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夜夜乘欢_新御书屋 > 第242章

第242章

学也是获得了皇帝的支持,才最终压倒其他学派,成为显学的。 陈景恪走同样的道路,没人能指摘什么。 只不过他的书,天然就获得了皇家的支持,少了游说的过程而已。 “先刊印第一篇吧,探一探大家的反应。” 方孝孺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说道: “好,我马上安排人排版。” 所谓第一篇也就是总篇,何为大同。 其内容,就是讲述华夏文化里,关于大同思想的发展演化。 在文章里,他先是总体性的阐述了华夏文化的起源。 诞生于三皇五帝,成熟于西周,光大于春秋战国。 诸子百家都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而对诸子百家影响最大的,或者说诸子百家之所以能诞生,离不开两块基石。 其一道家,其二儒家。 道家和儒家,将先贤的思想汇总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比如儒家思想的主体,就源自于周公召公的思想政策。 而其余诸子百家,都受到了这两家的启发才诞生的。 甚至很多学派,就是基于这两家的思想,延伸出来的支脉。 秦汉时期百家争锋,最终儒家胜出。 华夏文明发展到这里,其实一直是独立演化的。 在这个过程中,并未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和冲击。 所以,说华夏文明是起源文明,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但就在儒家脱颖而出后不久,佛教出现了。 一个全新的,完全不同的思想体系出现,对华夏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而受冲击最大的,就是道家和儒家。 因为当时就剩他俩了,而且他俩也是当时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外在表现。 一向讲究无为而治的道家,反应却是最快的。 他们迅速的,吸收了佛教思想、组织架构等方面的优点。 又融合了阴阳家、方士等学派的精华,形成了道教。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儒家。 在面对佛教的冲击时反应就过于迟钝,未能及时做出调整。 在学术思想上,一度落于下风。 所以从南北朝一直到宋朝建立,思想界一直是佛道争锋,而儒家敬陪末座。 之后,陈景恪又具体分析了,佛教文化从哪些方面,对华夏思想造成了冲击。 比如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众生平等。 佛教的这种思想,包含着一种非常宏大的终极人文关怀。 作为统治一个族群,一个面向所有人的思想,这一点是必不可少的。 但当时的儒家在搞什么?亲亲相杀。 所谓亲亲相杀,就是根据亲疏远近,来确定人和人的关系。 我不从整个人类层面去看待亲疏远近,而是从血统、亲缘这个小圈子去看待。 这与佛教的那种,放下自己的身份,以一个宏大的角度来看待所有人,高下立判。 而且必须承认的是,儒家是西周时期形成的贵族文化的总结。 孔子认为,贵族高贵的不是血统,而是教养。 贵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教育获得的。 那么教育的模板是什么? 就是西周形成的贵族文化。 孔子将其汇总形成了儒家思想,然后广收弟子将这种思想传授给天下人,让所有人都成为‘贵族’。 所以孟子有云: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但是,儒家也同样没有否认阶级的存在。 相反,它还特意强调了阶级属性和阶级特权。 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这种对阶级的强调,在面对佛教‘众生平等’时,显得是那么的无力。 面对同样的问题,道家就处之泰然。 因为道家本身也有这方面的思想。 庄子《齐物论》曰: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而且这一类的思想,还经过了一定的发展。 所以在面对佛教冲击的时候,道家将先贤现成的思想拿出来加以演化,就形成了自己的‘众生平等’理论。 儒家虽然也有类似的思想,比如‘大同’。 