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再栽就是狗 > 第171章

第171章

了很多隐患。” “是时候拉一下缰绳,降低一下他们的速度了,教育就是个不错的借口。” “而且这么做还能堵保守派的嘴,可谓是一举两得。” 朱雄英说道:“有个问题,如果定居海外的汉人,就是不配合,就是不去学怎么办?” “我们总不能强迫他们进学吧?” 陈景恪冷笑道:“胳膊扭不过大腿,这事儿可由不得他们。” “长期生活在海外的明人,想重新回国内定居,必须参加考核。” “考核不合格就视作外国人,考核合格了才算是明人,可以享有大明子民所有的权力。” 前世的时候,他的一个同学去某托福机构当培训老师,教的是语文。 那个同学,经常在同学群里抱怨一件事情。 培训班的学生,对汉语课、历史课之类的完全不感兴趣,上课不是温习别的科目就是做别的事情。 反倒是学习英语之类的科目,非常的用功,可以说头悬梁锥刺股。 他问过那些学生为什么要这样。 学生的回答大致有三个。 其一,以后就是外国人了,学这个做什么? 其二,去目标国家读书需要英语过级,回国又不需要汉语测试,学它做什么。 其三,又不考试,学它做什么? 总之就是,没用的东西学它做什么? 那个培训班里,九成都是十来岁的小孩子。 在这种思想下,这些孩子会长成什么样子? 关键是,这些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至少也是中产阶级。 因为穷人玩不了这个。 只能说殖人群体如此庞大,是有原因的。 这种情况还不是孤例,而是普遍存在于托福、雅思群体。 陈景恪那个同学每每提起此事,都一肚子的火气。 别说是他了,陈景恪听的也很窝火。 留学生到中国来,学校为了适应他们,开小灶搞英语教学。 中国学生出国,还是要学英语。 合着进进出出,和中国文化都没关系是吧? 为了吸引留学生,降低标准这个就忍了。 谁让我们弱呢,为了向外界发出声音,只能采取这种办法。 可对那些一门心思奔着当外国人去的,为啥要这么容易就让他们过关? 指望这些连国旗有几颗星都不知道的人,学有所成回来报效祖国吗? 别踏马开玩笑了。 想出国留学是吧? 先汉语过级,汉语不达标的全踏马不准出去。 有人或许会说,标准提高了会导致很多人才出不了国,学不到先进的知识。 别踏马扯淡了。 连汉语三四级都过不了,指望这种人学到什么高深的知识,那不是扯淡吗。 当然,对于想当外国人的人,咱们也不必强留。 想走是吧,随便走。 但走了想回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把回来的标准提高一下总可以吧? 想回来定居,回来就业? 对不起,必须参加汉文化考试。 凡是考试不达标的,外国毕业证不予认可,不准在国内找工作。 不要说做不到,驾照就采用的这个标准。 在国外拿的驾照,回国后参加科目一考试,通过之后就可以拿国内驾照。 为啥毕业证这一块不能这么搞? 前世陈景恪人微言轻,什么都做不了,这一世就不一样了。 爷踏马能做主了。 必须把这个标准搞起来。 想出国可以,随时欢送。 但在国外居住一定年限,回国之后必须参加华夏文化考核。 “这个年限不能太短,这年头出海做生意,一来一回两三年都正常,太短了对这些人太不公平了。” “以五年为期,就比较合适的了。” “在国外生活五年,回国就要参加考核。” “不合格的一律按照外国人对待,直到考核通过为止。” “如此一来,那些大族必然会积极的创办书院,培养自家弟子读书。” “书院多了,普通人进学的机会也会增多,教化这一块的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朱雄英高兴的道:“好,这个法子好。” “经历了南洋事件之后,海外的明人应该都明白,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依靠,是多么的重要。” “他们必然会更加频繁的往来大明,强化和大明的关系。” “在这汇总情况下,他们就必须要主动学习华夏文化。” “果然,朝廷不需要出一分钱,只是一点点政策上的变动,就能做成此事。” “景恪你真是太聪明了。” 