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积极性拉满的人们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事实上,第二座碳基超算内的碳基芯片,几乎都是和第一座碳基超算时同一时间生产出来的。 之所以第一座过了三个月之后才有第二座,都是因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员们,针对于第一座碳基超算的情况,对第二座碳基超算的设计再进行了修正。 于是,虽然是同样制程的碳基芯片为基础,但最终第二座碳基超算的性能释放比第一座时再提升了不少。 然后是,第三座,第四座……人们在以一个夸张速度产出新的算力设备同时,相关领域的研究员们,学者们,也在不断优化。 而就在碳基超算快速普及的同时, 另一个相当重要,甚至可以说最重要的领域,也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突破。 这个领域,就是可控核聚变技术。 …… 能源问题,对于任何一个想要发展的文明,几乎都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更强大的生产力,以及更高的算力,更庞大的运力,都需要能够支撑起这些的能源。 一项能够稳定,持续,产出庞大能源作为文明发展源泉的技术,对于一个想要从母星文明跃迁为星际文明的文明,似乎都是难以绕开的一个难关。 对于此刻的人类文明来说, 在这点问题上,最具体的难关就是,如果没有一个更强大的,适应范围更广的能源来源, 人类文明对于月面的星际殖民,会有上限。 同时,在目前人类迅速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突飞猛进中,能源也会很快出现较大的缺口, 如果需要倾注太多生产力资源去保证能源的平衡,那么很快,文明的生产力发展也会碰到天花板。 这两点,对于此刻的人类文明来说,都是无法接受的。 他们要为蔺先生建造月面城市,他们要将人类文明推向更遥远的深空。 那么,他们就一定要逾越这个难关。 哪怕是高山,也要最终铲平,哪怕万丈天堑,也得给它填平。 在最开始的时候, 对解决能源问题的方案和技术的研究,是百花齐放的。 虽然有大量资源一开始就投入在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研究上, 但对于其他可能,人们也没有放弃摸索。 在最终答案没有找到之前,谁也不知道最终答案是什么。 所以人类文明的选择是,饱和式覆盖, 将能够想到的,全部给尝试一遍。 在最开始的时候,人们还尝试过,新一代的裂变堆研究, 尝试将新一代裂变堆,放到地外空间环境下,放到月面基地,乃至于放到地月之间的星际飞船内,当做电推进星际飞船的能源来使用。 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相当艰难的过程, 把裂变堆放到大量使用在地外空间,涉及到的问题本身就一大堆。 不过,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没有最终困住人类文明的研究员们, 月面的三个大型月面基地,最终能够容纳超十万人同时常驻,也有这项技术作为支撑。 但问题在于, 裂变技术此刻能够输出的能源,对于此刻人类文明的需要来说,仍旧不够。 它或许能够勉强支撑人类在月面完成一些其他大型月面基地, 但是,无法支撑人类彻底征服月球,乃至于征服太阳系,支撑人类文明走向深空。 此外, 对于太阳能技术,人类文明的研究员也有进行过持续研究。 在原有的太阳能发电技术上,研究员们尝试不断提高它的能源转化率,以及终生使用时间。 以此来提高,太阳能发电设备终生发电量与生产它全过程所需要的能源的比值。 在这方面,人类文明的研究员们,同样做出了一些成果。 在月面的月面基地,轨道空间平台上,都用上了新的太阳能发电技术。 某种意义上,它也能够解决人类文明在月面建设月面城市的需要, 针对太阳能发电技术,曾经有研究员提出过一个比较极端的方案——环月球太阳能发电带。 用太阳能发电设备,给月球缠上一条‘丝带’。 而凭借人类文明能够挤出来的生产力,是能够在较短时间里完成这件事情的。 只是,太阳能发电设备依旧有一些问题, 首先还是储能的问题,在月面,这个问题倒是能够通过远程输电和裂变堆动态调节。 但放在星际飞船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另外,如果,人类文明的扩散继续往太阳系外围深入,那这个妥协方案同样受限于星体位置,无法在使用。 