然而并没有被重视,也没有人去拓展这方面的内容。 所以,南北朝一直到唐末,佛道争锋儒家只能干看着,是有其内在原因的。 但儒家并没有真的固步自封,他们也一直在寻求突破。 隋朝王通就提出三教合一理论,只可惜他并没有找到合适的路子。 等到韩愈、柳宗元时期,儒家终于摸到了窍门,开始汲取佛道两家的精华,完善自己的思想。 到宋朝时期,张载张横渠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思想。 他的‘民胞物与’思想,让儒家拥有了自己的‘众生平等’。 佛教带给华夏的,还不只是这些。 比如,让思想更加简单易懂。 儒道皆诞生于贵族文化,是非常繁琐难懂的。 尤其是儒家,需要‘博雅’来熏陶、培养贵族气质和心性。 孔子提倡六艺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博雅’。 然而,‘博雅’就注定了和穷人无缘。 只有脱离了生产的富人阶级,才有能力去‘博雅’。 佛教思想简单易懂,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农,也能听得懂。 这对于学问传播,影响太大了。 它倒逼着儒道做出改变。 道家在这方面,反应也非常迅速,很快就有了简单易懂的道教思想。 五斗米教能大兴,就是得益于这种简化。 而儒家,直到二程时期才完成了这种简化。 二程摒弃了儒家以前追求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开始追求直通本性。 那些诗词歌赋之类的通通不要,通过言传身教,直接掌握‘理’。 这种简化,为儒家的推广,扫平了最后一点障碍。 所以,儒家能在宋朝大兴,不只是因为皇家的支持。 还在于它自身的变革。 当然,佛教和华夏思想,是相互成就的。 在华夏吸收佛教精华的同时,佛教也同样被华夏优秀的思想逼迫着完善自己。 最终,与华夏思想完成融合的佛教,成为了大乘佛教,并延续至今。 而在其他地方传播的小乘佛教,发展的都不太好,甚至连佛国都被灭了。 所以,佛教东传,是一次互相成全。 言归正传。 正所谓后发优势,儒家转变的晚,反而成了一种优势。 它可以等佛道两家思想大成之后,将两家最精华的部分一并吸收,然后完成超越。 文章写到这里,陈景恪终于将话题扯到了大同世界上。 基于儒释道三家,关于终极关怀的思想,我有了一点属于自己的思考。 将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供大家批判。 我了向先贤致敬,这种思想就被我命名为大同世界。 至此文章结束。 至于大同世界具体内容都有哪些,并没有说。 这篇文章只是介绍‘大同世界’的来源。 具体内容要等到书正式发表,大家自己去看。 当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引起的轰动可想而知。 从来没有人,如此系统性的阐述华夏思想的演变,更没有人能说的清楚,儒释道三家的关系。 即便是唯物学开山宗师方孝孺,也只是分析了诸子百家产生和消亡的原因。 没有能从宏观角度,来解释华夏文明的发展。 陈景恪是第一个这么做的。 但这篇文章,却也引起了儒家的普遍不满。 虽然陈景恪对儒家的表述,属于先抑后扬,总体是夸赞居多。 可你有什么资格非议我儒家学问? 而且,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就成为最大显学了。 怎么到你嘴里,面对佛教的冲击,表现的如此无力? “我儒家何时缺少过终极关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难道不是那什么终极关怀吗?”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难道不是终极关怀吗?” 无数人拿着典籍内容,对这篇文章提出批判。 认为陈景恪不过是哗众取宠而已。 就连朝中很多人,看陈景恪的目光都变了。 他们到没有简单的认为,陈景恪哗众取宠什么的。 有那个必要吗? 越是了解他功绩的人,就越知道他的非凡之处。 所有人都有可能哗众取宠,唯独他不需要。 他们的想法只有一个: 陈景恪终于要从思想层面,对这个国家做出改变了吗? 任谁都知道,从洪武十五年开始,真正左右大明走向的人,是陈景恪。 他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远超常人的长远目光,以及悲天悯人的胸怀…… 为大明设计了一整套的全新制度。 大明的改变,是有目共睹的。 