朱标露出深思之意,这个办法确实好,但也有缺点。 “读书成本非常高,普通人是没机会进学的。” “此法对海外生活的普通人,是否太不公平了?” 陈景恪说道:“此事简单,我们缩小考核范围就可以了。” “编写一本教材,考试内容全部从教材里选取。” “而且又不是考状元,试卷没必要那么复杂困难。” “只要通读过这本教材,差不多就可以合格。” “到那个时候,此书必然是人手一本。” “有些人不识字也没关系,让他们口述某一段内容即可。” “比如问他唐太宗是什么人,有什么事迹之类的,只要他能答个大差不差就可以了。” “如果他不识字,也从来没有听过这本书里的内容,那就只能先委屈他们了。” 朱雄英接话道:“如果连这都做不到,那他们这辈子也不用回来了。” 朱标终于被说服,说道:“没有十全十美的政策,这个法子确实已经尽可能的照顾更多人了。” “而且还能将编写教材的事情交给保守派,既能安抚他们,也能保证这本书的思想不会偏离。” 朱雄英心中一动,补充道:“为了防止藩属国在文化上离心,可以要求所有藩属国,必须统一采用这一套标准。” “至少要保证南洋和大明保持文化同步。” 朱标点点头,就算朱雄英不说,他也会这么做的。 三人又商量了一会儿,正式将此事给敲定下来。 就在朱标以为话题结束的时候,陈景恪再次开口,说道: “借助南洋事件,我们开可以调整一下对蛮夷的政策。” “近些年朝廷的宣政制度推行不理想,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蛮夷首领暗中阻挠。” 其目的自然是为了自身利益。 只有部民保持原样,他们才能永远高高在上。 一旦部民接受了教化,成为真正的大明子民,他们还怎么当人上人? 所以,这些部族首领一直在阻挠宣政使的工作。 朝廷不想激化矛盾,所以一直都没有采取什么措施。 现在是时候动一动了。 “虽然部落首领一直阻挠,但这么多年下来,宣政还是有一定成效的。” “这就为我们调整政策创造了条件。” “而南洋惨案,就是我们调整政策最好的借口。” “汉人缺少教化,都能变成这般模样,蛮夷从未接受过华夏文化熏陶,情况只会更严重。” “为了杜绝南洋之事在大明本土发生,宣政制度必须要变。” “原本宣政制度是劝导性质的,并不强迫接受,学不学全看部民自愿。” “现在不同,变成了强制性学习。” “所有部民,必须学习华夏文化,凡阻挠者一律按谋逆罪论处。” “这么做肯定会引起一部分蛮夷首领的反抗,正好出兵将他们剿灭,也算是杀鸡儆猴了。” 他之所以敢这么强硬,还是因为这几年的政策,让蛮夷享受到了好处。 更准确的说,他们享受到了当大明子民的好处。 分配土地,各种物美价廉的商品,自己产出的物资也有了销路。 具体来说就是,在思想上接受了一定的熏陶。 在经济上,对大明产生了严重依赖。 以前他们自给自足,对大明无所求,一个不开心就遁入深山老林了。 现在享受了好处,再想走就难了。 朱标也明白这个道理,对这个建议非常满意,不过他还是补充道: “此法可以先在南方和西南施行,云南和交趾依然采用原本的政策不变。” 朱雄英拍胸脯,骄傲的说道:“放心,南方和西南保证不会出问题。” 在这件事情上,他确实有骄傲的资本。 因为当年的事情,南方和西南的土民,对他这个太子非常的尊敬。 这些年一直是他在负责这两个方向上的事务,处理的也都非常恰当。 可以说,南方和西南有今日的成绩,他居功至伟。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实打实的功绩打底,群臣才会对他心服口服。 任由他代替朱标处理军国大事。 与这两个地方不同,云南和交趾的蛮夷部落,对朝廷的抵触心理依然很强烈。 如果强制推行新政,必然会生出事端。 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这个道理。 眼见又一重大难题,有了阶段性进展,朱标更是开心。 “景恪你数年布局,终于有了成果啊。” “一旦新政策落地,南方和西南将正式纳入朝廷有效统治范围,此乃万世之功也。” 