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夜夜乘欢_新御书屋 > 第270章

第270章

军户身份是定死的,世世代代都为军户。” “军屯所的百姓是自由身,他们可以随时离开军屯所,也可以读书考官、做工、经商等等。” “就算是发配过去的囚犯,刑期满了不想留在当地,也可以离开。” 朱雄英摸着短须,若有所思的道: “武装垦殖?这个设定有意思。” “既保留了一部分军事实力,可以配合军队镇压地方叛乱,又不用担心养虎为患。” “嗯,不错不错,就这么办了。” 他可太满意这个军屯制了。 以前的军屯有个最大的隐患,军事长官手里有人,又自己产粮自己吃,很容易形成小团体。 很多时候朝廷拿他们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军屯就没有这方面隐患了。 说到底,他们也就是一群拿着简陋武器的民夫罢了。 真要敢造反,朝廷随便派一支正规军过去就能镇压。 但和普通百姓比起来,他们拥有一定的组织度,又有一定的战斗力。 打不过正规军,却能摁着当地土人揍,正好一对一盯梢当地土人。 有他们震慑,当地土人首领只要不蠢,基本不敢举旗造反。 最多就是搞搞暴动,无法影响大局。 但只要他们敢暴动,那就是给大明收拾他们的理由。 一茬一茬的杀,总有一天能把所有刺头都杀光。 剩下听话的,就通过教化改造他们。 事情真要恶化到必须出动正规军,军屯所还能为军队争取时间。 等军队到达,军屯所秒秒钟就能改成军营,为军队提供后勤等等。 将来西域彻底被同化,军屯所可以就地转换性质,变成一个地方行政单位。 可以说,这个制度简直就是为羁縻地量身打造的。 若是早有此法,说不定老祖宗早就把四夷之地全都拿下了。 越想朱雄英就越觉得这个制度好,说道: “不只是西域,辽东、大漠草原、交趾、云南等地,都可以采用此法啊。” “哎呀,这么好的法子,你为何不早点拿出来啊。” 陈景恪摊了摊手,说道:“我这也是最近才想到的啊。” 主要是前世他对JS兵团这东西也不熟悉,基本没什么印象,穿越后也就没想起来。 直到朱棡出兵西域,他开始思考前世国家是怎么治理这边的,看看能不能找到可以借鉴的地方。 然后就想到了JS兵团。 前世好像全国各地都有这玩意儿,后来大部分都取消了,听说就只剩下西域还有。 所以他才改头换面,搞出了大明版的JS兵团,并起了军屯制这个名字。 之后朱雄英就将内阁和大都督府的人都叫过来,一起协商军屯制是否可行。 换成平时,肯定会引起一番争论。 即便明知道此法可行,为了某些原因,也要反对一番。 但此时大家都迫切希望朝廷赶紧安定西域,然后落实第二次大分封,完成权力交替。 再加上又是陈景恪提出的策略。 大家就全票通过了此策。 接下来自然不用陈景恪操心了,细节问题自有内阁和大都督府商定。 第526章 朱老四犯忌讳 漠北,冠军城。 朱棣看着手中的报纸,大笑道:“哈哈……二哥三哥终于会师了,我估计最高兴的就是二哥了。” 徐妙云心下莞尔:“那可不,二哥在碎叶川坐了两年牢,终于可以离开了。” “不过要说最开心的,还是圣皇和娘娘。” 朱棣点点头,说道:“是啊,二哥孤身一人在安西,爹娘嘴上不说心里是非常担心的。” “现在三哥去了,咱们的燕国也已建立,三家互相帮衬着,什么麻烦都能解决。” 徐妙云忽然叹道:“也不知道高炽如何了,瞻基今年也三岁了吧?我这个做祖母的还没见过他呢。” 朱棣大大咧咧的道:“他这么大个人了,还有姚广孝帮衬着,能有什么事儿,你们女人就是多愁善感。” 徐妙云白了他一眼,没好气的说道: “就你偏心,最喜欢老二。” 