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再栽就是狗 > 第207章

第207章

就差打着朱标和朱雄英的标签了,是可以放心使用的。 如此还剩下两个名额,陈景恪和朱雄英却没有再自己确定人选。 毕竟现在上面还有老朱和朱标在呢,这么大的事情怎么着也得征求他们的意见啊。 剩下两个名额,正好去问问他们。 先去找老朱,他直接说,你们看着办。 这就是表示彻底放权了。 两人又去找到朱标。 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加上接连三个孩子降生的刺激,他的行动能力正逐渐恢复。 目前已经可以自己活动右手了,右腿也能略微动一动。 但左边身子依然毫无反应。 事实上大家都知道,左边已经没有恢复的可能了。 能恢复成目前这个样子,已经是倾尽当前最顶尖的医疗资源的成果。 朱标自己倒是挺看得开:“比瘫痪在床动弹不得,现在已经好太多了,做人要知足。” “这都是三个小宝带给我的福气啊。” 他能看得开,大家也很高兴。 对于内阁学士的人选,他倒是没有推迟,而是直接给出了两个人选。 两个完全出乎陈景恪和朱雄英预料,却又非常合理的人选。 金钞局左监傅友文、鸿胪寺卿赵秩。 傅友文是金钞局左监,也就是第一负责人。 同时也是朱标的核心班底之一,值得信任。 朱雄英接下来要大刀阔斧的变革,就必须要对各种数字,有着精准的掌握和预测。 傅友文可以承担这方面的任务。 还有一点,他是傅有德的堂弟,与勋贵有着极深的关系。 是对勋贵集团的一种安抚。 鸿胪寺卿赵秩,曾出使日本,与日本王室及大臣都有很深的交情。 后来大明开海,他又是第一位出使之人,并且和耿子茂一起灭了吕宋国。 最后官至鸿胪寺卿,在任上成绩斐然。 朱雄英打造全新的外交规则,多亏了他的协助。 后续宗藩关系的确立,也离不开他的建言建策。 可以说,目前大明对外交最擅长的,就是他了。 朱标说道:“诸侯国是封出去了,宗藩体系的标准也已经确立。” “但想建设实施,还需要很长的路走。” “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官吏主导此事,能省去你们许多麻烦。” 陈景恪也不得不说,这两个人选是真的很精妙。 可以说将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 朱标……可惜了啊,上辈子死的太早,这辈子瘫痪的太突然。 否则必定有更大的作为。 就在这时,朱标又说道: “经过这么多年的谋划,日本的实力已经被极大削弱。” “再拖下去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反而可能会节外生枝。” “等南洋稳定下来,就可以着手征服日本了。” “赵秩对那边的情况最为了解,在此事上你们要多听他的意见。” 第469章 禅让 一次性替换五个内阁学士,过半部堂级高官进行调整,确实是一件大事。 不过群臣表现的很克制很配合,工作调换的过程中,没有引起太大的混乱。 不过中间也发生了一点小插曲,群臣下意识的想要走廷推程序。 倒不是他们想分果子什么的,而是习惯了。 一直保持沉默的老朱借机发飙,狠狠的训斥了群臣,顺便还给理学派扣了一口黑锅。 “咱推行廷议之法,本意是为了公平用人,却不成想被理学利用,方便了他们结党营私。” “为了杜绝此类事情发生,咱决定废除廷议之法。” “日后用人,由皇帝一言而决,唯有吏部和内阁学士有推举之权。” “其余官吏无诏不得插手,否则以擅权结党罪论处。” 对于此事,群臣接受良好,只有少数人心里有些遗憾,却也没有上蹿下跳反对。 廷推本就不符合传统礼法,再加上有理学这个前车之鉴,朱元璋废除此策恢复古法是很正常的。 朱元璋眼见弊政被这样悄无声息的废除,心中也很高兴。 甚至还有点得意。 你们这群人,天天自以为聪明。 恐怕从头到尾都没有意识到,廷推之法意味着什么。 