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对于许船木来说,意味着从奴仆变成了股东。 如果经营的好,没几年就可以购买属于自己的商船,实现阶级的跃迁。 仔细询问了开海的情况,许柴佬察觉到了此次开海的不同寻常之处。 “看来朝廷也看中海洋贸易的暴利了……” 许船木担忧的道:“那……会不会影响到我们?” 许柴佬笑道:“你多虑了,大树底下好乘凉。” “鲸鱼捕食的时候,会有很多小鱼跟随,连天上的水鸟都会参与进来。” “因为鲸鱼嘴边随便漏下一点残渣,都够它们吃的脑满肠肥。” “而且鲸鱼可以赶跑别的猎食者,保护它们的安全。” “大明就是鲸鱼,我们就是那些小鱼和水鸟。” “想想以前,再想想现在。” “大明禁海才只六年时间,咱们在南洋的形势每况愈下。” “现在大明重回大海,且准备主动引导海贸,对我们来说只有好处。” 许船木敬佩的道:“还是大郎看的透彻,如果我们能和大明搭上线就好了。” “六十多艘五千料宝船,二十余艘一千料到三千料战舰护航……” “听说魏国公他们十几家勋贵,也弄了几十条船随行。” “再加上其他各家船只,此行至少有两百艘船……如果我们也能加入其中就好了。” 许柴佬笑骂道:“混账,竟敢试探起我来了。” 许船木打蛇随上棍,赔笑道:“外面都在传,大郎和大明一直有联系,您就和我说说呗,是不是真的。” 许柴佬叹道:“我只是接触的人多,从别人那里听到了一点风声。” “如果我真的有这种渠道,哪还用派你去打探情报。” 许船木有些失望,但对许柴佬更加敬佩:“能准确捕捉各种信息,将来大郎一定能有一番大成就。” 许柴佬心下苦笑不已,什么大成就? 不过是一个低贱的商人罢了,这辈子顶天也就是当个有钱的海商,仅此而已。 真正的大人物大事业,还要在应天城。 一句话就能决定天下的走向,影响无数人的生死存亡。 “再给我讲讲大明的情况。” 许船木就将他了解的情况,大致讲了一遍。 比如去年清查人口和土地,打击了南方士绅宗族。 对此许柴佬唯有沉默。 他祖籍浙江,家族大概率也在打击之列。 但朝廷的决策,他什么都做不了。 不过接下来几个消息,又让他振奋了起来。 天命太孙的传说有,应命贤臣的传说也有。 太孙果如传说里那般贤明,外出巡查期间,展开了惠及整个南方的除血吸虫活动。 还安抚整个南方异族…… 至于为何要如此郑重的介绍太孙,皆因他们都是南方人,对他的政策更加的感同身受。 许柴佬也同样如此,对这个从未谋面的太孙,充满了崇敬: “果然是天命太孙,有此明君在世,何愁天下不兴。” “对了,应命贤臣呢?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事迹?” 许船木想了一下,说道:“应命贤臣叫陈景恪,据说是一名郎中,两次救太孙于危难之中……” “血吸虫就是他发现的,除虫之法也是他所献……” 他就将陈景恪的事情讲了一遍,因为血吸虫的原因,他对陈景恪也同样充满了感激。 不过碍于陈景恪太低调,且他打探的方向主要是朝政,所以了解并不深。 稍微隐秘一点的情报,都没有打探到。 许柴佬却察觉到了异常,追问道:“大明是从何时开始变革的?” 许船木被问住了,道:“大明从立国起,就一直在尝试新法啊。” 许柴佬也意识到自己问的有问题,大明立国才二十年,采用了许多新制度。 变革是时刻在进行的。 想了一下,他改变了提问方式:“最近几次的大变革,比如修筑黄河、宝钞新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许船木挠了挠头,他还真没留这个问题。 许柴佬也有些无奈,进一步问道:“这些变革是陈伴读入宫之后开始的,还是他入宫前就有的?” 许船木恍然大悟,说道:“陈伴读是洪武十五年入宫,变革都是最近三四年的事情。” 许柴佬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推测,这些变革即便不是陈伴读提出来的,也参与很深。 否则绝不可能让皇帝破例下嫁公主。 才十几岁,就拥有如此高超的医术,还拥有这般能力,果然是应命贤臣。 接着许船木又讲了一些其他方面的情报。 比如今年朝廷宣布了全新的税制,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商业税等等。 