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催促大家提速,按照这个节奏,也是可以在两个月赶到的。 更何况又不是军队行军,没有那么严格的日期要求,迟上十天八天问题也不大。 主要是安全到达。 大家早就知道,这一路环境会更加恶劣,但真正深入沙漠才知道,比想象的还要差很多。 一眼望去全是无尽的沙漠。 偶尔才有几株孤零零的胡杨树,顽强的屹立在那里。 亦或是红柳树形成的大沙包。 行走荡起的沙尘,呼吸到嘴里都能感觉到是咸的。 白天太阳能把人晒死,晚上竟然能感觉到凉意。 随着时间进入深秋,昼夜温差越来越大。 白天穿单衣赶路都会出汗,晚上必须裹着被子睡觉。 如此艰难的旅程,大家也没了说笑的心思,队伍变得沉默了许多。 但抱怨、牢骚之类的却全都消失了,大家的态度都无比的坚决。 活着走出去,前往新家园。 这一路倒也不全是荒漠,有时也会遇到成片成片的红柳群。 让大家惊讶的是,即便是这种远离人类居住区的地方,依然有人类活动的踪迹。 有三五口人,在这里放养着几百只羊。 这些人衣衫破旧、头发凌乱,身上脏的看不到一点肤色,远远望去犹如野人。 这些百姓也很少见到这么大规模的人群,非常的紧张。 窦大冲怕引起不必要误会,就让向导前去交流。 询问之下才知道,这些人都是某个部落贵族的奴隶,被主人安排在这里放牧。 他们的主人生活在几百里外的城镇,定期派人过来将养肥的羊拉走。 得知真相,大家都不禁生出同情。 当初他们也不比这些人强多少,是朝廷一系列变革,将他们变成了人。 看着若有所思的苟飞跃,祁子和问道: “你有什么感悟?” 苟飞跃说道:“我感受到了安平侯的伟大。” 祁子和愣了一下,然后笑道:“安平侯乃当世君子也。” 苟飞跃点点头,又问道:“这种情况,朝廷不管吗?” 祁子和说道:“当然要管,但还不是时候。” “得等到我们这些人全部安定下来,朝廷真正在西域扎住根,才是改变的时候。” “我有预感,最多五年朝廷就会动手,到时将会是天翻地覆。” 苟飞跃郑重的道:“到时我一定会竭尽全力协助朝廷,改变这里的世道。” 祁子和欣慰的道:“你有这个理想就好啊。” 本来窦大冲还想买一些羊宰了吃,给大家改善一下生活。 只是这些奴隶不敢卖,也只能作罢。 况且他们拿了钱也花不出去。 最终只能用一些盐和咸菜,从他们手里换了一些水。 他们的水不是地下水,是夏季洪水过后,在地面形成的涝坝(水坑)。 人和牲畜共饮一个涝坝里的水,羊粪在水面飘了一层。 牧羊人习惯了这种生活到还没什么,窦大冲他们实在下不去口。 不过办法也不是没有,在涝坝旁边挖了一个深坑,通过渗透原理获取了干净的水。 将大家的水袋都装满,才再次上路。 一直深入大漠四五百里,都还能见到这种牧羊人。 虽然很可怜他们的情况,但大家心里都暗暗庆幸。 还好有这些牧羊人,他们才能及时补充水源。 虽然水袋里的水原则上够半个月饮用,可变质水实在太难喝,还容易生病。 路上他们也经过了两个朝廷建立的补给站。 看环境,最早应该也是牧羊人放牧的地点,被明军打下来改造成了驿站。 朝廷在这里驻扎了一个小旗(十人)的军队。 还有配套的抚慰使、军医等,总共二十人。 这些士兵的俸禄是外面的十倍,只需要在这里干三年就能获得一级勋位,干六年可以获得骑尉身份。 骑尉,可是阵斩十人才能获得的。 而且他们的生活并不枯燥,读书娱乐之类的设施也是有的。 关键是,每个驿站都有四五十个本地妇女,为他们提供服务。 至于都包含哪些服务,大家都懂。 当然,她们并不是营妓,而是分配给了具体的个人。 除了那个士兵,别人不准碰。 这些女人不是强迫来的,而是自愿过来的。 跟着明军安全、衣食住行都有保障,还有薪酬可拿。 还能学习汉话、写汉字,放在以前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要是生了孩子,那就是明人了。 如果她跟随的士兵服役期满,离开的时候愿意带着她,那她就能一起去中原。 即便不愿意带着她,靠着这些年积累的钱财,回到家乡也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至于会不会有人因此歧视她们……只能说,西域可没什么贞洁之类的玩意儿。 相反,因为她们会说汉话,还能受到大家的尊重。 想嫁人也方便,就冲着会说汉话这一点,就有很多人抢着娶她们。 