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夜夜乘欢_新御书屋 > 第83章

第83章

不能给贪官污吏留下这样的空子,把税定死了。” “谁敢巧立名目额外征税,全都处死。” 马皇后、朱雄英和朱棡、朱棣也都不禁点头,这新税法确实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 虽然看起来名目很多,但比起之前的苛捐杂税,已经简化了不知道多少倍。 而且很多税种,也只是针对相关从业者,对普通人没什么影响。 比如车船税,比如营业税。 不行船不做生意,就不用缴纳。 陈景恪也不禁赞叹,这份税法就当前来说,确实非常合适了。 尤其是取消了关卡税,在他看来才是这部税法最大的进步之处。 古代一城一关卡,一地一关卡,货物从南到北需要经历几十个关卡。 过关税要超出货物价格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这也是为何之前,百姓都喜欢去金钞局仓库兑换货物的原因。 甚至有小商贩去那里进货。 原因就是金钞局不需要缴纳关卡税,商品价格非常便宜。 可以说,关卡税是发展商业的最大阻碍之一。 现在虽然不是直接取消,但只要缴纳一次,就可以凭票通行天下,已经是一种极大的进步了。 对商业是一个极大的刺激。 这时,朱元璋习惯性的问道:“景恪啊,你觉得这部税法如何?” 马皇后、朱标和朱雄英,也都向他看来。 朱棡和朱棣有些诧异,什么情况? 看这架势,好像他不同意,这部税法就不能行是吧?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有一个小小的问题,渔业税废除。” “百姓养殖捕捞水产品不再交税,只有出售的时候才交税。” “那么养鸡、养羊、养牛……鸡下蛋、牛羊下崽……需要交税吗?” 朱雄英、朱棡、朱棣包括朱标,都有些懵,这还用问吗? 朝廷也没说这些东西要交税啊。 但朱元璋和马皇后,却马上就想到了问题所在。 朱元璋点头说道:“景恪这个问题提的好,此事不说清楚,就有人敢问百姓征收这些税。” 见四人有些不相信,他就叹道:“你们啊,对下面的情况了解还是太少。” “元朝时期贪官污吏挖空心思巧立名目,养鸡要交税,鸡下蛋也要交税……” “这些税咱可都交过的。” “别说是前朝,大明有些地方,背地里就有人在征收这些税。” 朱标四人有些不可思议,倒不是怀疑朱元璋的话,而是没想到大明竟然会出现这种离谱的情况。 陈景恪说道:“律法必须要全面,有时候哪怕是一句废话,也要加上去。” “当立法者以为,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啊,何必再多此一举写进法条?” “殊不知,这就会给人留下钻空子的机会。” “永远都不要小瞧贪官污吏巧立名目的本事。” 朱标一副受教的模样,说道:“我懂了,这就在税法里加上一句话。” “百姓自产自用之物,一律不得收税,只有售卖才需要收商业税。” 陈景恪又问道:“卖给邻居家一枚鸡蛋也要收税吗?” “虽然看起来是笑话,但如果有人就要较这个真怎么办?” “所以最好规定,民间小额交易无需交税。” “这个小额到底是多少,就需要殿下根据民间情况,制定一个标准了。” 朱标苦笑道:“我本以为这部税法很完善了,没想到竟漏洞百出。” 陈景恪说道:“殿下这部税法,比起前朝任何税法,都更加的完善,也更加的人性化。” “尤其是统一关卡税,和禁止征收苛捐杂税,更是前所未有的善政。” “只是时代在变,国家面临的经济情况也在不停变化。” “税法也要不停地调整,才能适应新的情况。” 朱标颔首道:“税务变革之后,我会让金钞局、户部和税务局多关注地方情况,及时调整税法。” 朱元璋又问道:“还有没有什么漏洞?要不你先把税法拿回家好好琢磨琢磨吧。” 陈景恪连忙摇头,说道:“优秀的律法是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不是闭门造车想出来的。” “我对大明的基层情况,了解也不是很多,很难研究出什么东西。” “就我看来,殿下制定的这部税法,在方向上是没有问题的。” 朱元璋点点头,不过还是有些不放心的问道: “那就依此推行了?” 陈景恪犹豫不已。 朱元璋指了指他,没好气的道:“我就知道你小子肯定有什么想法,就直接说吧。” 马皇后也说道:“不要有什么顾虑,这里又没有外人。” 