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现在我自然不敢与前贤相比,但未来我必将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景恪,你会一直帮我的,对吧。” 陈景恪郑重的道:“只要我还能动,只要你还需要,我必定站在你身边。” 朱雄英大笑道:“哈哈……好,这话我记住了。” 陈景恪点点头,转移话题道:“咱俩这番话,用不了一会儿就会出现在陛下的案头,估计他老人家又想骂人了。” 朱雄英也忍不住笑了起来:“放心,他老人家骂你的时候,我会帮你说情的。” 第269章 进退有据 朱元璋确实很快就知道了那一番谈话,却并没有生气,而是找到朱雄英谈了许久。 没有人知道他们具体谈了什么,只知道事后朱元璋下旨: 着太孙摄礼部、国子监、鸿胪寺事务……三衙官吏悉听调遣,不得有误。 这个任命相当突然,太孙才十五岁,且还未组建自己的班底,这时候就摄政务实在有点早了。 但随即大家就很平常的接受了这个认命。 朱雄英虽然很少露面,但之前南方除虫害、安抚蛮夷部落、上书摊丁入亩等政绩,实在太过于突出了。 属于已经证明过自己的能力,获得了百官认可的。 且他还天然拥有军方和勋贵的支持,摄政务就显得很正常了。 当然,在百官看来,此举更多是让太孙观政,并不会做出什么改变。 甚至很多人认为,这是陛下和太子在为太孙铺路。 要知道,国子监掌管天下学政,礼部掌管科举,是培养后备人才的地方。 太孙统摄两衙门,可以更好的聚拢人才,为将来打基础。 如果放在别的朝代,他们肯定不会这么想。 那些皇帝防太子和防贼一样,怎么可能会让继承人掌管后备官吏选拔。 但大明朝不一样,任谁都能看得出来,皇帝和太子那真的是父慈子孝的典范。 皇帝生怕太子能力不够威望不足,天天给他加担子。 太孙的情况也类似,早早就开始崭露头角。 现在为太孙铺路虽然早了点,可也完全符合皇帝和太子的行事风格。 然后,就有很多官吏开始摩拳擦掌准备好好表现。 此时入了太孙的眼,那就是潜邸旧臣,将来必获重用啊。 蓝玉等坚定的太孙党,自然也是非常高兴。 纷纷放话出去,谁敢阳奉阴违糊弄太孙,他们就和谁没完。 陈景恪却比一般人知道的更多,当他看到这条任命,就知道朱元璋妥协了。 都不用想就知道,定然是因为朱雄英。 在这种事情上,谁说话都不好使,只有朱雄英才能让朱元璋去冒险。 此时他无比庆幸,还好自己一开始就抓住了朱雄英。 这些年又悉心教导,让他成了材,现在总算是有了成果。 ----------------- 朱雄英上任后并没有直接就大动干戈,而先花时间全面了解了三衙的运作模式。 这让一众文臣更是喜上心头。 这是太孙谦恭礼贤下士的表现啊,我们就喜欢这样的君主。 之后朱雄英并未插手礼部和国子监的事务,而是先对鸿胪寺下了手。 他带人制定了一套全新的宗藩规则。 说是宗藩规则,实际上就是外交准则。 在这里他将外国划分为两类五种。 第一类是藩属国,第一种是亲王藩属国,第二种是异姓藩属国。 第二类是没有建立宗藩关系的国家和势力。 一种是盟友,二种中立国,三种敌对国。 每一类国家的使节,在大明享受的待遇都是不同的。 但不管是哪一类使节,都不再拥有任何特权。 虽然朝廷律法上没有规定要优待番邦使节,但实际操作中确实存在类似的情况。 番邦使节就是拥有种种特权,很多蛮夷部落也是如此。 朱雄英将这些潜规则统统废除,将一切都摆到了台面上。 对此武将集团自然是支持的,我们在军事上打败了对手,结果人家的使节还要受优待,凭什么? 文官集团也同样是支持的。 很多人以为文官对内强硬,对外软弱卑躬屈膝。 事实上这是误解,儒家是最反对这种政策的。 不少大儒都曾公开抨击过这种情况。 遇到中原王朝强势,皇帝又比较务实的时期,外国使节就几乎没什么特权。 如果皇帝比较好大喜功,那就没办法了。 比如杨广,为了炫耀隋朝强盛,竟然要在迎接外国使节的道路两旁挂满丝绸。 遇到中原王朝虚弱的时候,比如宋朝……那是没办法。 即便是宋朝,也不缺乏强硬的文臣武将。 反过来说,为何中原王朝对待外国使节的差异如此巨大呢? 