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再栽就是狗 > 第7章

第7章

” “粪便就是肠道之物,排出时会携带部分诸气。” “正常人的粪便里包含的‘气’也是平衡的,可以作为引子调理病人肠道内紊乱的诸气。” 说完他忐忑的看向陈景恪。 陈景恪并没有因为被抢了风头而生气,颔首道:“不错,郑院使不愧是医中国手,一点就透。” 得到肯定,郑良琦很是高兴,也彻底被陈景恪的气度所折服,拱手行礼道: “多谢先生指点,郑某获益良多。” 陈景恪坦然受了这一礼,心中也很高兴 他之所以给郑良琦面子,就是希望对方能感受到自己的善意,就算当不成朋友,也别成为敌人。 当然,他也不是一味的忍让。如果对方蹬鼻子上脸,他自有雷霆手段。 所幸,郑良琦作为技术官员,心思没有那么复杂坑脏。 感受到自己的善意之后,也给予了正面回应。 有了郑良琦在,以后太医院对他来说,就和自己家一样。 很多事情做起来就更方便了。 比如编写医书,需要查资料的时候,太医院肯定会配合的。 叶兑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我懂了,景恪之医术果然高明。” 陈景恪笑了笑补道:“最好使用刚排出的新鲜的粪便。” “可以用吃的东西,制作空心外壳,把粪便放进外壳里密封。” “让病人把外壳囫囵吞进肚子里去就可以了……这样吃起来就不会感到恶心了。” “还有,最好别让叶小郎知道是什么药,以免他无法接受。” 这也是为何他要跑到隔壁房间说此事的原因。 叶云流才七八岁,若是让他知道要吃屎,对他将是个极大的打击。 叶兑见他考虑如此周到,对他的人品更是满意,竟真的生出了收徒的心思。 但一想到方才陈景恪委婉回绝,他也只能惋惜。 药已经开好,接下来如何寻找‘药物’就是叶兑的事情了。 朱标适时起身告辞,陈景恪也随之而出。 叶兑亲自将他们送出大门外,路上几次对陈景恪表示感谢。 等离开叶府,一直没有说话的朱雄英,才表情怪异的道:“陈侍读,吃那什么,真的能治病吗?” 第25章 明心志 陈景恪知道他为何会有此一问,这种治病之法实在有点重口味了。 但吃屎能治疗肠道菌群失调,可不是他胡诌,而是经过了科学验证的。 抹黑中医的人没少用童子尿、人中黄之类的来攻击中医,吃屎尿能治病,太扯淡了。 你给他们说,有多少病例,有哪些实验数据支撑。 人家就来一句,你们的论文在国外某某期刊上发表过吗? 没有? 呵呵,不过是一群自嗨怪,用假数据糊弄人罢了。 忽然有一天美国有实验室证明,吃屎确实能治病。 肠道菌群失调是某些细菌被大量杀死,某些细菌大量繁殖造成的。 正常人的粪便里,含有完整的肠道菌群。给病人吃下去,能补充缺失的那一部分。 美国人想到了两种治疗方案,一种是制作大便滤液进行灌肠,一种是直接把大便装进胶囊让病人吃。 搞笑的事情来了,中医给人吃屎就是害人,试验数据和临床数据被喷作假。 美国人给人吃屎,就是治病救人,论文被发表在了所谓的权威杂志上。 所谓的权威杂志,果然够权威啊。 然后……你以为中医黑们会被打脸吗? 不,他们装作没看见,转而从别的地方继续黑。 还有一点就是,很多人喊着中医守旧不肯改变自己。 然而现状是,某些群体一边喊着中医墨守成规,然后将中医现代化的成绩全部拿走。 比如青蒿素,在两晋时期,咱们的先辈就开始用青蒿治疗疟疾。 并且古人还发现,青蒿经高温会失去药效,还特意强调要绞成汁服用才会有效果。 二十世纪,科学家用现代科技将青蒿素提取出来,就和中医没关系了。 还有人喊着废医验药,然而他们却无视了,中华药典上所有的药物,都是经过科学验证的这一事实。 所以到底是谁在阻止中医现代化?是从业者自己,还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 前世某些群体的力量太过强大,陈景恪人弱力微,无能为力。 穿越到明朝,他最想做的就是,将中医被人为斩断的前进道路续接起来。 先出一本中医类的书籍,他会在书中提出一些中医的不足,再‘预测’一下前进的道路。 然后在第二本医书中,解决这些问题,并顺势推出现代医学体系。 