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 只见道路正中央,两道长长的铁条,从遵化铁冶厂内一直延伸到了矿山深处。 “汉王殿下,这是什么?”杨士奇盯着这东西,隐隐觉得它很不简单。 毕竟是被誉为“南洋相国”的男人,杨士奇当然不会认为这是遵化铁冶厂的铁多得没地方用而埋在地上,肯定是有其他的用途,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那么问题来了,眼前这些放在地上被摩得锃亮的铁条,究竟有什么用处? 海寿太监抢先一步,颇为骄傲地开口道:“诸位大人,这是我遵化铁厂根据汉王殿下的建议,特意打造的铁轨道!” “铁鬼道?什么东西?” 众人一脸懵逼,看向了汉王朱高煦。 后者满脸不耐烦,显然没这个心思普及一下常识。 “诸位大人,其实这东西,最早是用在冶炼厂之内,很早就出现了。” “铁厂内冶炼出来的铁锭实在太重,即便是在厂区内,从炉子里出来之后,冷却成形,然后运到仓库,最后转运到各个兵器作坊以及其它的一些作坊之间的时候,也是极不方便,需要极多的人力。” “所以便有匠人想出了这个法子,他们铸造了这种铁轨,铺投在厂区之内,然后又造出一些有凹槽的铁轮子车,这种铁轮子,刚好便能镶嵌在轨道之上。” “这样,一车沉重的铁锭,只需要一两个人,便能推着在厂区内移动,极大的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冶炼效率。” 海寿太监耐心的解释,听得众人连连点头。 果然,匠人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这矿车铁轨道,还是生产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来的。 如果换做他们这些官员,待在京师里面养尊处优,绝对永远都想不出来这样的巧门。 不过,既然是在铁厂内,为何又要铺到铁厂外呢? 不等杨士奇发问,海寿太监就贴心解释道:“早在两年之前,汉王殿下就偶然间跟咱家提及此事,可以尝试着将铁轨铺设在铁厂四方,尤其是矿山、城市驿路等……” “事实证明,汉王殿下果真英明至极,前期投入了不少成本,但后期带来的收益堪称巨大!” “先前没有这铁轨的时候,光是将选出来的矿石拖到矿区,以前大都靠畜力、人力艰难拖运。” “然而这三年来遵化铁冶厂飞速发展,人手也因此渐渐不足,那就只能想其他的法子。” “咱家力排众议,决定采纳汉王殿下的建议,大力建设铁轨道,先用铁轨道把铁厂与矿山连起来!” “铁轨道建成之后,的确解决了大问题,几匹马便能拖动十数截矿车,其效率,远高于过去,也让我们遵化铁冶厂解决了燃眉之急。” 海寿太监一边耐心解释,一边还不忘拍一下汉王殿下的马屁。 不过太监就是太监,说话就是好听。 众人听完这些个道理,眼睛顿时一亮,尤其是杨士奇。 好东西啊! 这可真是好东西啊! 南洋七国也有不少的矿山矿产,到时候完全可以效仿一下遵化铁冶厂,提高一下生产效率。 朱高煦却是看着议论纷纷的众人,发出了一句灵魂质问。 “如果说,这种铁轨道取代了先前的驿道,或者在驿道之上铺设这种铁轨道,你们觉得可能吗?” 众人:“???” 啥? 驿道? 铁轨道? 怎么可能? 那得投入多少…… “为什么不可能?!” 杨士奇满脸骇然,难以置信地看着朱高煦。 对啊,为什么不可能? 遵化铁冶厂已经实现了,接下来朝廷只要将这铺设铁轨道的技术推广到天下各大铁冶厂即可,以这些铁冶厂为基点开始铺设一条条铁轨道,连接一个个村镇一个个城市,最后……用铁轨道取代驿道! 要知道,铁轨道带来的,是效率,是时间! 如果真能将铁轨道铺设至整个天下,那大明会是何等模样? 汉王殿下,真乃神人也! 正当这个时候,远处传来“咣当咣当”的声音。 众人抬眼看向声音传来的方向,只见从远方奔来数匹大马。 在大马的身后,拖着十数截矿车,每辆矿车内,都满载着矿石,转眼之间,便从远方到了众人的跟前。 