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训,什么劳民伤财,以致于朱棣都信了! 直到现在,听了老二这通分析,朱棣这才恍然大悟,那些天杀的狗东西,压根就不是真的为了朝廷为了百姓,而是为了保护他们自己的利益! 真是岂有此理! “所以啊,我老朱家最大的敌人,其实从来都不是那些宗室藩王,更不是底层老百姓!” “而是这些占据了天下大部分田地,对上窃取朝廷利益、对下压榨百姓的士绅缙绅!” 第627章 文武制衡!扶持勋贵的打算! 老朱家的敌人,是士绅缙绅! 这一点朱棣并不感到意外,毕竟他是永乐皇帝,曾多次清晰地感受到士绅缙绅对皇权的掣肘! 比如那句老二经常念叨的俗语——皇权不下乡! 大明天子乃是大明大明江山的主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朱棣起初听到这句话还会嗤之以鼻,可慢慢地他却是多了一分清晰的认知。 道理很简单,朝廷的政令只能下发到各地道州府县,而从未抵达过县城以下的乡野! 这是为什么? 因为乡野就是田地,而田地的真正主人,不是他朱棣这位永乐皇帝,而是那些盘踞乡野掌控田地的士绅缙绅! 举一个比较悲哀的例子,上次老二推行一条鞭法,利用新学子弟重新清丈江南田地。 最后江南清丈出来的田地数量,与原先朝廷黄册里记录的数量大相径庭,差了一大截! 换句话说,他朱棣这位大明天子,大明江山的主人,竟然连自己拥有多少田地都不清楚! 更遑论按照田地数量去征收赋税了? 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也正是那一刻,朱棣坚定了推行一条鞭法的决心! 而现在朱高煦更加直白地告诉了朱棣,老朱家一直以来的真正敌人,就是这些掌控地方田地的士绅缙绅! 朱棣对此虽然感到愤怒,但他只能憋屈地接受。 朱高煦见他没有出言反驳,于是接着往下说道:“那么对抗士绅缙绅,爹你觉得仅凭皇室就足够了吗?” “不可能!”朱棣沉吟了片刻,果断摇了摇头。 别说仅凭皇室,就算加上老朱家的所有宗室藩王,想要对抗士绅缙绅,都不可能! 天下官员何其多也,天下士绅何其多也!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王朝需要士绅缙绅为官任职,而天子也需要臣子牧民,这根本就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的确不可能!” “自前宋开始,地方上就有许多‘士大夫’阶层,他们拥有着大量的田地田产,掌控底层百姓的生死与舆论大权,而前宋皇室都是一些软骨头,竟选择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最终结果就是士大夫愈发肆无忌惮,朝政愈发混乱国势愈发衰微,最终大好河山落入蒙古人手中。” “而蒙古人比起前宋就要聪明得多,他们直接采用包税制,只要这些地方士大夫按时给他们金银财宝,他们压根就不管底层百姓的死活,这就让士大夫更加疯狂地兼并田地,更加肆无忌惮地压榨百姓,最终引得天怒人怨,一朝国祚不足百年!” “可那些士大夫呢?王朝更迭与他们毫无关系,他们摇身一变就成了我大明的臣子,而且分布各地乡野无所不在,大明立国初期他们才是田地真正的主人!” “这些士绅缙绅勾结地方官府,垄断地方田地,控制地方人口,掌握舆论导向,甚至上下勾结通过科举控制地方人才来源,从而形成一个个地学阀豪族,也就是所谓的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 “而随着他们族内有人登堂入室,进入朝堂平步青云,这些学阀豪族还会更进一步,继续兼并田地掌控地方,仅是那江南一个豪族就兼并了万亩良田,现在朝堂之上这些衮衮诸公,哪家名下没有个良田千亩?” 朱棣脸色大变,狠狠握紧了拳头。 起初他听老二讲士绅兼并田地一事,就已经引起了重视。 不过朱棣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因为他还忙着北伐,忙着解决北虏之患! 