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则是请求皇上敕封南洋七国。 第一件事情乃是重中之重,但很有可能不能办成。 第二件事情就简单多了,毕竟这是朝廷诸王外放的国策。 一旦朝廷敕封了东海五国与南洋六国,那么大势就成了! 打开海禁,允许百姓子民出海贸易,这就是大明朝未来的大势! 东海五国与南洋六国可是朝廷的宗亲藩属国,有着这么一层渊源存在,一众藩属国与中央朝廷之间的联系,只会比以往更加频繁紧密! 而且,中央朝廷对待这些宗亲藩属国的态度,表面上会稍微宽松,但是暗地里只会比之以往更加严苛。 毕竟,这些可都是大明朝的宗亲藩王! 大势当前,即便是皇帝陛下,也不得不考虑朝野民议! 更何况南洋七国远比东海五国更加重要,更能给中央朝廷带来收益与利益! 所以,只要自己代表南洋七国,顺应大势请求皇上废除海禁国策,再携踏平南洋七国之大功,足以凭借这些功绩步入内阁,执掌大明中枢,实践自己的才学抱负! 杨士奇深吸了一口气,在礼部尚书王景的带领下,亦步亦趋地走向皇帝行在之处。 南洋相国大人,即将与永乐皇帝陛下,进行一场事关大明国运的谈话! “王大人,汉王殿下究竟在北平捣鼓什么?” “杨大人这话真是问到老夫了,说实话,老夫的确不知。” 王景苦笑着摇了摇头,随即又低声吐出了一句话。 “不过据北平传闻,汉王殿下正在推行新商税,成果很是喜人!” 杨士奇:“!!!” 商税! 原来如此! 那么废除海禁一事…… 背后定然有那位汉王殿下的身影! 新商税一旦成形,随着海禁国策废除,那大明将会迎来一个商业巅峰盛世! 第506章 简在帝心!开发南洋的难题! 一处阁楼。 永乐皇帝已经等候多时了。 南洋七国,远比东海五国重要得多。 毕竟南洋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一旦开发成了,那就是一座天然粮仓! 粮食,是大明如今最稀缺的物资! 金银财宝的什么都好说,唯独这大明的粮食产量一直提不上去。 民以食为天,老百姓要是填不饱肚子,那可就对朝廷不再敬畏,甚至是充满了怨言。 元末乱世的前车之鉴就摆在眼前,老朱家正是饿得活不下去了,这才会起兵造反,从而夺得了天下! 朱棣自问文治武功比不过太祖高皇帝,当然目前而言真的比不过。 但是如果能够将南洋打造成大明的天然粮仓,那他朱棣就有希望成为超越太祖高皇帝的千古一帝! 所以,朱棣有些心急,匆匆赶来了刘家港,只为第一时间从杨士奇口中了解南洋的情况。 金忠与蹇义正坐在朱棣身旁,神情同样颇为严肃。 他们自然看出了皇帝陛下的焦急,也知道皇上对南洋那边情况的忧心。 今日这场会面,极有可能决定大明朝的国运! 接下来大明百年兴亡 很快小鼻涕匆匆走了进来,轻声道:“陛下,人到了。” “快宣!” 永乐皇帝顿时坐直了身体,神情也变得肃然。 不一会儿,杨士奇走了进来。 然而众人在看到杨士奇之后,却瞬间都愣住了。 他们原以为,此刻该见到的应该是位春风得意的翰林官,就如那凯旋而归的将军一般,意气风发,指点江山。 可看眼前的杨士奇,却是脸色发黑,人也消瘦,这哪里还有以往杨大学士的意气风发。 仿佛整个人完全是面目全非了,蹇义与金忠等人也震撼了,面上的笑容,也逐渐消失。 永乐皇帝也打量着杨士奇,眉头微微皱起,他记忆的深处,杨士奇本来该是个皮肤白皙,举止文雅之人,地位崇高受人尊敬的翰林学士。 可是现在,不过才短短三年时间,他怎就变成了这副模样? 永乐皇帝心中一荡,不由感慨道:“赶紧赐坐。” 小鼻涕立即命人搬来了锦墩,请杨士奇坐下。 杨士奇先是恭敬一礼,这才欠身坐在锦凳前半截上面。 “陛下,臣有本奏,事关南洋要务!” 朱棣闻言顿时抖擞精神,心情复杂地看着杨士奇。 这个杨士奇,在见到朕之后,没有抱怨,也没有开口说自己有多辛劳。 第一件想到的事,便是有南洋要务上奏。 “爱卿有话直说,朕今日有的是时间,与爱卿长谈!” 杨士奇听到这话心中一动,随即立马道出了此次回京的目的。 “陛下,臣请求陛下效仿东海五国制度,册封南洋七国,以卫宗藩、屏宗室!” 这是第一件事情,也是相对而言比较轻松的事情。 “南洋七国原先的王室已经押送回京,这是宗室诸王自行挑选的藩国,还请陛下过目。” 杨士奇递出了一份名单,转呈给了朱棣。 永乐皇帝只是轻飘飘地扫了一眼,便将名单递给了礼部尚书王景。 “这是早该做的事情,因为南洋偏远,才拖到了现在。” “礼部准备敕封事宜,派遣专员特使前往南洋敕封七王。” 常言道“唯名与器不可假人”,名不正则言不顺。 南洋七王现在占据着七国疆土,却是没有得到大明朝廷的册封,所以显得有些名不正言不顺,这样极其不利于他们在藩属国的统治。 王景应声领命,将名单接入手中,此事列为礼部头等大事。 朱棣对于此事不太关注,只要七国国王都是大明宗亲藩王,那就行了,至于谁在谁地,倒是对中央朝廷而言,没有什么影响。 “爱卿,朕想知道,南洋的水稻是否一年三熟?” 朱棣神色肃然,满脸希冀地看着杨士奇。 后者同样脸色一正,直接点了点头。 “是的,陛下!” “南洋水稻可一年三熟!” 听到杨士奇的这句话,众人都是神情一震,面露欣喜之色。 南洋水稻一年三熟,这个消息最先出自汉王朱高煦口中。 基于当时的局势,很多人都不相信,甚至是不敢相信。 毕竟汉王朱高煦这样说,很有可能只是为了给征伐南洋寻找一个理由与借口罢了! 这世上怎么可能有如此天然粮仓?! 然而,这句话从杨士奇嘴巴里面说出来,意义却是完全不一样了! 杨士奇乃是南洋七国的相国大人,一言一行代表着南洋七国的利益,至少目前而言是如此。 所以,这位南洋相国大人,是决计不会信口雌黄,随口胡诌的。 这就意味着,南洋水稻可以一年三熟,这竟然是真的! 粮食! 密密麻麻的粮食! 无穷无尽的粮食! 朱棣惊喜万分,激动地起身来回踱步。 大明现在最缺什么? 缺粮食! 老二那个反骨逆子,不知道在北直隶搞什么东西。 这两年来北直隶劳力青壮大部分都被他征用,粮食产量大幅度减少,都快不能满足北直隶百姓的粮食供应了,更别提向朝廷缴纳税粮了。 这样搞下去,朱棣也有些撑不住了。 他很是想亲自去一趟北平,把老二这个反骨逆子吊起来打一顿! 但基于对这混账东西的信任,朱棣还是强撑着给他兜底,直到现在都没有过问北平那边的事情。 不过这样一直下去也不行啊,至少需要寻到一个粮食进项,填补北直隶这个巨大的窟窿! 好在,关键时刻,南洋七国站了出来! 开发! 一定要开发! 将南洋七国打造成大明的天然粮仓! 然而正当众人为此欣喜不已的时候,杨士奇却又给众人泼了一盆冷水。 “陛下,诸位大人,现在最麻烦的问题在于,南洋土著百姓出了名的好吃懒做。” “明明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却是惰于耕种,只求吃饱饭即可。” “臣等推行了很多激励政策,却是丝毫不见效果。” 此话一出,众人眉头紧锁。 “陛下,臣请废除海禁国策,允许大汉子民出海旅居!” 第507章 大势所趋!大明自今日起开海! 阁楼内。 鸦雀无声。 众人神情凝重。 因为杨士奇的突然发声,海禁问题已经摆在了眼前。 大明粮食产量太低,已经成为制约大明发展的关键问题。 现如今伴随着朝廷推行各项新政,整个大明百废俱兴,焕发了完全不一样的蓬勃生机。 然而同样是因为新政的推行,朝廷也填补了大量的钱粮,尤其是诸王外放之国策。 大明宗亲藩王尽数外放就藩,手握六卫三万战兵前往异域征战沙场,为大明开疆拓土。 这项由汉王朱高煦提出的大明国策,时至今日已经取得了辉煌卓著的战绩。 东海五国,南洋七国,中南六国…… 除了中南六国因环境地利问题征伐难度较大外,东海五国与南洋七国均已经成为大明王朝的疆土! 泱泱大明,版图之盛,从未有过! 而且兵部已经收到捷报,大明王师已踏平中南三国,吞并剩余小国联邦指日可待! 