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继续这样贬值下去! 否则朝廷财政崩溃,朝廷在民间失去公信力…… 那大明朝廷,真离灭亡不远了。 可是,宝钞都发行了这么久,贬值了十倍有余,还有抢救的希望吗? 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朱高煦,带着质疑,带着期许。 朱高煦在众人注视之下,淡然地笑了笑。 “抢救大明宝钞,也不是没有办法,但是需要配合钱庄计划推行!” 众人:“???” 钱庄计划? 那又是什么东西? 听着这话,汉王爷好像很有准备啊! 朱高煦没有回答,只是拍了拍手,很快便有宫人入内,将新的策划书下发给群臣。 与此同时,汉王爷的左膀右臂,现任户部主事周忱施施然地走了出来。 “自元末起,银、钱、钞三品并行。” “北宋仁宗时期,川蜀地区出现了民间自发发行和使用的交子,而后金朝开始发行交钞,南宋朝廷开始发行会子,元朝发行中统钞……” “这些朝代的纸币发行历史,为我大明宝钞的发行提供了充足的经验教训,高皇帝吸取前朝经验教训,推出了宝钞制度并做出了一系列规定。” “如没有期限,无限期流通使用,旧钞更换为新钞,每贯收取三十文的手续费;不建立准备金制度,只允许老百姓用金银向政府兑换宝钞,不准老百姓用宝钞向政府兑换金银;宣布废除金银的货币地位,禁止在流通中使用金银等……” “此外还规定了宝钞的基本形制,确立了对伪造者的刑罚……” 周忱滔滔不绝地介绍起大明宝钞的所有知识,此次他作为大明钱庄计划的发起人,拥有莫大的荣耀,早就做足了准备工作。 群臣虽然听着有些不耐烦,因为这小子根本没有讲到点子上,但碍于汉王爷的脸面,他们也只能耐着性子听下去。 “正是因为方才汉王殿下所讲的缺陷与弊病,大明宝钞施行不久就面临着严重贬值和老百姓不喜欢用的问题,对此朝廷也曾做出过补救措施,比如洪武朝下令禁止使用铜钱,要求民间铜钱限期兑换为宝钞,试图把宝钞变成唯一的货币……” “再如永乐朝推行户口食盐法,规定成年人每月食盐一斤,纳钞一贯,儿童减半;不久,规定征税,罚款等也可以用钞代替金银,希望以此回收宝钞……” “然而这些救钞政策都没有取得明显效果,民间铜钱和金银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宝钞在流通中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大明宝钞失去了公信力,百姓不能拿宝钞向朝廷换取金银,这就是最大的弊病!” “毕竟轻飘飘几张纸拿在手里面,哪有金银在手更令人感到安心?” 诚然,周忱这话说的没有一点毛病。 你只让百姓拿金银换宝钞,反而不允许百姓拿宝钞换金银,百姓会接受才怪! 百姓虽然朴实憨厚,但他们又不是傻,白白把金银拿去换你这轻飘飘一张纸,傻子才干的出这样的事情。 即便朝廷多次下令,民间交易必须使用宝钞,试图确立大明宝钞唯一货币的合法地位,但是有什么用吗? 百姓对大明宝钞的抵制,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宝钞不能直接变成金银! 轻飘飘几张纸,当真不如金银来得安心! 周忱见群臣没有提出任何意见,深吸一口气后,缓缓道出了大明钱庄计划。 “所谓钱庄,其主要业务就是货币兑换,百姓可以随时随地拿宝钞换取等额金银,如此一来才可绝对保证宝钞不会贬值,这是抢救大明宝钞、提高朝廷公信力最有效的办法!” 此话一出,群臣皆惊! 钱庄! 货币兑换! 以宝钞换取金银! 这简直就是骇人听闻的办法! 夏元吉首先提出了质疑,捋着胡须道:“但开设大明钱庄的前提,就是必须准备足够的准备金,对吧?” “否则这钱庄计划,也根本就是个笑话。” 允许百姓拿宝钞到钱庄去换金银,以此稳住宝钞不断贬值的恶劣现象,提升大明朝廷正在日益下降的公信力。 这的确是一个好办法! 但唯一的前提就是,这大明钱庄里面,必须准备数量足够多的金银铜钱,否则百姓用宝钞换取金银不得,反倒会弄巧成拙,更一步加剧大明宝钞的贬值,与朝廷公信力的下降! 