事实上就是, 这些方面的技术,人类文明并不是放弃了没有用,而是全都用上了。 全都在某个位置发挥了作用。 但,人们依旧需要一个更加强大的能源来源方式。 于是, 最终,所有研究方向还是再次汇聚到了可控核聚变技术上。 …… 36年年末, 赶在新年之前,人类完成了第一座可控核聚变示范堆完成首次点火运行。 示范堆建造技术的最后一块拼图,是在当年年中时就找到了。 人们尽一切可能,在新年到来之前,将它化为了实际。 新年对于虫族化的人类文明来说,是意义特殊的。 是蔺先生的生日,新纪年的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圣诞’。 赶在这之前完成人类首座可控核聚变示范堆,是送给蔺先生的新年献礼。 在此刻可控核聚变项目的总领导者,研究员任昌盛的带领下, 在新年到来的前一天傍晚,可控核聚变项目研究团队,完成了人类第一座示范堆的成功点火。 当可控核聚变示范堆所在地傍晚的夕阳沉入地平线, 完全属于人类的‘骄阳’,从人类建造的示范堆中升了起来,并被稳定而牢牢约束在示范堆内。 它能够发挥曾经属于太阳的作用,成为人类发展的新的源泉。 此时可控核聚变项目研究团队的总领导者,总负责人,任昌盛是一个客观意义上的天才。 可控核聚变技术突破的最后一步,也是在他带领下完成的。 按之前时代的标准来看,这位总负责人很年轻, 他出生于纪年0年之后,到现在正好36岁。 但整个可控核聚变项目中,大量研究员的情况本身就是这样,同时混着老中青三种年龄阶段的人。 职级上也并没有什么差别。 事实上,不光是可控核聚变项目,这是整个人类文明内部此刻的现状。 在蔺道的意志下,目标下,积极性本身就拉满的研究员们,本身就不需要任何管理。 在同一个目标下,他们自己就可以完成自己能够发挥的所有作用。 而任昌盛这个总领导者,总负责人的身上,和传统意义也不一样。 只要有人提出的研究方向,给出的新思路得到认同,可控核聚变项目研究团队中的研究员们,就会自发聚集在他身边。 共同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这个过程中,聚集起研究员们的那个人,就是这个时代的项目总负责人, 但这样的位置,并不产生传统意义上,能够利己的权利。 或者说,也是利己的,但是他们的己不是个体,而是本身虫族化的人类文明,以及作为他们第一驱动力的来自于蔺先生给予的目标。 类似的事情,曾经在可控核聚变项目研究历程中,发生过许多次。 整个过程中,整个可控核聚变项目中,也曾经产生过多位类似的‘项目总负责人’。 其中有部分因为年迈已经无法再为可控核聚变项目贡献力量,还有部分实际上依旧作为研究员在整个项目中努力着。 所以,虽然任昌盛天才,但实际上,整个项目并没有哪一个单独的研究员,占据大部分贡献的情况, 而事实上,整个可控核聚变项目的成功,切切实实,是整个项目,数万,数十万,超百万研究员共同的智慧结晶。 是无数传统意义上的天才们群体智慧的产物。 …… 从蔺道想要踏足星空,整个人类文明瞬间完成转向开始, 对于可控核聚变和能源技术的研究需要,就已经被研究员们意识到,然后开始进行起来。 从纪年16年到36年,正好是20年时间。 相对于对可控核聚变这种层面的技术研究来说,并不算特别漫长。 但中间经历的事情,遇到过的难关却不算少。 投入的研究资源,也是一个夸张的数字。 整个项目在核心研究员的人数上,倒是始终没有太大变化。 核心研究员从头到尾有增减,但到点火成功时,也是数千人。 而外围相关项目的研究人员的人数,也始终维持在百万人上下。 但投入的研究资源,也远远没有局限于百万研究员这个量级。 凡项目有需要的,从生产力到资源,人类文明工业生产,以及科研体系都进行了满足。 毫不夸张的说,最终的可控核聚变完全就是人类文明整体得到的一个成果。 而对于研究时间来说, 这20年,相当于是完全意义上的有效研究时间。 总数超过百万位的研究员们,在研究方向曾经犯过错,曾经走过岔路, 但即便是岔路,也是有意义的。 他们永远保持着积极,没有懈怠,没有放弃过。 每天都保持着充足的热情去思考新的可能,研究新的方向,并且去实践它。 所有研究力量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 所有努力都为了同一个目标。 研究力量,研究时间,没再管理过消耗过,
相关推荐:
镇妖博物馆
荒野直播之独闯天涯
一枕欢宠,总裁诱爱
篮坛大亨
白日烟波
规则怪谈:就算死了也要过副本
我的风骚情人
婚里婚外
过激行为(H)
芙莉莲:开局拜师赛丽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