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再栽就是狗 > 第72章

第72章

然不敢怠慢。”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你小子真阴险,这是要把李成桂架在火上烤啊。” 陈景恪笑道:“他坐的就是火山口,不烤他烤谁啊。” 一支千余人的使节团,就此组建完成。 大明朝廷交给了他们两个任务,其一是和高丽读书人交流,宣扬程朱理学。 其二就是宣扬《华夏简史》,重申大明和高丽的宗藩关系。 使节团将会乘船去山东青州,在那里乘坐水师战舰前往高丽。 在出发前,陈景恪去见了方孝孺。 “方兄,此行的目的想必你也明白,多的我就不多说了,一路保重。” 方孝孺笑道:“我知道,从现在开始我就是程朱门生,保证坏不了朝廷的大事。” 说到这里,他脸色凝重的道:“我也要给你说一件事情,希望你能想办法解决。” 陈景恪正色道:“请说。” 方孝孺严肃的道:“人殉,民间时有人殉之事发生,希望你能游说陛下废除此暴政。” 陈景恪有些惊讶:“人殉,那不是早就废除了吗?怎么还会有?” “而且人殉只有皇室和权贵才能使用,民间竟敢有人这么做?” 方孝孺摇头道:“不,并没有明令禁止人殉,只是有些朝代约定成俗不使用人殉。” “比如汉唐时期就推崇陪葬制度,皇帝信任的大臣死亡,陪葬在皇陵。” “在民间,私下使用人殉者虽然越来越少,但也时有发生。” “只不过都是私下行为,没有被历史记录而已。” “辽、金、元乃蛮夷立国,保持着人殉制度,他们的行为使得人殉之风复炽。” “大明也继承了这一行为,太子妃薨逝,伺候她的所有宫女宦官全部殉葬。” “齐王榑薨逝,妻妾奴婢三十余人殉葬……”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室尚且如此,民间自然多有效仿者。” “有些大户死后,会将宠妾、奴仆殉葬。” “还有些会购买奴婢、孩童殉葬……” “据我统计,每年都有数千人因此而惨死。” 陈景恪心情非常沉重,太子妃吕氏暴毙,宫女太监陪葬之事,他自然知道。 但他以为只是朱元璋杀人灭口罢了,没有往人殉方面想。 至于齐王朱榑,因为葬礼是在他封地举行的,陈景恪没有参加并不知情。 现在他才知道,大明竟然还有这样的恶政。 每年数千人,看起来不多,但他们的死法实在让人无法接受。 想到这里,他表情凝重的道:“你放心,此事我一定会劝谏陛下。” “此等恶政,我大明必不能留。” 第204章 妙锦让问的 送走使节团,陈景恪就开始查找所有关于人殉的资料。 还借助杜同礼的手下,去调查此事。 发现确实没有任何朝代,立法禁止此事。 最多就是某个皇帝发布政令,说不提倡这种残忍行为,并带头抵制。 如果他的继承人遵守此令,那么就会成为习俗被沿用。 如果继承人不遵守,那后面就悬了。 但即便是不提倡人殉的汉唐,私下也有不少人偷偷摸摸的搞。 宠妾、美貌的婢女、称心的奴仆等,成了最常见的陪葬人员。 还有就是童男童女,俗称金童玉女引路。 这些孩童一般都是通过人贩子购买。 因为汉唐皇室的带头作用,在中原地区人殉被视为暴政,一度被打压的几乎快要消失。 然而在中原之外的蛮夷部落,殉葬之风依然盛行。 只不过当时中原强盛,天朝上国思想下,自信心爆棚的中原王朝自然不屑于向他们学习。 然而五代十国之后,辽国拥有了燕云十六州,中国开始了长达三百余年的南北对峙阶段。 辽、金、元都有人殉习俗,殉葬之风复炽。 尤其是元朝大一统之后,人殉在全国风行。 大明建立后,虽然在律法上没有支持人殉,但也并未禁止。 这股风气就延续至今。 再加上吕氏死的时候,她身边的人全部殉葬。 齐王朱榑死,因为无子妻妾奴婢三十余人殉葬,更是助涨了这股风气。 虽然按照规矩,人殉只有天子和诸侯才配使用。 然而在民间,大户人家私下里也都在效仿。 自家的奴仆,让他死他还敢反抗不成? 衙门的人过来询问,一句忠仆殉主就打发了。 有些姬妾被殉情之后,主家甚至还会主动上报衙门,说她是殉情。 说不定还能获得一个贞洁烈妇的美称。 至于找人贩子买来的童男童女,连户籍都查不到,在衙门眼里那都不算人。 