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划而努力着。 …… 纪年155年。 群星一号,群星二号在这一年完成了加速过程,进入平稳行驶阶段。 不过,依旧还在奥尔特星云范围,预期要突破奥尔特星云范围,还需要8年时间。 而人类文明对于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建设,也还进行着如火如荼,离初步完成也还有一些时间。 在对于人类文明长期发展无比重要的科研领域, 这一年也没有什么亮眼的突破。 甚至可以说,放眼过去几十年时间,人类文明也仅仅是在一些小的领域有一些进步, 比如,最初搭载在探索号与远航号上的人造子宫技术,在近些年一些研究员的努力下得到了完善。 不光是在十年前起航的群星号远航飞船上,在地面和太阳系内各人类聚居地,近些年也已经用上了这种人造子宫技术。 不过这种技术的应用,对于此刻人类文明的形态来说,可以说没有任何影响。 毕竟有蔺道在,人类社会形态已经是某种程度上走到一条路的顶端了。 然后是人类通讯终端这样设备,初步实现了较为精准的脑控, 在通过‘想’的方式,在个人通讯终端上,快速输入语言文字,进行通讯。 算是,让人类通讯系统这项计划,距离一众人们期望的最终形态,所有人实时进行思维层面的,无延迟信息交换再进了一步。 但这些技术,对于人类文明整个文明来说,都只能算是一些小突破,小领域。 一些重要的科研方向, 能源,运力,算力,材料等,可以说已经卡了很长一段时间了。 这一点, 从蔺道的视角,看得最清楚而明显, 人类文明的科技发展,近几十年,好像是卡住了。 …… 这其中,材料没有什么讨论的意义, 不是没有产出,相反,一直有五花八门的产出,但绝大多数都只能纳入人类材料库,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发挥大作用。 但始终,没有某种决定性的材料出现。 然后是能源,能源卡的时间最久, 在蔺道上一次冬眠结束过后,一直到现在这段时间里, 运力技术还曾经更新过电推进系统。 而能源领域,蔺道冬眠时期的二代聚变技术,一直用到了现在。 有些改进,但也就是一些小改进,依旧是二代聚变技术。 不过好在,对于重核聚变技术,近些年,相关领域的学者们,研究员们,还是逐渐已经有了些眉目。 这几个重大研究方向中, 僵持的最严重的,反而是运力和算力领域。 从群星电推进系统之后, 人类文明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们,就一直在努力摸索着新方向。 但关于无工质推进器,推进方案的研究,一直到现在,也可以说,没有任何的进展。 而算力领域的问题, 也不仅仅是算力技术本身的问题,从材料,工业,底层逻辑,整个发展体系, 研究员们都穷尽了一些办法,但……有进步,但提升的算力并不多。 算力的研究,可能一些更基础的东西突破之后,才能够进入新时代。 对于这些重大领域研究的僵持, 人类文明中的研究员们, 逐渐还是认为,他们可能漏掉了一些关键的东西。 像是运力,从现在的电推进系统到无工质推进方案之间,可能还差了许多关键的步骤。 这些东西,可能藏在目前人类科研体系还未触及到的地方。 为此, 一众研究员们,人类文明内部适用过飞升条款的天才们, 提出了一个有些夸张的计划, 他们期望在人类文明对太阳系内环的扩张完成之后, 集中生产力,建造一条环太阳粒子加速对撞器, 以收集一些更基础的数据,找寻人类文明再更基础理论的突破。 至少,完成大一统理论,建立一个完善的标准模型。 对于此刻的人类文明来说, 建造一个戴森球肯定是既没有必要,也没有那个能力,太阳系内的物质收集起来都不够。 但是建造一条环太阳粒子加速器,来进行基础研究和实验,勉强还是能够做到的。 只是需要人类文明整体为此努力较长的一段时间。 这份计划,相关领域的研究员们,汇报给了蔺道。 更准确的说, 是蔺道全程见证了这一众相关研究员,学者们对此的讨论。 莫道同意了这个计划。 从一百多年走到现在, 人类文明对基础领域的研究自然没有停过,也有不少成果。 只是现在,可能需要一份更大,更关键的突破,来支撑人类文明一些重要科技继续往前发展。 对于正常的文明来说, 这份计划可能相当于是一份豪赌, 整个文明,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全部生产力,去赌一个环恒星的粒子加速器能够对基础研究带来新突破。 