朱棣有些心虚的道:“怎么可能,我连封国都给他了,老二可什么都没给。” 徐妙云嗤笑道:“呵,别给自己脸上贴金,封国那是圣皇给的。” “而且你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偷偷给陛下写信,想给老二也要一个封国。” 朱棣眼神飘忽:“没有,不是,你别瞎说……” 正说话间,一名宦官进来道:“大王,二爷回来了。” 朱棣拔腿逃也似的往外走:“老二这臭小子,回来了也不早点睡……我去教训教训他去。” 话音未落,人已经没了影。 徐妙云无奈的叹了口气。 朱棣喜欢英勇善战的朱高煦,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可问皇帝讨要封国,这事儿太犯忌讳了。 虽然朝廷没有明确说,但大家都知道,只有亲王才能封诸侯国。 除了继承王位的那个嫡子爵位不变,其余孩子全部降等。 亲王其他儿子降为郡王,郡王之子再降……一直降到轻车都尉。 轻车都尉属于荣誉爵位,除了见官不拜等荣誉之外,不享有任何实际特权。 朱高煦就是郡王。 给他封了国,其他郡王会怎么想?合着就你朱老四特殊? 但朱棣不是一般人,四大塞王之一,手握北方军团。 朝廷也不好直接拒绝他的请求,于是就走了迂回路线,让徐妙锦给她写信。 徐妙云也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一直想找机会劝说朱棣。 只是每次刚起个开头,朱棣就找各种理由打岔或者逃走。 她也曾经劝过朱高煦,但这个儿子性子完全随他爹。 每次和他讲道理,他就是一句话,我的功劳还不能要个封国了? 每到这个时候,她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朱高煦可不是温房里的花朵,人还没有弓高的时候就上战场了。 这些年一直跟随朱棣征讨蒙元,十七八岁就开始独立领兵作战,去北海就和踏青一样。 身上的伤痕有上百处。 按功劳,至少也得是个侯爵,公爵都不是没有可能。 这也是朱棣想要为老二讨个封国的原因。 可……谁让他是郡王呢,规矩就是规矩。 就在她思考,该怎么劝说朱棣和朱高煦的时候,忽然发现那个报信的太监没有离开。 不禁有些奇怪的问道:“郑和,你怎么还在这里?” 郑和却面露迟疑之色。 徐妙云说道:“你又不是外人,有什么话尽管说便是。” 郑和是洪武十八年进入燕王府,深得朱棣和她的信任。 关键是,这些年郑和没少为他们出谋划策,甚至几次代替朱棣指挥大军作战。 是姚广孝离开后,燕王府最重要的谋臣之一。 也因此,朱棣给他赐姓郑。 若非他是太监出身,这会儿至少是个侯爵。 所以,他在燕王一系里地位是非常特殊的,徐妙云是真没拿他当外人。 郑和问道:“娘娘可是为二爷讨封的事情犯愁?” 徐妙云长叹道:“是啊,也不瞒你,上面对此非常不满。” 郑和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说道: “奴婢倒是有个办法,就是……” 徐妙云惊喜道:“哦,是何办法?你尽管说便是,说错了也不怪你。” 得到她的允许,郑和这才说道:“娘娘不妨换个思路,此事的难处不在其他,而在于二爷的郡王身份。” 徐妙云有些疑惑,什么意思? 郑和小心的说道:“那如果二爷不是郡王呢?” 徐妙云一愣,然后恍然大悟,喜道: “是了是了,如果高煦不是郡王,那所有问题不是都迎刃而解了吗。” 然后她看向郑和,说道:“郑和你真乃我燕王府之孔明也。” “你放心,只要燕王府在,就少不了你的荣华富贵。” 郑和表情不变,说道:“谢娘娘,能为娘娘排忧解难,是奴婢的荣幸。” 