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夜夜乘欢_新御书屋 > 第133章

第133章

百姓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活动,去管理机构申请,可以游遍全国。 在其他地方,只有贵族和官僚家族才有这样的权力,普通百姓都是被约束在当地的。 尤其是这种几万乃至十几万百姓,聚集在一起看热闹,更是不被允许。 除非是统治者为了炫耀功绩,组织百姓聚集。 而这个叫大明的国家,普通百姓竟然就拥有如此多的自由。 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至于其他的权力,就更不用说了。 百姓头上没有贵族主人,都是国家的公民,拥有法律规定的所有权利。 就连奴仆,都是契约奴,拥有最基本的保障。 在信仰上,没有宗教压迫,百姓可以自由选择自己信什么不信什么。 宗教之间的争执,也多是语言辩驳,而不是诉诸武力。 当然,对于一个虔诚的伊教徒而言,这里的人对神灵对信仰太不忠诚了。 可无法否认的是,这里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文明。 这种和谐的文明,是他在任何地方都没有见到过的,他所知道的历史上,也从未存在过。 现在,就这么突然出现在眼前。 作为阅历丰富的宗教学者,他自然知道事情不可能如此完美。 再好的制度都需要人来执行,剥削和不公肯定普遍存在。 但能将这些东西写入法律,并作为标准在全国执行,依然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了。 此时他也终于知道,为何当年自己的祖先,明明建立了强大的萨珊王朝,却还要对中原如此谦卑。 面对如此强大、富饶而文明的国度,谦卑是理所应当的。 他现在迫不及待的,想要与这个国度的贤者会面,聆听对方的教诲。 当然,那位赵秩大使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学者,是那么的博学、谦虚。 本来他以为,对方已经是大明有数的大贤。 后来才知道,对方只是薄有才名,在他上面还有很多大贤。 在大明称之为大儒。 连‘才学一般’的赵秩都如此厉害,真想看看那些大儒是如何的高明。 ----------------- 每到一地都要停留几天,所以赵秩等人的行程并不快。 如果不是马上就要过年,他们需要回去给天子贺岁,这一条路估计他们能走两三个月。 即便如此,也是卡着年关才来到洛阳。 赵秩出发的时候,洛阳城还没有修建完成,京师还是应天。 这也是他第一次见到洛阳城,不禁为这座宏伟的城池感到震惊。 连他都尚且如此,更遑论那些外国人了。 他们敢对天发誓,这是他们这辈子见过的,最庞大最宏伟的城池。 阿扎萨不禁想起了传说中的长安城,应该也是这个样子的吧。 这个国度,真的太强大了。 听到周围人的惊呼声,赵秩也由衷的感到骄傲。 这就是大明,我们的家园。 第290章 河西战略 朝廷并没有为赵秩他们,举行什么盛大的欢迎仪式,就礼部和鸿胪寺派了几名官吏前来迎接。 其余来迎接的官吏,基本都是赵秩和耿子茂的亲友。 当然,朱元璋也派了一名宦官过来,表示对此事的重视,顺便直接传几句话给赵秩。 倒不是有人特意针对远洋使节团,而是国家自有法度在。 什么级别的人出使,出使的又是什么级别的国家,回来的时候朝廷派相应的官吏去迎接。 不能高了,也不能低了。 尤其是朱雄英的外交法规颁布之后,这方面执行的相当严格。 赵秩这一趟出使,别看规模很大,实际上规格并不高。 毕竟他这一趟没有什么明确任务和目标,只是出去看一看,顺便赚点钱而已。 按照规定,朝廷不可能给出太高规格的迎接。 不过赵秩一点都没觉得被冷落,进入大明后这一路受到的欢迎,皇帝派身边宦官迎接传话,已经完全足够了。 就在他和亲友叙旧的时候,城门楼上有三个人,正拿着望远镜往他们这边看。 正是陈景恪、朱雄英和徐妙锦。 一边看,朱雄英还一边絮叨:“狻猊呢,怎么没看到狻猊。” “赵秩太不懂事了,竟然不把狻猊放到最显眼的地方。” 陈景恪下意识的往旁边挪了几步,示意这人我不认识。 跟在后面的蒋瓛和牛二虎将头转到一边,假装没有看到。 徐妙锦嫌弃的道:“那不是狻猊,是狮子。” 朱雄英连忙说道:“好好好,是狮子……快看快看,那是不是狮子。” 