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能,太能了。有此书在,天下算学高手,任凭你挑选。” “那就好。”陈景恪笑了笑,话锋一转道: “但这次让谁加入,咱们就要好好甄别一番了。” 程一民严肃的道:“你放心,我心中有数,绝不会再让上次的事情重演。” 陈景恪点点头:“这次的组织形式,要和上次的区分开。” “一定要将纯粹的算学爱好者维护好,他们才是算学的未来。” “至于别的,也可以一些招进来,让他们当管事都无所谓。” “但绝不能将核心研究交给他们,至少不能让他们一个人负责核心研究。” “防止将来有人退出,导致他负责的那一块要重新去做。” 技术圈子,只要掌握核心技术的人在,就散不了。 陈景恪已经计划好,等形学书籍编写完成,就正式开始物理化学方面的研究。 之后,他又将钢笔、新式作图和测量工具,使用方法告诉了程一民。 “这些工具,都是我请宫里最优秀的工匠制作而成。” “你们仿制的时候,就以它们为标准,减少误差。” 因为看过一些形学的内容,程一民更能明白这一套工具的重要性,小心翼翼的将其收起。 “还有长度单位,我也进行了统一。” “从古人传下来的长度单位里,挑选了一些作为标准长度单位。” “为了方便计算,我挑选的都是十进制单位。” “里这个单位,我们就按照两百丈来计算,半里为一百丈……” “先在我们自己的小圈子里使用,将来视情况看能不能广泛推广……” 研究过算学,程一民自然知道,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 更知道十进制百进制优越之处,自然不会反对。 将这些东西介绍完,两人又商量了一下形学编纂组如何组建。 这一次,他们搭建了严谨的组织框架,明确了各个职务的权力和义务。 拿定大体框架,具体的工作就要靠程一民去做了。 不过还好,有算学编纂组的底子在,找人变得非常方便。 他直接从上一次合作的人里面,挑选了几个还不错的,作为自己的助手。 大大减轻了工作量。 而且已经返京的邱广安,也会抽空过来帮忙。 陈景恪也没有再和上次那般,当一个纯粹的甩手大掌柜。 时常抽空出宫,亲自参与建设,让大家习惯自己的存在。 又进一步提高了效率。 陈景恪要重新组建算学小圈子的消息,以极快的速度传开。 算学圈子里的人,自然非常高兴,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加入。 尤其是计官体系,给予了最高关注。 之前算学圈子解散,少了这个纽带,还没有正式建立起来的计官体系,再次成为散沙。 说的难听点,在衙门里放屁都不响。 没人喜欢过这种日子,尤其是品尝过好日子,再重新落魄,大家更难忍受。 所以,他们对这个圈子的关注度是最高的。 打心眼里希望,这次的圈子能维持的久一点, 但也有少部分人,心情很复杂。 当初想争夺话语权,结果好处一点没落着,反倒惹了一身骚。 关键陈景恪突然就成了准驸马,地位更高了。 早知如此,当初就不和他闹不愉快了。 总之就是俩字,后悔。 外界对算学小圈子重建,反应并不大。 基本很少有人关注。 如果说有,那就是儒生了。 他们嘴上嘲讽陈景恪天真,被背叛了一次竟然还不吸取教训。 但心里却再次提高了对算学的重视程度。 不过也仅此而已了,算学只是一门应用学科,在思想领域和儒家不构成任何竞争。 儒生重视,也只是觉得算学抱团了,以后不能随意欺负了。 也就仅此而已了。 别人怎么看,陈景恪是懒得理会的,只要不跳出来阻止,随便别人怎么说。 因为有算学编纂组的底子在,这一次的小圈子组建速度非常快。 半个月后,组织架构就正式完成,形学编纂组开始投入研究中去。 办公室,看着外面大厅里,正埋首学习形学的数十名算学高手,程一民高兴的: “应天府周围的算学大家,都已经被邀请过来。” “外地还有一些,我也已经写信邀请,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赶到。” “到时形学编纂组才算真正完全。” 