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一进入北直隶。 映入眼帘的场景却是完全不一样了。 越是往北平方向走,就越发显得繁荣。 先前荒凉的村镇景象,也慢慢变成了背景。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异常喧闹的繁华城市。 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令杨士奇与王景感到惊诧莫名。 北直隶在汉王殿下的治理之下,竟然呈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勃勃生机。 二人此刻都很开是好奇,汉王殿下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因为王景礼部尚书的身份,沿途州府县官还算识趣,任由他们一行人随意游走查看。 杨士奇与王景都是宦海沉浮多年的老臣,清楚有些东西不能只是看表面,越是不引人注意的角落,越是能够映射出真相。 所以杨士奇等人接下来选择绕过城市,走一些地方乡镇。 然而随便走进了一座镇子,众人就被一阵清脆悦耳的朗朗书声吸引了注意。 四间大瓦房围成了一个硕大的院子,通体建筑采用水泥红砖,略显简陋单薄,但却是透露着一种别样风情。 院子正匾额上,刻着“学校”二字。 学校? 难不成是官学? 便是桃园郡城的学堂了。在这个院子的后方,一扇月亮门通往一排排厢房,是学堂延们的宿舍。 正当二人诧异的时候,一张熟悉面孔却突然浮现在他们眼前。 罗网头目,原锦衣卫百户,聂兴。 “杨大人,王大人,许久不见了!” 王景与杨士奇一见到聂兴,脸色顿时变得古怪了起来。 礼部尚书王景还好,毕竟他至今还被贯以“汉王党羽”的标签,所以此刻看见聂兴反倒觉得有些亲切。 但是杨士奇此时倒是心情有些复杂,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刚刚回到应天帝都,杨士奇就得知汉王朱高煦举家搬往北平,督造北平新都的修建事宜。 而这位嚣张跋扈的汉王殿下,在北平恣意妄为,为非作歹。 “住皇宫,设暗卫,大肆敛财,党同伐异,铲除异己……” 最初听到这话的时候,杨士奇只是置之一笑,不愿相信。 但是眼下,自己等人进入北直隶后不久,汉王鹰犬聂兴就赶了过来,突然出现在自己等人面前。 这说明什么? 汉王设暗卫,是真的! 整个北直隶,只怕都在他的监控之中! 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汉王朱高煦就能第一时间得到消息情报,然后迅速做出应对措施! 此刻出现在眼前的聂兴,无疑就是最好的证明。 可汉王殿下为什么要这样做? 此举无异于是在谋逆造反啊! 北平乃是洪武燕王、永乐皇帝的龙兴之地! 但即便是曾经的燕王朱棣,对北平的掌控,也仅仅只是局限于燕王府罢了! 如今的汉王朱高煦,更是直接将手伸到了整个北直隶! 这未免太过骇人了些! 聂兴看着眉头紧锁的杨士奇,嘴角浮现出了一抹笑容。 “杨大人,此去南洋一别三年,杨大人倒是风采依旧。” “虽不能会面,不过杨大人‘南洋相国’的名头,却是如雷贯耳啊!” 听见这话,杨士奇一愣,深深地看了聂兴一眼。 在他的印象里面,这聂兴一直都是个有勇无谋的鹰犬罢了,什么时候连说话都这么滴水不漏文绉绉的了? 看来这三年以来,成长的人,不只有自己啊! 杨士奇暗自慨叹了一声,颇有些物是人非的惆怅。 “聂……壮士,这‘学校’是社学吗?” 朝廷在乡野间设置的官学称为社学,主要是负责给适龄稚童启蒙。 而朝廷在州府县城设置的官学就是县学等了,那才是士子学子进学修德备战科举的地方。 应天帝都还设置有大明最高学府国子监,汇聚天下杰出俊彦。 从社学到县学,再到帝都国子监,配合科举制度,朝廷给天下士子铸造了一条通天坦途。 听到杨士奇的询问,聂兴并没有急着回答,而是走到了学校窗户边,笑道:“杨大人为何不亲自上前一观?” 