徐妙锦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看到一只头上长满鬃毛的猛兽。 “老师,你看那是狮子吗?” 陈景恪拿起望远镜看去,确实是狮子,一头雄狮。 不过体型比较小,脖子上的鬃毛也不是很多,典型的亚洲狮特征。 “确实是狮子,不过是狮子里体型较小的那一类。” 徐妙锦惊讶的道:“还有比这大的狮子吗?” 陈景恪回道:“有,在更遥远的黑土大陆,生活有体型更大的狮子。” “比这种狮子长三分之一左右,雄狮头上的鬃毛也比这个多,就和炸开的毛球一样。” 朱雄英插话道:“将来我派人去那黑土大陆,抓几只回来给你看。” 徐妙锦认真的道:“不行,岂能为了自己的喜好,就如此劳民伤财呢。” 小小年纪,严肃起来竟也有几分威严。 朱雄英被堵得说不出话。 陈景恪给他解围道:“自然不会专门去抓,将来远洋商队路过那边,顺手抓几只就可以了。” “就和这次一样,本来是出使列国做做生意,顺便抓一些当地独有的动物。” 徐妙锦这才歉意的道:“原来如此,是我误会太孙了。” 朱雄英连忙道:“嗐,你我何需如此见外……” 然后他转移话题道:“长这么大我还没见过狮子呢。” 徐妙锦也说道:“我也是第一次见到呢,很威猛。” 陈景恪说道:“狮子是喜欢炎热偏干旱的气候,只有西域那边才适合生存。” “汉唐曾长期掌握西域,与极西之地诸国多有交流,西域藩属国曾进献过狮子。” “自唐中晚期以后,不复对西域的掌控,中原人就再没有见过这种猛兽了。” 朱雄英冷哼一声道:“早晚有一天我大明要重新掌握西域,让华夏的脚步再次踏入极西之地。” 这一次徐妙锦没有再说什么穷兵黩武之类的话,而是点头表示支持。 陈景恪朝蒋瓛看了一眼。 蒋瓛立即命周围站岗的人离远一点。 就在他犹豫要不要也离开的时候,陈景恪说道: “不是什么大秘密,蒋指挥使听听也无妨。” 蒋瓛这才恭敬的回来站好,心中也不禁好奇他们要说什么。 陈景恪这才说道:“过了年晋王和燕王准备主动出击,我以为这样做就是浪费兵力。” 见他们要谈正事,徐妙锦就放下望远镜,乖巧的站在朱雄英身旁。 朱雄英不解的道:“这不是之前就商量好的策略吗。” “三叔去寻找也速迭儿的主力,四叔攻打咬住、乃儿不花、阿鲁帖木儿等部。” “两路出击,只要有一路能找到目标就算是成功,为何你又改变主意了?” 陈景恪解释道:“北元那边又有新情报传来,在南下劫掠行动失败后,也速迭儿就带领部族退入了漠北深处。” “显然他也知道大明会发起反攻,提前做出了准备。” “若他有意避战,晋王的军队是不可能找到他的。” “如果晋王孤军深入漠北,很容易会被他切断粮道,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攻打。” “当年魏国公和梁国公就吃了这样的亏,幸得曹国公勇武,才没有酿成大祸。” 他说的是洪武五年第二次北伐,当时大明三路出击,准备一举歼灭北元主力。 分别是冯胜的西路军,徐达和蓝玉的主力中路军,以及李文忠的东路军。 可以说,大明精锐尽出,当时全国上下都以为此战必胜。 本来的计划是,中路军和东路军齐头并进相互照样,防止被北元各个击破。 然而徐达和蓝玉中了王保保的诈败之计,在没有通知李文忠的情况下,加快了行军速度。 最后孤军深入被北元主力包围。 力战之下才勉强突围,却也损失惨重,作为主力的中路军失去战斗力。 李文忠的东路军继续北上,连续击破北元主力,却也因为势单力孤无法扩大战果,只能撤回。 冯胜率领的西路军,一路势如破竹拿下了河西走廊。 但因为唐末以及五代十国的动乱,代表河西汉人的势力归义军得不到补充,逐渐势弱。 最后被西夏李元昊所灭。 至此河西汉人彻底没落,并逐渐消失。 等到冯胜打过来的时候,河西的汉人加起来也只有千余户。 这么点人口,是无法维持大明长久驻军的。 冯胜只能带兵后撤。 不过他也不是彻底退出了河西,而是修筑了嘉峪关,镇守河西门户,将主动权掌握在了大明手里。 而陈景恪这次的目的,就是彻底拿下河西。 “前几年调整人口布局的时候,大明往河西那边迁徙了数千户百姓。” “又有许多百姓为了谋生,自发迁徙过去。” “再加上当地原有的人口,已经过了万户。” “已经足以支撑大明在河西常驻一支军队。” “有了军队的保护,我们就可以继续往那里迁徙更多百姓。” “如此用不了多少年,河西走廊将再次回到大明的手里。” “掌握了河西走廊,西域乃至康藏,都不过是囊中之物罢了。” 朱雄英思索道:“所以,你想让三叔去打河西?