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夜夜乘欢_新御书屋 > 第277章

第277章

景恪忠心,几次调动都从未有怨言。 再加上能力确实很强,就被任命为锦衣卫南洋分部百户,可谓是位高权重。 雷轩厌倦了勾心斗角,自请去了殷洲。 对付敌人,比对付自己人要轻松的多,也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老云去了交趾,没多久就感染疟疾,救治无效病故。 老赵去西域收集情报,被叛徒出卖,逃亡过程中战死。 皮诚当时在锦衣卫总部协助杜同礼,得知好兄弟战死,就自请去了西域。 朱棡的军事行动进展如此顺利,和他的情报工作有直接关系。 目前他依然在监视西域的风吹草动,为大明治理西域的计划保驾护航。 谈起了往事,三人话题渐渐就多了起来,气氛也恢复了正常。 不管怎么说,他们的经历都堪称传奇,每次谈起心里都充满了骄傲。 当然,对于陈景恪他们也是发自内心的感激。 这些年也始终在配合陈景恪的计划,不敢有一丝差错。 缅怀了一番过去,龚和宁关切的问道: “大分封重启,正需要得力人手监视地方,为何朝廷在这个时候让你回京述职?” 贾思义说道:“具体我也不清楚,杜老大写信说这是侯爷的意思,让我进京待一段时间。” 曹志勇眉头一挑,笑道:“好家伙,你说话还真委婉。什么叫进京待一段时间,这是要高升啊。” 龚和宁想了想,也认可的点头道: “算算时间,杜老大的任期也确实快到了。” “大概率是先让你回去熟悉一下工作,然后等着接杜老大的班。” 曹志勇说道:“以后再见面,就得喊你一声贾指挥使了。” 贾思义却并未露出喜色,只是摇头道: “事情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龚和宁心中一动,压低声音道:“难道局势又变动?” 变动大到侯爷都觉得不安,要在这个时候抽调心腹进京? 曹志勇面色也凝重起来。 贾思义正准备说话,忽然听到隔壁传来一个声音: “踏酿的,也不知道上面怎么想的,规定什么雇工法,什么最低薪酬保障。” “那些贱民他们配吗?给他们口饭吃,他们就应该感恩戴德。” 另一个声音附和道:“是啊,还规定每天只能工作四个时辰,四个时辰啊。” “我每天忙前忙后,都得工作五六个时辰,他们比我还清闲。” 又有一人说道:“就因为这个雇工法,我们每年少赚不知道多少钱,那可都是钱啊。” 又一人道:“规定就规定吧,执行的并不严格,只要不过分也没人管,那些贱民也不敢说什么。” “可是现在朝廷又弄了个什么人权部,专门负责此事。” “以后那些贱民就真的是大爷了,给他们工钱,还要哄着他们。” 又一个陌生的声音冷笑道:“怕什么,他有他的张良计,我们有我们的过墙梯。” “左右不过是多送一份礼罢了,我还就不信人权部的官都是无缝的鸡蛋。” 这话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只要钱到位,人权部保护谁还不一定呢。 但随即又有一人叹道:“可不管怎么说,我们都要平白多出一分钱。” 最初说话的那个人骂骂咧咧的道:“娘的,光保护贱民的权力,我们就不是人了?” “我看他安平侯就是伪善,就是沽名钓誉。” 他最后那句话一出,包间瞬间鸦雀无声。 对朝廷的政策有所不满,发几句牢骚就算了,只要不传出去没人会说什么。 甚至诋毁某些朝廷官员也没什么事儿。 可有些人那是半个字都不能提的,安平侯就是其中之一。 尤其是他还执掌着锦衣卫。 说不定隔墙有耳,就被听去了。 正所谓怕什么就来什么,就在他们隔壁,贾思义三人的脸上都浮现出了杀意。 “该死。”曹志勇从牙缝里蹦出两个字,就准备起身去找那些人算账。 贾思义却拦住他,摇摇头说道:“不要节外生枝。” 龚和宁也劝道:“收拾他们办法多的是,不要莽撞,免得给侯爷惹麻烦。” 曹志勇深吸口气,好不容易才控制住怒火,盯着他们道: “这些人,我要他们家破人亡,你们要是敢阻拦,就不是我……” 贾思义眉头一皱,气道:“就你对侯爷忠心是吧?都说了,收拾他们办法多的是。” “怎么,听不懂人话是吧。” 曹志勇咧嘴一笑,重新坐下说道:“好,有你们这句话就好。” 说话间,隔壁包间又起了变化。 只听一个较为年轻的声音说道:“诸位都是前辈,我有几个疑问,不知当不当讲。” 一个苍老的声音说道:“呵呵,不要如此拘谨,有什么问题尽管问便是。” 