邱广安颔首道:“不错,陈伴读的形学确实高明,我都忍不住想来这里,跟着大家一起学习了。” 陈景恪笑道:“那可不成,你要是来这里学习,户部怎么办,到时候陛下可不会饶过我的。” 邱广安打趣道:“没关系,让八公主替你求求情就好了。” 陈景恪很是无语,怎么都喜欢拿这事儿开玩笑。 看来不把媳妇娶回家,这个梗是过不去了。 “算了,不和你说了,我去给大家上课。” 形学即便是对算学大家来说,也可以看做是一门全新的学科。 靠他们自研,效率低不说,还容易出问题。 所以只能陈景恪这个‘开创者’亲自上阵,先将一些基础知识交给大家。 然后再让他们做进一步论证和研究。 看着他的背影,邱广安赞叹的道: “比起当初,陈伴读成长了许多啊。” 程一民深以为然的道:“是啊,现在的他越来越有大将之风了。” “最可喜的是,他的心没有变。” 邱广安没有说什么,只是点点头表示认可。 陈景恪处理算学小圈子的手段,并不算高明。 大家都能看的出来,他想将不听话的人踢出去。 只是这个圈子,是靠他的学问才组建起来的。 所以没人能指责什么。 真正让邱广安刮目相看的,是这一次小圈子的重建过程。 陈景恪亲自参与,各种手段用的非常娴熟。 既凸显了自己的地位,又不让人反感。 和上一次的荣誉总编纂不同,这一次他是真正的小圈子领头羊。 所有人,都是凝聚在他的大旗之下。 不知不觉间,陈景恪竟然已经成长到这种程度。 这让邱广安不禁有些恍惚。 现在陈景恪唯一的缺点,就是太年轻,还没到扛旗的时候。 否则,此时的他已经可以拉一批人马,打出自己的旗号了。 不过这也是他的优势所在。 时间是站在他这一边的,可以慢慢布局。 太孙伴读,驸马,未来不可限量啊。 只可惜,自己年龄大了,或许等不到那一天到来了。 算学小圈子很快就步入正轨。 陈景恪亲自授课,学生全是算学大家,所以进程非常的快。 只用了不到一个月,基础方面的知识,就已经学的差不多了。 陈景恪已经准备着手,进行下一阶段教学。 算学小圈子外的事情,他也在关注。 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 军方按照计划,一个军一个军的放还民籍,此时已经完成三分之一的工作。 预计两年内完成全军转型。 不过军功的重新审核,已经完成了六七成。 最迟年底会拿出完整的名册。 也就是说,今年过年朝廷必然会进行一次大授勋。 可以说是万众期待。 行政方面的改革进程就更快了,乡官已经基本就位。 不过配套的吏员,还需要慢慢选拔。 但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官不够用了。 即便将恩荫官全都填进去,又通过举荐从民间遴选了一批,缺口也非常大。 于是吏部就请旨,让一部分举人直接出仕吧。 举人也是可以出仕的,但一旦授官也意味着,不能再参加会试。 所以,只有放弃考进士的举人,才会选择直接出仕。 而且一般只能当辅佐官。 如果当主官,最多能做到县令一级。 恰好现在缺的就是大量辅佐官,正好适合。 朱元璋也是没办法了,只能同意。 这才勉强缓解了官不够用的难题。 不过这并非长久之法,还是要培养更多后备官员才行。 朱元璋已经下旨,明年二月将再举办一次恩科。 时间很快就进入到了八月份,陕西、河南等地普降大雨。 对于缺水的两地来说,这本是一件好事。 然而雨水也导致黄河水位暴涨,于是在开封决堤了。 所幸,这次决堤的地方,正好在黄河新河道的下方。 这一带的居民,大部分都被迁走了。 没迁走的,居住点地势也比较高,所以并未造成多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而且,为了减少黄河改道带来的风险,白英在黄河上修建了一道巨大的水闸。 一点点增加放水量。 同时利用适量的水,搞‘束水攻沙’,冲刷新河道。 此次下方有决堤,他就将位于上方的闸门打开,减少下游水量。 然后率领修建黄河的役夫,不慌不忙的赶过去,将缺口给堵上了。 等到这边的口子堵住,再将闸门落下来一些,控制水流量。 