倒也不是不行。” “只是大明之前封了五个蒙古王公为关西卫所首领,如果现在攻打他们,恐怕会引起康藏王公的恐惧。” 现在大明对康藏和嘉峪关以西,采取的都是羁縻制度。 康藏册封的是藏人王公为卫所首领,关西那边则是蒙古王公为首领。 名义上遵从大明号令,实际上就是割据实力。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人都臣服大明了,也获得了皇帝的册封。 现在贸然出兵打他们,就是食言而肥。 朝廷一旦失信于人,后果是很严重的。 尤其是会让康藏王公产生唇亡齿寒之感。 你们今天敢背弃盟约攻打关西,明天是不是就要来打我们? 到时候他们要是反叛,大明怎么办? 派人去高原上攻打他们? 别闹了,眼下那里对大明没有什么开发价值,只要保持名义上的所有权就足够了。 派兵去打,得不偿失。 等将来火器发展成熟再去打,会变得更加简单。 陈景恪自然也考虑过这一点,说道: “关西共有七个蒙古王公,臣服的有五个,还有哈密王和豳王两部未臣服。” “让晋王出奇兵去打他们两部。” “同时,派大军出嘉峪关,和晋王配合里外夹击,震慑关西五卫。” “关西五卫是大明的臣子,河西走廊也是大明的疆域。” “朝廷派遣流官去治理,完全是合乎礼法的。” “而且大明已经废除了卫所制度,关西五卫也该遵照朝廷法令废除了。” “如果他们配合,还能给他们一个善始善终。” “如果不配合……想要收集他们和蒙古勾结的证据还不简单吗。” 根本就用不着伪造,作为蒙古王公,虽然向大明称臣,可依然保持着和北元的联系。 双方之间的贸易往来更是频繁。 朝廷不追究什么事情都没有,追究起来这些都是勾结敌人的罪证。 以前大明没能力追究,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现在有能力了,随时都可以收拾他们。 蒋瓛很是震惊,没想到他们要商量的竟然是如此重大的事情。 而且,他们是太孙和太孙伴读啊,竟然已经能决定如此大事了。 想到这里,他的腰不禁又弯了几分。 牛二虎倒是习以为常,而且他对真实情况了解更清楚。 这种大事真正拿主意的是陈伴读,太孙不过是参与一下,提提意见而已。 朱雄英说道:“我担心的还是康藏王公,朝廷可是在高原上封了三个卫所的。” 陈景恪胸有成竹的道:“只要师出有名,问题就不大。” “他们肯定会受到惊吓,只需派人去安抚即可。” “就告诉他们,朝廷已经废除卫所制,他们的也要废除。” “不过考虑到他们对朝廷的忠心,不会剥夺他们的权力,而是改封为土司。” “但也要警告他们,不可三心二意,不可与大明的敌人交好。” “既然封了土司,就要完全按照土司制度来。” “大明会往高原派遣宣政使,各部必须配合他们的工作,否则视为反叛。” 朱雄英连连点头,说道:“这个办法好,如此恩威并施,高原上那些王公定不敢在生事。” 陈景恪话锋一转道:“就算他们生事也无所谓,现在的高原可不是唐朝时期了。” 唐朝时期气候偏暖和,高原上的冻土融化,能种植更多的粮食,放养更多的牲畜。 人口也大量增加。 再加上又出了雄主和能臣,才有了强大的吐蕃。 随着小冰河期的临近,高原受到的影响更大,农业和畜牧业都遭受了重大打击。 再加上腐朽的统治阶级内乱,造成的政局动荡,最终导致吐蕃灭亡,高原再次陷入四分五裂。 一直到现在,高原依然处在分裂状态。 大明设立的三个卫所,就是三家比较大的王公势力。 在这三家之外,还有很多别的势力,一直想取而代之。 “如果他们真的敢反叛,都不用大明出兵,自有其他部落的人出手灭了他们。” “然后拿着他们的头颅向大明邀功,以求能取代他们的位置。” 话说到这里,大的方针战略就已经确定。 剩下的事情,就交给具体的人去做了。 之后他们又在城楼上看起了热闹,毕竟今天是带徐妙锦出来玩的,不能扫了她的兴致。 一直到使节团返回城内,他们才意犹未尽的离开。 接着又在城内游玩起来。 经过一年的发展,洛阳城的人口已经达到四十万,正式超过了应天。 但丝毫没有应天城的拥挤感。 除了部分人口区域人口较为密集,大部分地方人还是显得有些冷清。 不过这也正常,毕竟百万人的规模,不是那么好填充的。 而且越往后人口增加的就越慢。 原因很简单,最开始为了快速填充人口,移民的标准很低。 只要身家清白,有一技之长就可以过来。 等人口达到一定数量,就会提高标准。 越到后面,想要在这里落户就越难。 陈景恪说道:“作为京师,必然是人口汇聚之地,常住人口有五六十万就差不多了。” “要给流动人口留下足够的空间。” 徐妙锦说道:“四十多万的冗余,流动人口有那么多吗?” 