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再栽就是狗 > 第145章

第145章

第350章 你特么想反皇权? 方孝孺当然不会忘记那两个词: 人权和剥削。 一开始他并不甚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还很奇怪为何陈景恪会如此郑重其事。 随着走过的地方越来越多,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 尤其是唯物思想小成,并用其来分析历史。 他终于知道了这两个词意味着什么。 可以想象当时他是多么的震惊。 再回头去看陈景恪的种种政策,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也因此,他对陈景恪彻底心服口服。 然而,这两个词也成了他心中的禁忌,不敢对任何人提起。 此时听陈景恪问起,他深吸口气说道: “你准备把这两个词写进新书里吗?” 陈景恪反问道:“不行吗?” 方孝孺表情凝重的道:“你可知这么做的后果?” 皇帝就是最大的剥削者,你确信要把这一点写进书里吗? 他很想大声的质问一句,你特么想反皇权? 陈景恪笑了:“看来你真的明白了这两个词的含义,我很高兴。” 方孝孺却一点都不想笑,甚至想调头就走: “这一点都不值得开心。” 陈景恪没有再说笑,表情转向严肃,说道: “我岂能不知道其中的危险性,但有些事情没必要直说,也没必要说透。” “关键看你怎么去做。” “我的种种政策,其实都是在赋予百姓更多的人权,减轻对他们的剥削。” “这些政策不是一样得到广泛施行吗。” 方孝孺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但…… “可是这两个概念依然很危险,很容易被有心人利用。” “最危险的还是来自于百姓的觉醒……一旦天下人都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果你应该能想到。” 陈景恪心道,我可太知道了。 “但就算我们不说,就能保证没有人领悟到这个道理吗?” “与其遮遮掩掩,不如想想怎么在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方孝孺并不看好这一点,说道:“真的能平衡吗?” 陈景恪说道:“至少目前可以,你说的情况或许会出现,但那也是数百年后的事情了。” “说句大逆不道的话,那会儿大明还在不在都不好说,考虑这个问题就是杞人忧天。” 方孝孺愣了一下。 一是没想到,陈景恪竟敢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 二是陡然明白过来,自己好像真想多了。 对百姓来说,任何大道理都远不如一碗饭来的实在。 这碗饭是谁给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会将忠心献给让他们吃饱饭的人。 想让百姓在乎这些大道理,至少也要等到解决了全民温饱问题。 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吗。 全民温饱有可能实现吗? 至少方孝孺无法想象该如何实现。 大明采用陈景恪的新政,废除奴籍,采用均田、摊丁入亩、一条鞭法等等良法。 广大百姓才算是有了安身之地而已,温饱依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 就算如此,也称得上是史上少有的大治之世了。 后人提及这一段历史的时候,至少也是洪武之治、建章之治一类的评价。 至于全民‘仓廪实’、‘衣食足’,简直不敢想。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就算告诉百姓人权和剥削的概念,大家也不会在意。 估计只有造反的人才会拿此事当口号。 自己纯粹是被自己给吓到了,将这两个词当做禁忌一般的存在。 想通了这些,方孝孺心中豁然开朗,说道: “我明白了,还是景恪看的透彻啊。” 陈景恪说道:“明白了就好,你以为陛下他们就不明白这个道理吗?” “我又不是傻子,不会拿自己的小命开玩笑。” “正是因为解决了这个问题,才敢把它写进新书里面。” 阶段性的解决也是解决,至于未来会如何,那就只能相信后人的智慧了。 只要华夏能称霸全球,随便后人怎么折腾都无所谓,反正肉都烂在锅里了。 方孝孺气道:“你为何不早说,故意戏耍我是吧。” 陈景恪笑道:“我可没戏耍你,有些事情你自己想通了才行,别人解释效果会差很多。” 方孝孺也不是真的生气,也就没有继续纠结此事,转而说道: “给我说说,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陈景恪就将‘历史赋予皇权’、历史赋予国家的责任和义务、皇权的责任和义务。 以及皇权代天行道,抑制权贵,帮扶百姓。 历史的发展,就是中央集权以及人权普及的过程等等。 这一系列的思想,全都讲了一遍。 “这些思想之前都已经告诉过太上皇、陛下他们,也获得了他们的认可。” “尤其是太上皇,比起天赋皇权,他更喜欢历史赋予皇权使命这个说法。” 方孝孺想起朱元璋的那句‘我本淮右布衣’,也不禁赞道: “陛下实乃千古一人也。” 而对于陈景恪的这一套思想逻辑,他更是大为惊叹。 这一套逻辑对不对且不去说,但确实是地地道道的唯物思想。 “你对唯物学的认识远胜于我,我还在思考什么是唯物学,你已经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了。” 陈景恪也没有谦虚,笑道:“总不能这么快就被你这个后来者给超越吧,哈哈。” 笑过之后,陈景恪进一步解释了这一套逻辑。 当然,光有思想也不行,纸上谈兵谁不会? 最重要的是,如何将你的思想付诸于实际。 说白了,就是针对这套逻辑,设置的政治制度。 这其实也是一种思想,能否存在下去的根本。 为啥农家、阴阳家、名家之类的学说,始终成不了大气候? 因为他们只有一套不完整的思想逻辑,要问他们具体如何治国,就说不出个所以然了。 法家、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能兴盛,则是因为他们不光拥有完整的思想体系。 还根据这套思想体系,构建了相应的政治制度。 陈景恪的思想,自然也有相应的政治制度设计。 “税的本质是朝廷主持的财富分配……是实现代天行道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办法。” “只是历朝历代都不明白这个道理,往往会给特权阶级免税特权,去问穷人收税。” “然后穷人越穷,富人越富。” “这完全违背了‘代天行道’的思想,最终穷人活不下去,揭竿而起一切重来。” “大明朝廷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进行了税改,并设立税务稽查司,专门问有钱人征税。” “事实上,科举制按照省份划分名额,也同样可以看做是代天行道思想的体现。” “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穷人松绑,让占有更多资源的富人,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同样也是保护人权,减少削弱的体现。” “在这个过程中,天子受到万民爱戴,统治更加稳固。” “朝廷的财政状况更加健康,国家可以长治久安……” “可以说,这就是多赢的局面。” 方孝孺听的目放异彩,连连点头。 这一番解析,让他对陈景恪的思想以及变革,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对陈景恪也就更加的佩服,对他的这套思想也就更加的好奇。 “来说说你的新书吧,到底写了什么。” 陈景恪说的有些口渴,拿起杯子喝了几口,严肃的道: “我要围绕大同世界,构建一套全新的思想体系。” 即便已经想到他的新思想不简单,可方孝孺震惊不已: “等等……大同世界?你真的以为它能实现?” 之前他还在朝鲜国的时候,陈景恪几次写信询问他对大同世界的看法。 当时他随口评论了几句,直言这是儒家幻想出来的理想世界。 和佛教的净土世界没有区别,根本就不可能实现。 儒家自己都只提三代之治,从不提大同世界。 他以为陈景恪就是随便问问,所以并未放在心上。 今日才知道,对方竟然要围绕大同世界做文章。 太不可思议了。 陈景恪知道他为何会有这样的疑问,就说道: “我并不觉得大同世界能实现。” 方孝孺问道:“那为何还要围绕它来搭建思想体系?” 陈景恪解释道:“我的目的是树立一个标准,告诉世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世人只要向着这个方向前进就可以了。” “而有了目标,就能减少很多弊政的出现。” “最重要的是,我要用大同世界,彻底摆脱儒家敬天法祖的思想。” 儒家推崇三代之治。 三代就是夏商周,是过去的朝代,儒家推崇它们,就注定了保守。 而大同世界是未来,以它为目标,大家就会变得开放。 以后谁再想搞变法,大家首先想到的不是什么祖宗之法不可变,而是先考虑是否符合大同思想的要求。 如果施行新政,离大同世界更远了,大家就会反对。 如果离大同世界更近,大家就会支持。 闻听此言,方孝孺不禁再次感到震惊,没想到他竟然能想到这一层。 大同世界也是儒家构想出来的理想社会。 这还真是以彼之道,还使彼身,天理循环,报应不爽啊。 关键是,以儒家来破儒家,能大大降低儒生的抵触情绪。 方孝孺感叹道,果然不愧是亘古第一天才啊。 现在他已经开始认同,陈景恪的大同思想真的有实施的可能了。 陈景恪等他消化完之后,才继续说道: “不过大同世界毕竟是终极理想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反对派必然会针对这一点来发动攻击。” “且,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也会让人产生消极情绪,进而怀疑整个大同思想的正确性。” 方孝孺再次感到意外:“你连这都已经考虑到了?” 这种前瞻性,太可怕了。 陈景恪没有解释太多,而是说道:“所以,我们要设置阶段性目标。” “也就是说降低标准,设立一个或者多个,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社会模型。” “如此既可以应对别人的攻击,也可以让相信这个学说的人,有更确切的奋斗目标。” 方孝孺再次赞叹道:“景恪高瞻远瞩,为兄佩服……这个阶段性目标,你准备如何设置?”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有了一些想法,但还不确定行不行,这也是我想和你讨论的问题之一。” 方孝孺精神一振,终于轮到我出马了吗: “哦,不知景恪都有哪些想法,我看看能否给你一些建议。” 