一场本应该造成重大损失,并被郑重记录在史书上的大事件,就这样戏剧性的结束了。 朱元璋及群臣得到消息,无不感到震惊。 然后就是欣喜。 朱元璋下旨对白英进行了表彰,同时还调拨粮食,犒赏了所有参与的役夫。 但群臣并没有高兴太久,很快一个消息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入应天。 黄河役夫中爆发了疫病,已经有数千人感染。 第174章 异常 疫病? 陈景恪心中一惊,连忙找到朱元璋询问情况。 朱元璋倒是挺平静的,并没有表现的很着急: “天下这么大,每年都会在局部地区发生几次疫病,影响基本都不大。” “如此大规模的征用民夫,更是容易发生疫病。” “历朝历代不愿意大规模征用徭役,除了浪费民力,影响农业生产。” “还有个原因,就是容易发生疫病。” “得益于你编写的《防疫手册》,这次还算是好的,快半年了才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疫病。” “要搁往常,少说也要爆发上两三次了。” 陈景恪不禁咋舌,心中更是沉重,说道: “一般爆发的都是哪种疫病?” 朱元璋说道:“最常见的就是伤寒、痢疾等病,每年都会在不同的地方爆发几次。” “这次爆发的就是伤寒。” “据李祺和白英的奏报,这次伤寒是降雨引起的。” 伤寒的种类很多,流感也可以算作其中的一部分,确实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 以至于很多人都忽略了,这玩意儿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前世医术发达,大家并不是很在意这种病。 但在古代,医术落后又缺医少药,流感就是瘟疫。 不过……感谢张仲景,攻克了大部分的伤寒病症。 又经过后世医家高人增补,基本上常见的伤寒症都被攻克了。 “每个地方的衙门,都要准备一批治疗伤寒的药物。” “如果爆发了伤寒,可以直接用库存的药物,及时控制。” “就算控制不住,也能为朝廷争取到调拨药物的时间。” “黄河改道征用了那么多的役夫,朝廷早就做了相关准备。” “洛阳那边也准备了大量药材,随时可以支援过去,所以你不用担心。” 听完朱元璋的介绍,陈景恪放心了许多。 同时也为先辈感到佩服。 真的是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非常完整的,行政管理体系。 这不禁让他想起了,前世听过的一个故事。 刚建国的时候,我国派出了一批专家,去国外学习他们的行政管理技术。 结果人家一听咱们的来意,也很诧异。 我们也是研究你们中国的行政管理体系,才建立的现在这套体系。 你们放着自家的经验不学,跑来学我们的干啥? 一开始咱们这边的学者还不信,研究了一番之后才发现,还真就是如此。 然后大家才醒悟过来。 要论行政管理经验,自然是传承久远,又有大一统背景的国家,更加的完善啊。 当然,并不是否认别人的先进之处。 西方确实后来者居上,超过了我们。 但咱们也不用妄自菲薄,有些老祖宗留下来的经验,是真的非常实用的。 比如处理央地矛盾,所有的大国里面,中国是这方面做的最好的。 这就是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不过话虽如此,面对疫病陈景恪又岂能不担心。 因为前世的某些经历,他对这两个字非常敏感。 思前想后,最终做出一个决定: “陛下,我想去一趟河南。” 朱元璋眉头微皱,说道:“你不相信那些郎中的医术吗?” 陈景恪摇摇头道:“伤寒的治疗之法已经很成熟,只要药物足够,并不难控制。” “我只是想亲眼看看,修黄河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朱元璋点点头,想了一下说道: “去看看也好。” 