看着一截截从自己面前经过的矿车,杨士奇更是确认了自己的猜想。 大马拖着的是矿车,矿车里面装的是矿石。 那日后可不可以变成马车,马车里面坐着人,装着货? 为什么不可能?! 朱高煦走到他身旁,豪气滔天地笑道。 “哈士奇,你看到了吗?” “这样的大明,你还舍得走吗?” 第516章 四轮马车!小发明大进步! 舍得走吗? 这个问题,杨士奇不知道。 因为此刻他已经被眼前这座马车给震惊到了。 山脚下映入眼帘的,赫然正是汉王爷的座驾,一辆豪华尊贵的四轮马车! 是的,四轮马车,这也是杨士奇感到纳闷的地方。 马车一直都是两轮的啊,别说大明朝了,历朝历代也见不到四个轮的。 这又是个什么好东西? 众人一愣,纷纷围着四轮马车打量了起来。 “王爷,这车为何是四轮的?” “汉王殿下,四轮马车有何优点吗?” 朱高煦瞧见众人这副没见识的模样,忍不住长叹了口气。 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发明出无数领先世界的技术,甚至四大发明冠绝全球,却唯独没能做出一辆四轮马车! 这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令人难以置信。 然而事实就是如此,中国古代的马车用于战斗之中,而且马对华夏子民而言一直都是奢侈品,所以马车除了用于战车和王公贵族外,广大平民一般用不起,自然也就没了创作热情。 中国一直都是两轮马车,而从来没有出现像欧洲那种在大街小巷穿梭的四轮马车。 而实际上四轮马车在载重和舒适度方面都完爆两轮马车,英国女王出门也是坐的四轮皇家马车。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一直都是两轮马车,而没有出现四轮马车呢? 因为华夏子民不需要,王公贵族不需要,平民百姓更加不需要。 平民百姓需要吗? 不需要。 华夏农民最为低贱,吃苦耐劳,奴性强,劳动力极便宜。 王公贵族需要吗? 更不需要。 达官显贵往往以“几抬大轿”做为权力等级的标志,比如皇帝十六抬,高官八抬,小官四抬,平民二抬,等等。 即便是名垂青史的救世宰相张居正,都坐一种三十二抬大轿,比皇帝大轿还多一倍,简直相当于后世的豪华版房车,有办公室、卧室、卫生间,吃喝拉撒睡都能在里面解决。 总而言之,华夏子民对四轮马车的需求不高,自然也就没有了这方面的创作热情。 其实华夏也出现过四轮车,但这种四轮车只是简单地将四个轮子安装在一个固定的车架上,因此根本无法转向。 这样的四轮马车虽然看起来有四个轮子,但却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就算有四十个轮子也白搭,不过只是个架子罢了。 不过四轮马车的问题,在穷奢极欲的汉王朱高煦眼中,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 眼前这辆以红色为主色调的仿欧式皇室马车,是将前两个轮子装在一个车架上,后两个轮子装在另一个车架上,后面的车架架在前面个车架上由一根立轴连接,便完美的解决了四轮车的转向问题。 当然,这辆马车整体要大很多,可以理解为那辆黄金马车的加长加大版。 历朝历代,都讲究五行之说,大明也不例外。 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元朝崇尚金德,因此大明朝崇尚火德,以火克金,火就是红色,所以大明朝就以红色为正色。 故这辆马车的主体颜色就是以红色为主,上面的颜色、装饰以及雕刻的东西都是在皇家制造局的顶尖匠师指导下打造出来的,其制完全符合汉王殿下天潢贵胄的尊贵身份。 至于布局,则是采用朱高煦后世印象中的欧洲皇室马车的分割方式,在皇室马车中,马车整体分为后车厢和前驾驶。 打造一辆好的四轮马车,不仅仅要有华丽的外观、优雅的流线以及良种马匹的配备,更需要车身上的精致妆点,这些对皇家制造局而言都是小菜一碟,对汉王爷而言更是不值一提。 