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声,不料朱高煦抢先一步,叹道:“爆发灾荒的时候,灾民吃了上顿没下顿,直接开棚施粥发放粮食,效果往往极差!” “这些灾民大多成了流民,吃饱了的人无所事事,滋生祸端,养成依赖,没吃饱的人则是铤而走险,偷盗抢夺,人心不稳,这也是为何灾区往往劫匪横生,且赈灾不见成效的原因。” 夏元吉捋了捋白须,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不得不承认,汉王这些话语,并非没有道理。 不过他们都成了灾民了,还能怎么办? “那汉王殿下有什么高见?” “高见谈不上,朝廷可以以工代赈嘛,多大点事儿。” 朱高煦有些无奈,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以工代赈?这是什么意思?” 金忠、顾佐、夏元吉几个人一听,顿时面面相觑,有些发愣。 他们几位可都是饱读诗书的贤臣干吏,不说学富五车,至少都是博览群书的人。 可是这“以工代赈”,他们压根就没听说过,还真是第一次听到。 夏元吉皱着眉头,仔细琢磨了片刻,还是主动问道:“汉王殿下,何为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嘛,就是指爆发灾荒后,在灾区进行灾民救济的时候,不能仅仅只是发放粮食,还应该想办法将灾民组织起来干活,比如修筑河堤、疏通河道、修建城防、建造新屋舍之类的。” “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是起到了赈灾的作用,百姓也填饱了肚子,二是灾民有工作之后,也会更加安分守己,可以减少不法事情的发生,三是也做了不少民生工作,增强百姓对朝廷的凝聚力,四是可以算作灾区百姓的劳役……” 朱高煦一口气念出了以工代赈的好几个优点,听得夏元吉等人一愣一愣的。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赈济灾民,都是直接发放粮食。 救灾是救灾,劳役是劳役,这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项目。 他们也是这样做的,从未想过还有这样互利互惠的新奇法子。 夏元吉思索片刻之后,欣喜地点了点头。 “这倒是一个非常新颖的办法,而且非常有效,灾荒年代,人心思动,朝廷不但给减免他们的赋税劳役,还给他们提供饭食,甚至共同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发展民生!” “汉王殿下这以工代赈的法子,确实是很是不错!” 其他几人接连点头,纷纷认可赞同。 顾佐有些诧异地看了朱高煦一眼,却是冷声道:“汉王若是想要借此收买人心,生出不该有的心思,臣必定上奏天子弹劾于你,绝不留情!” 朱高煦:“???” 你娘咧! 收买人心? 你丫有病吧? 汉王傻眼,群臣憋笑,看这二位对掐真是有意思极了。 第64章朱高煦:大明的冬天真冷啊! 确定了以工代赈的法子,那么灾民一事也就告一段落了。 朱高煦象征性地提出些许意见,今日朝会总算是到此结束了。 刚刚走出乾清宫暖阁,身后立马便有宦官送上了一件棉袍。 暖阁里面烧着炭火,所以众人没有察觉到寒冷。 但是一脚跨出暖阁后,却仿佛是进入了冰天雪地里面。 十一月的应天府(南京),真是格外的冷啊! 特别是南方的冬天与北方极为不同,一个是寒冷,一个是阴冷。 北⽅的干冷是物理攻击,多穿⾐服就可轻松防御;南⽅的湿冷却是魔法攻击,穿再多⾐服都没⽤,得要有抗性! 南方不懂北方的寒冷,北方不懂南方的阴冷。 一阵妖风陡然席卷而来,刮在众人脸上一阵生疼。 陡然间,身后传来了一阵剧烈咳嗽声。 朱高煦回头望去,却见咳嗽的人,正是兵部尚书金忠。 史书上这老金头在两年后就积劳成疾去世了,现在看来他这身子骨已经虚弱到了极点。 