陈景恪说道:“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和你讨论一下另外一个理论。” 方孝孺说道:“你说。” 陈景恪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这个理论,我称之为人类需求层次理论。” 方孝孺疑惑的道:“人类……需求层次理论?” 陈景恪解释道:“就是人在不同阶段的需求……管子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一个道理。” 方孝孺恍然大悟,说道:“原来如此,具体说一说。” 陈景恪说道:“我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活下来是人最大的本能。” “吃饭、喝水、呼吸、睡眠等,都可以囊括在内。” 方孝孺点点头,这个道理很简单,他轻易就能听懂。 陈景恪继续说道:“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后,人类会产生安全需求。” “就是希望身体健康、财产家人都安全……” 方孝孺再次点头,乱世人不如太平犬,就是这个道理。 将这两条放在一起,确实存在一个递进关系。 先是活下来,然后追求安全。 他不禁开始期待后面的内容。 “人是社会性动物,对族群具有极强的依赖性,这是天性使然……” “所以,在安全得到满足之后,就需要社交。” “通俗点说就是,需要亲情和友情,需要参与到人类的社会活动中去。” “第四个阶段,获得尊重,大家都不希望自己被无视或者谩骂,都希望获得他人的尊重……” “第五个阶段,也就是人类的最高需求,自我理想的实现。” “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说完之后,陈景恪看着他,问道:“方兄以为这五种需求理论,是否有道理?” 第351章 社会模型 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方孝孺越想越觉得这个划分实在太精妙了。 “妙,实在太妙了。仅仅是这套需求理论,就足以让景恪在思想界占据一席之地。” “如此精妙的理论,竟然只是大同思想的一部分,现在我对它的全貌更加好奇了。” 从目前透露出来的内容可以看出,大同思想并不是单纯的儒家学问。 大同本身来源于儒家。 代天行道,用的是道家思想。 需求理论明显是管子的思想,而管子是法家代表。 仅仅只是局部框架,就应用了儒墨法道四大显学中的三家。 整套体系涵盖的学说定然更广。 如果这个猜测是真的,那大同思想可以说就是华夏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难怪以陈景恪的才学,都进行的如此艰难。 想到这里,以方孝孺的心性修养,也忍不住激动起来。 这堪称是百家争鸣以来,最疯狂的举动。 如果能成功,华夏思想界将从此进入另一个篇章。 而大同思想,就是分界线。 现在自己有幸能目睹它的诞生,甚至有机会参与其中,如何能不让他兴奋。 陈景恪并不知道他在想什么,见他忽然如此激动,还有些莫名其妙。 需求层次理论确实很有道理,可真论起来,《管子·牧民》篇早就有相似的思想了。 这套理论不过是将其单独抽出来细化了而已,不至于让你高兴成这个样子吧? 不过他也没有深究的打算,激动就激动呗,恰恰说明我弄的还不赖。 “别光说好的,提点建议啊。” 方孝孺仔细回想了管子的思想,才开口说道: “我想到了朝廷的人才吸引计划。” “管子曰: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 “你的需求理论,也与此言暗合。” “大明能满足生存和安全的需求,就可以吸引四方蛮夷来投。” “再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则四夷人才必蜂拥而至。” 果然屁股会影响脑袋,他除了唯物学,还有个任务就是执行朝鲜人才掠夺计划。 听到需求理论,首先想到的就是在人才计划方面的应用。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这都是附带效果,咱们说回本身。” “我的想法是,按照需求层次理论设置阶段性目标,你以为是否可行?” 方孝孺思索片刻,问道:“前三重需求我能理解,最后一重也能明白。” “唯独第四重尊重需求,我还不甚了解,需要你更具体的讲一讲才行。”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确实是我没有说清楚,尊重包括被人尊重,和尊重他人。” “表面看是互相尊重,实则是在物资需求和精神需求都得到满足后,精神升华的一种全民高素质体现……” “等等。”方孝孺打断他,问道:“精神需求指的是什么?” 陈景恪解释道:“被尊重就是一种精神需求,欣赏音乐、故事、读书等等也是精神需求……” 方孝孺若有所思的道:“这是最基本的精神需求……不对,最基本的精神需求应该是社交需求。” 说到这里,他问道:“社交需求,也算是精神需求吧?”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单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群生活才能活的更好。” “所以社交具有生存属性。” “但如果没有社交,人会感到孤独,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又具备精神需求属性。” 