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默契了。 一天的政务处理完,陈景恪回到家中,提笔给方孝孺写了一封信。 简短的客套叙旧之后就直奔主题。 对他为朝鲜王朝溯本追源之事表示赞同,同时隐晦的提醒他别玩崩了。 之后就是拜托他,将辽东和半岛上的人文变迁了解清楚,并记录好。 再然后就是叮嘱他保重身体,期待他归来云云。 写史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尤其是朝鲜史记录不全,年代还非常久远,更是麻烦。 很多历史,只能从中原史书中翻找……没有三五年是不可能有结果的。 这期间倒不是说他不能回来,而是不能经常回来。 不过还好,朱元璋给他封了个官,这几年算是熬资历。 等朝鲜史书写成,才是真正的携带荣誉而归。 直接进入中枢为官都不是问题。 当然,也要看他自己愿不愿意为官了。 这事儿还真不好说。 方孝孺是个有大抱负的人,向来不缺少主见。 一旦下定决心,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即便是陈景恪,也很难逼迫他做不愿意的事情。 当然,这也正是陈景恪选中他的原因。 要是他唯唯诺诺,又如何能承担得起给程朱理学掘墓的重任。 事实上陈景恪却不知道的是,方孝孺还真有着自己的计划。 大明程朱理学太过于强势,想要推出新儒学阻力实在太大。 即便有朝廷支持也很难。 朝鲜的文人虽然也推崇程朱理学,但远不及中原文人那么痴迷和霸道。 他想先在朝鲜文人群体里站住脚,如果能成为旗帜人物就更好了。 等时机成熟,就在那里宣扬自己的新儒学。 然后再携带门徒返回中原,正面与程朱理学竞争。 编写朝鲜史,就是树立威望的最佳时机。 陈景恪要是知道了他的打算,恐怕也只能感叹。 不愧是敢喊出‘诛我十族又何妨’的人,又岂会变成任人摆布的棋子。 接下来一段时间,陈景恪在新宗藩制度的框架下,制定了商贸之都计划。 大致确定了淡马锡的制度框架。 “商业最重要的就是效率,所以必须简化办事流程,提高行政效率……” “稳定和秩序也尤为重要,大明必须确保淡马锡的稳定。” “还要建立一套相对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 “这就必须要求衙门廉洁守法,所以有必要建立一套独立的监察机构……” “商业秩序更要建立好,不能出现有事儿却找不到人处理的情况……” “对商人也要提出规范,守法者受到保护,违法者严惩不怠。” “想在这里经商,必须在衙门注册,并规定经营范围。” “超范围经营视为违法,可以按照章程给予相应的处罚。” 陈景恪将自己的想法,一一告诉了朱元璋和朱标,主要是给朱标讲的。 结果自然是没有什么意外,通过。 朱元璋和朱标的想法很简单,行不行且不说,先去试一试。 反正是南洋上的一座小岛,不行就再废除,只要不影响大明本土就可以。 接着朱元璋下令,将淡马锡设置为大明的一个府,并委任了第一人知府。 人选有点出人意料,由鸿胪寺官员傅安担任。 傅安本为从七品官,去年出使高丽担任千人使节团副使,表现优异进入朱元璋视线。 人还没回京,就被接连提拔。 今年随凯旋大军回京,再次被破格提拔,并直接担任了淡马锡的知府。 但这个任命并没有引起其他官僚的羡慕,相反还引起了大家的同情。 淡马锡,那上面连个国家都没有,妥妥的蛮荒之地。 说是去当知府,实际上就是去拓荒的,和发配无异。 就那里的恶劣条件,能不能活着回来都是未知。 傅安自己也不愿意去,蛮荒就算了,主要是离中枢太远。 就算做出功绩又怎样?朝廷是能看到还是咋地? 但皇命难违。 且破格提拔岂是那么容易得? 如果不是因为淡马锡太偏远,估计也轮不到自己来当这个知府。 就在他准备着上任的时候,吏部却通知他,先去接受一段时间培训。 这让他更加疑惑了,这事儿还需要培训?没听说过啊。 抱着好奇心来到培训地点,发现同期接受培训的,还有其他二十余名官吏。 其中就有他未来的搭档,淡马锡同知许柴佬。 关于许柴佬其人,他所知不多。 只知道出身于商贾之家,后帮助南洋使节团破坏了吕宋反叛阴谋,因而被举荐入京。 因为熟悉南洋情况,被授予淡马锡同知一职。 对于这个搭档,傅安自然是颇为腹诽的。 其一,他家世代书香门第,对商人缺乏好感。 其二,许柴佬出身南洋巨族,虽然已经被家族除名,可关系人情还在。 更何况现在他携大势回归,许家估计会求着他重新入家谱。 