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成了激进派中的激进派。 这些年经常资助探险队,收获还不小。 不过探索出来的基本都是小型岛屿,或者是新的海路,除此之外并没有特别大的发现。 但种子撒播的多了,总有一颗能开花结果。 这不就发现大洋彼岸了吗。 有一点很无奈,发现新大陆并不会带给他们太多荣誉。 因为此时的华夏,真不缺这点地。 不过还好,华夏人对粮食有着别样的感情。 发现新大陆不能带给他们荣誉,良种可以。 这一次,一定要重重表彰他们的功绩。 随着陈永和的讲述,陈景恪也终于知道了,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只有四个字能形容,九死一生。 不只是危险,还有迷茫和绝望。 “若非不想埋骨他乡,我们真的没有勇气回来。” 这是提起返程的时候,陈永和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他们没能发现白令海峡,回来的时候走的依然是阿留申群岛。 明知道前方的危险,依然义无反顾,只为了回到家乡。 叶落归根,这是融入华夏骨子里的思想。 事实上他们的担忧是正确的,返程途中一艘船终于坚持不住,被风浪摧毁。 全船三十余人全部遇难。 “回来的时候,我们将自己的衣物和头发分成两份,交给另外两艘船。” “这样只要有一艘船能回来,至少能带回一些念想……” 提起此事,陈永和难过的泣不成声。 陈景恪也伤感不已:“你们都是华夏的勇士,我会奏请陛下,为你们树碑立传。” “华夏子孙都会记得你们……” 陈永和不敢置信的道:“真的吗?” 陈景恪郑重的道:“放心,我……” 话还没说完,就被人打断:“真的,我保证。” 话音刚落,朱雄英龙行虎步的走了进来。 陈永和有些迟疑的看着他,不知道这个年轻人是谁。 陈景恪还没说话,松下纯太郎已经噗通跪下,谄媚的道: “臣参见太子殿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朱雄英都没理他,径直来到陈永和面前,说道: “你们辛苦了,大明会记得你们的功劳的。” 陈永和激动的浑身颤抖,也跟着噗通跪下: “草民陈永和参见太子殿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朱雄英将他搀扶起来,说道:“壮士无需多礼……” 一旁的松下纯太郎见没人搭理自己,就悄悄的爬了起来。 对陈永和的待遇羡慕不已。 啥时候我也能得到太子殿下如此礼遇啊。 不行,一定要做出一番大功绩,如此才能真正成为大明人。 众人都没理会他,朱雄英安抚了一下陈永和,朝陈景恪使了个眼色,询问到底怎么回事儿。 他也是刚到,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只是听到陈景恪说,要给这些人树碑立传,才跟着说的。 这就是信任,他相信陈景恪这么做必有缘由,自己先支持再说。 陈景恪接到暗示,立即就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 并重点强调了新大陆,几千里都没走到头的海岸线,以及良种。 朱雄英自然也是秒懂重点,新大陆?庞大的大洲?高产良种? 好,好,实在太好了啊。 别说树碑立传,要是证实是真的,封侯都不在话下。 “走,咱们去船上看看新大陆的良种,陈壮士你走我身边,路上为我介绍一下新大陆的情况。” 朱雄英迫不及待的说道。 之后,众人一起前往码头。 路上陈永和详细介绍了新大陆的情况。 新大陆很大,土人很多,但多以部落为主。 不过也有较大的势力,比如有一个叫特诺奇提特兰的部落,就有二十多万人。 他们擅长用黑金刚制作器具……黑金刚是佛教对黑曜石的称呼。 这个部落还有航海技术,陈永和他们刚到达的时候,他们派出了三十余艘船进行监视。 只是他们的船比较小,也无法去风浪较大的地方。 朱雄英很快就抓住了重点,没有马,没有金属器具。 那简直太好了。 一旁的陈景恪听的也很认真,他对印第安人了解也不多。 只知道曾经有个玛雅文明,然后就是被西方列强欺负的很惨,就再没有别的了。 不过有一些基本的情况他还是知道的。 美洲确实没有马,这极大的限制了他们的脚步。 所以他们多以部落为主体生存。 只有沿河流的地方,才会形成比较大的部落联盟。 