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夜夜乘欢_新御书屋 > 第281章

第281章

假,可毕竟也在一点点推进。 目前大明蒸蒸日上,实在没必要冒进破坏这种局面。 所以,他们对这次的行动,是不支持的。 甚至连朱标都是这种想法。 只不过老朱、马娘娘、朱雄英、陈景恪,都认为有必要这么做。 四比一的情况下,朱标只能放弃自己的想法。 虽然他们四个人都认为应该这么做,但想法也存在一定差异。 老朱、马娘娘、陈景恪三人是深知,权力争斗是要流血。 想让士绅、豪强阶层让出权力,更要流血,还要流很多血。 朱雄英则是认为,和这群虫豸搞拉扯,只会耗尽国家的元气。 以雷霆手段将他们全部摧毁,才是最省时省力的办法。 同时也能震慑住所有人,让他们不敢不遵守律法。 在当前的大明,他们四个人共同做出的决定,没有人能推翻。 但正式的命令还未下达,内阁学士们依然在努力劝说。 这本身就是他们的权力,倒也没什么可指摘的。 不过…… 陈景恪脸色凝重,他知道这一次必须要大动干戈了。 而且这么大的事情,光靠锦衣卫那点人手,显然是处理不过来的,必须得出动更多人手才行。 锦衣卫拥有两个卫所一万两千人,看起来很多,可他们要监控的是全世界。 目前能调动的也就三四千人。 看这点人打击一下劣绅恶霸还行,扫H处E就力有未逮了。 至于依靠当地的衙役捕快……想都不用想,这些人肯定会包庇本地罪犯的。 而且衙役都是本地人,也怕事后被报复,不敢参与进来。 只有军队不怕,那些恶霸再恶也不敢动军队。 况且,军人都是异地当兵,没有乡土情节,不会包庇那些罪犯。 将来退役了回到家乡,那些恶势力也没能力报复他们。 就在这极短的时间,陈景恪心里已经有了大致的计划。 必须要动用一下军队了。 然后他才迈步进入内阁。 刚进门远远就听到朱雄英的声音:“……这就是你们说的民风淳朴?” “慢慢教化?你们告诉朕,这种要怎么改?” “法不责众?好呀,那你们给朕拿出一个处置的办法来?” 连很少用的‘朕’都用了,可见他是真生气了。 内阁七学士排成一排站在那里,脸色也非常难看。 至于其他官吏,那更是低着头大气都不敢喘。 有眼尖的见到陈景恪进来,不禁大喜,救星来了。 有人唱红脸,那就得有人唱白脸。 陈景恪先是见过礼,接着又假装不知道缘由,问道: “陛下,发生什么事情了,让你如此生气。” 朱雄英秒懂,使劲拍了拍桌案上一尺多厚的资料,怒道: “这是锦衣卫刚刚呈送上来的,你自己看看下面都成什么样子了。” 陈景恪走过去随便拿起一本翻了翻,又是一阵血压升腾。 朱雄英说道:“看到了吧?都这样了,他们还反对朝廷出重拳,这与包庇罪犯何异?” 陈景恪放下卷宗,假意劝道:“陛下,阁老们公忠体国,您这么说实在太冤枉他们了。” 朱雄英秒接道:“公忠体国?那就我是坏人了?那锦衣卫的报告是伪造的?” “下面已经烂成了这幅样子,有人向上面汇报吗?” “内阁统管国朝内政,他们就是这么管的?” 陈景恪说道:“按照以前的标准,这些确实不算什么大问题。” “或许下面的人也是因此,才没有向上汇报。” 朱雄英怒道:“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如果还抱残守缺,那大明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落实雇工法你们拖延搪塞,打击犯罪你们觉得劳师动众。” “社会风气是怎么败坏的?” “今天这里差一点,觉得没什么。每天那里差一点,又觉得问题不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里差一点,那里差一点,社会的风气焉有不败坏的道理?” “这点道理你们都不懂,圣贤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内阁七学士脸色别提多难看了,被指着鼻子喷,这还是多年来第一次。 但他们不敢怪朱雄英,而是恨极了下面的人。 劳资们天天维护你们,结果你们就弄了个这? 说实话,刚看到锦衣卫报告的时候,他们也无比震惊。 社会上竟然已经存在如此多的问题,这要是不管,恐怕社会风气、道德水准会大滑坡。 这对熟读华夏典籍的他们来说,是绝对无法容忍的。 