陈景恪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现在朝廷又是建新都,又是修黄河,又是军改政改,一两年内是没办法再搞什么大动作了。 算学班已经组建好,基础形学也传授完成,剩下的大家可以按照教程慢慢研究。 所以,他留在应天暂时也没什么意义,还不如出去走一走看一看。 更加深入的了解大明的社会情况,有助于后续的改革。 免得到时候好心弄出恶法。 朱元璋估计也是出于差不多的想法,同意了他的提议。 就在陈景恪收拾行李,准备出发的时候,朱雄英不愿意了。 “不行,我也要出宫去看看。” 陈景恪并没有当回事儿,随口道: “这事儿你和我说没用啊,和你皇爷爷说去啊。” 然后朱雄英就跑去找了朱元璋。 朱元璋自然不同意,太子不在,你这个太孙哪都别想去。 而且那里还是疫区,你更不能轻易涉险。 虽说只是伤寒,问题不大,但也要以防万一。 不甘心的朱雄英又去找马皇后,结果也是一样,哪都别想去。 真想去也行,写信把你爹叫回来。 你爹回来坐镇,你爱去哪就去哪。 朱雄英这才认命。 陈景恪这次出行,前来送行的人就多了。 朱雄英、朱椿、朱桂几人就不说了。 徐允恭、杜同礼、邱广安、程一民等人全都出现了。 就连蓝玉都派了管家前来送行。 本来应该派儿子过来才合适,可惜他没有儿子,只能让管家过来。 福清公主自然是不方便抛头露面的,不过在宫里她就已经过来送过了。 还给了他一个平安符,说是亲自去求的。 陈景恪自然很高兴,深感找个贤惠的媳妇还是很好的。 乘船一路到达开封,下船后骑马前往疫区。 他还专门走洪区看了一下,一眼望不到边的泽国。 道路、农田、村庄都不见踪迹。 还好,之前为了防止新河道决堤,将这一带的居民迁走了。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一路泥泞,半路上还下了一场暴雨,陈景恪颇为狼狈的来到疫区,在这里见到了李祺。 对于李祺出现在这里,陈景恪并不奇怪。 作为黄河改道行政方面负责人,他要是不在最危险的第一线,估计老朱第一个暴怒。 反倒是李祺,对这个准连襟的到来,很是惊讶。 “陈伴读,你怎么来了?” 陈景恪自然不能说实话,只是道:“陛下关心疫病情况,命我前来查看。” 李祺并没有怀疑,因为这完全符合朱元璋的性格: “累陛下担忧,是我的责任啊。” 陈景恪宽慰道:“陛下知李都尉用心任事,很是欣慰。” “疫病乃天灾引起,非人力所能挡也。” “你们处置及时,没有让疫病扩大,已经是大功一件了。” 两人又客套了几句,陈景恪就问道: “现在疫病情况如何了?有多少人感染?” 李祺不假思索的道:“现在共有九千四百余人患病,全部被集中安置在一里外的一处无人村庄。” 这充分体现出,他对这里的情况掌握是多么娴熟。 但陈景恪的眉头却皱了起来:“怎么又多出三千多?你们不是在奏疏里说已经控制住疫情了吗?” 李祺羞愧的道:“我们第一时间就将患病的人隔离,又等了两天,确定没有新的病人出现,才写的奏疏。” “只是不知道为何,之后每天都会出现一些患病的人。” “哪怕我们及时将所有病人都转移,甚至和病人有近距离接触的,也单独隔离。” “还是会有新的病人陆续出现。” “前天这里的病人都过万了,有一千多康复离开……” 陈景恪眉头皱的更紧,道:“你们是怎么做的防疫?” 李祺说道:“严格按照你的防疫手册去做的,水烧开了才能喝。” “吃东西前要洗手,住的地方定期打扫,撒石灰粉……” “洗澡这个有点难,不过这里最不缺的就是水,现在又是夏天。” “我们也保证五六天让大家洗一次澡……” “伤寒爆发后,我们也及时切断了病气的传染途径……” “之前就爆发过几次小疫病,包括痢疾之类的都出现过。” “我们按照你的方法,都及时控制住了。” “这次不知道为何,一直持续不断有人感染。” 李祺应该也是有些着急了,说话都有些颠三倒四。 陈景恪听他讲述,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就当前的条件,他自己来做,最多也不过如此。 可为何还会持续不断的有人患病? 病毒潜伏期比较长? 那也不应该是这种情况。 