那年轻人说道:“诸位觉得,现在做生意比以前难了还是容易了?” “赚的钱是更多了还是更少了?” “是比以前更安全了,还是更加危险了?” 他一连问了好几个问题。 聪明人已经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了,面色都变得有些不自然。 反应迟钝的,则纷纷回答道: “现在做生意,那自然是容易多了。” 并现身说法,以自己亲身经历告诉年轻人,以前做生意有多难。 什么苛捐杂税重,什么关卡多。 “现在关卡取消了大半,税也更加明确。” “最主要还是人身安全有了保障。” “以前每天都要担心被官吏当猪宰了,不得不拼命巴结他们。” “现在虽然还是要给官吏们上供,可有律法保护,他们也不敢随意戕害我们。” 总之就是,现在比以前可好太多了,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年轻人的声音再次响起:“既然如此,诸位前辈应该支持朝廷政策才是。” “可我方才听你们抱怨,似乎对朝廷政策多有不满啊?” “而且众所周知,朝廷大政多出于安平侯之手,他应该是大家的恩人才是。” “可你们……嗯,真是奇哉怪哉。” 隔壁房间再次安静下来。 曹志勇听得别提多开心了,道:“这个世界,还是有有良心的人的。” 贾思义和龚和宁表情也好转了不少。 隔壁再次响起年轻人的声音:“很高兴认识诸位前辈,我刚想起还有个重要客人要见,先行别过。” 又客气了几句,就离开了。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隔壁的聚会也开不下去了,就这样草草散去。 等再次安静下来,贾思义才说道: “这就是侯爷让我回京的原因。” 第538章 何以为人 当方孝孺说,有人在质疑诋毁他的时候,陈景恪马上就猜到那些人的目标了。 所以直接就说出了答案,人权部。 方孝孺也丝毫不意外,陈景恪掌握着锦衣卫,若是不知道那才奇怪,所以他只是说道: “你这一步,可是把达官显贵和民间富人全都得罪了。” 陈景恪颔首道:“意料之中的事情,只是他们比我想的还要畏首畏尾。” “都几个月了,人权部的机构建设都下伸到了县一级,他们还是只敢腹诽,不敢公开反对。” 方孝孺苦笑不已,圣皇可还活着呢,谁敢大张旗鼓的反对? 况且,新皇明显也不是善茬,大家都不想将他逼成下一个圣皇。 “但此事得罪的人太多,恐怕没那么容易落实。” 陈景恪说道:“我知道,有些人最擅长断章取义,将善政变成害民的恶政。” “儒家的思想,不就被曲解了数千年。” “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孔子将话说的很明白,儒家思想是用来约束自己的。” “让自己成为道德榜样,去感染身边的人,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 “可是那些打着儒家旗帜的人,有几个做到了?” “多是用纲理伦常去要求别人,用所谓道德去指责他人。” “如果孔子地下有知,恐怕会气的大骂彼其娘乎。” 方孝孺哭笑不得,这话传出去恐怕又要惹出一番非议了。 陈景恪也是被憋的太久了,别人只看到了洛下学宫大儒云集,新思想层出不穷。 事实上,在繁花似锦之下,隐藏着太多的勾心斗角。 很多腐儒真的是抱残守缺,打死不愿意承认自己那一套的缺陷。 你和他讲道理,他和你讲礼法;你和他讲礼法,他和你讲传统。 你和他讲传统,他和你讲祖宗之法。 换成别的时候,陈景恪早就掀桌子了。 什么玩意儿,敬酒不吃老子就请你吃罚酒。 但洛下学宫的盛况实在太难得了。 又有几个人,能将全国大多数学者齐聚一堂,共同研究学问? 虽然有不和谐的地方,但总体上来说,依然是积极的意义更大。 作为活动的发起者,他不能掀自己的桌子,破坏目前的大好局面。 有些尖锐的想法,只能憋在心里。 今天因为解缙的原因,他有些破防了。 再加上方孝孺是为数不多,能在思想上和他正常交流的人,所以他难免就多说了几句。 “孔子是千年前的人,他到底怎么想的谁都不知道,大家各有各的解读。” “朱子和陆子(陆九渊)是近在眼前的人,你看看这才多少年,他们的思想就被曲解成什么样子了?” “朱子存天理灭人欲,他后半句解释的很清楚。” “吃饱穿暖、娶妻生子都是天理,穿金戴银、三妻四妾、奴役他人,是人欲。” “可是那些所谓理学门徒在干什么?” “他们无视了后半句,处处以前半句来要求别人,来指责别人。” “他们指责的是权贵、是富人也就罢了,可事实上他们指责的是饭都吃不饱的穷人。” “认为穷人想上进就是人欲,是不符合圣道的,简直无耻至极。” “陆子(陆九渊)一辈子都在研究如何做人。” “他那句,读之振聋发聩。” “为了降低普通人学习的门槛,他主张简化礼。” “可是后来呢,那些腐儒打着他的幌子,将六艺等等全部废除。” “如果不是我阻拦,算学也早就被他们逐出国子监了。” 