他们可以接受穷,可以接受弱小,但绝不能接受社会风气败坏。 因为穷、弱小只是一时的,只要努力总有变富变强的那一天。 道德水准一旦大滑坡,那就彻底没救了。 陈景恪见气氛烘托的差不多了,再说就真的让人下不来台了,给朱雄英使了个眼色,说道: “阁老们也是被下面的人给蒙蔽了,相信经过这一遭,他们能认清现实,支持朝廷政策的。” 说着他又给几位阁老使眼色。 内阁学士们还能说啥,就坡下驴表示支持陛下的一切命令。 朱雄英也顺水推舟道:“哼,每人就此事给我写一份奏疏,明天就呈上来。” “我要看到你们对此事的态度,和解决的办法,不要想糊弄我。” 见他将自称重新换成‘我’,大家都知道暴风雨过去了,纷纷松了口气。 陈景恪又宽慰了几句,朱雄英也逐渐平静下来。 就在众人以为事情就此过去的时候,他又突然开口说道: “这次行动,需要动用地方驻军了。” 内阁七学士有五个大惊失色,动用军队? 但因为刚才的事情他们也不敢再强烈反对。 詹徽小心翼翼的道:“安平侯,此事是否再商榷一二?” 还不等陈景恪说话,同为七学士之一的傅安却说道: “如果锦衣卫的调查属实,不出动军队是无法遏制此事的。” 众人都知道,他在南洋的时候,也是杀的血流成河。 现在南洋能大治,多赖他打下的基础。 所以,对于他的意见,大家都不敢不重视。 景川公曹震也颔首道:“现在已经不是简单的处置几个劣绅、奸商那么简单了。” “有百姓参与进来,光靠锦衣卫那点人,是无法解决的。” “如果不能用雷霆手段将他们震慑住,反而会激起民变。” 他是元末乱世杀出来的,说出来的话更是没人敢不重视。 民变,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 大明已经有十七年没有发生过民变了。 研究历史的都知道,即便是所谓的大治之世,都经常有民变发生,只是规模大小的问题罢了。 以大明的国土面积和总人口,十七年没有民变,在历史上都是少有的盛况。 也正因为这么长时间没出现过民变,以至于很多人都下意识的忽略了这个问题。 所以当这个问题被重新提出,阁老们都心中一惊。 朱雄英也忍不住深吸口气,十七年没发生过民变,要是在他当政时期发生了,那这脸就丢大了。 所以他斩钉截铁的道:“此事就这么定了,景川公你和顾大都督尽快拟定一份方案呈上来。” 曹震回道:“是。” 朱雄英又看向另外六个人,说道:“我不管你们内心里是怎么想的,此事就此确定。” “我不希望你们谁因为私心拖朝廷后腿。” 詹徽六人神情一肃,回道:“谨遵圣命。” 这是目前内阁和皇帝形成的默契,在事情做出决定前,大家可以各种提意见。 朱雄英就算生气,也最多喷他们一脸唾沫,不会真的拿他们怎么样。 但事情一旦决定,都必须全力以赴去做。 谁拖后腿谁出局。 之前他们反对激进推进人权,那是因为这个命令还没有正式下达。 现在朱雄英决议这么干,他们马上就放弃了自己的想法,开始围绕这个计划制定方案。 不过陈景恪也知道,目前的默契局面来的很不容易,也不想破坏。 所以他还是给几位学士解释了出动军队的原因。 先是讲了不管的后果有多严重,又说了查办的难点在哪。 “这次我们不光是要打击黑恶势力,还要同时把雇工法落实下去。” “如此一来,劣绅奸商和黑恶势力很容易就会勾结在一起。” “他们有钱有人,会发生什么事情,方才曹公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最后表示,锦衣卫力量不足,无法展开如此大规模大面积的行动。 也无法应对可能发生的民变。 地方差役不可信任,因为本地人会相互包庇。 况且就算他们不包庇,也会害怕被报复不敢出力。 军队就没有这方面顾虑了。 可以说,动用军队也是对地方官吏的一种保护。 “地方官吏置身事外,等锦衣卫和军队的行动过后,他们也好出来收拾残局。” 一番解释下来,几位内阁学士果然都露出释然之色,纷纷说道: “安平侯顾虑周全,是我们想的太简单了。” 如此,在高层愉快的氛围下,达成了共识。 一旁的内阁行走们,也听得连连点头,并再次赞叹。 还得是安平侯啊,这么棘手的事情都能快速的理清,拿出方案,并统一大家的意见。 第545章 逆转潮流 这么大的事情,不可能他们几个关着门就确定了,很多细节需要商榷。 各部门又要如何参与,这些都需要提前计划好。 