有这样一个地头蛇手下,他这个知府不好做啊。 怀着这样的担忧,他开始了第一天的学习。 让他没想到的是,给他们上课的竟是传说中的太孙伴读陈景恪。 作为曾经的高丽副使,傅安可是太清楚这其中的谋算了。 对一手制定全盘计划的陈景恪,也是充满了敬畏。 陈景恪看着台下的二十余名官吏,也同样非常激动。 这就是帝国计划的种子啊。 这些人,有十人是朱元璋选拔的,还有十人是他从几何班挑选的。 再加上许柴佬等人,共计二十四人。 深吸口气,陈景恪将新宗藩体系和淡马锡制度框架下发: “淡马锡将会是一座前所未有的新城,它将是大明南洋战略的核心支点……” “我希望你们能放下心中固有的认知,好好的想一想该如何做。” 众人心中都有些不以为然,新城?怎么个新法? 新的宗藩制度他们早就知道了,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只是等他们看到淡马锡的制度框架,无不露出震惊的表情。 什么情况?你这是想打造一个大同世界吗? 还有,为什么有那么多‘商’字? 你不会是想打造一座商业之城吧? 傅安也非常震惊,一度以为自己看错了。 竟然将商业提高到这种地步,这陈伴读想做什么? 不对,应该说朝廷想做什么? 许柴佬则兴奋不已,在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商人最想要什么。 一个有序的商业环境。 而这淡马锡制度框架,就是要打造一个这样的环境。 他已经可以预见到,淡马锡将来的商业会有多繁荣。 陈伴读果然不愧是应命贤臣,敢想敢做。 陛下也是明君,这样的策略都敢于去尝试。 看着众人的表情,陈景恪很是满意,说道: “朝廷做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推广宝钞,只有商业,才能让宝钞流动起来。” “一旦所有藩属国都使用宝钞,那他们将再无办法摆脱大明的控制。” 众人都恍然大悟。 就算再傻的人,都知道宝钞是怎么回事儿。 虽然有些人无法认识到具体好处有多大,却也知道,当所有藩属国都使用宝钞,对大明好处很大。 别的不说,加印买买买就可以了。 傅安自然也理解这个道理,可他依然很疑惑。 为何不直接下令让藩属国使用宝钞,反而采用商业这么麻烦的手段? 和他有同样想法的人还有许多。 只能说,他们不懂货币,或者说习惯了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但可惜,商业远没有那么简单。 陈景恪也知道,这个问题靠嘴巴是无法给他们解释的通的,只能让他们亲自去看。 “我知道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但有些事情涉及朝廷机密,暂时不能告诉你们。” “我只能告诉你们的是,淡马锡对朝廷非常重要,关系着朝廷下一步战略的成败。” “所以,不管你们理解还是不理解,都必须按照要求将淡马锡打造好。” 听到这话,众人反而露出原来如此的表情,也不在好奇追问。 我就说吗,朝廷不可能无缘无故的去建一个商业之城,背后肯定有更深的计划。 甚至还露出一副‘你早这么说不就没事儿了吗’的表情。 对此陈景恪能说啥,只能说脑补最为致命啊。 不过不管咋说,思想问题总算是解决了,剩下的反而简单了。 再做的没有一个是蠢人,理解能力完全没有问题。 很快就对淡马锡的制度框架有了一定的了解。 而也就在这时,楚王朱桢风尘仆仆的赶回应天。 第261章 无名宰相 朱桢接到让他回京的消息时,那可真是欣喜若狂。 朱梓被封为朝鲜王的事情,众兄弟哪个不羡慕的眼珠子发红? 在大明内部当藩王,权力大小且不去说,那可是被文武群臣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前两三代君主有感情羁绊在,还不会拿他们如何。 后世君主呢? 血缘关系淡了,他们这些藩王就是仇寇。 看看西汉就知道了。 在大明本土之外当王,那才是真正的王。 他本以为自己没这样的机会了,没想到馅饼突然就落到了自己头上。 有多开心可想而知。 若不是还保留着几分理智,他恨不得立即就快马加鞭返回应天。 但就在这个考验一个人性格和能力的时候,朱桢经受住了诱惑。 他没有立即回京,而是先写了一封长长的奏疏,表达了对恩赐的感激之情。 然后分析了云南当前的局势。 