几万人吃住在一起,真要有这种潜伏期长的病毒,早就全员感染了。 想不通。 只能说道:“先带我去役夫住的地方看看吧。” 早就头疼不已的李祺,立即就带着他往住宿区而去。 其实所谓的住宿区,就在黄河边上。 站在住宿区,能看到在河道里工作的役夫。 李祺介绍道:“现在是夏天,晚上随便找个地方一趟就能睡,大家几乎都是吃住在河堤上……” “不过为了防疫,我们依然为大家修了临时住所。” 所谓的临时住所,就是一排排的草棚,只能遮雨无法挡风 不过现在是夏天,挡不挡风都无所谓。 睡的床更简单,木板直接铺在地上。 木板上摆着一张张破破烂烂的被褥,很多就是铺了一卷草席。 这东西在前世丢在路边都没人看一眼,在这里都是宝贝。 看的陈景恪心中发酸。 不过整体来说,确实还算干净。 至少没有随处可见的‘地雷’。 床铺下面撒的有一层白色粉末,很明显就是石灰。 但很快他就发现,针尖大小的跳蚤,成群结队的出没。 他下意识觉得浑身一阵痒痒。 又掀动了一下木板,果然在几块木板的缝隙里,发现了一些床虱,也就是俗称的臭虫。 李祺连忙解释道:“我们一直在想办法灭杀这些虫子,但你也知道,在这种地方很难杀干净。” 陈景恪点点头,在化学药剂没有出现之前,人类拿这东西没有任何办法。 即便是有了化学药剂,也需要配合更加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才能在一定范围内控制住。 李祺又说道:“伤寒控制不住,会不会和这些虫子有关?” 陈景恪摇摇头道:“应该没什么直接关系,但也不好说,还需要再观察。” 李祺正想说什么,忽然停住,然后用手狠狠的在头上抓了几下。 等手指拿下来,陈景恪分明看到,指甲缝里有血迹和泥垢。 这一幕,看的他也不禁头皮有些发麻。 这明显是长时间不洗头,导致头上生了小疮,然后挠破了。 李祺有些不好意思的道:“让你见笑了,最近事情多,有些疏于卫生了。” 陈景恪摇了摇头,道:“能让我看看你的头吗?” 李祺顿了一下,道:“可以,你看吧。” 说着就蹲了下去。 陈景恪俯身用手轻轻拨开他的头发,先看到的是发根上,密密麻麻的白色小点。 只有芝麻的三分之一大小。 虮子,也就是虱子的卵。 连李祺都如此,更遑论他人了。 役夫们的情况,只会更加严重。 陈景恪松开手,后退一步,敬佩的道: “李都尉辛苦了,我一定将你的功劳,如实上奏给陛下。” 李祺起身,苦笑道:“陛下委以重任,我却不能完成任务,实在愧对陛下的信任,安敢言功。” 陈景恪说道:“疫病非你之过也,你处理的已经很及时了。” “剩下的就不是你的问题了,而是我们这些郎中的职责。” “走吧,我们再去隔离病人的村子去看看。” 李祺迟疑了一下道:“不先见一下白郎中吗?” 陈景恪摇摇头:“先去隔离区看看再说吧。” 李祺也不再说什么,带着他又返回隔离区。 “这是之前的一个村子,因为黄河改道被迁走另外安置了。” “村子就空了下来,我们收拾了一下,当做隔离区使用。” 一个小村子自然装不下近万病号,所以大部分病人,还是住在临时修建的草棚里。 陈景恪本以为这里的氛围会很紧张,到处都是呻吟声之类的。 但进入村子后,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一幕。 这里没有一点恐慌不安的氛围,反而非常的平静和谐。 大家没有一点不安的样子,似乎还很享受。 这让他很是意外。 要知道,这种氛围哪怕是前世都做不到,更何况是古代。 这让他很是好奇,问道:“你们是怎么安抚大家的?为何他们一点都不恐慌?” 李祺摇摇头,也同样很疑惑:“这很难吗?” “……” 这种态度,让陈景恪很想骂娘。 李祺也意识到情况确实有些异常,思考了一下解释道: “一开始大家确实很恐慌,后来发现朝廷准备有充足的药物。” “只是隔离几天,吃点药就好了,大家就不慌了。” 陈景恪不禁摇头,别人或许会觉得很正常。 但他前世可是经历过好几次隔离的,即便明知道问题不大,可大家心里还是会很慌。 尤其是这么多病人聚在一起,那种恐慌感会更强烈。 