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去封国干几年,回来啥都有了。 就算不回来,在封国也是排在前列的大人物,足以史上留名了。 比在大明蹉跎后半生要强的多。 当然,也有些是想去封国证明自己的能力。 中下级官吏,多是从底层官吏和读书人中间选拔的。 大明六百多万读书人,能出仕的凤毛麟角,并不缺愿意去封国谋个一官半职的。 这就是华夏先辈一代代积累下来的优势。 换成同时期别的国家,想搞大分封,连最起码的人手都凑不够。 “但是,这六百多万读书人,如果朝廷不能给他们解决出路。” “也会成为大明最大的负担。” “他们拥有一定的见识,很容易就会在民间抱团集结成社。” “然后形成庞大的士绅群体……” 这是陈景恪给老朱和朱标他们,推演士绅集团形成以及危害的时候说的话。 这种事情在前世很常见。 不少国家获得独立之后,盲目的投入大量资金去搞教育。 最后导致,大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 这些有知识有见识有理想的年轻人,对社会现状极度不满,只需要一个火星就能炸毁一个国家。 大明不用担心读书人造反。 可这么多读书人没有别的出路,只能在这一亩三分地上拼命内卷。 其后果也是非常恐怖的。 明朝士绅集团庞大,与此有直接的关系。 分封不但是华夏文化的一次大扩张,也能帮大明消化多余的读书人。 当然,仅靠分封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 还是得走工业化道路。 ----------------- 最终人选确认之后,朱标也没有再犹豫,直接就在早朝进行了宣布。 当群臣得知朱桂之事,有多震惊可想而知。 关于诸侯王和继承人的培训,实际上大家都没太当回事。 毕竟,就算人家考核不合格,你还能把人封国给收回不成? 现在大家终于明白,朝廷是认真的。 不合格,真的会把封国收回。 其中受震动最大的,还是勋贵集团。 他们之中,不少人抱着去享福的念头。 什么培训,什么当一个合格的君主,先享受了再说。 现在情况变了。 连朱桂这个亲王的封国说没都没了,更何况是其他人? 再也没有人敢小看那所书院。 当然,对于朱桂的封国被取消一事,也不是没有人劝谏。 可是朱标的态度很坚决。 “大明分封诸侯国,是为了造福天下,不是为了满足个别人的一己私欲。” “绝不容许有滥竽充数者存在。” 有人找到老朱,想让他出面劝劝。 老朱最重视亲情,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纵使一时生气,也不会真的一棍子把儿子敲死。 大家劝一劝,他也就顺坡下驴了。 然而很快大家就发现,事情和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 老朱狠狠的训斥了前来劝谏之人,并明确表示,这个决定就是他做的。 皇帝只是在执行他的意志而已。 “咱就是要告诉天下人,朝廷绝不容许大奸大恶之辈去祸害一方百姓。” “咱自己的儿子都不能例外,其他人犯了错被收回资格,不要找咱哭诉。” “更不要抱怨朝廷不公。” 这义正辞严的话,让群臣心服口服。 也让勋贵集团彻底息了小念头,他们也真正开始去思考,如何当一个合格的国主。 很多自认为有资格分封的人,已经主动去寻找相关教材,学习相对应的知识。 就算暂时没有分封资格的人,也开始学习如何当一名合格的勋贵。 对于这个结果,朱元璋、朱标都欣慰了许多。 毕竟拿亲王杀鸡儆猴,还是有些违反他们认知的。 所幸结果是好的。 最难受的当属朱桂了,刚听说自己的封国被取消,他多愤怒可想而知。 家里所有易碎的东西,全都换了好几遍,很多仆人被无故惩罚。 甚至他还到宫里去哭闹,试图要回这一切。 然而就连他的亲生母亲郭惠妃,都不站在他那一边。 老朱更是直接下旨,要剥夺他亲王头衔贬为庶民,并发配到凤阳去守坟。 这一下众人都吓了一跳,这个惩罚确实太过了。 朱桂虽然性格暴躁,但这些年一直在凤阳和洛阳学习,没有机会作恶。 还不至于因为这点事,就贬为庶人。 众人纷纷劝说,郭惠妃也默默的抹眼泪。 朱桂终于害怕了,朱樉都能被圈禁好几年,老七朱榑被逼死。 无不说明,老朱虽然重视亲情,但真狠起来亲儿子也不会放过。 