朱高煦走到他身前,劝慰道:“老金头,你都老成这样子了,别再操劳了,回去休养一段时间!” 金忠一愣,苦笑着摇了摇头,“劳殿下挂念了,但北伐在即,兵部还有太多事情需要调度处理,不容耽搁啊!” 这个老金头,真不愧是朱棣的肱骨心腹啊! 都已经虚弱到了这副模样,还不忘尽忠职守,坚守岗位! 现在朱高煦监国理政,他自然不会眼睁睁地看着金忠操劳过度,积劳成疾。 “杨荣,现在由你暂领兵部尚书事务,可能胜任?” 众人闻言大吃一惊,有些不太明白这位汉王的意思。 金忠脸色微变,“汉王殿下,老夫身子并无大碍,许是感染些许风寒罢了……” “行了行了,别叨叨了,来人送金大人回府静养,再让太医院派遣专人看护,什么时候太医说你无恙了,再重新工作。” 金忠愣了,咋还有强制让人休假静养的说法? 黄淮等大佬也愣了,金忠就这么被汉王给赶出了朝堂? 那可是金忠啊! 靖难功臣里难得鼎力支持朱高炽的人! 眼瞅着金忠被几个锦衣卫力士架着就走,夏元吉顿时急了,“汉王殿下,金尚书可是靖难旧臣……” “废话,本王能不知道吗?等太医给他诊治过,你们就知道老金头病得多严重了!” 众人闻言一怔,心中不免担忧了起来,难道金忠当真病入膏肓了? 朱高煦没好气地摆了摆手,不愿意跟这些巨头纠缠此事。 这些巨头,总算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啊! 披着棉袍,朱高煦依旧感受到了刺骨的寒意,他这才陡然惊觉,现在可是在大明,没有暖气,更没有空调。 方才在暖阁里面,可以烧炭取暖。 但是这木炭,对百姓而言,却是昂贵到了极点。 烧炭取暖? 那是王公贵族、达官显贵才能享受到的优渥待遇! 别小看这一盆木炭,足足抵得上数十两纹银! 在没有空调暖气的大明,老百姓所能拥有的取暖燃料,屈指可数,无非就是木炭、煤炭和薪柴这三样。 三者之中,木炭取暖体验最佳,但价格极其昂贵,一般只有王公贵族、达官显贵、富商巨贾才能配备得上! 因为这烧制木炭,也是一个十分辛苦的体力活儿,山民们从早到晚几乎没有时间歇息,从砍柴到截成一段段的木头,再到劈柴、垒窑直至烧成木炭,大概需要十天的时间。 而且采集的柴木一般都是硬木,才能烧制出耐烧无烟的上品。 如大明皇室过冬的御用木炭,便是“红箩炭”,皆由易州一带山中硬木烧成,每根长尺许,园径二三寸不等,气暖而耐久,灰白而不爆,燃烧时还有轻微的香气! 这等上品木炭,产量稀少,价格昂贵,即便连皇室都不够长期使用,更何谈民间百姓了! 木炭昂贵,煤炭便宜,但老百姓没人敢烧煤炭取暖啊! 现在这些人又不懂什么是有毒气体,还他娘的不知道做好通风措施! 一盆煤炭烧得旺,全家一起火葬场! 何况这煤炭向来由朝廷管控,用于冶炼钢铁制作兵戈,加之开采难度系数太大,流落民间的自然少之又少! 木炭烧不起,煤炭不敢烧,柴火薪炭更是少之又少。 缺薪少柴,这可是那些苦寒文人,历来诗兴大发的哀咏主题之一! 想当年,连诗圣杜甫都住在茅草屋里,一遇到下雨雪天,也是被冻得够呛,更不用提天下广大的穷苦老百姓了。 木炭烧不起,煤炭不敢烧,柴火没得烧! 这可真是,要把人往绝路上逼啊! 那些平民百姓可怎么办? 他们如何度过这酷寒无比的严冬? 大明帝国即将进入小冰河时期,连连天灾不断,气候恶劣至极,每一年的严冬,对于那些底层百姓而言,都将会是一道生死难关! 身体好,挺过去,还能再活一年! 身体弱,挺不过去,那就少吃一年的苦! 这个世道,便是如此!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难怪历朝历代的底层百姓,在严冬之中,被活生生冻死者,不知凡几! “人苦冬日短,我爱冬夜长!” 朱高煦喟叹了一声,满清那位爱新觉罗乾狗皇帝,能坐在暖和无比的紫禁城中诗兴大发,吟诗作对,坐视子民挨饿受冻生不如死,他这位汉王爷却做不到。 “老夏头,老宋头,过来。” 朱高煦向户部尚书夏原吉与工部尚书宋礼招了招手,二人见状一愣,但还是加快脚步走了过来。 只见汉王爷满脸忧容,沉声道:“这天儿这么冷,还只是十一月初,我们可以烧炭取暖,但老百姓可怎么办?” 