众人闻言,下意识地走上前来。 然而映入眼帘的一幕,却是让他们眉头一皱。 这窗明几净的学堂,看起来比刚刚经过的一些官府衙门的房舍还要好一些,透过窗子。 只见正在读书写字的孩子们,都穿着统一的服装。 但他们并没有在吟诵诗词,也不是在埋头挥毫写字,而是在摆弄着一些不知名的物件。 虽然这些孩子的桌子上也有书本,但与众人记忆中的读书是完全不一样。 “他们这是?”杨士奇指着那些房子里的孩子问道。 南洋相国大人很难理解。 那些屋子里的孩子已经是半大人了,一般人家里这样的孩子,都算是半个劳力,需要下地干活耕种了。 可是这些孩子倒好,聚集在这学校里面,既不读书写字,又没有替父母分担一下农活,这不是在白白浪费他们的光阴吗? “哦,他们在学习匠艺!” 此话一出,众人皆惊! 杨士奇与王景对视了一眼,满脸骇然之色。 汉王殿下竟然让这些孩子学习匠艺? 这不是在自掘坟墓,挖断大明王朝的根基吗? 任何一个朝廷,都离不开读书人为天子牧民,管理天下百姓地方政务! 可是你汉王朱高煦倒好,直接将这些孩子给培养成工匠,斩断了读书人的来源根基! “汉王殿下说了,所有适龄的孩子,都是必须要读书的,哪怕家里再穷再苦,也要抽出时间读书写字,就算是多认识几个字也好。” 听到这话,众人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他们自己都是靠科举翻身,改变了自身乃至家族的命运,所以对汉王朱高煦的这种说法十分认同。 “但读书这事儿,毕竟还是需要一些天分的,有一些上了社学,却实在不是读书的料子,所以就改学别的了,主要是教给他们一些谋生的技巧,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条出路。” 聂兴笑道:“这学校是汉王下令建的,皇家工程队来修的,不收取百姓一分一毫,孩子们全都是免费入学一视同仁,至于学校里的老师则是大明工会的大匠宗师、皇家制造局的能工巧匠以及一些毛遂自荐的落魄文人。” 众人闻言顿时沉默了。 “现在皇家制造局里面那些能工巧匠,最大的爱好就是能将自己的学问编纂成书,教授天下,所以这些孩子们也不担心没有什么可学的。” 杨士奇沉默半晌,不甘心地追问道:“那些匠人,视自己的手艺为不传之秘,那是他们的立身之本,他们怎么会愿意公开教授呢?” “这是大明工会与皇家制造局联合制定的奖励政策,比如前来授课一年经考察后可以提升评级,那些匠人争着抢着都原来来;再如教学时间达到了多少年,大明工会会发放养老金,保证匠人可以安享晚年等等……” “诸位,北平乃至整个北直隶,都已经不是三年前了,接下来你们将会见到一个真正的盛世雏形!” 众人:“!!!” 第510章 免费办学!杨大人格局小了啊! 盛世雏形! 这个词汇,带给众人极大的震撼! 王景与杨士奇以往也总喜欢把“太平盛世”这四个字挂在嘴边,对永乐朝歌功颂德。 这以前他们二人还都是个纯粹文臣,屁股也自然而然地歪向了程朱缙绅那边。 程朱缙绅最拿手的好戏,就是粉饰太平,鼓吹盛世,侈人视听。 但是,那位嚣张跋扈的汉王爷最是看不惯文人这般做派。 所以汉王监国理政的时候,可是没少收拾文臣缙绅。 内阁诸位大学士,罢免的罢免,流放的流放,杨士奇更是被流放去了南洋旧港。 不过经此一遭,杨士奇也成功在南洋洗尽铅华,得以蜕变。 尤其是此次带着外来人的目光,从应天帝都游历到北平新都,亲眼目睹大明百姓的真实生活现状。 哪里有什么太平盛世,不过都是个笑话罢了。 越是游历,见到的困苦百姓越多,这种感触就越是强烈。 可是现在,反倒是汉王鹰犬聂兴,吐出了这个词汇。 盛世雏形! 虽然只是雏形,但依稀可见盛世! 谁给了聂兴这般勇气,胆敢称北直隶为盛世? 不过值得认可的是,眼前汉王殿下创办的这些学校,堪称真正的仁政善举。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是真正要落实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杨士奇喟叹了一声,想要找出一些漏洞,以此寻求心理安慰。 