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宠物小精灵之百变人生 > 第145章

第145章

不认识他? 那你举荐他做新任学部侍郎? 一众巨头先是齐刷刷地看向王骥,又扭头齐刷刷地看向朱高煦,神情古怪到了极点。 朱高煦闻言一愣,而后略显尴尬地摆了摆手。 “王骥是吧?你在旁边先等着,大人的事情小孩子别掺和!” 听到这话,王骥肺都快气炸了。 老子年纪比你大! 你才是小孩子! 你全家都是…… 嘶……这话可不兴说啊! 么得办法,碍于汉王朱高煦的淫威,王骥只能老老实实地站在了一旁。 随后朱高煦同一众巨头确认了考成法的细节,并且提出由吏部右侍郎陈洽主持考成法的推行。 其实吏部尚书蹇义是最合适的人选,如果由他这位天官大人亲自主持考成法的推行,凭借他个人的资历与威望,定然会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与阻碍。 但蹇义年纪已经大了,行事老成持重,而陈洽比他年轻许多,行事刚毅果敢,且熟知兵事,这样一比较起来,陈洽无疑是更合适的人选。 众人商议了良久,最终确认了考成法的推行工作,由吏部右侍郎陈洽为主,吏部尚书蹇义暗中辅佐,六部百司予以配合。 足足过去了一个时辰,这场对大明影响深远的临时会议才宣告结束,一众巨头识趣退走。 而可怜的王骥王尚德,就这样老老实实地站在旁边等了一个时辰。 等到大佬们都撤了,殿内只剩下他与汉王爷,王骥这才直接跪倒在地。 “汉王殿下,下臣才疏学浅,难以担此大任,还请殿下另择贤良!” 朱高煦抿了一口茶水,淡淡地瞥了他一眼。 “王尚德,如果本王没有记错的话,你当初出使山西,见地方百姓生活困苦,所以还曾上奏朝廷免除盐池拖欠的赋税二十余万石,此事你可还记得?” “下臣自然记得,从未忘却!” 废话,他当然没忘! 要不是当初为民请命,他王骥也不会触怒龙颜,被扔到了应天府丞这个烂摊子上面! “既然你还记得,那你是否还记得为民请命的初衷?” 听到这话,王骥顿时一怔。 为民请命的……初衷? 还能是什么? 还不是见地方百姓生活困苦,所以决心为他们做点事罢了。 朱高煦见他陷入了沉思,心中暗道有戏,于是继续蛊惑道:“王尚德,那你想过没有,为何山西百姓的日子会过得那般穷困艰苦?” 王骥闻言下意识地摇了摇头,随即试探性地回答道:“许是常年征战,导致……” “错了,你是永乐四年的进士,永乐五年便出使山西,历经五年的休养生息,山西百姓就算再困苦艰难,也不至于连衣服都穿不起,饭都吃不饱吧?” 汉王一席话,令王骥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对啊,为什么会这样? 即便经历元末乱世与靖难之祸,但山西一带经济繁荣、土地肥沃,却是人口稠密,土地稀少,山西府城太原更是出了名的膏腴之地! 洪武盛世的修养生息,永乐五年的罢兵息民,山西百姓为何还会那般穷困艰苦? “想明白了吗?没有想明白,那本王告诉你!” “还请殿下赐教!” 王骥没有犹豫,诚心实意地看向朱高煦。 他现在只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山西百姓穷得连饭都吃不上了。 朱高煦却并未着急回答,而是问了王骥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 “尚德啊,你还记得,当时在山西沿途所见的村庄集镇,有什么印象吗?” 王骥听到这话,陷入了沉思之中,脑海里面下意识地浮现出了那副画面。 他从京师一路到山西太原府,自从踏进山西地界后,所见到的百姓大多都是面色枯黄,明显身体有着什么小毛病,而这些百姓身上穿的衣服那也是破破烂烂,打满了补丁,连件完好的衣服都没有,活脱脱像一群乞丐流民! 但是,他们并非是乞丐流民,而是官府登记在册的良善农户啊! “穷!” “很穷!” 沉思之后,王骥艰难地吐出了这几个字。 “那山西百姓住得怎么样?” “低矮茅房,无一例外!” “呵,难道没有黛瓦高墙的豪门大户?” “这……有的!” 王骥在自己那残存的记忆里面,不难看见一个别鹤立鸡群的高门大户。 实则,每一路行过的村庄集镇,王骥看到的到处都是低矮的茅草房,然而每个村庄集镇中,又必然有一两户黛瓦白墙、雕梁画栋的高门大户。 这是事实,无法争辩。 “那你知道这村庄集镇的土地,大多都集中在谁的手里吗?” 如同魔音灌耳,汉王朱高煦的声音不断传来。 王骥顺着他的思路,下意识地脱口而出:“高门大户!” “他们是谁?” “士绅!” “那你知不知道,他们掌控了当地最多的良田沃土,却不用交税?” “为什么?” “因为功名!” 功名! 读书人的特权! 王骥呢喃着这两个字,第一次对功名生出了厌恶之心。 “还有,地方官府是按照鱼鳞图册征税,朝廷给地方官府的税额也是不变的,也就是说鱼鳞图册上面记载了多少田地,地方官府就要征收对应的足量税款!” “可是,一地最多的田地掌控在士绅手中,他们依靠自身功名可以不用交税,还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依靠科举获得功名,成为士绅,他们名下的田地也不用交税……那这税款最终落到了谁的头上?!” 税额不变。 士绅增多。 他们名下田地增多。 也就是说不用交税的田地增多。 那最终落到百姓头上的税款就会大大增加!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而且正在进行! 王骥惊得头皮发麻,满脸骇然地看着汉王朱高煦。 朱高煦面无表情地看着他,轻声道:“现在你明白,为何山西明明是膏腴之地,当地百姓却是那般穷困艰苦了吧?” “朝廷规定三十税一,但是因为士绅的存在,地方官府为了完成税额,只能暗中增加征税比例,从三十税一变成十税一,甚至五税一!” “王尚德,你是个聪明的人,你很清楚,最穷的百姓缴纳最沉重的苛捐杂税,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什么? 王骥心中早就有了答案。 官逼民反,天下大乱,直至……王朝崩塌! 第422章 为了社稷!王骥:我被忽悠瘸了! 王骥陷入了沉思。 毕竟汉王爷说得有理有据。 而且他曾经亲眼目睹山西百姓得穷困现状。 种种亲身经历正明明白白地告诉王骥,汉王殿下说的这些都是真的。 朱高煦见他沉默不语,也没有着急出言,而是给足了王骥接受这一切的时间。 其实他自从得知陈公甫不幸遇难后,就一直在暗中寻找新任学部侍郎。 这个人选,必须有勇有谋,且自身才华出众,重要的是年纪不能太大。 年纪大的经年老臣,说得好听点是老成持重明哲保身,说得难听点就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弘扬新学,比起推行新政,更加充满了艰难险阻。 解公豹与陈公甫一废一死,就是最好的例证! 如果选一个畏首畏尾之人主持新学推行,那还不如选个尸位素餐的招牌在那里放着,他朱高煦亲自下场算了。 所以,这个人选,并不好找。 直到吏部尚书蹇义上呈了补缺名单,朱高煦这才突然注意到了王骥,这位大明中期名将。 是的,名将。 王骥虽然是进士出身,靠科举步入仕途,但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名将。 这家伙一生堪称传奇,乃是与威宁伯王越、新建伯王守仁成为大明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官。 王骥于永乐四年登进士第,授兵科给事中,后宣宗时累迁至兵部尚书。 这个时候的王骥还是个纯粹文官,但到了正统年间,这家伙就开始不走寻常路了。 正统三年,王骥与蒋贵分道夹击,转战两千余里,击破扰边的阿台军,迫使阿台汗、朵儿只伯远逃。 正统六年至正统十三年间,王骥总督军务,三次征讨麓川,因功封靖远伯。 正统十四年,王骥又率军平定湖广等地的苗人叛乱,获赐世券。 