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宠物小精灵之百变人生 > 第279章

第279章

,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的团结稳定,对国家的安全至关重要,只有公卿大夫的宗族团结了,才能建立起忠义观念,而忠义又是朝廷的根本,宗族不稳,则国家不安。 就连苏轼苏大家也曾上书宋神宗,极言宗族团结之利:“今欲教民和亲,则其道必始于宗族”。 除了程朱理学极力主张外,隋唐世家大族的消亡,以及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也让越来越多的平民能够通过寒窗苦读改变命运,甚至高喊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样就形成了一批批的士绅! 士大夫随着门阀大族消亡了,可是士绅就填补了这个空白应运而生。 这些地方士绅,要么是告老还乡的官员,要么是官员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要么就是读过圣贤书获得功名的秀才举人,说白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地主老财! 这些人,就是士绅! 中国帝制时代虽然实行逐步施行中央集权制度,但碍于中国地广人多的特点,皇帝即使想要完全主导具体的地方事务也会是有心无力。 因此在最底层的乡野之间,具体地方事务往往由士绅阶层主导,由此形成了“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地方宗族自治体系。 可这些宗族自治靠的是伦理道德,并不是大明律令! 而他们那些伦理道德,又全都是士绅说了算的! 换句话说,大明乡野之间,真正的主人,并不是朱高煦这个大明皇帝,而是那一个个的宗族以及一个个士绅! 宗族士绅成功填补了县级以下的权力真空。 但他们这种权力一是“非正式权力”,二是“相对”的自治,在大型国策面前,依然要在县级官员的管辖之下。 也就是说,士绅这种权力,并未得到朝廷认可! 但是,朝廷却不得不依赖他们维系地方治安,算是变相承认了他们的存在。 比如大明王朝的县官全都是异地上任,可他们到达地方县城后,就是一个孤家寡人,还要仰仗地方士绅宗族,配合他这位县令执行朝廷的政策,完成上官交代的任务!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但他偏偏就是大明县官的真实写照! 以致于大量地方县官要么选择与地方士绅同流合污,要么就是自命清高被地方士绅给彻底架空,只能做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吉祥物,尸位素餐冷眼旁观! 此外,这些宗族士绅通过兼并田地,掌控了地方百姓话语权,握住了地方百姓的命脉根基! 换句话说,地方士绅就是土皇帝,而他们当地的田地,则是他们的疆土,他们当地的百姓,则是属于他们的臣民! 朱高煦想要推行摊丁入亩,想要打掉宗族士绅,想要均平田地赋役,这些宗族士绅就是绕不过的难关! 对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皇权下县甚至是下乡! 地方宗族士绅,可以与地方官员勾结,欺上瞒下互相包庇! 但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并不会这么做。 他们有着锦绣前程,不会因为一些利益就毁了自己一生! 再者三法司率先进驻地方,构筑地方监察体系,等这一切完备之后,朝廷再派遣其余机构进驻,那样也可以大幅度地减少官员贪腐受贿。 三法司进驻地方,构筑监察体系,朝廷七部紧随其后,权力延伸到州府一级! 