然而也正是因为如此,朝廷为各路大军提供的粮草辎重,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还是东海、南洋、中南各路大军先后出征,朝廷只是为他们提供前期粮草的情况之下,就几乎已经快要掏空了国库! 换句话说,要是国库钱粮充足,如今整个大陆的东方,只会存在一个伟大的国度,一个真正的天朝上国! 所以,朝廷现在对钱粮的重视,已经到了一个快病态的地步。 只要钱粮到位,一切都不是问题。 国家大事,钱粮二字! 但是,想要将南洋打造成天然粮仓,就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 那就是南洋土著居民太懒了。 好吃懒做,吃不了苦。 有事没事就往树荫下面一躺,舒舒服服地晒太阳…… 这样的劳力别说与大明子民相比,连最近臭名昭著的倭奴都比不上! 指望调动这些劳力开发南洋,朱棣自问这辈子都没有什么希望,成功将南洋打造成粮仓了。 思来想去,还是那个问题,必须废除海禁国策,迁徙大明百姓进入南洋,开发利用这块宝地! 所以,开海势在必行! 但是有一个问题,很严重的问题。 海禁国策可是太祖高皇帝钦定,自己这个永乐皇帝要是直接下令废除海禁,那无异于是违背了太祖祖训。 朱棣并不愿意这么做,毕竟他当初夺位称帝的时候,可是打着奉太祖遗诏奉天靖难的名义。 也就是说,他朱棣为了给自己即位称帝寻到一个大义名分,蒙上了这么一块遮羞布! 永乐皇帝的法统不是来自建文皇帝,而是来自洪武皇帝,大明太祖朱元璋! 海禁国策与其他不一样,这是太祖高皇帝十分重视的国策,终洪武一朝都在严格推行,甚至到了“片板不得出海”的恐怖地步! 而海禁一策也早已深入人心,上至达官显贵,下到平民百姓,都对这海禁国策习惯了。 如果突然间废除海禁,允许大明子民出海贸易旅居,那势必会引发国内动荡,天下不安! 一时间,朱棣有些拿不定主意,不知该如何是好。 杨士奇看出了皇帝陛下的迟疑,直接跪倒了地上,从怀中取出了一物。 “陛下,这是南洋七国宗王的联名上书,请求朝廷废除海禁,请求大明开海!” “这上面不只有七位大王的签名,更有南洋上万子民的手印,他们同样希望能够真正成为大明王朝的百姓子民,为此而感到骄傲自豪!” 闻听此言,朱棣神情豁然动容,急忙命人将万民书取了过来。 上面的签名与手印清晰可见,一个个都承载着期盼与希望。 诚然,只有大明开海,南洋土著百姓才有机会进入大明,一睹天朝上国的盛世风采。 值得一提的是,这南洋七国乃是大明的宗亲藩国,同样隶属于大明王朝! 他们国内的百姓子民,自然也就是大明王朝的百姓子民。 他朱棣这位永乐皇帝,可是他们的君父! 看着眼前这份万民书,朱棣心情很是复杂。 兵部尚书金忠作为永乐皇帝的心腹重臣,此刻也明白皇帝陛下的心思。 但废除海禁,大明开海,这是大势所趋,更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所以金忠轻轻咳嗽了两声,出言道:“陛下,老臣记得洪武年间,高皇帝之所以执行海禁国策,乃是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 “然如今东海五国尽为大明宗亲藩属国,再无海盗倭寇滋扰之患,废除海禁允许百姓出海,与海外藩国友好往来,以全亲亲之谊,这是因时制宜之举……” 老金头毕竟是永乐皇帝的左膀右臂,转眼间就为皇帝陛下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开海借口。 诚然,海禁国策是太祖高皇帝定的,这没得说。 但是太祖高皇帝定这么个政策,是因为江浙一带的百姓,甚至当时居住在泉州一带的外国商团曾经协助过张士诚、方国珍等人与高皇帝争夺天下,使高皇帝对海上贸易产生了恐惧。 