汉王殿下的原则,就是什么顶级上什么! 老子打了一辈子的仗,难道还不能享受享受吗? “行了,马车很宽大,都坐得下,上去感受感受?” 朱高煦也不废话,招呼着王景、杨士奇、海寿太监上了黄金马车。 三人一踏上马车,双眼更是瞪得滚圆。 外面镶嵌有黄金也就罢了,窗户都他娘地是琉璃做的,而且马车内部极其宽大奢华,就差把“穷奢极欲”这四个字写在汉王朱高煦脸上了! 杨士奇神情复杂地坐在真皮沙发上面,没好气地慨叹道:“汉王爷,您这未免太过穷奢极欲了吧?” 朱高煦一愣,有些发蒙。 不至于吧? 说破大天就是一辆马车而已,两轮和四轮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唯一的难点在于转向。 两轮车只有一个轴,只要两轮转速不同就能顺利转过来,而四轮车有两个轴,如果把这两个轴都固定在车体上,成为一个整体,就限制了它的转向,解决这个技术即可。 朱高煦把它做出来也只是贪图它坐起来更舒服一些,毕竟两轮马车实在是太颠簸了些,坐轿子吧不但慢悠悠的,而且太过浪费人力,所以朱高煦一向不喜。 “行了哈士奇,少在那里阴阳怪气!” “聂兴,走吧,去铁厂!” 随着汉王爷一声令下,黄金马车在四匹健马的拉动之下,缓缓地开动起来。 这一幕,就好像是汉王爷正在推动这个世界的步伐一样! 几乎没有太大的晃动,杨士奇感觉到马车开始动了起来,忍不住透过一侧的水晶窗朝着外面望去。 这尼玛地,真平稳啊,而且速度极快! 不过眨眼功夫,众人就到了遵化铁冶厂的门口! 这马车,速度比之轿子更快,而且比之轿子更加平稳。 “汉王殿下,这四轮马车……为何能够做到如此平稳?” 杨士奇一眼就看出了问题关键所在,下意识地追问道。 朱高煦倒也没有藏着掖着,直接道明了原因。 “其实就是一个减震装置,源自燧发枪上弹簧技术,现在已经可以制造简陋的弹簧钢板了,就是代价太大,不过你丫是别想了,除非你把本王哄开心了,送你一辆!” 杨士奇:“???” 啥? 你大爷啊? 你清高,你了不起,你把我杨某人当成…… 不过这四轮马车真是平稳好使,更加贴合自己等人的身份啊! “汉王殿下方才可是说了,送臣一辆,不知何时……” 朱高煦:“???” 第517章 工厂模式!成熟的铁轨工艺! 遵化铁冶厂,是一座不夜城。 即便已是到了深夜,但整个铁冶厂还是灯火通明。 “王爷,诸位大人,铁厂并不因为入夜便停下他们的工作。” 海寿太监领着众人一边巡视铁冶厂,一边耐心地解释道。 只见那些个高炉仍然在不眠不休的工作着,将一炉炉通红的铁汁从高炉里导引出来,流进一个个模子里成型,然后等待其冷却之后,工人快速上前将其装车,运往铁冶厂仓库。 虽然还是早春,但厂区内依然是热气逼人。 所有的工人匠人,都只穿了一条短裤,赤着胳膊,热火朝天地忙碌着。 瞧见这一幕,杨士奇觉得颇为好奇,忍不住开了口。 “海寿公公,现在已经入夜了,怎么还让匠人们劳作?这不是在压榨盘剥他们吗?” 说实话,杨士奇很不理解。 世人皆知汉王朱高煦重视匠人,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天下匠人的卑贱地位。 既然如此,海寿太监明明知道汉王爷来巡视了,怎么还敢如此堂而皇之地盘剥工匠? “杨大人可能不知,遵化铁冶厂实行两班倒工制。” 海寿太监笑眯眯地介绍道,“这是汉王殿下的建议,两班倒就是分为白班和夜班,每两个月轮换一次。” “轮换之前,高炉会检修一次,检修期间,工人们便会将班倒过来,以前上白班的,接下来两个月便开始上夜班了。” 众人:“???” 啥? 两班倒? 白班和夜班? 我尼玛啊,你可真是朱扒皮啊! 众人看向朱高煦的眼神都变了,神情变得古怪了起来。 这什么劳什子“两班倒”制度,明显就是为了提高铁冶厂的钢铁武备产量,所以才会如此日夜不停地运转生产。 但是,这样做,匠人们吃得消吗? “原来如此,难怪遵化铁冶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原来竟是这样做的!” 