陈景恪也是穿越后,从头学习华夏传统文化才知道,理学其实是分成两派的。 一派是朱熹为首;一派以陆九渊、陆九龄兄弟为首,当然主要是陆九渊。 两个人的根本分歧,在于礼的简化。 朱熹认为,君子是需要训练的。 通过六艺、琴棋书画、诗词礼乐,来陶冶自己的情操。 这其实比较符合孔子的想法。 陆九渊的学问可以浓缩成两个字,做人,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但是,儒家训练君子的方法太复杂,普通人哪有条件去学习这些东西? 基于现实,陆九渊就提出了一个观点。 不学这些东西,就不能做个有道德的君子吗? 所以他认为,应该简化礼,道德直通本性。 我连一个人字都不会写,可我也想堂堂正正的做个人。 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陈景恪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让他想起了前世听过的一句话: 不能因为一个人的素质差,就剥夺他的权力。 这里的素质差,指的是读书少、对礼仪律法所知也不多的人。 我们常说的素质差,比如随地吐痰之类的,其实指的是道德低下。 可是上面那句话,是基于现代人权思想所说的。 他没想到宋朝时期,就已经有古人的思想,达到了如此的高度。 不能因为老百姓不识字,就剥夺他们堂堂正正做人的机会。 陈景恪语气有些激动的道:“就凭这一句话,陆子就应该封圣。” 方孝孺若有所思的道:“所以当初你力主陆子入圣贤庙,位仅在先秦诸子之下?” 陈景恪点点头,惋惜的道:“可惜,陆子终究还是被成规给限制住了,未能跨过那临门一脚。” “若他能再前进一步,天赋人权的思想,或许就能提前两百多年出现。” “若能多出两百多年时间,华夏文明将会比现在更加辉煌灿烂。” 方孝孺却并不同意,说道:“孔子的思想都能被曲解,更何况是陆子?” “就算他能再进一步,又如何保证他的思想不会被人曲解?” 陈景恪长叹一声道:“是的,既得利益者们,总是会用各种方法曲解圣人的本意。” “将利国利民的思想,变成维护他们利益的工具。” 方孝孺看向他,问道:“你呢?你既然什么都知道,又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确保你的思想不会被篡改。”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没有办法……但,我可以为他们设置障碍,增大他们篡改的难度。” “只要我的法不灭,早晚有一天有人能重新领悟我的真意,正如朱子和陆子能领悟孔子的本意。” 方孝孺心道,也正如你能理解孔孟、朱陆之意。 “你准备如何设置障碍?” 陈景恪伸出两根手指:“立法、普法。” 方孝孺疑惑的道:“立法?普法?” 陈景恪解释道:“不论孔孟还是朱陆,他们都未能将自己的思想变成成法。” “是后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先是曲解他们的思想,然后根据曲解后的思想制定礼法。” “主动权交到了别人手里,就只能任凭别人摆布了。” “我不同,我有能力将自己的思想变成法,然后推广天下。” “他们想曲解我的思想容易,想曲解国法还是有些难度的。” 大明这些年的改革,就是他的思想变成法条和政策。 方孝孺恍然大悟,说道:“原来如此,你提议组建人权部,也是为此吧?” 陈景恪颔首道:“是的,人权部就是基于人权思想建立的,目的也是维护人权。” “我之前主导制定的一系列律法,也会在人权部手上落实。” 方孝孺明了的点点头,继续问道:“普法呢?” 陈景恪并未直接解释,而是先说道: “历史上不乏灭佛的君主,你可知为何他们无法成功?” 这个问题很复杂,方孝孺没有长篇大论回答,而是给出了一个简略的答案: “佛教扎根民间,除非将所有百姓都杀死,否则无法真正消灭佛教。” 