徐妙云想了想,说道:“听说你老家有个兄长,不妨从他那里过继一个孩子过来,继承你的香火。” 郑和眼睛一亮,但随即却摇头道:“佛法有云,父母和子女乃业缘而成。” “我成为阉人,乃是天意帮我断了一段业缘,又何必再强行沾惹因果呢。” 徐妙云说道:“业缘有善有恶,不试试你又怎知不是善缘呢。” 郑和回道:“娘娘莫要再劝,奴婢暂时实无此意。” 徐妙云没有再劝,只是道:“你啊,和道衍学傻了。” “我也不劝你了,等你想通了就告诉我,我亲自找你兄长说此事。” 郑和感激的道:“谢娘娘。” ----------------- 朱棣一路来到城外。 此时城外的草地上布满了迎接的人群。 有迎接自己的家人的百姓,也有官府的人协助接受俘虏等战利品,场面那叫一个热闹。 朱高煦骑在马上指指点点,那叫一个意气飞扬。 朱棣就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老二和我才最像啊。 这个封国我一定要帮他要到,洛阳要是不给我就亲自去那里闹。 朱高煦也看到了自家父亲,一扯缰绳就走了过来。 朱棣率先开口道:“老二,这次怎么回来的比预计要晚?可是遇到了什么麻烦?” 朱高煦跳下马,把缰绳丢给侍从,说道: “回来路上碰到了一个不里牙惕部落,就顺手将他们给灭了,这不就给耽误了。” 朱棣倒也没放在心上,生活在北海的一支游牧部落罢了。 之前被蒙古人征服,就跟了蒙古人姓。 蒙古人对他们倒是挺不错的,带去了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生产技术,让他们的族群数量大增。 这也使得他们对蒙元非常忠诚。 后来大明击败北元,很多蒙古人逃到他们那里。 前年朱棣带兵打到不儿罕山,恢复了这座山的汉名,也就是狼居胥山。 以此来纪念霍去病。 之前明军也几次打到过这里,但都是扫荡一番之后就离开了。 等明军一走,北元人又会回来继续生活。 但这次不一样,朱棣在此修筑了冠军城,并在这里常驻。 北元小朝廷只能再次北迁去了北海(贝尔加湖),与不里牙惕人合流。 目前他们拥有一百二十余万人口,占据着北海以及叶尼塞河、勒拿河之间的广袤区域。 虽然那里气候寒冷,但因为地域广袤,各部落分散居住倒也能养得活自己。 而且也正因为如此,大明反而拿他们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时不时的派兵去扫荡一番。 很多时候都是空手而归。 但明军依然定期扫荡,属于是有枣没枣打两杆子再说。 朱高煦就是最热衷于干这个事儿的人,每年都得跑上三五趟。 父子俩并肩往城内走,沿途行人纷纷避开。 事实上冠军城也没多少普通人,一半以上都是军队,要么就是燕王府文官,还有就是部分官吏的家属。 普通百姓只有一千多户,还有就是部分商人。 朱高煦问道:“爹,给我封国的事儿,朝廷有回复了吗?” 朱棣摇摇头,说道:“还没回复,不过你别担心,少不了你的。” 朱高煦却有些担心,说道:“这事儿有点不符合规矩,就怕洛阳那边怪罪。” 朱棣眼睛一瞪,说道:“怕什么,他们真敢不给,我就去洛阳找我爹我娘。” “王国公国我们都不要,以你的功劳,怎么也得给个侯国。” 越说他也是越没底气,又补充了一句: “实在不行,给个伯国总没问题吧?” 朱高煦却说道:“找皇爷爷和皇祖母,还不如去找安平侯,这事儿皇爷爷八成也得看他的意思。” 朱棣不屑的道:“找他做什么,我去找你姑姑。” 朱高煦:“……” 朱棣也觉得这话有点丢份儿,说道:“放心好了,绝对少不了你的封国。” 