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创了永乐盛世,又承前启后,帮助仁宣二宗打造了仁宣之治,使得大明国力攀升到了顶峰。 可也是这些巨头大佬,此刻在朱棣面前被骂得跟孙子一样,低着脑袋不敢还嘴。 这种感官上的巨大反差,令朱高煦在一旁笑得合不拢嘴。 直到朱棣没好气地瞥了他一眼,汉王爷这才悚然一惊,老老实实地垂下了脑袋。 “都察院此案,你们就不要管了,所有涉案人员,朕一定会严厉惩处!” “蹇义,吏部准备新任御史名单,年龄在三十到五十岁之间,过于年轻者缺乏办事经验,年龄过大则没有朝气,著为令!” “并且施行御史荐举制度,都察院选拔御史,需要由推荐人将候选人的名单、履历等上报吏部审核,一旦该御史日后出了问题,推荐人和审核人也要一并问罪,著为令!” 蹇义连连点头,他清楚这是皇帝开始对都察院进行限制。 毕竟闹出了这么大的乱子,再采用旧制不对都察院进行掣肘,那新任御史们只怕还会走上刘观等人的老路! 金忠等巨头听了,也是没有吭声,默许了这个方案。 朱棣一向雷厉风行,已经找到了问题根源,那他自然不会手下留情。 “另外,朕有意任命顾佐为新任都御史,诸位爱卿觉得如何?” 顾佐? 顾礼卿? 听到这个名字,蹇义顿时脸色微变。 “皇上,顾礼卿虽然为官刚正,颇有贤名,但是他才三十岁,未免太年轻了些吧?” 朱棣:“???” 啥? 才三十岁? 这么年轻的吗? 朱棣傻眼,面带狐疑地看向朱高煦。 都察院可是大明最高监察机关,都御史与六部尚书并称为七卿,地位崇高,权柄滔天! 这顾佐如此年轻,超擢他为都御史,将这个重任交给他,会不会有些草率? 朱高煦倒是不以为意,笑道:“老蹇头,都御史的职责是什么?” 蹇义闻言有些尴尬,表示我与你汉王不熟,不要叫的这么亲热。 “都御史,职责专属纠察、弹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是天子耳目风纪的部门。” “所有大臣奸邪、小人结党、作威福乱政的,便弹劾他;所有百官卑劣贪鄙败坏官纪的,便弹劾他;所有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现成章法、企图进用的,便弹劾他……” 朱高煦点了点头,“反正就是个御用喷子呗?都御史与监察御史,就应该干喷子的活儿,谁违反乱纪祸乱朝纲,喷他就完事了对吧?” 众人:“!!!” 喷子? 那是御史!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因此,这种得罪人的‘搏击’之事,就应让那些地位不高、资历不深、年纪较轻、顾忌较少的官员去干,顾佐为官刚正不阿,被人比作北宋的包拯,他难道不是最好的人选吗?” 原本这些个言官谏臣就应该是些廉洁自守的喷子,如果谁违法乱纪,包括皇帝在内,那喷他就完事了。 结果刘观等御史吃人嘴短,不但不尽心履职,反倒为这些贪官污吏百般遮掩,这才形成了永乐朝贪腐之风横行的局面。 但是顾佐这些喷子却不一样,人家是有道德底线的喷子,想要用金钱贿赂这种人,人家不但不会收,还会怒喷你一顿。 朱棣没好气地瞪了朱高煦一眼,清咳了两声:“咳咳,汉王说的没错,话糙理不糙。” “如今官员贪腐之风大行其道,的确需要顾佐这样的喷……直臣执掌都察院,率领焕然一新的都察院,对朝堂上下进行一番清洗,肃清大行其道的官僚贪腐之风!” “拟旨,擢升顾佐为都御史,即刻回京赴任!” 此刻远在江西的顾礼卿尚不知情,自己因为狗贼朱高煦的举荐,已经成了朝野皆知的超级大喷子! 第61章朱高煦:我摊牌了!我是反腐斗士! 御书房内,寂寂无声。 因为汉王朱高煦的力挺举荐,顾佐以三十岁的年纪,被超擢为了都察院都御史,正二品的朝堂巨头! 原本这不符合旧制的行为,金忠等臣子应当规谏天子。 奈何汉王爷有理有据,舌战群臣,他们一时间也没找到合适的理由。 不过这个顾佐顾礼卿的确为官刚正,所到之处吏民畏服,是个难得的刚正直臣。 