况且,也得去请示一下老朱和朱标不是。 从内阁出来,朱雄英和陈景恪两人就前往慈宁宫,正好朱标也在这里,省的多跑一趟。 由陈景恪开口,将此事告知了老朱、马娘娘和朱标三人。 听闻过后,三人脸色都非常凝重。 强硬如老朱都有些迟疑了,道: “动静是否有些太大了?万一逼起民变就不好了。” 倒不是他年老变怂了,而是因为他经历过乱世,知道民变的可怕。 朱标也说道:“是啊,这么折腾一次,恐怕又要乱上许久了。” 马娘娘却说道:“你们的想法是对的,这种事情如果不及时制止,以后再管就难了。” “但你们的手段太过激烈了。” “可以一地一地的来,这样就算有民变也只是一地之事,朝廷反手就可以镇压。” 老朱连忙点头说道:“对对对,妹子说的这个法子好,可以一地一地来吗。” 朱雄英刚想开口争辩,就被陈景恪伸手阻止: “是我没有说清楚,情况看似很复杂,其实非常简单。” “出来作恶的,只是其中的一小撮人。” “大多数百姓刚刚分到土地,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们是最不想折腾的。” “恶霸横行,最先受到的伤害的也是他们。” “若说最想奸商恶霸死的,也是深受其害的百姓。” “我们在行动之前,要宣传到位,让百姓知道朝廷在惩奸除恶。” “如此他们就不会被裹挟。” “大多数百姓不参与,剩下那一小撮人,是翻不了天的。” 朱元璋说道:“咱就怕有人借机生事。” 陈景恪回道:“那您太小瞧均田制的威力了,百姓是从大明朝廷手里拿到的土地。” “只要他们的土地不丢,谁都别想鼓动他们造反。” “况且就算有人成功鼓动部分百姓又如何?大明百万大军还怕他们?” “更何况,武器研究院早就研发出了新式火器,其威力是现在火器的百倍。” “就算他们集结几十万大军,也不过是土鸡瓦狗罢了。” 老朱眼睛一亮,说道:“咱早就想去看看了,择日不如撞日,走走走……” 说着起身就准备往外走。 马娘娘没好气的道:“毛毛躁躁的像什么样子,先把这件事情说好再去。” 老朱讪笑重新坐下:“看我,都糊涂了。” 马娘娘忧心的道:“我不是怕有人造反成功,大明现在国祚稳固,不是谁都能动摇的了的。” “我只是不想多造无辜的杀孽啊。” 朱雄英说道:“皇祖母仁慈,但我有三点理由,证明此次行动势在必行。” 马娘娘颔首道:“你说。” 朱雄英说道:“第一点,千百年来百姓都以旧礼法为准则,如果不能扭转他们的认知,大同思想就无法真正落实。” “想要落实大同思想,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百姓的想法。” “目前的局面,与汉武帝刚登基时非常相似。” “西汉初年推崇黄老之学,从民间到朝堂都提倡无为而治。” “不只是黄老之学讲无为,就连儒家和法家也讲无为。” 儒家的无为是,君主不要天天指挥别人做事,自己先去做,做好了天下人自然会去效仿。 汉武帝曾经找一个大儒求教,该如何治国。 那个大儒直接就告诉他,别瞎折腾,做好表率天下自然大治。 法家的无为,君主就是个吉祥物,要保持神秘感,不要把个人思想参杂进国家政治中去。 更不要轻易向外人展露自己的能力。 因为这很可能会让外人看出,你这个君主其实没啥能力。 国家自有法度在,大家按照职权范围干好自己的工作,天下自然就大治了。 以儒道法三家在华夏的地位,当他们同时提倡无为之治的时候,那整个社会都将被无为思想笼罩。 汉武帝是个表达欲望非常强烈的君主,他想化无为为有为,所面临的阻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汉武帝只有一个人,他面临的却是整个时代的洪流。” “可是最终的结果呢?他硬是靠着自己的力量,强行改变了洪流的前进方向。” “完成了整个社会的大转向。” “我们这里就有五个人,所有勋贵也都是站在我们这边的,大多数百姓也是心向朝廷的。” “他敢做的事情,我们凭什么不敢做?” “他能做到的事情,没有理由我们做不到。” 拿汉武帝举例子,老朱、马娘娘和朱标三人,感受到了他话里的坚定。 听到这里他们就知道,这件事情已经无可更改。 朱标心中叹息了一声,孩子长大了啊。 老朱则欢喜不已,乖孙第一次在咱面前摆强硬态度,是真长大了啊。 马娘娘也有差不多的感受,但她更想知道另外两个理由: “还有两个理由呢,继续说。” 