至于金属器具,说起来印第安人也是倒霉。 美洲的金属储藏非常丰富,但埋藏都非常深,靠手是很难挖到的。 这也导致他们始终未能点亮金属科技。 这让陈景恪想起了一个梗: 挖矿需要金属器具,可没有矿就没有金属器具…… 不过印第安人因地制宜,发展出了丰富的黑曜石文化。 制作出了精良的黑曜石器具,包括武器。 但没有金属器具,就无法制作大型工具,只能向着小巧精美的方向发展。 这也意味着,他们的上限被锁死了。 面对骑兵、金属武器、坚船利炮,他们脆弱的像一张纸一样。 一边听着陈永和的介绍,陈景恪一边和自己了解的知识做对比,对当前的美洲有了大致的了解。 不能说人家落后,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印第安人已经做到了自己能做的极限。 他们的城邦也同样拥有不错的文化。 甚至很多部落施行的制度,真的有点华夏古代圣贤时代的特点。 比如友善,比如团结,比如没有森严的阶级。 “我们曾经到过一个部落,他们那里非常团结,绝不会抛弃自己的族人。” “有人生病了,他们想的不是隔离,而是大家一起围在他身边。” “他们相信,这样可以把自己的力量借给病人,又或许是可以感动天神吧。” 松下纯太郎不屑的道:“愚昧,如果是传染病,岂不是会死更多人。” 朱雄英也点头表示认同,作为个人可以这么做。 但作为首领要为整个部落负责,怎么能容许这种事情发生呢? 陈景恪没有给予评价,从行政管理角度考虑,他们说的确实没错。 可那个印第安部落就错了吗?他们真的愚昧吗? 站在他们的角度,自己没有错。 为了照顾族人而死,他们认为自己死得其所。 这就足够了。 不过总体来说,美洲大部分土地都处于莽荒状态。 当地土民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建立部落城邦。 拥有不错的文明。 但繁荣程度比起华夏文明,自然是远远不如。 朱雄英更关心的则是,对方的实力不强。 大明可以轻松征服那里。 第429章 良种 一行人很快就来到了码头,得知太子到来,船员们有多激动可想而知。 朱雄英没有着急去看良种,而是先安抚了大家。 在这里他说话就保守了很多,没有说什么树碑立传之类的。 只说大家的功绩朝廷看到了,不日就会有奖赏下来,不会让诸位白辛苦的。 即便如此,也让一群人感动的热泪盈眶。 之后他们才去船舱里,查看了带回来的各种物资。 首先看的自然就是良种。 不得不说,前世网友戏称华夏是种菜民族,是有一定根源的。 就比如陈永和他们,外出探险带回最多的就是各种植物的种子,还有一些可以扦插的树枝。 这次他们总共带回了十几种蔬菜粮食种子,其他的可食用植物也有十几种。 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红薯、土豆、玉米、南瓜等。 最先被拿出来的,也是这几种。 红薯有七个,普遍都是家常吃饭用的瓷碗大小。 能看得出来,这肯定是特意挑选最大个的带回来的。 土豆有三十三个,有点出乎陈景恪意料的是,这玩意儿最大的才和鸡蛋差不多。 比起前世常见的小了好几圈。 不过他也能想到,土豆应该是经过培育才高产的。 反倒是红薯,和前世见过的品种区别不大,这才是值得奇怪的地方。 事实上他不知道的是,薯类大多天生高产,红薯也不例外。 这玩意儿一出场就以高产著称。 前世人类培育,更多也是往抗虫抗病害方面努力,产量方面提升其实并不大。 土豆不一样,这东西最初的产量并不高。 传入欧洲也并不是直接就成为主粮的,而是经过上百年的选育才有了高产品种。 然后成为餐桌上的主食。 现在他看到的土豆,还是比较原始的那种,算不上良种。 别的玉米、南瓜等种子,和前世也没有什么显著区别。 这也不奇怪,这些东西同样经过印第安人几千年培育,种子早就成熟了。 除非人类进入科技时代,利用科技点亮高产属性。 光靠人工选育,已经很难出现大幅度增产了。 这一点上,和水稻其实差不多。 明清时期水稻理论亩产已经可以达到四百斤,这是杂交水稻出现之前,选育能达到的巅峰了。 陈永和知道他们最关心什么,指着红薯说道: “就是这种薯,亩产可达千斤,我们亲眼见过。” 朱雄英伸手拿起一块,只觉入手沉甸甸的。 尽管心中还是有怀疑,可亲自接触到实物,还是让他非常的高兴。 “好,好,好,有了此物,大明百姓再也不怕饥馑了。” “不过……怎么只有七个?” 