答案很简单,缺少相关的规章制度。 无法可依的情况,一切只能按照上面的意思来。 上面不说话,下面的官吏又怎么敢得罪使节? 现在朱雄英改变了这种情况,直接制定了完善的律法。 以后接待外国使节,完全照章办事就行了。 这种情况,反而是文官集团最乐于见到的。 这还不算完,这套法律还对赏赐、国礼交换等做出了规定。 赏赐是给正儿八经的藩属国的,全凭皇帝喜好。 但一般不能超过藩属国进献贡品价值的三成。 毕竟是赏赐给小弟的,不能落了大哥的面子,多给一点也能理解。 国礼交换是给非藩属国准备的,必须等价还礼。 也就是说,别人送一文钱的礼,大明就对等还一文钱,不能多也不能少。 对于这个规定,文官集团更是举双手双脚赞同。 大明暂时还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但之前的朝代可出现过太多了,其中尤以汉武帝时期为最。 别管是什么人,只要自称是某某势力的使节,带着一些礼物过来声称要朝觐天子。 只要再说几句好听话,马上就能获得几十上百倍的赏赐。 很多势力都将这种事情当做了生意,变着花样的来朝觐。 他们心里真的敬仰天子吗? 恐怕恰恰相反,这么好骗的大傻子,怎么就不多几个呢。 官僚集团难道真的不知道这种情况吗? 难道他们就真的愿意陪着皇帝当冤大头吗? 答案是否定的。 谁都不想当傻子,只是没人敢戳穿罢了。 现在朱雄英自己主动将此事摆到台面上,官僚集团自然很乐于见成的。 也因为这件事情,他再次获得了满朝文武的认可,个人威望也有了明显提高。 这其中自然有陈景恪的功劳,准确说这套规章制度,就是在他的提议下才起草的。 “中原王朝向来以天朝上国自居,从未想过与他国平等相交,所有国家都是藩属国。” “所以也就无所谓外交制度,在这一块完全就是空白。” “但以后大明将要面对更加广阔的世界,要接触更多的国家。” “我们必须学会与他国平等论交,否则就是自绝于世界列国。” “这就需要一套完整的外交制度,既可以保证大明的利益,又可以与他国正常相处。” “我们大明的官吏与外国接触时,也有了律法章程可以依靠,处理外交事务就能更加从容。” 朱雄英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当即就决定,自己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从这里烧起。 陈景恪又说道:“第一把火从这里烧,也能避免触犯百官的利益,引起他们的不满。” “学政和科举是国之大事,自有成熟的章程在,且备受瞩目。” “你若在这里搞变革,必然会引起官僚集团的警惕乃至抵触,降低你在他们心目中的分量。” “外交则不然,这一块向来不受重视。” “你从这里着手,不会触犯任何人的利益,自然也就不会引起不满。” “又因为这是空白地带,你制定的规章制度只要不是太离谱,都是一份不小的功劳。” “可以说,从这里入手就等于是白捡一份成绩。” “等到你的能力获得大家的信任,再插手学政和科举事务,就不会显得突兀。” “百官也会认真思考你的建议。” “可以说,从这里入手是最好的选择。” 这番话朱元璋和朱标也听到了,他们也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然后陈景恪提完建议,就再次隐藏在了幕后,将功劳让给了朱雄英。 这一切朱元璋和朱标都看在眼里,对陈景恪愈发满意。 尤其是朱雄英确实通过此举获得了更高威望,也让他的谦让变得更有价值。 当然,陈景恪也没闲着。 他抽空将学堂给开办了起来,给书院取了个名字: 洛下书院。 一个很普通的名字,没什么可说道的。 第一期招收了两百名学生。 权贵官僚出身的子弟只有不到二十人,这让陈景恪放下心来。 他还真怕自己的书院变成权贵子弟学校。 事实证明,自己还是太高看自己的名声了。 当然,这其中‘技工学院’的流言,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相关谣言流传开的时候,不少人来问他是不是真的,他都没有否认。 