直到现在朱高煦清晰地将数据摆在他面前,朱棣这才知道自己当初错的有多离谱! 他本以为北虏之患才是大明王朝最大的隐患,足以覆灭大明山河。 可是内部的士绅隐患,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继续让他们如此兼并田地,大明王朝要不了多久就会轰然崩塌! 朱棣至今都还记得,老二那个“分蛋糕”理论,他只是没有想到情况已经如此严重! “老二,你觉得我们该怎么做?” 朱棣满脸希冀地看着朱高煦,一时间他也没有更好的主意。 朱高煦眼神发冷,对士绅他一直都采取打压政策。 “这些士绅缙绅不但掌控了地方田地,还通过科举垄断了朝廷人才来源,这就造成士绅与缙绅本身就是一体的,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根除!” “当年太祖爷登基之后,对这些士绅缙绅极力打压,一方面清丈天下田地,严厉打击官员上下勾结贪腐受贿;另一方面太祖爷开始扶持新的阶级,试图与士绅缙绅对抗……” “你说的是……勋贵集团?” 朱棣眼中豁然一亮,道出了答案。 当年大明定鼎山河后,太祖爷敕封了一大批功臣勋贵。 “没错,就是开国勋贵。” “可是太祖爷后来发现,他这个方法并不能行。” 朱高煦叹了口气。 “相比于知书达理的士绅缙绅,这些开国勋贵掌握了大量的田地与权柄,甚至掌控了朝堂话语权之后,他们做得更加肆无忌惮,不管是兼并田地还是欺压百姓,这批气焰嚣张的开国勋贵都更加恶劣严重!” “太祖爷也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他开始打压开国勋贵,尤其是在懿文太子朱标暴毙之后,太祖爷开始对朝堂进行了一场血腥清洗,而士绅缙绅就成了皇室最好的帮手,二者一同对抗掌握了朝堂话语权的开国勋贵。” “最后结果大家都知道,开国勋贵败了,除了少数聪明人,被太祖爷杀了个干净,可紧接着就是建文即位称帝,这才秀才皇帝打造了一个秀才朝廷!” “因为开国勋贵的消亡,士绅缙绅掌握了绝对的朝堂话语权,也正式开始崛起,直到……” 朱高煦没有吭声,而是看向了朱棣。 “直到朕起兵靖难,将朱允炆的秀才朝廷杀了个血流成河,这个平衡才重新恢复对吗?” 朱棣重重地吐出了一口浊气,他明白了这就是帝王的制衡之道。 不管是重文轻武,还是重武轻文,对朝廷而言都不是一件好事。 唯有双方互相制衡,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但现在靖难勋贵势力不俗,足以抵抗士绅缙绅。” “那只是现在!”朱高煦摇了摇头,“百年之后,勋贵武臣将会彻底失势,士绅缙绅则会彻底崛起,甚至会成长为不亚于前宋的士大夫存在,与帝共治天下!” “这不可能!”朱棣脸色大变,下意识地低喝道。 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这本身就是一个畸形的王朝! 无人制衡那些士绅缙绅,他们将会成为大明山河的真正主人! 这绝不会是朱棣愿意见到的! “为什么不可能?” “大明不会再有一次靖难之役,也不会再有短时间内出现大批勋贵武臣的机会,而现在大明外无强敌战事既定,用不到百姓这些勋贵武臣就会慢慢凋零衰微!” “可是士绅缙绅呢?每三年一次的科举,将会源源不断地给他们提供新鲜血液,他们有的是时间慢慢等待,等一个类似建文的‘明君贤主’出现!” “哪怕现在靖难勋贵气焰嚣张可以强压士绅缙绅一头,可也仅仅只是在永乐朝罢了,一方后继无人,一方有着科举,文武终将失衡,而朝堂话语权也终将落入士绅缙绅手中!” 朱棣闻言一怔,哪怕他有心反驳,却说不出话。 因为朱高煦说的都是事实,三年一次的科举,就保证士绅缙绅会取得最终胜利! “所以你当年罢免了科举,现在又让朱勇徐钦去辽东,这是准备扶持勋贵?” 第628章 帝室与勋贵本就一体! 朱棣深深地看着朱高煦。 他再一次震撼于这逆子谋定而后动的本事! 当年朱高煦监国理政,创设学部任命解缙为学部尚书,引得杨荣、胡俨等一众缙绅朝臣拼死反抗,甚至不惜借用科举舞弊一事,试图将学部拉下马来。 