夏元吉与宋礼闻言一怔,脸色瞬间涨红,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他们都知道,每年严冬都有不少百姓冻死冻伤。 但这是自古以来的惯例,所以无人在意,无人关心! 因为,每年严冬,都是这么过得啊! 对于满朝文武而言,这是一张难以启齿的遮羞布! 只要不撕开,他们依旧可以歌功颂德,高唱四海承平,自夸君圣臣贤! 如果这张遮羞布被撕开了,那下面却是无数冤魂,累累白骨! 但是,他们这些朝臣,又能怎么办呢? 天地之力,凡人如何抗衡? 即便能够抗衡,那也是少数权贵的特权! 朱高煦注意到了二人的脸色,心中顿时了然。 “走吧,跟本王去工部匠作坊。” “凡事总得尽力,才不会心生愧疚。” 夏原吉与宋礼闻言一怔,随即叹了口气,跟在了他身后。 这些汉王殿下,似乎真的有些不太一样了! 第65章军器局!坑人的户籍制度! 大明立国之后,太祖朱元璋为保障武器装备标准化生产,在中央朝廷尚未建立统一武器制造机构的情况下,允许各地卫所自造武器。 直到洪武十三年,朝廷才在工部虞衡清吏司下设立军器局和鞍辔局,负责武器装备制造工作,同时加强对各地制造武器特别是火器的控制。 不久后后,太祖又在内府下设兵仗局,同样负责武器生产。 至此,大明中央武器制造分属工部和内府两个系统。 工部尚书宋礼并不知道汉王口中的匠作坊是什么地方,不过听着像是军器局,一边介绍着,一边把他带了过来。 军器局很大,据宋礼介绍,大概有一千多名工匠在里面劳作。 朱高煦听了宋礼的介绍,还以为这中央第一军备制造中心,会是什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地方。 然而整个军器局,包括那些工匠在内,给他的第一印象就是脏乱差! 环境脏,管理乱,设施差。 明明是掌握着技术的核心人才,却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混的还不如金陵城里的乞丐! 这哪里是大明最顶尖顿时兵工厂,分明就是一个乞丐窝! 朱高煦看着这些诚惶诚恐、神情麻木的匠人,顿时就怒了。 “我说老宋头,你们工部就是这样对待匠人的吗?” 宋礼闻言一怔,愣在了原地。 汉王这话是什么意思,自己做错了什么吗? 士农工商,工匠的地位本就卑贱,只比那些以逐利为生的商人高出了些许。 让这些工匠能够吃饱穿暖,有活可干,就不错了,自己做错了什么? “敢问汉王殿下,臣何错之有?” “太祖定制,我朝继承元朝匠籍制度,军匠属于军籍,专门负责武器、军装、仪仗等的制造和修理工作,子子孙孙,世代承袭……” 朱高煦一听这话,顿时就明白了。 又是因为大明这该死的户役制度! 大明立国之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选择继承元朝的“诸色户计”户籍制度,将户籍分划为民户、军户、匠户等籍,民户务农,并向国家纳农业税、服徭役;军户的义务是服兵,匠户则必须为宫廷、官府及官营手工业服劳役。 并且严格禁止更换户别,各色户籍世袭职业,不容更改,农民的子弟世代务农,工匠的子孙世代做工,军户的子孙世代从军。 这也就意味着,爷爷是什么,儿子就是什么,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是,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辈子都没有变更的机会。 太祖朱元璋企图用这样的一种畸形制度,来维持整个大明帝国的千秋万代,规定了所有人的身份,并且这种身份是世世代代的延续下去,不能有任何的变动。 其本质上,还是“士农工商”阶级的延续。 工匠原本地位就低下卑贱,还得承担为宫廷、官府及官营手工业服劳役,得到的报酬却是几乎没有。 如此一来,他们日子过得很是艰难清苦,甚至远远比不上那些腰缠万贯的富商巨贾。 别说吃饱穿暖了,连养家糊口都成了难题,甚至子子孙孙都会跟自己一样,这辈子都没有翻身的可能。 