朱雄英点头,继续说道:“大明变革二十年,抚慰使、宣慰使制度实行了十余年,基层衙门重建也有十余年。” “理论上,朝廷的旨意能传达到每一个百姓耳朵里。” “但实际如何,我们谁都不知道。” “这次行动,就是对这些制度最好的检验。” “看他们能否将朝廷的政策,准确的传达到百姓耳朵里。” “能做到最好,做不到我们还有时间进行完善。” 马娘娘颔首道:“原来如此,你这个想法不错,也确实需要检验一下机构改制的成果了。” 老朱和朱标也不禁点头表示认同。 大明的行政机构设置,与历朝历代都不相同。 目前来看,这些机构都没有什么问题。 但能不能经得起风浪?亦或者能不能达到理论效率,确实需要一场大风波来检验一下了。 现在他们都还在,勋贵集团依然与朝廷同心同德,就算出问题也不怕。 现在不敢做,将问题遗留给后世子孙,那才玩完。 见他们态度都转变了,朱雄英心下很是开心,这才说出了第三个理由: “大明高层迭代,继任者们能否肩负的起重担,也需要检验。” “趁着现在老一辈还没有去封国,展开一次大行动,算是对他们的一次考核。” “如果出了问题,老一辈还能再伸手扶一把。” “若是一切顺利,老一辈也能安心去封国享福。” 马娘娘也终于放下心来,鼓励道:“你能想到这一层,就说明不是无的放矢。” “既然都计划好了,那就放心大胆的去做吧。” “你皇爷爷和我,还有你爹,都会支持你的。” 老朱也开口说道:“对,咱永远支持你,大胆的去做吧。” 朱标虽然还有一些想法,但见儿子考虑的如此周全,也不再多说什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现在朱雄英才是天子,强行干涉他的想法,并不是什么好事。 况且,就算最后证明他的计划是失败的,问题也不大。 这么多道保险在,可以轻松挽回局势。 而一次失败的经验,对皇帝来说也弥足珍贵。 这时陈景恪又补充了一个理由: “现在为恶者,多是仗着乡党的力量。” “将他们中的穷凶极恶者处死,能有效的震慑地方势力。” “罪行较轻的,流放到诸侯国去。” “这些恶霸去了海外,没了乡党庇护,大多也都嚣张不起来了。” “乡里少了这些恶霸之流能安稳许多,诸侯国也获得了更多人口。” “可以说一举多得。” 马娘娘笑道:“确实是一石多鸟,记住一定要将这一点告诉诸侯王们。” 陈景恪马上就明白了她的想法,竖起大拇指: “娘娘英明啊。” 并不是所有诸侯王,都想趟这一趟浑水。 但如果他们知道,朝廷会将其中一部分人流放到海外诸侯国。 正在为人口发愁的他们会怎么做,是可想而知的事情。 之后他们又讨论了一些细节,大致确定了行动方案。 这时老朱搓了搓手,说道:“说完了吧?” 马娘娘好气又好笑的道:“完了完了,去看你的火器去吧。” 老朱嘿嘿笑道:“你不一起去吗?” 马娘娘说道:“我才懒得去看这些打打杀杀的东西。” 陈景恪却说道:“娘娘也去看看吧,以后国家大事还少不了您拿主意。” “只有了解了火器的情况,您才能更好的拿主意啊。” 马娘娘从善如流,说道:“也好,那我就去看看,标儿也一起去吧。” 说到这里,她所有所思的道:“嗯,今天太仓促了。这样,明天一早再出发吧。” “顺便通知一下在京的诸侯王们,一起去看看。” 陈景恪哪还不知道她的想法,名为参观实为震慑。 虽然短时间不怕诸侯王离心离德,可多加一道保险总归是没错的。 老朱虽然很心急,却也明白这个道理: “还是妹子想的周到,那就传旨给在京的诸侯王,让他们明早一起去研究院。” 然后他又对陈景恪说道:“小子,可别拉了啊。” 陈景恪开玩笑道:“这话也是我想对您说的,可别被新式火器给吓拉了。” 马娘娘和朱标不禁莞尔。 老朱老脸一黑,抬腿朝他屁股就是一脚:“混账,怎么和咱说话呢。” 在慈宁宫吃过午饭,朱雄英和陈景恪才回到乾清宫。 果不其然,大都督顾成、禁军大将军梅殷、水师大将军耿子茂、骑兵大将军唐敬业。 抚慰总使林浩、神机营大将军徐允恭等军方大佬,已经全部在殿前候旨。 看着这群帝国新一代执政者,陈景恪也不禁有些心潮澎湃。 这就是大明的未来啊。 朱雄英面容严肃,亲自宣布了这次计划。 “这次的行动会以锦衣卫为主,各军务必配合好他们。” 顾成起身道:“臣遵命。” 朱雄英又将目光看向林浩:“林将军。” 