杨士奇点了点头,又笑问道:“不过这样做,会不会让工人太累?” “不会。”海寿太监十分确定地摇了摇头。 “每一班工人工作六个时辰,休息的时间也能达到六个时辰,其实工人们都恨不得天天自己上夜班呢,因为夜班的工钱会高一点,也就是夜班补贴,反倒是调动了工人们上夜班的激情……” 朱高煦在一旁一言不发,静静地听着。 六个时辰,就是十二个小时。 两班倒轮换,保证铁冶厂的超高产量。 上夜班还有夜班补贴,在这个时代,可真是不容易的事情。 这已经有些后世工厂的味道了啊! “哈士奇,你明白了吗?” 杨士奇:“???” 嗯? 什么? 我明白个什么? 这位南洋相国大人愣在了原地,明显被汉王爷给问蒙了。 “遵化铁冶厂并没有增加多少人,也没增加多少工钱成本,只是在管理之上下了些功夫,便让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就是工厂运作模式。” “南洋同样可以建设一座座厂坊,比如加工粮食的工厂、纺织布匹的作坊等等,关键问题在于,南洋七国那些土著居民不是好吃懒做吗?你只要把激励制度放在他们眼前,还怕他们不肯劳作吗?” 听到这话,杨士奇眼睛顿时一亮,明白了朱高煦的意思。 汉族子民吃苦耐劳,南洋土著好吃懒做,这是他亲眼所见。 但好吃懒做,也有一定的程度。 说白了,这些土著也是贪婪的,只是没有看到利益罢了。 只要把明晃晃的银子粮食摆在他们面前,还怕他们不肯劳作吗? 遵化铁冶厂的这种管理制度,的确值得借鉴学习。 “殿下高见,士奇明白了。” 回不去归回不去,但南洋七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成了杨士奇的根基与倚仗。 在朝堂之上为官,同样需要臂助。 南洋七国建设发展得越好,他杨士奇在朝堂之上的地位也就越稳固! 更何况朝廷可是有着制度,南洋七国杰出学子同样可以入中央朝廷为官,那些人可都称得上是他杨士奇的门生故旧! 换句话说,不管杨士奇此次回京述职后,还能否回到南洋,他与南洋七国的命运都紧紧绑在了一起。 “走吧,去看看铁轨锻造厂!” 朱高煦对铁轨恋恋不忘,或者说他寄予厚望! 毕竟是铁轨啊! 这他娘地,铁轨都出现了,火车还会远吗? 杨士奇等人闻言,也是兴致勃勃地点了点头。 他们可是没有忘记,汉王殿下提出的那个宏伟构想。 这是铁轨锻造车间,巨大的车间四周并没有墙壁,只是头顶之上有一个顶蓬,由一根根石柱支撑。 朱高煦一行人站在一边,看着通红的铁汁从导流糟中流出,注入一根长长的模具之内。 数十个工人站在热气逼人的模具之旁,看着通红的铁汁在模具之内流动,不时挥动手里的工具,在模具之内或搅拌、或抚平,确保铁汁尽快成型。 工人们神情很是紧张,一是因为自身安全,二则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 要是成型的轨道之内有太多的气孔,这段铁轨便算是毁了,因为这样的不合格产品,装上使用之后,用不了多久,便会断裂。 毕竟铁轨锻造之初,就是为了承载矿石钢铁这等重物,所以磨损很是严重。 一旦轨道出现了太大磨损,那就必须要进行更换,因此质量有问题的铁轨,根本就不能投入使用。 模具弟的使用,看得杨士奇等人一头雾水。 他们没有想到,这小小的模具,竟然承受得住火红铁汁的炙烤! “王爷,诸位大人,这两种铁轨,一种用在直道之上,另一种用在弯道之上。” “当然,这种轨道车需要很大的转弯半径,转弯太急就会道致重心不稳,容易翻车。” 海寿太监指着那些已经成型的铁轨道,含笑介绍道:“这轨道头里的两个孔,便是用来连接两段轨道的,其实现在最麻烦的就在这里,接头之处,非常容易松动。” “一旦松动,就会造成极大的隐患,现在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将轨道装好之后,将接头之处封死,再需要更换的时候,在切割开,虽然麻烦一些,但为了安全,也只能如此了……” “刚开始这东西制造起来很是麻烦,幸而经由王爷的提点,铁冶厂才用磨具做出了第一批轨道,有了经验之后,剩下的事情就简单多了,如今铁冶厂锻造铁轨道的工艺已经十分成熟了。” 