他可不想被贬为庶人。 况且凤阳守陵人的日子他也见过。 不能说多凄惨,但也是非常清苦的。 那种日子他一天都不想过。 只是老朱明显在气头上,谁劝都没用。 还好,马娘娘及时出面制止。 老朱本来就是吓唬朱桂,于是顺坡下驴。 改为剥夺了他的亲王仪仗,并送入国子监学习,什么时候改了什么时候再恢复仪仗。 也就是说,现在的朱桂就是光杆亲王,别的啥都没了。 不过比起贬为庶人,这个结果已经好太多了。 事情并未就此结束,接着老朱又对其他几个有恶行的儿子进行了特训。 比如岷王朱楩、朱桂一母同胞的弟弟谷王朱橞,这俩人性情都比较残暴,动辄鞭挞仆人。 虽然暂时没有大的恶行,但已经有了苗头。 老朱把他们的亲王仪仗全部压缩,并进行了特训。 不求他们改变本性,至少要知道收敛自己的性格,不能肆意妄为。 对于这个结果,陈景恪自然是非常满意的。 大分封他最担心的,就是老朱的儿子,奇葩是真的多。 现在老朱亲自出手整顿,情况会改善很多。 老朱的儿子为啥会出那么多奇葩? 说白了还是有恃无恐。 我是亲王,犯了错又能咋地?我爹还能把我弄死? 现在老朱动真格的,他们自然就怂了。 不过,关于此事他也碰到了一些无奈的地方。 朱桂的事情发生后,郭惠妃通过马娘娘找到他,说了很多客气话。 大意就是,看在朱椿的面子上,多多照顾一下另外两个儿子。 说起来,郭惠妃也是无奈。 她总共生了三个儿子,蜀王朱椿、代王朱桂、谷王朱橞。 这三个儿子都非常聪明有天份,然而性情却天差地别。 朱椿为人忠诚、没有野心,自幼就加入朱雄英小圈子,现在更是坐镇辽东位高权重。 朱桂和朱橞就截然相反,性情一个比一个乖戾。 郭惠妃这个做母亲的也非常无奈。 不过还好,作为战乱年代走过来的人,她本身并不缺权衡的能力。 她很清楚,必须先保住朱椿。 朱椿是她宫中地位的保障,她有话语权了才能保住另外两个儿子。 所以,朱桂犯错之后她没有求情,而是站在朱元璋一边。 其目的就是为了不牵连到朱椿。 等保住朱桂之后,她又找到陈景恪打感情牌。 她很清楚,老朱活着的时候,很多事情都不用担心。 等老朱不在了,朱标和朱雄英不会再如之前那般,容忍亲王们犯错。 尤其是朱雄英,更不会放纵叔叔们肆意妄为。 而陈景恪,是最能左右皇帝和太子意志的人。 先和他打好关系,才能为两个儿子多争取一些机会。 当然,最坏的那种可能出现的概率并不高,只是作为母亲,她要未雨绸缪。 面对郭惠妃,陈景恪也非常无奈。 且不说她的身份,仅凭和朱椿的关系,他就不能不在意她的感受。 如果她一上来态度就很强硬,大可以直接回绝。 现在她放低姿态,事情反而不好办了。 这就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陈景恪还能说啥,只能说,会想办法将两位亲王引入正途的。 ----------------- 老朱忙着教育儿子的时候,朝廷则在忙着大分封之事。 可以说,今年上半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大分封。 整个朝廷都在围绕此事运作。 收集各种物资,迁徙人口,协调船只搞运输,各种人才的配备等等。 南洋那边也没有闲着,傅安调集了所能调动的所有资源,在各个封国建立了一些房屋。 总不能让刚迁来的百姓,全住在野地里吧。 不过还好,第一批迁徙过来的人口不多。 每个封国大致在一千户左右,一个大镇子就能装的下。 否则累死他也忙不过来。 至于后续的建设,就由各封国自己进行了。 在此期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殷薯再次喜获丰收。 产量方面,印证了之前的猜测,大面积种植不可能细致照顾,产量有所下降。 即便如此,亩产也有一千四五百斤的样子。 亩产千斤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群臣最后一丝担忧也消失了。 殷薯多了,自然也就可以稍稍拿出来一些食用。 本来陈景恪还想大展身手,然后大明的顶级厨师告诉他,什么才叫专业的。 各种他能想到的做法,人家直接就弄出来了。 什么殷薯干、殷薯粉、烤殷薯、殷薯粥、殷薯丸子,应有尽有。 还有很多他想都没想到的吃法。 不过缺点也被证实,确实不能多吃。 