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如果地太多种不过来,可以转卖给朝廷。 群臣哪还不知道,这才是太子的本意,自己等人被骗了。 不过知道也晚了,之前已经反对过一次,现在再反对就是不给太子面子了。 只能捏着鼻子接受了命令。 要么想办法弄人过来开垦自家的荒地,要么只能将一些荒地卖给朝廷。 只是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不久之后大明出现了很多昆仑奴以及日本奴。 都是被大地主买来种地的。 日本奴听名字就知道,是从日本买来的奴隶。 昆仑奴这个名字来源于唐朝,是对黑人奴隶的称呼。 但大明的昆仑奴并不是黑人,而是东南亚以及天竺那里的人,因为皮肤黑被取名昆仑奴。 这事一度让陈景恪很头疼,想了很多办法才解决。 当然,这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朱标的这五条举措一出,基本确定了接下来几年大明的政策走向。 各个衙门机构开始重新调整工作重点,以配合新政。 而也就在这时,军方似乎不甘寂寞一般,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预备役法案。 第277章 海盗代表自由? “终于完成了。”陈景恪长出了口气,高兴的说道。 其他人也差不多都是如此,这三个月实在太辛苦了,比打仗都累。 徐达笑道:“诸位辛苦了,为了犒劳诸位,今日我请大家喝酒。” 平日里大家没少让他请客吃饭,今日众人却一改常态。 冯胜摇头道:“谁稀罕你的酒,别想再占用我的时间,我要回家好好睡一觉。” 蓝玉也表示没空,要回家看儿子:“天天早出晚归,儿子都不和我亲了。” 陈景恪看的有趣,这颇有点前世社畜反对公司聚餐一样。 说起来是福利,实际上就是变着花样侵占我的休息时间,谁稀罕你那顿饭是咋的。 徐达假装生气道:“这点薄面都不给是吧,好好好,以后想让我请都没机会了。” “哈哈……”众人哄然大笑。 这一次制定新军制,着实拉近了大家的关系。 主要是相互之间没有什么利益冲突,关系反而比较好处。 笑过之后,傅有德说道:“现在怎么办?给陛下审核过后就颁布实施吗?” 汤和迟疑的道:“现在太子那边大动作不断,此时推行新军制,不会有什么问题吧?要不再等等?” 冯胜说道:“宜早不宜迟,不能再等了。” 蓝玉也说道:“最近两年没有大的战事,是最好的改制时期,再往后拖就不好说了。” 徐达颔首道:“殿下的革新比较温和,且主要内容是休养生息,并不影响军制变革。” 关键朱标的举措还都是长期政策,不是短时间就能结束的。 深化革新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成效的。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垦荒令,这个政策可以延续数十年之久。 反倒是安抚流民、减免赋税更加简单一些。 前两年才刚刚清查过人口,流民本就不多。 而且朝廷还给出了特别宽松的政策,可以就地落户分配土地。 有这个政策在,所有麻烦问题就都解决了。 减免赋税这个看起来比较麻烦。 赡养老人和抚养超过三名子女的,减免一到两成赋税。 问题在于,以古代的效率很难准确的掌握人口情况。 而且还有很多事情,是理不清的。 比如家里有四五个子女,轮流赡养老人的,这个怎么算? 所以,在实际执行中很难落实。 然而人最擅长的就是偷懒。 人口情况不好掌握,那干脆就不看人口,只看土地。 五百亩地以下的,自己报人数,报上来就给你减税。 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所有五百亩地以下的人家,都能减税。 当然了,主要还是看上面的意思。 如果上面也支持,那下面必然会是这个结果。 朱标是什么意见呢? 他自然是默许的,或者说这就是他的本意。 给百姓减税。 然而,减税要有合适的理由。 没有理由随意减,就是君主带头破坏税法。 于是,就想了这个法子。 鼓励世人赡养老人、抚养孩子,这本身就是很正统的理由。 用这个理由减税,完全符合当时的规矩。 而且朱标只想给小门小户减田税,并不准备给大地主减。 这就更麻烦了,田税是统一的,区别对待就是破坏律法。 会引起更严重的后果。 给五百亩地以下的人减,也是正当理由,因为他们穷呗。 你们大地主阶级赡养父母养活孩子,还需要国家补助吗? 如果需要就给我说,我也给你们免。 你看有几个大地主敢站出来。 脸还要不要了? 