爷儿俩很快就来到燕王府邸,刚进屋徐妙云就迎上来道: “高煦回来了,没伤着吧。” 朱高煦先是见礼,然后拍胸脯道:“您放心,那些人伤不到我。” 徐妙云见他确实无事,也就放下心来。 各自落座之后,朱高煦开始讲述这次的发现: “北海以南几乎见不到他们的踪迹,根据遗留的痕迹看,北元人又往北和西迁徙了。” 朱棣颔首道:“看来安平侯的低烈度战争思路是对的,北元人不堪袭扰只能往环境更恶劣的地方迁徙。” “以后要多用这种战术,凡是不肯臣服的部落,我们就天天派兵去袭扰他们。” 朱高煦说道:“以往都是草原人袭扰中原,现在风水轮流转了。” “我们中原人还有城池可固守,草原人可没有城池,只能逃的远远的。” 父子俩正讨论的热闹,徐妙云打断道: “你俩等会儿再说打仗的事儿,我有件事情和你们商量。” 朱棣警惕的道:“高煦在这里,你可别打击他的积极性。” 徐妙云没好气的道:“就你疼孩子,我这个当娘的就是恶人是吧?” 朱棣说道:“只要你不泼冷水,那你就是好娘。” 徐妙云一脑门黑线,决定不再听他胡诌,而是看向朱高煦道: “你真的想要封国?” 朱高煦肯定的道:“那是自然,我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孩子考虑不是。” “况且,我和大哥也合不来,不想去燕国生活。” 这辈子他倒没有瞧不起朱高炽这个大哥,但心里还是觉得有些别扭。 再加上朱棣许诺帮他讨个封国,就更不愿意去燕国了。 徐妙云说道:“那你应该知道,以你的身份是不可能获得封国的。” 朱高煦将目光看向自己老爹,那意思就是在问,咋说? 朱棣拉着脸说道:“这事儿你个妇道人家别管,我自有办法帮高煦要个封国回来。” 徐妙云冷笑道:“哦是吗,燕王真是好大的脸面。” “我本来有个法子想和你们说说,既然你这么有把握,那就算了。” 说着就起身佯作离开。 朱棣一听这话,赶紧站起来拉住她的胳膊,满脸堆笑的道: “嗐,谁不知道你是我们家的女诸葛,有法子就说,我们爷儿俩保准听你的。” “你指东我们绝不往西,你让撵狗我们绝不打鸡。” 朱高煦一把捂住自己的眼睛,没眼看,没眼看啊。 “德行。”徐妙云白了他一眼,才说道:“我们就以退为进。” 朱棣、朱高煦一头雾水:“怎么退,怎么进啊?” 徐妙云说道:“让高煦放弃郡王的身份。” 朱棣、朱高煦:“???” 看着一脸懵逼的父子俩,徐妙云非常无奈,就这智商…… 算了,已经习惯了。 “高煦先放弃郡王的身份,然后将他的军功报上去,让上面的人看着办。” 朱棣、朱高煦:“Σ(⊙▽⊙“a!!!” 好半晌,朱棣才竖起大拇指说道:“高,高,妙云你真高啊。” 朱高煦也兴奋的道:“娘这个办法真是太妙了。” “我不要郡王身份,核对军功怎么也得给我个开字侯爵吧?” “有了开字侯爵,封国不就有了吗。” “这样就不违反规则,还能堵住所有人的口。” 可随即,朱高煦又犹豫的道:“放弃郡王身份还从无先例,不知道朝廷会不会同意。” 徐妙云还没开口,朱棣就开始大包大揽: “放心,他们要是不同意,我就去洛阳找我爹我娘。” 朱高煦:这话怎么这么耳熟。 “别胡说八道。”徐妙云打了他一下,然后对朱高煦说道: “只要朝廷还需要你爹坐镇漠北,就必须要同意。” 朱高煦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彻底放下心来,说道: “好好好,我终于可以有自己的封国了。” 徐妙云也由衷的感到高兴,但仍没有忘记正事,提醒道: “日本被灭第二次大分封就要开启,朝廷必定会再次核对军功。” “必须趁着这个机会,将此事给办妥了。” 朱棣也连连点头:“对对对,必须要赶上这次大分封,否则好地儿都被别人给挑走了。” 