完全忘记了,他也是经过别人提醒,才发现问题所在的这一现实。 有了老朱的支持,再加上廷议之法的废除,朱雄英的人事调整就更加顺利了。 大大小小的人员,几乎都是他一言而决。 陈景恪都觉得有点惊讶,也太和谐了。 和之前喊打喊杀的,完全是两个极端。 马娘娘就说道:“这都是标儿打下的基础啊。” 这一点谁都无法否认,朱元璋是造系统的那个人,朱标才是将这个系统落实的人。 就好像是一台机器,朱元璋根据想象画出了结构图,并造出了部分零件。 但这个结构图并不完善,零件合不合适谁也不知道。 朱标是把零件组装在一起,让机器运转起来的人。 他还打造了大批备用零件,某个零件损坏了,直接就能换一个。 算上监国那两年,他执政时间只有七年,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这一次朝廷前前后后动了那么多人,还将理学给废了,却并未引起系统性混乱。 朱元璋的威望是其一。 最主要的,还是朱标打下的基础够牢固。 不过这话老朱听了却觉得很委屈,咋又变着花样埋汰咱呢。 陈景恪笑道:“其实这次群臣之所以那么配合,还是因为太上皇的威慑。” 朱元璋顿时就乐了:“还是景恪懂咱啊……” 然而,陈景恪紧接着就说道:“现在大家只有一个想法,好好配合太子,别再让太上皇出来溜达啦。” “哈哈……”马娘娘大笑起来。 老朱:“……” “好好好,你们都变着花样埋汰咱是吧……哼,咱心胸宽广,不和你们一般见识。” 众人说笑了一会儿,马娘娘才开始谈正事: “标儿准备传位给雄英,你们觉得现在合适吗?” 陈景恪心道,难怪没把朱雄英喊过来,原来是商量这事儿。 对于朱标退位,他早有心理准备,并没有大惊小怪。 也没有发表看法,而是等着听老朱拿主意。 哪知,老朱也是等了好一会儿,见他一直不说话,就呵斥道: “你说话啊,盯着咱做什么?” “额……”陈景恪那叫一个大无语:“这事儿不得您老人家拿主意吗?” 老朱没好气的道:“咱能有啥意见?就是看你有没有什么大计划,别冲突了。” 陈景恪并不觉得感动,只觉得头很疼。 这老朱,是真的好用就往死里用啊。 不过他还是认真的盘算了一下全局,最终说道: “如果不出意外,明年西域方向会有大战,这场战争可能要持续数年之久。” “东边的日本,计划中也是这两年动手。” “在大战期间发生皇位更替,有可能会影响军心士气。” “我的建议是……尽快,最好不要耽误明年开春出兵。” 朱元璋眉头一挑,说道:“帖木儿出兵攻打别人了?咱怎么没有听到动静?” 陈景恪摇头说道:“帖木儿出不出兵都无所谓,咱们的布局已成,不论他怎么做,咱们只需按计划行事即可。” 朱元璋微微颔首,道:“那就放在年底吧。” 马娘娘迟疑的道:“只剩下不到一个月了,时间会不会仓促?要不放在明年二月如何?” 朱元璋解释道:“出兵西域和出兵辽东有些类似,年前军队就得做准备,最迟二月份就得出发。” 西域的路途太远,必须早出发。 辽东是路途遥远冬天太冷,过年前后出发,走到地方恰好四五月份天气转暖,正好作战。 打到十月份天气转凉就开始撤兵。 这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经验,以目前的生产力,还无法逆着气候发动大战。 “既然我们考虑到明年开春出兵,那皇位更替最好年前就要完成。” “如此,将士们才可无后顾之忧,安心作战。” 还有一点大家都没说,那就是有啥仓促不仓促的。 历朝历代都是先皇驾崩,继任者当场登基。 完成登基仪式之后,才着手处理先皇的后事。 要说起来,那才是真仓促。 朱雄英这起码还有二十来天准备时间呢。 更何况正好过年,各封疆大吏、藩属国的使臣,也都到京城了。 也省的再单独让他们跑一趟。 于是,事情就这么确定了下来。 有人要说了,这么大的事情,就这样决定了? 太儿戏了。 正常来说,皇位交替确实很麻烦。 主要麻烦在,新皇登基后必然要更换大批的文臣武将,人事调整带来的短暂混乱是在所难免的。 可大明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啊,他是一套班子三代人用。 