林浩起身道:“在。” “抚慰使要全部动起来,务必将事情的缘由告诉将士们,也要趁机对他们进行一次新的思想教育。” “是。” “预备役也要动员起来,让他们深入基层,向百姓解释这次行动。” “是。” …… 等他下达完命令,陈景恪开口说道: “你们是大明军方新一代领导者,这是对你们的一次考核。” “我希望都认真起来,不要最后拿个大鸭蛋回来。” 虽然他嘴上说着玩笑话,但表情却异常严肃。 耿子茂等人身体笔直,同样不敢有一丝玩笑的想法。 他们都很清楚,这次真考个鸭蛋回来,那这辈子是真的有吃不完的鸭蛋了。 陈景恪继续说道:“回去拟定一份实施方案出来,七日后在内阁召开扩大会议。” “届时把你们的方案进行汇总,拿出一套统一的方案。” 众将齐声道:“是。” 陈景恪朝朱雄英使了个眼色。 朱雄英颔首道:“谁还有什么问题没有?” 诸将直挺挺的,没有人回答。 朱雄英提高声音道:“谁还有什么问题没有?” 诸将这才齐声道:“没有。” 朱雄英一挥手,道:“散会……徐允恭留一下。” 诸将转身齐刷刷的离开。 走出乾清宫大门,顾成擦了擦额头的汗,忽然说道: “陛下气势已成啊。” 梅殷颔首道:“我第一次感觉到如芒在背。” 唐敬业等人也不停的擦汗,以实际行动表示认同。 耿子茂表面无动于衷,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 今天他在皇帝身上,感受到了一种之前所不具备的气势。 非常的摄人心魄,让人忍不住心生敬畏。 再配合这次行动的内容,大家都明白,皇帝终究是圣皇的血脉,隐忍了五年终于要露出獠牙了。 过了一会儿,林浩忽然笑道:“这是好事啊,当浮一大白。” 顾成笑道:“确实当浮一大白,但现在可不是饮酒的时候啊,我可不想吃陈侯的大鸭蛋。” 众人也都大笑起来。 他们都是雄心勃勃之人,自然希望皇帝雄才大略,这样他们才有施展才能的空间。 更何况,在场的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加开字的军功贵族。 意味着他们将来必有封国。 自然也希望大明天子是个雄才大略,能服众的君主。 这样他们自己的利益才有保障。 所以,对于朱雄英的变化,他们在敬畏之余,更多的是开心。 ----------------- 乾清宫内。 等众人都出去,朱雄英才笑道:“徐老大,明天皇爷爷邀请在京的诸侯王去武器研究所检查。” “皇祖母和我爹也都要去,你辛苦一下,把安保工作做好。” 徐允恭内心里也正在感慨,皇帝成熟了,闻听此言也是神情一肃,道: “陛下放心,我这就出发去做准备,保证不会出现任何差池。” 第546章 让更多人成为人 聊完安保的事情,徐允恭并未立即离开,而是频频拿眼睛扫陈景恪。 朱雄英好奇的道:“咋,你有什么话想单独和他说?要不我出去?” 徐允恭连忙道:“别,别,这我可当不起。就是……嗯……” 陈景恪也奇怪,这货期期艾艾的干啥呢? 于是也开玩笑道:“看你这样子,要不还是让陛下出去吧。” 朱雄英作势就要往外走。 徐允恭明知道是假的,可还是吓了一跳,连忙讨饶: “我错了,我说……就是景恪之前说,新式火器出来让我去打吐蕃三王。” “我就是想问问,这话还作数吗。” 陈景恪笑道:“我还以为什么事儿呢,这事儿我就逾越替陛下做主了,非你莫属。” 刚刚坐下的朱雄英再次起身:“要不我还是出去吧。” 陈景恪摆摆手说道:“去吧……正好我爹娘也想圆圆了,等会儿我将她接走送我爹娘那里一段时间。” 朱雄英怒视他,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无耻。” 陈景恪和徐允恭都笑了起来。 周围侍者早就习以为常了,和陛下关系最好的

相关推荐: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家有甜妻:大叔的独家专宠   一个车标引发的惨剧(H)   规则怪谈:就算死了也要过副本   猛兽博物馆   篮坛大亨   机甲大佬只想当咸鱼   乡村桃运小神医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   将军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