那么问题来了,这金银从何而出? 户部现在穷得都快揭不开锅了,难不成真要暂停永乐新政三大项目? 迎着夏元吉的目光,周忱微微笑道:“这就涉及到大明钱庄的另外一项主要业务了,那就是存款!” “朝廷前期的确需要投入准备金,以保证钱庄的正常运行,与此同时钱庄也可以存款,允许天下百姓将金银铜钱甚至是宝钞存入钱庄,为他们开设独立账户,与存款凭证。” “只要拿着这存款凭证,可以随时到钱庄支取等额货币,这不但利于百姓出行,还可为钱庄随时补充准备金……” 听了这话,夏元吉眼睛顿时一亮,忍不住鼓掌叫好。 兑换业务提升公信力,解决宝钞的信用问题。 存款业务补充钱庄的准备金,并且大大有利于百姓出行,那大明经济将会更加繁华。 “除此之外,等到钱庄正常运行后,还可开设借贷、放款、基金等业务,甚至朝廷可以通过遍布各地的钱庄,宏观调控大明经济!” “大明钱庄不但是抢救宝钞的补救之策,更是利国利民的兴国之策!” 第128章震惊!汉王爷想动内帑! 麻了! 彻底麻了! 无论是金忠夏元吉,还是黄淮杨荣,这些巨头大佬现在都麻了。 他们先前从来没有想过,大明宝钞会带来这么严重的恶劣后果。 但是他们更加没有想到过,还会有大明钱庄这样足以影响整个大明千百年的国之大计! 在场群臣都是正五品以上的朝堂重臣,能够出现在此地,就证明他们并不愚蠢。 大明钱庄这个计划,一旦顺利开展建设,那带给大明的好处,堪称数不胜数。 周忱深吸了一口气,几乎是用颤抖的语气,开始诉说起了大明钱庄的优点。 “其一,也是最直观的一点,钱庄一旦建设成功,大明宝钞将不会贬值,并且可以借助钱庄消除宝钞的各种弊病,如此一来朝廷在民间的公信力会大幅度提升。” 群臣下意识地点了点头,毕竟这大明钱庄设立之初,就是为了解决宝钞的隐患。 如果真的可以成功运行,那么宝钞制度上的种种隐患,也可以水到渠成地解决。 “其二,大明钱庄正常运行后,天下百姓会习惯将金银财宝存入钱庄,那么朝廷就可以动用这些储备金,用来发展民生,提高粮产,经商赚钱,促进经济……” 周忱话音未落,群臣心中不约而同地浮现出了一句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简单来说,这就是钱生钱之道。 百姓把钱存在钱庄,朝廷再用百姓的钱发展民生,促进经济,推行各项国策。 最后,再用这赚来的钱,帮助天下子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换而言之,一旦大明钱庄正常运行,那朝廷将永远不会缺钱! 而且,这是互利互惠、利国利民的国策! 朝廷将不会因为财政问题,而中止不少利国利民的国策! 百姓可以通过钱庄得到福利政策,在朝廷的宏观调控之下,过上更好的生活。 一时之间,群臣议论纷纷,赞叹这政策之妙。 最激动的人,莫过于户部尚书夏元吉。 这位永乐大帝的肱骨臂膀,此刻激动得面红耳赤,呼吸急促。 他一眼就看出了这大明钱庄的诸多优势,尤其是这第二条他这个户部尚书根本就拒绝不了。 钱庄有了钱,等同于朝廷有了钱! 朝廷有了钱,那就等同于户部有了钱! 这就意味着他夏元吉这个户部尚书,再也不用扣扣搜搜地掰着手指过日子,甚至为了国家财政不惜冒险与皇上硬刚! 别看他夏元吉多次犯颜直谏,因为钱粮一事屡次触怒龙颜,最终都全身而退,还牢牢坐稳户部尚书这个高位。 但是夏元吉知道,帝王是气魄最雄伟的人,也是心眼最小的人。 如那流传千古的圣君李世民与贤相魏征,就是最好的例子。 魏征和李世民这对贞观君臣,在错综复杂、艰难险恶的奋进中,相辅相成,适为弥补,治国平天下,一同缔造了贞观治世,堪称史上绝唱。 一位圣君,一位贤相,二人相辅相成,互相成就,最终多出了一位千古一帝,与一位千古贤相。 但是,最终结果呢? 魏征一死,李世民立马就取消了魏征儿子与自家公主的婚约,还下令推到了魏征的墓碑! 所以,帝王最小心眼。 夏元吉转动着昏黄的眼睛,暗自叹了口气。 岁月不饶人啊! 自己还有几年可活? 当今皇上与唐太宗何其相似? 