陈景恪谦虚的道:“此事能成,离不开太上皇和皇上的英明领导……” “咳……”朱雄英干咳一声,挺直了胸膛。 陈景恪心下莞尔:“当然了,太子德服四夷,功劳也非常大。” 朱雄英这才露出满意的表情。 做人要实在,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属于我的功劳,不能给我黑了是不是。 以后提起平定南方的功劳,必须得把我的名字带上。 朱标直接无视了他了,继续问道:“还有什么想法吗?”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有,可以把此事和大分封放在一起。” 第402章 朱标的帝王课 大分封,几年前就拟定好的计划,终于到了要实施的阶段了。 陈景恪说道:“正常来说,群臣肯定会反对的,即便是海外分封也会反对。” “这里面有对未知的恐惧,也有一部分是源于人心。” 朱雄英疑惑的道:“什么人心?” 陈景恪解释道:“不患寡而患不均,以前大家都是大明的臣子。” “勋贵虽然可以世袭,但大家总归是在一个锅里吃饭的。” “现在你们突然成独立小王国了,至少文官集团心里会很不舒服。” 朱雄英了然,然后不屑的说道: “不舒服就上战场啊,自己去不了就把子孙送上战场。” “有他们的关系在,他们的子孙比普通人更容易出人头地。” “自己受不了那个苦不愿意去战场,还嫉妒别人获得的好处,下贱。” 陈景恪笑道:“话虽如此,但天下事归根到底都是人的事情,必须要考虑人心带来的影响。” 朱雄英说道:“确实,不能让他们太得意。老杜,听到了吗?” “等大分封公布,群臣开始反对的时候,就围绕我方才那些话制造一番舆论出来。” 杜同礼下意识的想回答,话到嘴边才反应过来。 先是看向朱标,等他点头才说道:“是,臣下知道了。” 不就是散布谣言吗,锦衣卫可太拿手了。 到时候反对此事的官吏,全都给贴上嫉妒的标签。 陈景恪提醒道:“记住把太子撇出来。” 杜同礼连忙道:“是,属下明白。” 陈景恪这才继续说道:“光靠这种小手段,是无法左右大局的。” “想要大分封,还是得有个合适的理由,南洋事件同样可以做文章。” “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不可能再将南洋那些土地还给蛮夷。” “在那么遥远的地方,建立郡县制是不现实的,分封就是最合理的。” “可是大明宗亲加起来才百十号人,男丁只有三四十个,其中大部分都年幼不能理事。” “这么多地,根本就封不过来。” “基于这个理论,我们顺势提出大分封计划,。” “到时候群臣反对,我们就将球踢给他们,让他们想一个更好的办法出来。” “除了分封,我不认为还能有更好的办法。” 末了,他笑着说道:“当然,如果真的有谁能想到比分封更合适的办法,那就更好了,我愿推举他入阁。” 朱雄英嗤笑道:“咱们这么多人思考了这么多年,都没能想到更合适的办法,指望他们黄花菜都凉了。” 哪知道,朱标却摇摇头,说道:“你们两个,还是欠缺了点火候。” 朱雄英和陈景恪都有些不解,什么欠缺火候?是法子不行吗? 朱标没有直接解释,而是先对杜同礼说道: “你先退下,未得允许任何人不得靠近。” 杜同礼知道,接下来的话不适合外人听,立即就起身告退。 等他离开,朱标才说道:“上位者需刚柔并济,该尊重群臣的时候,就要给他们面子。” “该硬的时候,就必须要强硬起来。” “那么,我问你们一个问题,什么时候该强硬?” 朱雄英脱口而出道:“欲行大事,必须行雷霆手段。” 陈景恪也非常认同的附和道:“行大事当强硬。” 朱标说道:“错了,大错特错。” 两人都有些不服气,这有什么问题吗? 朱标严肃的道:“什么行大事行小事,国家的事情哪有小事?” “你们嘴里的所谓小事,哪一件不是关系着黎民苍生的生计?这还能算是小事吗?” 两人皆露出羞愧之意:“陛下(爹)教训的是。” 见两人听进去了,朱标也没有再啰嗦,继续说回正题: “既然朝廷没有小事,那什么时候需要强硬,什么时候需要柔和呢?” “当一个政策可以通过协商,或者迂回手段,推行下去的时候,就用怀柔的手段。” “当协商不可能通过,或者协商的代价太大的时候,就需要决策者强硬起来,强行推动。” 