当然,最主要原因,还是朱雄英早早就开始理政。 文臣武将他都熟悉,该提拔的心腹也早就提拔起来了。 没必要对目前的格局进行调整。 他登基只是从代理皇帝,变成真正的皇帝。 除此之外没啥区别,大家该干啥干啥。 不过即便如此,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的。 不但不能少,还必须要做到尽善尽美。 原因很简单,皇位交替但凡有一点流程不完美,都可能被人整出阴谋论来。 没必要在这种地方,给人留下造谣的把柄。 朱元璋和朱标先是召见了勋贵大佬们,比如李善长、徐达、蓝玉、傅有德等人。 和他们进行了一番沟通,确定了皇位更替之事。 众人自然知道该怎么做,立即发誓会效忠皇室辅佐太子云云。 取得了这些大佬们的支持之后,朱标就开始了他的表演。 接下来几天,他连续下了好几条命令。 是他以皇帝的身份下达的命令,不是老朱下的。 毕竟现在他才是法礼上的一国之主。 这些命令,都是为了解决之前被耽搁的事情。 比如,改封朱允炆为虞王,封国放在了炎洲西南部,并让他年后出发就藩。 这个册封,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很正常的。 开发炎洲,皇家派亲王当表率。 然而只有极少数人才知道,朱标这是在排雷。 毕竟吕氏死的不明不白,谁都不知道朱允炆会不会听到什么风声。 将他放的远远的,永远都回不来,对谁都有好处。 而且,朱允炆封国的地点,也非常的有讲究。 炎洲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是东南部,可以养活千把万人没问题。 其他地方基本都是干旱半干旱无人区。 沿海也有宜居土地,但比较零星,很难连成片。 西南角那一块,是除了东南之外,少有的可以连成片的宜居区。 养活几十万人是没问题的。 而且远离别的封国,非常的安全。 但也因为远离别的国家,很难有大的作为。 如果朱允炆老老实实当诸侯王,用心经营自己的封地,他的日子会非常舒服。 如果他有野心,那也是有心无力。 可以说,这块封地既不会屈待了朱允炆,也封死了他的上限。 就算他从哪里听到了一些,关于吕氏之死的风声,也无能为力。 而且,朱标作为父亲,亲自将朱允炆封在炎洲。 也彻底将朱雄英撇清了。 毕竟,要是朱雄英这么封,别人或许会说他屈待兄弟什么的。 朱标作为父亲这么封,别人反而会夸他大公无私。 不论将来出现任何问题,都和朱雄英没有关系。 可以说,仅仅只是朱允炆的安置问题,就将朱标的智慧体现的淋漓尽致。 对这个册封,所有人都很满意。 朱元璋、马娘娘这些知情人满意。 勋贵也满意,毕竟皇家做了表率,后续将大家封过去也心甘情愿。 就连朱允炆自己也很满意,正如上面所说。 对于目前的他来说,能独占炎洲西南一角,实在是太舒服了。 没有什么竞争,只要自己安生过日子就好。 而且相比东南,这里离大明更近,往来商贸也方面许多。 怎么看那都是父亲对他的照顾。 所以,他怎么可能不满意。 只是有些舍不得大哥朱雄英。 他到现在都记得,母亲去世的时候,自己是多么的悲伤彷徨。 是大哥出现,给自己带来了安全感,之后又一直对自己照顾有加。 在他心里,朱雄英亦兄亦父。 骤然要离开大哥,他心中极为的不舍。 但他也知道,去炎洲是自己作为亲王的使命,再不舍也得去。 更何况,生在皇家他也有自己的理想抱负。 最初是想当塞王,辅佐大哥建功立业。 后来大明采取分封制,他就梦想着去封国大展拳脚,将封国打造成人间乐土。 现在梦想终于成为现实,他心中也是很激动。 对这件事情,唯一不满的反而是朱雄英。 他是真舍不得自家兄弟跑那么远。 “哎,你说人为什么要长大呢。” “你说人为什么要经历生离死别呢?” “你说……” 陈景恪:“……” 要不是怕你丫的有心理负担,真想把吕氏之死的真相告诉你,看你丫的还矫情不。 朱雄英也只是伤感一下而已,并不会真的阻止这个册封。 他也很清楚,这个册封是必须的。 