自己又与那魏征何其相似? 但是,不得不承认,永乐皇帝的确远胜建文皇帝。 英明神武、胸怀天下、扬威域外、赏罚分明…… 虽然道德上有瑕疵,但是这些年的成就,已经注定了皇上必是荣耀万世的千古一帝! 而自己这个户部尚书,唯一能做的就是成全他罢了! 现在有了这大明钱庄计划,朝廷财政将不再紧张,那他夏元吉也不用怀揣任何隐患,全心全力地推行这项兴国之策! 如那魏征,成就一位千古闪耀的帝王! 只是,这钱庄前期的准备金,从何而来? 想着,夏元吉脸上的皱纹又深了几分。 “其三,钱庄在国家手中,这可以有效抑制那些富商巨贾为富不仁,甚至囤积居奇影响民生经济发展……” 听到周忱这话,一众大佬更是连连点头。 他们可是纯正儒臣,一向看不起那些以逐利为生的卑贱商贾。 而且大明朝与历代朝廷相仿,同样采取“重农抑商”的国策,对商人采取严格的限制政策。 但是不得不承认,士农工商士农工商,这是国家四大柱石,少了任何一个都不行! 然而一旦大明钱庄计划顺利推行,还怕这些富商巨贾吗? 甚至朝廷完全可以通过这大明钱庄,制定出各种严苛措施,限制商贾经商谋利! “其四,大明钱庄可以不断开创新的业务,比如基金业务……” 周忱还在滔滔不绝地讲解大明钱庄的优点,群臣已经听得麻了。 总而言之,这大明钱庄一旦正常运行,对大明而言就是好处多多,根本没有什么弊病。 所以,群臣全都心动了。 于公而言,这大明钱庄计划,一旦做成了,那是利国利民的百年国策! 于私而言,他们这些钱庄计划的参与者与执行者,足以青史留名,流芳百世! 所以,今日的朝会,汉王朱高煦提出的国家钱庄计划,上至太子朱高炽,下到正五品的文官,竟然出乎意料地全都同意。 然而,这项钱庄计划,需要一个前提。 那就是朝廷必须准备足够数量的金银铜钱,作为准备金。 这准备金的数量,以目前国库的钱粮根本就不够! 想着,夏元吉叹了口气,有些为难地提出了这个问题。 群臣听了也是很沉默,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大明钱庄计划的准备金,少说至少需要上千万两纹银,该从何处而来? 夏元吉脸上的皱纹深了几分,试探性地开口道:“汉王殿下,要不暂缓郑和下西洋?” “不行,下西洋事关新政,绝不能停!” “金尚书此话有理,不能暂停下西洋。” 随着金忠出言反对,越来越多的朝臣也提出了反对意见。 朱高煦见状突然笑出了声儿,引得群臣怒目而视。 “谁说我们没有银子?内帑里面不是有很多吗?” 众人:“???” 啥? 内帑? 你敢动内帑的钱? 那可是皇上的小金库啊! 第129章朱棣:你敢动老子的小金库? 凤阳,中都。 大明立国之后,经过对南京、关中、洛阳、开封、北平等地建都的利弊分析,太祖爷朱元璋认为金陵离中原太远,难于控制;中原又民生凋弊,物力和人力均依靠江南。 所以在洪武二年,朱元璋下诏在老朱家的龙兴之地凤阳营建中都。 当时朝廷在全国调集百工技艺、军士民夫等,数以万计,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 中都的营建工程由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主持,洪武三年动土启造,开始营建皇城,至洪武六年,皇城及禁垣的城墙和基础基本建成,中都外城也已筑成。 到了洪武八年,各种宫廷建筑已经修建完毕,却因李善长禀告:建筑被放入“镇物”,朱元璋一怒之下将建造“中都”的工匠杀死,并因此放弃了建都凤阳的计划。 太祖朱元璋停建中都后,中都未用作京师,被定为大明陪都,皇子宗室经常在凤阳历练、练兵,居住在中都城内。 此刻朱棣已率军到了此地,望着这座豪华富丽的都城,久久没有言语。 他在思考,自己那座正在修建的北平皇宫,是否也像这般雄伟壮观? 迁都北平,这是永乐三大新政之一。 