陈景恪说道:“是的,因为佛教扎根民间,普通百姓都会念一句阿弥陀佛。” “这一点我们的先贤做的就有些不足,他们始终没有将自己的思想普及开来。” “当然,他们是开学授课,教授了不少弟子。” “可他们的弟子才有多少人?” “普罗大众又有几人知道他们,又有几人知道他们的思想?” “百姓们所了解的他们,也只是被曲解后的他们,已经不是真实的他们了。” “百姓们生活在信息茧房之内,从小接触的都是被曲解后的思想。” “他们就天然认为,被曲解的思想才是正确的。” “等他们长大了,就算接触到正确的思想,在感情上也无法接受。” “最终他们会变成卫道者,去守护被曲解过的思想。” “我绝不会走前人的老路,我会将我的思想告诉最普通的百姓。” “当所有百姓都知道我的思想,并且认为这就是对的,有人想篡改所付出的代价也将是无比巨大的。” 方孝孺被这番话震动的好半天说不出话。 他知道陈景恪懂很多常人不懂的道理,也知道对方有着全盘计划。 可他没想到,对方的计划竟然如何宏大。 但,让万民都了解他的意,这真的能做到吗。 “百姓多不识字,你要如何让他们了解你的真意?” 陈景恪说道:“教育,将来所有读书人,都要学习我的思想。” “当然,能读的起书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人在短时间内,很难得知我的思想具体是什么。” “所以,我要学习陆子,对我的思想进行简化,简化到普通百姓一听就懂。” “经过数年的思考,我将我所有的思想提炼,最终得到了两个字。” 方孝孺接话道:“人权。” 陈景恪说道:“是的,人权,这也是我将这个机构,命名为人权部的原因。” 要知道,这个名字可没少被人嘲讽,说他取名没水平云云。 “正如百姓不知道有多少佛,也不知道佛经具体的内容。” “可他们知道佛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知道积善行德。” “一句阿弥陀佛,就胜过千言万语。” “百姓们不需要知道我的思想具体是什么。” “他们只要知道人权二字,知道作为人他们拥有最基本的人权,就足够了。” “面对不公的时候,他们知道这是不对的。” “即便无力反抗,内心也会有一股情绪在酝酿。” “等他们有机会读书了,自然会去探究何为人权。” “等他们明了真正的人权,那股情绪就会化作滔天焰火,焚尽世间一切不平。” 看着激动的陈景恪,方孝孺一时间有些失神。 他竟然真的相信万民,将一切希望交给万民。 可是,他就如此笃定,万民能继承他的意志吗? 不过方孝孺也承认,如果陈景恪的计划能成功,想要再曲解他的思想,确实会很麻烦。 从小听着‘人权’二字长大的人,可没那么容易就被忽悠。 但他也有自己的疑虑: “人权部将达官显贵和民间富人全部得罪,恐怕想要落实会很难啊。” 陈景恪说道:“是的,很难,所以我才选在此时组建人权部。” 方孝孺不解的道:“此时?有何不同吗?” 陈景恪说道:“大明缺人,大分封让本就不足的人手,更加的紧缺。” “现在愿意出来做工的人变少了,因为工商业发展,需要工人的作坊却变多了。” 大分封造成人口分流,全国各地都缺人。 土地面积增多,人口分流,意味着更多的百姓即将拥有自己的土地。 华夏民族对土地有多痴迷,就不用做过多赘述了。 但凡有二三十亩地,又有谁愿意出来给人打工? 想要和土地抢人口,那得拿出更多的好处才行。 “达官显贵、士绅豪强,他们支不支持人权部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只要他们想雇人,想要留住人,就必须要拿出更多的诚意。” “拿不出足够的诚意,百姓是不会去给他们干活的,大不了拍拍屁股回家种地。” “在这种情况下,你说他们还有心思找人权部的麻烦吗?” 方孝孺仔细想想,好像还真是这样。 他们反人权部,是为了少掏钱,是为了继续享受压榨人的特权。 现在有没有人权部,他们都得多掏钱,都得对雇来的工人好。 那么又何必冒着杀头的危险,得罪陈景恪呢? 就算有人不甘心,也无法建立统一战线,来反对人权部。 只要那些人团结不起来,就注定会被各个击破。 等那些人意识到不对的时候,人权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他们再想反对,也为时已晚。 想到这里,他敬佩的道:“你的布局,还是一如既往的高明啊。” “我现在真的有些相信,你能成功了。” 第539章 大明的历史任务 慈宁宫。 朱雄英和陈景恪抽空来给二老请安,一进门就看到老朱拿着锄头,在花园里翻弄着土地。 他们也没多说什么,从侍者那里拿过一把锄头,也跟着忙活起来。 