不过半粮半殷薯,吃起来口感很好,还没有那些副作用。 堪称完美级别的辅粮。 有了这些殷薯育苗,再加上上半年预留的秧藤,秋茬殷薯预计能种两千余亩。 老朱兴奋的道:“明年,殷薯就可以在民间大规模种植了。” “咱大明的百姓,就能少饿死许多人。” 不过随着殷薯的变多,另一个缺点也凸显了出来。 储存。 这东西水分太大,储存不易。 这也意味着,它不能用来缴纳赋税。 不过永远都不缺折中的办法,全国土地固定收税。 按照上中下三种田进行征税,每亩田固定缴纳一定的钱粮。 不管你种啥,收入多少,朝廷只征收规定的税额。 交钱也行,交粮食也可,怎么方便怎么来。 如此所有事情就都解决了。 时间不知不觉进入了七月份,大分封的事情终于初步忙完,各诸侯王都出发去了自己的封国。 现在就等各诸侯国初步站稳脚跟,朝廷再继续将规定的资源送过去,就可以了。 工作量减少了七八成还多。 群臣也终于能松口气了。 然而对有些人来说,一个更加艰巨的工作正在前面等着他们。 今年是建章五年,第一份计划进入尾声。 朝廷要对前几年的计划进行总结,并制定下一个计划。 工作量有多大可想而知。 陈景恪也没办法偷懒,气儿还没喘匀,就再次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这天他忙的焦头烂额,好不容找了个空跑到马娘娘那里偷懒。 刚坐下没多久,就见一个内侍一溜小跑的进来,高兴的喊道: “娘娘,娘娘,好消息……” “安平侯府刚传来消息,公主有喜了。” 第440章 这孩子一定大富大贵 ??? 听到这个消息,陈景恪心脏猛的停了一下,然后噗通噗通跳了起来。 紧张?激动? 确实有,但也只是那么一瞬间,随后就恢复了正常。 随之而起的是一种说不出的喜悦。 这种喜悦没有让他失态狂喜,却让他有点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按照前世影视剧里的情节,这会儿他应该又叫又跳,表达激动。 但他内心确实没有这方面的冲动,强行这么做就太假了。 可不这么做,他又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然后他就为了怎么表达喜悦,陷入了纠结之中。 马娘娘反应就快的多了,惊喜的起身道: “消息可属实?” 那侍者面带喜悦的回道:“属实,是安平侯府的大管家亲自来报的喜,人就在宫外候着呢。” 马娘娘笑的嘴巴都合不拢了,连声道:“好,太好了。” “赏,今日所有人通通有赏,为了庆祝公主有喜,这个月所有宫人发双份月例。” 周围一群侍者全都乐了:“谢娘娘赏,恭喜安平侯。” 陈景恪被从纠结中惊醒,有些茫然的抬起头,听到众人道喜的声音,连忙起身道: “同喜同……来来来,所有人都有赏钱……” 然后一摸兜,尴尬的道:“额……先欠着,等我回家取了钱再给大家补上。” “哈哈……”他手足无措的样子,引得众人一片欢笑。 马娘娘莞尔道:“你啊,快回家吧,随后我和陛下他们就过去。” “好好好。”陈景恪忙不迭的就往外走,快到门口才想起还没行礼,又连忙回头道: “娘娘,我先告退了。” 再次惹的众人大笑。 随后马娘娘又派人将此事通知了老朱、朱标和朱雄英等人。 当时老朱正在盯着几个亲王读书,听到这个消息直接将手中的教科书给一扔,拔腿就往宫外走。 走出没多远,才想起马娘娘肯定也要去,又连忙折返去找他。 刚进门,就听到马娘娘笑道:“你们不知道,当时景恪人都呆住了……” 郑安妃自然也在,此时她也高兴的见牙不见眼。 自家女儿这么多年没有孩子,她可没少操心。 虽然陈景恪一直说,是自家的问题,和公主无关。 这个说法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没人怪公主什么。 可作为母亲,她不能不担心啊。 万一是自家女儿有问题呢? 况且,这些年也时不时就有一些流言,什么多找几个女人,多播撒种子说不定就发芽了呢? 还有说陈景恪死心眼的,还有说公主善妒的。 否则安平侯府怎么可能就只有一个女主人。 虽说驸马不允许纳妾,可哪个驸马身边没有几个女人? 这些女人大多还都是皇家塞过去的,目的就是帮公主巩固地位之类的。 陈景恪身边就没有。 当初福清的陪嫁丫鬟,这是皇家默许的通房丫鬟,全都被他放良嫁人了。 虽然陈景恪不像是惧内的人,可各种流言始终存在。 