可以说,这件事情从头到尾,都充满了朱标的个人风格。 通过各种迂回来达成目标。 换成朱元璋,是肯定不会这么麻烦的。 但朱标的方法有个好处,不会造成太大的动荡,也不会引起反弹。 一切都显得自然而然。 这也是为什么朱标推出了如此多的举措,社会依然平静的原因。 听过徐达的分析,众人也都深以为然。 现在确实是最适合军改的时候,不能继续拖延下去了。 于是大家一致决定,上奏朝廷,改。 这时,徐达看向陈景恪,问出了一个问题: “景恪,文明治军之事你可还有什么要说的?” 陈景恪自然知道他的意思,起身郑重的说道: “文明治军关系着帝国计划,势在必行。” 本来众人对文明治军很不以为然,但是听到帝国计划,表情就凝重起来。 他们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计划了。 虽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却知道事关大明未来发展方向。 如果文明治军和此事有关,那就不得不重视起来了。 蓝玉皱眉说道:“这个帝国计划到底是什么?和文明治军又有什么关系?” 众人目光都看向陈景恪,他们也很好奇。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诸位,具体是什么我不能告诉你们。” “但此计划已经得到陛下、殿下和太孙的认同。” “大明未来的根本战略,就是帝国计划。” “一旦计划成功,大明将会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见很多人都露出不以为然的表情,他强调道: “太孙的评价是,能够和这个计划媲美的历史大事件,只有三个。” “黄帝登基,大禹建立夏朝,秦始皇一统天下。” “这个评价得到了陛下和殿下的一致赞同。” “嘶。”众人都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自从《华夏简史》问世,这三个大事件就被拔高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 标志着华夏文明的三次重大转折,也是三个全新大时代的开端。 帝国计划能和这三个大事件相提并论,可见是多么的重要。 陈景恪面容严肃的道:“谁阻挠这个计划,最轻也是黯然离开舞台的中央。” 众人不禁心头一颤,再也不敢有一丝轻视。 他们可不觉得这是在吓唬人,老朱的手段他们比谁都清楚。 别看现在一团和气,谁敢成为国家的阻碍,会被毫不留情的清除。 陈景恪见震慑住众人,表情舒缓了许多,说道: “但是诸位请放心,如果将帝国计划比作一艘船,那这艘船有足够的位置可以容纳下所有人。” “船上的每一个人,都能获得足够的好处。” 众人的表情好看了不少,只要新计划能确保他们的利益就好。 他们没有怀疑陈景恪的话,因为朱元璋一直在想办法捆绑勋贵。 如果帝国计划没有勋贵的位置,老朱对他们就不是拉拢而是清除了。 蓝玉大笑道:“我是个粗人,不懂那么多大道理,我只知道我的富贵是陛下给的。” “陛下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上刀山下火海,绝不皱一下眉头。” 其他人也纷纷表态,坚决拥护陛下,贯彻执行朝廷的所有决策。 不就是文明治军吗,我们支持。 徐达趁机说道:“如此最好,我提议由梁国公主持文明治军之事,诸位意下如何?” 众人哪个不是老狐狸,自然明白他的打算。 以蓝玉和陈景恪的私人关系,他必然会不打折扣的执行计划。 但更让大家惊讶的是,徐达自己表露出来的态度。 他竟然也支持文明治军计划? 否则为何会主动提起此事,又为何要提议让蓝玉负责? 太奇怪了。 莫非他知道帝国计划的内容? 想到徐达的身份,众人愈发肯定了这个猜测。 他肯定知道了点什么。 然后众人的想法就变了。 连徐达这么谨慎的人都支持,可见文明治军计划真的很重要。 看来必须要将此事重视起来了。 但凡换一个人,他们定然会嫉妒会不满,凭什么他比我们知道的多? 这个人是徐达,大家就觉得理所应当了。 军方第一人,太孙的准岳父。 他比大家知道的多一些,是很正常的事情。 蓝玉知道的比众人多一点,不过他自然不会说出来。 见徐达真的提议由他来负责此事,虽然很无奈,但还是表示,如果朝廷将此事交给他,他会用心去做的。 事情就这么确定了下来。 陈景恪见徐达如此为他铺路,自然非常感激。 心中暗暗决定,将来一定好好回报徐家。 之后徐达作为军方的代表,将新军制呈送给了朱元璋和朱标。 