最终结果就是,胡俨杨荣等人偷鸡不成蚀把米,反倒被监国汉王爷抓住了把柄,一举清洗了整个朝堂,甚至将翰林院一众翰林尽数流放,还罢免了三年一次的科举大考! 直到现在,朝廷都还没有恢复科举。 朱棣也曾找过朱高煦,因为他快顶不住士绅的压力了,想要恢复科举。 可这逆子坚决反对,始终不肯松口。 原本朱棣还以为,朱高煦是在为新学推广争取时间。 毕竟新学根基太过薄弱,哪怕这些年来学部在解缙的率领之下游走各地州府全力推行科举,可毕竟程朱盛行足有百年,想要短时间内将其取而代之,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果举行科举大考,掺杂进新学内容,那些考生学子大概率是考不出什么好成绩的。 与其如此,还不如索性罢免科举,再给新学子弟一点时间。 对此朱棣也无可奈何,选择尊重朱高煦的意见。 直到现在,朱棣这才陡然发现,这逆子罢免科举还有深意! “爹啊,科举迟早会恢复,但不是现在。” “新学根基薄弱,想要将程朱取而代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朱棣点了点头,不过也提出了意见。 “蹇义找过朕很多次了,朝廷缺乏人才。” “你这混账又流放罢免了那么多官员,再不举行科举大考,你让蹇义从哪儿找人补上空缺的官位?” “仅靠检举制和国子监这两个来源远远不够,再不举行科举大考,朝廷只怕会出现人才断层了。” 朱高煦也明白这一点,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他也只能松口。 毕竟自新学问世至今,已经过去了六七年之久,那些新学子弟总归得有一点成才的吧? “那就考呗,朝廷迁都北京后,就可以恢复科举大考。” “不过科考内容得改改了,必须以新学为主,如此天下学子才会明白朝廷的深意,也可以帮助新学推广。” 对此朱棣倒是没有拒绝,他同样看那些程朱缙绅不爽,更何况现在得知皇室的最大敌人其实就是士绅阶层,那自然更要对其极力打压了。 从程朱到新学,虽然只是换汤不换药,迟早这些新学士绅也会走上兼并田地的老路。 但是这个革故鼎新的过程,却足以令士绅阶层元气大伤,朝廷也可趁机推行一条鞭法,将那些被士绅缙绅兼并的田地重新夺回来! 科举每三年一次举行,朝廷实则也只是暂停了两轮而已。 不过这六七年的时间却很是珍贵,不仅是对新学子弟来说,更是对武官勋臣而言! 朱棣现在也明白了,想要皇权不旁落,想要文武制衡,扶持勋贵武臣势在必行! 功勋武将们早晚都会老去死去,而将门犬子的概率远大于将门虎子。 名将都是战场上杀出来的,而不是在公侯伯府上娇生惯养出来的。 比如朱勇徐钦这等纨绔子弟,你指望他们将来对抗文臣缙绅,那还不如指望自己。 而反观士绅文官们,掌控知识占有田地,上下勾结形成学阀,注定会将知识一代代传承,底蕴越积越厚! 再有科举制度源源不断地为文臣缙绅提供新鲜血液进入朝堂,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文臣缙绅永远不会衰亡! 从此以往下去,不管是开国勋贵也好,还是靖难勋贵也罢,最终都会渐渐腐化衰亡,朝堂话语权也会落入文臣缙绅手中,导致文武失衡,皇权旁落! 而一旦朝堂话语权落入文臣缙绅手中,自己那些后人又能依仗谁去制衡这些士大夫? 勋贵成了混吃等死的废物! 宗室藩王尽皆外放镇守一方! 难不成大明皇帝要走上刘汉的老路,倚靠外戚宦官制衡朝堂? 可刘汉的前车之鉴就摆在眼前,外戚宦官本就是一条取死之道! 说到底,真正能够制衡文臣缙绅的,唯有勋贵武臣! “你打算怎么做?” “朕想不通辽东和勋贵之间有什么联系!” 这逆子很明显让勋贵将重心放到辽东上面,可是朱棣却想不明白,辽东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 那地方虽然朝廷号召百姓迁徙过去拓荒,更有勋贵子弟前去经营,可这么多年了过去了,效果也不怎么样。