摊丁入亩? 听到这个政策,许柴佬第一个念头就是,圣君再世。 第二个念头就是,工商业要大兴了。 以前限制工商业的,不只是政策,还有人手。 百姓都被人头税和徭役给捆绑住了,工商业自然就无人可用。 现在人头税和徭役全都折合成田赋,就等于是解开了百姓身上的枷锁。 获得更多自由的百姓,就有条件去从事更多的工作。 再想到同时颁布的商业税法,他心中对提出政策的人充满了敬仰。 为万民解绑,还能预见到商业大兴,提前一步制定好相关税法。 这该是何等的胸襟气魄,又是何等的高瞻远瞩。 本来他以为这项政策是那位陈伴读提出的。 仔细一问才知道,摊丁入亩竟然是太孙在南方巡查期间所提。 一条鞭法、商业税之类的,有传闻陈伴读也参与了,但未经证实。 不知道为什么,许柴佬对此没有丝毫怀疑。 定然是太孙和陈伴读两人一起商量出来的。 太孙灵光一闪,想到了摊丁入亩,陈伴读根据此法完善出了新的税法。 心中再次对两人的能力感到震惊,对大明也更加的向往。 “明君贤臣,天佑大明啊。” 许船木又介绍了一些别的事情,比如司法独立,比如税务稽查司组建,比如辽东纳哈出军团不战而降等等。 最让许柴佬感到震惊的,是高丽亡国的消息。 高丽也是区域强国,拥有数百万人口,竟然如此突兀的就被灭了? 大明的兵锋竟然强盛到了这种程度吗? 关键是,大明表现出来的侵略性,让他感到无比的陌生。 汉人王朝上一次如此强势,还要是数百年前的隋唐。 大明真的要重现汉唐雄风了啊。 这让许柴佬对大明更加的向往。 等全面了解过大明当前的情况,时间已经过去小一个时辰。 想到堂屋那群各家的代表,他意犹未尽的中止了谈话。 返回堂屋,那些老家伙竟然一个都没走。 要搁在平日里,自己敢让他们等这么久,早就闹翻天了。 不过也能看得出,这些人都面色不善。 那位赵家主更是嘲讽道:“许大郎真是好大的架子,让我们这么多人等你这么久。” 许柴佬不卑不亢的道:“赵伯父真是冤枉我了,事关重大我必须要了解清楚,才好向诸位叔伯汇报。” “否则误导了诸位叔伯造成损失,我可承担不起后果。” 许光宪自然要捧自家儿子,眼见还有人想找毛病,就抢先说道: “许船木那狗奴,我们问了几天总是吞吞吐吐没一句干脆话。” “你若是问出了什么,就赶紧说于诸位家主听。” “是。”许柴佬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道:“大明开海已成定局,朝廷组建了一支三百艘船的舰队。” “其中只五千料宝船就有百艘,三千料战舰四十艘,随行人员超过五万人。” “轰……”各家主再也顾不上形象,纷纷讨论起来。 就连许光宪都有些没绷住,连忙追问道:“消息可属实?” 许柴佬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等众人安静下来,才说道: “属实,许船木自幼跟随在我身边,为人靠得住。” “且这个情报与我之前听到的风声相符,做不了假。” 之前听到的风声? 众位家主都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难怪之前顶着那么大压力,非要派人去大明打探情报。 看来他真的有别的渠道,可以获得大明的情报。 许柴佬自然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他就是故意这么说的,好引起这些人的误会,方便自己做事。 “诸位都是长辈,有些话我本不该说。” “但现在是生死存亡的时刻,我就斗胆多说几句。” 赵家主皱眉道:“什么生死存亡时刻,许大郎你莫要危言耸听。” 有人附和道:“是啊,大明开海,咱们不过是回到从前罢了。” “而且有了大明水师震慑,咱们在南洋的生意更好做。” 不少人都持有相同的观点。 朝廷开海对他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怎么就和生死扯到一起了? 竟然不想着从中牟利,甚至搭上朝廷的顺风船,这些人果然老了。 许柴佬心中鄙夷,面上郑重的道: “朝廷此次开海表现的非常主动,规模如此庞大的船队,还有战舰护航。” “大家不会以为,朝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经商吧?” 