短短十几年时间,就达成了历朝历代,需要上百年才能达到的高度。 但他从未在思想层面上,做过什么建设和改变。 纵使大家都知道他和方孝孺交情莫逆。 方孝孺更是对外承认过,是受到他的指引,才悟出了唯物学。 大家也都怀疑,他对学术有着极深的造诣。 也有过怀疑,他早晚会对学术思想方面做出改变。 但他自己从未表露过,大家也只能是怀疑。 而现在,怀疑终于要变成现实了。 面对这种情况,群臣的表现也不一样。 有人茫然无措,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有人则无所谓,别管什么新思想旧思想,谁能让我当官我就信谁。 还有些人则持反对态度,思想岂是说变就变。 哪一种思想,不是经过千百年锤炼形成了。 你陈景恪再聪明,才多大年纪? 还有些人则是纯粹无法接受异己思想,其实这种人也是最多的。 儒家读书人之所以普遍反对大同世界,也同样如此。 莫说是古代,就算是二十一世纪也不例外。 大家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一旦在某处发现与自己认知不同的说法,就会陷入暴躁状态,不加思考就进行攻击。 其实道理非常简单,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不同。 人最难改变的就是认知,最无法接受的,是认知被打破。 但朝野有一群人,却因为大同世界的发表,陷入了狂欢。 那就是以邱广安为首的计官体系,以及整个算学圈子。 至于原因,利益相关吗。 而且,通过这篇文章,大家都能看得出。 陈景恪的大同世界,应该是融合了百家所长形成的。 那么他们算学圈子也可以去学习啊。 以后谁还敢嘲笑他们,只懂术不懂理? 儒学很了不起吗? 我们是大同学派,思想方面同样优秀。 于是,他们就鼓动邱广安和程一民等人,让他们找陈景恪请愿。 以后在洛下书院开个班吧。 陈景恪亲自出任老师,教导其他人学习大同思想。 当几人找到陈景恪,说出大家的请求的时候,陈景恪又好笑又激动。 他自然能看得出来,大家这是在用实际行动支持他。 算学所代表的力量,已经非常强大。 有他们的集体支持,大同思想将能更快的传播。 对于在洛下书院开课的请求,他自然答应了。 以后每隔两天都会去书院授半天课。 得到肯定回复,算学圈子就更高兴了,开始为此做准备。 ----------------- 朝中官吏,不论是支持的还是反对的,大多都没有急于发表看法。 大家都在等大同思想正式发表。 只有了解了全貌,才好发表看法。 否则很容易自打耳光。 反倒是民间,对他的批斗愈加激烈。 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对他表示了不满。 谁都知道,这背后必然是有人在推动。 至于是谁,压根都不用想,肯定是儒家的大儒们。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佛道两教却集体站出来,对陈景恪表示了支持。 十余位佛道祖师级别的大德,发表了相关文章。 不过他们还算比较克制,没有直接攻击儒家。 只是从自身角度,阐述了佛教东传之后的影响和变化。 佛教主要讲,他们从华夏吸收了哪些优点,如何演变成今日这个样子的。 道教则将的是从佛教吸收了哪些精华。 但这些文章,都从侧面帮陈景恪论证了,他那篇文章的真实性。 这一下,让很多人哑口无言。 同时攻击佛道两家? 别闹了,虽然儒家是最大的显学,可佛道的力量始终无法忽视。 现在很明显朝廷也不站在儒家这一方,真打起来不过是自取其辱罢了。 当然,也不乏有人嘲讽佛道是为了捧陈景恪臭脚。 只是这些声音都比较小,也没多少人理会。 不过,反对声音变小,并不是因为那些人改变了想法。 他们也在等。 等大同世界正式发表。 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就从儒家的终极关怀着手进行反驳。 你说儒家以前没有这方面内容? 那我就证明我们有。 第478章 李善长眼中的大同 要说对这篇‘何为大同’感触最深的,非李善长莫属。 拿着报纸看了一遍又一遍,连饭都不吃了。 仆人连忙将此事告诉李祺,让他过来劝劝。 李祺自然关心自家老父亲的身体,拿着午膳过来,,明知故问的道: “爹,看什么呢这么专注,连饭都不用了。” 李善长赞叹道:“陈景恪这篇文章做的好啊,真不愧是最擅长布局之人。” 李祺愣了一下,连忙看了看报纸,确实是陈景恪那篇文章,不禁疑惑的道: “您夸他见识不凡,甚至贬低他的文章,我都能理解。” “您夸他会布局……这从何说起啊?” 李善长指了指报纸,说道:“你们看到的是这篇文章,我看到的是文章之外。” 