现在大明的都城应天,也就是金陵城,其实拥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 自唐朝以后,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并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 位于江南的金陵和其上下游的采石、瓜洲一起构成的江防体系,是保证金陵安全的直接屏障。 同时,金陵自身的地理条件也十分优越。 金陵地势险要,四周是山,北高南低,易守不易攻。 这些天然屏障拱卫着金陵,使得历代统治者都很看中这块地。 不仅如此,金陵还交通便利,东南的太湖平原和钱塘江流域是水资源丰富的地方,再加上秦淮河与太湖水系,使得金陵四通八达。 而北平呢? 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三面环山,俯瞰中原,号为形胜。 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北平在全国的地位日渐显著。 北平曾是辽的南京,也是金元两代的故都。 北平与金陵二者相比,各有优势与不足。 但是金陵作为大明朝的帝都,已经是大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既然如此,那为何还要靡费甚众重修一座都城,迁都北平? 因为,朱棣有着他不得不迁都的理由。 想着,永乐帝的思绪开始翻飞。 当年父皇曾想过要把当时的大都作为都城,然而那时候的北方地区经常遭到蒙古鞑子的侵扰。 而金陵作为距离北方边境较远的地区,防御上还是较占优势的。 但是他朱棣靠造反夺取了政权,成功夺走了天下,所以他需要将父亲的旗帜高举于世,从而得到更为广阔的支持。 北平由于开发较早,已经到了从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时期,特别适合充当抵御游牧民族南下掠夺的坚固城堡。 并且,北平还可以满足大明向北方地区继续扩张的战略方向,可以作为大明王师北伐蒙古的基地使用。 朱棣相信,只要自己顺利迁都,北平及其周边都可成为大明的核心统治地域! 到了那个时候,大明朝对华北的控制,就会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 除此之外,北平土壤肥沃,河流纵横,是农耕的一个合适地点,粮食产量高,供给足,特别适合军队的大规模驻扎,以及居民的长时间繁衍生息。 而且与京杭大运河的相关河道,在这个时期已经实现了较为成熟的运转,经过不断疏浚后,交通已经变得非常便利了,完全可以将江南的大量物资运往北平,方便快捷。 不过这些理由,都只是于公而言。 于私而言,同样有着许多离阳,迫使他朱棣不得不迁都北平。 朱棣当燕王的时候,就是就藩北平,这里就是他的封地,也是他造反夺取天下的大本营、根据地。 可以说,对于这北平土地,朱棣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北平就是他朱棣的“龙兴之地”! 其次,与北平相比,金陵是建文皇帝曾经盘踞的地方。 朱棣靖难夺取天下后,反对的势力众多,尤其是江南官员。 毕竟辅佐建文帝的多为江南人士,都是些一根筋不怕死的蠢货! 朱棣即位后,在金陵杀戮过甚,唯恐结怨太深,有损执政基础。 简单来说,就是这金陵不能给他带来安全感,在这方面完全无法与北平相比! 除此之外,朱棣自认为跟太祖朱元璋一样,都是马背上夺取政权的皇帝,善于征战的父子,骨子里有一股不羁的霸气。 他还是燕王时,就屡次率军深入草原,肃清漠北。 那个时候,朱棣就已经认定,自己就是为了征服草原而生的,一定可以建立起比自己父亲更加伟大的事业——征服草原! 而此时的北平城,不管是作为防御蒙古鞑子南下的堡垒,或是作为前进征伐漠北的根据地,依北平此刻的种种优势,都是非常雄厚且绰绰有余的。 朱棣想要肃清漠北,征服草原,征杀四方,需要身后有这么一个基地! 所以,他要迁都,态度十分坚决,即便朝中很多重臣都不同意。 但是,永乐七年,他以北平为基地进行北征,同时开始在北平附近的昌平修建长陵。 