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起来,唯有匠籍之人才算匠人!” 朱高煦:“???” 你大爷! 你在听个什么鬼东西? 老子跟你普及了半天常识知识! 合着你丫是一丁点完全都没有听进去啊! “籍贯这个事情,顺手就可以解决。” “本王想告诉你的,其实就只有四个字,实业兴国!” “如今大明手工业并没有多先进,甚至绝大部分的劳动力,都还在田野里面耕田种地,或者说成为无所事事的流民饥民。” “本王来北平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先把工厂给办起来,解放这些劳动力,让他们投入到真正的生产当中!” 其实大明工商业如今的情况,也还算是有点底子的。 比如江南地区,纺织业已经初具规模。 当然,数量最多的,还是以小作坊为主。 一般都是一个家庭,或者几人办的,民办在这个年代,几乎无人考虑,也不具备这等条件,甚至是不敢考虑。 投资太大,而且稍微有点权力的,就能直接给整垮了。 再者说了,别说招几千人,便是招几百人,随便一个图谋不轨的谋反罪就下来了, 树大招风,便就是这般。 不过这对于汉王朱高煦而言,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天大地大,你有我汉王权力大? 本王倒是希望你能来整点小动作,不然无敌很是寂寞。 现在朱高煦的目的,就是要将这些人才全部都发挥出来,把实业给兴办起来。 往后不管是对海外出口,还是对大明内销,都有足够的货物保障。 不管是什么东西,当进入到工业化的制作模式后,它的生产成本,就会开始大幅度的降低。 反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将会大幅度的提高,过上更加幸福快乐的日子。 这就是工商业的魅力! “王爷,这您把老百姓都拐走了,那粮食可怎么办?” 宋礼看着沉思中的汉王爷,硬着头皮提醒了一句。 大明连年天灾人祸,老百姓都快吃不上饭了,粮食才是最大的问题。 您老人家搞什么工商业,那比得过让老百姓填饱肚子重要吗? 朱高煦闻言一愣,随即陷入了深思。 粮食。 这是个问题啊! 得派郑和走一趟美洲了! 第504章 回京!杨士奇的进击之路! 洪武十四年,秋。 爪哇岛西北海岸。 雅加达。 一座输出胡椒和香料的著名海港。 大明水师舰队整装待发,江面上百舸争流,旌旗蔽空,鼓角齐鸣,明军威武雄壮,军容之盛为开国以来所未有,令人惊惧。 然而,这支整装待发的大明舰队里,竟然还有着大部分的异样面孔。 他们正是爪哇国、满剌加国、苏门答腊国等国投降大明的武装卫队,经过筛选之后,被纳入了大明战兵之中。 自永乐十一年,赵王朱高燧率杨士奇、黄淮等文武重臣抵达旧港宣慰司,自此以后开始了一段漫长而血腥的征伐! 满剌加国、爪哇国、苏门答腊国…… 一个个曾经入明朝贡的藩属国,要么倒在了明军的利刃之下,要么识趣地选择了举国内附! 不过短短三年时间,赵王朱高燧破三国、灭四国,攻城拔寨,威震南洋,屠灭的大小酋长部落更是不计其数! 大明赵王朱高燧之名,已经响彻整个南洋海域,甚至正在以一种极其恐怖的速度向西洋传播而去! 就连那些远渡重洋准备探索东方那个古老国度的西洋商人,面对大明王朝放在南洋的这尊杀神亲王,那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唯恐触怒了这位南洋之王! 至于南洋王在各大港口设立的海上税关,针对商贾船队征收商税,各国商人那也是老老实实地缴纳税款,根本不敢节外生枝。 什么? 你说为什么要缴纳? 那他娘地你看不见旁边站着的那些大明甲士吗? 一个个地壮得跟头熊一样,尤其是身上的武器盔甲更是豪华得令人恐惧。 据说那位南洋王最是重视各大港口的税关,所以命纯粹的大明战兵驻守在各大港口税关,一旦出现了任何骚乱,或者说有人胆敢在港口税关闹事,都将会受到雷霆一击,当场就被击杀! 