朱元璋没有直接发表意见,而是先问陈景恪道: “你给咱说说,文明治军和帝国计划有何关系?” 显然,那一番对话他早就知道了。 陈景恪说道:“陛下应当看过《马六甲海盗》,可还记得,书里称海盗代表着自由,朝廷水师代表着压迫?” 朱元璋想了想说道:“确实有这样的记载,那不是海盗用来美化自己的吗?” 陈景恪说道:“不全是,在第二部里会对此事做出解释。” “海盗来自各个地方,登船之后会抛弃岸上的身份,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谁有能力谁就是老大,劫掠的财物按照贡献大小分配。” “如果一艘船待遇不公,大家就会找机会投靠别的海盗船。” “没了船员,海盗头子就算再有能力也没用。” “所以海盗头子必须想办法维护相对的平等和自由。” “海军则不一样,有着森严的等级。” “在船上大家是上下级关系,下了船也一样是上下级关系。” “普通士兵是不敢反抗逃走的,因为他们在岸上的家人就是人质。” “所以,水师内部充满了压迫和剥削。” “上级可以肆意欺凌侮辱甚至残害下级。” “所以,海盗代表的是自由,而水师代表的是压迫。” 朱元璋嗤笑道:“荒谬,你是没见过真正的海盗是什么样子的吧?” 陈景恪却叹道:“陛下,倭寇的内部情况与此非常相似。” “日本的等级更加森严,可上船当了倭寇,即便是贵族也会收敛自己的傲气,不会肆意欺凌奴隶出身的同伙。” “我还打听过西方的情况,那边的海盗也大致如此。” “大明沿岸的海盗之所以不一样,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们的家人,被海盗头子控制住了。” “但现在情况变了,大明开海之后海贸繁华,必然会有很多人选择铤而走险。” “海盗来自天南海北,孤身一人进入海洋。” “上了船是伙伴,下了船谁都不认识谁。” “海盗头子没有家属当人质,靠什么来控制船员?” “以后的海盗,也会慢慢演变成我说的情况。” 朱元璋不说话了,他虽然不了解倭寇的内部情况,但他相信陈景恪不会用此事来骗自己。 从这个角度来看,海盗确实更加公平自由,军队充满了压迫。 可是…… “就因为这个原因,你就要大动干戈推行文明治军?”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我曾经给您讲过,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从高层看是中央集权的过程。” “从底层看,是百姓逐渐获得人权的过程。” “从这个规律来看,文明治军是发展的趋势。” “与其等形势逼着我们不得不前进,不如我们主动引导时代的发展。” “如此就可以避免因此造成的混乱。” “其二,如果我的推测成真,海盗代表着自由,水师代表着压迫。” “我们的士兵会怎么想?他们还会心甘情愿的为大明而战吗?” “到时候恐怕会影响帝国计划的推行。” 朱元璋眉头紧皱,他也不得不承认,确实是这个道理。 万事就怕对比。 没有海盗做对比,大家还能忍受这种压迫。 可如果陈景恪预测的情况真的出现了,那事情就麻烦了。 关键,如果是别人做出这个预测,他会当成笑话听。 可现在做出预测的是陈景恪。 由不得他不重视。 陈景恪继续说道:“还有太孙要在军中搞教化,如果军队处处充斥着压迫,这个教化要如何进行?” 事关自己大孙子的计划,朱元璋心中的天平彻底倾斜。 “你说的有几分道理,不论未来会如此,咱们都不能冒这个风险。” “那就让蓝玉负责这个计划吧,以你们的关系,他会将此事办好的。” 最后的阻碍终于消失,陈景恪欣喜的道: “陛下英明。” 之后,朱元璋就拿起新军制慢慢翻看起来。 第278章 你的心真脏啊 这次的军制相当全面,包括了预备役制,兵役法,军队管理条例,退役制等等。 陈景恪特别重视的文明治军,属于兵役法和管理条例办法范畴。 兵役法还包括轮换制,军器军械管理,内部奖惩措施等等。 以前军队的管理是很简单粗暴的,突出一个不把人当人。 军人的日子能不能过好,全看上级是否做人。 新法规对奖惩做出了详细规定。 军官不能再随意处罚人,更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设置惩罚方法。 虽然有点理想化,执行起来会很困难。 但还是那句话,有法规和没法规是完全不同的。 而且能改善一点是一点,比什么都不做要强。 预备役制属于之前已经制定好的方略,不过这次也做出了微调。 总的框架没变,只在部分地方做出了微调。 最大的调整是关于预备役的管理制度方面。 朱元璋等人原本的意思是,按照省府县分级管理。 