当然,这只是他之前的打算,那时候他一心躺平,也没别的大志向。 现在不同了,既然踏进政坛这个泥坑,那我要做的更多。 大航海是吗?全球争霸是吗?文明战争是吗?种族战争是吗? 等着吧,大明的旗帜将插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所有人都将齐颂华夏之名。 但陈景恪很清楚,朱元璋对走出去毫无兴趣。 不得不说,出身成就了他,也限制了他。 全球霸主,文明传播者? 有一碗饭值钱吗? 所以他列出了十五个不征之国;所以他对打通西域重建丝绸之路毫无兴趣。 所以在海边闹倭寇的时候,他不是组建海军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是将沿海百姓内迁,下令片板不得下海。 而他的这种思想,也代表了这个时代大多数儒生的思想。 天朝上国。 除中国外皆蛮夷荒土,取之徒费民财徒耗民力。 在朱元璋面前提什么全球霸主,那就是找死。 朱标深受朱元璋影响,对这方面估计也没什么兴趣,能指望的就只有朱雄英。 之前陈景恪还在思考,该如何着手培养他,现在也渐渐有了些思路。 给他讲历史故事,主要讲汉武帝和唐太宗两人的拓边思想。 再给他讲国外各大势力的发展,比如罗马、波斯、贵霜、阿拉伯等帝国,比如亚历山大东征等。 不需要刻意灌输什么大道理,只要将这些故事告诉他,拓宽他的视野就足够了。 一旦他对外面的世界生出好奇心,很多东西就是水到渠成。 回到皇宫,朱标将他叫住问道:“方才叶先生想收你为徒,你为何拒绝了?” 陈景恪知道这瞒不住人,所以坦白道:“拜叶先生为师,对我的仕途确实有很大的帮助。” “然而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要受其约束,否则必遭反噬。” “小子觉得叶先生对我的束缚,远远大于对我的帮助,故拒绝了他的提议。” 狂妄。 这是朱标听到这番话之后的第一想法。 但仔细想想,却又不得不承认很有道理。 陈景恪并不缺出头的机会,只要不犯错,二三十岁外放最低也是县令。 只要稍微做出一点成绩,升官速度会很快,五十岁入中枢的可能性极大。 他缺的只是人脉,说白了就是帮手。 叶兑确实有才华,人脉也很广,能弥补他的这个缺点。 然而别忘了他的出身,浙江人,学生大部分都是江浙一系。 甚至他自己,也可以算作是江浙一系的中流砥柱。 之前他在民间隐居不涉朝堂,没人在意这个身份。 现在入朝为太孙之师,这个身份就变得很敏感了。 洪武朝立国至今,一直是淮西派和江浙系争斗,两派可以说不共戴天。 面对党争,叶兑都难以置身事外,陈景恪要是拜师,绝对会被拖进这个漩涡。 到时候叶兑提供的人脉关系,对陈景恪是福是祸就要打个问号了。 而且陈景恪还有个身份,马皇后的专属医生。 如果他多一个江浙派系的身份,朱元璋还敢这么信任他吗? 话说回来,朱元璋同意他当太孙伴读,不正是看中了他身家清白没有背景吗。 想到这里,朱标露出赞赏之意:“不错,你比我想象的还要聪明。” “希望你能不忘今日之想,做一个纯粹的人。” 陈景恪正色道:“殿下放心,臣是个自信到狂妄的人。” “要么聚拢一批志同道合者践行自己的理想,要么就老老实实当一个小人物。” “绝不会出卖自己的理想,成为他人手中的刀。” 朱标并没有生气,反而饶有兴趣的道:“哦,不知你有何理想?” 陈景恪认真的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朱标怔了一下,然后大笑起来:“哈哈,好,好,好,好一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就等着看你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陈景恪拱手道:“请殿下拭目以待。” 旁边的朱雄英疑惑的挠了挠头,父亲和陈侍读在说什么啊。 他们说的每一句话我都听懂了,为何总感觉完全没听懂的样子。 第26章 做你爹的魏征 对陈景恪的回答,朱标确实觉得他有些狂妄,不过整体来说还算满意。 至于什么远大理想,谁幼时还不是意气风发呢。