在绝对的武力面前,任何阴谋诡计不过都是无用功罢了。 大明王朝,凭借着它那强大到令人恐惧的绝对武力,已经彻底掌控了这片南洋之地! 港口码头。 杨士奇带着一批人现身。 这批人里面,大致分为了三个部分。 其一是满剌加国、爪哇国、苏门答腊国等七国王室,加上某些主动投诚大明王师的部落酋长。 他们将会被送入大明帝都居住,正式成为大明天朝的勋贵老爷,下半辈子吃喝玩乐,享受人生就行了。 其二则是当年初到南洋旧港时,最高追随自己的那批家族子弟。 虽然说这些人都是汉王殿下送给自己的大礼包,举家被流放至南洋旧港。 但是他们在这三年的大明对外战争中,一直可都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未有过什么怨言,甚至在初到旧港时撑起了架子。 这一点,杨士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其实杨士奇心里也明白,这些书香门第之家这么拼命,说白了还是渴望得到一个机会重返大明。 世家大族与寻常百姓家不一样,如果说寻常百姓来到这南洋活得更好更滋润,那他们可能不会怀念旧土怀念大明。 但是世家大族完全不一样,他们的根可是一直在大明,一直在故里。 如果这辈子回不去大明了,就算是死了到了下面,也会没脸去见他的列祖列宗! 所以现在,当杨士奇接到皇帝陛下的诏命回京述职时,他选择了履行自己当初的承诺。 从这几个家族里面,挑选出一些不错的青年才俊,带他们返回大明举荐其入仕为官,也算是投桃报李了。 其三则是这三年时间以来,大明完成了破三国、灭四国、彻底掌控南洋的辉煌壮举! 在这个过程之中,涌现了不少功勋卓著的文臣武将,甚至还有南洋本地土著勇士。 他们,都为大明掌控南洋立下了赫赫功勋! 所以此次回京,他们应当同去,接受大明皇帝的亲自封赏! 毕竟人家为大明掌控南洋流过血拼过命,这么点礼遇还是应该的,值得的。 或许等到自己回京之后,大明就会多出一批新的勋臣贵戚,名为——南洋勋贵! 杨士奇正思索间,一声高喝顿时打断了他的沉思。 “哈士奇,这么快就急着走了?” 只见一名身穿血色铁甲的雄壮男子大笑着走了过来,在场所有人见到了他,全部齐刷刷地跪倒在地! 港口,码头,船队……所有人,无一例外。 因为,他是大明赵王,南洋王,朱高燧! 相比于三年之前离开大明时,此刻的赵王朱高燧,仿佛完全变了一个模样。 毕竟三年的征战杀伐,还要总揽全局处理政务,朱高燧早已不是三年前的那个“蠢老三”,而是杀伐果决的“南洋王”了! 杨士奇艺听到“哈士奇”这三个字,就气得压根痒痒,脑海中浮现出了那张可恶面容。 嗯,虽然他还不知道“哈士奇”代表什么意思,但是你丫的取外号就取外号,咋还把人家姓都给改了? 狗贼汉王爷,你给老夫等着。 “殿下亲自相送,令下官倍感荣幸。” “行了行了,别扯那些马虎眼了。” 朱高燧没好气地笑骂道:“咱俩可是有着过命的交情,难道你现在就要翻脸不认人了?” 过命的交情,这个说法,可能严重了些。 但是南洋世人皆知,南洋王手底下的心腹重臣,赫然正是“南洋相国”杨士奇。 相国,一国宰辅,地位权势高于丞相! 毕竟,丞相可以有二人,左丞相与右丞相,但是相国唯有一人! 这杨士奇的“南洋相国”之名,乃是赵王朱高燧对他的尊称。 毕竟他们二人可谓真是老二那个混账说的那样,创业初期互相扶持互相帮助,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从旧港一地出发,硬生生打下了整片南洋之地,为大明彻底掌控了这座海上门户! 二人之间也曾爆发过矛盾争吵,也曾多次抵足而眠,这种情感早已经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 朱高燧知道杨士奇的人生抱负,自己这位好友,待在南洋任相国一职,的确有些屈才了啊! 