整个正统朝,似乎能打的一个都没有,需要倚仗这位文官将军。 但是,这也从某方面证明了王骥自身的文韬武略。 弘扬新学,无异于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正需要王骥这等文武双全的人才坐镇。 所以朱高煦没有犹豫,直接将他拎了过来,授以学部侍郎之职。 关键在于,王骥于景泰三年解职养老,但他热衷仕途并不甘心,于景泰八年参与武清侯石亨等人发动的“夺门之变”,迎立朱祁镇复位,硬生生给自家子孙后人搏来了荣华富贵。 事实证明,这王骥并不是个纯粹的文人,或者说他心中藏有不小的野望! 有能力,有野心,这样的人才,才是弘扬新学的最佳人选。 毕竟新学一旦弘扬成功,他王骥足以名垂千古,流芳百世了! 所以,朱高煦相信王骥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良久沉默之后,王骥陡然抬头看向了朱高煦。 “敢问汉王殿下,这新学究竟是……什么东西?” “呵,好东西。”朱高煦轻笑了一声,“新学囊括诸子百家,君子六艺,天文地理……” “一旦推行成功,日后由科举入仕的学子,不再仅仅只是读了圣贤书的士子书生,还有各种身怀才能的年轻学子。” “到了那个时候,朝廷推行士绅纳粮的国策,废除读书人的功名特权,将田地重新还给百姓,这些问题全都迎刃而解了!” 王骥震惊了,额头上冷汗直冒。 他真的没有想到,这位汉王殿下野心如此之大! 他不但要弘扬新学取代程朱,他还要向缙绅士绅征税纳粮,废除读书人的功名特权! 这简直就是与天下文人为敌啊! 而且那什么新学,教出来的学子,也不只是名教子弟,可能有什么法家门徒、墨家高足…… 汉王朱高煦准备让他们经由科举入仕,这不是彻底乱了套了吗? “本王清楚你在想什么,但是你不得不承认,本王这么做是对的!” “士绅正在大肆兼并田地,如果朝廷不采取措施加以限制,用不了多久真正的耕农耕户就会无地可种无粮可食,他们会对我大明朝失去信任与敬畏,最终揭竿而起粉碎这个王朝!” “所以,士绅必须缴税纳粮,他们的功名特权必须废除,即便他们因此拒绝入仕为官,想要以此要挟朝廷,那又如何?” “只要新学推行至天下,不出三年,朝廷就有一批真正的贤才干吏可用,他们比之这些文人老爷更加能干吃苦,更适合为官布政!” 话听到这儿,王骥总算是明白了汉王朱高煦的布局。 难怪他要入如此坚定地弘扬新学,竟然是为此做足准备。 新学一旦成了气候,朝廷的确不用再受名教子弟所限制,名教子弟也失去了他们最大的底气! 毕竟官员缙绅之所以敢如此放肆张狂,贪腐的贪腐,受贿的受贿,兼并田地的兼并田地……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底气,皇帝想要统治天下,离不开他们这些文人士大夫牧民。 所以,前宋才会形成帝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局面。 而汉王现在要做的,就是斩断文人士大夫心中所有的底气,将他们不可取代的地位砸个稀碎! 说得直白点,朝廷已经有了新的人选,不是没有你不行,那你还在狂个什么? 三年之后,新学子弟将会通过科举大考,正式步入朝堂! 五年之后,新学大成于天下,盛行其大道,越来越多的学子选择改换门庭,投入新学门下! 到了那个时候,朝廷下令废除读书人的功名特权,士绅一体纳粮,只怕反对之人仅仅只是那些名教子弟。 毕竟,这新学囊括诸子百家,可不只是你儒门一家! 这个计划,太宏伟了一口,太可怕了! 王骥有些激动,也有些惶恐。 他当然看得出来,汉王这宏伟布局里的危险,以及机遇! 要是新学真的成了,那自己注定会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朱高煦见火候差不多了,再次抛出了一个重磅筹码。 “尚德啊,新学要是成了,你保定王氏将会成为新学第一家,成为我大明朝与国同休的存在,到时候你王氏族谱都得给你大书特书,就算你挂了牌位也会放在祠堂c位……” 王骥:“!!!” 