然而聂兴只是微微一笑,没有与他争辩,兀自开口道。 “对啊,万事开头难!” “当初汉王推行这项政策的时候,阻力一样大,但不也是办下来了吗?” “当初汉王爷制定出这项政策,要是不送适龄孩子去学堂读书,赋税就要重一些,北直隶的百姓那也是炸开了锅,压力全给到了郭老大人身上。” 似乎想起了什么好笑的事情,聂兴突然笑呵呵地开口道:“郭老大人一大把年纪了,在汉王殿下面前又吵又闹的,甚至到后来哭鼻子抹眼泪,谁也受不了啊!” “好不容易推行一两后,百姓子民们也总算明白了汉王殿下的苦心,现在可是挤着要把孩子送进这免费学校咯,从学校里出去的孩子,找事做都容易一些,薪饷也更高,所以这时间花得值得。” “尤其是某些天分较高的孩子,还会被大匠宗师看中,直接被带入西山精心培养,还会给家里发放一笔数目不少的安家费,足够普通百姓家庭几年吃喝不愁了……” 听见聂兴这话,众人再次一片沉默。 从他口中不难得知,北直隶的百姓,已经对这免费学校很是认可。 连带着,他们也彻底扭转了对工匠的贬低看法,甚至开始变得推崇了起来。 毕竟自家孩子在学校里面学到了东西,将来会有一个更好的出路。 而且还伴随着学校的种种奖励制度,甚至自家孩子还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汉王朱高煦,真是好大的手笔啊! 他竟然凭借一己之力,通过开办这匠人学校,成功扭转了世人对工匠的嫌弃鄙夷! 一想到这儿,杨士奇心中更加感到不安,王景也有些慌了手脚。 不管程朱缙绅如何不堪,朝廷总归需要的是读书人,而不是清一色的匠人! 这他娘地汉王殿下在北直隶搞这些动作,难不成是想让匠人彻底取代读书人? “负担一个孩子入学读书,花费不少吧?”杨士奇转换了一下思路。 这个问题,就有关汉王是否敛财贪腐的意思了。 毕竟他朱高煦在大明北直隶开办这么多的免费学校,而且一直都不收费,那这钱该从什么地方来? 匠人可以因为匠人工会和皇家制造局的原因,免费前来学校授课教学。 但更多的还是常驻此地的文人师长,他们的基本温饱得保证吧? “是挺重的,不过免费办学是汉王殿下的宗旨,维护学校正常运行的经费,通通由皇家教育局负责,且有专人负责巡视各地州府,一旦发现当地学校出现了问题,就会问责地方官府。” 众人:“???” 啥? 啥玩意儿? 皇家教育局? 这又是个什么鬼东西? 众人下意识地看向了礼部尚书王景,后者人都傻了。 这尼玛地,汉王爷不是捣鼓出个学部,执掌天下学政教育吗? 咋滴现在又搞出来一个“皇家教育局”? 那学部算是个什么东西? 解公豹要是得知此事,肯定会伤心的啊! 而且如同皇家制造局那般,这皇家教育局前面多了“皇家” 二字,一看地位权力都不会小,只怕还在学部之上! 杨士奇有些哭笑不得,只能继续追问道:“那皇家教育局的经费从何而来?难不成全是汉王殿下自己贴钱开办学校?” 就算杨士奇相信汉王殿下有此善心,但是这样免费办学下去,汉王府就算有金山银山,他也扛不住啊! 也许一个孩子入学用不了多少钱,但是放眼整个北直隶,成千上万的免费学校,师生更是数以十万计,那开支将会是一个极其恐怖的数字! 聂兴闻言点了点头,慨叹道:“的确如此啊!汉王殿下贴钱办学校,险些把汉王府给掏空了。” “好在北平商业圈逐步走上了正轨,新商税带来的巨大收益,足以支撑整个北直隶的学校正常运转,甚至再办几百所免费学校都没有问题!” 众人:“!!!” 新商税! 巨大收益! 支撑学校运转毫无问题! 嘶……汉王朱高煦真个捣鼓出了新商税? 而且听聂兴这话的意思,这新商税好像还很是成功? 杨士奇下意识地看向了聂兴,神情凝重地询问道。 “聂壮士,敢问这新商税一年税额多少?” 聂兴闻言伸出了一个手指头,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 见此情形,杨士奇一愣。 “一万两?” 聂兴满脸鄙夷地摇了摇头。 “十万两?” 杨士奇再问,已经有些心惊了。 