这块地不大,种的庄稼是马铃薯(土豆)。 说起来红薯、玉米、殷瓜(南瓜)等作物,早就已经普及开来。 唯独土豆因为产量不行,并不受待见。 后来还是陈景恪说,这东西不吃地,耐寒耐旱。 朱橚就带领团队在全国各地进行试种。 丘陵、山区、戈壁,辽东乃至北部苦寒之地,都试了一遍。 结果产量竟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这可把大家给喜坏了。 这些土地都利用起来,能多养活无数人。 尤其是漠北和北海等地,气候是真的寒冷,普通庄稼根本就无法存活。 不能长庄稼,就无法真正实现统治。 土豆却能在那里生长的很好,解决了这个最大的难题。 而且土豆这玩意儿和殷薯不同,是能作为主粮食用的。 于是,这个原本不受待见的庄稼,就成了香饽饽。 已经对温寒变深信不疑的老朱等人,更是将其视为瑰宝。 “有了土豆,气候变冷照样能产出粮食,咱们又多了几分渡过危险的希望。” 然后陈景恪提醒他们,土豆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掘出来。 悉心培育,定然能获得更高产量的良种,只是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十年。 老朱立即就下令,研究,必须研究。 “别说是几十年,就是一百年两百年,也得去研究。” “百年内完成改良,正好赶上寒冷期到来,这一切都是天意啊。” 于是,朝廷在辽东、漠北、云贵三个地方,建立了研究室。 专门研究土豆的育种改良工作。 朱橚作为大明最专业的医学家和植物学家,自然也是跑不了的。 他的周王府,也多了一块土豆试验田。 老朱自己也在宫里开了一块田,专门用来种土豆。 这块田被老朱照顾的很好,陈景恪和朱雄英顺着垄走了两趟,硬是一根草芽都没看到。 老朱一脸嫌弃的道:“行了行了,草没除一棵,还给咱把地踩实了。” 朱雄英无辜的道:“这您可怪不得我们,谁让您把地收拾那么干净的。” 陈景恪附和道:“是啊,我们要是发现很多草,岂不显得您地种的不好吗。” 老朱瞪了他们一眼:“你俩干活的技术,有嘴皮子一半利索,也不至于一点忙都帮不上。” “行了,咱们去那边歇会儿吧。” 说着提起锄头走出田地,陈景恪和朱雄英连忙跟了上去。 三人来到一处凉亭坐下,朱雄英左顾右盼的道: “皇祖母和圆圆呢?怎么没见到。” 老朱说道:“看你爹去了,刚走没一会儿。” 朱雄英很是失望,早知道先去未央宫了。 未央宫是仿造汉朝未央宫修建。 当然了,规模肯定比不上汉朝未央宫,只是形制相似。 朱标逊位后就生活在那里,也算是和他的建章年号照应了。 三人闲聊了一会儿,老朱忽然说道: “解缙是怎么回事儿?” 陈景恪并不意外他知道此事,老朱虽然不插手政务,却依然时刻关注着外面的情况。 锦衣卫百户沈剑星,就是直接对他负责的。 对于解缙的事情,陈景恪也不想多说什么,毕竟朋友一场。 所以他就简而化之的回了一句:“谢缙绅志在立言。” 老朱冷哼一声,道:“不知好歹的东西,换成咱早就赐他三尺白绫了。” 朱雄英劝道:“好不容易才形成的大好局面,咱们应该悉心维护才是。” “为他杀他一个人而坏了人心,太划不来了。” “况且人各有志,只要他不违法乱纪,就随他去吧。” 老朱自然也知道,杀人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 现在革新大势已成,应该稳步巩固变革成果。 继续用杀伐手段,反而会造成混乱,导致革新进展不下去。 所以他也只是说说气话,并不是真的要杀人。 “解缙的事情也算是一次教训,不要轻易的对某些人寄予厚望。” “更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想培养人,就多培养几个,一个出问题了还有另一个顶替。” “景恪这几年发掘的那几

相关推荐: 女奴的等价替换   新年快乐(1v1h)   家有甜妻:大叔的独家专宠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恶蛟的新娘(1v2)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   旺夫   树深时见鹿   我的傻白甜老婆   婚里婚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