等过上几年经历的多了,就会沉淀下来。 但有些眼界和气度,却不是想学就能学来的,这方面陈景恪很不错。 再想到之前他开导朱雄英的那一番话,心中就更加的满意。 然后他就想到了自己的心事,决定向陈景恪咨询一番。 “你之前说,我与父亲遇到争执,需要以父亲为主。” “可若我放弃主见事事顺着父亲,那我就不再是我了,如之奈何?” 陈景恪摇摇头道:“殿下想差了,当您和陛下的办法,都是为大明好的时候,自然要以陛下为主。” “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需要有人为陛下查漏补缺。” “您从您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就是为陛下提供一个不同的角度,让他知道自己所行之策的优缺点。” 朱标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就如古之唐太宗与魏征,乃君臣典范。唐太宗需要魏征纠正自己的失误,魏征在唐太宗的庇护下施展才华。” “魏征从不会为了反对而反对,他反对更多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替唐太宗查漏补缺。” “如果劝谏无效,他也不会抓着不放,而是认真执行将损失降到最低。” “唐太宗就算不赞成魏征的建议,也会认真思考,完善自己的政策。” “我相信,陛下也是一样的,就算不赞成您的提议,也一定会慎重思考。” 朱标不禁点头赞同,确实如此。 朱元璋就算不同意他的建议,也会慎重考虑,然后告诉他为何不采纳。 反倒是他,因为父亲不采纳自己的建议,内心可是有不少牢骚的。 想到这里,心中就愧疚不已。 朱雄英则崇拜的看着陈景恪,在父亲面前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还帮父亲解决了难题,太厉害了。 陈景恪继续说道:“我以为殿下可以学一学魏征,遇事要勇于提出自己的建议。” “但您提建议的目的可以略微调整一下,不是让陛下改变初衷,而是替陛下查漏补缺。” “等到陛下的政策施行,您再观察实际效果总结优劣,然后汇报给陛下。” “如此陛下会很高兴您是一个有主见之人,而您也不用为了建议不被采纳而沮丧。” 朱标恍然大悟,大笑道:“哈哈,不错,我现在明白你为何如此自信了。” 陈景恪谦虚的道:“一点浅见,能对殿下有所启发就好。” 当朝堂只有一种声音的时候,并不是一件好事。 眼下的大明朝堂,在朱元璋的屠刀下,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没有人敢反对他的政策,即便有不同意见,也不敢提。 这并不利于大明的发展。 所以朝堂需要一个不同的声音。 那么还有谁比朱标更适合扮演这个角色吗? 恐怕没了。 别人反对他的政策,老朱会很生气想要杀人。 朱标据理力争,老朱非但不会生气,还会高兴标儿翅膀硬了。 所以他才会提出这个建议,既能帮朱元璋查漏补缺,又能解决朱标的心理问题。 朱标对陈景恪已经非常满意,颔首道:“你是雄英的侍读,日后好生辅佐他。” 这就是认同了他侍读的身份,陈景恪很是开心:“谢殿下,臣必当尽心尽力辅佐太孙。” 让他成为朱雄英的伴读,是马秀英的主意。 朱元璋和朱标没有反对,但并不代表他们就认可了他,说不定哪天就会被换掉。 现在朱标认可了他,这个位置算是坐稳了七成。 剩下三成意外来自于朱元璋,要找个机会获得老朱的认可才行。 他还不知道的是,在上次开导朱雄英的时候,就已经获得了朱元璋的认可。 不过问题不大,很快朱元璋就会再次找到他,给他提出了一个难题。 今天发生的事情自然瞒不过朱元璋,很快他就收到了详细情报。 就连朱标和陈景恪的对答都有。 看到陈景恪拒绝叶兑收徒的理由,他也产生了同样的想法,狂妄。 这小子太狂妄了。 以为有点本事就能不将天下人放在眼里吗? 叶兑是什么人?你何德何能敢自认为不弱于他? 不过对于陈景恪开导朱标的那一番话,他又非常满意。 鼓励太子提出自己的主张,却又不和皇帝对着干,这个建议提的好。 完美解决了父子俩的矛盾。 