眼前这些病人,哪有一点害怕的样子。 反倒是像是来度假的一样。 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第175章 独眼石人 陈景恪并没有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毕竟只是怀疑,他自己也不确定是否准确。 之后就找了几个病人检查情况,发现就是很常见的温症伤寒。 治疗方法都是现成的,药材也不贵。 正常来说,不难控制。 之后他又找到这里的郎中,详细了解了情况,并交流了看法。 这些医生得知他的身份之后,顿时就兴奋了,看向他的目光充满了崇敬。 这一切都得益于病气论。 本来是写给军方的《防疫手册》,后来流入民间。 一开始引起了不小的争论。 等大家通过种种手段,证实病气论的真实性之后,态度就完全变了。 这可是解决了,困扰医家几千年的疾病起源和传播难题,要封神的节奏啊。 关键陈景恪还没有敝帚自珍,而是大大方方的公布了自己的研究。 所有人都可以免费学习。 于是防疫手册以惊人的速度传遍全国,而陈景恪在医圈的地位可谓一时无两。 只要是学医的,谁见了他都要恭恭敬敬行弟子礼。 所以,这几个郎中看到他如此恭敬,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先是应付了这些拥趸,才开始询问这次疫病情况。 确实是很常见的温病伤寒,雨水和洪水导致的。 这和陈景恪自己观察的结果一致。 在询问过疫情之后,他随口问了另外一个问题: “这里的病人精神状态都很好啊,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其中一个郎中笑道:“这事儿我知道,大家都把这里当成放假休息之所了。” 另一个郎中也说道:“虽然得了伤寒难受,可朝廷救治及时并不致命。” “来了这里不用干活,平时就往床上一躺随便歇息,吃的还比外面好……大家可不就高高兴兴的吗。” 其他人也七嘴八舌的说道: “每一个病愈离开的人,都愁眉苦脸……” “每一个来这里的人,都欢天喜地……” “行了这么多年医,这种情况我还是第一次见。” 闻言,陈景恪心中一动,想起了一件事情。 李祺说这里每天都有人感染,还查不到原因。 那么会不会是这些人故意感染? 然后来这里获得休息? 他开始私下了解这里的具体情况。 从三月底开始修黄河,到现在已经五个多月,没有休息过一天。 饮食自不用提,都是粗粮加点盐,油水是见不到的,能有咸菜就不错了。 相比起来,疫区的伙食就好了太多。 为了照顾病人,口粮改成了一半粗粮一半细粮,偶尔还能见到油腥。 两厢一对比,陈景恪就更加肯定自己的猜测了。 换成他,他也想病一场。 虽然感染伤寒难受了点,可至少能获得七八天的休息时间。 如果恢复的慢一点,直接能休息半个月。 不过他没有将自己的猜测告诉任何人,这要是讲出去要出大问题。 晚上白英终于出现。 他穿破破烂流丢的衣服,身上到处都是泥。 高大魁梧的身材,变的削瘦,腰背也佝偻了许多。 不论从哪里看,都和普通的役夫没有任何区别。 本来陈景恪对他有诸多不满,但见到他这副模样,最终化为了一声叹息。 白英倒是没有想那么多,见到陈景恪到来,非常的高兴: “陈老弟,你来了就好了。有你这位神医出手,区区伤寒很快就能控制住。” “哎,你是不知道,上万人不能工作,修河堤的速度慢了很多啊。” 陈景恪叹了口气,问道:“白兄,你几天没休息了?” 白英毫不在意的道:“嗨,休息什么,再苦再累也就今年一年的功夫。” “我都计划好了,十月份完成新河堤的修筑,然后用束水攻沙之法拓宽河道。” “年底彻底完成改道工作…
相关推荐:
医武兵王混乡村
爸爸,我要嫁给你
朝朝暮暮
流氓修仙之御女手记
他来过我的世界
贵妃母子民国文生存手札
[综漫] 成为叛逆咒术师后攻略了哥哥同期
妇产科男朋友
蛇行天下(H)
谁说总监是性冷感?(百合A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