他此次回京,势必会进入内阁,成为真正的大明相国! 所以,朱高燧没有阻拦,也没有多说什么,调侃几句后,就上前给了杨士奇一个大大的熊抱。 杨士奇面容错愕,随即眼眶湿润了起来。 “相国,不管发生什么,都要记得你是南洋相国,本王会一直给你留着这个为止!” 话音一落,朱高燧松开了他,随即退后了几步,朗声高喝道。 “恭送相国大人!” 在场之人见状,也是慨叹莫名,当即躬身行礼。 “恭送相国大人!” “恭送相国大人!” “恭送相国大人!” 这一刻,杨士奇泪流满面,哽咽到说不出话来。 但他很清楚,自己内心的选择是什么,不是困在南洋这一隅之地,而是整座大明山河! 所以,杨士奇毅然决然地走了,踏上了回京之路! 大明,汉王,士奇回来了! 第505章 白驹过隙!北平包工头朱高煦! 刘家港。 这座“天下第一码头”,依然繁华依旧。 甚至杨士奇分明看得出来,这座港口比之以往还要繁华上不少。 在码头上走动的,除了驻扎在当地的官兵、军运漕粮的士兵、本地居民外,还有来自海外各国的商贾,比如宁国、楚国等等。 迄今为止,大明东海与南洋,尽皆成为大明王朝的合法疆土。 而且正因为汉王朱高煦提出的“诸王外放”国策,朝廷自洪武年间执行的严格海禁政策,也随之逐渐有了松动。 毕竟,即便是朝廷,对于此事也没有办法。 楚王、宁王、赵王等大明宗王全部都分封去了海外为大明开疆拓土,那前期总得投入兵力钱粮吧? 而且朝廷以防这些手握兵权的藩王作乱,还得时不时地派遣钦差前去慰问一番。 名义上是慰问,实则是为了监视。 这一点,大家都是心知肚明。 如此一来二去之间,海外诸王藩属国与大明中央朝廷之间联系愈发紧密,所谓的海禁政策,也随之放得越来越开了。 但是,这仅仅只是针对朝廷官府而言。 平民百姓,依旧还是得遵守那严厉的海禁政策,片板不得出海! 一想到这儿,杨士奇就忍不住心中一动。 此次他奉命回京述职,同样有着自己的想法,那就是顺应大势,请求中央朝廷打开海禁! 海禁迟早都是要打开的,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 但是,毕竟这海禁政策,乃是太祖高皇帝定下的国策。 当今天子又是打着秉承太祖遗诏奉天靖难的名义夺取了江山,一向对太祖祖制十分重视,轻易间不敢做出什么改动,这才是大明至今未曾打开海禁的真正原因! 可是,南洋需要大明解开海禁! 三年南洋征伐,苏门答腊国、满剌加国、爪哇国、吕宋国等弹丸小国,或是臣服或是内附,已经尽数成为了大明疆土。 然而疆土是打下来了,可是苦于没有人口子民前去开发啊! 那些个本地土著,一向是出了名的懒惰,远没有汉族子民勤劳能干,更是不及汉族子民能够吃苦。 就算是甲士拿着鞭子抽他们,逼迫他们去耕田种地,效果也是不算太好,远远达不到杨士奇想要的预期效果。 毕竟南洋气候条件宜人,水稻可以一年两熟甚至三熟,随便种几下就能全家吃饱了,人家懒惰不肯吃苦,那也是有原因的。 但是,大明需要的可不是这样的南洋! 杨士奇至今还记得,当初自己钱去南洋旧港之前,汉王殿下给自己做出的规划! 打下整个南洋,再对南洋进行开发,将其打造成大明的一座海上粮仓! 在这个以农耕为主的时代,粮食就意味着人口,就意味着一切! 如果自己真能做到这一步,那么一旦自己重返大明,绝对可以步入内阁实践自己的治国理念,甚至青史留名都不成问题! 只是可恨啊,那些土著居民性子太过懒惰了。 放着那么肥沃的田地不知耕种,放着那么优越的气候条件不知利用真是暴殄天物! 这一次,一定要请求朝廷打开海禁,允许汉族子民移民出海! 只要这样,自己才能够真正完成汉王殿下的完美规划,才能真正的造福大明百姓! 杨士奇正想着,一声惊呼打断了他的思绪。 “相国大人,到码头了。” 杨士奇闻言一怔,眺望着眼前这座繁华码头,眼眶忍不住有些湿润。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可不是说说而已啊! 