然后他对徐妙云作了个揖,说道:“夫人,走咱们商量商量,这奏疏该怎么写。” 于是夫妻俩就走了,只留下朱高煦一个人。 朱高煦挠了挠头,也转身就离开了。 哼,谁没媳妇咋地,我也回家找我媳妇去。 第527章 这个家不能没有老朱啊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的解读有很多种,但不论怎么解读,都不影响古代朝廷将愚民视为治理手段的现实。 打仗?那是朝廷的事情,你们老百姓操那个心做什么。 输赢也都是朝廷的事情,没必要告诉普通百姓。 甚至为了战争加税的时候,他们也是一样的想法。 税太多百姓缴纳不起,他们还会反过来责备百姓不能体谅朝廷的难处。 骂百姓是刁民。 陈景恪自然不会这么做,在他的影响下,大明朝廷是很注重舆论宣传的。 出兵之前会告诉天下人,朝廷要打仗了,为何要打。 打赢了之后,也会第一时间在报纸上刊登捷报。 这次自然也不例外,同一天两个捷报传来。 大明周报虽然没有为此加刊,但也用了两个大版来报道这两件事情。 文章从头回顾了日本和西域的情况,以及它们和华夏的关系。 日本是徐福东渡之后,随行人员和当地土著结合产生的。 东汉时期他们派人来认祖归宗,光武帝赐下了汉倭奴国王印。 日本第一次噬主发生在唐高宗时期,被刘仁轨击败,终于老实了下来。 一直到元朝,他们再次生出了叛逆之心,倭寇就是日本朝廷有意放纵形成的。 被大明教训了之后,他们虽然不敢再派遣倭寇,却始终口服心不服…… 大明朝廷以宽宏的态度,希望能够教化他们,并册封了他们的君主为王…… 反正就是狠狠的表扬了一番大明,将自己摆在道德的制高点上。 然后就是长庆等人私下转让君主之位,这是对大明的羞辱,朝廷再三警告他们都不听。 于是出兵讨伐。 他们非但不知悔改,竟敢负隅顽抗。 我英勇的将士们以寡击众,四万人击溃日本十五万精锐。 但到了这会儿,我们依然不想灭其国。 哪知日本依然不知道悔改,竟然将大明册封的君主长庆给谋杀了。 明军万般无奈,只能出兵将其剿灭。 即便到了这个时候,依然有叛逆不肯臣服,在逃跑的时候攻破了琉球国的王都,将琉球王室族灭。 如此穷凶极恶之国,实在世所罕见。 于是大明朝廷决定,废除其国祚迁徙其百姓。 为了不使这里的土地荒废,朝廷决定重新册封诸侯,并从大明迁徙百姓定居。 西域方向就更好说了,一句话就足够了: 察合台汗国乃蒙古人建立的国家。 大明打他们,那就是天经地义。 当然,文章依然从头盘点了西域和华夏的关系,最终得出一个结果。 西域自古以来就是华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两篇文章效果还是很明显的,所有读过的人,都认为朝廷做的好。 同时又为华夏的强大感到骄傲,为自己身为华夏一份子感到骄傲。 族群认同感和荣誉感更加的强烈。 对于朝廷接下来的措施,自然也是非常的支持。 不少科举无望的读书人,自发前去衙门应聘,希望能在即将组建的诸侯国谋个一官半职。 不只是诸侯国,朝廷还刊登了对西域的治理办法。 不再搞羁縻地,而是由朝廷直接派遣流官治理。 报纸上还刊登了西域大开发计划,号召有志青年踊跃报名。 好处是很多的。 读书人通过考核,再培训一段时间,就可以授予官职。 在那边干上五年,回中原可以连升三级,干十年回中原连升五级。 同时也号召百姓去西域定居。 不论出身如何,哪怕是个乞丐,只要报名去西域的,直接奖励十贯宝钞,分土地农具种子。 最关键的是,只要报名直接分一个日本女子为妻妾,等到地方之后再分一个西域女子为妻妾。 听到这个好处,一时间无数穷人、光棍汉都动了心思。 