李祺好奇的道:“文章之外?” 李善长应该也是不吐不快,放下报纸说道: “都知道陈景恪胸有沟壑,做事向来一环扣一环。” 李祺微微点头,这一点高层几乎都知道了。 也是很少有人愿意和陈景恪为敌的原因。 因为你不知道他啥时候布个局,将你给装进去了。 李善长继续说道:“最开始的时候,他还需要游说皇帝和群臣,获得大家的认可,来推动某些事情。” “到后来,情况就变了,是事情推着事情在走。” “他只需要在关键时刻,嵌入一个新的环就可以了。” 见李祺一脸迷惑,他想了一下说道: “就如滚雪球,最开始的时候,他需要把雪球滚起来,推着雪球走。” “在雪球滚动的过程中,会有新的雪加入进来,雪球会变大。” “当雪球足够大的时候,就开始靠自己的惯性移动。” 李祺露出了然之色,然后又提出了一个疑问: “可是当雪球足够大的时候,也会脱离他的掌控吧?” 李善长说道:“这是难免的,一旦大势形成,就不是个别人能改变的了的了。” “这也正是他最恐怖的地方。” “他知道雪球会往哪个方向滚动,提前将雪撒在雪球前进的道路上。” “到目前为止从未出过错,雪球一直在按照他的布局前进。” 李祺点点头,这一点他也知道,可是…… “这些和这篇文章有什么关系吗?” 李善长肯定的道:“有,所有的布局,不论多高明,最终都要有个收束的点。” “他所有的布局,都收束到了这篇文章,或者说是《大同世界》之上。” 李祺再次面露不解,这篇文章他也看过,怎么就没看出这些东西? 李善长不禁有些失望,这儿子是一点都没继承到他的能力啊。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老二李芳在秦王朱樉那里混的还不错,听说长进很大。 即便如此,李善长最喜欢的依然是李祺。 没别的,孝顺。 而且李祺才能也不差,当年主持黄河改道,后续又去陕西主持封山造林,做的都非常不错。 如果不是碍于他这个当爹的一直在中枢,早就位列朝堂了。 现在他正式从内阁致仕,李祺才被召回中枢任职。 李善长也只是略微感慨一下,接着就开始为儿子分析自己的发现: “你试想,如果陈景恪在十年前提出‘大同思想’,会是什么局面?” 李祺回道:“恐怕会被视为狂妄之徒,皇上也会疏远他。” 李善长说道:“不是恐怕,而是必然如此。” “他用十几年时间证明自己的能力,然后再拿出大同世界,获得了皇家的支持。” “别看现在读书人一致声讨,但等大同世界出版,都会乖乖的去买,去解读。” 李祺显然并不认同,说道:“您这推测也太牵强了,好像他之前做的一切,都是为发表这本书一般。” 李善长顿了一下,说道:“是我没说清楚,他做的那一切,自然不单单是为了发表这部书。” “而是在十几年前,他就已经开始为这部书的发表做布局了。” 李祺质疑道:“您从哪里看出来这一点的?” 李善长说道:“有两点是最浅显的。” “其一,他在很早之前,就将佛道两教降服,否则今日佛道不会站在他这一边。” 李祺皱眉道:“这……他降服佛道,不是为了限制宗教,并让两教去教化四夷吗?” 李善长说道:“那不过是一石多鸟而已,打压驱使佛道的方法很多。” “单纯的打压驱使,一样可以达成以上的目的。” “他为何选择先打击,再降服,然后合作呢?” “若当时他没有选择打压之后再合作,让佛道两家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两家又岂会在今天站出来帮他?” 李祺也不得不承认,确实如此。 佛道两教当时被打压的确实很惨。 可是在之后的一系列合作中,两教的影响力却扩大了数倍,影响范围更是延伸到了海外。 现在佛道两教支持他,不再是因为强权压迫,而是跟着他能得到好处。 如果没有后面的共赢,两教不但不会帮他,还会落井下石。 “可……万一是巧合呢?” 李善长反问道:“那么方孝孺怎么说?” 李祺顿时说不出话来。 都说陈景恪擅长下棋,可是方孝孺这步棋,直到现在都有很多人不明白。 主要是,这步棋一直未能体现出必要性。 要说之前帮陈景恪和腐儒们打嘴仗……换个人也一样能做到。 甚至那些嘴仗打不打其实都无所谓。 因为皇帝已经决定使用他的政策了。 可是陈景恪在这步棋上花费的功夫,却是非常大的。 别的不说,引导方孝孺悟出唯物学,一手培养出一名大宗师。 这种投资史无前例。 可是现在,大家终于明白这步棋的作用了。 虽然还没有看到《大同世界》的全貌,但仅仅是从报纸上这篇文章,就能窥探到。 这部书必然更倾向于唯物论。 有方孝孺之前的宣扬,大家都对唯物论思想有了一定了解。 大部分人,都已经接受了唯物论存在的事实。 现在《大同世界》发表,大家也更容易接受。 对相关内容,也更加容易解读。