你小子虽然很狂妄,但还算知道事理。 本来怕你太狂妄教坏了咱的乖孙,想将你伴读的身份取消。 看在你这一番解答的份上,就放你一马。 不过教训还是要给你一些的,让你知道马王爷有几只眼。 所以第二天他就借着看望朱雄英,来到偏殿,找来陈景恪。 “听说你拒绝拜叶兑为师?” 陈景恪很是疑惑,老朱问这个干嘛?难道是要替叶兑出气? “是的,小子不想给人留下挟恩图报的印象。” 朱元璋摇头道:“你可知做了叶兑的弟子有多少好处?你竟然拒绝了,咱很为你感到可惜。” 陈景恪更摸不着朱元璋的想法了,小心的道:“这个……叶先生乃当世大才,小子自知愚钝,不想败坏了他的声誉。” 朱元璋心道,好吗,要是不知道你昨天在标儿面前说了什么,我还真以为你谦虚有自知之明呢。 标儿为人仁厚,你在他面前表现的狂妄。 咱最讨厌口放厥词之辈,你就说的如此谦虚。 看来你也不是那等目空一切之辈,如此我便放心了。 不过你换了一套说辞,倒是让我不好开口考验你了。 算了,咱是皇帝,为啥要和你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拐弯抹角,直接问就行了。 “让你当太孙伴读,朝中很多人都有意见,咱也不好徇私。” “这样,咱有一个问题,若你答的上来,咱就让你继续留在英儿身边。” “若你答不上来,就别怪咱出尔反尔了。” 陈景恪并没有察觉到朱元璋的真实意图,在他想来自己被质疑才是应该的。 毕竟太孙伴读啊,基本都是公卿子弟担任。 自己这算是抢了他们的位置,那些人有意见很正常。 但这个位置对他来说也同样重要,必不可能放弃。 “不知是何问题,陛下请问。” 第27章 替朱元璋解惑 “咱因为胡惟庸废除了丞相一职,又设置四辅官辅佐咱处理政务。” “然四辅官行事多有不便,处理政务效率低下,且权势也有些过大,咱想将其废除。” “只是废除四辅官,所有政务就全压在咱一人身上,咱就是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 “你能给咱想个法子,解决这个问题吗?” ??? 听到这个问题,陈景恪一脑门的问号。 啥情况? 老朱你确定没问错问题? 这是我一个小小的太孙伴读能参与的问题吗? 还是说你压根就不想让我给朱雄英当侍读,故意撵我走? 朱元璋见他眉头紧锁的样子,心中很是得意。 小子,让你狂妄,现在知道天高地厚了吧? “怎么?可是想不到法子?” “要是想不到就给咱说,咱再给你换个问题。” 不管了,既然你老朱敢问,我为啥不敢答? 陈景恪心一横道:“陛下,小子还真有点想法。” 朱元璋意外的道:“哦?咱没听错吧,说你有想法?” 陈景恪点头道:“是的,人力有时而穷。靠陛下一人每天不吃不喝,也很难把一天的奏疏全都看一遍。” “所以在得知陛下废除丞相一职时,就有想过该设置一个什么样的官职,为陛下分担工作,又不会拥有丞相的权力。” 朱元璋更是惊讶:“你在那时便思考过这个问题?” 陈景恪回道:“是的。” 朱元璋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了,狂妄?这特酿的已经狂妄到没边了好吧。 两年前他才十岁吧,还是一个医师之子,就敢思考丞相废立的问题。 说出去谁敢信。 这会儿他又有些后悔了,将这样没有自知之明的狂徒,放在太孙身边真的好吗? 干脆就借着这个机会将他撵走吧,他也说不出什么不是来。 想到这里,他已经有些不耐烦:“你可想出办法来了?” “略有所得。” “说。” 陈景恪组织了一下语言,才说道:“在了解过丞相的权力之后,我将其分成了三部分。” “其一决策权,其二议政权,其三执行权。” 朱元璋不禁楞了一下,这个答案完全出乎他的意料,细思之下竟觉得是如此的精辟。 忍不住催促道:“继续说。” “想要限制丞相的权力,就要对其职务进行切割。”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决策权自然要归于陛下。” 对这句话,朱元璋尤为喜欢。 可不就是吗,皇帝就是至高无上的,丞相凭什么分皇帝的权? 这小子能有这个认识,不错不错。 “执行权陛下已经下放给了六部以及各中枢衙门,我觉得这一招非常完美。” “如此丞相和六部就不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竞争关系,能有效预防他们勾结在一起。” 朱元璋先是深以为然的点点头,然后又皱眉道:“你是说要让咱恢复丞相制?” 陈景恪连忙摇头,这我哪敢,在明朝提议恢复丞相制,这不是老寿星吃砒霜,活的不耐烦了吗。 “丞相制施行了数千年,已经深入人心。即便陛下拆分了它的权力,也很容易变成权臣。” “所以我以为,不但不应该恢复丞相制,剩下的议政权也不应该交到一个人手里,最好设置一个机构。” 朱元璋大生知己之感,他设置四辅官的目的就是为此。 “你倒是和咱想到一块去了,咱设置四辅官就是为此,只是用起来并不顺手啊。” 陈景恪还是穿越后,才知道明朝曾经存在过四辅官制度。 以四季为名,每个月轮流协助朱元璋处理政务。 然而,四辅官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权力自然而然的开始膨胀,很快就会变成新的丞相。 为了杜绝这种问题,朱元璋让四辅官按月轮流值班。 干一个月休三个月,随时都有被替换的可能,这下看你们还怎么揽权。 这个设置,陈景恪已经无力吐槽,但凡多用用脑子都知道执行不下去。 很简单,四辅官按春夏秋冬分为四批人,工作一个月休息三个月。 一批人刚熟悉工作,就被替换休息三个月。 这必然会造成两个恶果。 其一,四辅官对手头的工作永远是陌生的,处理事情的效率非常低。 其二,政策延续性比较差。 一个官员负责的事情还没结束,就被替换走了。 接替他的人,大概率是问都懒得问,这件事情就等于是无人过问了。 长年累月下去,不出问题才见鬼。 朱元璋产生废除四辅官的想法,也是察觉到了这个问题。 陈景恪更是一眼就看出了问题所在,可以这么说,朱元璋的四辅官并没有解决核心问题。 宰相门前七品官,皇帝周围的人天然拥有权力,这是无法避免的。 不让他们拥有权力是不可能的,真正应该做的,是限制他们的权力。 这一点明朝后来的内阁制度就做的比较好。 内阁制,可以说是封建王朝最先进的政治制度了。 陈景恪还没有自大到,认为自己能超越古人,想到比内阁制更完美的制度。 所以他最终的解决办法,也是抄袭内阁制。 至于朱元璋听不听,那就是他的事情了。 “小子研究过陛下的四辅官制度……” 陈景恪就将四辅官制度的优缺点,以及进行不去的原因,详细的讲了一遍。 朱元璋并没有生气,反而不停的沉思点头。 同时对陈景恪的态度也完全扭转了过来,能想到这些,已经超过了朝堂大多数人。 难怪他狂,确实有狂的资本。 不,他这已经不是狂了,而是自信。 “在陛下四辅官的基础上,小子有了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将四辅官的优劣剖析一遍之后,陈景恪就顺势提出了内阁制度: “可以设置一个机构,比如叫内阁……” “内阁学士人选,由陛下自行遴选,无需经群臣商议……” “内阁学士没有品级,没有具体职务,他们的职责就是协助陛下处理政务……” 朱元璋毕竟是皇帝,政治敏感度接近满分的存在。 当他听到‘自行遴选’、‘无品级’、‘无职务’这几个词的时候,就已经明白这项制度的精髓所在。 但陈景恪接下来的话,更是让他忍不住击案叫好。 “若是让太子殿下统领内阁,既可以锻炼殿下的能力,又可限制内阁学士以权谋私。” 第28章 给朱元璋讲史 太子统领内阁? “好。”听到这句话,朱元璋终于忍不住大声称赞。 “难怪你小子如此狂妄,确实是个有真本事的人。” 他最满意的不是什么内阁制度,而是让太子统领内阁。 所谓内阁,他一听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 确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制度,完美解决了四辅官制度的漏洞。 但还是那句话,靠近天子者,自然拥有权力。 不论如何限制,内阁学士必然会拥有很大的权力。 