在这个文学至上的时代,‘技工学院’太非主流了。 正常官宦人家自然不愿意将孩子送进来。 也就徐达等核心勋贵才知道真相,将孩子送了过来。 剩下的学生,一部分是收养的孤儿,他还特意收养了一些孤女。 只要这些女孩子能有一个学有所成,在科学上有所建树,都可以作为榜样进行宣传。 还有一部分学生来源于工匠子弟,都是原本隶属于朝廷的工匠家的子弟。 他们对于研究百工技巧并不抵触,甚至还很高兴。 人数最多的,还是形学研究班成员的家族子弟。 他们才是真正了解陈景恪本领,又对杂学没有偏见的人。 对此陈景恪也没有拒绝,相反他还很支持。 一来是家学渊源,他们能学的更好。 二来……就这么说吧,理科是一门有钱人才能深入研究的学问。 没钱连实验器材都买不起,拿什么来研究。 形学研究班的人,有一个算一个,没有一个是穷人。 他们有那个物资条件,支持自家孩子深入研究。 当然,如果贫民子弟中出现了天才,陈景恪是愿意自己出钱培养的。 书院的先生,则全部由形学研究班的成员担任。 现成的人才不用白不用。 而且现在形学研究班规模也大了,常驻其间的就有百十号人。 外放任职的就更不知道有多少了。 大家平日里一起研究学问,没事儿就侃大山好不快活。 得知书院需要先生,不少闲的无聊的人自告奋勇,表示一定将学生教导好。 对于陈景恪提供的教材,他们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形学研究班现在腰杆子也硬了,准确说是算学圈子都硬气起来了。 虽然不敢正面和儒家掰腕子,但也不再如以前那般被单方面吊打。 而儒家也知道拿他们没办法,因为计官确实是朝廷需要的专业种类,无可取代。 尤其是新政推行以后,金钞局几乎是计官一手把持。 就算平日里的工作,很多账目只有专业的计官才能看懂。 文官集团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既然无法将算学踢出去,也就没有继续针对的必要了。 眼不见为净是最好的。 你们算学也别想搞事,我们也不欺负你们,大家相安无事。 在这种情况下,算学圈子的腰杆子可不就挺起来了。 既然学习算学也一样能当官,那儒家那一套就不是必须的了。 虽然不至于将儒家一脚踢开,但至少在算学圈子里,儒学经典的重要性日渐降低。 陈景恪的教材没有传统的四书五经,而是节选各种文体,集合成语文科目。 算学圈子的人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至于儒家,他们对陈景恪非常无奈。 到了现在是个人都知道,陈景恪不是靠医术立足的,而是有实打实的真本领。 皇帝、太子、太孙都对他非常信重。 且背后又有徐达、蓝玉等勋贵支持,也不再势单力孤。 户部尚书邱广安更是他公开的盟友。 户部加金钞局加计官体系,彻底掌握了国家的钱袋子。 文官对他就算再不满也没用,只能选择眼不见为净。 所以,洛下书院悄无声息的开学了。 没有什么人前来祝贺,也没有人来找麻烦。 全寄宿制书院,上十天休四天,这么做也是方便学生们回家。 但要想发展理科,仅仅是教育还不够,还要弄出一整套的测量工具。 这些东西陈景恪只能找来一些帮手,一点点进行研究。 长度和重量的测量工具是现成的,容积、温度等才是麻烦的。 尤其是温度计,是最难弄的。 陈景恪也只知道大致原理,剩下的就只能交给工匠们去实验。 所幸,大明的顶级工匠没有让他失望,成功弄出了水银和酒精温度计。 可想而知,当这些用玻璃制作的器皿出现在实验室,带给其他人的震撼是多么强烈。 至于秒表……他知道擒纵器是制作钟表的核心部件,但也仅此而已了。 虽然擒纵器早在几百年前就发明出来了。 但如何将这玩意儿变成钟表,就超出陈景恪的知识范围了。 毕竟他不是学机械的,所知也很有限。 而且他还准备用钟表替理科打响第一枪呢,自然不能现在就拿出来。 等过两年,第一批学员学有所成,再将这个任务交给他们。 通过他们的手来实现这个目标。 对他们来说是个极大的激励,对理科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时间不知不觉过去,很快又到了年底。 