十万两已经不少了啊! 据杨士奇所知,以往整个大明一年的商税杂税加起来,也才百万两银子,聊胜于无。 可现在一个北直隶,一年商税就有十万两,那汉王朱高煦的新商税还真是有可取之处啊! 杨士奇这边正想着,却见聂兴居然摇了摇头。 嗯? 什么意思? 难道不是十万两? 那是…… 陡然间,杨士奇想到了一个可怕的数字,满脸骇然之色。 众人也纷纷猜到了正确答案,一个个激动得身子发颤,却是不敢吭声。 “杨大人,格局小了啊!” “不是一万两,也不是十万两,而是一百万两!” “而且随着北平商业的发展,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增长!” 众人:“!!!” 第511章 震撼人心!工商业的强大魅力! 麻了! 人麻了! 一百万两! 北直隶一年的商税,高达一百万两! 这是什么概念? 杨士奇人都有些麻了! 他们南洋七国设立的港口海关,拢共三大海关一年税收总额,兑算下来也不过才四五百万两白银,堪堪完成一个海关一年一百万两的税款。 这尼玛地,汉王一个北直隶,都抵得上南洋一个来往客商繁忙的海关了? 汉王殿下,你多不礼貌啊! 而且,这还只是一个北直隶! 如果把汉王朱高煦的新商税推行到整个大明,那大明商税总额能够增加多少? 嘶……只怕当真能够超过农税啊! 一想到这个可怕的猜测,众人都有些震动。 杨士奇突然觉得自己这一趟来对了,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那位汉王殿下。 毕竟南洋海关事宜,也是汉王殿下通过书信提的建议。 然而书信往来终究不如当面洽谈,有些事情也不能放到书信里面去说。 “聂壮士,敢问汉王殿下何在?” “对啊聂兴,王爷呢?” 杨士奇与王景纷纷出言,满脸希冀地看向聂兴。 这聂兴以前可是汉王头号鹰犬,负责保护汉王殿下的安危。 现在聂兴出现在面前,难不成汉王殿下也到了? “王爷去巡视遵化铁冶厂了,命某家前来迎接二位,直接去遵化铁冶厂会面。” 二人:“???” 遵化铁冶厂? 那可是大明官营铁冶规模最大,投产时间最长的铁厂! 汉王爷这是想做什么? 难不成插手铁矿行业,准备锻造兵器装备? 杨士奇深吸了一口气,最终还是点了点头。 以他对汉王殿下的了解,这位嚣张跋扈的汉王爷,绝对不会做出谋逆造反这等悖逆之举! …… 遵化铁冶厂。 大明营铁冶规模最大,投产时间最长的铁厂,位于北直隶蓟州境内遵化县。 遵化铁冶厂每年炼生熟铁四十余万斤,其铁炉深一丈二尺,日出铁四次,产品除生熟铁,还有钢铁。 如此一座吞吐量巨大的钢铁厂,早就进入了汉王朱高煦的视线。 只是他先前忙于整改北平商业圈,没有时间前去铁冶厂考察,只是让皇家制造局局长与镇守太监海寿太监去了一趟。 至于为什么要带上海寿太监,那就是做做样子给朱老四看了。 毕竟像铁厂这种东西,以朱高煦汉王的宗室身份,那是有多远避多远,压根就不方便插手。 原因很简单,你一个宗室亲王,插手铁冶厂干什么? 怎么地,想要打造刀兵铠甲谋逆造反? 嗯,朱老四可能真会这么想。 二人去了一趟遵化铁冶厂,简单整饬了一番。 朱高煦索性上奏永乐皇帝,让海寿太监成了遵化铁冶厂的镇守太监。 两年时间过去,这座大明第一铁冶厂已经完成了蜕变,步入了正轨。 登高望远,一座座高炉之上,股股青烟扶摇直上。 朱高煦心中很清楚,那每一股浓烟之下,便有一炉炉正在生产中的钢铁,当它们离开高炉之后,就会变成一件件武器,或者换回来一锭锭银子。 这遵化铁冶厂作为大明第一铁冶厂,加上胡元澄与海寿太监的规划整顿,早就形成了一套完整且成熟的生产模式。 不但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炉铁冶厂,还有一座座日夜不歇的兵工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皇家制造局的手,已经完美地伸进了遵化铁冶厂,而且还是在永乐皇帝的注视之下。 因为皇家制造局的进入,遵化铁冶厂得到了长足发展。 