只能说,乱世有乱世的标准。 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活下去。 伦理道德那一套,得等大家安全了吃饱饭了,才有生存空间。 朝廷这么干还有个原因,把人留在这里。 挑选驿站兵的时候,优先挑单身汉,他们没有什么后顾之忧。 人都是有感情的,这群单身汉和这些女人一起生活那么多年,孩子都生出来了。 五六年后还有几个愿意离开的? 很多都会选择就地定居,充实西域的汉人人口。 这些带着勋爵身份的人,就是天然的基层官吏,能协助衙门治理地方。 朝廷为了增加西域汉人人口,为了稳固西域,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时间很快就进入了十月底,白天还好,晚上的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 单薄的被褥,已经无法阻挡严寒。 大家不得不抽出一些时间去捡拾木柴,晚上就围着火堆休息。 不过还好,此时他们也终于要到达最终目的地了。 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且末。 第543章 (元旦快乐) 当他们进入且末的地界,迎面就撞到了几名汉人骑兵。 这些骑兵别提多开心了:“你们终于来了,可让我们好等啊。” 窦大冲连忙上前询问,才知道这些是且末驻军派来为他们引路的。 且末暂时并未设立衙门,朝廷只在这里驻扎了一个千户所,一切事务都由这个千户所管辖。 他们已经提前为移民建好了基本生活设施,就等着百姓到来了。 与当地驻军碰面,得知房屋已经盖好,百姓们都发出了欢呼声。 于是跟随这些士兵一路来到了且末县城。 看着眼前破破烂烂,只有百十所土坯、泥巴垒的房子,苟飞跃等人目瞪口呆。 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就是传说中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且末国的都城? 白瞎了他们一路上的期待。 大明偏远地方的山村,估计也就是这个样子了吧? 曾经的王宫倒是挺‘高大’‘繁华’的,用石头垒砌,规模相当于大明的一所三进院子。 祁子和笑道:“是不是很失望?” 苟飞跃点头回道:“是的,我知道且末很小,但没想到竟然小到这般程度。” 祁子和正色道:“世界上多的是这种情况,大明是绝无仅有的。” “安平侯在大同一书里说过,生存与发展是一种奢侈,只是身处其中的人毫无所觉罢了。” “只有走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才知道此乃至理名言也。” 苟飞跃恭敬道:“是,学生受教了,所以我们才更应该珍惜得来不易的一切。” 祁子和有些狂热的道:“是的,我们要保护大同,保护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苟飞跃重重点头,看向不远处的苟不凡、小溪和驴子,心中暗暗发誓要守护这一切。 之后驻军千户段海峰和当地土人首领,一起接待了窦大冲等官吏。 苟飞跃等人,则被暂时安置在了一处空地,驻军也拿来了早就准备好的食物。 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大家都非常开心,紧绷的精神也放松下来。 且末算是沙漠绿洲,地处车尔臣河畔,准却说就是因为这条河才有了这片地方。 其地域广阔,但人口是真的少。 目前总共一千一百零九户,七千四百四十五人,兵六百一十六人。 牲畜以羊、驴为主,少有牛马这一类的大型牲畜。 生产力非常低下,只有几间铁匠铺子和木工铺子。 至于医疗,则只有几个本地的草郎中,医术甚至不如大明的赤脚郎中。 主要农作物是小麦。 但他们是纯粗放式耕种,就是开垦一块地,随便把种子一撒。 除了干旱的时候浇水,不做其他任何照料,草甚至比庄稼长的都高。 (这种情况,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还普遍存在。) 了解过这些情况,苟不凡等人都气的直跳脚。 “果然是蛮夷啊,白瞎了这么好的地。” 