陈景恪两人先是若有所思,然后露出恍然大悟之色。 是了,原来软硬的标准在这里。 不是什么大事小事,而是如何最有效的通过。 变革初期,百官对变法都抱着不信任的态度,是不愿意配合的。 朱元璋靠着强硬手段推行。 等新政落实,百官见到了新政的好处,思想慢慢的就发生了转变。 于是革新派随之诞生。 等到朱标继位的时候,革新派的力量已经非常强大。 很多政策,已经不需要皇帝亲自出面,只要提出来,自然有革新派去推动。 如此一来,皇帝就可以置身事外当仲裁者了。 所以朱标的很多手段,看起来就比较柔和。 很多时候,他都会有一些小技巧,让群臣接受变革。 而不是如老朱那般,靠强硬推动。 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可以降低百官对新政的抵触,更容易团结大多数人。 但是碰到那种反对声音比较大,很难通过正常协商通过的政策,他就会强硬起来。 比如这一次的出兵南洋。 他无视群臣的反对,直接下了罪己诏。 虽然没有直接下令出兵,但也等同于是宣布了出兵的决定。 原本反对此事的群臣,一看他态度如此强硬,只能悻悻的同意了。 甚至还自我安慰,皇帝还是肯照顾大家情绪的,没有直接宣布出兵。 朱标继续说道:“不要把希望放在舆论上。” “当你只能靠舆论来推动某件事情的时候,那这件事情大概率是做不成的。” “这一次的大分封就是如此,不论你们做再多准备,靠协商都不可能通过的。” “想要施行这个政策,只有强行推动这一条路。” “只不过,有了南洋的事情,确实让我们推行新政时的阻力小了一些。” “但也仅此而已了。” “所以,你们把过多的心思放在舆论宣传上,属于本末倒置了。” “真正应该做的,是如何提前布置,消除强行推动新政造成的不利影响。” 陈景恪两人连连点头,这才是真正的实践教学啊。 朱标喝了口茶,给两人思考的时间,然后才说道: “你们在舆论上做文章没有错,错的是操纵舆论的用意。” “操纵舆论不是为了逼迫群臣同意新方案,而是为了消除不利影响。” 陈景恪不禁想起了前世西方的选举政治。 凡是利用舆论来推动某件事情,最终都走向了妖魔化。 七十二种性别都整出来了,孙悟空见了都自愧不如。 但也不要太高看西方那些政客,以为他们多尊重选举。 真正利益相关的时候,屁民的所谓投票权不如一张废纸。 比如灯塔国就无视民意和律法,强行通过了反排犹法案等等。 为啥他们要这么做? 因为鱿鱼集团出让了很多利益给灯塔国的统治阶层。 在利益面前,他们可以将一项反常规的法案,包装成合法的国家意志。 平时表现的温情脉脉,把自己包装成民主斗士,让选民觉得他们是尊重民主。 然而事实上,能参加选举的,无一不是几大政治家族的代表。 极个别不是出身于政治家族的,本身也是大资本家。 等真正遇到大事儿的时候,他们就不装了,直接强行推动。 民意?反对?军队面前反对一个试试。 事实上,他们的做法和朱标所言非常相似。 这个世界是少数精英在统治的。 不论承不承认,也不论愿不愿意接受,这都是现实。 大多数决策,都是精英们做出的。 那么核心问题就来了,如何确保精英阶层不会脱离底层民众? 如何确保掌握国家的人,不会变成单纯的利己集团? 这就需要正确的思想和先进的制度。 所以,第一个喊出‘人民万岁’的那个人,对我们有多重要,可想而知。 作为后人,我们只能说,庆幸有他。 陈景恪其实也一直在追逐他的脚步,只是时代限制,他能做的不多。 说难听点,他没有推翻一切的能力,只能在螺丝壳里做文章。 尽可能的让百姓的日子好过一点。 他的大同思想就是基于这个理论确立的。 朱标应该是憋了很多话,终于找到机会说了出来。 一开口就有点刹不住,给两人讲了很多实践经验。 陈景恪和朱雄英听的很认真。 这些东西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要么去社会上去碰壁,让现实教。 要么就靠有经验的长辈去教。 但你以为碰几次壁就能学到了? 不,没有一定的天份,就算碰死了也什么都学不到。 长辈言传身教,是最好的办法。 ----------------- 南洋战报传来,南洋水师、淡马锡总督府和楚国,联合展开军事行动。 三个月的时间荡平了南洋,共剿灭七个国家,小势力不知凡几。 后续的军事打击依然在进行中,确保南洋再无能威胁明人的势力存在。 消息传出后,自然是天下欢腾。 就连保守派都松了口气,没想到南洋土人如此不堪一击,白瞎了他们之前那么担心。 民间就更不用提了。 时不时就能听到高呼万岁的声音。 华夏子孙这个词,已经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大家的嘴边。 秦风·无衣传唱的更火了。 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美好。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不好的消息也跟着传出。 南洋大族打着同乡名义坑害大明百姓,而且这种情况从宋朝就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 这几百年来,被坑害的人已经无法计算。 朝野一片哗然。 原本大家还在为这些人的遭遇愤怒,为朝廷出兵复仇感到振奋。 大华夏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人认同。 可现在告诉大家,南洋大族都罪大恶极,我们的眼泪白流了。 一种被戏弄的感觉随之生出。 什么大华夏,踏马的他们就是这么对待同胞的? 那这样的同胞不要也罢。 各种真的假的故事也开始流传,什么我有一个朋友出海没回来,听人说就是被同行人给害死的。 当这样的故事变多,随之而来的就是,出海的危险性再次被大家提起。 大海本身就危险,还要小心土人,现在连身边的同胞都要小心。 还是老老实实在家里待着吧。 保守派就兴奋了,我们就说步子不能迈的太快,现在知道为什么了吧。 于是他们就纷纷行动起来攻击出海政策。 橘生淮南的事情也被提起,那些人远离了大明,被土人的蛮夷思想感染,已经不是华夏人了。 人家打心里就没把自己当华夏人,咱们也别一厢情愿了。 进而开始反对大规模向外移民。 一时间大有舆论转向的意思。 与之相对应的,激进派就有点焦头烂额了。 大明开海之后,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群体。 这些人有的是为了一展理想抱负,也有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但不管是为了什么,他们所需要的一切,都是从出海得来的。 风向转变,对他们是不利的。 事关切身利益,自然不会坐以待毙。 只是这股逆风来的太猛烈,他们有些摸不清门道。 主要是不理解朝廷为什么要将这个消息传出去。 莫非是高层意志发生转变了? 他们只能四处托关系打听情况,陈景恪家的门槛再次被踏破。 这次陈景恪倒是没有闭门谢客,而是接见了部分人,直言不讳的告诉他们: “出海确实带来了巨大利益,但也造成了巨大隐患。” “这些隐患以前都被掩盖下来了,现在随着南洋惨案集中爆发了。”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解决,朝廷不可能再如以前那般支持出海政策了。” 至于具体都有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陈景恪全都没有说。 被问急了,就会用一句话来搪塞: “事关国家机密,我不能多说,你们自己反思。” 虽然没有得到具体的答案,不过总算是知道了缘由。 至少知道事情出在那里,该往哪个方向寻求解决的办法。 接下来就是自查了。 好好看看这些年出海政策下,到底隐藏了那些隐患,又该如何解决。 于是激进派就暂时放下了别的事情,开始着手自查。 而保守派呢,为了打击激进派,自然也要去了解对方的不足。 一时间激进派和保守派竟然神奇的保持了步调一致。 随着两派联手,越来越多的隐患和漏洞被查出。 