西域又咋了,那可是日本娘们,平日里日本婢可是有钱都买不到的。 尤其是光棍汉,之前一无所有,只要去西域直接就啥都有了。 啥?你说远离家乡是数典忘祖? 我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打一辈子光棍才是真的对不起祖宗。 去了西域直接就有俩老婆,生一大窝孩子,祖宗在九泉之下下巴都能笑掉了。 事实上,这么做陈景恪也实属无奈。 人口不够用啊。 目前在籍的汉人人口有六千一百万,可以说笑傲全球。 然而再看看大明已占领的土地,这点人塞牙缝都不够。 陈景恪一个头两个大:“这次我们是真的把所有能动的人都算进去了,乞丐都没放过。” “实在弄不出更多人口了。” “就这么着吧,王国先给五千户,公国三千,侯国两千,伯国一千。” “先让他们把架子搭起来,后续再慢慢给吧。” “只能如此了。”朱雄英也叹道: “历朝历代都嫌人口多,就我们嫌人少,恨不得再多一倍……不,再多十倍都不嫌多。” 陈景恪笑道:“现在真有六亿人,我能把全世界都打下来。” “算了别瞎想了,还是赶紧把分封名单确定下来吧。” 分封名单其实早就确定的七七八八了。 加开国字号的贵族有一百八十一家。 其中三十三家顶级贵族放弃了这次分封,比如徐达、傅有德、蓝玉等人。 耿子茂、李景隆、梅殷等人就更别提了,这会儿谁要是说让他们走,他们就和谁急。 不是他们高风亮节谦让他人,也不是不想要封国,而是他们想要的更多。 这些人或者他们的继承人,都是大明的高层决策者。 在大有为的时候,自然不会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 其次,大明周边发展受限,他们想去更遥远的地方。 比如殷洲。 那里才是真的海阔天空。 而且朝廷也确实需要他们来稳固统治,双方可以说一拍即合。 还有四十五家属于后起之秀,最近一二十年才崛起的,年龄普遍在三五十岁。 目前是军中骨干,也正处在大有为的年纪。 这种朝廷自然也不会放走,否则会影响到大明的国祚稳固。 所以朝廷也和他们协商过,就不参与这次的分封了。 当然,如果他们没啥追求了,执意要去诸侯国躺平,朝廷也不会强求。 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继续留在大明拼搏。 能脱颖而出的人本就不缺雄心和斗志,自然想再奋斗几年,看能不能再进一步。 这才是真正的名利双收。 真正要被分走的,全都是老一辈权贵。 年龄大了,能力有所欠缺,思想也跟不上时代,他们自己也没有啥大的抱负了。 关键是,他们的继承人在这一轮竞争中被淘汰下来,继续留在大明也很难有太大作为。 强行留着他们,只会成为新人的绊脚石。 让他们去封国发光发热,对大家都好。 封国建立之初,也不需要他们干什么伟大的事业,不折腾让百姓休养生息就好。 虽然他们能力有所欠缺,可做到这些还是没问题的。 最后统计下来,共有九十八家,算上朱元璋和朱标的几个成年儿子,共计一百零七家。 看着地图上,大明周边被切

相关推荐: 女奴的等价替换   新年快乐(1v1h)   家有甜妻:大叔的独家专宠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恶蛟的新娘(1v2)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   旺夫   树深时见鹿   我的傻白甜老婆   婚里婚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