看着眼前这群如同乞丐的军匠,朱高煦心中一万匹草泥马呼啸而过。 很难想象,在这样的大前提下,眼前这些匠人们,是如何苟延残喘下来的。 指望这样的一群活得如同乞丐一般的工匠,创造一个工业国家,那简直是比大明称霸地球都难。 这些本来是大国重器的顶尖匠人,随便放在后世一个重视工业的国家,每一个都应该是国宝般地位崇高的存在。 但是他们在这煌煌大明,永乐盛世,却过的不如富贵人家的狗,长此以往下去,他们手里制造的军备能有质量可言吗? 没有可能! 一个人没了希望,子孙也没有希望,那这个人就会变得麻木不仁,毫无进取之心。 宋礼依旧在侃侃而谈,丝毫没有察觉到,自己做了什么蠢事。 朱高煦冷眼看着他,顿时对这位名臣大失所望。 这个宋礼倒不是什么贪官奸臣,而是以敏捷干练、持法严竣闻名朝野的贤臣干吏。 老宋头这辈子最大的成就,就是疏浚大运河,奠定了永乐迁都的基础。 只不过这老货终究是个文人,骨子里看不起地位卑贱的工匠,正如史书记载那般,不恤匠人。 想着,朱高煦就摆了摆手,打断宋礼继续出言。 “老宋头,你说让他们吃饱穿暖了,可是你现在看看,这些匠人面黄肌瘦,衣衫褴褛,你怎么有脸说得出口?” 宋礼闻言一怔,脸色顿时难看了起来。 “汉王殿下,这些匠人们虽然辛苦劳役,但工部也会拨给他们应得的俸禄,臣不知他们为何会这样……” 话音未落,宋礼陡然转身,怒视着大腹便便的军器局大使! 朱高煦顺着他的视线看过去,只见这个军器局大使是个肥头大耳的货色,还挺着一个大肚子,顿时就反应了过来。 还能因为什么? 贪腐呗! 军器局大使这个职位,可是如同后世采购部的肥差。 朱老四是个战争狂热分子,没事儿就挥师北伐,那么军备辎重自然就是紧要物资。 工部军器局与内府兵杖局掌控军备制造,这个军器局大使想要贪污简直太容易了! 比如将制作兵器的铁料倒卖出去,就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眼见众人目光不善地盯着自己,军器局大使李文辉瞬间面色惨白,哆嗦着身子张了张口,却是支支吾吾地说不出话来。 他哪里想过,今日汉王殿下会前来视察,还如此关心这些卑贱的匠人! 朱高煦见状懒得跟他废话,冷哼道:“聂兴,抓人,将军器局封了,揪出所有蛀虫!” 聂兴这厮自从洗白之后,很快便适应了锦衣卫的嚣张身份,尤其对贪官污吏格外痛恨。 得了汉王命令,他直接带人上前将李文辉制住,并命手下查封了整个军器局。 宋礼见状面色大变,“殿下,万万不可啊!” “眼下北伐在即,朝廷需要大量的武器辎重,您如果查封了军器局,那会延误北伐大计啊!” “对啊,汉王殿下。”夏元吉见状也不由叹了口气,出面提醒道:“军器局如果停摆,那就没法为明年北伐打造足够的武器辎重,北伐将士手里没有趁手的武器,将会影响到皇上的北伐大计啊!” “臣请汉王殿下以大局为重,不要查封军器局,除掉首恶便可。” 聂兴见状停下了动作,看向了汉王爷。 朱高煦冷冷地扫了宋礼二人一眼,随即一脚踹在了聂兴屁股上。 “愣着做什么?抓人,查封军器局!” 两位尚书:“???” 第66章朱棣:老子北伐你把军器局封了! 麻了! 人麻了! 夏元吉与宋礼万万没有想到,他们二人苦口婆心地劝说了这么久,合着这位汉王爷压根就没听进去啊! 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命锦衣卫查封了军器局,并且让锦衣卫抓走了李文辉等所有军器局官吏! 如此做法,全然不顾皇上的北伐大计,他朱高煦怎么敢的啊! 夏元吉见状给宋礼使了个眼色,让他拖住这位汉王爷,随即自己立马赶去鸡鸣寺打小报告。 不是夏元吉有意做这个恶人,实在是汉王查封军器局,牵扯太过重大。 皇帝已经下旨北伐瓦剌,六部百司都在筹措粮饷调动兵力备战。 在这个关键时刻,监国汉王爷突然犯浑,非要查封了军器局! 军备辎重供应不上,这仗还怎么打? 那可是会出大乱子的! 朱高煦瞧见夏元吉匆匆忙忙地走了,也没太在意。 这夏老头不是去给大胖胖通风报信,就是去鸡鸣寺找朱老四了。 查封军器局,是朱高煦不得已而为之。 