省一级由都指挥使司负责,府一级设置一个新岗位,专门负责此事。 然后县一级由县尉来负责此事。 如此一来等级分明,管理方便。 陈景恪却提出了反对:“没必要单独设立府一级机构,直接由都指挥使司管理县尉。” 政府设立三级行政机关,是因为管的事儿太多。 如果让省直接管理县,会非常的不方便,省里的官员也忙不过来。 可是预备役的任务很简单,就是组织百姓参加一下军训,顺便展开一下思想教育。 偶尔巡巡逻,协助维护治安。 就这么点事儿,还要设置如此复杂的管理机构,太臃肿了。 严重浪费国家的人力资源和财力。 “而且军队管理要求的是快速便捷,一条命令必须用最短的时间传达到位。” “多了府一级机构,反而会导致信息传递变得复杂繁琐,关键时刻是很致命的。” “所以,最好不要设置府一级的机构,大不了多给都指挥使司配备几名官员。” 这一番话成功说服了朱元璋等人,不再设立府一级的管理机构。 预备役的基本单位是县级,由县尉负责,上一级单位是省都指挥使司。 然后陈景恪又提出了第二条建议:“采用双重管理方式,县尉接受上一级单位和本地行政主官的共同领导。” “需要强调一下,是本地行政主官,也就是本县县令。” “上一级的知府,乃至更上级的布政使,都没有权利指挥。” 朱元璋疑惑了:“你不是说军队管理要求简单便捷吗,为何还要双重领导?” “万一都指挥使司的命令,和本地衙门的命令相冲突怎么办?” 陈景恪意有所指的道:“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朱元璋是什么人,马上就明白了其中的原因,笑道: “你小子,奸诈。” 很简单的道理,双重管理必然会出现‘听谁的’的争执。 文官和军方本身就有矛盾,为了争夺对县尉的管理权,这个矛盾会越来越深。 这显然是有利于国家统治的。 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预备役虽然有军方属性,可民的属性更多。 如果全部交给军队管理,那就等于是给了军队插手民政的机会。 但预备役毕竟是暴力机关,如果全部交给地方管理,就等于是让地方官拥掌握了军队。 左不行右也不行,那就左右一起走。 双重管理,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朱元璋又问道:“为什么要强调必须是县令指挥,知府和布政使没有指挥权?” 以他的智慧早就看透了其中的缘由,这么问是为了照顾蓝玉等人。 同时也是给陈景恪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陈景恪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回道: “一个县的预备役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归县令指挥问题不大。” “如果知府和布政使也能指挥,也就意味着他们可以调动辖区的数万预备役,那就太恐怖了。” 如果布政使、知府无权命令县尉,他们想调动预备役,就必须通过县令去找县尉。 还要考虑县尉会不会同意。 因为县尉完全可以借口‘请示都司’,搪塞过去。 总之,没有直接管理权想要调动预备役,过程会变得很复杂。 他们要是敢打预备役的主意,付出的成本会更加巨大,估计刚行动就被人举报了。 而且这么做还能有效防止军政勾结。 县尉在行政方面的上级,是本县的县令。 在军方的上一级是都指挥使司,这是个省级机构,地位和布政使相当。 县令和都司勾结,难度可不小。 一个简单的双重领导,就基本解决了这些隐患。 想通了这一切,冯胜、傅有德等人,看向陈景恪的目光充满了忌惮。 这小子心是真脏啊。 以后对他可要客气点,免得不小心得罪他,被算计了都不知道了。 陈景恪很坦然,这事儿本身就是阳谋,没必要瞒着谁。 而且也不用怕这群军方大佬生气,大家都是大明的既得利益者。 只有大明强盛了,大家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 这个道理并不复杂,大明的开国团队还没被腐化,是能理解的。 而且,双重领导也不全是为了防范谁,好处也是有的。 如果预备役完全归军方,那地方衙门凭什么要支持你们工作? 没有地方的支持,预备役根本就搞不起来。 现在地方衙门有了一定的管理权,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力,也必然会支持预备役的组建和运转。 这也是阳谋。 放在前世,陈景恪根本就玩不来这些东西,就算给他看也看不懂。 