汉人移民的到来,对当地百姓来说也是一大新闻,他们纷纷走出家门看热闹。 一开始双方都心有忌惮不敢接触。 后来尝试着聊了一下,发现对方没有恶意,就渐渐放下了戒备,开始进行交流。 语言不通不是问题,可以用手比划。 窦大冲指了指人群,问道:“你看出了什么?” 苟飞跃想了想,说道:“蛮夷也并非都如我们想象中的野蛮。” 窦大冲又指了指另一个方向,问道:“你再看看那边。” 苟飞跃抬头看去,发现在人群的另一端,也站着一些人。 这些人衣着华丽头戴八角帽,脸上没有喜悦,只有阴霾与愤怒。 他好奇的道:“这些人衣着整洁,是当地的官吏吧?” 窦大冲颔首道:“是的,他们是当地的统治者,也就是所谓的贵族和宗教领袖。” 苟飞跃不解的道:“为何他们看起来不高兴的样子?” 窦大冲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问道:“你猜猜。” 苟飞跃思索道:“他们似乎是因为我们和当地百姓交流,感到不开心。” 窦大冲只是点点头,没有回复。 但这个肯定依然让苟飞跃信心大增,继续说道: “以前这些百姓都听他们的,他们可以为所欲为。” “我们到来……我懂了,大明在这里建立统治,影响到了他们的利益,他们内心是抗拒的。” “但又畏惧大明的兵威不敢反抗,只能在背后使小手段。” “他们能用的手段不多,最多也就是挑唆当地百姓不遵朝廷命令。” “可是一旦这些百姓与大明百姓接触多了,就不会再听他们的话了。” 窦大冲赞许的道:“果然聪明,侯爷说过,百姓是没有那么多乱七八糟心思的,也没有反抗朝廷的想法。” “只是他们世代跟随部族酋长生活,千百年养成的习惯,让他们听从于酋长的话。” “这些酋长就不同了,他们想高高在上,自然不愿意接受朝廷的统治。” “他们就会告诉百姓,朝廷是邪恶的,是来抢他们女人粮食的,大家要站出来反抗。” “百姓没有分辨能力,只能听从他们的。” “我们教化蛮夷的时候,就要根据这一点制定政策,进行区别对待。 “无差别的进行打击,只会将百姓彻底推到他们那一边,最终变得不可调和。” “这些年朝廷也一直都是这么做的,效果非常好。” 苟飞跃一脸受教的道:“原来如此,侯爷真是无所不知啊。” 窦大冲笑道:“那是,侯爷可是天下第一智者,聪明着呢。” 苟飞跃深以为然的点头,然后小声问道: “朝廷准备怎么处置这些人?就任凭他们这样?” 窦大冲只是冷笑道:“怎么可能。” 但他话也只说到了这里,就不再继续往下说了。 苟飞跃心里和猫爪的一样,却也不敢过多追问。 他深知,自己实质上也只是个普通百姓罢了。 不能仗着别人高看自己一眼,就不识好歹。 不懂分寸只会让人讨厌,最终失去一切。 当地土人首领虽然很不想见到土民和汉人移民交流,却也不敢站出来阻止,只能在一旁着急。 本来窦大冲他们决定,就在这里停留三天,让大家好好歇息一下,顺便在县城补给一些物资。 现在发现了这样的意外效果,就决定多停留几天。 而且他还鼓动大家,多和土人交流交流。 当地土人一辈子都没离开过这里,对外面一切都很好奇,自然也乐于和移民交流。 双方很快就打成了一片。 当地土人首领们,那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不敢有丝毫的不满。 那一千驻军虽然不多,却能轻松将整个且末反复碾压无数遍。 他们可不敢在明军眼皮底下搞小动作。 很快,双方百姓就开始了以货易货的交易。 当地百姓拿出了自己的商品,从汉人移民手里换取所需货物。 事实上,汉人移民也没什么货物可言。 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盐巴、咸菜,但数量也是有限的。 而且还要自己留一些,不能全部拿来兑换。 即便如此,也让他们换到了一些想要的东西。 苟不凡就用半斤盐,换了几只鸡苗、鹅苗、三只兔子和两只羊羔。 “等到了家,把这些都养起来,每年能多收入不少钱。” “到时候小溪在家照料它们,咱爷俩出去操弄土地。” “用不了两年,咱们的日子就能富足起来了。” 苟飞跃脑海里,情不自禁的浮现出一副,男耕女织、鸡鸭成群、牛羊满圈的画面。 其他各家也都类似,用不多的盐巴和咸菜,换取了一些家禽幼苗。 移民一直在这里呆了八天,好好的和这里的百姓交流了一番。 增加了双方的了解,缓解了土民对大明的惧怕情绪。 碍于天气越来越冷,百姓们也迫切希望早点见到新家,窦大冲才决定带领大家出发。 