成功了好说,失败了一个文明说不定都会分崩离析。 而且,这个粒子加速对撞器,是否能够获得有效信息,本身也是不太确定的。 对于微观层面的研究来说,需要的能量量级,本身就是在量级上跳跃的。 只不过, 对于此刻虫族化的人类文明来说, 做这种豪赌,试错机会几乎是无限的。 哪怕消耗几十年,数百年的生产力,只得到一场空, 有蔺道在,也不会对人类文明造成什么影响。 顶多就是相关领域的研究员们,重整旗鼓,找寻新的方案,发起第二次尝试。 对于虫族化的人类文明来说, 只要文明还在,又要时间还在延续。 只要是有答案的问题。 早晚都能够找到那个可能唯一的答案。 只是早晚的问题而已。 这一年,人类文明定下了人类文明完成太阳系内环扩张之后, 下一步将要进行的事情。 这份宏大的计划,现在也还没有办法核算出准确的最终完成时间。 时间继续往下流逝, 纪年156年,纪年160年…… 第35章 行星级文明 天王星,以及海王星,在太阳系内环过于边缘的位置, 很大程度上还是影响了人类文明对这两颗行星的开发建设。 以目前群星级电推进系统建造的星际飞船的速度, 以地面或者月面为出发点, 抵达火星的时间,大概在3天到四天半不等,取决于地火的相对位置, 而到木星位置的话,哪怕用作加速的距离和时间更多,极限速度更高,最终花费的时间也需要8天到十天。 到土星,单程需要花费的航行时间就到了13天到16天。 到天王星,时间来到了24天以上, 到太阳系内环最远的海王星,单程就需要超过一个月。 从地月,来回一趟海王星就需要超过七十天的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 哪怕并不是建设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各类需要并不只是从地月系统出发, 哪怕整个太阳系内环,其他由人类文明建设完的工业星,工业中心,资源星,资源区域在建设天王星和海王星时共同发力, 天王星以及海王星最后两颗大行星区域的建设开发进程,依旧比之前,相比其他区域的开发慢了不少。 当然,就是再慢,在此刻整个人类文明庞大到夸张的生产力倾泻下,这两颗大行星区域的开发建设计划依旧有序推进着。 地月系统,火星,木-土工业中心,建造了大量的新型星际飞船,用飞船的数量来弥补单程运输时间过长的问题, 哪怕来回一趟海王星需要数十天的时间,也保证每个地球日24小时中,每个小时都有不止一艘群星级星际飞船满载着其他三个工业中心,整个人类工业和生产体系的产出,抵达海王星。 时间,也就在整个人类文明对太阳系内环建设最后冲锋的过程中,快速流逝。 最终, 对于天王星的建设,先一步在纪年161年完成, 对于海王星的开发建设,则继续持续到了纪年168年,正式落成。 …… 从150年到168年, 人类文明对于最后两颗大行星区域的开发建设,历时十八年。 十八年时间,完成两颗大行星区域,如此宏大的项目,在上个时代是无法想象的。 但,对于这个时代的人们来说,花费这些时间,已经显得有些漫长了。 当然,这实际上也没有任何可比性,从生产力上来说,单火星表面,任意圈几个火星城市,这几个火星城市内以二代可控核聚变为能源,由大量算力单元支撑的智能机械为生产辅助的工业集群,生产力就超过了上个时代人类生产力的总和。 从纪年16年开始,到如今,人类文明实际上在生产力和科技上已经跨越了几个阶梯。 而18年的建设花费时间,对于人们的期望来说虽然有些漫长了, 但,可以说,整个18年里,整个人类文明内部所有人们,都未曾浪费过一分一秒不必要的时间。 就像是从纪年16年开始,迄今152年,人类文明也未曾懈怠过。 从教育体系,到工业和生产体系,再到科研体系,人类文明中每个个体都尽可能贡献出了自己所能够共享出的所有力量, 让过去的152年时间里,整个人类的所有生产力,创造力,力量,都能够每时每刻,完全没有内部损耗的凝聚在一起, 为实现同一个目标,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 站在历史的高度,整个人类文明的这段历史,就像是一段史诗,一条洪
相关推荐:
万古神尊
鉴宝狂婿
我的傻白甜老婆
秘密关系_御书屋
女奴的等价替换
白日烟波
顾氏女前传
弟弟宠物
林枫苏慕白天赋无敌的我一心只想苟活
家有甜妻:大叔的独家专宠