不论是产能还是出产武器的质量,仍然在节节攀升,更多的新式武器,也在这里被一件件的研发出来,甚至海寿太监还效仿皇家制造局,专门成立了科研部,只为研发新式武器军备。 三年时间,从遵化铁冶厂到皇家制造局,相互配合之下,各种各样的新式装备与武器正在生产。 这些新式武器装备只要经过战争考验,送到边关将士手中,经历一番血与火的战争洗礼,没有什么问题的话,就可以立马大规模的生产,大批量地装备军队了。 等这些武器装备装备到各支部队,大明战师的战斗力,将又一次跃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英勇的士兵,需要的不仅仅是斗志,毅力,更需要精甲的武器,坚实耐用而用轻便的盔甲! 这两样东西,对任何一支军队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此刻汉王朱高煦正站在铁冶厂外的一处高山上面,可以完美俯瞰整个遵化铁冶厂的全貌,而铁冶厂的镇守太监海寿,则神态恭敬地立在汉王殿下身后。 海寿太监至今都还记得,他当初只是兵仗局的一个小太监,手中无权无势,还要受人欺凌。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他海寿成了这座遵化铁冶厂的镇守太监,就是这数万匠人苦役的主子,可随意主宰他们的生死! 这些改变,都源于汉王殿下。 所以海寿太监对眼前这位王爷,那是发自内心肺腑的尊敬。 朱高煦不了解海寿太监的那些小心思,而是看着这座吞吐浓烟的巨大钢铁厂陷入了沉思。 眼前这贴近后世的一幕,偏偏发生在大明,这让朱高煦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 这他娘地,一座座高炉,日夜不停地吞吐浓烟,大明日后不会成了工业革命的雾都伦敦城吧? “海寿,变化真大啊!” “看来这两年,你真没有偷懒。” “王爷所言极是。”海寿太监连连点头,“变化是极大的,光是这些拔地而起的高炉,就是两年前根本没有的东西。” 看着这些密密麻麻的高炉,海寿太监满脸的骄傲之色。 “行了,这些都是你海寿的功劳,本王会向陛下给你请功的。” 海寿太监闻言大喜过望,急忙躬身行礼。 “多谢汉王殿下。” 正当这个时候,一行人走了上来,正是杨士奇等人。 杨士奇一见到汉王朱高煦,顿时就挪不动脚步了。 朱高煦瞧见杨士奇,不由快步走了过去。 二人相顾无言,静静地注视着对方。 “哈士奇,黑了,也瘦了。” “汉王爷,您倒是风采依旧。” 二人互相打趣一番后,气氛也随之欢快了起来。 杨士奇顺着朱高煦的目光看去,下一刻被深深地震撼到了。 密密麻麻的高炉数不胜数,宛如恶龙般直插云霄,正在肆意吞吐着浓烟。 “殿下,这……这是……” “这是我大明的未来!” 第512章 会谈!汉王朱高煦与相国杨士奇! 山上一座凉亭。 朱高煦示意杨士奇与王景各自入座。 至于海寿太监则识趣地离开,返回遵化铁冶厂。 聂兴带着罗网组织成员守在凉亭之外,严禁任何人窥伺此次谈话。 礼部尚书王景倒还好说,毕竟他是汉王党羽,而且这事儿人尽皆知。 但是,南洋相国杨士奇可不一样。 这个杨士奇,起初任内阁学士的时候,那是头号太子党加缙绅代表人物,多次针对汉王朱高煦。 结果汉王殿下也没惯着他,直接抓住一次机会将杨士奇发配去了南洋旧港。 看似是发配,实则是历练。 事实证明,金子到哪里都能发光。 杨士奇凭借自身才华与能力,硬生生在南洋闯出了“南洋相国”之名,降服了赵王朱高燧等七位大明宗王。 大明朝这些宗师亲王,那可都是嚣张跋扈眼高于顶的天潢贵胄。 仅是一个赵王朱高燧,就
相关推荐:
[综漫] 受肉成功后成为了禅院家主
离婚后孕检,她肚子里有四胞胎
云翻雨覆
圈圈圈圈酱短篇合集二
五夫一妻的幸福生活
[综神话] 万人迷物语2
【黑篮同人NPH】愿你相伴
(兄弟战争同人)梦境
穿进书里和病娇大佬HE
洛神赋(网游 多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