新学第一家! 与国同休! 族谱记功! 祠堂c位! 我尼玛! 这谁顶得住啊! 王骥激动得面红耳赤,随即悍然跪倒在地,朗声喝道。 “汉王殿下,下臣王骥为了江山,为了社稷,愿意担此大任!” “好,有你这句话本王就放心了,去学部找解公豹报道吧!” 朱高煦满意地点了点头,目送着王骥意气风发地离去。 待他走后,汉王爷坐在小板凳上沉吟不语。 聂兴见状,试探性地问道:“王爷,有问题?” “不是!”朱高煦摇了摇头,一脸的苦恼。 “为何方才对王骥说的那些话,我总觉得有些耳熟,好像跟谁说过一样!” 聂兴:“!!!” 你大爷! 你清高! 你了不起! 你管杀不管埋! 坑了别人还把别人给忘了! 第423章 海军军港!杨溥的进击之路! 鸡笼山。 楚王率三万战兵征战生番去了。 在杨溥的指点之下,楚王朱桢终于下定决心,直接领兵杀入高山去了。 楚王殿下不是歧视这些土著番人,而是觊觎那些茂密森林! 劳资都被那狗贼汉王爷给坑得背上一笔巨款了,正苦于没钱还债呢,还跟你这群土著蛮夷讲什么仁义道德? 要么臣服,乖乖交出森林,做我大明朝的子民! 要么被打到臣服,做本王的伐木工,去给本王伐木还债! 为了偿还那笔突如其来的巨款债务,楚王朱桢带兵杀向了森林。 而东鲲布政使杨溥与东鲲按察使汤宗也没有闲着,两人正忙于带着随行官员布政。 毕竟澎湖鸡笼山岛屿众多,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第一次直接归属于中央朝廷管辖,这就意味着杨溥汤宗二人身上的担子很重。 他们眼下的当务之急,是重新划分东鲲行政区域,安排官员赴实地考察,参考布政司划分,随后改建各府州县大小衙门,以满足官吏办公需要。 等到基层衙门建立之后,便是统计地方百姓人口,编纂户帖、黄册与鱼鳞图册等,将其划入衙门统一管辖,如此这澎湖鸡笼山才算是真正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疆土。 这一步虽然走起来麻烦,但也是不得不迈出的一步。 好在杨溥汤宗此行带来了不少官员,正是那批因狎妓而被流放至此的官员,连同他们的家小族人。 狎妓只是品行问题,不是能力问题。 这批官员好歹也是经由科举入仕,里面更是有着不少才学之士与贤才干吏。 对于他们而言,流放东鲲已成定局,即便再心有不甘,也只能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 不过好在流放地只是东鲲,相比于远在南洋的旧港,东鲲好歹距离中土很近。 如果能够做出一番政绩,将来也不是没有重返中土、回到朝堂的机会! 因此一众官员都是齐心协力,在杨溥汤宗的领导之下,开始了风风火火的拓荒行动。 然而正当这个时候,一道消息传来,令杨溥不得不暂时将东鲲政务交给了汤宗,只身赶到了东鲲岛的西南端。 这是一个天然狭长的海湾,等到杨溥抵达时,水师将士已经在此地布防。 侯显一见到杨溥抵达,顿时露出了一个灿烂笑容。 “杨大人,此地如何?” 杨溥心中一动,笑着反问道:“侯大人的意思是,将此地建设为东鲲第一个水师军港?” “没错,杨大人真是慧眼识珠。” 侯显欣赏着这座优良港口,缓缓道出了汉王朱高煦的命令。 “咱家此次前来东鲲,一是为了转运杨大人等前来东鲲布政,二则是汉王殿下交给了咱家一个任务,在东鲲岛上寻一处优良港口,建设东鲲水师军港!” “眼前这座港口地处东鲲岛西南端,据当地渔民所说,港口北为寿山,南为旗后山,两山夹峙,形势险要。” “整个港口处于一个天然狭长海湾内,港外还有一条长宽相当的沙坝,形成天然的大防波堤……” “这地方作为东鲲水师基地,简直不要太完美!” 杨溥环顾四周,认真观察了一下这港口的环境位置,也是忍不住发出了一声赞叹。 “的确如此,这港口堪称上佳!” 得了杨溥的认可,侯显脸上的笑容愈发浓郁。 “既然如此,那接下来就要劳烦杨大人多花些心思了,至少这港口周边的渔民百姓都要迁徙至别处,以免泄露我水师军机!” 杨溥听到这话,顿时眉头一皱。 “侯公公,此事可否暂缓?” “眼下我等初来东鲲布政,正是需要广施仁政收拢地方民心的时候,要是这个时候强制此地的渔民百姓迁徙,只怕会影响到东鲲民心归附!” “再者说来,东鲲官员现在都是忙得脚不沾地,人手本就不够,若是再抽调一批前来迁徙安置这些百姓,那郡县东鲲的任务进度就会大大减缓。” 杨溥并不是在叫苦,而是因为东鲲真的没人了。 除了他杨溥与汤宗外,随同前来布政的狎妓官员,总计也只有四十二人。 他们不是在勘探绘制东鲲地形,编纂鱼鳞图册,就是在各地考察,筹建基层衙门。 这他娘地你现在让我再调拨一批人前来,强制迁徙此地的渔民百姓,我上哪儿给你找人去? 而且澎湖与东鲲可以说是第一次真正归属中央朝廷设置郡县直接管辖,当地居民虽然大多愿意服从,可心里总是有些不太得劲,朝廷还需要广施仁政收拢民心。 可是现在你让我强制逼迫此地渔民百姓迁徙,这还怎么收拢民心,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 几乎下意识地,杨溥就想拒绝侯显的要求。 然而侯显听到杨溥的抱怨,并没有感到生气,只是淡淡地笑了笑。 “杨大人,咱家觉得应当提醒你一句。” “侯公公但说无妨!” 对于这位水师转运使,杨溥还是比较有好感的。 侯显静静地看着杨溥,意味深长地开口道:“杨大人莫不是忘了,汉王殿下当初为何要攻占这澎湖东鲲岛?” “或者说,杨大人难道看不明白,汉王殿下为何要让你前来东鲲布政?” 听到这话,杨溥愣在了原地。 为何要攻占东鲲? 为何让自己前来东鲲布政? 水师基地! 汉王爷想要的,是将东鲲打造成大明东海的海军基地! 回想起临别之前的那场谈话,杨溥瞬间明白了侯显的话外之音。 说到底,杨溥始终是个文人,本着儒家思想布政一方,想要以民为本,广施仁政,这是没错的,但这不是汉王爷想要的。 朝廷之所以要将澎湖东鲲掌控在手中,正是基于此地的特殊地缘价值。 如果将此地打造成大明东海水师的海军基地,大明将不会再有外敌袭海之忧! 他杨溥这位东鲲布政使,应该做的,是以水师为主,而不是以民为本! 整个澎湖东鲲,上到官员下至百姓,都应该为建设海军基地而服务! 这才是汉王朱高煦派他杨溥来此地布政的真正原因! 侯显看着陷入沉思的东鲲布政使,笑道:“杨大人,东鲲水师基地步入正轨,你也将会携大功重返朝堂,切莫因小失大啊!” “杨溥明白了,多谢公公提醒。” 良久沉默后,杨溥郑重地向侯显一礼。 “我会抽调人手前来,强制此地渔民百姓迁徙,配合水师建设海军基地!” “如此甚好,杨大人不愧是汉王殿下看重的贤才!” 侯显夸奖了一句,心中顿时也松了口气。 如果这杨溥不愿意的话,他侯显只能做一回恶人,让水师将士强行将这些渔民百姓赶走了。 不过到了那时候,注定会避免不了伤亡。 第424章 京察与大计!两大喷子唱双簧! 朝会。 公卿均在朝堂。 一套俗礼之后,朱高煦便给了顾喷子一个眼神。 昨日朝会后,汉王爷留一众巨头开了小会,顾佐自然在场,得知了考成法一事。 散会之后,这位左都御史大人立刻回府研读考成法良久,最终确认这新法一旦推行,对天下官员而言身上将会套上一层新的枷锁。 但是,这新法对都察院而言,却是难得的一场滔天机遇! 诚然,新法一旦推行,内阁将会会是最大获益者,内阁权柄将会大大增加! 但是,都察院的权柄同样会顺势增加,拥有定时考核天下官员的特权! 再辅以汉王赐予都察院可自行逮捕犯官的权力,新法之后的都察院权柄将会达到顶峰! 此刻顾佐注意到了汉王殿下的眼神示意,当即施施然地走了出来,朗声高喝道:“汉王殿下,自永乐朝以来,官员贪腐成风,狎妓取乐,败坏朝堂风气,致使道德沦丧……” 满朝文武:“???” 咋滴? 啥意思? 逮着

相关推荐: 吃檸 (1v1)   学霸和学霸的日常   差生(H)   虫族之浪荡子   【综英美】她怎么不讲wood   超级玉钱系统   云翻雨覆   镇痛   蔡姬传   捉鬼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