最后表示,战事处在关键节点,临阵换将乃是大忌,他会等到战事告一段落再返回。 之后他就再次投入作战之中。 而他被正式册封诸侯王的消息,自然也是瞒不住人的,很快大家就都知道了,纷纷向他道喜。 以前因为他藩王身份,始终和他保持距离的文武官员,也一改常态主动亲近。 甚至不少人表示,要把家中的子弟送到楚王麾下做事,希望您不要拒绝云云。 朱桢对谁都保持着礼节,但什么都没答应。 他很清楚,这时候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 老老实实把这一仗打好,然后回京才是最佳选择。 而因为他被封诸侯王,楚王卫队也士气高涨,作战更加勇猛。 两个月后活捉判将阿鲁秃,为此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之后他就再也不做丝毫停留,快马加鞭日夜兼程赶回应天。 对于楚王的回归,应天的权贵官僚给予了很高的礼遇,很多人出城迎接。 没来的也随后送上了一份贺礼。 这种待遇,是当藩王的时候所享受不到的。 让朱桢对诸侯王的身份更加期待。 吕宋贫瘠蛮荒咋了,那也是实打实的诸侯王。 在那里老子一个人说了算,老子就是天。 再也不在大明受这个鸟气了。 朱桢回京的第一件事情,自然是去拜见自家皇帝老子。 朱元璋对这个儿子的表现相当满意,尤其是最后时刻的稳重,更是让他无比欣慰。 狠狠的勉励了一番。 然后叮嘱他,好好配合朝廷经略南洋。 至于朝廷要如何做,又需要他怎么配合,则一句都没有说。 朱桢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之后他没有去探望自己的母亲,而是先去拜见了太子朱标。 朱标对这个弟弟自然也是一番宽慰。 等朱桢询问朝廷的南洋战略的时候,他才开口将新宗藩体系讲了一遍。 “楚国是大明在南洋分封的第一个同姓诸侯国,是大明南洋战略成败的关键。” “希望你能配合朝廷,完成这个计划。” 但他只说了朝廷的计划,却并未说该如何配合。 朱桢很是疑惑,啥情况?是你们没考虑清楚,还是让我自己看着来? 等他去参拜了自己的母亲,才从胡充妃那里得到答案。 “这事儿别说太子,就算陛下知道的都不一定很清楚,你应该去问陈伴读。” 朱桢疑惑的道:“陈伴读?陈景恪?” 他自然知道陈伴读是谁,只是无法理解,这么重要的事情为何要去问一个伴读? 陈景恪的事迹他自然也知道,比一般人还要清楚。 可在背后出谋划策,和一手操办,是完全不一样的。 皇帝和太子就这么放心,将新宗藩体系和南洋交给一个乳臭未干的少年? 胡充妃说道:“除了他还能有谁。” 朱桢惊讶的问道:“陛下和殿下就如此放心?” 胡充妃压低声音说道:“你以为呢,最近几年大明的变革,全是出自他之手。” “最近两年陛下和殿下几乎事事询问他的意见……现在他就是大明的无名宰相。” “你最好和他保持良好关系,以后做事会方便许多。” 朱桢虽然觉得不可思议,但也不是不能接受,仔细想想又觉得理所应当。 作为大明亲王,他了解的消息比外臣更多。 陈景恪都做了什么,他是很清楚的。 换成自己手下有个这样的人,自己肯定也会重用。 至于年龄……在能力面前又算得了什么。 但又一个问题来了,该如何去见陈景恪。 私下拜访?别开玩笑了。 从地位上来说,陈景恪只是一个太孙伴读,他是正儿八经的诸侯王。 从亲戚关系上来说,陈景恪也是他妹夫。 不论从哪里看,他去拜访陈景恪都不合适。 让陈景恪来见自己? 算了,还是别给自己找刺激了。 这时,还是胡充妃替儿子解决了难题。 “你找个他和太孙在一起的时间去拜访太孙,不就可以了吗。” 这样的机会实在太好找了,陈景恪和朱雄英俩人和连体婴儿一样,只要上班基本都在一起。 所以第二天上午,朱桢就见到了陈景恪。 朱雄英对这位六叔还是挺尊重的,见面也是一番称赞,并表示楚国的建设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尽管开口。 朱桢趁机就说出了自己的问题,要如何配合朝廷。 都没用陈景恪回答,朱雄英自己就给出了答案: “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六叔要肩负起这个责任,将大明的标准推广到整个南洋。” 朱桢颔首表示明白,这玩意儿的用意太简单了,他自然知道。 “还有别的吗?” 朱雄英说道:“有,配合淡马锡的工作,同时监督淡马锡的一举一动,定期向朝廷汇报。” 