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辽东乃是苦寒之地,气候恶劣根本不适合老百姓耕种。 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难题,不管朝廷往里面投入多少人力物力也是白费! 朱高煦笑了笑,反问了朱棣一个问题。 “海上巨利牵动人心,爹应该清楚吧?” 朱棣脸色微变,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要知道郑和这几次下西洋,带回来的巨利全都进了他的口袋。 朱棣哪能不知道海上贸易的巨大利润! “如果爹愿意分出一部分利润,带着武官勋贵一起发财,将他们同帝室永远捆绑到一起,那勋贵武臣永远都不会有衰亡的那一天!” 此话一出,朱棣变了脸色,眯着眼睛看向朱高煦。 利用海洋贸易,将勋贵武臣与帝室捆绑在一起,以此扶持勋贵武臣! 这个策略不能说不行,但毕竟有着一定的风险! “万一那些勋贵武臣生出了不该有的心思呢?” 这是朱棣最忌惮的地方。 书生造反,十年不成! 可勋贵武臣不一样,他们本身就出身将门,而且掌控兵权。 要是再分给他们足够的财富,谁都不敢保证这些武夫丘八会不会生出不该有的心思! “爹你多虑了!” “如果论起忠心,武官勋贵反倒比文臣缙绅更值得信任!” “毕竟他们都是追随我老朱家打天下的人,为我老朱家卖过命的人,这大明不只是我老朱家的大明,也是他们的大明,帝室与勋贵本就是一体!” “只要给足他们利润,勋贵武臣只会成为与国同休的存在,而不会生出造反的心思!” “再说了,也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上这条大船,成国公府、魏国公府、英国公府、黔国公府……非顶级国公不可得!” “朝廷也可对他们进行限制,国公必须出镇一方,子女留在京师为质,杰出子弟放入海军培养,为大明踏上海洋强国之路立下功勋!” 朱棣越听越心惊,越听越动容。 这个逆子,果真谋划好了一切啊! “那辽东……” “辽东未曾得到开发,多得是参天古木,可以作为勋贵的基本盘,让他们自己建造船厂打造船只,然后就可以随水师出海远航经商贸易了!” “至于利润分成,把握一个度就行了,多了会让他们生出不该有的心思,少了又会让他们心生嫌隙,爹您就自己看着办吧!” “你小子……”朱棣叹了口气,最后还是点了点头。 因为这是谋国之言,只会对大明有利对朝廷有利,朱棣没有拒绝的理由。 其实朱高煦没有告诉朱棣一件事情,或者说没有必要告诉他。 把辽东作为那些勋贵将种的基本盘,女真这些蛮夷杂碎想要崛起,做梦去吧! 第629章 国公入京!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北平新都! 朱棣看着眼前这座如梦如幻的水晶宫,久久都说不出话。 不只是他,满朝文武见到这水晶宫,此刻也是震撼莫名。 他们早就听说,太子朱高煦还是汉王的时候,就在北平搞风搞雨,大力发展什么工商业,还用琉璃为皇帝陛下打造了一座水晶宫。 起初群臣都不相信,或者说没有相信的理由。 琉璃一向价值不菲,他朱高煦即便再财大气粗,也不可能用琉璃打造出一座宫殿吧? 偏偏人家还真就做到了! 美轮美奂的水晶宫就摆在眼前,在阳光照耀之下,散发出七彩光芒,犹如神迹一般! 朱棣下意识地张开了手,忍不住放声大笑。 这才是他朱棣梦寐以求的宫殿啊! 这才配得上他永乐皇帝的身份! 几乎不用多想,下一次万国朝会时,朱棣仿佛已经见到了那些蛮夷惊掉下巴对自己跪地膜拜的场景! 倒是夏元吉好似发现了什么,悄无声息地来到了朱高煦身边。 “敢问太子殿下,是否掌握了琉璃制作工艺?” 朱高煦诧异地看了夏元吉一眼,没有搭理他。 这老货还真是精明,转眼就想到了琉璃工艺。 不过朱高煦并不打算交给朝廷,没有这个必要。 交给朝廷,不过是让朝廷多了一个圈钱的门路,圈的还是大明百姓的钱。 与其如此,还不如保证琉璃的稀缺,让水师运出去圈外邦蛮夷的钱,再用外外邦蛮夷的钱发展大明,何乐而不为呢? “老下头,别想了,不会给你的!” “这琉璃是拿出去卖的,不是给朝廷吸大明百姓血的!” 