他本想着借助军器局这批专业匠人,把蜂窝煤给捣鼓出来,再平价卖给大明子民,尽可能地让更多老百姓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谁能成想,来到军器局见到的,不是一批专业型技术人才,而是一群面黄肌瘦的乞丐。 这还怎么做? 而且这还是大明技术最顶尖的军器局,地方上那些兵工厂是什么样子,已经可想而知了。 大明将士拿着这些劣质军备,还想打得鞑靼瓦剌抱头鼠窜,只能证明大明将士太过骁勇。 只有查封这军器局,揪出那些蛀虫,来场大换血,才能让大明走上工业之路! 朱高煦不顾宋礼的诧异眼神,当着一众工匠的面儿走到一位老匠人身前。 “老丈,饿了吧?你们平日里能吃饱饭吗?” 朱高煦挤出笑容,尽量让自己看起来亲和一些,毕竟他身上穿着蟒服,带给地位卑贱的工匠们一副生人勿近的高贵模样。 “回汉王殿下的话,小人没有饿着,吃饱了的。” 这位骨瘦如柴的老人,一边答着话,一边小心翼翼地看了宋礼一眼。 工部尚书宋礼,他们是不认识的。 这些可怜的匠人,平日见到最大的官儿,就是军器局大使李文辉。 但是刚刚从他们这些大人物的对话之中,不难确认他们的身份。 朱高煦注意到了这个细节,耐着性子安抚道:“老丈,你不要怕,老宋头是个好官,他也是你们工部最大的官。” “可是老宋头平日里日理万机,没有时间与精力前来视察,这才让你们受尽贪官污吏的欺辱!” 话音一落,他又看向宋礼,怒喝道:“宋大人,你说是不是?” 宋礼本就因为李文辉贪腐而感到惭愧,此刻听了汉王爷这话,更是羞愧得无地自容。 “老丈你放心,怪我宋礼失察,以致于让你们受尽了委屈。” 破天荒地,堂堂工部尚书,竟然拱手向老匠人鞠躬道歉。 一众工匠见了,顿时惊得手足无措,老匠人甚至膝盖一软就准备跪倒在地。 好在朱高煦及时扶住了他,安抚道:“这一礼你得受着,否则老宋头一个失察之罪跑不了了。” 听了这话,老匠人这才颤颤巍巍地受了他这一礼,局促不安到了极点。 “汉王爷,小人老了,饿一点不打紧的,您别责怪宋大人。” 老匠人叹了口气,他活了一辈子,还真没见过向自己鞠躬道歉的朝堂重臣。 因为宋礼这一礼,他心中的委屈与愤怒,顿时也就烟消云散了,甚至还主动为宋礼开口求情。 宋礼见状更是羞得满脸涨红,立在旁边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是好。 朱高煦同样叹了口气,“多大岁数也不应该饿着,以前是没人知道你们的处境,让你们受尽这些小官小吏的欺辱,但是现在宋大人知道了,他定然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再发生。” “我说的对吧,老宋头?” 宋礼连连点头,就差拍着胸脯保证了。 朱高煦的真诚,似乎打动了工匠们那颗早已麻木的心。 一个年轻工匠壮着胆子,低喝道:“汉王爷,这是真的吗?宋大人真能让我们吃饱饭吗?” 听了这话,宋礼更是满脸愧色。 他方才还大言不惭,口称这些匠人都能吃饱穿暖,可真正的事实,却狠狠给了他一记耳光。 朱高煦叹了口气,紧紧握着老丈的手,道:“能吃饱,大家都能吃饱,就算老宋头亏待你们,我大明也不会亏待你们!” “聂兴,让兄弟们去京师最好的那些酒楼,从现在开始做菜,做好了全部送过来!” 聂大百户一愣,随即领命而去。 朱高煦看着面黄肌瘦的匠人们,高声道:“今日本王请客吃饭,银子算本王的,你们敞开了吃喝,吃饱了我们再重新分配工作,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匠人们听了这话,顿时爆发出一阵欢呼,更有甚者跪倒在地上,向汉王爷表达谢意。 朱高煦见状神情复杂
相关推荐:
变成丧尸后被前男友抓住了
差生(H)
烈驹[重生]
云翻雨覆
穿书后有人要杀我(np)
绝对占有(H)
五夫一妻的幸福生活
斗罗绝世:圣邪帝君
蔡姬传
离婚后孕检,她肚子里有四胞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