这一世侥幸混入皇宫,整日耳濡目染,确实学到了许多东西。 退役法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主要规定了哪些人需要退役。 首先是年龄,只有年满十八岁的可以服役,普通士兵超过五十岁自动退役。 关于参军年龄,本来朱元璋他们想的是十六岁,被陈景恪给否了。 “十六岁还没成婚,有些成婚了还没生孩子呢。” “无后就把人送上战场,太不人道了。” “等到十八岁,差不多都有孩子了,战死了也有后代继承香火。” “主要是大明现在不缺军人,没必要送半大少年上战场。” 最后这句话成功说动了众人,大明七千多万人口,确实不缺兵源。 于是,就将参军年龄放在了十八岁。 其次是受伤残疾,可以退役。 一些其他的疾病,比如确诊慢性传染病、羊癫疯之类的,也可以退役。 还有去特别远的地方服役,一次性服役超过十年,不管有没有军功都赐七等骑尉,并准许退役。 这是吸取了唐朝府兵制崩坏的教训。 说好的三年一轮换,结果安西军一去就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 帝国计划注定了大明将来会在更遥远的地方驻军。 让这些军队三年一轮换是不现实的。 干脆一次性服役十年,还特赐七等勋骑尉。 就是要用高官厚禄,吸引将士们主动去外地任职。 还有服役年龄达到十年,没有被提拔,没有获得勋位,依然是个普通士兵的,也可以退役。 这么长时间都没立功,要么是得罪人了,要么是不合适。 不论是哪一种,再让他留在军中都是折磨,退役是最好的选择。 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标准,如果达到也可以退役,不过总的来说就这几种。 退役之后也不是离开军队序列了,而是转入预备役。 如果是军官,还有机会转入地方担任捕快、缉盗,或者加入税务稽查司、海关稽查等部门。 总之,这一套军制相当的完善。 至少在陈景恪看来如此。 和现代军制比起来自然是远远不如,可在古代,这玩意儿绝对是划时代的。 朱元璋翻看之后,当即就批准施行。 而且这一次他并未将这个功劳让给朱标,而是以自己的名义来实施的。 至于原因,自然是为了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军制变革。 朱元璋怕朱标误会,亲自解释道: “这已经是大明第三次军制变革了,且动作还如此之大,必然会引起人心动荡。” “一个不好,还有可能会引起军队不稳。” “你行事过于稳重,手段又太温和,我怕百官会阳奉阴违。” “你爹我凶名在外,有我来主持革新,定然没人敢乱动。” 朱标也明白这个道理,自然不会因此产生什么误会。 而且他也很清楚,这次军制改革速度必须要快,耽搁的时间长了恐怕会生出变数。 想要又快又稳的完成军制改革,只有老朱能做到。 ----------------- 当消失半年的朱元璋,突然出现在朝堂上,引起的震动有多大可想而知。 看到那张棱角分明的脸庞,感受着如刀锋一般的目光从自己身上扫过。 那一刻,群臣重新回忆起了被洪武大帝支配的恐惧。 朱元璋很满意这个效果,但他并没有和大家叙旧,而是寒声道: “咱很生气。” 群臣忍不住打了个哆嗦:“臣等有罪。” “太子是要大明休养生息,不是让你们懈怠偷懒。” “好好的政令,一日能完成的,你们能拖到三日五日。” “一次能解决的事情,故意拖延,非要周转十次八次才肯完成。” “以为咱什么都不知道是吗?” 群众弓着腰,头垂的一个比一个低,不少人冷汗直冒。 “咱只是休息几日,不是死了。” “哗……”群臣齐刷刷的跪下:“陛下息怒。” 朱雄英翻了个白眼,这老头真会装腔作势。 陈景恪假装没有看到,悄悄往旁边的柱子后面挪了挪。 大家都跪了你不跪,太突兀了,还是躲一躲的好。 不过心中却连连感慨,什么叫牌面? 这就是。 只是几句话,就把群臣吓的瑟瑟发抖。 还好,朱元璋只是吓唬一下大家,并没有抓典型杀鸡儆猴。 即便如此,也把群臣吓的够呛。 连连表示,以后一定
相关推荐:
女奴的等价替换
新年快乐(1v1h)
家有甜妻:大叔的独家专宠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恶蛟的新娘(1v2)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
旺夫
树深时见鹿
我的傻白甜老婆
婚里婚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