同时陈景恪还了解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冥婚。 冥婚本来没什么,给未婚死亡的男女配冥婚,也算是了却父母的一桩心愿。 让他们在地下也不孤单。 然而在人殉猖獗的情况下,很多人家直接用活人配冥婚。 这全都是人间惨剧。 陈景恪看的心情无比沉重,他一直以为人殉早在汉朝时期就废了,没想到竟然一直存在。 而且在大明竟然还如此猖獗。 不行,必须要想办法阻止。 若连这种残忍的事情都无法阻止,还谈何改变世界。 不过他并没有着急去游说朱元璋。 在游说一个人之前,最好先了解他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眼下他并不知道朱元璋对人殉是什么态度。 坚定支持?还是可有可无? 如果不了解就贸然去游说,很可能会弄巧成拙。 那么如何了解朱元璋的想法呢? 简单,找个机会试探一下就行了。 假装不经意得知人殉之事,提上那么一嘴,看看朱元璋会怎么说。 就在他寻找合适的试探时机时,朝堂发生了一件出乎他意料的事情。 这天早朝,朱元璋没有任何征兆的,将人殉之事痛批了一番。 还拿出了厚厚一沓纸,上面记录了大明人殉的调查情况。 然后一口气处置了三十余位文武大臣,理由就是使用人殉。 其中七八位性质恶劣的,直接被满门抄斩。 一时间满朝文武皆瑟瑟发抖,但也有不少人露出欢喜之色。 朱元璋痛骂道:“尔等以儒家门人自居,孟子的物伤其类,闻声而不忍见其死,你们学到狗肚子里去了?” “方孝孺说你们是一群披着儒衣的禽兽,以前我还觉得他说的过分。” “现在看来,他骂的还不够狠,你们简直禽兽不如。” “唐铎,在大明律加一条,从今日起废除人殉制度。” “再有用人殉者,主谋处死,全族流放三千里。” “还有那个配冥婚的,敢用活人者亦照此处置。” 新任刑部尚书唐铎,立即出列道:“是……” 还没等他说完,就有一名老臣激动的手舞足蹈,哽咽着嘶吼道: “陛下圣明。” 此人是穷苦人家出身,元朝末年才五六岁的亲生女儿,被当地大户掳走殉葬。 又有很多一些人赞颂道:“陛下圣明。” 其余人也纷纷赞颂:“陛下圣明。” 人殉这等残忍之事,反对者不在少数,只是之前没人敢提罢了。 陈景恪听闻朝堂上发生的事情,也是瞠目结舌。 然后就是欣喜,这一项惨无人道的制度终于被废了,而且还是写进大明律那种废除。 最后就深深的被感动了。 朱元璋为什么毫无征兆的提人殉之事?还如此的大张旗鼓? 难道是他突然发善心了? 只有一个原因,自己在关注此事。 还是那句话,自己身边时刻有老朱的人在监视,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方孝孺临走前说的话,最近自己一直在调查人殉之事,他不可能不知道。 或许他之前一直在等着自己去劝说。 眼见自己犹犹豫豫的,他就有些等不及了,自己在朝堂将此事给办了。 一个皇帝能做到这一步,又如何能不让他感动。 所以他找到朱元璋,重重下拜道:“谢陛下厚爱,臣唯有以死相报。” 朱元璋嘴角微微上翘,马上又换成不屑的表情,说道: “磨磨唧唧的像什么样子,真要是善政,咱会不同意?” “你多耽误一天,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因此受害。” “以后再有什么事情,就直接和咱说,别婆婆妈妈瞻前顾后的。” 陈景恪感动的眼眶都湿润了,道:“是,我知道了。” 将陈景恪打发走,朱元璋终于忍不住放声大笑。 实在太得意了,他忍不住想找个人好好炫耀一下。 于是就去了坤宁宫,找到马皇后。 “妹子妹子,哈哈……你是没看到啊,陈景恪感动的眼泪都出来了……” 马皇后笑道:“有了此事,怕是你现在要他的命,他都不带犹豫的。” 朱元璋得意的说道:“人殉之事还没放在咱的眼里,以此来换取陈景恪彻底归心,太值得了啊。” 马皇后颔首道:“他没有直接找你劝谏,说明对你还是心有忌惮的。” “说起来还是怪你自己,杀人太多太狠,谁人心里能不害怕。” 朱元璋倒也没有反驳,因为这本来就是他的目的。 靠杀人树立威信,将所有人都杀怕了,看还敢不敢有人违法乱纪。 