听得多了,作为母亲郑安妃岂能不担心? 她很清楚,这一切的根源还是因为没孩子。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只要有了孩子,所有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 期盼了这么多年,终于要开花结果了,她岂能不高兴。 刚接到消息的时候,她走路都摔了两个跟头。 此时听说陈景恪出糗的样子,也笑了起来。 朱雄英则一副遗憾的样子道:“真的吗真的吗?可惜当时我不在……” 徐妙锦心下暗暗好笑,不过也有些羡慕。 不知道自家什么时候才能有属于自己的孩子。 她可不仅仅是母性爆发,更因为她的孩子代表着太多东西。 如果陈景恪知道了,肯定会告诉她,孩子出生太早也不一定是好事儿。 岂不闻六十年太子乎…… 朱标无视了自家儿子,笑道:“陈家三代单传,他成婚也这么多年,终于有了动静,难免会有些失态。” 老朱踏步进来,大笑道:“咱也高兴啊,哈哈……” 众人自然明白他的意思,有了孩子很多问题就好办了。 可以说,陈景恪无后最头疼的就是皇家,现在这个隐患也解决了。 马娘娘起身说道:“人都到齐了,咱们也出发吧。” 于是一行人前往安平侯府。 太上皇、马娘娘、皇上、太子、太子妃集体出宫,这可是大事儿。 几乎是眨眼间,全洛阳的达官显贵都知道了。 大家自然很震惊,什么大事儿,竟然能劳动这几位集体出宫? 然后他们就知道了缘由,安平侯府有喜讯。 大家恍然大悟,原来是安平侯有后了,难怪难怪。 等等? 福清公主有喜?安平侯有后了? 于是,京城但凡有点身份的人,全都动了起来。 这时候不送礼,还要等待何时? 不过不能着急,今天是不能去送礼的,毕竟太上皇他们都在。 等他们走了再说。 且说老朱他们一路来到安平侯府,发现徐达、蓝玉等人,以及他们的家眷都已经在了。 这并不奇怪,他们都在宫外住的又近,接到消息能更快赶过来。 徐达等人尽管已经猜到,皇家会很重视这个孩子,可眼见全员出动还是感到震惊不已。 陈远夫妇就更别提了,自家有后他们本来就非常兴奋。 现在皇家集团出动,他们更是激动的话都说不利索了。 福清也是泪眼朦胧,孕妇本就容易情绪激动,见到皇家如此劳师动众,自然非常感动。 马娘娘、郑安妃等人连忙上前安慰,什么孕期不能哭,会让孩子也变成小哭包的云云。 男人自然不适合待在后院,只是看了福清一下,就一起去前面闲聊了。 只留下一群女人在这里。 大家七嘴八舌的,问的问题大多也是几天了,有没有什么不舒服的之类的。 要么就传授一些育儿技巧什么的。 马娘娘看了一眼站在一旁的徐妙锦,似乎想到了什么,笑着说道: “你们说事情巧不巧,太子刚刚大婚,福清就有喜了。” 众人自然知道该说什么,纷纷附和,说是太子带来的喜气云云。 马娘娘含笑说道:“所以说啊,这孩子合该是皇家的人。” 众人都愣了一下,什么意思? 有些反应快的,已经猜到了什么。 马娘娘也没有给众人瞎想的机会,接着说道: “之前陛下还和我说,景恪家生了女儿就是未来的太孙妃,生了儿子就是未来的驸马。” “我还开玩笑,说妙锦的年龄差那么多,等她有孩子景恪的孩子都多大了。” “或许是听到我们的心声,这孩子硬生生拖了这么多年才蹦出来。” “看来啊,他(她)也很满意这桩亲事呢。” 众人面面相觑,马娘娘当众说这话,就等于是敲定了这孩子的婚事。 皇家想和安平侯府继续结亲,这大家并不奇怪。 毕竟陈景恪的能力在那摆着。 可如此迫不及待,就有点出人意料了。 你至少也要等孩子生下来,长上几岁再说啊。 不过都是久经考验的名利圈贵妇人,马上就反应过来。 纷纷附和道:“您没这么说,我还没发现这一点呢。” “还真是巧了啊。” “什么巧啊,就是这孩子想和皇家结亲。” “亲上加亲好啊。” 对于这些人的恭维,马娘娘非常满意。 她自然知道自己当众提起此事,显得有些着急。 可实在没办法,陈景恪有个孩子太难了。 好不容易有了动静,必须提前把这个坑给占住,绝不容许有任何意外发生。 福清就更不会说什么了。 古代有个风俗习惯,出嫁的女儿会把自己的一个女儿回嫁给娘家。 以此作为对娘家生养之恩的回报,也有亲上加亲的寓意。 她的孩子,不论是男孩娶皇家公主,还是女孩嫁给皇家,都是符合风俗习惯的。 更何况,这种联姻还有很深的政治因素。 不管从哪个方面考虑,她都是乐于见成的。 