接下来,他动用权力,为自己的兄弟准备了大量的物资。 配备的工匠,比普通藩属国多了一倍还多。 对此朱允炆也非常清楚,更是感动的热泪盈眶: “太子……” “叫大哥。” “大哥你放心,我一定会将封国建设好,不给你丢脸。” 朱雄英这边表现的兄友弟恭,朱标那边也没有闲着,开始频繁接见大臣。 七位内阁学士、各部堂负责人、老牌勋贵等等。 了解当前的国家情况,对某些地方进行调整,为朱雄英查漏补缺。 关键是,期间他表露出要退位的想法。 能坐到这个位置的都是人精,马上就猜到了缘由。 对此也没人觉得意外。 一来老朱已经做出过榜样;二来大家都清楚朱标不可能完全恢复,退位是最好的选择。 不过该演的戏还是得演完。 群臣自然不同意,苦苦哀求希望他打消这个念头。 朱雄英听闻此事,也立即来到殿外叩首哭泣,说自己还年轻无法担此重任云云。 朱标不得不收回了这个想法。 不过,他要退位的事情,当天就传遍了朝野。 大家对此的反应是……没有什么特别反应。 就目前的情况,内阁学士都是太子任命的,他登基不过是走个过场罢了。 有啥好奇怪的。 民间对此倒是挺高兴的。 有一说一,在民间朱标的声望是真不如朱雄英。 毕竟天命太孙啊,还有南方除血吸虫病的善举,还有陈景恪让给他的摊丁入亩等善政。 也就是朝廷不允许,否则不知道多少百姓给他立生祠。 至于朱标……不过是天命太孙的父亲罢了。 现在太孙长大了,该继位了。 咱们老百姓期盼了十几年的好日子,终于要到来了。 陈景恪从锦衣卫那里得知这些情况,是真的哭笑不得。 这些自然不能拿给朱标看。 他又不是没情商的人,很清楚朱标此时需要的就是大家的肯定。 若是让他知道,百姓只是将他当成‘太孙的爹’,对他将是个重大打击。 换成谁,估计都会难受憋屈。 所以,他将这些舆情信息改成了百姓如何不舍,如何感念朱标的恩德之类的。 果不其然,看过这些情报之后,朱标非常的欣慰。 “能得百姓几声称赞,我这皇帝就算没有白当啊。” 朱雄英得知此事后,眼泪都下来了,立即给方孝孺下令,在报纸上刊登朱标的事迹。 主要是他这些年所施行的善政,百姓受到了哪些恩惠之类的。 “我爹比较低调,在任时尽量不扰民,以至于百姓不了解他的功绩。” “我这个做儿子的,必须要让天下人知道他的伟大。” 朱元璋和马娘娘非常欣慰,父慈子孝阖家团圆,正是老年人最喜欢见到的。 不管外面如何,朱标依然按照计划,推进着流程。 三日后他再次召见群臣,说自己身体不行了云云,希望退位。 再次被群臣劝阻。 第四日,朱标罕见的出现在早朝,所有人都知道他出现的目的。 都打起了精神。 而且大家都很自觉的,将一些不是那么重要的奏疏收了起来,将更多时间留给朱标。 果不其然,在处理了几个要紧事务之后,朱标宣布让位给太子朱雄英。 群臣再次劝阻,朱雄英也跪地叩首回拒。 本来这里应该拉扯一会儿的,最后朱标生气训斥,大家才不得不同意。 但很显然朱标的身体不支持这么做,所以大家只是象征性的劝阻一下,就完成了这个流程。 三辞三让结束。 皇位更替成为定局,接下来就是确定黄道吉日,筹备登基大典等等。 朱雄英也要为自己思考一个喜欢的年号。 第470章 太圣皇 “我的要求也不高,没被用过的,要有内涵,最好宏大一些,能体现我的远大抱负……最好再带一个明字。” 朱雄英滔滔不绝,诉说着对年号的要求。 陈景恪一脑门的黑线,这要求还不高?你这比五彩斑斓的黑也差不到哪去了。 但朱雄英也有自己的理由:“大明从皇爷爷就确定的规矩,一人一个年号。” “以后别人称呼我,就不是名字了,而是用年号。” “难听了肯定不行,没内涵也不行……” “就算我不提这些要求,确定年号的时候他们也得考虑这些吧?” “我真正的要求其实就一个,年号里带‘明’字。” “如果这点都办不到,他们可以回家卖殷薯去了。” 自从殷薯传入,陈景恪就经常用殷薯吐槽某些人。 比如,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殷薯。 比如,就这能力,都不如大街上卖殷薯的。 他身边的人受他的影响,也经常用卖殷薯吐槽别人。 