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如今再见赵凌,心中郁结一扫而空,心情大好,脸上挂着久违的笑容。 赵凌也不拐弯抹角,直接问道:“外王父,当年李信伐楚失败,是否另有隐情?” 王翦饮下一杯酒,深深地看了赵凌一眼,笑道:“看来陛下是从之前的文书中找到了蛛丝马迹。” 嬴政当年横扫北方,准备南下灭楚,便先问王翦,老将军若是灭楚,需要多少兵马? 王翦答:“六十万。” 嬴政大惊,那时候六十万兵马可相当于全国的兵马,当年白起打赵国的长平之战,才五十万兵马。 而且集全国之兵马攻楚,所耗钱粮过于巨大,嬴政便问了当时刚得青睐的李信。 李信说他只需二十万兵马。 李信这属于赌上自己的职业生涯,直接打了王翦的脸。 嬴政当时亦觉得,楚不能与赵想比,二十万大秦将士,足以灭楚。 于是有了王翦第一次称病回家,李信带领二十万秦军灭楚…… 至于结果,便是众所周知的,李信几乎成了王翦灭楚的欲扬先抑,成了王翦的陪衬。 甚至也有人觉得,当初就是嬴政小气,对局势分析不够清楚,担心王翦将所有的兵马领出去之后造/反云云。 若是直接让王翦领兵六十万,哪里还有开始的战败? 李信也被当做了眼高手低的秦国赵括。 实际上,无论是赵括还是李信,都是冤得不能再冤了。 赵括当年临危受命,赵国国力不如秦国,对手还是武安君白起。 白起啊!! 后世那些说风凉话的,说什么纸上谈兵,换他们上去,能统领45万大军与白起统领的五十万秦军一战? 且不说赵括,但李信败得的确很冤。 王翦深深叹了口气,缓缓说道:“当年李信率兵南下,很快攻占了楚国的平舆、寝丘,但是他并没有机会再继续向东或向南扩大战果,而是调头攻打陈邑和鄢陵。” 陈邑曾是楚都,但陈邑和鄢陵当时已经是秦国的属地,属于自己的大后方。 秦王政二十二年到二十三年,有关陈邑的事情几乎都成了空白,朝中大臣对那些年所发生的事情讳莫如深。 赵凌如果不是入主章台宫,翻阅到了一些文书,根本也不可能知道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赵凌以前了解的历史是,李信大军被楚国军队追击三天三夜,秦楚前线的两层防御壁垒被破,李信大败。 嬴政后来请王翦出山,说的也是,李信令秦军蒙受耻辱,令李信背了锅。 “始皇陛下令昌平君在伐楚之前回到了陈邑。” 王翦说到这里,又顿了顿:“昌平君乃是华阳太后的侄子,也是楚人,始皇陛下欲让楚人治楚地,却不曾想到,昌平君在李信深处楚地之后,昌平君起兵反秦,截断了李信的归路……” 说到这里,李信战败的原因便水落石出。 昌平君是华阳太后的侄子,也就是嬴政的表叔,他身上流着楚国贵族的血统。 他曾与吕不韦平定嫪毐之乱,更在吕不韦之后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大秦丞相。 战国时期,各国王室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也是为何到了灭国之战时,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 昌平君便是秦国的外戚势力,楚国公子。 当李信率兵灭楚之际,这位曾经的秦国丞相,嬴政的表叔,在背后捅了刀子,截断李信的粮草,令他进退两难,以至于大败。 王翦说到这里的时候,眼底闪过一丝光芒,赵凌在章台宫的文书中恐怕也已经知道真相了。 揣着答案来问问题。 他要问的是李信为何大败? 那么多年的事情了,李信大败又与王翦无关,他专程到府上,摆如此大的阵仗来问他这个问题。 是想说什么? 王翦端起酒杯,道:“当年始皇陛下过于信任外戚,以至于酿成李信大败,陛下万不可如此!” 外戚! 谁是外戚? 如今赵凌是皇帝,大秦上下,王家就是最大的外戚。 王翦乃武成候,王贲乃彻武侯,赵凌生母被封皇太后。 如此权势滔天的外戚,比之当年的昌平君如何? 赵凌举起酒杯,道:“外王父劳苦功高,王贲将军更是从龙有功,朕实赏无可赏,封无可封,王贲将军乃朕的亲舅舅,亦是朕的依仗,乃大秦坚强的后盾,朕欲重用王离,外王父以为如何?” “善!”王翦说完,将杯中之酒一饮而尽。 赵凌亦对饮此杯。 赵凌说得很清楚了,王翦、王贲的战功已经到了赏无可赏的地步,他已经直言,但王贲是他舅舅。 当皇帝的一口一个外王父,一口一个舅舅,分明就是说,我们是一家人,但确实没什么可以赏的了,您老人家别见怪。 以后王贲也别再立什么战功了,朕依旧会重用王家,王离以后会继承王家的荣耀。 但也借昌平君背刺大秦的事情轻轻点了一下。 亲戚归亲戚,赵凌现在是皇帝,不能看着外戚势力无限扩张。 王翦经历白起之前功高震主的事件之后,本来就急流勇退,七十高龄,断然也不可能再复出了。 称病明哲保身也是王翦惯用的套路。 就冲赵凌对他的恭敬,王家依旧是赵凌坚强的后盾。 老爷子也支持他打压外戚势力,借老爷子的口跟王贲说。 