朱雄英一看这熟悉的架势,马上就准备好小板凳,抓了一把松子。 开课了开课了。 陈景恪深吸口气,说道:“倒不是殿下的这部税法有问题,而是我觉得两税法已经过时了。” 闻言,朱元璋、马皇后、朱标顿时就兴奋起来,好家伙,这是准备直接对根本税法下手啊。 朱雄英则是一副早有预料的样子。 朱棡和朱棣则大吃一惊,之前陈景恪指出新税法的缺陷,他们只是觉得他考虑事情比较全面。 可是没想到,他竟然敢对两税法下手。 从唐朝开始至今,两税法就是国家的根本税法。 可以说,两税法事关国家存亡。 这也敢动的吗? 而且爹娘大哥这模样,似乎很期待啊。 你们就这么信任他? 陈景恪没有直接讲,而是先思考了一番,该怎么展开这个话题。 本来想给他们讲一讲税法变迁史,但想到朱标编写新税法,肯定研究过这玩意儿。 朱元璋和马皇后就更别提了,那更是大明制度的创建者,肯定也了解过。 所以决定简单提一下,主要讲自己的想法。 “税法是在不停变迁的,我们能查到的历史,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其一为井田制时期,百姓替国家耕种‘井’中间那块地,以作为缴纳的赋税。” “然后就是秦汉时期,秦朝正式开始征收丁税和地税,汉武帝时期在两税的基础之上,加征了商业税。” “但秦汉时期,除了这三种税之外,其它税种亦是繁多。” “这么多种税,征收是非常困难的。” “要么就征收不上来,要么就是百姓被逼死。” “到了唐朝,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就将所有的税都归于丁税和地税,也就是两税法。” “两税法简化了税种,降低了征税的难度,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对朝廷和百姓,都是非常有利的。” “后来的各朝税法虽有所变动,但底子依然是两税法,包括大明。” 众人都不禁点头,两税法已经如此优秀,莫非你还能想到更好的法子? 陈景恪继续说道:“从税制的发展来看,呈现出三个特性。” “其一,由繁而简;其二,越来越全面;其三,减轻百姓负担。” 朱元璋点头道:“这个总结很好,简化税种能降低收税难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贪官污吏巧立名目。” “百姓身上的担子轻了,能吃饱饭了,就不会造反。” 马皇后和朱标也点头赞同,是这个理。 陈景恪见他们果然都理解,就不再啰嗦,直接进入了主题: “但两税法依然不够精简,也很不公正,百姓身上的担子也并未减下来。” 朱元璋追问道:“你一一给咱说说,到底哪里有问题。” 陈景恪解释道:“先说不够精简,这一条针对的是地税。” “地分三六九等,每块地种植的庄稼也不同。” “有种植棉花的,就用棉花交税。” “种小麦的,就用小麦交税……” “种粟的,所交的税就是粟……” “种同样的庄稼,因为土地品质不同,缴纳的税额也不同。” “同样一个地方,征收上来的农作物,可能就有七八种之多。” “放之全国,更是不知道有多少。” “这些东西征收时麻烦,储存也同样很麻烦……” “再说不公平,这一点体现在丁税和徭役上。” “东家有五口人一千亩地,西家也有五口人,却只有十亩地。” “可是征收丁税的时候,两家要出一样的钱。” “征徭役的时候,东西两家也都是各出一个人。” “表面看这很公平,可仔细想想,对西家太不公正了。” “凭什么东家更富有,承担的义务和西家一样?” “而且一旦出事,西家承受的风险也更大。” 朱元璋、马皇后、朱标等人,眉头都皱了起来。 陈景恪没说他们还没想到,确实有些不对。 可再仔细一想,又觉得没问题啊。 两家都是五口人,有什么问题? “咔。”朱雄英咬破一个松子壳,悠哉的看着陷入苦恼里的众人,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朱标气不打一处来,喝道:“将松子给我放下,现在正讨论国家大事,你还有心情嗑松子?” “给我好好想想这个问题,到底哪里不对。” 朱雄英悻悻的放下松子,说道: “这有什么难的,您要是知道什么叫公平,什么叫公正,就知道问题在哪了。” 第199章 摊丁入亩 朱标被气乐了,你还考起我来了。 这俩词没什么本质区别。 公平公正,意思是相近的,只是适用于不同情况罢了。 话到嘴边,又及时收了回去。 