马皇后也知道他的想法和难处,也没有过多纠结,继续说道: “经此一事,他当能彻底放下心结,以后尽展所长为大明效力了。” 朱元璋说道:“不出意外当是如此……对了,他们成婚也有几个月了,你问问福清有没有什么动静。” 马皇后自然知道他指的是什么,就摇头道: “也别问了,景恪说了,福清十八岁前他们不会要孩子的。” 朱元璋惊讶的道:“为什么?他们家三代单传,就不着急要孩子?” 马皇后说道:“我也是这么问的,景恪说福清自己都还是个孩子,正长身体的时候,让她生孩子对身体不好。” “等她十八岁,身体差不多就长成了,再要孩子安全。” 朱元璋对此倒没有怀疑,涉及到身体健康方面,陈景恪就是当世最大的权威。 况且也就晚生三年,不妨碍什么事情。 相反,他还非常高兴,说道: “不错不错,景恪也是个知道心疼媳妇的人,这样我就更放心了。” “说起来陈家在这一点上,和咱家一样,男人都心疼媳妇。” 陈远这辈子就一个媳妇,夫妻俩虽然会因为某些分歧争吵,但从未真正红过脸。 陈景恪娶了福清之后,夫妻俩有多恩爱也是有目共睹的。 按照约定,福清带过去四个陪嫁丫鬟,他至今一个都没碰。 马皇后甚至主动暗示过,福清身子不方便的时候,这些丫鬟可以陪侍。 陈景恪每次都说知道了,然后就没有下文了。 这不禁让她想起当初陈景恪说的话,他对女人没有什么特殊爱好,知心人找一个就足够了。 当时她以为陈景恪是说场面话。 现在却真的有点相信,这番话可能是真的。 若非皇家塞了四个女人过去,他真的就只有福清一个,不会再碰别的女人。 陈远这辈子就娶了冯氏一个,夫妻恩爱和睦。 或许陈景恪也是受到父母的影响,对婚姻有着不一样的认识吧。 不过就算陈景恪说的是真的,四个陪嫁丫鬟还是会照给的。 目的很简单,帮助公主固宠。 同时也是以防万一,万一陈景恪想法变了呢? 若真有这么一天,皇家也有话说。 总之,皇家考虑事情的角度,和正常人家是不一样的。 当然,也就只有陈景恪一人有这样的待遇。 别的驸马想纳妾,先掂量掂量自己有几斤几两。 且说另一边,回到自己的房间,陈景恪依然非常激动。 他知道朱元璋可能是故意的,想要收买自己。 可那又如何,一个皇帝能做到这一步,他还有什么可说的? 朱雄英不知道什么时候溜进来,问道: “你这是怎么了?” 陈景恪就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了一遍。 朱雄英不屑的道:“老头明显是故意的,这你都看不出来,能被他给收买了?” 陈景恪有些无语:“你就知道煞风景,本来是一桩美谈,到你嘴里全变味儿了。” 朱雄英嘟囔道:“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我这是提醒你,老头可不是好人,小心被卖了还帮他数钱。” 陈景恪的感动彻底没了,吐槽道:“陛下有你这样的孙子,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了。” “话说你连老头都喊上了?不会是叛逆期来了吧?” “要不要请雷电法王帮你治疗一下?” 朱雄英好奇的道:“雷电法王是哪路神仙?” 陈景恪信口胡诌:“专门收拾叛逆期少男少女的恶神,用雷电对他们进行电疗。” 朱雄英翻了个白眼道:“你说谎话的时候,眼睛都不眨一下,端的是脸厚心黑。” 陈景恪笑道:“怎么不去和未来的太孙妃培养感情,跑到我这里来做什么?” 朱雄英脸一红,说道:“休要胡说八道,一个小屁孩,有什么好培养感情的。” 这就是已经认可了,徐妙锦太孙妃的身份了,小伙子还算有眼光。 “咳,别开玩笑了,我找你有正事要问。” 陈景恪笑道:“有什么事情就问。” 朱雄英正色道:“前几天我去圣贤庙,突然产生了一个疑问。” “黄帝是第一位登基称帝的人,可为何是大禹建立了第一个朝代夏朝呢?” 竟然是这个问题? 陈景恪正准备回答,忽然发现朱雄英目光有些闪烁。 俩人同吃同住同行这么久,相互之间太了解了。 只看表情就知道,此事肯定另有隐情。 心下不禁有些好奇,朱雄英这是藏着什么秘密? 而且看这家伙的样子,似乎有些心虚。 不行,要好好打听一下。 