等到杨士奇在江南五府试点成功,就可以正式将这项新政推行天下,到了那个时候,这些中央进驻地方的部门机构,则会成为新政推行的最有利武器,不至于再如眼下这般,杨士奇还得在江南拐带一些士子书生! 总而言之,朱高煦做这一切,矛头只有一个,那就是地方士绅! 宗族这种东西,毕竟是以血脉为纽带,所以可以存在,但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多! 至于士绅这种东西,那还是先清理一批得好! 士绅太多,田地太少,百姓的日子就会很苦,承担的徭役赋税也会太重! 时不时地清理一批,将他们兼并占据的田地分割出来,重新还给老百姓,这才是延续王朝寿命的有效手段。 朱高煦很清楚,他这次改革过后,要不了多久,可能是朱瞻壑在位,也可能是他的孙子在位,大明天下各地又会冒出来一批批的士绅缙绅! 这是谁都阻止不了的事情,只要科举还在,只要朝廷还在,那总会有士绅缙绅! 哪怕朱高煦现在废除了读书人的功名特权,尽力做到让士绅缙绅与平民百姓一样承担徭役赋税。 可问题在于,权力是一个好东西,可以让人变成人上人! 到了那个时候,只能希望大明皇帝是个明君,会效仿他这位武德皇帝,再次展开一次大清洗,为大明王朝延续寿命! 第843章 科举改制!一整个大动作! 今日早朝,将会改变很多人的命运。 武德皇帝先是宣布了三法司进驻地方,紧接着又颁布了考成法进阶版本,矛头直指地方官员与地方士绅!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地方将会不再是士绅宗族的天下,朝廷将会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也皇帝的权力和意志也将辐射到整个大明天下,包括乡野之间! 但,这还远远不够! 朱高煦给了学部尚书解缙一个眼神。 这位大明王朝的第一才子,本该被纪纲埋在雪地里面冻成冰棍的傲气书生,历经百般磨难终于破茧成蝶,成为了无可争议的朝堂新贵。 只是他先前一直忙于官学挂改制与建设书院,所以鲜少在朝堂上面发声。 但这一次,解缙不再沉默了,他要配合皇帝陛下,给予地方士绅致命一击! “陛下,臣有本奏!” 解缙跪地高喝道,瞬间引起了所有朝臣的注目。 解缙解公豹,他突然在这个时候开口,想要做什么? 对于这个解缙,朝堂缙绅都是看不起的,不屑鄙夷者占了绝大多数。 毕竟解缙当年可是被解氏开宗除籍逐出了家门,彻底沦为了一个孤魂野鬼。 再者解缙作为学部尚书,一直致力于推广弘扬新学,更是为程朱缙绅所不容,双方早就没有了缓和的余地。 哪怕他解缙现在官居学部尚书,武德朝廷的公卿重臣,但看不起就是看不起,敌视就是敌视。 可即便再怎么敌视,众臣也不得不承认,解缙此獠难以撼动。 毕竟他这个学部尚书,可是武德皇帝的心腹重臣,而且天下新学子弟都以他为首。 新学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再加上武德朝廷的鼎立支持,早已取代了程朱,成为大明第一官方学说。 可想而知,这是一股多么庞大的力量! 现在解缙一开口,众臣都有些心肝发颤。 只见解缙堂而皇之地开了口,矛头竟然直指科举制度。 “陛下,臣巡视地方多年,深感官员能力浅薄,大明必须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机制,眼下的科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明的需要,急需要改革!” 此话一出,群臣哗然! 改革科举制度?! 解缙你真是够狠啊! 朝堂缙绅为什么可以做到底气十足,敢跟皇帝陛下拜拜手腕? 还不是因为他们有着科举这条补充后备力量的途径,可以保证传承不会断绝! 无论是开国勋贵还是靖难勋贵,最终都会泯然众人矣,不是因罪被废就是传承断绝,这也是武将为何始终都斗不过文臣的真正原因! 因为武将爵位只有战功才可以得到,但一个王朝不可能总是在打仗,大部分时间都是承平盛世,那武将自然就没了用武之地,也没办法获得战功猎取爵位! 