陈永和连忙解释道:“回来的时候我们带了两百多个,分别装在三艘船上。” “只是此物不耐储存,大多都腐坏了,这七个是仅剩下的。” 陈景恪插话道:“薯类一般都可以用块茎繁育,秧藤还能扦插,想来此物也是如此。” “别看只有七个,培育好了能种好些地呢。” 陈永和连忙说道:“对对对,就是如此。” “薯块有小点的地方,就是这里,切下来埋在土里就能发芽。” “藤条可以扦插,极易存活。” 朱雄英露出释然之色,小心的打量着手中的薯块,说道: “原来如此,不知此物何时种植?生长习性如何?” 陈永和讲解道:“土民说此物可在四月和八月种植,不过八月种植的产量要低一些。” 朱雄英眼睛一亮,高兴的道:“那正好,现在刚入八月,正好种植一茬。” “产量低一些也无妨,多产一颗薯块,明年就多一枚种子。” “你了解过如何种植此物吗?” 陈永和迟疑了一下才说道:“了解过,但并未亲自种植过……” 朱雄英一摆手说道:“没关系,我会找最有经验的老农来协助你,务必将此物种出来。” 陈永和自然不敢不答应:“是,草民遵命。” 陈景恪在一旁默默的看着没说话,这玩意儿他可太知道怎么种植了。 别说这个,玉米、南瓜之类的,他都知道。 毕竟上辈子没少种。 但这一世他也是第一次见,自然不能表现的很熟络,只能假装不知道。 不过问题不大,红薯是真的很好活。 只要季节对,高低都能见点产量。 而且不要小瞧这个时代的农业专家,一法通万法通。 了解了一种作物的基本习性,他们就能摸索着给种出来。 之后陈永和又介绍了一些红薯的缺点。 没办法作为主食,吃多了烧心、胃酸,还容易产生浊气(屁多)。 所以只能作为辅粮使用。 朱雄英并未失望,亩产千斤还要啥自行车啊? 再说了,对于没饭吃的老百姓来说,这些缺点又算的了什么。 之后,他们又参观了其他种子。 对剩下的东西,朱雄英最感兴趣的就是玉米了。 这么大的颗粒,就注定产量不会太低。 仔细询问,发现并非如此。 玉米的产量也就一二百斤的样子,比起小麦之类的没有什么优势,更比不上水稻了。 陈景恪心中暗道,那是你们不知道玉米的赛道在哪。 这玩意儿的优势有两个。 其一秸秆高大,不论是作为动物饲料还是其它用途,都要超过别的粮食作物。 其二特别适合山区、丘陵等土地种植。 即便是在碎片化、贫瘠土地上,产量依然不会大幅度减产。 对于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的华夏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补充。 清朝粮食增产,玉米的功劳很大。 但这么做也带来一个严重后果,水土流失加剧。 边边角角但凡有点土壤的地方,都被开垦出来了。 局部地区几万年才形成的薄薄一层土壤,短短百年就流失的七七八八。 所以清朝老照片上,背景都是光秃秃的,见不到多少绿色。 当然了,将水土流失都归结于垦荒种植也不准确。 还有个因素是燃料。 砍柴烧火这四个字,背后是一座座青山被砍伐一空的现状。 还有就是气候变迁,小冰河期到来。 总之吧,种种因素因素加起来,才造成了水土大面积流失的情况。 言归正传。 尽管对产量有所失望,不过朱雄英也没有就此对玉米失去兴趣。 不管怎么说,多一种粮食作物总是好的。 说不定它就具备某种优势了呢。 南瓜朱雄英也很喜欢,没别的原因,不挑地还高产。 能当菜吃,还能熬汤,饿极了还能当主粮果腹。 说白了,只要是高产的作物,他都喜欢。 陈景恪早就知道这些东西,除了最初的惊喜,之后反倒是正常了。 良种固然重要,但对目前的大明来说,却也不是刚需。 现在大明的粮食是够吃的,自从南洋开发以后,更是出现了富余。 良种的到来,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比起粮食,更让他关注的是另外一种东西。 金鸡纳树。 陈永和有些感慨的说道:“……最危险的一次,我们有二十几个人感染了疟疾。” “带去的药物也用光了,只能向当地土民求助。” “他们很热情,看过病情之后,就拿出了这种树的树皮。” “煮水喝下去,病果然好了。” “回来的时候,我特意讨要了一些种子。” 朱雄英一听是治疗疟疾的,就不再关心了。 经过陈景恪的纠正,确认了黄蒿才是传说中的青蒿,大明已经有针对疟疾的办法了。 再加上藿香正气水,南方的高温潮湿气候,已经不再如之前那般致命。 