西域民风也确实淳朴,只是几天时间,当地百姓就对移民生出好感。 见到他们要离开,就有好客的土民迁出自家的驴车,表示送大家一程。 结果其他土民百姓一看,也纷纷迁出自家驴车要帮忙。 盛情难却,窦大冲只得同意。 于是大家都坐上了驴车,或者骑上了驴,一路慢悠悠的向着新家园而去。 他们前脚刚走,驻军千户段海峰就回到军营,小心翼翼的进入一处营帐。 营帐内又一名四十岁左右的男子,正是西域锦衣卫百户皮诚。 虽然段海峰是千户,皮诚只是百户,但双方的身份地位却是截然相反的。 此时皮诚正拿着一本书翻阅,看起来文静儒雅。 见段海峰进来,他放下手中的书,问道: “移民出发了?” 段海峰回道:“是,刚刚出发,很多当地百姓去送。” 他就将情况详细讲了一遍。 听完后,皮诚赞叹道:“果然如侯爷所说,普通百姓才是最简单的啊。” 段海峰也露出敬仰之色,侯爷永远都是那么睿智,他的话总是没错的。 还是那句话,军人提起侯爷那就默认是陈景恪。 读书人称呼他,一般用安平侯或者陈侯。 这时,皮诚又说道:“拿出一些物资,等送人的百姓回来,发给他们作为奖励。” “要大张旗鼓的去做,务必让所有人都知道,帮助汉人的,汉人不会忘记他们。” “是。”段海峰应了一句,然后迟疑的道: “既然百姓心向朝廷,是不是可以动手清除那些逆贼了?” 皮诚摇摇头,说道:“不急,再让移民和当地百姓多接触接触。” “况且朝廷的派遣的官吏还没到,暂时还需要他们来干活。” “只要他们没有公开叛乱,暂时无需理会。” 段海峰有些急了,说道:“这还能留到他们过年不成?” 皮诚失笑道:“他们又不是年猪,怎么就不能留到过了年。” 然后他正色道:“且末的情况很特殊,路途遥远与外界处在半隔离状态。” “所以这里的百姓虽然改信了伊教,却并不仇视大明。” “而且人口少,很多事情处置起来就简单很多。” 段海峰说道:“既然这里发生的事情外界很难知道,那我们还担心什么?” “直接把道路一封闭,不听话的全杀了,要不了几年就变成大明的土地了。” 皮诚反问道:“然后呢?把人杀光了,留下一片不毛之地有什么用?” “人,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人,大明最缺的也是人。” “为何只在且末安置了两个屯田所?难道朝廷不想多放几个?是没人了。” “你知道就这点人,朝廷花了多大的力气才凑出来的吗?” “就这么和你说吧,大明现在见不到一个乞丐,全都弄到这里来了。” “且末本地的土民,没有受到外界思想的侵染,还比较简单淳朴。” “是最适合用来改造的一个群体。” “如果方法不对,将这些百姓给推到了对立面,那损失就太大了。” 也就是为了这里的几千百姓,他堂堂西域锦衣卫总头子,才亲自跑到这犄角旮旯里来。” 其目的,就是悄无声息的取代这里的上层阶级,然后推行大明的文化。 计划方案都已经制作好了。 且末非常封闭,这里的百姓并不认为自己和隔壁县(数百里外)的人,是一个族群。 即便他们拥有共同的祖先,在认知上,他们依然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这就是大明改造他们的基础。 先是教他们历史——自然是经过大明加工后的历史。 让他们知道自己族群的历史,再告诉他们西域的历史。 在汉朝西域就是华夏的藩属地,在唐朝他们的祖先就是中原王朝的一份子。 大家从祖上就是一家人了。 一旦这些人了解了历史,有了历史归属感,对华夏的统治就会产生认同。 相对应的,对伊教的信仰就会淡化。 再加上加入大明之后,他们获得了先进的生产工具,能吃饱穿暖了,对朝廷自然会更加忠诚。 到时候佛教和道教就可以趁势而入。 皮诚最后说道:“记住,大明要的不是一个羁縻地,而是真真正正的实控领土。” 段海峰回道:“是,末将知道了。” 但他脸上的不以为然,却根本就掩饰不住。 什么改造不改造的,把人杀光地空出来又咋了。 这不是迁徙的有百姓吗,五六百口人呢,努力生育几十年后人口不就涨起来了吗。 但他却没有想过,且末国在汉朝时期只有两百三十户,一千六百余人。 经过千多年的发展,也才只有六七千人。 难道是这里的人不愿意生吗? 不是,是条件太恶劣,生了也活不下来。 是,汉人移民带来了先进生产力,可人口基数太少了。 两个屯田所两百户人家,共计五百九十一人。 