由他掌握都察院,肃清大行其道的贪腐之风,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 只是金忠黄淮等人心里泛起了嘀咕,汉王举荐顾佐这种直臣上位,对他而言有什么好处? 诸如顾佐这些刚正直臣,最大的特点便是不畏强权,一心为国。 你汉王爷就算对我有举荐知遇之恩,那又如何? 如果你敢违反乱纪,祸国殃民,我顾礼卿照样喷死你! 既然如此,汉王为何要做这些费力不讨好的事儿? 难道说他当真转了性子,开始为国家考虑了? 不可能! 绝对不可能! 他可是汉王朱高煦啊! 朱棣扯了扯胡须,继续冷声道:“除此之外,汉王倒是告诉了朕,一种永乐朝官员贪腐最出名的法子,比起折色火耗和淋尖踢斛更加丧心病狂,令人发指!” 一众大佬们闻言一愣,有些茫然地看向了朱高煦。 你这个汉王爷不应该致力于争权夺利吗? 怎么现在一反常态,一门心思地打击贪腐了? 朱棣将地方官员为民请命中饱私囊一事娓娓道来,金忠等人听后瞬间面色大变。 蹇义眉头紧锁,立马追问道:“汉王殿下,敢问可有什么实证?万不可捕风捉影,骇人听闻啊!” 地方官员,通过报灾,减免税收中饱私囊,百姓上缴的赋税不变,朝廷收到的税收却少了,这是足以动摇大明根基的巨大隐患。 赋税,是朝廷的根基! 如果一个王朝不收税,哪来的钱?没有钱怎么治理国家? 现在竟有官员上下勾结,中饱私囊,巧立名目,愚弄百姓! 这种现象,一般只会出现在王朝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 可是现在,是永乐盛世,是他们这些臣僚引以为傲的大治之世! 汉王朱高煦却是在这个时候,狠狠给了他们一记耳光。 所以蹇义身为吏部尚书,他必须弄清楚,这到底是汉王朱高煦故意夸大其词,还是原本就有此事! 朱高煦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随即看向了夏元吉,“老夏头,你还记得在刘观府上搜出了河南赈灾银吧?” “你们信不信,从吴中府上也能搜出来河南赈灾银,还有河南道御史、河南按察使等人。” “这笔赈灾银,从国库运出到河南,这一路上有没有被剥削暂且不提,但到了河南之后,那就是层层剥削了,京师里的大人物刘观等人拿大头,地方上的按察使、道监察御史再拿一笔,然后就是具体到地方官员……这样层层剥削下来,真正赈济灾民的赈灾金,可能十不存一!” 朱高煦并不是在危言耸听,而是讲诉得事实真相。 整个都察院都在刘观等人的带领下贪污腐败,没有履行监察百官的职责。 那地方官员也自然就没了顾忌,想怎么巧立名目搜刮民财,就随着性子胡来。 毕竟只要把上面这些御史给喂饱了,就没人找他们的麻烦! 用以河南灾区赈灾的赈灾金,出现在刘观府中,这就是最好的证据! 蹇义面色一变,当即起身跪倒在地,“皇上,臣有罪,请皇上责罚!” 虽然问题根源出在都察院贪污腐化,但这些人就职赴任也是得了吏部同意,河南按察使等封疆大吏更是需要吏部举荐审查。 现在闹出了这些贪腐大案,蹇义这个吏部尚书也有失察之责。 好在朱棣对他很是器重,并未过多苛责,摆了摆手就此揭过此事。 “这案子锦衣卫会彻查下去,那些蛀虫一个都别想逃!” “不过既然出现了这样的贪腐手段,那就必须想办法遏制,诸位爱卿可有什么良策?” 听了这话,大佬们面面相觑,尽皆皱起了眉头。 官员谎报灾情中饱私囊,这事儿本就不好解决。 如果地方上的按察使的监察御史起到了作用,那还可以及时向朝廷检举揭发。 否则朝廷收到地方上报灾情的奏疏,只有第一时间核实一下,白白浪费这个时间坐视灾民饿死。 除此之外,自大明开国以来,赋税征收的一个难题,就是欠税的太多。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来自高皇帝制定的一个福利政策:如果一个地区出现欠税,那么欠到第二年,就可以酌情打折,甚至大大减免。 当初太祖爷定下这个福利政策,实际上是为了回顾百姓。 然而金忠蹇义等人听了朱高煦的话后,这才反应了过来。 