赵家主嗤笑道:“呵呵……朝廷的目的不外乎是经商的同时出使列国,宣扬大明威风罢了。” “你不会以为,皇帝想靠这几百条船,将沿途各国全都灭掉吧。” “哈哈……”他的话引得在场不少人大笑。 许柴佬眼神里浮现一抹怒意,却隐而不露,淡淡的说道: “就在一个月前,大明灭了高丽。” 堂屋霎时间变得落针可闻,很多人脸上还挂着僵硬的笑容。 高丽虽然一直是中原王朝的藩属国,但也是传承数百年的大国。 且海贸一直很发达,是海商的重要贸易地点。 尤其是对于他们这些流落到南洋的海商,高丽更是庞然大物。 此刻骤然听说它被灭了,都有些不敢置信,也有些无法接受。 赵家主激动的道:“胡说,去年大明才往高丽派遣了使节团加以安抚……” “辽东还有北元太尉纳哈出的二十万强军,没有三两年大明休想拿下……” “拿不下辽东,他岂敢对高丽动手?” 赵家的主营业务就是高丽航线,每隔一两个月,都会有几艘商船过去贸易,所以对那边的情况了解比较多。 只是今年大明对辽东用兵,封锁了所有航线。 他们自然不敢和朝廷对着干,就暂时停止了高丽贸易。 也因此,无法获得高丽那边的情况。 可大明是正月出兵,现在才六月份。 除去路上行军时间,双方交战满打满算也就三四个月。 明军的战斗力再强,也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接连攻克辽东和高丽。 根据以往经验推测,大家自然认为他在说谎。 许柴佬摇摇头,说道:“纳哈出不战而降,明军王师水陆并进奇袭高丽。” “大将军李成桂被俘投降,有他帮助大明几乎兵不血刃拿下开京……” “这个消息应该很容易打听到,诸位不妨派人去打听一下。” 不理会众人的反应,他提高声音说道: “诸位,现在还以为大明的这支舰队,仅仅是为了经商吗?” 第243章 倭寇是我家扶持的 看着屋内乱作一团的众人,许柴佬心中非常的失望。 大明禁海之初他们也确实力挽狂澜,组建了商人互助会。 又和李首领那边达成默契,让南洋的明人得以立足。 那时许柴佬心中对这群家主充满了敬佩。 可是近两年,面对土人的挑衅,他们暴露出了致命的缺陷。 软弱。 最开始的时候,只有零星的部落试探性找麻烦。 大多数土人部落,还是很忌惮明人身份的。 如果那时候就狠狠的还击,表现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态度。 以那些土人欺软怕硬的德性,还敢蹬鼻子上脸? 忍气吞声换来的是变本加厉,大多数部落都认为他们好欺负,想要上来踩一脚。 现在再想反抗,对抗的就不是一两个部落,而是整个土人群体。 许柴佬亲眼目睹了这个变化过程,对这些家主从崇敬变成失望,再到现在甚至有点鄙夷。 他曾经游说过各家主,希望他们强硬一点。 换来了一个评价:冲动。 就连父亲许光宪都不理解他,几次劝说他退一步海阔天空。 他很清楚,自己羽翼未丰,还没有资格和这些话事人叫板。 于是就一改作风,一切以和为贵。 果不其然,很快就成了年轻一辈的佼佼者,深受各家赞扬。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心中的那一簇火苗从未熄灭,反而因为压抑变得更加暴烈。 只是缺少一个爆发的契机。 现在,这个契机来了。 大明开海,他一定要趁此机会做点什么。 那支舰队随时都有可能到来,时间紧迫,他已经懒得看这些人打嘴仗了。 因为他知道,以这些人的德性,再商量一百年也不会有结果。 于是他留下一句:“我还有些事情,先行告退,诸位长辈且慢慢考虑。” 然后转身离去。 出了家门,他直奔港口旁的一处小院。 “笃笃笃。”三下敲门声,里面传来警觉的声音:“谁?” 人还在,许柴佬心中松了口气,提高声音说道: “岑兄,是我,许大郎。” 吱呀声中门被打开,岑信通的身影出现在眼前: “许大郎,我就知道你会来找我的。” 许柴佬深吸口气,按捺住激动情绪,说道:“谢岑兄提醒,此情柴佬永不敢忘。” 岑信通很是满意,将他让进去,又把门关好。 “许大郎这么着急来见我,恐怕不只是为了道谢吧?” 许柴佬笑着反问道:“岑兄不也在等着我到来吗。” “哈哈……”两人相视大笑。 岑信通说道:“人往高处走,我不想一辈子都只是个见不得光的密探。” “吾皇雄心勃勃,正是我辈建功立业之时。” “现在就有一场泼天富贵在眼前,不知大郎可愿放手一搏。” 