说实话,太监办事就是放心。 人不但能把事情给你办好,而且说话还好听。 朱高煦看着这些铁轨道,神情有些恍惚。 大明,是时候成立一个铁道局了啊! 第518章 水泥路与铁轨道!交通的意义! 两年。 朱高煦用了两年。 让北直隶的各大主要城市之间的驿道变成了水泥路。 随之而来地,就是北直隶商业呈现出了井喷式的爆炸发展。 北平商业圈、天津商业圈、保定商业圈、开封商业圈…… 一个个商业圈因为水泥路而贯通,真正做到了货通有无,汇通一方! 但,汉王殿下仍然觉得不太满意。 毕竟,这还只是北直隶,不是整个大明天下! 要是用这铁轨道勾连南北,那大明将会是何等模样? “海寿,这铁轨道可以加大生产,日后总会走到这一步的。” “到时候,铁轨道就会成为大明帝国的一根根血管,所有的物资、粮食、武器都可以通过这一根根血管,以一种无法想象的速度输送到帝国各地!” “诸位想过没有,这对我大明而言,将会是何等重要?” 众人:“!!!” 铁轨道! 铺设全国! 以铁轨道运输! 那大明将会是何等繁华富庶? 别的不提,单是这运输速度,就令人心驰神往! 比如,地方出现了灾情,以往朝廷赈灾济民自有一套流程。 先是地方官员上报户部,户部再请旨皇帝派遣专人前去灾区核实灾情,之后才回京上奏朝廷,由皇帝与九卿大员商议赈灾措施,最后才开始赈灾…… 别的不说,这一套繁琐复杂的流程走下来,不知多少灾民已经无辜丧命了。 但如果有了这铁轨道,哪怕是按照这套复杂繁琐的赈灾流程办事,朝廷也可以节约大量时间! 而时间,就意味着生命,就意味着朝廷可以多救一些灾民! 再比如,皇上上次御驾亲征挥师北伐,号称亲率大军五十万,实则真正的战兵不过十万而已。 然而为了给这十万大军提供粮草辎重,朝廷为此征调了陕西、甘肃等省民夫青壮不下五十万! 仅仅只是为了向前线输送粮草! 仅仅只是为了支撑十万大军打赢这场战役! 而这五十万民夫青壮至少要输送一两年,而且在输送粮草的途中,也会有不少损耗,吃喝住行都要算在里面的话,那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加之战争一旦开始,没个几年时间结束不了,这些民夫青壮大多都是家中的顶梁柱,他们一旦被征调,那就会耽误农时,导致粮食减产…… 战争,打得就是钱粮! 但是,如果有铁轨道呢? 十万大军前脚出塞,不过一月粮草辎重便可全数抵达! 不再需要五十万民夫青壮! 也不再需要一两年的运输时间! 这一来一去之间,就意味着朝廷节省下海量钱粮! 再比如,蒙古蛮夷常年寇边扰境,为了生存每年岁秋水草肥美部落强盛的时候,都会南下劫掠打草谷,准备部落过冬的物资。 但是人家也不是傻子,大明北疆边境防线狭长,总会有防守疏漏的地方。 攻陷一地杀入长城,这种事情也不是没有发生过,而朝廷收到消息后即便立刻调集邻近兵力前去绞杀,时间也只怕过去了一两个月。 等大军赶到的时候,别说绞杀蛮夷了,人家早就劫掠祸害了当地百姓,带着钱粮女人躲回草原了! 但是,如果有铁轨道呢? 马车不只可以输送粮食辎重,还可以运输战兵将士! 一旦出现蛮夷寇边,大明战兵可以迅速抵达战场御敌,护国卫民! 总而言之,这铁轨道如果真能铺设至全国,那意义真的太重要了! 海寿太监琢磨了片刻,硬着头皮开口道:“王爷,您说的那个……可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啊!” 可不浩大吗? 甚至可以
相关推荐:
差生(H)
误打误撞(校园1v1H)
甜疯!禁欲总裁日日撩我夜夜梦我
【黑篮同人NPH】愿你相伴
天下男修皆炉鼎
穿书后有人要杀我(np)
[综漫] 受肉成功后成为了禅院家主
一本正经的羞羞小脑洞
云翻雨覆
郝叔和他的女人-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