于是就故作为难的道:“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待我想清楚了,过一些时日再回答你吧。” 果不其然,朱雄英急了:“啊,要多久?” 陈景恪随意的道:“也可能三五天,也可能三五个月,什么时候想清楚了再告诉你。” 朱雄英连忙道:“不行不行,你必须现在就要想。” 陈景恪皱眉道:“这可不符合咱们的约定,而且你以前可没有这么催促过我。” “这次这么着急,莫非是有人让你来问的?” 朱雄英表情更加不自然,却强作镇定的道: “哪有,你别乱猜,我就是偶然想到的。” 陈景恪笑道:“既然不是,那着什么急,等我慢慢想清楚了再告诉你也不迟。” 朱雄英哪还不知道,自己露出破绽被他给瞧出来了,这是故意拿捏自己呢。 就咬牙切齿的道:“你个混蛋给我等着,有遭一日你求到我头上,看我怎么为难你。” 陈景恪摊摊手,丝毫不惧:“等到那天再说,现在是你求我。” “说吧是谁这么大面子,能让你来问我这个问题。” 他确实很好奇,到底是谁能指使得动朱雄英,而且还能让他如此上心。 朱雄英犹豫了好一会儿,才扭捏的道: “是妙锦问我的。” 陈景恪惊讶的道:“啊,怎么可能?” 第205章 禅让就是笑话 朱雄英也豁出去了,厚着脸皮将事情讲了一遍。 说起来也是他自己的问题,想在小姑娘面前炫耀自己的学识。 顺便说一句,‘老头’这个称呼,也是徐妙锦来了之后才出现的。 男人嘛,懂的都懂。 然后今天讲圣贤庙的故事,就被徐妙锦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这他哪知道啊,只能跑来问陈景恪。 陈景恪也有些惊讶,果然不愧是能上史书的才女的。 《华夏简史》成书这么久,她是第一个留意到这个问题的人。 将来肯定是一代贤后。 自己这个媒人也与有荣焉啊。 然后陈景恪拉长声音说道:“哦……小屁孩,有什么好培养感情的。” 朱雄英脸上挂不住了,怒道:“放肆,怎么和本太孙说话呢,还有没有上下尊卑了。” 陈景恪斜睨道:“啧,恼羞成怒了。你敢勾搭人家小姑娘,还怕人说啊。” 朱雄英面红耳赤,争辩道:“什么勾搭,那是我未婚妻……天经地义之事。” 陈景恪大笑不已,不过也没再拿这事开玩笑。 小孩子脸皮薄……嗯,虽然朱雄英脸皮有点厚,但也是小孩子。 万一真说的脸上挂不住,从此疏远徐妙锦,那就弄巧成拙了。 所以笑过之后,他正色道:“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如果是你问的,我一点都不奇怪。” “没想到,会是她问出来的。” 朱雄英一点都不觉得不好意思,得意的道: “那是,人聪明着呢。” 陈景恪哑然失笑,老朱家疼媳妇的基因真会遗传吗? “此事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关。” 朱雄英高兴的道:“我也是这么想的,肯定是黄帝时期生产力不够,没有办法维持庞大的国家。” “等到大禹时生产力提高,足以维持庞大国家,才由他建立了第一个朝代。” 陈景恪反问道:“那黄帝为何又可以登基为帝呢?” 朱雄英自信的道:“因为他的实力最强,谁不听话他就打谁。” “虽然没有办法建立一个庞大帝国,却可以靠武力让其他部落臣服。” 陈景恪点点头,赞许的道:“你能想到这些,已经很不错了。” “这个答案不能说错,但也只能说沾上点边。” 朱雄英非但没沮丧,反而沾沾自喜道: “嘿,竟然沾边了,看来这么些日子没白学。” 陈景恪心下莞尔,这货心态是真好。 “经过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等先贤的发展。” “黄帝时期,社会制度已经比较完善。” “金属工具也已经普及,牛马驴骡等畜力工具也已经普遍使用。” “总体来说,当时的生产力其实已经很高了,足以构建一个朝代。” “但别忘了还有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并非生产力提高,生产关系就能一蹴而就,这需要一个漫长的总结过程。” “就好比东周时期,生产力提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被打破。” “先贤们用了数百年探索,才找到新的更适合的制度。” 