盆地都是。 在这里生活着数百上千族群,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的信仰、风俗习惯。 光整合这些思想,哪都需要不知道多少功夫。 靠两万多人在这么大的地方推行华夏的王道? 开什么玩笑呢? 在这里只有一条规则是通用的,那就是霸道。 将所有人都杀怕了,我说的话就是规矩。 高仙芝就是这么做的,也成功了。 当时大唐的商人,可以通行整个西域,不用担心被劫掠。 谁见到汉人都得毕恭毕敬。 再说最后的失败,那也不是耻辱,而是荣耀。 和大食决战的时候,他真正能抽调来的安西军,也就只有八千人。 要知道,当时大食人可是出动了二十万精锐。 八千对二十万,他没有怂,大唐安西军也没有惧怕。 大家都信心满满。 区区蛮夷,不过是土鸡瓦狗尔,何惧有之。 战斗过程中,还遭遇了当地附从军的背叛。 即便如此,他率领的八千安西军,也硬是给大食军造成四万多伤亡。 你能说这是耻辱? 后来高仙芝回大唐要兵回去复仇,却碰到了安史之乱,最后也是为大唐而死。 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可指摘的呢? 他的战术并没有错,要说真正的问题,是大唐没有后续的跟进措施。 那就是将敌人杀怕了之后,该推行自己的规矩了。 可是大唐朝廷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唐玄宗要的只是万国臣服,对教化这些地方毫无兴趣。 最终让高仙芝背了骂名。 大明不一样,大明有后续措施。 先将你杀怕了,后续再在这里推行我的规矩。 到那时再做甄别,进行区别对待。 听我的就是顺民,朝廷让你安居乐业。 不听我的就去死。 说白了就四个字,顺昌逆亡。 杨荣非常兴奋,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送回洛阳让陈景恪点评。 ----------------- 另一边,屯田的百姓因为同伴被杀,非常的愤怒,更多的还是担忧害怕。 远离家乡,到这陌生的地方屯田。 周围全是语言不通,模样也和自己完全不一样的异族,他们心慌是正常的。 现在同伴被杀,更是让他们惴惴不安。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消息传来,晋王下令将案发地方圆十里的异族人全杀了陪葬。 大家一开始还不信,这怎么可能? 那可是高高在上的晋王,怎么会在意我们这些罪犯。 嗯,第一批被迁徙过来的,都是流犯。 朝廷的老套路了,流犯迁徙到边境屯田,可以恢复正常人的身份。 后人可以自由选择职业等等。 流犯和亲王,地位悬殊。 晋王竟然会为了他们大动干戈? 尽管有人知道,朱棡这么做是为了立威,可依然感动的热泪盈眶。 这一刻,心中的恐惧彻底消失。 有这样的军队守护,我们还怕什么呢? 整个屯田区,都是欢呼声。 与之相反,当地的蛮夷百姓,听说有屯田的汉人被杀,别提多兴奋了。 都躲在一边看笑话。 然而很快他们就笑不出来了…… 半个月后,所有的异族人都笑不出来了。 朱棡真的将案发现场方圆十里的人全部杀光,将尸骨堆成了京观。 同时他还将此事昭告整个西域,凡有汉人遇害,皆以此例处置。 第497章 哪个张定边? 屯田汉人百姓被欺凌杀害,这样的事情并不罕见。 朱棡的军事进展太快,打下来的土地没有进行细致的管理,也没有对旧有的权贵进行清理。 以至于这里的人普遍怀着鬼胎。 对于屯田汉人百姓被杀害之事,各部族基本抱着看笑话的心态。 让我们查凶手?对不起,无能为力。 你们自己查? 呵呵,语言都不通你们查什么? 因为没有上面的命令,屯田所也是干生气没办法。 当朱棡的命令传过来之后,各主要屯田所的军队,顿时就兴奋了。 迅速出动兵马展开行动。 案发现场为中心,方圆十里鸡犬不留。 屯田所的百姓也纷纷拿起了农具,配合军队的行动。 还是那句话,目前迁徙过来的百姓都是流犯。 说白了都是犯过大事儿的,大部分都是手上沾过血的。 这些人可没有一个是善茬。 之前只是被压制,现在得到了朱棡的许可又有了军队支持,他们马上就化身成了最凶狠的豺狼。 在展开报复的时候,他们也是最积极最凶狠的。 汉人如此大规模的报复行动,不出意外引起了本地人的不满。 有本地首领带着人马前来阻止,然后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摩擦,有的干脆直接展开了交战。 摩擦的结果,自然是明军胜多负少。 然而这还不算结束,反而是刚刚开始。 如果明军吃亏,那吃了亏的明军自然不甘心,立即向上面摇人。 很快就有军队过来进行大规模报复。 这次不光是杀几个人那么简单,而是将动手的部落首领整个消灭。 如果是部落一方吃了亏,明军依然不会善罢甘休。 敢动手那就别想着全身而退。 照样摇人过来,对这个部落展开清算。 说白了,大明就是要通过这次行动,树立大明的威信。 同时也给地方部族势力换换血。 为此,朱棡特意暂缓了对察合台汗国的军事行动,全力稳固已经占领的区域。 对于大明占领区域的骚乱,黑的儿火者自然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一边征召更多的军队,准备防守朱棡的下一次进攻。 一边派出间谍,去联络策反大明占领区的部落首领,让他们站起来反抗。 对于黑的儿火者的小动作,朱棡是看在眼里的。 对此他并没有采取什么特别行动。 “让他去联络好了,最好将有异心的人全都勾出来,一并收拾了。” 杨荣看着地图,说道:“大王,我以为咱们应该提前收缩兵力,应对接下来的混乱。” 朱棡赞许的道:“能提前看到这一步,不错。” 现在大明毕竟是外来者,兵力有限。 如果将有限的兵力,分散在各地驻守,反而会被各个击破。 最好的办法,是放弃那些不必要的城池,将兵力收缩在一处。 收缩兵力不是为了防守,而是为了更好的进攻。 正所谓,先收回拳头,打人才更疼。 随着朱棡命令的下达,各地以屯田所为中心收缩兵力,不在轻易出战。 西域那些部落不知道啊,还以为明军怕了,更加的嚣张。 也有更多观望的部落跳出来,反对大明的统治。 一时间,整个西域都掀起了反大明的浪潮,大明的屯田所就成了汪洋中的孤岛。 身在喀什噶尔的黑的儿火者,别的多兴奋了。 他觉得用不了多久,自己就能反攻回去了。 正面击败晋王朱棡,这是多么辉煌的战绩啊,想想他都觉得激动。 不过他还是有基本理智的,目前大明一统天下已成必然,自己不可能逆转大势。 等击败朱棡之后,就趁机
相关推荐:
芙莉莲:开局拜师赛丽艾
NTR场合_御宅屋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蝴蝶解碼-校園H
过激行为(H)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旺夫
娘亲贴贴,我带你在后宫躺赢!
百美仙图:女神宝鉴
婚里婚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