看这小子一副得瑟的样子,不会真有什么不同吧? 他天天和陈景恪学习,指不定还真给弄出什么区别来了。 而且仔细想想,这俩词意思还真不完全一样。 只是平时大家习惯混为一谈,就以为它们的意思一样罢了。 可真要让他说具体有什么区别,一时间他还真说不上来。 不行,不能被这臭小子给问住了。 “咳,那你来和我说说,公平公正有何不同?” 朱雄英一副你果然答不上来的样子,起身说道: “这俩词的意思有些复杂,直接解释怕您不好理解。” “我就举个例子吧,您一听就明白了。” 把朱标给气的牙痒痒,好小子,看来你是欠缺一个完整的童年啊。 朱棡和朱棣也面面相觑,这大侄子有点飘啊。 陈景恪忍俊不禁,这小子就是喜欢嘚瑟。 朱元璋和马皇后心下莞尔,他们当然知道朱雄英的性格。 在至亲面前喜欢耍乖卖萌,在外人面前还是很稳重的。 主要是心里什么都清楚,分得清事情的轻重缓急。 所以他们才没有强行纠正。 朱雄英察觉到了一股危险气息,从自家老爹身上散发出来,连忙装作正经的解释道: “有三个人,其中两人掉进河里。” “岸上的人不管不问,任由掉进水里的两个人自己求生,生死全看他们自己的能力和运气。” “这叫公平。” “如果掉进河里的两人中,有一人会游泳,另外一人不会游泳。” “岸上那个人手里有一把弓箭,他用弓箭威胁会游泳的人,将不会游泳的人救出来。” “最后两个人一起脱离了危险。” “这就叫公正。” 除了陈景恪,其余几个听众全都愣住了。 这个比喻实在太过形象,听过之后马上就明白了公平公正的区别。 可正因为明白,他们才更加的震惊。 朱雄英很是得意,继续说道:“就方才景恪说的那个问题。” “如果追求绝对的公平,那就不管他们有多少地,按照人口出人服徭役。” “家里地少的那一家,死活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和别人无关。” “如果追求公正,那自然是地多的那一家,承担更多的义务。” “作为国家,我们不能只追求绝对的公平,还要追求公正。” “如果过于追求公平,就会让弱者无立锥之地。” “如果一味的追求公正,就是否认了个人的努力,会让人失去积极性。” “所以,作为朝廷就要在公平和公正之间,达成一个平衡。” 朱元璋恍然大悟,说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朝廷施行的是天道,就要重新分配财富。” “让有钱有势的人多承担义务,让穷人能够活下去。” 朱雄英点头道:“对,就是皇爷爷您说的这样。” “但现在的情况是,拥有一千亩地的人家承担的义务,和只有十亩地的人家差不多。” “甚至大户还能通过种种手段,将自己的义务转嫁给穷人,让穷人承担更多的义务。” “这是朝廷的失职,所以景恪才会说两税法有问题。” “如果不改,早晚还会出大问题。” 说完,嘚瑟的下巴都快扬到天上去了。 朱元璋重重点头:“是这个理,咱总算明白了。” 然后他看向朱雄英,满意的道:“果然不愧是咱的乖孙,懂的比皇爷爷都多。” 朱标也犹如醍醐灌顶,想通了其中蕴含的道理,赞叹道: “原来如此,公平公正,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景恪学究天人,世上无人能及也。” 朱棡和朱棣是最震惊的,简直不敢相信,这一番话是从大侄子嘴里说出来的。 之前只知道他很聪明,学到了很多东西。 但并没有亲眼见过,总是缺乏直观认识。 在他们心里,他还是那个需要他们关爱的小孩子。 今天终于亲眼见到了,比传说中的还要厉害。 这就是大明的未来继承人吗? 好啊,真是太好了,大明未来有望啊。 对于建制立国,也更加的有信心了。 三代明君,还怕打不下足够的土地吗? 同时,心中也终于开始正视起‘太孙’这个身份。 不知不觉雄英都这么大了,也懂事了。 以后可不能再单纯的,把他当小孩子对待了。 至于陈景恪,两兄弟彻底服了。 大侄子这一身学问,肯定不是爹娘和大哥教出来的。 只可能是跟着他学的。 所以陈景恪的学问只会更深,果然称得上是学究天人。 关键是还不藏私,愿意把真本领传授给太孙。 难怪老爹会破例嫁女儿,他值得所有的礼遇。 然后两人就想起了自己的儿子,也生活在应天,不知道有没有学到什么好东西啊。 不行,回头一定要好好问一下。 不过两人心里也清楚,有些学问肯定是只有朱雄英才能学的。 朱元璋和马皇后脑子是很清醒的,培养储君和藩王,采用的是两种教育。 朱标堪称全能,学的是为君之道。 