方孝孺说道:“也就是说,社交需求同时具备生存和精神双重需求,是两者的过度阶段。” 一二重是生存需求,四五重是精神需求。 第三重处在中间,又同时兼具两重属性,确实可以看做是分水岭。 陈景恪说道:“更准确的说,是交叉阶段。” 方孝孺继续说道:“社交是最基本的精神需求,尊重需求可以看做是中级精神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则是高级精神需求。” “这么划分,没有问题吧?” 陈景恪点点头,这么划分也没有问题。 方孝孺说道:“如此,我就可以回答你方才的那个问题了。” “以需求层次理论来建立阶段性社会模型,是可行的。” “不过设置成五个阶段太多太繁琐了。” “比如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完全可以视作一体的。” 陈景恪颔首道:“所以我准备将其分成两个阶段,一二三为初级阶段,四五为大同世界。” 这其实是借鉴了前世XK社会和GC社会的思路。 哪知方孝孺却直接否定道:“不妥不妥。” 陈景恪大为意外,问道:“哪里不妥?” 方孝孺说道:“我认为这样划分还是太简单粗暴。” “按照你的划分方法,两个阶段分别为,解决生存问题阶段和解决精神需求阶段。” “医疗也是生存需要,放在第一个阶段里明显不合适。” “放在第二个阶段,它又不符合设定。” “我以为,应该将五个阶段彻底拆分打乱,按照实际情况重新划分。” “而且四不应该和五放在一起。” “四虽然很难达成,但总归是有点希望。” “而五只能作为个人的需求,没办法作为全人类共同的需求。” 陈景恪陷入了沉思,从这个角度来看待,确实很有道理。 自己还是有点想当然了,前世医疗其实被放在了第二阶段。 可是在这个年代,连权贵都不一定能接受良好的医疗保护,更何况是普通百姓? 将它放在第二重明显不合适…… 说白了,现阶段实现医疗体系全覆盖,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将它作为第一阶段,难度太高了。 关于第二点,四和五也确实不能放在一起。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资必然会越来越丰富,学问必将普及。 到时候欣赏音乐、小说、影视剧等等,都将全民化。 也就是说,一二三四重需求是可以全民化的。 但自我理想实现,也就是三不朽,注定了只能是少数人类精英才能去追求的。 而且即便是在大多数人都饿肚子的情况下,依然有少数人能追求三不朽。 将它列为全人类共同的高级追求,确实不现实。 社会模型,是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参与建设的。 自我实现就太个人化了,不可能全民参与。 所以,它可以作为人类需求层次的最高追求,却不能放在社会模型里面去。 想到这里,他豁然开朗,自己之前陷入误区了。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太想当然了。” 有了这个共识,两人接下来就将四重需求进行了拆分重组,很快就搭建好了阶段性社会模型。 第一阶段就是满足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有饭吃有衣穿,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社交活动。 陈景恪之前的种种政策,都可以归类到这个阶段。 这个阶段是最有希望达成的,而一旦第一个阶段完成,就会给执政者更大的信心。 让他们有更大的动力去追求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包括医疗、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享受精神文化熏陶等。 就古代来说,这也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陈景恪不点科技树,至少需要数百年才能实现。 方孝孺就认为,这一点很难实现。 不过他总体上是乐观的,再难总归是有一条清晰的道路可以走。 执政者顺着这条路慢慢的前行就可以了。 一代人不行就两代人,总归是会离目标越来越近的。 第三阶段是物资充裕、精神富足。 事实上,方孝孺认为这已经是大同世界了。 因为从有历史记载至今,从未有过这样的时期。 但陈景恪知道,这个阶段其实也是可以达成的。 如果非要用前世来类比,这个阶段有点类似于XK社会。 确实很难,但只要发展生产力,早晚有一天能达到。 所以,在他的坚持下,这个阶段并没有被命名为大同世界。 他将大同世界放在了第四个阶段。 而且他对大同世界的描写,也没有采用儒家的原文,而是用了《易经》中的一句话: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对此,方孝孺没有说话,而是竖起了大拇指。 绝了。 ----------------- 社会模型建好之后,剩下的就是围绕模型构建思想体系和执政体系了。 执政体系并不着急,这玩意儿是不固定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可以等到思想体系搭建完成,再根据大明的情况设置。 他们先进行的是前者。 而方孝孺也终于见到了大同世界的全貌。 即便早就有所准备,也不禁为其的宏大感到震惊。 