朱雄英自信的道:“你等着瞧吧,最多二十年,洛阳的总人口就会突破百万。” “到时候咱们就要发愁,如何才能装得下更多人口了。” 陈景恪颔首道:“百万人口是洛阳城的极限,不是大明首都的极限。” “不过还好,在修筑洛阳城的时候,就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 “周围预留了大片的空地,若有需要,随时可以修建卫城分流人口。” 朱雄英说道:“这就叫提前量,直接将计划做到了五十年后……” 徐妙锦敬佩的道:“老师高瞻远瞩,让人佩服。” 朱雄英撇了撇嘴,早知道就不提这一茬了。 在外面转悠了大半天,三人才返回皇宫。 徐妙锦去了坤宁宫,陈景恪和朱雄英则去乾清宫,找朱元璋和朱标商量调整战略的事情。 第291章 外面的世界 陈景恪和朱雄英两人来到乾清宫,恰好碰到朱元璋和朱标正在接见赵秩。 俩人进来后就站在一旁,旁听他们的谈话。 主要是赵秩介绍一路上的各个国家:“……天竺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状态。” “目前大体分为三部分,北部的德里苏丹国,中部的毗奢耶那伽罗国,南部的潘迪亚……” “当地多信仰一种名为身毒教的宗教……” 身毒也是中国古代对印度的称呼之一。 朱元璋打断道:“天竺不是佛国吗?” 赵秩解释道:“佛教曾经在天竺北方盛极一时,但很快就没落了,现在只在一小块地方传播。” 朱元璋很是惊讶,没想到佛国竟然无佛了? 见皇帝不再说话,赵秩才继续说道:“……天竺普遍采用一种叫种姓制的统治方式……” “身份地位天生决定,终生无法改变……” “高种姓和低种姓不允许通婚……很多地方的低种姓,甚至不允许用手持刀。” 朱元璋本来想说,这和北元给人划分等级不是一样的吗? 听到后面才知道,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北元虽然给不同的人群划分了等级,但相互之间并没有严格的限制。 只要有能力,处在低等级的人可以做官,可以从事各种职业。 相互之间通婚也很正常。 而且在实际执行中,也很少会有人把这个挂在嘴皮子上。 反倒是贫富之间的差别,更加的普遍和直观。 一等人没钱,在四等人面前照样啥也不是。 天竺的种姓制度,更加的森严和残酷,双方之间有一条永远无法跨越的天堑。 可以说,高种姓没有穷人,低种姓没有富人。 任何一个高种姓,哪怕沦落到乞丐,在低种姓面前也是主人。 这时陈景恪插话道:“释迦牟尼就是因为种姓制度的压迫,郁郁不得志。” “苦闷之下悟道创立了佛教,想要打破种姓制。” “只是可惜,天竺的统治阶级明显更喜欢种姓制度,最终佛教势力被压缩到几近灭绝。” “反倒是在华夏,佛教绽放了光芒。” “不过它之所以能在华夏大兴,还要得益于华夏先贤的改良。” “先贤们去除了天竺佛教的糟粕,保留了其精华,又吸取了华夏文化的优良部分,最终形成了今日的大乘佛教。” “可以说,大乘佛教在本质上,已经和天竺佛教没有什么关系了。” 赵秩则有些惊讶,这里面很多情况连他都没掌握,陈景恪是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的? 朱标却质疑道:“释迦牟尼佛不是王子吗?应该是高种姓吧?为何还会郁郁不得志?” 陈景恪解释道:“天竺从古至今就没有真正大一统过,释迦牟尼所在的国家只是个弹丸小国。” “说起来是王子,实际权力可能还没有咱们大明的一个县令大。” “他的才华在自己的国家没有施展的空间,去别的国家又受到排挤,所以才会郁郁不得志。” 朱标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 陈景恪继续说道:“天竺说起来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只可惜他们的文明经历过至少两次大破灭。” “精华已经基本失传,反倒是种姓制这个糟粕被完美的继承。” “所以他们没有华夏文明的家国天下思想,统治阶级想的不是以天下为己任,造福万民。” “而是想着如何的压迫百姓,如何的保护自己的利益,如何的享乐。” “其结果就是,整片大地犹如一滩死水。” “民不知有国,统治阶级不知有天下。” “但凡有外敌来袭,君主匆忙组织军队抵抗,但凡战事不顺就跪地投降……” 赵秩说道:“确实如此,当地不论是权贵还是百姓,皆无国家天下观念,对自己的文明更是毫无认识。” “反倒是对宗教更加的虔诚,他们的统治基础就是身毒教。” 