对于朱雄英的狡辩,陈景恪表示懒得搭理。 反正‘乙方’又不是自己,头疼也是礼部和诸位内阁学士的事情。 爱咋滴咋滴去吧。 然而,要不人家能当大官呢,能力就是不一般。 就这苛刻的条件,第二天礼部就拿出了年号,还是足足三个让朱雄英挑选。 明昭、明章、皇明。 看到最后那个‘皇明’,陈景恪不禁笑了: “真是难为他们了,估计头发都要掉光了吧。” 朱雄英故作气愤的道:“这些人就会糊弄我,等我登基了再和他们算账。” 他也只是嘴上吐槽一下,实际上也知道下面的人不容易。 主要是,前两个确实很用心。 明昭有明智聪察之意,出自《诗经·周颂·时迈》。 。 大意就是,称赞周王室为天下之主英明神武,分封诸侯王统驭天下。 还盛赞周王室德行高尚,天下咸服之类的。 正好照应了大明目前推行的大分封制度,吹捧大明能开创不亚于大周的辉煌盛世。 同时也是对新皇的殷切期望。 希望朱雄英登基后,能德行兼备,带领天下重现三代之治等等。 至于明章,则更有讲究了。 东汉明章之治,是史书上排在前列的大治之世。 用这个年号,就是以这两位皇帝为榜样,称得上是目标远大了。 而且这个年号,刚好还能和朱标的年号联系起来。 朱标的年号是建章,为大明确立规章制度的意思。 至于明章……明有有彰显、发扬光大的意思。 明章用在这里,就具有了一层特殊含义,继承发扬光大父祖辈的制度。 对大明和皇家来说,这个年号都更有意义一些。 至于第三个皇明,明显是拍马屁兼凑数的不用当真。 分析过后,陈景恪心里大致有了数。 他敢肯定,群臣都希望朱雄英选明章。 东汉明章二帝的功绩,就是整顿吏治,修补完善了刘秀留下的制度漏洞等等。 说白了,这两位主要是休养生息。 群臣也希望朱雄英能这样,不要再大刀阔斧的变革了,大家跟不上步调了。 然而,陈景恪知道,朱雄英肯定不会如他们的愿。 事实也确实如他所想,了解过三个年号之后,朱雄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明昭。 “我大明要开创的是远超两汉的大事业,明章之治虽为明君典范,然我不取也。” “明昭方才是我大明的追求。” 陈景恪笑道:“我以为你连明昭都看不上呢。怎么,不想在功业上超越周王朝?” 朱雄英却认真的说道:“以往我以为,所谓三代之治不过如此。” “我大明现在的制度、生产力,都是远超三代的。” “百姓的日子,也是要远远超过三代。” “但越是了解历史发展规律,越是了解文明发展史,就越能感受到周王朝的伟大。” “他承前启后,正式确立了华夏文明的主基调,树立了华夏的天下观,人心在周礼的影响下实现统一。” “从此之后,不论世道如何变换,不论统一还是分裂,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 “我们是华夏,是一个共同的群体。” “即便我们分裂数百年,也能再次完成一统。” “西方曾经也诞生过很多强横一时的国家和文明,然而那些文明一旦分裂,就再也粘合不起来了。” “……这就是周的伟大之处。” “我们的制度、国土等等,都比周王朝要先进要庞大。” “或许我们将要开创一个,远比周王朝更加强盛的时代。” “但功业上的超越,并不意味着就比他们伟大。” “因为我们有着先贤留下的基业,又有着几千年的经验可以借鉴。” “超越前朝,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超越不了,说明我们做的不合格……” “但对华夏文明来说,周王朝的贡献是无法复制的,更别提超越了。” “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从某个角度来说,也不过是在重走周王朝走过的路罢了。” “所以,我又怎么敢对‘明昭’不满,反而会觉得自己现在还配不上这个年号。” 陈景恪非常欣慰:“咱们认识这么久,今天你是最让我意外的一次。” “我穿……出山至今,最正确的事情,就是培养出了你。” “希望你能永远保持这份清醒和谦虚。” 