许柴佬毫不犹豫的道:“求之不得。但在谈事情之前,岑兄是否应该先表明身份,告诉我要做什么?” 岑信通似笑非笑的道:“一旦你知道我的身份,将再无回头路可走,你还要问吗?” 许柴佬说道:“今日我来,就已经表明了决心,岑兄无需怀疑。” “好。”岑信通也不再犹豫,拿出腰牌印信: “某乃锦衣卫密探岑信通,见过许大郎。” 果然如此,许柴佬是知道锦衣卫凶名的,连忙行礼道: “之前不知岑兄身份,若有得罪之处还望海涵。” 岑信通点点头道:“来南洋谋生之人众多,然多碌碌之辈,唯有大郎你能成大事。” “之前向你透漏诸多情报,也是一种试探……你没有让我失望。” 许柴佬自得的道:“岑兄过奖了,没有让你失望就好。不知岑兄所言大富贵为何?” 岑信通严肃的道:“在说此事前,我要先告诉你一个最新情报。” “陛下废除高丽国号,重建朝鲜王国,并改封潭王为朝鲜王。” 这个结果,许柴佬并不算太意外。 大明既然打下了高丽,就必然不会再让其复国。 不论是设置郡县派遣流官治理,还是册封皇子就藩,都属于常规操作。 他只是有些不明白,岑信通为什么特意提起此事。 难道他想谋划吕宋? 可这里向来被视为化外之地,而且条件也确实很恶劣,朝廷也有兴趣吗? 这时,岑信通缓慢的道:“陛下有二十三位皇子。” “咝……”许柴佬倒吸一口凉气,他哪还不明白对方的意思。 就是在打吕宋的主意。 以这里的土地面积,足够册封一到两个藩属国了。 如果真能参与其中,对他们来说确实是泼天大功。 岑信通盯着他,问道:“怎么,怕了?” 许柴佬深吸口气,大笑起来:“哈哈……我只怕岑兄的心不够大,又怎么会害怕。” “但吕宋有土人三十余万,仅靠我们这几个人,恐怕还拿不下这里吧,还是说岑兄有援兵?” 岑信通失笑道:“呵……还是大郎敢想,竟然想靠我们这几个人拿下吕宋。” 许柴佬却没有笑,而是定定的看着他。 岑信通收起笑容,说道:“朝廷的船队会先到南洋,一为通商,二为宣示宗主国地位。” “我所依仗的,就是这支舰队。” “但大明乃宗主国,不可行不义之事,不可发动不义之战。” “想要打吕宋,就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 “只要我们将出兵的理由准备好,剩下的事情反倒是简单了。” 许柴佬恍然大悟,说道:“原来如此,不知岑兄以为什么样的理由合适?” 岑信通说道:“勾结倭寇。” 许柴佬连连点头,道:“好计策。” 两人一拍即合,很快就商量好了细节。 许柴佬负责制造证据,岑信通负责和下南洋的舰队联络。 不过在此之前,还有一件事情要解决,那就是李奇义集团。 许柴佬将李奇义的事情详细讲了一遍,道: “李首领与我们唇齿相依,我不能不顾他的生死……不知朝廷对他们的态度如何?” 岑信通赞道:“大郎倒是重义气之人……你放心,张士诚早已成为过去。” “之前流落在两广的张士诚残部,去年也被太孙诏安,被分配了土地安居乐业。” “只要他不与朝廷做对,老老实实做正当营生,朝廷不会怎么着他们的。” 得到保证,许柴佬放下心来。 之后两人又聊起了大明这几年的变化。 作为锦衣卫密探,岑信通知道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即便很多涉密信息他不敢说,仅仅是能吐露的那些,也足够让许柴佬震惊的了。 期间他问了一个问题:“那位应命贤臣陈伴读,到底是何许人也?” 岑信通脸上露出敬仰之意:“将世上所有的溢美之词加诸在他身上,都不为过。” “如果你有机会进京,可以不见任何人,一定要找机会拜会他。” “若能得他点拨一二,就可使你受益无穷。” “若能入得他的眼,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见他对陈景恪如此推崇,许柴佬试探的问道: “莫非近几年的变革,真的与他有关?” 岑信通说道:“有些事情不能说,不过有些事情已经半公开,告诉你也无妨。” “黄河改道确实是他的计划,据我得到的情报,这次谋划辽东和高丽也是出自他的手笔。” 即便早就知道陈伴读不简单,也早就猜到他参与了近几年的变革。 听到这番相当于是明示的话,许柴佬也不禁感到震惊。 “如此奇人,真恨不得当面聆听教诲。” 又聊了一会儿,许柴佬告辞离去。 回去后立即通过信使约见了李奇义。 