现在再多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影响也不大。 说白了,依然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 陈景恪却不一样,作为医生他很清楚青蒿汤的缺点。 最大的缺点就是不易保存。 还有个缺点是单株含药量比较低,需要大剂量效果才好。 在神州大地这些缺点影响还不大,毕竟到处都是青蒿,有需要了去割一点回来就行。 可是对于出海的人,或者本地不产青蒿的人来说,就不方便了。 青蒿素真正发挥作用,还要等到科技提高,能将其单独提取出来之后。 金鸡纳树不一样,这玩意儿疗效不如青蒿素,可单位体积内含药量是超过青蒿的。 关键这玩意儿的树皮保存非常方便。 真得病了,把树皮扔锅里煮一煮就有效果。 虽然金鸡纳树的树皮里,含有对人体有害物质,喝多了副作用大。 但少剂量服用,用来治疗疟疾,是没问题的。 所以,在得知他带回了金鸡纳树的树种,陈景恪就问他讨要了过来。 对此大家并没有多想。 毕竟他本身就是神医,对药物好奇是很正常的。 看完植物的种子,又看了一些其他东西。 比如动物的皮毛。 那边确实有一些独有的动物。 他们也试图带一些回来,只是全死在路上了。 这很正常,毕竟是探险队,人能活着回来就不错了。 其他动物,就算不饿死,也会沦为口粮。 当然,最多的还是各种器具,其中以黑曜石的器具最多。 这些都是印第安人最常使用的。 陈景恪细细观看,也不得不赞叹一声,确实有独到之处。 印第安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将黑曜石科技发展的相当的优秀。 比如黑曜石刀具,锋利无比。 除了韧性不足,别的并不比金属武器差。 还有黑曜石的箭矢、长矛、短矛…… 在小规模冲突的时候,还真不好说谁能赢。 当然,大兵团作战他们必然不行。 还有各种精美饰品…… 这玩意儿要是被佛教徒看到,绝逼会当成佛器供起来。 只能说,印第安人可惜了。 先天条件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真不是智慧方面的问题。 观看过后,朱雄英令锦衣卫将所有的种子都打包带走,别的器物挑选一部分有特色的带走了。 其他的都留给了这些人。 但这些东西并不是白拿的,虽然暂时没有办法给予他们封赏。 朱雄英还是以太子的身份,对他们进行了赏赐。 临走的时候,陈景恪看了看这两艘破破烂烂的海船,心中一动说道: “这两艘船,还有上面的一些物品,我出市场十倍的价格买了。” 陈永和惊讶不已:“啊这……这如何使得?” 他还以为陈景恪是变着花样奖励他们,心中非常的感动。 陈景恪却直言道:“我准备建立一座博物……纪念馆。” “就是建一个地方,把这两艘船以及你们用过的所有物品,都保存在那里面供所有人参观。” “以此来纪念你们的伟大壮举。” 他不解释还好,越解释陈永和等人就越感动。 树碑立传不敢想,真要是建个地方,把他们用过的东西保存展览。 那也是一项荣耀。 陈永和等人再次激动的跪下叩首。 安抚了他们几句之后,他们一行人才离开。 至于陈永和他们,后续自然会有官吏来接待他们。 都是华夏的英雄,可不能屈待了。 回程的路上,朱雄英若有所思的道: “你真准备为他们树碑立传,还要建立那个什么纪念馆吗?” 陈景恪反问道:“难道他们不值得吗?” 朱雄英想了想,说道:“值得,但恐怕很难。” 陈景恪叹道:“我知道,以发现新大陆的名义,为他们树碑立传确实很难。” “但是别忘了良种。” “如果薯块真的能亩产千斤,必然是天下震动。” “别说是为他们树碑立传,封侯都没人敢说半个不字。” 朱雄英恍然大悟,说道:“也是,以良种的名义,一切都简单了。” “不过你真的相信那薯类……这名字真拗口,改给取个正经名字。” 陈景恪笑道:“要不你给取一个?这也是一段佳话。” 朱雄英有些意动,不过最终还是摇头说道: “皇爷爷皇祖母和我爹都在,哪轮得到我取名字,先请示他们再说吧。” “对了,你真的相信那东西能亩产千斤?”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薯类向来高产,我相信此物也不例外。” “而且细心培育,我觉得产量远不止千斤。” 朱雄英振奋的道:“你都如此说,那看来是八九不离十了。” “走,回宫,向皇爷爷和我爹报喜去。” 