朱雄英本来被自己一席话说的心潮澎湃。 看看,看看……什么叫雄主明君的气魄。 然而陈景恪一席话,却让他非常的无语,恨恨的道: “你……真会扫兴啊。” 陈景恪大笑道:“哈哈……要说鼓励的话,也有。” “我觉得你不用妄自菲薄,周王室的功绩虽然伟大,但伟大又不是只有一种。” “我们可以在别的地方,做出同样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的伟大功业。” 朱雄英高兴的道:“你知道前路怎么走了?” 陈景恪笑道:“你糊涂了,我们不是已经在路上了吗。” 朱雄英一愣,然后郑重的道:“是的,我们已经在路上了。” 没有人知道前方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砥砺前行。 然后将一切交给历史去评价。 最后回顾一生,能做到无愧于心就足够了。 当年周公代掌天下制定礼法的时候,想必也是抱着这般的心态吧。 之后朱雄英拿着这三个年号,象征性的去征求了老朱、马娘娘和朱标的意见。 他们三个不约而同的将‘皇明’给划掉了。 然后告诉朱雄英,剩下两个随你心意吧。 朱雄英就将自己的选择告诉了他们。 对此三人并不觉得意外,这小子可从来都不是墨守成规的人。 他要是选明章,那才有问题。 不过对明昭这个年号,以及朱雄英的志向,他们还是很满意的。 基础已经打好,大明必将在他手上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如此才能对得起陈景恪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 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晚上回到东宫,朱雄英就拿出这三个年号,非要让徐妙锦猜他选的是哪个: “你要是猜中了,今晚我服侍你。要是猜不中,今晚你服侍我。” 徐妙锦:“……” 不过她分析了一番之后,还是很确定的将明昭圈了出来。 这让朱雄英非常开心,什么叫夫妻一心,这就是了。 钦天监那边也很快给出了吉日,腊月二十一日,并且明确表示这是本月唯一的黄道吉日。 于是,皇位更替就被确定在了这一天。 朝野上下开始为此做准备。 布置宫殿、邀请观礼人员名单、大赦天下之类的,这些事情就略过不提了。 不过比起朱标继位那一次,是没法比的。 这也正常。 朱标登基那次光筹备都用了好久,有充足的时间策划布置,能多隆重就有多隆重。 朱雄英这次,总共就只剩下九天时间,可谓是非常仓促了。 这倒也符合朱雄英的意思:“没必要大操大办,太繁琐了累。” “下旨给各边军统帅和封疆大吏,上一封贺表就可以了,人不用来。” “严禁献贺礼,我不缺他们那点东西。” 他这样表态,自然是皆大欢喜的。 群臣更是非常赞赏,皇帝不喜奢华,这是好事啊。 在此期间,也有一个小插曲。 朱元璋给嫡长孙取了个正式的名字,朱文基。 用朱元璋的话来说就是:“这个‘基’字咱可是留了好些年了,一直都没舍得给别的孩子用,就等着这小子呢。” 为何? 基有基业之意,就是希望这小子能继承守护大明基业。 而且老朱为何要在这个节骨眼上,提前给嫡长孙取名字? 这都是有深意的。 朱雄英登基后,肯定要册封皇后皇太子的。 皇太子人选总不能连个名字都没有吧? 现在取名字,就是为了给后续册立做准备。 但凡看明白这一点的,无不感叹这嫡长孙的地位,真的是稳如泰山啊。 然后纷纷去徐家和陈家送礼。 老朱也没有厚此薄彼,给朱文基取名字的同时,还没忘了给团团圆圆取名。 马娘娘则认为,

相关推荐: [综漫] 成为叛逆咒术师后攻略了哥哥同期   他来过我的世界   恶女嫁三夫   蚊子血   流氓修仙之御女手记   可以钓我吗   永乐町69号(H)   恶毒雌性野又茶,每天都在修罗场   斗罗:转生火麟飞,幻麟星云   邻家少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