三载时光弹指间。 终究回到了大明。 回到了故土。 汉王殿下,您还好吗? 杨士奇竭力地看向码头上面,那乌泱泱一大片人。 然而令他失望的是,他并没有见到那个熟悉的身影。 汉王殿下,没来吗? 呵,也是啊,殿下日理万机,应该不会特意来迎接自己。 主舰迅速靠拢在了岸边,杨士奇迅速整理好了情绪。 “上岸之后,不要再称呼‘相国’之名,大明没有相国!” 杨士奇身后众人闻言尽皆心中一凛,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当年太祖高皇帝杀擅权专政的宰相胡惟庸,然后借机一举废除了传承千年的丞相制度,并且还定下了规矩,后人敢有复议立宰相者,杀无赦! 所以,不管是相国,还是宰相,在大明可都是一个禁忌词汇! 抵达码头后,杨士奇在众人的簇拥之下,快步踏上了陆地。 感受着这方熟悉的故土,南洋众人都是眼眶微红,慨叹不已。 户部尚书夏元吉与礼部尚书王景早已等候多时,见此情形当即上前迎接了起来。 毕竟,这些人,可都是大明的有功之臣啊! 大明能够蚕食南洋,眼前这些人可谓是功勋卓著。 尤其是眼前这位南洋相国,杨士奇。 “杨大人,许久不见了啊!” “士奇见过夏大人,见过王大人。” 真要论起来,杨士奇无疑是夏元吉与王景的晚辈,更何况这两位都是正二品的尚书大人,妥妥无疑的朝堂巨头,杨士奇如今还挂着旧港布政使的名头,还真比不过人家,也不敢在他们面前拿大。 三人熟络了一阵,欢声笑语不断。 夏元吉随即看向停靠在码头上面的南洋舰队,眼神变得热切了起来。 “士奇,不知此次回京,可是带来了南洋之地的税粮……” 这才是夏元吉屁颠屁颠地赶来刘家港迎接杨士奇的真正原因。 毕竟,大明现在,有些捉襟见肘了啊! 钱财什么的都还好说,可是大明粮食真不算多了。 尤其是汉王朱高煦那个混账东西,在北平搞风搞雨地,拉着北直隶大部分民夫青壮修路去了,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都快供应不上了。 如此一来,夏元吉这位户部尚书头发都快愁白了,希冀着杨士奇能够带给自己惊喜。 杨士奇一向知道这位户部尚书大人的脾气秉性,所以也没有藏着掖着,直接爆出了一个重磅消息。 “夏老放心,十五船粮食,全是去年至今的新粮!” 夏元吉:“!!!” 十五船! 粮食! 夏元吉眼前一黑,险些直接嘎了过去。 杨士奇眼疾手快,急忙上前扶住了他。 “夏老?夏老?!” “好!好啊!士奇你们这回真是立下大功了!” 夏元吉兴奋不已地大笑道,一颗心终于放回了肚子里。 一旁的王景见状,有些哭笑不得,不知道说些什么是好。 这位户部尚书,皇帝陛下的小算盘,真是可爱得紧啊! 杨士奇忽然看向了王景,满脸希冀地询问道:“王大人,汉王殿下如今……何在?” 听到这话,王景与夏元吉的脸色顿时变得古怪了起来。 “咳咳,杨大人有所不知,汉王殿下两年前奉命前去北平督造新都,如今已经成了北平包工头,搅得整个北直隶鸡飞狗跳……” 杨士奇:“???” 啥? 北平? 包工头? 这是什么操作? 汉王殿下突然就改行了? 第506章 大明现状!解除海禁与顺应大势! “咳咳,杨大人不必在意那些细节。” 王景神情古怪地提了一句。 汉王爷想做什么。 天知道。 人家突然来了兴致,非要搞出些古怪动静,皇帝陛下拦都拦不住。 “汉王殿下奉命督造北平新都,据说反响很是不错,刚去北平没多久就查处了孙瑜等上下勾结、贪腐受贿的贪官污吏,一举肃清了北平官场的不正之风。” 杨士奇听到这话,顿时欣慰地点了点头。 这才对嘛。 汉王殿下还是那位汉王殿下。 一言不合就先杀几个贪官污吏立立威。 “不过汉王殿下在北平住皇宫,设暗卫,大肆敛财,党同伐异,铲除异己……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了。” 杨士奇:“???” 尼玛? 