但文臣缙绅不一样啊,他们只需要埋头苦读然后参加科举大考,就可以入朝为官成为士绅缙绅! 正因为科举制度的存在,就保证了大明王朝永远都会有士绅缙绅! 哪怕现在武德皇帝不惜一切代价地疯狂打压士绅缙绅,他们也完全不慌,或者说心里面还有底气。 只是老天爷无眼,前任太子爷朱高炽英年早逝,白白让这武德皇帝坐上龙椅罢了。 现在遭受武德皇帝的疯狂打压,士绅缙绅既然不能反抗,那就暂时隐忍退让呗。 等到武德皇帝驾鹤西去,下一任皇帝坐上龙椅,他们卷土重来与新任皇帝掰掰手腕也丝毫不迟! 因为文臣缙绅等得起! 背靠科举制度,他们完全不怕! 自己等不到那一天,自己还有子侄! 一代一代士子书生通过科举入朝为官,完全等得起熬得过这段黑暗时光。 想想当年洪武皇帝多么暴虐不仁,文臣缙绅不还是一样的熬过来了吗? 建文皇帝甫一上位,就拨乱反正,打压武将勋贵,扶持文臣缙绅。 偌大一个建文天下,可谓是文臣缙绅的盛世! 现在不就一样的道理吗? 武德皇帝残暴不仁,想方设法地打压士绅缙绅。 他们还能怎么办,总不能真个聚众造反吧? 那就暂时隐忍退让呗! 等到武德皇帝驾崩了,等到新帝即位了,他们同样可以卷土重来! 但前提是,科举制度会一直存在,并且不会落入皇室手中! 恰恰解缙现在就是要对科举制度下手,公然提出改革举制! 这个解缙,真该死啊! “解爱卿有话直说,朕听着呢!” 朱高煦含笑点头,目光冷冽地扫视全场。 解缙会心一笑,郑重开口道:“陛下,如今的科举大考太过死板僵化,完全就是照本宣科毫无新意,士子书生只需要苦读四书五经将其背诵记住,就可以通过科举大考入朝为官!” “虽然在永乐年间,陛下曾对科举进行改制,可科考内容改变得并不多,还是四书五经占据了主要地位,仅仅只有少部分士子书生选择转修新学!” “如此一来,那些士子书生哪怕通过了科举大考,也只会是一个个书呆子,连基本的生活常识都不知道,又何谈入朝为官治理好地方呢?” “而且新科进士的起点太高了,毫无任何治政经验可言,就被外放为一地知县,连基本的账册账目都看不懂,被那些地方士绅宗族玩弄于股掌之间,丢尽了朝廷的脸面!” “更有甚者与地方士绅同流合污横行一方,欺压百姓搜刮民脂民膏,沦为大明王朝的毒瘤!” 不得不承认,解缙这话说的有些极端,颇有些以偏概全的味道。 不过朱高煦就是想要这样的结果。 不把问题说得严重性,他怎么好借机发飙呢? “故而臣请陛下降旨,改革科举制度,内容全部以新学为主,四书五经为辅,尤其是新学中的实用之学,如科学、数算等等,必须作为科举大考的主要内容,四书五经则为辅即可!” “朝廷考什么,士子就学什么,如此一来才能革除眼下科举的弊病!” “此外新科进士也不能直接外放为一县主官,外放为佐官贰官跟在主官身旁学习几年,从最基层做起,然后一步一步地积攒经验培养能力,经吏部考核通过之后方可成为主官!” “再有……” 解缙洋洋洒洒地说了很多,听得群臣头皮发麻。 好毒啊! 这个解缙真是太毒了! 这样一来大明王朝的科举制度,可就完全变成为新学服务了啊! 而且解缙此举明显就是为了配合武德皇帝方才那两项新政,极力打压地方士绅! 这对君臣早就设计好了,就是在这儿等着呢! 第844章 陈济病逝!为什么考四书五经? 解缙声音不大, 却能清晰地传入满朝文武耳中。 但此刻他们也别无他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皇帝心腹改革科举。 所有朝臣都看明白了,这是武德皇帝针对地方士绅的反击,所以他们不敢开口阻拦,更不敢吭声。 所以此次科举改制,很顺利地就当朝通过。 朱高煦留下了学部尚书解缙与礼部尚书王景,准备再商议一下科举改制的一些细节。 群臣自行散去之后,吏部尚书蹇义与户部尚书夏元吉却是神情凝重。 “维喆,陛下这么做,是真的大错特错啊!” 蹇义忧心忡忡地开了口,脸色很是难看。 先前不管朱高煦做什么,蹇义都哪怕不能接受,也从未出言反对过。 一是明哲保身,二是朱高煦占着理。 