双方见面后,他开门见山的说明了当前的情况。 李奇义得知大明近几年的变革,也是大为震惊。 “朱……咳,天子真乃明君也,陛下输得不冤。” 天子指的是朱元璋,陛下说的则是张士诚。 许柴佬说道:“大明单独组建水师衙门,足见对海洋的重视。” “此番开海必然要有一番大动作,不知李首领准备如何应对?” 李奇义沉默良久,才说道:“我们只求能回归故里当一老农。” 许柴佬诚恳的道:“你们都是知海懂海之人,若就此回归故里,实在太屈才了。” “如果李首领信的过我,不如采购几艘商船,咱们一起……” 李奇义态度非常坚决:“谢许大郎美意,我意已决。只求许大郎能帮忙说项,让我等回归故里。” 许柴佬惋惜的道:“可惜……好吧,既然李首领已经有了决定,我也就不再多劝。” “待时机成熟,我就请人将此事上奏,看能否让你们回去。” 李奇义感激的道:“谢许大郎相助,若有用的到我的地方尽管开口。” “只要我能做到的,绝不推脱。” 许柴佬犹豫了一会儿,才说道:“还真有一事,想要请李首领帮忙。” 李奇义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说道:“哦,不知是何事?” 许柴佬说道:“之前咱们没少受这些土人的气,现在大明的力量重返南洋,我准备借机出一口恶气。” 李奇义松了口气,大笑道:“我还以为是什么事情,如果是出气,那也算我一份。” “不知你准备如何做?又需要我怎么配合?” 许柴佬露出凶狠的表情,说道:“大明最痛恨的敌人,必然有倭寇一席之地,我准备……” 他如此这般说了一番。 不外乎是栽赃陷害,污蔑某些土人和倭寇勾结。 考虑到李奇义的身份,他没有说是为了谋划吕宋,只说是为了报复欺凌他们的土人。 以免李奇义产生别的想法,坏了他们的大事。 “如果李首领能冒充倭寇,和部分部落接触,并留下证据……” “待大明船队到达南洋,我自有渠道将证据呈上。” “相信大明会给他们一个足够深刻的教训。” 李奇义眼皮子直抽搐,许大郎好阴险的计谋,好毒辣的心肠。 大明对倭寇的痛恨有多深,在海边谋生的人最清楚不过。 如果真被他栽赃成功……那教训确实足够深刻。 说不定部落都能被愤怒的大明水师给推平了。 不过…… “哈哈……好好好,许大郎果然不是一般人,这个计策我喜欢。” ----------------- 前面说过,吕宋国与其说是国,不如说是部落联盟。 大部落几千几万人,小部落可能就只是几百人的村子。 最大的几个部落相互妥协,推举出一个首领,并以这个首领的名义向大明朝觐。 平日里各个部落都是各自为政,互不统属。 首领想要做什么事情,也要得到其他大家族同意才行。 这种情况直到前世二十一世纪,都没有得到本质改变。 这种松散的联盟政治,大大方便了许柴佬的计划。 李奇义冒充倭寇,私下联络了几个中小型部落的首领,以超低价向他们售卖了许多从大明劫掠来的商品。 这些首领根本就没有丝毫怀疑,将这些商品全都买下。 甚至还按照规矩,挑出了一些珍贵的,献给了上面的大部落首领。 大部落首领同样没有放在心上。 虽然倭寇找他们销账很罕见,可也不是没有可能。 关键是,这些东西太便宜了,不买就是傻子。 至于大明会不会生气……双方远隔重洋,大明不可能知道消息的。 退一万步,就算是知道了又如何? 我们就说不知道对方是倭寇不就行了?大明还能因为这点小事把我们灭了不成? 想好借口之后,这些人用起赃物就更加的明目张胆。 甚至对于民间突然传出的,吕宋和倭寇有勾连的传闻,也只是下令不要传谣,然后就没什么然后了。 但以吕宋这种松散的部落联盟,这种禁令几乎没什么用。 大家公开在大街上讨论,都没人过来制止。 甚至有土人,直接跑到南洋明人面前进行威胁: “不给钱,就找倭寇将你们全杀了,钱财全给你们抢光。” 谣言越传越离谱,慢慢的就变成倭寇是受到吕宋支助的。 倭寇全靠吕宋支持才能纵横大明沿海。 我吕宋扶持的倭寇,能将大明打的禁海,你们区区商人算什么? 拿钱。 殊不知,暗地里已经有人将这些证据都收集起来。 六月二十
相关推荐:
万古神尊
女奴的等价替换
白日烟波
这个炮灰有点东西[快穿]
家有甜妻:大叔的独家专宠
我的傻白甜老婆
山有木兮【NP】
新年快乐(1v1h)
深宵(1V1 H)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