其余皇子要么偏文,要么偏武,政治方面学的也都是为臣之道。 朱棡还好一点,文武双全。 朱棣偏科很严重,脑子全用在军事方面了。 当然,这只是以前。 现在既然要给诸王建制立国,那肯定要教一些为君之道的。 我是来不及学这些了,就靠济熺(高炽)了。 一想到这里,两人心中就充满了期待。 而且兄弟俩几乎同时升起了一个念头: 爹在前方拼杀,你在后方看家。 完美啊。 儿子,好好学啊。 这一席话,说的让众人茅塞顿开。 同时也让他们,对陈景恪即将提出的税制改革,充满了期待。 朱元璋催促道:“景恪,你继续说税制的问题。” 其余人也都竖起了耳朵,准备听听他的意见。 陈景恪心下也是有些得意的,压住上翘的嘴角,说道: “先说公正的问题,我们要想办法让地少的人少承担义务,让地多的人多承担义务。” “但在明面上,又不能让地主知道他们多承担了义务。” “否则他们会心有怨言,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也就是说,我们既要让地主多交税,又要保持明面上的公平。” 说白了,咱们既要公平,也要公正。 也就是方才所说的,公平公正达成平衡。 众人都陷入了沉思,难,太难了。 又要让人多出钱,还不能让人知道,尽可能维护公平。 太难了。 朱棣嘴快,说道:“这怎么可能,地多的人又不是傻子,他们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多交了税。” 朱棡也是差不多的想法,只是他更稳重一些,没有将疑问说出来。 但朱元璋和马皇后等人,却完全是另外一种态度。 陈景恪既然说了,那肯定是有办法的。 于是,朱元璋再次催促道:“景恪你就直接说答案吧,别吊人胃口。” 陈景恪倒不是故意吊人胃口,而是希望他们思考,加深印象。 见时机差不多,就说道:“将丁税和徭役折合成钱粮,均摊到全国所有土地上。” “有多少地,就交多少税。没有地的人,一文钱的税都不用交。” “以后朝廷需要使用徭役,也不再是免费征用,而是花钱招募役夫。” “如此一来,表面看很公平。” “但实际上地多的人,缴纳的赋税变多了。” “而地少的穷人,需要缴纳的赋税减少了。” “还能通过当徭役,赚取一笔钱财补贴家用……” “此法我称之为,摊丁入亩。” 朱元璋一拍大腿,激动的说道: “好,好一个摊丁入亩,简直太妙了,此法深得公平公正之精髓也。” 朱标也激动的连声道:“好好好,此法当真绝妙矣。” “景恪,果然不愧是你啊,从未让我失望过。” 马皇后虽然没有说什么,但表情也透漏出兴奋之意。 朱棡和朱棣再次被震惊到了。 虽然已经知道陈景恪的能力,可还是再一次被刷新了认知。 同样是人,为啥他的脑子就这么好使呢? 朱雄英则觉得理所应当,有什么好惊讶的,景恪想出这种法子不是很正常吗。 真是大惊小怪。 虽然觉得此法可行,但国家大事不能草率,还是需要一定的论证的。 接下来朱元璋几人,就开始讨论起摊丁入亩的可行性。 “民间弃婴溺婴之事屡禁不止,就是因为太穷养不起。” “少了徭役和丁税,能大大缓解百姓的压力,减少弃婴之事发生。” “有助于人口增长。” “人多了,就能开垦更多的土地,生产更多的粮食。” “人多了能征更多的兵,能打下更多的土地。” “将来诸王建制立国时,诸藩属国就可以从国内,迁徙更多百姓过去。” “汉人百姓多了,能更快的教化改造化外之地。”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将自己能想到的好处,全都一股脑说了出来。 越讨论越觉得此法可行。 摊丁入亩,比两税法高明了不知道多少倍。 到最后,朱元璋直接拍板: “咱大明就要施行这摊丁入亩之法,标儿你尽快完善此法细节,越快越好。” 朱标说道:“好,您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 他手下拥有一支逐渐成熟的团队,在创意方面不如陈景恪。 但完善制度方面,绝对是当世佼佼者。 陈景恪提醒道:“此事不能急,想推行摊丁入亩之法,就要先了解大明有多少人口和田亩。” “没有详细的数字,我们制定的律法,很可能会成为害民之法。” 朱元璋颔首道:“是这个道理,大明也是时候进行一次,真正的人口和田亩清查了。” 说着,他目光在朱标、朱棡、朱棣三人身上扫了一遍,最后停在朱棡脸上: “老三,你大哥的身体情况你也知道,不能过于操劳。” “英儿年龄又太小,不足以承担此重任,这件事就由你替你大哥去办吧。” “咱将锦衣卫交给你,务必给咱得出一个精确的数字。” “若有敢阻拦瞒报者,该罚罚该杀杀,不要心慈手软。” 