再加上一些元末逐鹿中原失败的军阀势力都选择远遁海外,倭国的倭寇海盗又时常滋扰沿海地区,高皇帝这才确立了海禁政策。 可是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了啊! 元末远遁海外的军阀势力,早就不知道漂流到哪个岛上做山大王了。 而最令大明沿海百姓深恶痛绝的倭寇浪人,前不久也被大明水师给清洗了个干干净净,甚至直接打到了他们的老巢,硬生生地将倭国给变成了宁国! 没有了倭寇海匪的袭扰,也没有了军阀势力的觊觎,大明朝廷为什么不能开海? “因时制宜”这四个字,最是令人寻味。 吏部尚书蹇义同样开了口,沉声道:“陛下,若不开海,只怕东海五国与南洋七国将会与朝廷离心离德,反倒是得不偿失!” 蹇义这话意思就很直白了。 你把人家赶到海外去就藩,结果还不开海通商,那这些宗室亲王岂不是一个个心怀怨愤? 这一旦处理不好,埋下一个心怀不满的种子,只会给日后留下致命的隐患! 户部尚书夏元吉早就坐不住了,急声道:“皇上,废除海禁还是大势所趋,于国于民而言都是一件好事!” “朝廷可在各港口设立税关,以此限制民间私人的走私贸易,此外南洋七国也可进行开发,早一步进入正轨,朝廷的压力也就会小上一些。” 听到这话,朱棣深深地看了夏元吉一眼。 如果自己没记错的话,老二那个反骨逆子,此刻正在北平捣鼓什么新商税! 在港口设立税关,向往来船只船队收取税款,这同样是商税的一种。 果然啊,这废除海禁一事,背后果真有那个逆子的身影! “罢了,朕不是一个糊涂虫。” “户部准备一下吧,尽量降低此事可能引起的动荡。” 此话一出,众人大喜,纷纷跪倒了地上。 杨士奇激动得面色涨红,一颗心终于落到了肚子里。 自即日起,大明开海! 第508章 太平盛世!只不过是个笑话罢了! 北平。 城门口。 杨士奇面露惊容。 自那日皇帝陛下决意开海后,他反倒是闲了下来。 毕竟废除海禁国策,允许民间百姓子民出海贸易,这是一件足以影响大明国运的天大事情,不是皇帝陛下轻飘飘一句话就可以瞬间改变的。 接下来整个大明朝廷都会进入一个忙碌期,为即将开海做足准备。 比如,制定出新的私人海外贸易政策,哪些东西可以任由百姓子民运出海外经商,而哪些东西则是违禁品,严禁任何人私自带出海。 再者,东海与南洋一应港口舶司都需要出台新的政策,并且派遣专人专户管理。 总而言之,皇帝陛下一张嘴,下面朝臣跑断腿。 海禁国策虽然已经废除,但想要成功落实推行下去,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做准备工作。 而杨士奇如今依旧挂着个旧港布政使的名头,在中央朝廷并无官职,所以一时间反倒是得了空闲。 至于“南洋相国”之名,那不过是赵王等宗室亲王的尊称罢了,如今身在大明更是无人胆敢提及。 毕竟,在整个大明天下,相国、宰相之词,都是禁忌! 故而闲来无事之下,杨士奇就动身赶来了北平。 他心心念念的那位汉王殿下,不知过得可好? 然而一路行来,杨士奇却是大为惊奇。 从应天帝都到北平新都,这一路上走走停停,杨士奇也对大明朝如今的现状有了深刻的了解。 哪有什么太平盛世,除了凤阳、开封等这些重大城市外,一般城镇都是流民遍地,百姓子民面有菜色,大部分面黄肌瘦,一看就是营养不良。 尤其是这些百姓子民看到身穿官服的自己,竟然下意识地露出了畏惧惊恐的神色,别说上前搭话了,连多看一眼的勇气都没有。 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杨士奇一行人。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明百姓对朝廷官员,就只剩下了害怕与恐惧! 这样的朝廷,还有什么脸面敢自称“太平盛世”? 杨士奇此行,不单只有他一人,还有礼部尚书王景。 