朱雄英不停点头:“诸子百家就是在探索过程中诞生的,对吧。” 陈景恪说道:“对,诸子百家都在尝试构建新的生产关系。” “黄帝时期也是如此,生产力提高了,生产关系还没有来得及做出调整。” “当时人们以部落为单位,沿着大江大河定居。” “随着金属工具的出现,更多的土地被开垦,更多的粮食被生产出来,更多的商品出现。” “各个部落的交流也愈加频繁,大家互通有无,一起对抗猛兽和敌人……” “马匹和船只等代步工具的出现,让交流更加的方便。” “交流频繁,也会让矛盾增多……” “当时的天下共主神农氏,无力解决这些矛盾,渐渐失去了人心。” “黄帝部落的实力越来越强,靠着出色的军事能力傲视群雄。” “而且黄帝行事有章法能服众,渐渐的他就成了共主,后来更是登基为帝。” “但生活习惯一时间依然难以改变。” “大家习惯了按照部落生活,让他们对另一个部落的首领效忠,是很困难的。” “所以黄帝的地位,更像是部落联盟的盟主。” “有事儿了大家就去找他解决,没事儿了大家各过各的。” “想要建立真正的朝代,还需要一个契机来打破这种现状,让所有部落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朱雄英灵光一闪,说道:“大洪水。” 陈景恪竖起大拇指:“聪明,就是大洪水。” “这场大洪水的具体情况已经不可考,推测应该是黄河上游发生了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堵住了河道。” “河道被堵住之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堰塞湖,巨量的黄河水在上游囤积。” “直到有一天,堰塞湖的堤坝撑不住崩溃了。” “海量的黄河水,铺天盖地般流向下游,横推所遇到的一切。” “那是一场浩劫,黄河中下游化为洪泽,无数生灵丧生。” 想象着那个画面,朱雄英也忍不住心中发寒。 如果需要一场大事件,来打破旧有的秩序,那这个代价也太大了。 陈景恪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治水,就成了残存人类共同的愿望。” “但洪水太大了,波及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不是靠一家一户所能解决的。” “当时是舜帝当政,他召集各部协商。” “在大灾难面前,就算再保守的人,都选择了共同面对。” “各个部落摒弃前嫌,出人出钱出粮一起治水。” “最开始大家推举鲧来治水,但结果你也知道,他因治水不利被杀。” “鲧死后,他的儿子大禹肩负起了治水的任务。” “大禹吸取了鲧的教训,提出了堵不如疏的策略,并成功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可是治水需要钱财,这些钱从哪里出?” “自然是各个部落一起出,于是就有了赋税。” “此时征收赋税的目的很简单,不是为了某些人的享受,而是为了治水,为了造福于民。” “百姓愿意缴纳赋税,也是希望大禹等人拿着这些钱把洪水治理好。” “说的直白一些,百姓缴纳赋税的目的,是希望国家拿了钱好好保护他们,而不是奴役他们。” “大禹等人收了钱也不是为了享福,更不是为了压榨百姓。” “他们不会觉得自己是天下之主,收税是应该的。” “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些赋税是百姓给予他们的信任和寄托。” 朱雄英听的心惊肉跳,这话堪称大逆不道。 皇权天赋,皇帝是天的儿子。 贱民而已,交税供养我们不是天经地义的吗? 甚至官吏会说,他们在为天子牧民。 什么叫牧? 牲畜才需要放牧,说白了就是把百姓视为牲畜。 这是对苍生黎民最大的侮辱和歧视。 可是现在这种认识已经深入人心,就连被奴役的百姓都认为天经地义。 你现在说赋税是一场交易,简直就是找死。 也就是他和陈景恪接触久了,才能无障碍的接受。 换成皇爷爷过来,指不定这会儿已经挨踢了。 