大明今年可谓是收获满满,自然又是一个喜庆年。 但过完年后,朱元璋就给群臣来了个大的。 着太子朱标总揽国政。 第270章 朱雄英的妙计 朱标监国对大明来说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了,可是这次不同。 以前他监国,只负责让朝廷正常运转,说白了就是处理一些常务事。 大事其实还是朱元璋拿主意。 这次明确要求他总揽国政。 什么意思? 就是说皇帝啥都不管了,一切悉听太子安排。 这意义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群臣第一反应就是,莫非朱标发动政变,将朱元璋给控制起来了? 但随即就将这个想法给驱赶了出去。 换成别的朝代,那根本就不用考虑,肯定是这种情况。 但大明朝不一样,皇帝还真有可能撂挑子。 毕竟老朱也不是第一次,表露出想提前退位的想法了。 身边的重臣几乎都知道这事儿。 所以,反应过来之后,群臣马上就知道,皇帝这次是真的想退位了。 勋贵们自然是万分不舍,他们的地位财富全来自于老朱啊。 官僚集团则是心中狂喜,这老杀才终于退了,仁厚的太子掌权,我们的日子就能好过不少。 不过不管心中是怎么想的,事儿还是要按照程序来办。 群臣都非常诚恳的表示:大明不能没有你啊陛下,陛下你可不能舍天下万民而不顾啊。 朱元璋感叹的道:“咱自4084年也就是至正十一年起兵,至今已经三十六载。” “这三十六年来,咱宵衣旰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幸赖诸臣公齐心协力,咱大明方有今日盛况……” “但咱也累了,想歇歇了。” “以前咱怕太子年幼无法担当重任,不敢有所懈怠……” “现在他已到壮年,且这么多年来协助我处理朝政未有失误。” “上能孝敬父母,下能友爱兄弟,外能得百官之心……” “咱很欣慰,终于可以放心的歇歇了。” 这话可以说是情真意切,不少官吏都深受感动。 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朱标正式开始监国。 但大家都把握不准,朱元璋到底退到什么程度了。 所以第二天,照样有许多奏疏被送到了他那里。 朱元璋看都没看,全部送到了东宫,并严令以后不许再将奏疏送来。 并且还拒绝了所有的觐见请求,只有徐达、汤和等老臣才能见到他。 这其实是一次很正常的试探。 大家先要知道朱元璋的真实心意,才能确定以后如何自处。 如果他将这些奏疏留下了,那就说明他并未真正放权,大事还要找他汇报。 现在他看都没看就弄走,还严令以后不许送,还拒绝所有觐见。 就说明他是真的彻底退,以后除非有天大的事情,一般都不用再来找他了。 群臣心里有了谱,做事自然也就有了分寸。 接着大家都将目光看向了朱标,等待着这位太子殿下会如何做。 按照正常情况来说,朱标这会儿应该以求稳为主。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这么做一来是安皇帝的心,你看吧我不会胡来的。 二来是安群臣的心,大家放心干活,我不会动你们的。 三来也需要时间熟悉政务,以免贸然出手反而坏了大事。 等过上几个月,彻底稳定下来之后,再按照自己的心意,一点点对国政进行调整。 但朱标就是朱标,不同于任何一个太子。 他一上来就直接下达了几条政令,而且还都是和军方有关的。 说白了,他一上手就先动了兵权。 他先是下令,北部边军收缩兵力,严加防范北元南下劫掠,且无令不得擅启边衅。 这可以说和朱元璋的主动出击策略完全背道而驰。 文官集团自然非常高兴,大明是时候休养生息了。 但武将和勋贵集团却出现了不小的微词。 倒不是他们不满意朱标,就算朱元璋突然这么做,军方也会有意见的。 不打仗我们靠什么立军功,我们靠什么封妻荫子? 靠国家给的俸禄,我们几时才能发财? 当然,他们更担心的是,国家是不是从此就刀兵入库、马放南山了。 