之后,他又说了一些天竺的具体情况,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陈景恪暗暗与前世的印度情况做对比。 虽然他不了解这个时代印度的具体情况,但通过前世倒推还是能获得一些信息的。 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个国家基本底子,从古至今都没有真正变过。 只不过在现代文明的包装下,很多东西看起来温和了许多,古代更加赤裸裸而已。 接着赵秩开始介绍这里的气候等情况: “这里气候炎热,多河流平原,适宜农耕……” 听完他的介绍,众人对这个时代的天竺,有了直观的了解。 两个词来形容:野蛮,富有。 朱雄英叹道:“如此膏腴之地,竟然落入此等蛮夷之手,甚为可惜。” 赵秩只以为他就是单纯的感慨,了解他的人都却听出了画外音,看上这块地了。 陈景恪脑海里回忆印度次大陆的地图,问道: “据我所知,在天竺的南方有一座岛屿名为锡兰,你们上去看过了吗?” 赵秩回道:“去了,我们首先去的就是这座岛屿,环境也非常好。” “岛屿中间是山脉,四周是平原,气候炎热雨水充足,同样适宜农耕……” “人口不多,主要分为两个国家,僧伽罗和泰米尔,两国征战不断。” “据打探到的情报显示,两国之间的仇恨持续了有千年之久……” 赵秩只是好奇,他是怎么知道这座小岛的。 朱元璋、朱标和朱雄英却已经明白,他准备拿这座岛做文章。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日本那边的对马岛和佐渡岛,是经营日本的跳板。 南洋的淡马锡岛,则是经营南洋的核心。 同样的办法,自然也适用于天竺。 直接进攻天竺很难,但拿下一座岛屿要简单的多。 然后再以锡兰岛为基地,经略整个天竺。 不过这些都属于国家战略了,自然不能轻易对别人说,至少赵秩还没资格知道。 接下来,赵秩又介绍了后续的进程。 在天竺呆了数月,做好准备之后他们继续西行。 一路走走停停,最远到达了佐法儿和忽鲁谟斯。 陈景恪根据地图推测,佐法儿应该在前世也门和阿曼的交界处。 忽鲁谟斯是扼守霍尔木兹海峡的要地,属于伊朗的地盘。 前世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才走到这里。 倒不是郑和能力不足什么的,他下西洋时期,对国外的了解其实并不多。 能走到哪,全靠他们一路上收集情报临时决定,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探索上。 速度自然快不起来。 赵秩他们这次下西洋,因为陈景恪的原因,准备的更加充分。 从航海技术到人员配置,从物资携带到航海图……都比郑和齐全。 能走那么远,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第一次出海竟然就走到了这里,陈景恪还是非常敬佩的。 他只是动动嘴皮子,赵秩他们是拿着命去做的啊。 赵秩又重点介绍了中亚的情况。 而讲中亚,就离不开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伊教。 那一块区域多荒漠高山,生活条件艰苦,很早以前被雅利安人统治。 雅利安是波斯人的自称。 后来穆罕默德建立了伊教,统一了阿拉伯半岛,覆灭了雅利安人建立的萨珊王朝…… 后来他们建立的大食帝国,横扫了整片区域,无数国家和势力被从根本上抹除。 有一个叫埃及的古老国家,文化书籍全部被摧毁,还被强迫废除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全面改信伊教。 听到这里,朱元璋和朱标眉头紧皱。 伊教他们自然知道,现在西域多信奉此教。 只是习惯了佛道温和氛围的他们,怎么都想

相关推荐: 百美仙图:女神宝鉴   娇软美人重生后被四个哥哥团宠了   家有甜妻:大叔的独家专宠   镇妖博物馆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   淫魔神(陨落神)   女奴的等价替换   虎王的花奴(H)   NTR场合_御宅屋   树深时见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