这一杯酒饮下,王家依旧是大秦的顶梁柱,只是王家之人必定会低调,不会结党营私,对于赵凌下达的政令也不会有什么异议。 第117章:每三日一诊 “陛下,昌平君一事,还望陛下莫要再提。” 王翦一共喝了六杯白酒,微醺道:“当年非始皇之过。” 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如今都鲜有人提及昌平君,嬴政可是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的始皇帝啊,他怎么允许自己的人生履历上存在这样的污点。 李信自然也成了背锅的。 赵凌笑道:“此本非始皇之过。” 一般人若是在知晓当年李信被昌平君截断后路,多会武断地认为,此乃嬴政用人有误,才导致伐楚失败。 实际上嬴政当年并没有做错什么。 昌平君可是他的表叔,也曾为他定下嫪毐之乱,昌平君更曾是嬴政定下的大秦丞相,陈邑曾是楚都,那片土地上生活着的都是楚人,让曾经楚国的公子去管理楚人,定当地的民心。 这有错吗? 他用人不疑,可他又怎能想到,昌平君竟然会背刺他? 当年秦国平定六国,国内又是赵国势力,又是楚国势力,要灭他们的国,何其的难? 国内会受到何等的阻碍? 后世之人只道,华夏大地,哪怕四分五裂,最后都将走向统一。 民无二主! 可他们又何曾想过,战国时期,各国的言语、文字、生活习惯皆不相同,而且都以不同的国家生活了上千年,突然有个人出现,他要将这些国家合并成一个国家。 这是何等的疯狂? 本来各国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打仗实属正常,灭国却是何其的难。 嬴政能将全国之兵力交给王翦和蒙武,统一之后,不杀功臣,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这样的君主,后世皇帝,谁又能比得上? 赵凌拥有后世两千多年的记忆,嬴政搭建起华夏此后两千年来的统治基础和框架,而且他做的那些事情都是前无古人,并无任何参考的,但他几乎全都没做错。 后世将他的璀璨之光短短几句话归纳,说完功业,就开始讲他如何败家,如何迷恋长生,导致二世而亡。 甚至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进行等量齐观,在赵凌眼中,秦始皇明显是自成一档的。 除了那位建立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伟人,谁又能与秦始皇相比? 吾皇之壮哉,岂能因为错用一个昌平君而给他抹黑? 赵凌身同感受,嬴政一生何其艰难,前有吕不韦把持朝政,又有赵姬嫪毐乱政,十三岁继位,三十九岁一统六国,身为人子,怎能因他重用自己的亲人昌平君被背刺后,还将旧事提出来抹黑他? 皇帝不能有错!该甩的锅必须甩! 赵凌坐在皇帝这个位置上,很清楚当时嬴政的做法是没错的。 听闻赵凌不会再提当年昌平君的事情,王翦看着赵凌也更是喜欢了。 这是他王翦的外孙啊! 赵凌幼时经常到王家,王翦对其也甚是宠爱。 竟然当时的赵凌看似不学无术,但对王翦也十分亲近。 之前王贲敢率兵站在赵凌身后,若说没有王翦的点头,王贲又怎么敢? 王翦虽然足不出户,但这些日子来,赵凌做的每一件事,都有人向他汇报。 正如之前嬴政听到那些消息,时而让他惊喜,时而让他疑惑。 老爷子七十多岁了,就赵凌干出来那些事情,差点把王翦直接带走。 只不过现在看来,一切似乎都已成定局。 让三大氏族心甘情愿开仓放粮,收服儒家淳于越和孔鲋,折服扶苏,征战匈奴,斩杀头曼及部众六万余人。 这些消息都让王翦感到不可思议,振奋无比。 至于其他的政令,他多少是不能理解的,比如提高商人的地位,给农民地,不收农民的赋税,这些让他一头雾水。 只是王翦坚定不移地相信,他的外孙能做得没错! 他那么做,一定有他的用意。 他民生这一块不是很了解,但从赵凌的表现和百姓拥护他的情况来看,赵凌所做的一切应该是没错的。 赵凌不敢让王翦喝得太多,讲完正事之后,赵凌便与王翦谈起了三川郡的趣人趣事。 王翦听得入迷,当听到三川郡百姓朝有食,暮有所。 退伍的老兵亦给了他们轻松的工作,一个西瓜能卖上一万钱时,王翦也是忍不住笑了。 大秦退伍的普通老兵若无战功,与平民无异,一样要缴纳赋税,一样需要辛苦劳作,一样的被当地贵族压榨剥削。 王翦听后感慨不已:“不知何时天下皆能与三川郡一般?” 王翦自己都会觉得可笑,他征战一生,杀人无数,他最大的心愿竟然是天下再无战乱,百姓不再流离失所! 何其的可笑? 他都不敢将这话说出来。 王翦希望天下太平? 这话说出来,谁人会信? 闻者怕是要
相关推荐:
挚爱
流萤
认输(ABO)
芊芊入怀
南城(H)
我有亿万天赋
花样宠妻:猎户撞上小作精
身娇肉贵惹人爱[快穿]
[网王同人] 立海小哭包
福尔摩斯在霍格沃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