王景这三年来,一直忙着游走天下各地州府,弘扬推广新学新政,迄今为止新学已经卓有成效。 此次王景前去北平,也是为了向汉王殿下请教一下新学的事情。 现如今新学以陆学、科学与公羊学三派为主,南直隶各大州府官学里面都设置有相应学科内容教授子弟,以往程朱理学一家独大的局面荡然无存。 毕竟是礼部与学部联合出手展开行动,加上顾喷子的都察院从旁全力辅佐,即便有不少程朱缙绅试图阻拦,在暗中搞一些小动作,那也是螳臂当车自取灭亡罢了。 两位尚书大人与三位侍郎大人,身份地位摆在那里,地方官员除了布政使能够与之掰掰手腕之外,还有谁挡得住他们? 然而能够做到一地布政使这个位置上的人,都是主宰一地百姓民生福祉的人杰人尖,他们或多或少地都知道一些旁人不知道的东西。 比如,皇帝陛下的态度! 是,新学是汉王朱高煦捣鼓出来的,也是这恶贼一力推行的。 但是,那是在汉王监国理政的时候! 陛下已经还朝,却没有及时“拨乱反正”,这就已经表达出了陛下的态度! 解缙解公豹还做着他的学部尚书,王骥还做着他的学部侍郎,大力推广弘扬新学! 甚至都察院以权谋私,严打阻碍新学推广的士绅缙绅,这些皇帝陛下都看在眼里,但他却是什么都没有做! 还需要说明什么吗? 捣鼓出新学之人,的确是汉王朱高煦! 但真正想将新学推广至天下的人,却是永乐皇帝朱棣! 知道这么一个隐秘,各地布政使别说阻碍新学了,要不是他们顾及自己的脸面,当真恨不得调转马头对付那些个程朱缙绅! 种种原因之下,新学推广其实比较顺利,除了少数头铁的缙绅外敢于阻挠罢了。 不过新学推广工作进行到了这一步,接下来的推广事宜,王景还需要向汉王殿下请教一二。 “王大人,这一路行来,所见所闻真是令老夫……” 杨士奇轻叹了一声,面露惭愧之色,后半句话硬生生地给咽了回去。 王景听到他这话之后,倒是神色如常。 毕竟三年奔波游走于各地州府,王景对此早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更何况,相比于只看到表象的杨士奇,王景更是深知造成这般现象的本质。 “杨大人可知,大明百姓生活为何如此困苦?” 听到这话,杨士奇一怔,下意识地摇了摇头。 他在南洋奔波了三年,骤然间回来见到大明百姓日子过成这副模样,还真没有想过原因是什么。 王景叹了口气,神色顿时一正。,吐出了一句骇人听闻的话! “因为士绅!” 杨士奇:“???” 士绅? 怎么会是士绅? 真要算起来,你我二人可也是士绅啊! 士绅士绅,说白了就是身怀功名的读书人,以及步入仕途的官员缙绅! 这些地方百姓日子过得如此困苦艰难,怎么会是因为地方士绅? 士绅不是承担着教化救助当地百姓的职责吗? 怎么会是这样? 杨士奇满脸茫然不解,下意识地看向了王景。 后者苦涩一笑,回想起汉王殿下教育自己时的模样,与眼前的杨士奇如出一辙。 “士绅通过朝廷赐予的功名,大肆兼并田地侵占庄园,将地方百姓的命脉根基握在了手里,你说老百姓能不听他们的吗?能不怕他们的吗?” “他们兼并侵占了大量田地庄园,依靠读书人的功名特权,要么不缴税,要么与地方官员勾结拖欠税粮,从而大大减少了朝廷的税收。” “百姓无地可种无粮可食,对朝廷怨恨不满;朝廷税收不足无力赈灾,对百姓增加税收……最终好处全都落到了士绅手中,他们一边歌舞升平一边饮酒作乐,笑看天下风云。” “呵,这就是汉王殿下甚至皇帝陛下,为何要弘扬新学的真正原因!” 杨士奇:“!!!” 士绅! 兼并田地! 拖欠税粮! 汉王殿下,当真对士绅动手了! 第509章 盛世雏形!汉王殿下带来的震撼!
相关推荐:
盛爱小萝莉
一本正经的羞羞小脑洞
【快穿】嫖文执行者_御书屋
学霸和学霸的日常
总统(H)
捉鬼大师
(兄弟战争同人)梦境
烈驹[重生]
圈圈圈圈酱短篇合集二
清冷美人手拿白月光剧本[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