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大辩论。 在这种情况下,出海政策还有延续的必要吗? 第403章 操控舆论 换成以前,陈景恪是不敢主动挑起保守派和激进派矛盾的。 主要是舆论这一块不好控制。 但朱标的那一课让他豁然开朗,随便两派怎么争,都改变不了朝廷的决定。 让他们争一争,反而能让很多问题浮出水面。 现在的情况就是如此,在保守派鸡蛋里挑骨头的劲头下,被掩盖起来的问题逐一揭露出来。 激进派也有些哑火了,只能想办法补救。 陈景恪自然不会看着激进派被打压,于是在新一期的《大明周报》上,就出现了很多篇中立的文章。 其中出自方孝孺的那一篇引起了巨大轰动,并被激进派奉为圭臬。 甚至被拿到朝堂上来和保守派做辩论。 这篇文章赞同了保守派的做法,认为开海政策确实造成了很多问题。 激进派为了利益选择了刻意隐瞒。 若没有保守派查漏补缺,国家早就出大问题了。 并且还把主要的问题一一罗列,并指出造成的危害。 还有些藏的很深暂时没有被发现的问题,也被他指了出来。 看到这里,保守派都露出了喜色。 果然不愧是唯物学的开派宗师,出手不凡啊。 只是越往下看他们就越觉得不对劲儿。 夸完保守派之后,方孝孺话锋一转开始替激进派找补起来。 开海确实造成了问题,但也带来了好处啊。 然后又从国家财政、粮食、民生等方面,进行了讲述。 而且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他还拿历朝历代做对比。 之前朝代都遇到的难题,在大明被很好的缓解了,不得不说开海有功。 所以,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很多政策都是在推行过程中一步步完善的。 他还拿税法举例,从古代的井田制,到两税法,再到现在的摊丁入亩一条鞭法。 几千年才发展成现在的样子。 如果古人因为种种漏洞,就不搞税法,那永远都不会有大明的惠民政策。 开海也是一样,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能因为存在缺陷就认为它不好。 查漏补缺,完善制度,不正是朝中衮衮诸公的责任和义务吗。 否则,朝廷和万民要你们做什么? 如果仅仅只是这些,这篇文章还不足以被大家重视,真正的精髓在后面。 在对事情进行了总结,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之后,他针对部分问题给出了解决的办法。 其中重点强调了教化问题。 既然出海百姓变坏是因为缺少教化,因为环境不好,那我们就改变环境。 在每一个有明人存在的地方,建立明人聚居区。 在这个聚居区里,施行华夏文化,推行华夏教育。 当然了,建立这样的聚居区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朝廷来解决了。 我只是在野一闲人,随便说说,至于如何做还需朝中诸公酌定。 ----------------- 方孝孺写完文章,就继续研究自己的学问去了。 外界却因为这篇文章吵的更凶了。 不过吵来吵去,依然就那几件事情,没什么可赘述的。 这篇文章真正的作用,是让激进派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海外建立汉人聚居区,这个建议在现代看来,实在没什么高明的。 不就是唐人街吗?有什么好说的。 但在大明这是首创。 这个建议就像是一株火苗,照亮了激进派心中的迷雾。 独属于明人的聚居区,不但能解决风俗习惯、教育等问题,还能同时解决很多其他问题。 比如方便对海外明人进行管理,能尽可能的确保大家的安全。 在这个提示下,激进派很快就拿出了一套

相关推荐: 有只按摩师   老司机和老干部的日常   被恶魔一见钟情的种种下场   掌中之物   试婚   凡人之紫霄洞天   蛇行天下(H)   大风水地师   永乐町69号(H)   医武兵王混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