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方孝孺的唯物论思想,他贸然提出大同世界思想,会是什么后果? 很可能大家看都看不懂,更遑论去解读了。 李善长这会儿也觉得饿了,摸了摸桌子上那碗面条,不冷不冷热正好。 于是端起碗,抓起一颗大蒜,呼噜呼噜就吃了起来。 一气将面条吃完,他抹了抹嘴,看着沉思的儿子,说道: “如果这两件事情,还无法让你相信。” “那么去年太上皇突然废除理学,这总该没有什么争议了吧。” 李祺叹道:“我信了,安平侯的布局,真的是环环相扣啊。” 然后他不可思议的道:“从十几年前就开始做准备,人真的能看那么远吗?” 李善长也同样感叹的道:“生而知之啊,说的就是他。” “比起学识和才能,他的这种耐心也让人敬佩。” “换成其他人,谁能忍耐十几年一点风声都不露?反正我是做不到。” 李祺自然知道自家亲爹是什么脾气,那真的是从来不懂得什么叫藏拙。 还缺少容人之量,绝对不会容许有人压自己一头。 要是他掌握了什么高深的学问,早就拿出来炫耀了。 别说是自家父亲,就是自己,也不可能十几年不露出一点痕迹。 陈景恪是真的做到了,从来不在外人面前,暴露一丝一毫的相关想法。 哪怕是被人质疑、轻视,哪怕别人在他面前谈玄论道,都能一言不发。 这种心性和忍耐力,太强了。 李善长再次拿起报纸,指着上面的某部分内容,说道: “你看,他并未否定理学,也没有否定任何一家学派。” “对于先贤的学说,都给予了极高的赞誉。” 之前的很多学派,为了证明自己的学问更优秀,会对其他人的思想进行否认。 别的不说,仅仅是一本《论语》的诠释,狗脑子都出来了。 都宣称自己才是掌握了圣人之意,其他人的解读都是对圣人的曲解。 李祺想了想,确实如此,不禁赞道: “安平侯的心胸,非一般人所能比也。” 李善长摇头道:“他的心胸确实开阔,但之所以能如此大度,我以为更大的原因在于,他的立意就与前人不同。” 李祺面露不解。 李善长解释道:“前人著书立传,都要假托是解读圣人之意。” “圣人之意只有一种是对的,如果我不否定别人,那岂不是说我是错的?” “所以,他们必须要否定其他学派,以此来证明自己才是对的。” “陈景恪不同,他利用唯物学将华夏思想的发展,梳理成了一条线。” “一条从古至今,传承不断,一代代推陈出新的线。” “所有的新思想,都不再是单纯的体悟圣人之意。” “而是结合当前情况,吸收前人思想发展出来的,是属于他自己的思想。” “所有学派的思想,都有其闪光之处。” “也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只有符不符合时代需求。” “他陈景恪的大同思想,是吸收了诸多先贤思想的精华而成。” “是华夏文明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是最适合当前时代的思想。” “这才是他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李祺也不禁被震撼到了,这是何等的自信和气魄。 难怪他能有今日这般成就。 说到这里,李善长忽然嘿嘿笑道:“而且陈景恪这么做,还有层潜在用意。” “理学被废,不是它不好,而是已经不实用当前时代。” “这叫什么,这叫盖棺定论,他在给理学送终。” 李祺很不认同父亲的话。 以陈景恪的心胸,还不至于做出这么小家子的事情。 由此也可以看出,自家父亲在心胸这一块,和陈景恪的差距很大。 不过毕竟是自己的父亲,年纪还这么大了,没必要揭他的短。 所以他就转移话题道:“安平侯对理学多有赞誉,只可惜理学门人似乎并不领情。” “最近抨击他的,多是这些人。” 理学被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目前只是将其赶出了朝堂。 民间它依然是主流。 而且理学门人也并未放弃希望,他们依然在寻找复起的机会。 这次陈景恪发表大同世界,他们是抨击最激烈的。 套用一句话,光脚不怕穿鞋的。 现在理学才是光脚的那个。 李善长不屑的道:“不过是垂死挣扎罢了。” “陈景恪用十几年时间证明,他的思想能给大明给天下,带来多大的好处。” “朝廷作为最大的受益者,是肯定会站在

相关推荐: 交流_御书屋   婚里婚外   一个车标引发的惨剧(H)   新年快乐(1v1h)   林枫苏慕白天赋无敌的我一心只想苟活   恶蛟的新娘(1v2)   篮坛大亨   亮剑:傻子管炊事班,全成特种兵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虎王的花奴(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