甚至还很骄傲。 这种殊荣,也就自家有了吧。 作为祖母的冯氏,则只剩下开心了。 她也清楚,对于这个孩子,自己和陈远的发言权不大。 不过她本身也不是什么多事的人,只要孩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就好。 至于和皇家联姻,那就联呗。 福清这个公主儿媳就挺好的,懂礼明是非还孝顺。 嗯,她已经默认福清怀的是儿子了。 倒不全是重男轻女,毕竟三代独苗都是男丁,她下意识的认为这也是儿子。 一旁的徐妙锦越听越觉得怪异,看向福清肚子的目光也越来越古怪。 毕竟这不是她儿媳,就是她女婿,可不就觉得很怪吗。 关键她自己独自还一点动静都没呢,孩子婚事都已经被安排好了。 听着这群人煞有介事的讨论,她实在是觉得莫名的喜感。 ----------------- 外面,老朱也同样迫不及待的宣示了对孩子的主权。 “你们都别和咱抢啊,要不然别怪咱翻脸。” 徐达等人自然不会说啥,这已经不是老朱第一次说类似的话了,他们哪会有别的想法。 蓝玉笑道:“我就是想和您抢,也没那个机会啊。” 他女儿蓝敏孩子都有了,俩儿子年龄也不小了。 不论陈景恪的是儿子还是女儿,都没机会了。 一群大男人聚在一起,不可能只讨论孩子,或者说孩子只是一个小话题。 很快就转到了军国大事上面,然后自然而然的就谈起了大分封。 老朱确实有些兴奋了,首次说出了下一步分封计划: “接下来几年,会在一些边角地方,分封一些小诸侯。” “像什么苦叶岛、虾夷岛,还有南洋、西洋的一些宜居岛屿。” 这也意味着,大贵族是没机会分封的,除非自己想不开主动申请去这些边角地方。 “过上三两年,等南洋的诸侯国稳固,朝廷会建立一条稳定的通往炎洲的航线。” “然后慢慢的往上面输送人口,建立更多的据点。” “如果顺利,五年后会进行第二次大分封,将炎洲分封给诸侯们。” 朱标插话道:“过上两年,我会把允炆和允熥都先一步封过去。” “有两个封国做依托,能更好的发展那里。” 还有个原因,炎洲太远了,必须要先让皇家子弟过去做表率。 朱元璋眉头微微皱了一下,显然是对朱标的这个安排有所不满。 朱允炆过去就行了,实在不行就从他剩下的儿子里挑选两个,一起封过去。 朱允熥的事情另说。 毕竟,朱标子嗣不多,必须要留下几个兄弟给朱雄英当帮手才行。 朱允熥无疑是最合适的。 和朱雄英一母同胞,自幼感情就很深。 且他性格聪慧沉稳,和他母亲非常像。 又从小跟着陈景恪等人长大,耳濡目染之下,能力也是非常出众的。 尤其是对新政,充满了想法。 在老朱想来,这简直就是朱雄英最好的帮手,怎么能封到炎洲那种地方呢。 不过他也没有反驳朱标的话,等回去私下再商量也不迟,不能当面驳了儿子的面子。 这时,朱雄英说道:“日本那边也该有个结果了,那地方也能分封不少诸侯过去。” 众人都不禁眼前一亮。 日本,那地儿可也不错啊。 关键是拥有大量人口,能省却许多麻烦。 老朱没想到他会突然提这一茬,一时间有些拿不定主意。 朱标则说道:“日本尚有六百余万人口,又远离大明,想要拿下那里需要付出很多精力。” “目前朝廷事务千头万绪,不宜另起事端,还是再缓一缓吧。” 老朱总体上也是支持他的,点头道: “大分封、草原战略、西域、安西,国内还要变革,第一期国家计划收尾……” “确实无力再兼顾日本了,这个计划再缓几年吧。” 末了,他将目光看向陈景恪:“景恪你以为呢?” 陈景恪缓缓点头,说道:“日本传承悠久,想要征服他们很难。” “我们出兵的时候,必然会遭到强烈抵抗。”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伤亡,我们必须要做长远谋划。” “在大明的扶持下日本南北朝对立,双方已经杀红了眼。” “现在他们的青壮人口已经严重不足。” “生产活动的主力,已经变成了老人和妇女。” “可以预见的
相关推荐:
白日烟波
弟弟宠物
蝴蝶解碼-校園H
亮剑:傻子管炊事班,全成特种兵
恶蛟的新娘(1v2)
山有木兮【NP】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我的傻白甜老婆
桃源俏美妇
顾氏女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