将自己的陵墓修在北平而不是南金陵,这正是朱棣向群臣表态,他已经下定决心要迁都。 如今大运河疏浚完成,南北漕运成功打通,从此北平所需物资可以从江南等繁华之地运输。 只待北平皇宫修建完毕,他朱棣就可以迁都北平,开启征杀四方的帝王生活。 正当此时,赵王朱高燧脸色古怪地走了过来,手中还拿着一封密函。 “爹,京师出事了,老二他……” 朱棣闻言眉头一皱,淡淡地瞥了一眼朱高燧。 “那个混账又干了什么?朕前脚刚走,他就开始作妖了?” 朱高燧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神情精彩到了极点。 眼见他这副模样,朱棣顿时心中一惊,生出了不妙之感。 等他拆开密函一看,永乐大帝气得暴跳如雷! “混账东西!真是一群混账东西!” “朱高煦,你这个逆子,你敢动老子的小金库?” 第130章百官联名!老二你这是要逼宫啊! 凤阳,中都。 朱高燧、柳升等将佐尽皆垂下了头。 因为,永乐大帝正在发飙,没人敢在此刻触他的眉头。 就在刚刚,锦衣卫指挥使纪纲送来密函,皇上看了后竟然勃然大怒,当众怒斥监国汉王爷是“逆子”、“混账东西”! 天知道那位汉王殿下,又在京师里面作什么妖! 柳升捅了捅一旁老神在在的赵王朱高燧,压低声音问道:“赵王爷,我说这究竟什么情况?” “老二脑子绝对有问题,他都敢打内帑的主意了!” 此话一出,一众大将顿时目瞪口呆。 你娘咧! 我的汉王殿下,你胆子未免太大了吧? 那可是皇上的小金库啊! 人皇上好不容易存点私房钱,就是不想以后再看夏元吉那老抠货的脸色。 结果你现在倒好,你丫直接盯上皇上的小金库了! 这是打着灯笼进厕所——找死啊! 朱高燧叹了口气,他也不明白老二突然抽什么疯。 难道真是因为朝廷财政紧张,逼得他这个监国汉王爷不得不打内帑的主意? 朱高燧一直记得,上次与老二谈话时,他还吐槽监国就是个烂摊子。 谁接了这个差事,谁就得想办法搞钱,满足朝廷的各项财政支出。 以往太子爷监国的时候,可没少因为搞钱发愁。 但是发愁归发愁,你就算再没办法,也不能把主意打到内帑上面啊! 老头子为了存这点钱,他容易吗他? 打个仗都得看夏元吉的脸色,天底下哪有这么憋屈的皇帝? 你丫现在动人家小金库,那不只是动他的钱,更是要他的命啊! 柳升也叹了口气,皇上接到密函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三日了,大军停驻凤阳止步不前。 再这样下去,那可就会延误北伐军机了! 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可全都是汉王殿下! 一旦陛下临时更改主意,含怒返回京师,那汉王殿下这个王爷也算是做到头了。 柳升等大将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现在比谁都要着急。 毕竟抛开并肩作战的生死情谊不谈,他们可都是公认的汉王党,一旦汉王殿下出事,太子党一家独大,他们这些将佐日后的日子将会更加难过。 因为聚集在太子爷周边之人,全都是满口儒家仁义的文官儒臣! 这也是为何,柳升等将佐当年全力支持汉王争夺太子大位的真正原因! 想着,朱高燧看向一旁余怒未消的永乐大帝,试探性地出言道:“爹,主力大军已经在宣府大同一带集结,等待圣驾降临……” “如果再耽搁下去,只怕……只怕……” 朱棣只是淡淡地瞥了他一眼,朱高燧脸色“唰”的一下就白了起来。 他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这点小心思,转眼就被老头子看穿了。 他硬着头皮在此刻出言,自然是为了老二。 只要老头子继续行军,先打完这场仗,剩下
相关推荐:
[快穿]那些女配们
屌丝的四次艳遇
镇痛
取向狙击
总统(H)
【刀剑乱舞】审神计画
变成丧尸后被前男友抓住了
痞子修仙传
凄子开发日志
小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