而让太子朱标统领内阁,就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 既将权力抓在他们父子手中,又可以给朱标一个更大的舞台。 这个法子好,简直就是完美。 关键是这小子是个懂事理的,知道咱最担心什么,也知道咱最想看到什么。 想出的点子,既能解决问题,又符合咱的心意。 这才是能臣。 于是他又拉着陈景恪仔细探讨了这个内阁制度。 此时他对陈景恪的态度完全变了,之前是一副为难、考量的语气,现在则变成了商议。 陈景恪就将自己对内阁制度的了解,详细的讲了一遍。 有些细节朱元璋很是赞同,有些则不以为然。 不过总体来说,他对内阁制相当满意。 直到陈景恪将肚子里的存货掏的七七八八,他才说道: “你小子不错,日后好生辅佐咱的乖孙。” 陈景恪知道,自己大概是通过朱元璋考核了,心下欣喜的道: “是,臣必尽心尽力辅佐太孙。” 朱元璋又说道:“就是你这性子,要谦虚一点,有时候太狂妄了会吃亏的。” 陈景恪马上就知道,昨天给朱标说的那一席话,传到了他的耳朵里。 “嘿嘿,小子也不是什么时候都狂,偶尔如此,偶尔如此。” 朱元璋知道他是故意装傻充愣,却也并不讨厌。一个知情识趣又有能力的臣子,谁会不喜欢呢。 “咱还有个问题,一直拿不定主意,你给咱分析分析。” 陈景恪马上收起笑容,认真的道:“请陛下道来。” 朱元璋问道:“你对科举有何看法?” 科举? 陈景恪想到现在已经是洪武十五年,便恍然大悟。 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在洪武二年举办了一次科举。 然后他就发现,招录的基本都是高分低能之辈,于是就禁了科举。 一直到洪武十五年末,才被迫重启科举。 逼迫他的不是朝堂官吏,也不是天下读书人,而是朝廷官吏不够用了。 就他的反腐手段,多少官吏都不够杀的。 胡惟庸案杀了数万人,其中官吏就有数千,空印案又杀了好几百。 天下总共才有多少官?可不就是给杀的无人可用了吗。 赵瑁案爆发,朝堂再次出现了六十多空缺,到现在都没填满。 不是不想填,而是找不到可以用的人了。 这就是现状。 征辟倒是个办法,然而并不太好用,偶尔征辟一个人还行,大批量征辟就和闹笑话一样。 举荐之法漏洞也很大,相当于给权贵们开后门。 思来想去,发现最被他看不起的科举,反而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但他又不甘心,科举录取的人,确实有太多庸碌之人。 能否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他想找个人商量,然而看遍朝野,却无一人合适。 要么是武将,对这玩意儿懂的不多,与他们商讨无异于对牛弹琴。 要么就是读书人出身,他们肯定会一万个赞同。 今日发现陈景恪是个不错的商议人选,这小子是学医出身的。 又是太孙侍读,将来不用参加科举也可以为官。 和科举,和读书人皆无利益关系。 关键这小子有能力啊,内阁这么完美的东西都能想的出来,对科举也应该有不同的看法。 于是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想到这里,陈景恪心中已经有了主意。 他自然是支持科举制的,这可以说是古代能想到的,最接近公平的录取官员方法。 且这会儿朱元璋已经认识到科举的优越之处,只是对这个制度的缺陷感到忧虑。 那么我要做的就是肯定这个制度,然后指出其中的缺点,并给出一些建议。 不论这些建议最后会不会被采纳,都能给老朱留下一个‘能人’的好印象。 “陛下,小子以为,科举虽然有诸多漏洞,然它确实是数千年来最接近公平的取士之法。” 朱元璋心中也已经认同这个观点,但还是不动声色的道: “哦?你此法的评价竟如此高?给咱好好说说其中的道理。

相关推荐: 皇嫂   蛇行天下(H)   恶毒雌性野又茶,每天都在修罗场   蚊子血   永乐町69号(H)   妇产科男朋友   斗罗:转生火麟飞,幻麟星云   有只按摩师   凡人之紫霄洞天   谁说总监是性冷感?(百合A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