第430章 殷 皇宫,听到又有新大陆被发现,朱元璋和朱标并未表现的太过激动。 相反,两人都默然无语。 朱雄英挠了挠头,问道:“你们……怎么了?” 朱元璋摇摇头,苦笑道:“井底之蛙,不知天地之广阔。” 朱标语气复杂的道:“以前我以为天下不过脚下这一隅之地。” “后来长大了,知道了身毒、南洋、以及西方世界。” “我一度以为,这就是天下。” “前年炎洲被发现,现在又有一座更加庞大的新大陆被发现……” “现实一次又一次打破了我对世界的认知。” “我在想,世界到底有多大,会不会还有新的大陆。” “会不会有比我们还要强大的国家,此时也正在向外探索。” “我们和他们,会不会发生战争。” 朱雄英却没有那么感慨,反而斗志昂扬的道: “怕什么,我倒真希望能有一个强大的对手,否则这个世界太寂寞了。” 朱元璋和朱标却都摇摇头,他还是太年轻了啊。 不过年轻人有锐气是好的,所以他们也没有反驳他的话。 陈景恪能感受到两人的想法,就是年龄大了,时间一天比一天少。 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生出了时不我待之感。 而且面对这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他们需要做的实在太多。 大明内部的变革还未完成,周边的土地也未消化吸收。 计划中的世界体系,还在起步阶段。 每一次新的地理大发现,都必然会让他们生出紧迫感。 这是人之常情无法避免,所以陈景恪并未安慰两人,而是说道: “世界到底有多大,到目前依然是未知。” “但根据已知的信息,我们可以总结出很多规律。” 朱元璋看向他,问道:“你又总结出什么规律来了?” 朱标和朱雄英都向他看来。 陈景恪说道:“这个世界就是一片黑暗森林,每一个存在于世间的文明都是带着刀剑的猎人。” “他们既要和凶猛的野兽搏斗,还要时刻小心其他猎人的袭击……” “赢家通吃,败者失去一切,甚至连存在的痕迹都会被抹去。” 朱元璋不禁想起了,陈景恪曾经说过的起源文明、次生文明。 已知的几大起源文明,就只剩下华夏未出现过断层。 其他起源文明全都被灭绝过,或者出现过断层。 再联想到接二连三的地理大发现。 世界广阔无边,没有人知道在未知的地方,隐藏着什么样的对手。 一不小心就会被敌人发现,然后被消灭。 确实有点黑暗森林的样子了。 同样是战争,自然是先发现目标的人占据优势。 至少拥有更多的备战时间。 想到这里,他坚定的说道:“大明必须要变强,变得更加强大。” “要主动走出去探索全世界,先一步摸清敌人在哪。” 朱标比较冷静,说道:“变强和探索是必须的,但不能盲目,否则会自乱阵脚。” 至少目前已经探知的世界,需要大明用几十年上百年才能消化。 就算再有新的地理发现,也无能为力了。 所以,还是要深化变革,然后占领并稳固已经发现的土地。 说白了,现在大明不需要制定什么新计划,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发展就好。 看起来方才大家说了一通废话。 实则不然,方才的一席话,坚定了大家的信心,确立了大明未来的发展方向。 总结起来八个字,深化变革、稳步扩张。 之后他们才开始谈论新大陆的情况。 得知新大陆上土民的情况,朱元璋和朱标都长长地舒了口气。 人口虽然很多,但对大明构不成威胁。 按照黑暗森林的逻辑来看,大明才是猎人,他们只能当猎物。 至于如何开发新大陆,他们确立了一个大体的方针。 先建立据点,慢慢的迁徙一些人口过去。 将来有机会,就在那里建立几个封国,让诸侯王去征服土民。 人口灭绝从来都不是华夏的选择。 华夏对自己的文明有足够的自信,我们会用另一种方式来治理这个世界。 那就是用武力征服,然后用文明教化。 以后那座新大陆上的土民,都是华夏子民。 至于新大陆如何命名,本来老朱想按照习惯,从古籍里挑选一个名字。 陈景恪却说道:“陛下可还记得《华夏简史》里记
相关推荐:
NTR场合_御宅屋
娘亲贴贴,我带你在后宫躺赢!
百美仙图:女神宝鉴
娇软美人重生后被四个哥哥团宠了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秘密关系_御书屋
深宵(1V1 H)
镇妖博物馆
沉溺NPH
机甲大佬只想当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