这位武德皇帝推行的各项新政,出发点都是为了减轻百姓肩上的负担,可以说都是利国利民的仁政国策,所以蹇义不能去反对,也没法反对。 但是这一次,朱高煦却是错了,而且大错特错! 夏元吉同样叹了口气,神情很是凝重。 “陛下出发点是好的,可是他走的太急了,步子也太大了!” “宜之,可敢随我前去面圣,劝陛下收回成命?” 蹇义闻言一愣,随即释然地笑了笑。 “有何不敢?” “你真当老夫在乎这所谓的仕途?” 蹇义大笑道,直接表明了态度。 他蹇义真正在乎的是,一旦他与夏元吉都致仕了,这方朝堂上面将全都是武德皇帝的心腹近臣,再无人胆敢仗义执言规谏天子! 就比如说现在,明知道皇帝陛下犯了错,可是那些个朝臣却全都装作不知,一个个地默不作声作壁上观! 真等到皇帝陛下自食其果,他们才好跳出来,以此展开反击! 可这等恶果,却是要祸及天下士子学子啊! 他们的前程尽毁,此事又该何人承担? 所以,蹇义不能再退缩了,他要与夏元吉一起前去面圣,哪怕丢了身上这身官服,今日也要将武德皇帝给骂醒! 然而等二人赶到乾清宫外,请求面圣时,朱高煦却直接避而不见。 二人跪在地上良久,皇帝陛下却始终不肯相见。 最终万般无奈之下,夏元吉只能想出了最后的办法。 “为今之计,只有去找那位了!” “除了他以外,没人能够让陛下回心转意!” 夏元吉叹了口气,满脸愁容。 皇帝陛下避而不见,就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和决心。 但这一次,错的人可不是我们,而是您这位皇帝啊! 蹇义闻言一愣,下意识地追问道:“哪位?” “去了就知道了!” 夏元吉深深地看了一眼乾清宫,然后径直出宫直奔陈府而去。 此刻兵部尚书陈洽刚刚回府,因为他兄长陈济已经是弥留之际,时日无多了,所以陈洽只要一下朝,处理完了兵部事务后,就会立刻回到府中。 结果他前脚刚刚进门,后脚蹇义与夏元吉就赶了过来。 “叔远,老大人可还好?” 夏元吉主动开口询问道。 陈洽脸色微变,略显不悦。 “二位,家兄已是弥留,二位还是莫要前去惊扰了。” 他与蹇义夏元吉不熟,也谈不上什么交情。 更何况这二人一来,就直接询问陈济的病情,明显就是来者不善。 蹇义苦笑着解释道:“叔远,若是有的选择,我二人定不然前来惊扰老大人!” “但是陛下不肯见我们,一旦科举改制真那么改下去,那大明可就完了啊!” “叔远,请你以江山社稷为重,让我们见见老大人吧!”夏元吉一揖到底,言辞恳切。 蹇义见状也有样学样,一揖到底不肯起身。 见此情形,陈洽又气又怒,最后还是进去通传了。 片刻之后,陈济将蹇义夏元吉请入了房间。 得知了事情真相原委,陈济当即派陈洽入宫,请求皇帝陛下驾临陈府。 此刻朱高煦正在与解缙、王景二人商议科举改制的具体事宜,却骤然得知兵部尚书陈洽求见,也没有多想便将他唤了进来。 结果朱高煦万万没有想到,陈洽竟然带来了一个噩耗。 “陛下,家兄已入弥留之际,恳请陛下移步!” 此话一出,朱高煦豁然起身,什么都顾不上了。 “快,备马,立刻去陈府!” 半个时辰之后,朱高煦终于赶到了陈府。 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病房。 一股浓烈到刺鼻的汤药味传来,令朱高煦心情顿时沉重到了极点。 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骨瘦如柴的病人,形销骨立,面无人色,就连头发都了大半,浑身上下散发出浓浓的暮气。 这是陈济。 那个当年主持编纂新学教材的大明史学家! 也是那个以布衣身份,任正总裁,编纂《永乐大典》的两脚书橱! 昔年诏狱众才子,除了陈公甫遇害离世外,其余众人现在都飞黄腾达,青云直上了。 唯独只有陈济不愿入仕为官,一直赋闲在家潜心治学,终日端坐,手不释卷。 朱高煦也只能投桃报李,重用他弟弟陈洽,将其提拔为了兵部尚书。 “陛下……老臣……” 眼见朱高煦来了,陈济挣扎着想要起身,却是无力地撑起来,连话都说不太清楚了。 朱高煦见状急忙上前一把扶住了他,只觉得鼻梁有些发酸。 “陛下,您来了。” “老先生,朕来了,来得有些晚了。” 