真要如此,他们军方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这是涉及到根本利益的事情,不是针对朱标。 就在这时,徐达、蓝玉、冯胜、傅有德等统帅,纷纷站出来表示对太子的支持。 这些大佬出面,军方和勋贵马上就老实了,政策顺利执行。 亲眼目睹了此事,陈景恪感叹不已。 但凡换一个太子,都不会在刚掌权的时候就先对军方下手。 可他是朱标,所以他做了,而且还非常顺利的就做成了。 “看到了吧,什么叫威望,这就是,你要和殿下学的还多着呢。” 他如是对朱雄英说道。 朱雄英没好气的道:“那是我爹,我不比你了解吗?” 然后他凑过来说道:“我考虑了一下,教化百姓之事不能通过学政。” 他说的教化百姓,是和前朝做对比,让百姓知道大明的好,以增加归属感和认同感。 陈景恪疑惑的道:“哦,为何?不通过学政,你准备怎么做?” 朱雄英说道:“你想啊,普通百姓有几个能读的起书的?” “我们从学政入手,能看到这种对比的,还是只有读书人群体。” “百姓照样看不到,又有何用?” “总不能让学子们去乡村给百姓们上课吧?” 啧,古代版读书人下乡? 算了,还是别搞了。 陈景恪也觉得很有道理,就问道:“确实如此,那你觉得该怎么办才好?” 朱雄英说道:“从军方入手。” 陈景恪失笑道:“你不会准备让军人去教育百姓吧?” 朱雄英很认真的说道:“你听我慢慢说……大明没有预备役制度,这一点你是知道的。” 陈景恪颔首,预备役在东汉以前是很常见的制度。 百姓农闲季节接受军事训练,平时是维护地方治安的主要力量,有需要可以直接招募入军上战场。 后来光武帝刘秀废除郡国兵和兵役制,改为募兵制。 募兵就是拿钱当兵,于是就出现了以当兵为生的职业兵。 有了职业兵,预备役就成了非必要的东西,也跟着被废。 后来的朝代,有的继续采用预备役制度,有的没有设置预备役。 大明也没有预备役,为什么呢? 一开始朱元璋采用的军户制,兵皆从军户出,也就没必要再从普通百姓里搞预备役了。 毕竟预备役每年训练,哪怕只有一个月,也会耽搁生产,还会增加百姓的负担。 这也是光武帝废除预备役的初衷。 他太了解民间疾苦了,采用了很多减轻民间负担的措施。 后来因为陈景恪的提议,大明取消了军户制改为募兵制加军功爵制,也同样没有搞预备役。 一开始大家都没有注意到这个缺陷,等需要补充新兵的时候,军方发现新兵的素质非常差。 需要更长时间训练,才能成为合格的士兵。 平时这个问题还不算大,可真遇到紧急情况了,是很致命的。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预备役。 全新的预备役制度,已经制定好了,只不过眼下还未来得及实施。 朱雄英继续说道:“预备役士兵每年都需要训练一个月,我们就利用这一个月时间教化他们。” “然后等他们训练结束,再回家将这些东西告诉家里人。” “人都有好为人师的一面,普通百姓也一样。” “他们学到了新东西,回家之后必然会炫耀。” “如此一来,用不了多久百姓就能知道大明的好。” “而且这么做还可以避开学政系统,减少阻力。” 还是那句话,学政系统是国之大事,无数人都盯着这一块的。 贸然从这里入手,会引起强烈的反弹,这是朱雄英不愿意见到的。 听完他的计划,陈景恪不禁击掌赞道: “妙啊,这一招实在是妙。” “既可以避开敏感的学政系统,又可以直接将信息传递给最基层的百姓。” “对于预备役士兵来说,这也是一次开阔视野的机会。” “对朝廷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为他们做思想工作的机会,能让他们明白为何而战。” 见得到他的认可,朱雄英也彻底放下心来,然后得意的道: “你也觉得可行吗?哈哈……我可真是太聪明了。” 陈景恪心下莞尔:“你能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确实很聪明。” “而且这一招用好了,也有助于打破士绅阶层对话语权的垄断。” 朝廷想要将自己的声音传达到基层,只能依靠官僚士绅。 