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钓鱼执法”! “太祖爷是不是在钓鱼执法,其实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太祖爷一举废除了宰相制度,自此皇权彻底压倒了相权,再无人能够加以制衡!” 朱高煦没有再深究太祖朱元璋钓鱼执法一事,而是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但是,宰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而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也因为要同时承担起皇帝和宰相的指责!” “光是处理政务这一点,太祖爷就有些吃不消,几乎每天都要批阅两百件以上的公文,处理五百多件大小事情,所以天天四更天才能休息,天不亮又要上早朝……太祖爷是活活累死的啊!” 不得不承认,太祖朱元璋确实是一位伟大的帝王,一生爱民如子,而且励精图治,说是“工作狂人”也丝毫不为过! 只是朱高煦这话落到朱棣耳中,却充满了讽刺意味。 “你到底想说什么?” “难不成你还想恢复宰相制度?” “别说满朝文武同不同意,朕第一个就扒了你的皮!” 恢复宰相制度,开什么玩笑? 太祖爷好不容易借助了“胡逆案”,一举废除了宰相制度,让皇权彻底压倒相权,成为至高无上的存在! 他朱棣又不是傻子,岂会恢复宰相制度,让相权死灰复燃? “政务繁忙的问题,朕也曾经考虑过,所以设立了内阁制度!” “这些内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且不同于七部尚书,手里面没有什么实权,哪怕他们是天子近臣,也不会成长为擅权专政的祸国权臣!” “倒是你这个逆子,先前推行考成法,让内阁众人获得了制衡七部的权力!” “朕担心继续这样下去,内阁权柄会逐渐增加,直至有一天彻底凌驾于七部之上,到时候相权就会死灰复燃,重新在内阁里面诞生!” 朱棣也没有藏着掖着,说出了他的心里话。 他起初设立内阁,只是因为北伐的需要。 朱棣北伐自然会离开朝堂,但他毕竟是大明天子,很多政务都需要他这位皇帝亲自开口下令。 这一边要打仗,一边又要处理政务,朱棣自然烦不胜烦,所以这才组建了内阁,随同自己北伐出征,辅佐自己处理政务。 朱棣设立内阁的目的,只是将其作为一个辅佐机构,并且内阁众人官位品秩都不算高,也远远比不上那曾经独揽大权的宰相! “老二!” “你要记住!” “内阁不得掌握大权!” “一旦内阁地位凌驾于七部之上,那相权就会再次诞生于内阁之中!” “届时不但皇权会受到相权的掣肘限制,而且拥有相权的文臣缙绅,绝不是武官勋贵可以抗衡的!” 朱高煦闻言一怔,默默竖起了大拇指。 不愧是永乐皇帝啊,目光就是长远。 只是可惜后世子孙不肖,内阁最终还是成长为了那个庞然大物! 第652章 内阁与相权!当内阁三权合一! 内阁! 这个机构自设立后,便成为了大明王朝的标志! 永乐皇帝为了北伐专门设立的辅佐机构,却在大明中后期发展成为了一个庞然大物。 其实从永乐中期开始,内阁职权就开始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 而后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内阁权力空前暴涨,得益于三杨这三位贤相。 朱高煦深吸了一口气,陷入了沉思。 三杨辅政期间,文官缙绅逐渐压倒了勋贵武臣,开始掌握朝堂话语权。 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自此开始,内阁有了凌驾于六部之上的趋势。 到了成化、弘治之际,内阁在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集团代表。 直到嘉靖年间,朱厚熜这个“道士皇帝”一心修仙,通过内阁遥控朝政,给予了内阁至高无上的权柄。 