发展至今,贪官污吏从中作梗,能交上税的,故意拖欠不交,到了第二年可以申请打折和减免,免出的这部分都被贪官拿走了。 这些中饱私囊的地方官员,不但因为这项政策赚了个盆满钵满,还博取了一个为民请命的贤名! 真是混账至极!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个难题也就更加不好解决。 涉及到祖宗定下的制度,轻易删减改动那可都是不孝! 朱棣原本就是造反成功夺得天下,所以他对太祖爷定下的规矩一向遵守,除非必须更改,否则绝不轻易改动,唯恐被他人冠以不孝的罪名。 但是现在,地方官员借助朝廷施恩给百姓的福利政策,巧立名目中饱私囊,不但愚弄了百姓,还欺骗了朝廷! 是可忍孰不可忍! 朱棣眼见一众大臣议论纷纷,却是拿不出个主意,顿时大失所望。 他环顾四周,却见自家老二正在小板凳上发呆,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一旁的前朝瓷器,当即喝道:“汉王,既然这问题是你率先察觉到的,那你可有什么良策?” 朱高煦一听这话,顿时就傻眼了! 你一个永乐大帝,带着内阁三杨蹇夏等千古名臣,还解决不了这个小问题? 咋滴非要老子去做反腐斗士,得罪天下官僚啊! 朱高煦一直想着去云南就藩,做个依红偎绿的逍遥王爷,不爱掺和这些破事儿。 “爹啊,儿子愚笨,没有良策,您看着处理……” “说不说?你今天不想个法子,明天朕就把你发配高墙!” 朱高煦:“???” 你大爷! 狗一样的坑儿贼! 真是丝毫不顾面皮了啊! 第62章实征册!夏元吉你也不行啊! 眼见朱棣这个坑儿贼又老调重弹,用发配凤阳高墙来威胁自己,朱高煦很想一个大嘴巴子直接抽过去。 但是,毕竟是永乐大帝,他只能在想想罢了。 我宽宏大量汉王爷不跟他一般见识。 无奈,朱高煦只能搜肠刮肚地思索着解决策略。 金忠夏元吉等大佬见状,也不由得停止了议论。 他们倒是很想看看,在不违背太祖旧制的前提下,这位汉王爷能够有什么高见。 金忠就坐在夏元吉旁边,忍不住低声道:“对于此事,夏尚书可有什么高见?” 夏元吉神色凝重,“我朝现在是继承唐宋的‘两税法’,立国初期,为了恢复遭战争破坏的民生,定赋役法,一以黄册为准,册有丁有天,丁有役,田有租。” “民生恢复后,这才开始以‘两税法’为基础逐步完善税制,对待田赋,按亩征收,南北不同,通常是夏秋两季征收,是重要的税收来源。” “征收赋税的基础,就是十年一大造的赋役黄册,与鱼鳞图册。” 顿了顿,夏元吉叹气道:“此事涉及到赋税征收,牵一发而动全身,想要在不违背太祖旧制的前提下,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金忠脸色微变,摸着胡须沉吟不语。 赋税征收出现了问题,那只有对赋税制度进行改革。 但革新税制这可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情,牵一发而动全身,轻易间不能冒然进行。 那么,汉王朱高煦,会有什么高见? 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的看着朱高煦,或是期待,或是戏谑。 有的人等着他语出惊人,解决掉这个赋税征收难题。 有的人却是满含戏谑嘲讽,等着看他笑话。 朱棣也满脸期待地看着他,希冀着这个开了窍的儿子,能够再次带来惊喜。 良久,朱高煦这才深吸了一口气,扭头看向夏元吉。 “老夏头,你可有什么高见?” 众人闻言,一阵无语。 合着你静静思考了半天,最后好屁都没有想出来一个? 夏元吉苦笑着摇了摇头,将方才对金忠所说复述了一遍。 眼见这位名臣也没有办法,朱高煦顿时笑道:“老夏头,你这户部尚书也不行啊!” 夏元吉一张老脸瞬间涨红,却又无法反驳。 朱棣见状狠狠瞪了朱高煦一眼,正准备教训这混账一番,却听见他笑着道:“其实这事儿也不难,用不着大刀阔斧地改革税制,只需要在征收制度上面做一个小小改动即可!” 