先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讲述了华夏的历史发展阶段。 以及各个历史阶段的情况,产生这些情况的现实因素。 在此基础上,解释了国家、法律、朝廷、人民、军队等等的概念。 并详细论述了他们的权力和义务。 很多解释,让方孝孺耳目一新。 比如法治思想。 他试探的问道:“我记得,韩国公近两年一直在研究法治思想。” 陈景恪自得的道:“就是我启发的,不过他的法治思想与我的有所不同。” 李善长毕竟是古典法家门徒,他的法治是对法家思想的重新解析,只是比较偏向于律法这一块。 可以说,他的法治思想,已经和陈景恪最初提到的法治关系不大了。 而陈景恪的法治,就单纯是从律法角度出发去定义的。 对此,方孝孺并未感到意外。 他就是在陈景恪的引导下,才进入唯物学殿堂的。 李善长在他的指引下,弄出法治思想是很正常的。 但也有很多解释,让方孝孺感到心惊肉跳。 比如军队,非一家一人之军队,而是万民的军队。 军队来自于人民,责任和义务是维护国家安全,保护天下万民。 至于效忠天子,对不起,没有写。 但陈景恪又不是铁头娃,自然不会作死。 他在后面补了几句,君主是国家领袖,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拥有对军队的绝对统治权。 而军队要保持纯洁性,必须直接归君主统治,其余人不得染指。 但即便如此,也有点大逆不道了。 皇帝不追究倒还无所谓,要是追究起来,少不了断头台走一遭。 方孝孺一方面感叹于陈景恪的胆量;另一方面也为朱元璋和朱标对他的包容,感到不可思议。 事实上他却不知道,陈景恪也是通过一件件事情,一步步取得朱元璋的信任的。 当然,最根本原因还是他从未否定皇权。 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论证了皇权存在的必要性。 毕竟,国家总是需要一个最高统治机构的,而机构又需要一个最高领袖。 除了皇帝,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至少目前没有,不是吗。 至于以后会不会有,那是以后的事情。 非但如此,他还将皇帝的利益和万民的利益联系在了一起。 皇权想长久存在,就必须保证万民的利益。 而万民力量弱小,需要有一个强者来带领他们保护自己的利益。 只有皇权才能做到这一点。 这个理论在二十一世纪看来,相当的扯淡。 皇帝就是最大的剥削者,怎么可能真的会去保护万民的利益? 然而在当时,确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种思想可是被所有人认可的。 王朝想要长久,就必须保证民的利益。 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民’所指的群体不同罢了。 但在明朝,民指的就是天下众生,不是某一个特定群体。 陈景恪利用这一点,在这句话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拓展。 最终将皇权和百姓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只要皇帝相信了这一点,剩下的事情就简单的多了。 朱元璋是否相信,陈景恪不敢确定。 但他敢肯定,朱标和朱雄英是信的。 ----------------- 这些大的框架,有的陈景恪自己已经完成了论证,有些限于阅历不够无法完整的论证。 尤其是很多论证,和华夏传统思想融合不够完美。 找方孝孺过来,就是希望能获得他的帮助,完成最后的论证工作。 不要小看了这一点,很多时候框架再好,论证不完美也没什么用处。 方孝孺已经彻底被陈景恪的宏大思想体系所吸引。 对此自然是欣然同意。 于是两人就摒弃外界影响,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大同思想的论证中去。 第352章 无题 陈景恪忙着做学问的时候,外面世界的人也没有闲着。 福清正式接管了医学院的建设工作,联系施工队,按照设计要求对校园进行改建。 各种教学器械的采购,药材的供应链等等,都需要组建。 不过还好,以陈景恪和朱橚的身份地位,这些东西很轻易就能弄好。 而且还能保证没有人敢弄虚作假。 然后就是招募老师和学生。 学生是最好办的,听说医学院开业,天下的医师都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家儿子送进来学习。 普通人家,想把孩子送过来的也不少。 福清拿出一半的名额,从这些人中录取学生。 剩下的一半名额,则按照陈景恪的提议,从天下各地的抚孤院挑选孤儿前来学习。 “这些孤儿学习会更加的认真,能全身心的投入医学研究中去。” “而且背后没有相关利益群体,将来能更好的为医疗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最不济,将来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也能为家乡的医疗建设出

相关推荐: 逆战苍穹   医武兵王混乡村   被恶魔一见钟情的种种下场   先婚后爱   大风水地师   孩子的父亲是个女的   他来过我的世界   将军男后(修改版)   斗罗:转生火麟飞,幻麟星云   人在斗破,但全员N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