至于他们会不会传达,传达的过程中又会如何魔改,朝廷根本就控制不了。 即便朱元璋通过种种手段,狠狠的打击了士绅宗族势力,依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 如果朱雄英这一招用好了,朝廷就又多了一种向民间传达信息的途径。 古代预备役,基本是每户出一名壮丁参加。 只要朝廷在集训的时候,将想要传递的信息告诉他,就相当于是告诉了他的家庭。 而且文武分离,这条渠道也不用担心被文官堵塞。 朱雄英也立即就明白了其中的深意,兴奋的道: “是啊,朝廷也可以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通过预备役的口,充分了解基层信息。” “如此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文官集团欺上瞒下。” “好好好,我马上就将此策整理出来,去找皇爷爷商量。” 陈景恪拦住他,说道:“别急,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朱雄英顿时就知道,他又有了新想法,立即就追问道: “你想到了什么?” 陈景恪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你不觉得现在的兵役制存在一个很大问题吗。” 朱雄英疑惑的道:“什么问题?” 陈景恪说道:“退役和轮休制度,主要是轮休。” 朱雄英不解的道:“轮休?” 陈景恪解释道:“现在的兵役制度,默认了一旦参军入伍就要终生服役。” “除非是伤残或者朝廷缩编军队,才会有部分人被退役。” “当然,这不是关键问题。” “问题是,朝廷没有制定轮换制度。” “这就意味着一旦服役就要永远生活在军队里,直到死亡或者退役那天。” “可士兵是人不是机器,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也有家人也需要正常生活。” “现在正在服役的明军,很多已经从军二三十年。” 以前大明采用的是军户制,不打仗的时候士兵是可以回家生活的。 且必须回家生活,因为他们还承担着屯田任务。 “可军户制废除之后,朝廷却没有制定相应的轮换政策。” “这也就意味着,自从军制改革以来,将士们就在没有休息过一天。” “现在时间短还没什么,时间一长后果不堪设想啊。” 这是上次他推测北元局势变化失误之后,重新检视了自己过往的政策,发现的一个缺陷。 一个在古代人看来压根就无所谓的问题。 因为从募兵制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基本就意味着终身制。 可是作为一个现代人,陈景恪太清楚这种制度的残酷之处。 所以改变就成了必然。 只是当时的情况不适合提出轮换制——说白了,轮换制只有在非战时才能使用。 之前大明一直主动出击,他突然要搞轮换制,是很不合时宜的。 本来他的计划是,接下来五年朝廷以休养生息为主,他趁机提出轮换制,是最合适的。 现在朱雄英突发奇想,要在预备役制度里面,添加一个思想教育课。 他临时决定,既然要改那就一起改。 别今天改一点,明天改一点,简单的事情反而变复杂了。 陈景恪将轮换制的重要性,详细的给朱雄英剖析了一遍: “人的精神承载度是有限的,一旦超过极限很容易崩溃。” “所以必须要给将士们轮休时间,让他们去过正常人的生活。” “因为体验过正常生活的美好,他们才会更有动力去拼搏。” 朱雄英沉吟许久,颔首说道:“有道理,别说是将士们,若让我天天待在一个地方不动。” “不能见妙锦……额,不能见家人,我也会厌烦。” 陈景恪假装没有听到他的口误,
相关推荐:
[综漫] 成为叛逆咒术师后攻略了哥哥同期
他来过我的世界
恶女嫁三夫
蚊子血
流氓修仙之御女手记
可以钓我吗
永乐町69号(H)
恶毒雌性野又茶,每天都在修罗场
斗罗:转生火麟飞,幻麟星云
邻家少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