靠他们自然生育,得多少年才能把人口提上来? 而且,且末只是整个西域的一个缩影。 如果朝廷连这里都没办法顺利同化,其他地方就更难了。 所以,这里的同化工作,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这就是他来这里坐镇的意义。 只是这些东西,段海峰等人是无法理解的。 作为军人,他们最擅长的还是打仗。 当然,朝廷也不会一味的怀柔,该杀人的时候是绝不会手软的。 一些顽固不化之辈,也是要处理掉的。 且末这数千百姓,也不是居住在一起的,而是分散居住在广阔的区域。 村子和村子之间,能搁十来里地。 而且交通不发达,信息传递非常不顺畅。 一个村子发生的事情,可能大半年才能传到隔壁村。 在这种情况下,处理掉一些不听话的,也不会引起大面积恐慌。 朝廷的预估是,这七千多人能改造四千就算成功。 所以,这个过程不会很长,计划里最多五年就要完成。 到时候大明就能得到四千忠诚的百姓。 他们除了长相和汉人有差别之外,其余的包括语言、文字、信仰等等,都与汉人一般无二。 到时候双方再互相通婚,联系会更加紧密。 等时机成熟,再从中原迁徙一批汉人过来,然后将这里的百姓迁一部分到中原。 如此这般,这个族群将彻底被融合。 且末这块土地,将真正变成华夏领土。 这一切,可能需要二十年三十年,但朝廷等得起。 况且,用二三十年时间,就彻底消化庞大的西域,这个速度绝对称得上是惊人。 主要是皇帝和安平侯都还年轻,朝廷有数十年时间去贯彻实施一个政策。 第544章 风气败坏 这天上午,陈景恪悠哉悠哉的来皇城上班。刚走到内阁大门前,就见候显急的团团转。 就笑着问道:“候显,你这是怎么了?” 候显见到他,大喜道:“哎呀,我的侯爷您怎么才来啊。” “快去看看吧,陛下正发怒呢。” 然后他凑近压低声音说道:“七位阁老被当孙子骂了小半个时辰了。” 陈景恪不禁有些好奇:“陛下很少迁怒他人啊,今天怎么了这是?” 候显也有些愤怒的道:“还不是下面那帮刁民给气的。” 经过他的讲述,陈景恪终于知道发生了什么,脸色也变得难看起来。 朝廷要改风易俗,要推行大同思想,自然会提前调查基层的实际情况。 今天锦衣卫那边终于拿出了一份报告,结果很糟糕。 雇工法形成虚设,各地依然在按照以前的习惯用人,也就只有几个大城市和试点城市才得到了执行。 这还不是最让人气愤的,调查报告还显示。 随着商业的繁荣,各种黑恶势力快速孳生。 各种收保护费的、绑票勒索、抢劫打劫,如雨后春笋纷纷冒头。 村匪路霸也越来越多,朝廷取消了关卡,某些人仗着地利私设关卡收税。 听到这里,陈景恪终于知道朱雄英为什么要发怒了。 因为他听的也是血压升高。 而且他比朱雄英等人看的更长远,知道这么下去会造成什么恶果。 想要老老实实经商的,都被逆淘汰了。 因为遵纪守法的商人在这种环境是活不下来的。 只有那种恶人,或者和恶人有往来的,才能存活下来。 这必然导致奸商越来越多,整个社会的风气变坏。 到最后整个官场都会被染黑,变革的果实被摘走。 想到这种后果,陈景恪不禁打了个寒噤。 还好,还好这次为了推广人权,让锦衣卫去做了全面调研。 算是误打误撞提前发现了这个问题。 要是等这种情况彻底蔓延开来,再想整治就麻烦了。 候显发现陈景恪情绪不对,连忙问道: “侯爷,您没事吧?” 陈景恪深吸口气,摇摇头说道:“我没事,这事情和阁老们也没关系吧?陛下为何会如此生气?” 候显小心的说道:“阁老们之前对陛下和您这次的行动,不是有些意见吗。” 陈景恪了然了,朱雄英这是借题发挥。 以现在大明的权力架构,这么大的行动不可能不经过内阁。 内阁学士们自然不希望如此大动干戈。 甚至有人直接就是反对,觉得朝廷小题大做。 不是他们不支持变革,也不是他们反对保障百姓权利。 现在的内阁学士都是几轮筛选提拔上来的,是坚定的变革支持者。 只是坐在内阁学士的位置上,他们首先想的是稳定大局。 大明百姓所拥有的权力,已经超过了历朝历代。 雇工法的推行进展缓慢不
相关推荐:
这个炮灰有点东西[快穿]
树深时见鹿
规则怪谈:就算死了也要过副本
娘亲贴贴,我带你在后宫躺赢!
将军在上
新年快乐(1v1h)
深宵(1V1 H)
家有甜妻:大叔的独家专宠
一个车标引发的惨剧(H)
虎王的花奴(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