朱高煦紧握住陈洽那干枯的手,眼眶有些发红。 陈洽强行露出了一个笑容。 “陛下,科举……不能那么改!” 朱高煦闻言一怔,随即注意到了房间里面的蹇义夏元吉,眼中闪过一抹冷意。 “陛下可知……为何……要考……四书五经?” “因为那是……寒门弟子……唯一能……接触到的……知识!” “若……擅自改动……寒门子弟……再无……出头之日!” 此话一出,朱高煦如遭雷击。 科举为什么要考四书五经? 因为那是寒门弟子唯一能够接触到的知识! 儒学传承了千年之久,出了那么多的大儒硕儒,留下了那么多的圣贤书籍,还分裂出了大量的分支学说! 寒门子弟生活拮据,哪有钱去买那么多的圣贤书,哪有机会去认识结交那些大儒名士? 唯有四书五经,这流传最广的儒家典籍,是他们唯一能够接触到的知识! 换句话说,他朱高煦想要对科举改革,想要考新学内容,那就要先将新学教材编纂发行天下,要先将地方上面的官学书院建立起来,否则他这样做只会毁了科举,断了那些平民百姓的科举之路! “多谢老先生教诲!” “朕……知错了!” 朱高煦诚恳地道歉。 陈济听到这话,终于安心地闭上了眼睛,彻底撒手人寰。 “大兄!” “老先生!” “老大人!” 众人见状,无不神情悲痛。 朱高煦眼底划过了泪水,随后哽咽开了口。 “追封先生为太子太师,谥‘文贞’!” “传旨下去,辍朝三日,为先生哀!” 第845章 教育问题!增加教育拨款! 乾清宫,御书房。 朱高煦召见了朝堂公卿。 陈济之死,对他打击颇大,尤其是老先生最后那番嘱托。 历代朝廷,为什么要考四书五经,又为什么只考四书五经? 朱高煦原本还不能理解,甚至对此嗤之以鼻,果断命学部尚书解缙着手改革。 可是听了陈济那番话后,他才终于恍然大悟,险些惊出一身冷汗。 其实也很好理解,历代贤才干吏那么多,能臣英才无数,难道他们就看不出这科考的弊病吗? 可即便如此,这个弊病还是持续了这么久,自然有它存在的理由。 朝廷不是不想考实务考策论,不是不想筛选出真正的贤才干吏,而不是一些只知道苦读四书五经的书呆子! 但问题在于,这根本就做不到,或者说违背了科举的公平性! 实务具体怎么考,策论又如何出题,这都是摆在面前的问题。 这对于那些贫寒子弟而言,根本就是一个噩耗! 他们没有多余的钱财去购买其他书籍,只能买一些传播最广最为便宜的四书五经。 他们也没有任何臂助,可以了解天下大势,可以获悉朝堂政局! 在这个消息并不灵通的时代,贫寒子弟只能在家中拿着那些最廉价最普及的事实埋头苦读,这也是他们参加科考的底气所在,这也是他们改变自身命运的唯一机会! 而什么书籍最为廉价最为普遍? 只有四书五经,也只能是四书五经! 一旦他朱高煦直接将这内容给改了,那天下间的贫寒子弟,将再无出头之日! 整个大明朝堂,都将会沦为士绅缙绅的猎场! 他们多的是银子,去购买那些新学书籍! 他们多的是关系,去洞悉朝堂政局和天下大势! 原来,朱高煦当真错了,而且错得离谱! 怀揣着这些思绪,朱高煦看向了一众朝堂重臣。 “行了,都说说吧,这科举……怎么办?” 朱高煦叹了口气,主动开口服了软。 “先前是朕思虑不周,以致于出现了岔子。” “现如今各地官学和书院,都在传授新学讲解新学,过去了这么多年了,科考内容却一直以四书五经为主,确实有些不太妥当。” 群臣一听到这话,顿时惊为天人。 什么情况? 皇帝陛下这是主动认错了? 蹇义和夏元吉对视了一眼,尽皆看出了对方眼中的喜意。 真是不容易啊! 他们二人冒着被皇帝陛下严惩的风险,去求陈济老爷子出手,总算是把皇帝陛下给劝回来了。 “朕的要求只有一个,想办法改变这一现状,四书五经不能作为科考主要内容!” 朱高煦沉声开口道,直接道出了他的

相关推荐: 圈圈圈圈酱短篇合集二   修仙:从杂役到仙尊   云翻雨覆   屌丝的四次艳遇   如何逃脱乙女游戏   [快穿]那些女配们   捉鬼大师   大胆色小子   数风流人物   [综神话] 万人迷物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