诸如夏言、严嵩等内阁首辅,手中握有的权力丝毫不属于曾经的宰相,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幸运臣,然后就是开始权倾朝野、党同伐异那一套了,彻底葬送了大明王朝最后那点气数! 比如到嘉靖二十一年,臭名昭著的权臣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后,专擅朝政二十余年,内阁的权力已经完全与从前的宰相一样了。 当然,内阁权势发展到顶峰,还是因为那位的出现。 救世宰相,张居正! 经过嘉靖、隆庆的发展,万历早期成了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而他张居正也独揽大权、专政朝野,实际上已经接近于后世某国首相的地位了,比之宰相还要强出不少。 说到底,自从内阁设立之后,一旦有文官缙绅以朝堂九卿的身份进入内阁,那内阁权柄就一定会逐渐扩大增加。 尤其是主宰一部的六部尚书,他们进入内阁之后,地位远超寻常。 一来本身就贵为顶级文臣,二来进入内阁代表着成为皇帝的心腹近臣,这双重身份结合之下,地位自然更加尊崇特殊。 可内阁权柄日益增强,也就意味着文官缙绅权柄扩张! 毕竟朱棣设立的这个内阁,可是文官缙绅的顾问机构,跟勋贵武臣那些匹夫没有半毛钱关系! 也正是因为如此,到了大明中后期,勋贵武臣日益衰亡,连打个仗都得听从文官老爷们的指挥,恨不得跪在地上舔他们的靴子! 毫无疑问,这种制度自然畸形而可笑得。 所以朱高煦觉得,有必要趁现在内阁尚未开始抬头,一棒子将其打死! 而且朱棣之所以多次找自己麻烦,还不是因为政务实在是太多,让他这个大明皇帝烦不胜烦! 战争狂人朱棣可不是工作狂人朱元璋啊! 你让朱棣去北伐去打仗,他二话不说拉着军队就出去干仗了,不打个三五年肯定不乐意回来。 但你要是让他老老实实地坐在这皇宫里面,处理个三五年的政务,履行他做皇帝的职责,简直比杀了他还难受! 沉思了片刻,朱高煦给出了解决方案。 “爹,话是这么说!” “但是内阁只要存在,迟早就会有权柄大增的那一天!” 朱棣闻言怔然失色,下意识地追问道。 “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谁都有怠政的时候。” 朱高煦笑呵呵地看着朱棣,“比如说您老人家,是不是最近就很烦躁,皇帝兼职宰相后,需要处理的政务可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 “再者说了,您确实也老了,精力大不如从前,所以是不是也想着把政务交给内阁去处理?” “可内阁现在没有人啊,那就让朝堂公卿顶上,只要朝堂公卿进入了内阁,内阁权柄就会不断增长!” 朱棣脸色渐渐凝重了起来,以他的智慧不难理解,朱高煦这话里的深意。 不得不承认,这逆子洞察人心的本事,确实是当世一流。 朱棣最近的确十分烦躁,不乐意处理这些政务,大小破事一大堆,成天坐着批阅奏章还处理不完。 想他以前那是何等潇洒轻松,北伐打仗出去浪个三五年,巡视北平再出去浪个一两年,政务也全都是太子朱高炽处理好了,上报给他只需要盖章戳印就好了,简直不要太爽! 长久这么配合之下,朱棣都快忘记了处理国政才是皇帝的主业! 现在朱高煦做了太子,直接当甩手掌柜,给出了一些朝政大方向,然后就躲在东宫里面享清福了,政务全都落到了朱棣头上。 朱棣这哪里能够适应啊,无比怀念自家老大,也无比痛恨混账老二! 可皇帝毕竟是皇帝,现在大明百废俱兴,一片欣欣向荣之势力,朱棣也不得不耐着性子去处理政务,承担起自己作为大明天子的职责。 只是内阁这个问题,朱棣确实有过放权给他们的打算,但又害怕内阁日后会得到权柄,会重新凝聚出相权,所以有些犹豫不决,一直没有动作。 此刻听到朱高煦这番话后,朱棣脸上也有些挂不住了。 因为怠政就想放权,而且还被这逆子给看穿了,怎么说都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那你刚刚还说放权给文臣?” 朱棣瞪眼,气冲冲地开口道。 朱高煦不以为意,转而谈起了另外一个问题。 “其实皇权和相权的冲突,在于双方之间拥有的权力重复了!” “宰相不仅拥有议政权和行政权,还拥有决策权,问题就出在这决策权上面!”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自诩为天子,是王朝真正的主人,而王朝如何发展应该由他的主人决定,所以决策权应该在皇帝天子手中,而不应该在宰相手中,这就是皇权和相权冲突的根源所在!” “想必爹您也明白这一点,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如此进行了拆分对吧?” 朱棣点了点头,没有否认朱高煦的说法。 “那问题就来了,朝堂公卿本身拥有行政权,一旦进入内阁之后,那就又得到了议政权,倘若后世子孙不肖,出现怠政的昏君,决策权自然就会落到内阁手中,三权合一相权自然就会死灰复燃!” 朱棣听到这话,瞳孔猛地一缩。 他终于明白了这逆子的意思。 内阁存在,相权就必定会有死灰复燃的那一天! 毕竟,历朝历代都会出现昏君,朱棣自问他老朱家也不会例外。 而当昏君出现之时,就是相权诞生于内阁之机! 第653章 内阁改制!做好辅佐顾问机构! 朱棣脸色颇为凝重。 当他得知相权定会死灰复燃后,这位永乐皇帝心中就很是不安。 毕竟历朝历代出现的祸国权臣,简直不要太多,几乎都是宰相! 唐朝的李林甫、杨国忠,前宋的蔡京、秦桧,每一个都是专权误国、祸国殃民,搞得天怒人怨,葬送了王朝最后那点气数。 历史教训就在眼前,朱棣自然不愿意见到,大明日后也出现这样一个祸国殃民的权臣奸相! 而且相权本身就对皇权有着制约掣肘,朱棣更不愿见到他的子孙后人被权臣所欺辱,导致皇权旁落,大明江山落入外人手中! 那么,难不成要废掉内阁? “逆子,那你说该怎么办?难不成直接废掉内阁?” “废掉内阁?”朱高煦笑了,“爹您老人家舍得吗?” “现在有内阁辅佐,您老人家还成天叫苦叫累,真要是废掉了内阁,您还不得闹翻了天!” 听到这话,朱棣老脸一红,哼哼唧唧地不再开口。 这个逆子,真是一点面子都不给自己留啊! 混账至极! “其实内阁废与不废,问题都不大。” “关键问题在于,内阁处理政务的过程,存在一个先后问题!” “现在内阁处理政务的方式,应该是他们先看到奏章,议论之后把处理意见附在奏章上面,再交由您老人家定夺,对吧?” 朱棣点了点头,觉得有些纳闷。 这种处理方式有什么问题吗? 天下各州府县奏章何其多也,不先经由内阁筛选一番,他朱棣全都亲自上阵,连那些鸡毛蒜皮的腌臜事情都要亲自处理,那得处理到什么时候去,觉都不用睡了吧? 奏章经过筛选之后,有了内阁众人的处理意见,他这位皇帝只需要粗略地扫上一眼,确定没有什么问题,就可以直接按照内阁众人的意见签字盖章了,然后再将奏章转交给相应部门,让其去照章办事。 朱高煦看出了朱棣的茫然,“所以这就是问题啊!” “其一,内阁众人会不会有私心,其处理意见会不会因私废公?”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封奏章是弹劾内阁大学士的好友官员,爹你觉得这位内阁大学士会怎么做?” “扣下奏章不让您这位皇帝看到,内阁大学士当然不会这么做,他也没有这种权力,但是在处理意见上面稍微文过饰非一番,不着痕迹地为这名官员掩饰一下罪过,当爹您看到之后是不是就会存在先入为主的观念,这名官员好像也没犯什么大事儿嘛!” 朱棣闻言悚然一惊,脸色渐渐变得凝重了起来。 朱高煦举的这个例子通俗易懂,朱棣又岂会听不明白。 这个例子不是没有可能发生,甚至说曾经已经发生过,只是他朱棣没有注意到罢了! 先入为主的观念,肯定会影响皇帝的判断! 换而言之,内阁这是在动摇皇帝的决策权,或者说是在攫取决策权! 通过他们内阁的处理意见,从而影响到皇帝的决策,达到变相决策的目的! 当然,朱棣自问以他的英明神武,不会受到这些小手段的影响,可是后世子孙呢? 尤其是那些怠于政事的昏庸之君? 他们只怕看都不会看,直接签字盖章了! 那这样一来,内阁等同于变相掌控了决策权,又和宰相有什么区别? 嘶…… 可不让内阁筛选一番,那自己这个皇帝的工作量就太大了啊! 朱棣看向朱高煦,眼神中带着希冀。 “筛选一番确实可以,但问题在于,内阁众人不能看到奏章,或者说不能先于皇帝一步看到奏章!” “他们可以通过奏章的来源,排出一个优先级,将特殊紧要的奏章优先呈送皇帝,然后皇帝会小范围地召集他们商议,或者大范围地召集朝堂公卿议事,处理最重大的事件。” “得到了皇帝的意见和态度,就由内阁的那些专职写手草拟谕旨,被皇帝首肯后,再下发下去,在这样的政务处理流程中,重要事务的处理皇帝的想法几乎不受任何的制约,也不会受到任何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从而将决策权牢牢掌控在皇帝手中!” 朱棣闻言一怔,随即点了点头。 朱高煦提出的这个办法,确实是将内阁攫取决策权的可能降到了最低。 毕竟皇帝率先一步看到了那些军国大事的奏章,自己心中也多少会有相应的处理意见,再与内阁众人商议一番后,取长补短之下就可以行成最终的解决方案,从而推行下去! “其二,内阁的人员编织,其实没有固定的必要!” 朱高煦淡淡地开口,“毕竟只是一个辅佐机构和顾问机构,为什么非要规定其编制和人员呢?” “他们可以是朝堂公卿,也可以是翰林学士,只为服务于皇帝处理政务而存在,只依赖于皇帝的信任进入内阁,所以他们应该只存在一个值房,在皇帝的认可之下,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内阁,也随时可能因为特殊任务而离开内阁。” “如此一来,即使是首席内阁大学士,对其他内阁众人也没有明显的统辖权和约束力,所以内阁众人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团结的群体,凝聚出相权,从而来挑战皇权。” 朱棣猛地一拍案桌,颇为欣喜地起身。 “老二你这个法子确实不错!” “这样一来,不但大大提高了内阁的行政效率,而且大幅度降低了内阁攫取权柄的可能!” 没有固定编制人员,也就意味着内阁没有攫取权力的根基,他们也永远不可能凌驾于六部之上,从而凝聚出相权! 毕竟经过改制后的内阁,就恢复了其本质,只是一个皇帝的辅佐机构和顾问机构! 任何人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进入内阁,又什么时候离开内阁,自然不会再花心思在内阁上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内阁这是“返璞归真”了啊! “其三,内阁人员,不能只固定在文官缙绅里面,勋贵武臣同样可以进入内阁!” “比如辽东战局,比如西南战局,凡于军国大事相关的奏章,都需要文武重臣一起发表意见,而不是仅仅依靠文臣缙绅一家之言!” “朝堂之上需要文武制衡,内阁里面同样需要,这样才能彻底避免皇权旁落,相权重生!” “说白了,内阁就是一个小圈子,里面都是皇帝的心腹近臣,军国大事由他们统一意见之后,再下达各部寺监处理!”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面,可以达到互相掣肘制衡的局面,避免昏君使出昏招,避免权臣祸国殃民!” 第654章 儒臣的理想!相权的意义! 朱高煦说完, 永乐皇帝顿时陷入了沉思。 不得不承认,他这套内阁新制度,堪称大大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毕竟进入内阁的重臣,全都是因为皇帝的信任器重,这才得以进入内阁这个小圈子。 换句话说,内阁里面的人,全都是皇帝的心腹近臣。 而且因为人员不定没有编制的原因,内阁众人也不会被有心人整合在一起,凝聚出相权,从而挑战皇权。 不过问题在于,这个逆子提及了昏君一事,内阁可以制衡掣肘昏君,这怎么可能呢? 即便朱棣不愿去细想,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老朱家的子孙后人,少不了会出现昏庸之君,这是历代王朝都无法避免的事情! 王朝盛极必衰,而国力衰微之际,就是昏君迭出之时。 那老二这个逆子,如何去限制那些昏君呢? “逆子,你方才提到了掣肘限制?” 朱高煦点了点头,没有藏着掖着。 “爹,也不怕你不高兴,我老朱家日后肯定少不了一些昏君闇君!” 