听到这话,夏元吉浑身剧震。 虽然有些失望,但是能够理解。 “太子殿下大义,臣明白了。” 要是户部当真掌握了琉璃生产工艺,最好的结果无非是在大明境内圈了一大波钱,可这之后琉璃价格就会暴跌,反倒会引起大明市场动荡不安,没有任何意义。 毕竟物以稀为贵! 夏元吉现在也总算明白,为何朱高煦会一直把这琉璃给捂着了。 抵达新都之后,朱棣举行了一场盛大朝会,确认北京与南京各部寺监主官人员名单,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纰漏。 随后各部寺监就开始了紧张的忙碌,他们初来北平新都,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反倒是朱高煦这个太子爷没什么忙活的事情,等一众国公入京之后,就立马召见了他们。 文渊阁。 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黔国公沐晟等一众顶级国公皆在此处,忐忑不安地等着太子朱高煦到来。 这里面最忐忑的二人,莫过于张辅与沐晟。 毕竟他们先前为了响应汉王号召,故意暂停了中南战事,颇有几分拥兵自重的嫌疑。 如果此事被皇帝陛下给记恨上,他们二人只怕会因此身死族灭! 朱高煦匆匆走了进来,一众勋贵纷纷起身行礼,随后在朱高煦授意下各自落座。 “诸位不用紧张!” “说起来你们或者你们父祖都是为我老朱家卖过命的,大明定鼎山河也有一部分你们的功劳。” “而你们中有不少与我老朱家互相联姻,也算是自家人了,所以不必担心什么。” 听到太子爷这话,一众国公爷都是面露喜色。 勋贵武臣也有自己的圈子,太子爷让朱勇徐钦去辽东的消息,一众勋贵都知道了,所以他们才会感到忐忑不安。 毕竟不管怎么看,太子爷这种做法,大有让勋贵武臣全力开拓辽东的意思。 可辽东那是个苦寒之地,根本种不出粮食,也就意味着没有任何收益,傻子才会愿意去辽东拓荒啊! 不过老朱家还能记得他们父祖的功绩,这就足够了。 简在帝心嘛! 顿了顿,朱高煦直接说出了目的。 “今儿个把你们召到一起,是有一件大好事!” “如今我大明四夷皆已臣服,而郑和宝船也准备再次起航!” “此次郑和宝船准备远航西洋,以商队贸易为主,会带上琉璃、丝绸、茶叶等中原特产,换取海外诸国的奇珍异宝,想必利润肯定巨大!” “念在诸位父辈对我大明的卓著功绩,此次皇上准备给你们一个机会,自行出资打造船队准备货物,随郑和宝船一同出海贸易,郑和水师会保护各家船队的安全,利润皇上只要三成,剩下的就是你们的收益!” 此话一出,文渊阁内顿时就沸腾了。 皇帝陛下这是要带着大家一起发财啊! 郑和水师的战斗力纵横整个海域难逢敌手,在场之人对此心知肚明。 也就是只要他们能够组建一支船队随同郑和出海,那就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而且这可是跟着皇帝陛下做生意,不会有任何风险! 除此之外,一众国公爷更加看重皇帝陛下的态度! 几乎不用多想,他们就明白这是皇上在释放善意,有意扶持他们。 否则人家直接向以前那样,让郑和船队自个儿出海,所有收益全部归归皇室所有,他们连跟着喝口汤的机会都没有! 这才是真正让一众国公爷高兴的地方! 简在帝心啊! 看着他们欢欣鼓舞的模样,朱高煦再次给出了一个好消息。 “你们各家都是大明的顶级勋贵,也有各自的圈子,此次出海可以给你们各家三个名额,但必须是勋贵武臣,你们明白我的意思吧?” 扶持勋贵! 皇上这是要大力扶持勋贵! 张辅沐晟等人对视了一眼,尽皆看出了对方眼中的喜色。 原本他们还以为,随着北疆战事结束,大明四夷宾服,他们这些武官勋贵恐有兔死狗烹之忧! 可是皇帝陛下非但没有这样做,反而要大力扶持勋贵,这简直就是天大
相关推荐:
醉情计(第二、三卷)
鉴昭行
小白杨
屌丝的四次艳遇
盛爱小萝莉
小师弟可太不是人了
镇痛
快穿之炮灰的开挂人生
突然暧昧到太后
离婚后孕检,她肚子里有四胞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