一众大佬闻言瞬间一愣,神情变得精彩至极。 不会吧? 他不会真有办法吧? 连户部尚书夏元吉都感到棘手,汉王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想到了解决办法? 原本朱棣喷他的话已经到了嘴边,听到这话硬生生地给咽了回去,憋得好不难受。 “行了,赶紧说,别卖关子了!” 朱高煦撇了撇嘴,沉声道:“大家都知道,朝廷的赋役征收主要以人户为中心的赋役黄册为主,以土地为中心的鱼鳞图册为辅,互为经纬。” “因此,户帖和黄册制度就成朝廷重要的赋税征收依凭,对吧?” 夏元吉连连点头,眼中的惊喜之色更加浓郁。 汉王能够意识到这一点,那就证明他不是无的放矢! 兴许这个泥腿子,还真能让人刮目相看! 朱棣微微颔首,笑眯眯地示意他接着说下去。 “但是,自永乐以来,民户人丁急剧增长,田地也发生剧烈变化,加上攒造册籍与推收钱粮过程中,户书、粮书、里书、甲书等吏役人等从中舞弊,生者未补入,死者不予勾销,田地买卖、抵押等情形都没有登录在册,黄册制度逐渐陷入紊乱和废弛状态,成了徒有其名的伪册!” 伪册! 这个词语,深深地刺痛了众人。 户部尚书夏元吉一惊,立马提出异议:“汉王殿下,黄册户贴十年一大造,怎会出现伪册……” “老夏头啊,你不要嘴硬,信不信本现在随意从各地州府中提取黄册,上面所开列人户的姓名和事产,仍然是明初洪武年间的姓名和数目,内容根本就没有丝毫变化?” 此话一出,夏元吉神情一滞,满脸惊骇之色。 “洪武初年大造黄册,太祖爷没有任用当地的官员核查田亩数,而是任用了大量的监生,为的就是防止地方官员与士绅豪强之间勾结,瞒报田亩数少交税,所以那一次的黄册乃至洪武年间的黄册,都具有真实性与代表性。” “但是现在,大造黄册已经流于形式,地方官员们忙着搜刮民财都来不及,谁还会去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破差事?有这个闲工夫,他们拿去巧立名目中饱私囊不好吗?” 听了这话,朱棣脸色逐渐变得难看了起来,金忠等巨头脸色也好看不到哪儿去。 汉王这话虽然说得尖酸刻薄,但不得不承认,的确是事实。 比如眼前河南赈灾金一案,那些贪官污吏都敢将手伸向了赈灾金,他们还会在乎什么黄册鱼鳞图? “老二,既然这些黄册大多作伪,那说说你的办法吧。” 朱棣沉吟了片刻,眉头紧紧皱在了一起。 黄册与鱼鳞图册,乃是朝廷征收赋税的依凭。 地方官员的不作为,甚至是贪污腐化,导致这些黄册成了伪册,根本就不具有真实性! 但是,即便朱棣这个天子知道了,他眼下也没有合适的办法。 难不成下令清查全国各地的黄册? 那将会是一个耗费无数人力财力的大工程! 然而真这样做的话,只会得不偿失! 所有人眉头紧锁,不约而同地看向了朱高煦。 汉王爷微微一笑,沉声道:“既然黄册是伪册,那朝廷就重新制作实册!” “老夏头,让各道州府县官出一道计划册,每年秋粮征收,地方上八月出预算计划册,九月造花户实征册,填写通知单,十一月起朝廷开始征粮并按户填册,十二月征收结束将实征册上报朝廷。” “征粮结束,朝廷会核对计划册和实征册,如果二者对比之下有出入,不管多还是少,都可以要求地方官员解释,解释不清的就可以追责了。” 夏元吉一怔,随即兴奋地点了点头。 这个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地方官员谎报或利用灾情贪腐的难度,即提高了朝廷的收入,也抑制了恶劣的贪腐状况,而且还没有对太祖旧制予以改动,简直就是解决眼前困境的完美策略! 金忠等人有些惊讶地看着朱高煦,眼神中充满了质疑,仿佛第一次认识他似的。 朱棣同样满脸惊色,他当真没有想到,自家老二能提出这么好的主意。 这个家伙,真是开了窍了啊!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诸位爱卿,这计策如何?” 朱棣心情大好,笑眯眯地问道,引得群臣连连点头。 “既然如此,那就即刻拟旨,将其推行天下!” 第63章有钱了!原来还有这种赈灾方式! 三日后,锦衣卫查清所有涉案之人,除却那四十三名御史外,还牵扯出高达上百位地方官员。 朱棣勃然大怒,下旨将所有涉案人员抄家没收脏款,下狱论罪。 首犯左右都御史刘观与吴中二人,更是被处以剥皮揎草的残忍酷刑,阖族流放奴儿干都司。 四十三名涉案御史处以斩刑,抄家流放,三代以内不得科考。 新任都御史顾佐匆匆回京,率蹇义临时为他搭建的草台班子,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腐斗争,对朝堂上下进行了一番清洗,成功扭转了自建文以来官员贪腐成风的局面。 一场惊天大案,就此落下帷幕。 当年朱允炆即位称帝后,针对洪武时期朱元璋实行严苛政策的弊端,进行改革推行建文新政,实行惠民之风,教化百姓,宽刑省狱,减少杀戮,形成了以仁治天下的新气象。 然而物极必反,建文帝过度的宽仁,加上他重用文人士大夫,反倒使得文臣气焰嚣张,洪武朝被打压到极致的贪腐之风剧烈反弹。 到了永乐朝,贪腐之风更是大行其道。 官员们不思精忠报国,反倒是互相宴请、招妓作乐,甚至竞相攀比奢华。 文人士大夫们终日沉湎于秦淮河畔,夫子庙千百年来积攒的浩然正气,都掩盖不住十里秦淮的冲天脂粉味。 直到汉王朱高煦勘破刘观这场惊天大案,皇帝以雷霆手段肃清了所有涉案人员,新任都御史顾佐接连弹劾数十名贪腐官员,引得文武百官人人自危,如履薄冰。 永乐朝堂这股贪腐之风,总算是刹住了脚。 然而最大功臣朱高煦此刻却很是烦恼,因为朱棣解决了这案子后,拍拍屁股就走人了,依旧以龙体抱恙为借口,让他这个大冤种监国! 监国也就监国吧,毕竟财政不那么紧张,需要朱高煦关心的事情很少。 这场贪腐大案中,朝廷抄没的赃款总价值高达三百余万两,勉强支撑得起户部开支一段时间了。 但最让朱高煦闹心之处在于,顾佐顾礼卿这个大喷子,不知为何对他始终抱有敌意。 朱高煦不上朝监国,喷他! 朱高煦上朝坐在小板凳上,喷他! 朱高煦上朝的时候挖了一下鼻孔,照样喷他! 汉王爷都快无语了,你这王八蛋好歹也是老子举荐的,就算是不投桃报李,也不用这样恶心人吧? 此刻他正与顾礼卿大眼瞪小眼,夏元吉金忠等人则在旁边看着好戏,险些乐出声儿来。 这就是刚正直臣啊,不愧被比作大宋包拯! 户部有了银子,夏元吉现在也是眉头舒展,精神矍铄,笑道:“汉王殿下,赈灾银已经到了山东与河南,我等总算可以松一口气了。” 先前汉王立下军令状,强行让他夏元吉把仅有的二百万两,拿去赈济灾民,自己去筹措北伐粮饷军资。 如果出了任何问题,由他这个监国汉王一力承担。 而后便闹出了刘观这场惊天大案,汉王爷也成功抄没赃款三百余万两,足以支撑皇上明年开春北伐了。 所以现在,他们可以松一口气了。 不料朱高煦听了这话,却是微微变了脸色。 “老夏头,以往朝廷赈灾,都是怎么个法子?直接开棚施粥、发放粮食吗?” 听了这话,夏元吉一愣,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对啊汉王殿下,自古以来,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啊!有什么问题吗?” “嗯,有问题,而且问题大了,你们思想太保守局限了,做法也太蠢了,自古以来这样做,难道就是对的吗?” 朱高煦没好气地嘲讽了一句,却惹来了大喷子顾佐的怒目而视。 眼瞅着这大喷子就想开喷,朱高煦急忙解释道:“想必你们这些老东西都没亲身去过灾区,经历过赈灾吧?” 老东西? 你说话太粗鲁了吧? 一众巨头满脸涨红,怒视着朱高煦。 顾佐咳嗽了一
相关推荐:
【刀剑乱舞】审神计画
变成丧尸后被前男友抓住了
穿进书里和病娇大佬HE
快穿之炮灰的开挂人生
醉情计(第二、三卷)
镇痛
大胆色小子
烈驹[重生]
绝对占有(H)
(兄弟战争同人)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