住皇宫? 设暗卫? 大肆敛财? 这……不合适吧? 汉王殿下究竟想干什么? 难不成他当真有那个自信,再来一次靖难之役? 王景说这话的语气十分轻松,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个敌视汉王爷的太子党官员。 但事实恰恰相反,礼部尚书王景可是铁杆汉王党,一直致力于弘扬推广新学。 自家那位汉王爷,在北平闹出这么大的动静,究竟想干什么,王景等人并不清楚。 但是他们相信一件事情,汉王殿下行事从来不会无的放矢,他有着自己的考量。 源于这最坚定的信任,所以王景反倒对汉王殿下现在的处境不甚在意。 不过是些跳梁小丑,故意引导舆论,污蔑自家王爷的清名罢了。 问题不大。 反正自家王爷也从不在意这些虚名。 夏元吉没好气地瞪了王景一眼,随即看了杨士奇。 “士奇,准备一下,待会儿就要去面圣了。” “什么?”杨士奇闻言一惊,失声道:“陛下竟驾临刘家港……” 这是什么礼遇? 皇帝陛下亲自到港口相迎? 我杨士奇此生何德何能,值得皇上如此恩遇? 夏元吉欣慰地拍了拍杨士奇的肩头,他对于这个后辈一直都很看重。 三杨里面,杨荣难成大器,杨溥谨小慎微,唯独杨士奇有宰辅相才! 事实证明,夏元吉眼光不错,甚至杨士奇的优秀还远远超出了他的意料。 赵王朱高燧与杨士奇二人,一文一武互相配合之下,不过短短三年,就破灭七国,硬生生地打下了整个南洋之地! 如果说沙场征伐乃是赵王朱高燧的主场,那么粮草调度后勤政务则全部依靠杨士奇一人处理。 哦,还有个黄淮,不过是个添头罢了。 三载时光弹指间,南洋之地彻底成为大明疆土。 杨士奇之名不但威震整个南洋,更是响彻了大江南北,尤其是大明境内。 南洋相国杨士奇,何人不知,何人不晓,就连皇帝陛下都听闻了杨士奇的大名。 “士奇,你的功绩,皇上看在眼里,朝廷同样看在眼里。” “所以此次皇上命你回京述职,应当是准备重用于你了,希望你心中有些准备。” 顿了顿,夏元吉低声提醒了几句。 “近些日子,大明可并不太平啊,先是宁王朱权成功打下了倭国全境,上表朝廷赐名‘宁国’,紧接着楚王朱桢也不甘示弱,上奏朝廷立了楚国。” “宁国与楚国的建立,成了一个明显的信号,朝中上下已有不少朝臣上奏,请求皇上废除海禁之策,允许百姓子民出海贸易,这里面不乏有九卿大员,甚至隐隐可见汉王爷的身影。” “只不过,皇上将这些奏章全都留中不发,态度暧昧不明,这才将海禁一事拖延到了现在,然而皇帝陛下突然召你回京述职,那就意味着这件事情必须有个交代了。” 夏元吉神情凝重地看着杨士奇,沉声道:“如今东海五国打包加起来,都比不过一个南洋王,希望你明白老夫的意思。” 杨士奇神情一肃,正色道:“夏老放心,士奇明白这其中的厉害关系。” “不过,士奇敢问夏老,废除海禁,是否利于朝廷,利于百姓,利于大明?” 听到这话,夏元吉为之一顿,随即兀自叹了口气。 “年轻就是好啊!” “可惜老夫年岁太大了。” “比不得你们这些年轻人喽!” “士奇,顺应大势,守住本心,放手去做吧!” 话音一落,夏元吉径直转身走了,身形显得有些落寞。 杨士奇看着这位亦师亦友的朝堂巨头,恭恭敬敬地向他行了一礼。 世人皆知夏元吉乃是永乐皇帝陛下的心腹重臣,所以夏元吉的一言一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代表皇帝陛下的意志,透露出隐晦莫名的政治信号。 经过方才夏元吉的提醒,杨士奇已经感知到了这个政治信号。 那便是,皇上也有意废除海禁! 明白了这个道理,剩下的事情就简单多了。 自己此次回京述职,其一是为了请求皇帝陛下解开海禁,其二
相关推荐:
吃檸 (1v1)
学霸和学霸的日常
差生(H)
虫族之浪荡子
【综英美】她怎么不讲wood
超级玉钱系统
云翻雨覆
镇痛
蔡姬传
捉鬼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