陈景恪强调道:“一举一动,事无巨细,全部都要汇报。” 监视淡马锡,是朱元璋的意思,也是陈景恪自己的想法。 新宗藩体系和帝国计划,对大明对这个时代,都是前所未有之事。 谁也不知道具体该如何实施。 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更是无法预料。 陈景恪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 为了防止淡马锡出乱子,就必须要对它施加监管。 锦衣卫、监察使,是明面上的监察机构。 但这远远不够,这两个群体很可能会和淡马锡势力勾结,从而欺上瞒下。 而且在那种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淡马锡的势力真出问题了。 就凭锦衣卫和监察使那几个人,也很难有太大作为。 朱桢不一样,楚国就在南洋本地,靠近淡马锡。 他手中有还有军队,可以直接出兵。 关键是,他是大明的亲王,和大明利益一致,不怕他反叛。 可以说,他才是确保淡马锡不会失控的最后一个环节。 朱桢也不傻,马上就知道,淡马锡是朝廷经略南洋的核心。 为何监督他懂,就是怕那里天高皇帝远出了乱子。 朝廷还是更相信他这位亲王的,所以才让他监视。 但这个配合说的就太笼统了。 朝廷要在淡马锡做什么,他要如何配合?配合到什么程度? 还好,陈景恪接着就介绍了详细的情况,最后总结道: “淡马锡的作用有两个,其一扼守麻六甲海峡;其二在南洋推广、管理宝钞。” “搞商业也是为了更好的推广宝钞……” 朱桢疑惑的问出了一个很多人问过的问题:“可以直接下令各藩属国使用宝钞,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 朱雄英反问道:“如何让宝钞流入藩属国?大明直接赏赐?还是强行用宝钞购买藩属国的货物?” 朱桢下意识的想说,强买咋了,藩属国还能反悔咋地? 话到嘴边才反应过来,自己就是被强买的那一个,顿时就将话又给咽了回去。 “太孙英明,我大明乃宗主之国,自当为天下表率,岂可强买强卖掠夺藩属国货物。” 朱雄英差点笑出声,这脸变的是真快啊。 “所以,通过正常的贸易,将宝钞流入藩属国,是大家都能接受的。” “大明会从藩属国购买一些货物,也会向他们出售货物。” “如此,既能实现物资交换,补充各自所需,又能让宝钞流通起来。” “淡马锡就是大明打造的商业之城,旨在推动、管理藩属国之间的正常贸易,从而实现宝钞的流通。” 朱桢由衷的道:“太孙英明,我一定会配合淡马锡的工作,同时监视好他们。” 接着陈景恪给他讲了一些淡马锡的规章制度,让他心中有个谱。 听完之后朱桢再次感到震惊。 本来他以为商业之城只是个比喻,没想到竟然真的要围绕商业来打造。 所以得规章制度,都只有一个目的,打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秩序。 这完全超出了他的认知,以至于产生了质疑: “这……将商贾之道的地位提到如此之高,太过惊世骇俗了。” 陈景恪严肃的道:“大明面临的也同样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要敢于跳出前人的窠臼,走出一条适合我们的道路。” “否则,我大明要如何统治这广阔的疆域。” 朱桢说道:“新宗藩体系就挺好的啊,为何还要多此一举呢?” 陈景恪说道:“然后呢,重蹈商周覆辙?” 朱桢自然明白是什么意思,用单纯的宗藩关系来约束,恐怕早晚会演变成商周那种情况。 诸侯王做大,最终取代宗主国。 如果他还是一名普通的藩王,肯定会说:能有七八百年国祚,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可现在他是一名诸侯王,再说这话就不合适了。 但他脸上依然写满了不理解。 用商贾之道,就能维系好宗藩关系了? 重视商贾,乃取祸之道啊。 陈景恪也知道他的想法,但真的无法给他解释其中的缘由。 总不能将帝国计划告诉他吧? 况且,以他接受的教育,也无法理解帝国计划。 就算理解了,也同样无法接受用商业为纽带来实现这个计划。 正如老朱也同样无法理解,但朱标和朱雄英能理解,他还是同意了。 