何止是一些啊! 大明王朝的昏君闇君那可是出了名的多! “大明战神”,“叫门天子”,“瓦剌留学生”,正统皇帝朱祁镇! “姐弟恋天子”,“西厂创始人”,成化皇帝朱见深。 “朱寿大将军”,“兼职镇国公”,“民妇爱好者”,正德皇帝朱厚照。 “道士皇帝”,“修仙天子”,“绝不上朝第一人”,嘉靖皇帝朱厚熜。 这之后还有“宅男皇帝”朱翊钧,“短命皇帝”朱常洛,“木匠皇帝”朱由校,“亡国劳模”朱由检。 每一位那可都是鼎鼎大名的奇葩皇帝,每一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爱好,因此饱受世人诟病! 朱高煦对内阁改制,实际上就是按照满清军机处的模式,这样大大加强了皇帝的权力,也彻底杜绝了内阁出现相权的可能。 但也正因为如此,日后一旦出现这些不成器的不孝子弟,那对大明王朝而言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所以,朱高煦觉得有必要给这些不肖子孙套上一层枷锁! 即便他们再昏庸无能,群臣也有办法加以制衡,不至于让大明王朝就这么轰然崩塌了。 “爹,您做了这么久的皇帝,在您看来,那些文臣缙绅为什么要当官?” 为什么要当官? 朱棣闻言一怔,并没有吭声。 与其多说多错,平白让这逆子教育自己,还不如静静地听着。 “如金忠、蹇义、夏元吉等纯臣良臣,他们入朝为官,自然是有着自己的追求和抱负!” “儒家讲究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入朝为官一开始也不是为了贪腐受贿,毕竟谁年轻的时候没有热血没有梦想,都想着能够登堂入室执掌中枢,治国平天下,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造福天下百姓!” 他这个说法,朱棣并没有反驳 诚然,自洪武朝到永乐朝,大明王朝出现了不少贪官污吏。 但是这些贪官污吏也不是生下来就是贪官污吏,他们之中有很多都是真正入朝为官后,迫于生计迫于环境,所以自甘堕落选择同流合污。 而且还有很多纯臣良臣,如金忠、蹇义、夏元吉等人,始终坚守为官初心,一心一意地为国为民,在实践自己政治理想的道路上面越走越远,也为大明朝廷为天下百姓做出了很多贡献。 比如户部尚书夏元吉,朱棣一直念着他的功绩。 如果不是这个小算盘,艰苦支撑着永乐初期的大明财政,大明王朝只怕早就分崩离析轰然崩塌了。 朱棣作为始作俑者,哪里不知道永乐初期朝廷财政是何等艰难,说是举步维艰也丝毫不为过。 但他朱棣为了文治武功,为了证明自己这个天子的合法性,只能不断压榨手下人的能力。 朱棣至今都还记得,为了筹措钱粮,夏元吉不知道多少个日日夜夜都说不好觉,待在户部值房里面冥思苦想思考解决办法,第二天就顶着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找自己大吵大闹,试图削减一下各项新政的用度。 偏偏他朱棣还不能松口,也不敢松口! 永乐新政,是洗清建文旧朝影响、稳固永乐统治的根基,所以任何一项新政都必须按时进行,不能停下也不能废除! 那段日子,是真的艰难啊! 朱棣和夏元吉吵了无数次,也商量了无数次,好在最后都熬过来了! 如夏元吉这等良臣纯臣,一心为国为民,谁能从他身上挑出什么过错呢? 大明有此等无双国士,实乃大明之幸! “那么,文臣儒臣最期待的治政模式是什么呢?” “皇帝垂拱而治,天下交由儒臣打理,作为天子只需要签字盖章就好了!” 不等朱棣开口,朱高煦直接给出了答案。 “换句话说,前宋那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运转模式,就是儒臣心目中最理想的模式!” “这不可能!”朱棣
相关推荐:
(兄弟战争同人)梦境
氪金大佬和菜鸡欧神
离婚后孕检,她肚子里有四胞胎
鉴昭行
突然暧昧到太后
穿书后有人要杀我(np)
差生(H)
【黑篮同人NPH】愿你相伴
【刀剑乱舞】审神计画
大胆色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