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赵凌对孔鲋和儒家博士们提出这样的建议,孔鲋等人已经欣喜若狂,恨不得此时就将弟子门生派往个各县各乡。 就在这个时候,站在一旁的扶苏突然提出了反对意见。 孔鲋和淳于越他们的议论声戛然而止,脸上笑容也瞬间消失不见,目光齐刷刷地盯着扶苏。 扶苏不愧是嬴政的长子,他眉头紧锁,面对众人的目光丝毫不惧。 “扶苏,你此言何意?”孔鲋怒气冲冲盯着扶苏,“陛下意在救济苍生,教化万民,此法有何不妥?” 扶苏在淳于越的教导下,以前就尊崇儒法礼仪,面对孔鲋这样的儒家领袖,又是长者质问,若换作以前,他肯定先要对其行个礼,完了说出一堆致歉的话,叠个甲,随后再说明自己的理由。 可如今他却无视孔鲋,置儒家礼仪与不顾,望着赵凌,眼神之中充满了劝诫:“陛下,不可啊!” 他也不当众说为何不可。 孔鲋和淳于越面面相觑,最后又激动地对赵凌说道:“陛下,万不可听扶苏之言,陛下此策利国利民,当即日执行!” 赵凌看了看孔鲋,又看了看扶苏,面露难色:“孔老先生勿要激动,扶苏乃朕之兄长,他说不可,朕自是要听听他的理由。” “想必他是有什么不便当众说出来的话,朕与扶苏回宫商议之后,明日再行定夺。” 赵凌心里都乐开了花,他怎能不知道这样做会存在很大的弊端? 他原本还想着等其他人跳出来跟儒家打擂台,没想到扶苏这个时候跳了出来。 他原本以为扶苏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还会跟儒家一样欣喜若狂,这不是正合他心意吗? 孔鲋哪里肯让赵凌走? 刚才赵凌给儒家画那么大的饼,眼见就要吃下去了,扶苏突然横插一脚,要是等他们回宫,谁知道扶苏会说出些什么话来? 他们连反驳的机会都没有。 今日必须将事情定下才行。 至少扶苏想要说什么,他必须听到,并且及时地反驳,以免动摇君心,再生变故。 “陛下,此乃利国利民的国之大计,怎可私下商议?”孔鲋忙说道,“扶苏有何话要讲,此时便可说出,为何还要回宫密谈?” 他现在甚至都顾不得会不会得罪赵凌了。 扶苏再他看来已是欺师灭祖之辈,没有骂他,那都是给赵凌面子。 赵凌看着扶苏欲言又止的模样,笑道:“既然是国之大计,不如现在就召集群臣,咸阳宫内再议。” “扶苏,你有何异议,等会可要说清楚。” 赵凌说完转身便走,孔鲋还想再拦,阿青一个错步挡在他和赵凌之间,目光冷冽,杀意凛然,让孔鲋止步不前。 赵凌走出常奉府,阿青才紧紧跟了上来。 “阿青,你觉得朕方才的计策如何?”赵凌嘴角挂着一丝笑意,他终于看到扶苏反对传扬儒家了,这也是难得啊。 阿青只是说道:“甚好。” 赵凌又问:“那你以为,扶苏为何会反对?” 阿青摇头:“不知。” 赵凌笑道:“扶苏曾无比推崇儒家,甚至不惜得罪先帝,才被贬至上郡,他今日反对朕提出来的建议,从此便与儒家一刀两断了。” 阿青皱眉:“他是为了让陛下安心?” “你未免太小看扶苏了。”赵凌深深感叹道,“他连先帝都不怕,连死都不怕的人,会因为怕朕猜忌来与儒家决裂?” “他恐怕是意识到朕此策的诸多弊端了。” 赵凌心情大好,他除了想要当好这个大秦的皇帝之外,身为后世穿越者,同样希望能目睹这个时代名人的风采。 扶苏这样的人,哪怕不当皇帝,也绝不是庸才。 赵凌走后,孔鲋和淳于越等人死死盯着扶苏,恨不得食其肉啖其血。 孔鲋冷笑道:“扶苏公子,当今陛下此策有何不妥,你且说说,也让老夫长长见识。” 扶苏向来温润的眸子,此刻却如深潭般晦暗不明:“孔先生,陛下让我等去咸阳宫内再议。” 淳于越上前劝道:“扶苏,你可是我的学生,陛下此计一旦实行,天下百姓皆懂礼知法,我等儒家门生也将竭尽全力救济天下,彼时天下富足,百姓知书达理,有何不妥?这不是你希望看到的吗?你又何故反对?” 扶苏没有回答,而是朝淳于越深鞠一躬,随后走出常奉府,只给众人留下一个修长的背影:“诸位,咸阳宫再议。” 孔鲋和一众儒家博士站在常奉府内,一个个面色难看至极。 孔鲋拿扶苏没有办法,盯着淳于越冷冷说道:“淳于越,这便是你教出来的好学生。” 淳于越摇头叹气,他在想,是否是因为这两日儒家对扶苏的刻意疏远让扶苏感到不满,故而从中作梗。 叔孙通说道:“先生莫慌,当今陛下坚决果断,此策并无任何不妥,扶苏定是因为失了皇位,这几日被我等冷落,心中怀恨才反对的,他根本说不出什么来,也无法动摇陛下的决心。” 孔鲋摸了摸胡须,微微点头:“今日扶苏若在朝堂之上说不出此策的弊端,那陛下必定趁机降罪扶苏,这应也是为何陛下会召集群臣在咸阳宫内商议的缘故。” 淳于越闻言点头:“该是张良出谋划策,知扶苏在常丰府受了冷落,故而……” 接下来的话,淳于越就不敢说下去了。 这些话,说出来本就是大不敬,也就是此时常奉府内全都是自己人,才敢说的。 儒家门生皆觉得赵凌提出的计策全是利国利民,没有任何的不妥。 