朱棡肃然起身,道:“是,我保证完成任务。” 不过随即他又担忧的道:“我不在,山西那边的情况怎么办?” 朱元璋说道:“你放心,我会派信得过的大将前去镇守。” “还有老四,别光盯着北平那一亩三分地。” “明年北边就只剩你一个塞王了,要兼顾全局。” 朱棣起身道:“是,我一定守好北边,不让北元南下半步。”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本来我准备明年对辽东动手,打下辽东就等于断了北元的臂膀。” “还能切断他们和高丽的联系。” “现在看来,这个计划要等到后年去了。” 朱棡若有所思的道:“爹,我认为明年更应该攻打辽东。” 朱元璋知道这个儿子的能力,听他如此说,惊讶的道: “哦,为何?” 其他人也都看了过来,等着他的理由。 陈景恪也不例外,都夸朱棡是朱元璋所有儿子里,军事能力最强的。 今天终于要见识到了吗。 朱棡说道:“您不想轻启战端,是怕清查人口和土地,触动太多人的利益,有人起兵作乱。” “但我觉得您完全不用担心这一点。” “经过军改,大明现在还拥有九十五万军队,且都是优中选优的精锐。” “打辽东只需要二十万人就够了,剩下七十五万足以稳定国内。” 朱元璋摇摇头,说道:“你说的咱又何尝不知道,只是大明已经占据优势,更应该稳扎稳打,不给别人机会。” “辽东就在那里,咱随时都可以拿下,不急于一时。” 其他人也不禁点头,是这个理啊。 陈景恪也很认同朱元璋的话。 正常发展下去,大明对周边国家的优势,会越来越大。 完全没必要冒这个险。 朱棡却说道:“您且听我说完,如果国内真的有人作乱,必然会先联系北元内外夹击。” “到那时,我们就是腹背受敌。” “辽东是北元必救之地,如果我们攻击此地,他们必须出兵救援。” “如此,他们就无力南下和国内的逆贼配合。” “咱们在辽东的二十万大军稳扎稳打,就算北元倾巢出动,也无惧。” “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大不了退入北平。” “趁着这段时间,咱们早就将国内叛乱平息了。” “到时再从国内出兵支援辽东,说不定还能给予北元主力重创。” 闻言,朱元璋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说道: “你的想法不无道理,不过还需要和诸将商议之后才能做决定。” 陈景恪也不禁感到佩服,不论最后这个计策能不能通过。 仅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朱棡的战略目光非常高。 他内心其实是支持朱棡的,以现在大明的实力,完全有能力两线作战。 只不过他不懂军事,这方面不敢轻易发表意见。 只能看朱元璋他们商议的结果了。 接下来,众人的话题又回到税改和清查人口土地上来。 这时,朱雄英跳出来说道:“你们这是做什么啊,景恪还没说完呢。” “方才他只说了公平公正的问题,还没说如何精简税法呢。” 第200章 没那么简单(新年快乐!) 几人这才想到,确实还没说完啊。 只是都被摊丁入亩的构思给震撼到,以至于忘了还有精简这一条没说。 朱元璋笑道:“一激动给忘了,景恪你继续说,咱听着呢。” 陈景恪笑了笑,说道:“赋税繁琐,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实物税上缴的物品繁多,这个方才我说过了。” 众人回想了一下,仅仅是农作物就分好几十类,确实很多很乱。 “其二是税种,除了朝廷规定的地税和丁税,还会加收多种附加税,比如鼠雀耗。” 鼠雀耗是宋朝搞出来的。 粮食在运输保存过程中会有损耗,宋朝就将这种损耗转嫁到了百姓头上。 最开始是地方官吏私收,后来干

相关推荐: 女奴的等价替换   新年快乐(1v1h)   家有甜妻:大叔的独家专宠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恶蛟的新娘(1v2)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   旺夫   树深时见鹿   我的傻白甜老婆   婚里婚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