无法解释的情况,干脆就不解释,陈景恪用了最简单的办法来回答他: “所以才需要你这位大明的亲王,盯紧淡马锡。” “一旦这里出现失控的情况,大明可以将这里彻底推平,一切从头再来。” “这也是为何将商业之城选在淡马锡的原因。” “远离大明本土,出现任何问题,都不会波及到大明。” “只要大明本土不出问题,一切都可以重来。” 朱桢这才勉强接受了这个说法:“试一下也好,如果能成那再好不过,如果不成……” 他已经做好了随时摧毁淡马锡的准备。 作为大明的亲王,他不可能坐视任何事情威胁大明本土。 之后陈景恪又告诉了他,哪些地方需要他配合,哪些地方是他重点监视的。 整个谈下来,时间已经过去了大半天。 朱桢对自己的任务,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 接下来几天,他又几次找到陈景恪,询问一下了解不通透的地方。 有时候会说一些自己的想法。 通过交谈,他对如何建设一个楚国,也有了大致的想法。 之后他又去和傅安等人见了一面,表面上大家自然很客气。 一开始傅安等人还很是担心,楚王高高在上,会不会不待见他们,以后工作上会不会给他们制造麻烦。 一番交谈下来,发现朱桢虽然不算谦虚,但对他们还算客气,也表示以后会配合淡马锡的工作。 这让几人都稍稍放下了心。 很快洪武二十年走完,大明迎来了洪武二十一年。 对于大明来说,今年可谓是收获满满的一年。 朝廷上下都很高兴,年过的自然也就开心。 各藩属国也都派出了使节团,前来朝觐天子。 比起盛唐的万国来朝差了很多,至少草原和西域没有来人。 但南洋诸国、辽东各势力、西康也来了三个部族代表,总共国家起来近二十个国家和势力。 规模也已经不小了。 朱元璋虽然不好虚名,但也非常的开心。 高兴之余,就难得的给群臣放了个小长假。 在别的朝代很正常的事情,却让文武群臣无不感激涕零。 但在高兴之余,也有一点小小的不和谐。 这个不和谐是来自于陈景恪家庭内部的事情。 具体来说就是,福清没怀上。 第262章 动起来的大明 过完年陈景恪就发现,福清有点不对劲儿,神神秘秘的,几次回来都不在家。 问仆人,都说去上香了。 他很是好奇,这姑娘以前没烧香拜佛的爱好啊? 不过贵族女子多喜欢烧香,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至于为啥,自然是闲的呗。 女性地位低下,不能出去做事。 家里有钱不愁吃喝,天天闲着无所事事,也就只能发展一下业余爱好了。 这个年代,除了烧香拜佛还能干啥。 但很快他就发现情况不对,这姑娘咋越来越忧郁了呢。 莫非是看佛经看出心理疾病来了? 这下陈景恪坐不住了,连忙拉住媳妇一番交谈,终于得知了事情的真相。 她确实去拜佛了,也确实有了心病。 但不是读佛经读傻了,而是一直没怀上孩子。 陈景恪很是无语,连忙开解道:“以前没怀是咱们不要,最近才开始努力,哪有那么快啊。” 福清摇摇头,说道:“徐允恭上次回京只待了半个月就走了,嫂子上个月就怀上了。” “咱们已经努力几个月了还不见动静……” 陈景恪恍然大悟,这才知道症结在哪。 去年末徐允恭随凯旋大军回京,只待了半个月就又跟随蓝玉匆匆前往辽东。 结果过年时候他媳妇就被查出怀上了。 当时徐达高兴的摆了好几桌邀请好友庆祝。 没想到这事儿竟然刺激到了福清。 她和徐允恭的妻子年龄相仿,人家半个月就怀上,她努力三四个月还没动静,也难怪会有压力。 还有一部分压力来自于其他人。 到了结婚年龄不结婚,就会有人传谣言,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结婚半年不要孩子,也同样会有人传谣,是不是身体有问题? 一年不要孩子,那就等着吧。 直接就是不会生,偷偷的吃药治疗云云,谣言说的有鼻子有眼的。 即便福清贵为公主,也难以避免此类事情。 当然,别人倒不是传她不会生什么的,而是传的另外一件事情。 天谴。 福清小心翼翼的道:“您说,会不会真的是永昌侯的事情,让老天不高兴了。” 陈景恪顿了一下,苦笑道:“我都和你说过了,那是骗永昌侯的,天下怎么可能有那样的药。” 福清点点头,但很明显心中依然存着疑虑。 以前她也对此言深信不疑,可现在由不得她不疑神疑鬼了。 陈景恪知道,这种神神鬼鬼的事
相关推荐:
规则怪谈:就算死了也要过副本
一个车标引发的惨剧(H)
旺夫
顾氏女前传
将军在上
村夜
猛兽博物馆
这个炮灰有点东西[快穿]
新年快乐(1v1h)
树深时见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