不过这话肯定会传到皇爷爷耳朵里…… 嘿,让你刚才嘲笑我,等你挨踢的时候,就别怪我火上浇油。 陈景恪不知道他心里在嘀咕什么,否则肯定会先踢他一顿。 他今天讲这个,也算是有意为之。 趁机给朱雄英灌输一下契约论,虽然这个理论很片面,却也比什么天赋皇权要进步太多了。 只要他能接受这个思想,以后的很多政策就更容易实施了。 至于朱元璋能不能接受…… 嗨,大不了被骂一顿,死不了人。 “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不配合的部落,遇到猛兽袭击,甚至遇到敌人的袭击。” “这就需要有一批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护卫工作,于是军队诞生了。” “军队诞生之初,它的目的不是为了保护某一个人,也不是为了维护某一个群体,而是为了守护整个华夏族群。” “他们从华夏族群中来,拿着族人缴纳的赋税,职责就是保护族群。” “各个部落缴纳的赋税,最终会进入大禹手里,军队自然也归他指挥。” “在治水的过程中,他踏遍了整片大地,到达过每一个部落。” “每到一地,都会受到热烈欢迎,享受英雄般的待遇。” “大禹以及他的部下,慢慢的就拥有了声望、财富、地位、权势等等一切。” “等疏通天下河道,把大洪水治好,大禹的声望更是一时无两。” “此时他要名有名,要钱粮有钱粮,要军队有军队……” “等到舜帝退位,他无可争议的成为了下一代帝王。” “于是他改变了原本的部落联盟制度,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夏朝。” 朱雄英重重点头,说道:“原来如此,没想到传说里的那场大洪水背后,竟然还隐藏着这样的故事。” “以前我还在奇怪,就因为大禹治水有功,大家就对他心服口服,任凭他建立夏朝吗?” “《韩非子》有记载,禹朝诸候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 “就因为防风氏首领来的晚就将人给杀了,凭的是什么?” “难道古人就真的如此无私?如此重规矩吗?这太不符合人性了。” “还是你说的更加合理,更加符合人性。” “在治水的过程中,他拥有了巨大的声望,关键是他掌握了钱粮和军队,谁敢不听他的?” “防风氏被杀,和什么规矩不规矩没有一点关系,纯粹是大禹杀人立威。” “恐怕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敢违背他的命令了。” 陈景恪说道:“你的想法完全没有问题,大禹成为天下共主之后,可没有闲着,而是四处出征。” “将治水时期不听指挥的,骚扰劫掠过他们的……全部征服。” “地处南方的三苗部落,就是在那时候被征服的。” “在这个过程中,他纯化了自己的队伍,凝聚了军心民意。” “他会盟诸侯,其实就是为了宣示自己的权势,杀防风氏立威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为之后建立夏朝,铸造九鼎镇守天下,奠定了基础。” 朱雄英说道:“如此看来,《竹书纪年》里记载的舜囚禁尧,当有几分真实性。” “而禹的帝位很可能也不是舜主动禅让,而是他自己夺来的。” 陈景恪没有直接说真假,而是这样回道: “曹丕的皇位,也是汉献帝禅让得来的。” 朱雄英大笑道:“所以禅让就是彻头彻尾的笑话。” 陈景恪说道:“或许一开始,确实是贤者居之。” “那时候人们是以部落联盟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帝王就相当于是盟主。” “谁有德,能获得大家

相关推荐: [综漫] 成为叛逆咒术师后攻略了哥哥同期   他来过我的世界   恶女嫁三夫   蚊子血   流氓修仙之御女手记   可以钓我吗   永乐町69号(H)   恶毒雌性野又茶,每天都在修罗场   斗罗:转生火麟飞,幻麟星云   邻家少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