扶苏之所以反对,无非就是没当上皇帝,心怀恨意,然后被儒家冷落,心里产生了落差,想要报复他们,实际上根本说不出什么。 赵凌那边肯定就是张良那位道门高手出谋划策,拿捏了扶苏的心理,想要趁着这个机会彻底地解决扶苏。 此番上朝,赵凌提出来的计策必然还会推广,只是扶苏成为了牺牲品。 第69章:扶苏之才学 咸阳宫大殿之内,庄严肃穆。 赵凌头戴通天冠,身着黑色朝服,身姿挺拔地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如炬,俯瞰着殿下群臣。 扶苏虽尚无具体官职在身,但赵凌特意安排他坐在下首极为尊崇的位置,参议朝堂政事。 其所处之位,尊崇程度仅次于丞相之位。 令人意外的是,即便如蒙武、王绾这般朝堂重臣,对此也未提出任何异议。 在这咸阳城中,各方势力盘根错节,彼此交织渗透,消息传播极为迅速。 朝堂之上,除了扶苏与儒家门生之外,已有不少人知晓常奉府内发生的种种事宜。毕竟咸阳城就这么大,没有绝对能封锁住的秘密。 然而,这些人都心照不宣,纷纷装作毫不知情的模样。 “朕今日召诸位爱卿前来,是有要事商议。”赵凌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沉稳而有力。 “朕决定,若有人能让十户人家皆能吃饱穿暖,或是能教导百人识字,并默写任何一本学术典籍者,皆可将此事上报于朕。 朕将亲自撰写其生平事迹与功绩,命人在当地立下功德碑,将其事迹镌刻于上,以供后世之人瞻仰铭记。” 相较于在常奉府所说的内容,此次在朝堂上,赵凌特意增加了一点:任何学术典籍,而非局限于儒家典籍。 这看似只是简短的一段话,却让整件事的意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意味着,并非只有儒家门生才有机会参与此事,诸子百家、士族勋贵等各方势力,都能投身其中。 孔鲋和淳于越等儒家众人,自然也听出了其中的深意,但他们实在找不到合适的理由进行反驳。 毕竟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众多勋贵皆在,若是只允许儒家做这件事,儒家恐怕瞬间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孔鲋和淳于越暗自揣测,觉得赵凌也是无奈之举。他们认为赵凌原本是想独尊儒家的,只是扶苏提出了不同意见,当着勋贵世家的面,赵凌不得不做出这样的调整。 甚至他们觉得,赵凌这样做还是在为儒家考虑。 如此“圣明”且照顾儒家的君主,他们实在没有理由不忠心效命。 一旁的扶苏静静听着,心中微微一怔,看向赵凌的眼神也不禁发生了变化。 在扶苏看来,若是任由儒家一家独大,假以时日,百姓受了儒家的恩惠,乡里郡里的功德碑上都刻着儒家门生的名字,那么儒家的影响力将会急剧膨胀。 届时,朝堂上儒家提出的建议和做出的决定,赵凌必然需要慎重考量。 儒家虽不掌握兵权,可一旦其计划实施,便会掌控底层的舆论导向,甚至控制百姓。如此一来,郡县乡里的官员又该如何应对呢? 正如淳于越等人突然觉得扶苏不似之前那般亲近,扶苏此刻也对儒家有了新的看法。 尤其是在被贬到上郡冷静了一段时间后,又经历了嬴政驾崩,以及近两日儒家门生对他的态度转变,这让扶苏开始对儒家的理念产生了质疑,进而认真思考一个问题:为何父皇生前要大力打压儒家呢? 以扶苏的聪慧,只要不再对儒家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站在皇帝的角度去思索,其中的缘由便不难理解。 嬴政一心想要以法治国,削弱儒家的影响力,从而实现思想上的统一。 而赵凌之前在常奉府宣称要以儒学为尊,还打算让儒家门生在乡里郡里建立功德碑以名留青史,这显然与嬴政之前推行的政令背道而驰。 真要是按照赵凌所说的去做,不出十年,儒家在大秦的影响力恐怕将足以动摇大秦的根基。 “诸位爱卿对此可有异议?”赵凌面色沉着,可内心却暗自欣喜,他其实就盼着有人站出来反对。 一旦有人提出反对,他就正好顺势允许不止儒家一家去做这件事。 大秦的勋贵众多,有钱又有学识的世家大族更是不少,他们怎会眼睁睁看着儒家一家独大呢? 大家相互竞争,形成“内卷”之势,这才是赵凌真正期望看到的局面。 正所谓求上得中,如今在扶苏提出异议之后,这样的局面儒家依旧能够接受,说不定在他们心中还对赵凌感恩戴德呢。 儒家的孔鲋和淳于越等博士率先
相关推荐:
玩笑(H)
游戏王之冉冉
五个校花女神堵门叫我爸!
福尔摩斯在霍格沃茨
痛之花(H)
未婚妻和乡下表弟
失身酒
小寡妇的第二春
花样宠妻:猎户撞上小作精
薄情怀(1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